冠富商务通 | 手机访问guanfu.net.cn,共同富裕,苟富贵勿相忘。
晋朝历史简介_晋朝皇帝列表_晋朝皇帝世系_晋朝疆域图

晋朝历史简介_晋朝皇帝列表_晋朝皇帝世系_晋朝疆域图

晋朝

晋朝(266—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两晋享国祚156年,历七世,传十六帝。

晋朝历史简介

晋朝(Jin dynasty or Tsin Dynasty,266年2月4日 —420年7月7日),分为西晋(Eastern Jin,266年—316年)与东晋(Western Jin,317年—420年)两个时期,西晋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266年2月4日,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初期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280~289)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

晋武帝为了巩固皇权,防止政权被外姓攫取(自己就是权臣篡多了曹魏),废除了秦汉时代的郡县制,使用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泰始元年(265年),分封宗室27个王。几年以后,又陆续增封。前后受封的一共有57个王。诸王以郡为国,规定大国有民户2万,置上中下三军,共5000人;次国民户1万,置上下二军,共3000人;小国民户5000以下,置一军,1500人。同时大封功臣和异姓世家大族为公侯,一次就封500多人。这些人在西晋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地主阶层。

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绵延16年(291~306)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长安被攻破,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投降匈奴,灭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五大少数民族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其实不止16个),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享国祚156年,历七世,传十五帝。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时天下大乱,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儒学中衰。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文化逐渐转变为儒释道融合之状况。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秦汉三国晋统一,晋朝却是中国历史上最烂的朝代

来源:晋朝历史简介http://cn.luhui.net/chaodai/jin/

晋朝皇帝列表

追封先祖(266~316)

以下三人为司马炎称帝后追尊的皇帝,其实这三人并未正式称帝。

姓名 表字 庙号 (追)谥号 生卒及在位年限 备注
司马懿 仲达 高祖(追封) 舞阳宣文侯( 魏 授谥号) 宣帝 (追封) (179-251)接管魏国政权时间249-251 司马炎之祖父
司马师 子元 世宗(追封) 舞阳忠武侯( 魏 授谥号)景帝(追封) (208-254)接管魏国大权时间252-254 司马炎之伯父
司马昭 子上 太祖(追封) 文帝 (追封) (213-265)接管魏国大权时间255-265 司马炎之父

西晋皇帝列表(266~316)

庙号 谥号姓名 表字 生母统治时间 年号
世祖 武皇帝 司马炎 安世 266-290泰始 266-274咸宁275-280太康280-289太熙290-290
  孝惠皇帝 司马衷 正度 290-301 永熙290年-永宁302年
  睿皇帝 司马伦 301 建始 301年
  孝惠皇帝 司马衷 (复位) 正度 301-306 太安302年-光熙306年
  孝怀皇帝 司马炽 307-313 永嘉307年-313年
  愍帝 司马邺 313-316 建兴313年-316年

东晋皇帝列表(317~420)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年限 年号
数据来源:鲁虺文化网历史朝代 http://cn.luhui.net/chaodai/jin/
中宗 元帝 司马睿 317年-322年 建武317年-317年太兴318年-321年永昌322年-323年
肃宗 明帝 司马绍 322年-325年 太宁323年-326年
显宗 成帝 司马衍 325年 - 342年 咸和 326年 - 334年 咸康 335年 - 342年
延宗 康帝 司马岳 342年-344年 建元343年-344年
孝宗 穆帝 司马聃 344年-361年 永和345年-356年升平357年-361年
宁宗 哀帝 司马丕 361年-365年 隆和362年-363年兴宁363年-365年
虞宗 废帝 司马奕 365年-371年 太和366年-371年
太宗 简文帝 司马昱 371年-372年 咸安371年-372年
烈宗 孝武帝 司马曜 372年-396年 宁康373年-375年太元376年-396年
  安帝 司马德宗 396年-403年 隆安397年-401年元兴402年-404年
武悼帝 桓玄 403-404 永始 404年~404年
  桓谦 404-405 天康 404年~405年
  安帝 司马德宗 (复位) 404年-418年 义熙 405年-418年
  恭帝 司马德文 418年-420年 元熙 419年-420年

来源:鲁虺文化网历史朝代顺序表 http://cn.luhui.net/chinese-emperors/jin/

来源:晋朝皇帝列表http://cn.luhui.net/chaodai/jin/

晋朝皇帝简介

晋宣帝司马懿  三国的终结者 晋朝奠基人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修水利等经济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晋景帝司马师 控制曹魏政权的旷世枭雄 司马师(208-255年),字子元,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官至大将军。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长子,太祖司马昭的兄长,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他继承父亲的权力,废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击灭东吴诸葛恪的大军。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

晋文帝司马昭 灭蜀汉 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继承父兄的权力,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掌权期间派钟会、邓艾灭蜀。其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以上三人为司马炎称帝后追尊的皇帝,这三人并未正式称帝。

西晋皇帝简介

晋武帝司马炎 (236年-290年5月16日),在位时间:265年―290年,在位时间26年。

晋武帝乘坐羊车随机临幸嫔妃开创先河,史称“羊车望幸”

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晋朝开国皇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咸宁五年(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攻下建业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公元290年病逝,时年55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290年—307年,在位18年。

司马衷,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司马衷于267年被立为皇太子,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在八王之乱中,惠帝的叔祖赵王司马伦篡夺了惠帝的帝位,并以惠帝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司马伦,群臣共谋杀司马伦党羽,迎晋惠帝复位,诛司马伦及其子。又由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307年,被司马越毒死,终年48岁。

晋怀帝司马炽(284年——313年)307年—313年,在位7年。

西晋孝怀皇帝司马炽,字丰度,晋朝的第三代皇帝,为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间,被立为皇太弟。司马越毒死惠帝后,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永嘉”。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匈奴贵族政权刘汉军俘虏,次年后被刘汉主刘聪用毒酒毒杀,时年30岁。

西晋孝愍帝司马邺(300年——317年)313年—317年,在位5年。

司马邺,又名司马业,字彦旗,晋朝第四位皇帝,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初为秦王,驻守长安。311年,怀帝被刘汉军掳走后,群臣拥立他为太子。313年,怀帝被毒死的消息传来,尚书、左仆射鞠允,卫将军索琳、梁芬等人于四月在长安扶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建兴”。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东晋皇帝简介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2年)318年—322年,在位6年。

司马睿,字景文,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时为西晋丞相的司马睿在建康称王,改元建武,次年称帝,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忧愤而死,时年47岁。

晋明帝司马绍(298年——325年)322年—325年,在位4年。

司马绍,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长子,庙号肃宗。母亲为代郡出身。他从小就聪明伶俐,为人豪爽,即位后,平定王敦叛乱,巩固了东晋的统治,在位期间曾经中兴。病死,终年27岁。

晋成帝司马衍(321年——342年)325年—342年,在位18年。

司马衍,字世根,汉族,明帝长子。明帝死后,司马衍于325年10月19日继位,由母亲庾太后辅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晋成帝在位期间,由于苏峻与祖约的叛乱,宫城迁移至石头城,直到西元329年陶侃平定苏峻之乱后才迁回建康。晋成帝在位期间曾经命令庾亮北伐,但是败于石虎。西元336年晋成帝颁布壬辰诏书,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私有化;341年又以土断方式将自江北迁来的世族编入户籍。342年晋成帝病死,终年21岁。葬于兴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

晋康帝司马岳(322年——344年)342年—344年,在位2年。

司马岳,字世同。东晋的第四代皇帝,明帝的儿子,母庾文君,是晋成帝的同母弟弟,326年被封为吴王,后封琅琊王,342年晋成帝死后,由于权臣庾冰与庾翼力主之故,晋康帝才得以用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帝位。344年患病身故,终年23岁,葬于崇平陵(今 江苏省江宁县蒋山)。其妻褚蒜子(崇德太后) 生晋穆帝司马聃,死后谥为康献皇后。

晋穆帝司马聃(343年——361年)344年—361年,在位17年。

司马聃,康帝长子,344年由于晋康帝驾崩,2岁的他走向皇位,由于年幼而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何充过世后改由蔡谟与司马昱辅政。晋穆帝在为期间东晋虽然北伐失败,但是由于桓温消灭了在四川立国的成汉,并且于356年夺回洛阳,虽然不久就因为粮运不继而撤退,东晋的版图仍然有所扩大。 361年晋穆帝病死,终年19岁。

晋哀帝司马丕(341年——365年)361年—365年在位5年。

司马丕,字千龄,为东晋的第六代皇帝,晋成帝之子,晋穆帝之堂兄弟。晋哀帝本应继晋成帝之位即位,但是由于权臣庾冰的意见而无法即位;司马丕于361年在晋穆帝死后即位,改元隆和,但是大将桓温当国,晋哀帝形同傀儡。晋哀帝即位不久就迷上了长生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断榖、服丹药,结果晋哀帝服药后药性大发而不能听政,于是由褚太后再次临朝。365年晋哀帝便因药物中毒死于太极殿,时年25岁。

晋废帝司马奕(342年——386年)365年—371年,在位6年。

司马奕,字延龄,东晋的第七位皇帝,晋成帝之子,晋哀帝司马丕同母之弟,又称海西公。司马丕死后,司马奕于365年(兴宁三年)2月23日即帝位,司马奕即位之时,桓温掌握朝政,而且桓温也有意废掉司马奕自即位为皇帝,但司马奕本身并无过失可言,桓温便指司马奕阳痿不能人道,于371年废司马奕为东海王,之后在贬为海西公,迁居吴县。司马奕遭此挫折,心灰意冷,又怕再遭祸端,便枉塞聪明以苟且偷生。之后司马奕便沉迷于酒色,于386年过世,时年45岁。曾用年号:太和(366年)晋简文帝司马昱(320年——372年)371年—372年在位2年。

简文帝司马昱(320年-372年)371年—272年7月,在位250天。

司马昱,字道万,东晋第八位皇帝。元帝司马睿幼子,司马绍之弟,母郑阿春,幼岐嶷,为元帝所爱。历仕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先封琅琊王,后徙封会稽王,历任散骑常侍、右将军、抚军将军等职。自永和元年(345年)开始一直以会稽王辅政,掌握朝廷的决策权,但其时权臣桓温的势力亦一直增强。于371年(太和六年)十一月被桓温拥立为帝,改年号为“咸安”。次年七月病逝。在位期间只有250日,期间朝政完全在桓温控制之下。司马昱继位后,一切听命于桓温,形同傀儡。公元372年7月,司马昱病危,宣布立子昌明为太子,并在一天一夜之内,连发四道诏书,请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县)的桓温入京辅政。桓温不理睬,司马昱只好写下遗诏,授权桓温可以依据周公辅助成王的故例摄政;如果太子不值得辅助,可以取而代之,自行称帝。郎中王坦之接到这诏书,极力劝谏,并当着司马昱的面将诏书撕成碎片。司马昱自慰地说:“天下本是取来之物,卿何必如此着急呢?”王坦之反驳说:“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能私自授予他人?”司马昱沉吟良久,无话可答,命令王坦之重新起草遗诏,改成:“家国大事都要一一禀告大司马(桓温),太子要象刘禅对待诸葛亮一样,敬重桓温。”第二天(己末日),司马昱死于建康宫中,终年53岁。司马昱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简文帝。

晋孝武帝司马曜(352年——396年11月6日)372年—396年,在位25年。

司马曜,字昌明,是东晋的第九个皇帝,晋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母李陵容。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因酒后戏言,被张贵人命宫女用被子闷死,终年45岁。

晋安帝司马德宗(382年——419年1月28日)396年—419年,在位23年。

司马德宗字安德,是东晋的第十位皇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政治才能,被刘裕买通宦官勒死,终年37岁。谥号为安帝。

晋恭帝司马德文(386年——421年)418年—420年,在位3年。

东晋的末代皇帝,孝武帝子,安帝同母弟,最早封琅邪王,后被封为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职。刘裕勒死安帝后,立他为帝。为刘裕所废,后又被刘裕派人用被子闷死,终年36岁。

桓玄之乱后,刘裕当政,司马德文知道刘裕有篡位与杀害晋安帝的企图,而且晋安帝本人不辨饥寒,司马德文便随侍于晋安帝左右;直到有一次司马德文因病出宫,刘裕才派人杀害晋安帝。刘裕本人有意自称皇帝,但由于图谶所言“昌明(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于是刘裕为符合图谶所言,便于418年改立司马德文为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熙。

来源:晋朝皇帝简介http://cn.luhui.net/chaodai/jin/

晋朝疆域图(西晋、东晋)

图:西晋疆域图

图:东晋疆域图

来源:晋朝疆域图(西晋、东晋)http://cn.luhui.net/chaodai/jin/

晋朝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三国后期,魏国大权先后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把持,最终魏国的权力之杖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

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河内郡 温县人,其智慧过人。曹操死后,司马懿历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两代总管朝政的重臣,主管军事,统率魏军,同东吴、蜀汉对峙。公元239年,魏明帝 死,8岁的曹芳即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辅幼主。曹爽明知司马懿实力比自己强,对自己有威胁,所以,决定除掉司马懿。司马懿见势不妙,声称自己年老多病,力 不从心,回乡养病,实际上是韬光养晦,伺隙而动。公元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的高平陵去祭祀。司马懿利用这一时机,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在都 城内发动政变,其长子司马师指挥早已蓄养的3000名敢死队,关上洛阳城所有的城门,占据武器仓库,接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最后,魏帝迫于司马懿的威逼, 只好诛杀曹爽息事。曹魏的军政大权又重新转移到司马懿手中。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其长子司马师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辅 政。这时,魏帝曹芳已经成年,他不满司马师专权,与几位大臣密谋要杀掉司马师。由于走漏风声,司马师首先动手,诛杀参与密谋的大臣,曹芳也遭废黜,另立年 仅14岁的曹髦为帝。不久,司马师死,其弟司马昭接任其职,朝廷里的要事都必须经过司马昭之手。随着年龄的增长,曹髦不断成熟,他对司马氏也越发愤慨了。

   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命令宫中宿卫士兵,捕杀司马昭。司马昭派大将贾充率兵将曹髦杀死,司马昭实际掌握了皇权。但社会上还有相当一批人对这一局面很不 满意。司马昭一边网罗文人学士,为自己登基制造舆论,一边积极准备征讨三国之中力量较弱的蜀汉。公元262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率兵18万,进军蜀 汉。捷报频频传来,魏帝曹奂下诏将司马昭封为晋公,拜为相国,并赐"九锡",即最华贵的车马、王袍似的衣服、乐器、朱红色的门户、有屋檐的台阶、300名 卫兵、先斩后奏的刀斧、表示征伐的弓箭、祭祀用的香酒。这九锡是古代帝位更替的前奏,往往先授九锡,再行帝位禅让之礼。第二年,蜀汉灭亡,司马昭因功又封 为晋王。

  司马炎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按照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制度,司马炎本该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但其父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自己的 哥哥司马师为子,并打算立之为世子。司马昭每次见到司马攸,便拍着晋王的宝座对他说:"这属于桃符的宝座。"宠爱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背景 下,不甘寂寞的司马炎开始了他争夺王位的活动。

  齐王司马攸为人清和平允、亲贤好施,喜爱古代典籍,并且雅好文章,是一位有着浓厚的艺 术气质的儒雅之士。与司马攸相比,司马炎却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在气质上几乎完全秉承了父祖的天性,既有足以左右形势的谋略,又有着一副宽厚仁慈的 外表。政治家的天性加上客观上的优势,使得他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同时在许多重臣和历史上废嫡长引起祸乱的事例重压下,司马昭在晚年时只好接受了 大臣们的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了晋王位。同年十二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 事,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进,司马炎照例多次推让,然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于公元266年农 历二月八日,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

晋朝建立魏国灭亡的事实,没有使司马炎心里感到轻松。他很清 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 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内忧外 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为此司马炎 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使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 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为赢得吴人的 好感、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 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 心。"同年,又向郡国颁下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 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丕,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魏武帝当年的风范已是明日黄花。皇帝往往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不但使百姓处于惨淡的生计之中,而且心理上也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 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拢人心,立即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 也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 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 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时,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 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长城,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劝谏他的大臣不但没有受到表扬,反而被他用烧 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吴国要在他 手上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反对伐灭吴国,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 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目前是"上 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另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 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也意识到,自秦汉以来,统一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广大平民百姓要求统一,渴望和平。因此,晋武 帝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

  公元279年,他力排众议,发令讨伐东吴。贾充等人又拼命反对,晋武帝大怒,迫使"充免冠谢罪"。由于贾充 位及三公,影响很大,晋武帝为了争取保守派一同伐吴,便委任贾充为讨吴诸军的元帅。谁知贾充"自言老衰,不堪元帅之任",拒绝受命,以此施加压力。晋武帝 这次并未发怒,而是很开明地说:"君若不行,吾便自出。"就是说自己要亲自出任元帅。贾充见状,只好领命,出镇襄阳。战争进行到第二年春天,晋军攻下武 昌,但吴军主力并未受到重挫,且春水上涨,晋军中又流行疾病,贾充上表请求撤兵,而张华则坚持继续进军,贾充恨得咬牙切齿,要"腰斩张华","以谢天 下"。保守派另一要员荀彧也跟着奏请治罪张华。在保守派的强大压力面前,晋武帝毫不推卸责任,明确回答"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拒绝退兵。

   晋武帝为了完成灭吴大业,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70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襄阳,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襄阳后,减轻赋税,安定 民心。襄阳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 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 不但不杀,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他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死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 领们的心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对吴军以仁德施加影响的同时,一边在长江的上游益州加强训练水军,建造战船。据说, 当时造的船有的大可容纳两千多人,上面可以驰马来往。经过长达七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武帝下令开始向吴军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克服长江天 险,迅速夺取胜利,晋武帝部署五路兵马,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进发。另有第六路兵马,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长江上游的东吴守 军,在巫峡80里长的湍急水流中,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的地方,横拉着很多粗大的铁链,以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 江,奔腾的江水漂浮着巨大的竹排猛冲直下,埋在江里的铁锥被竹排拔离江底,完全失去了作用。对待封锁江面的铁链,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用麻油浇灌的火炬,每 根有十多丈长,遇到铁链,点燃火炬,熊熊烈火把铁链烧熔断裂。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晋武帝在部署六路兵马进攻 吴军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先派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不知是计,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 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晋武帝后来在评价这一战略时说:"令贼孙皓拼死自卫,不得分兵上赴,以成西军之功。"三百多年后,隋文帝杨坚兵分八路,渡江灭 陈,也是借鉴了晋武帝这套作战方针。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追怀这场战争的情景时写道:"王潜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从孙权立国开始,传了四主,共57年而亡。

  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来源:晋朝是如何完成统一的?http://cn.luhui.net/chaodai/jin/

晋朝名人

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隐士,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文韬武略无不精通。四十岁才出仕为官,之后二十余年一直为朝廷鞠躬尽瘁,他的一生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谢安首要被推崇的是他的政治和军事成就,他被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东晋时期,国家内部四分五裂,北方又有五胡十六国,政局动荡,战乱不断。谢安为官执政时,竭力辅佐年幼的皇帝,不断缓和朝中矛盾。阻止桓温篡位的意图,以及指挥淝水之战是谢安在政军方面最主要的成就,这为东晋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与稳定。淝水之战是国运垂危的时刻力挽狂澜实现惊天大逆转的中国只此一例。

相比为官从政,谢安66年的一生更多的是在隐居。谢安出身名门又从小颇有声望,但他志不在官场,因此一直以隐居来逃避朝廷的征召。谢安一直隐居在会稽东山,一起游玩的好友有名士也有僧人,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王羲之。此外,谢安也多才多艺,曾经师从王羲之学习行书,有精通音乐。

因为后世对谢安的评价极高,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也流传很多。比如东山再起,讲的就是谢安长期隐居东山四十岁才出来为官;比如咏絮之才,说的是有次下雪天谢安与家中儿女聚会谈论诗词,问道雪花像什么,侄女谢道韫因回答像柳絮飘飞而得到谢安的赞赏。

谢安所在的谢家是东晋最大的家族之一,谢安后人不乏留名青史的名人,其中以侄子谢玄以及谢玄的孙子谢灵运最为出名。

王羲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03~361年)被世人推崇为“书圣”,尤其擅长楷书和行草书,风格妍美流畅,“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文士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于会稽山阴县境内的兰亭集会,饮酒赋诗,各抒情怀,事后集结成册,编定为《兰亭集诗》,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兰亭集序》集记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文笔清新疏朗,情韵绵延,感情真挚,自然朴素。全篇28行,328字,字字“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其中20个“之”字,7个“不”字,更是情态各异,绝不雷同,可谓别开生面。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对王羲之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兰亭集序》的真迹更是爱不释手,在世时曾命许多书法家摹写多次,赐给太子、诸王和近臣,死后竞把真迹带进坟墓为自己殉葬。

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生于公元348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也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家。

  顾恺之的画,笔迹细密如春蚕吐丝,行笔紧密连绵、超乎飘逸。他所画的人物神态潇洒、仙袂飘举、生动自然,后世的陆探微、阎立本、吴道子等都临摹过他的画迹。但遗憾的是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的摹本。

  除人物画外,顾恺之对风景画也是少有人及。他师法自然,水墨渲淡间尽显云雾显晦、草木华滋、峰峦出没的秀丽风光。他的画风格多变,艺术魅力十足。

  顾恺之不光在绘画上技艺惊人,还对绘画技巧做了具体详尽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精准的绘画理论,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绘画理论家,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三台山记》,主张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置阵布势。

  除“绝”于绘画外。顾恺之还精于诗文,好矜夸,常因“才绝”而自夸。他曾拿自己的《筝赋》与大名鼎鼎的嵇康的《琴赋》相比,认为自己的文采毫不逊色于嵇康。顾恺之为人率真幽默、通脱痴黠,当他得知自己的画被盗时,不但不生气,反而说不是被盗,而是他的画通灵性,化仙飞走了。因此,又有“痴绝”之称。又因顾恺之小字虎头,故世称“虎头三绝”。

  及至晚年时,顾恺之的绘画技艺越发精妙绝伦,笔法外拙内巧,构思精微细密,神气飘然自得。约在405年时,顾恺之开始任散骑常侍,409年死于任上。

  顾恺之在秦汉传统画法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特色,开启了隋唐绘画的高潮。他先进的绘画理论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对中国古代的绘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受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很早就对“尧舜圣世”极为向往,并立下了“济世救民”的壮志。但当时,反动的门阀士族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高官要职,寒门之仕常常遭到无理的压抑。

  公元394年,29岁的陶渊明在亲友的推荐下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以期改善其家庭状况和实现其政治理想。但因不堪吏职,很快就辞去了官职。陶渊明早年就很受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爱慕自然,加之现在仕途不顺,就更加向往那种恬静淡然、不为俗事所扰的生活了,常“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39岁的陶渊明思想更加成熟,官场的尔虞我诈和政治理想彻底破灭都让他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44岁那年,陶渊明的家里遭受了一场火灾,本已贫困不堪的家更是无以为计。为了生计。深受儒学影响而鄙视劳动的陶渊明也不得不亲自辛苦躬耕,但窘迫的生活仍旧没有丝毫改观。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向生活低头。陶渊明早已对朝廷绝望。因此,陶渊明的归隐实际上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无奈选择。但值得庆幸的是,劳动让陶渊明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也使他对农民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并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的诗篇,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成了田园诗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平淡自然、深厚醇美。他的田园诗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反映了诗人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他的诗以其自然、朴实而意境深远的独特风格,卓立于中国诗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唐、宋以后。学陶诗更是相沿成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诗风的影响,他本人被奉为田园诗歌之祖。

来源:晋朝名人http://cn.luhui.net/chaodai/jin/

晋朝成语典故

【焚裘示俭】

晋武帝泰始年间(在位初期),太医司马程据献上一件用野鸡头上的毛织成的裘袄,晋武帝见其过于华丽,恐长奢靡之风,命令把这件衣服在殿前烧掉,并宣示全国,从今以后不许再贡献用特殊技法制作的奇装异服。

晋史纪:武帝时,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命焚之于殿前,诏中外,自今毋献奇技异服。【注】 本则出自《晋书·武帝纪》。备注,雉头裘:用野鸡头上的羽毛制成的裘袄。

晋史上记,武帝初即位时,有太医司马程据者,以雉头羽毛,织成裘袄来献,帝命人以火焚之于殿前,以示己之不贵异物,不尚服饰也。又诏中外,自今以后,再不许将奇异技巧之物及华美异样的衣服来献。盖人主之好尚,乃天下观法所系,不可不慎也。晋武禅位之初,承魏氏,奢侈之后,欲矫以节俭,故不焚于他所,而焚于殿前,要令众庶共见之耳。然其意不出于至诚,故未久即变,孽后乱政,五王僭侈,而晋室南迁矣。孟子说:“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正此之谓也。

【羊车望幸】

司马炎好色荒淫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曾经于公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东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羊车望幸的著名典故就是司马炎的杰作,司马炎后宫妃嫔众多,有粉黛近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而嫔妃们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这就是著名的“羊车望幸”法。这个故事出自晋书卷三十一,因为这个故事,后人把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者宠爱,就称为“羊车望幸”。

【粉黛万人】政治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使得西晋的皇族和贵族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晋武帝纵情享受,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并领先作了荒淫奢纵的表率,《晋书·胡贵嫔传》载:武帝“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以中国史上开国皇帝而论,实未有如是荒怠纵欲者;以致小人当权,奢侈浪费,风气日渐败坏。

【竞相赛富】

公卿贵族也跟着竞富争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为维持这种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紧聚敛,因此贪污纳贿,习以为常,当时有人指:“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为害之大。说起比富,不得不提石崇王恺比富。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功劳巨大,因此生活荒淫、花天酒地,志满意得,完全沉湎在荒淫生活里。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他手下的大小官员们更是吃喝玩乐、无所顾忌。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个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个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个是散骑常侍石崇。石崇王恺相互攀比财富奢侈程度,令人张目。羊琇、王恺都是外戚,他们的权势比石崇来得大,但是在豪富方面却比不上石崇。

选自《世说新语·汰侈》原文: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者甚众。恺惘然自失。

石崇曾与贵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王恺用这株珊瑚树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心疼不已,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一笑置之:“别心疼了,我还给你。”说着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这些珊瑚树高度皆有三四尺,条干绝俗,光耀如日,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抚然自失。

【立嗣之争】在立嗣上大臣们发生争执。太子司马衷智力低下、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仁孝慧敏。司马骏、卫瓘、和峤等主张废衷立攸,但遭杨皇后和贾充、荀勖等人反对。最终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遣返司马攸回其封国,齐王忧病而死。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洛阳纸贵】武帝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文辞优美。他所作的《三都赋》,描写三国都城,内容雄浑闳博,完成后轰动京城。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晋书·文苑·左思传》记载:“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作弊解题】司马衷智商低下,司马炎对此很发愁。有一次,司马炎特意出题考他,并三天内交卷。司马衷不懂作答,他妻子贾南风立刻请来几位老先生为司马衷解答难题。司马炎看了答卷后,以为此儿思维还算清楚,也就放心了。可是司马炎一死,司马衷即位,遇事要他自己定策,就闹出了不少笑话。

【官私蛤蟆】一次,惠帝游上林苑,听到蛤蟆叫,问身旁的随从:“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随从就说:“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

【何不食肉糜】有一年,有大臣向惠帝报告老百姓无食物吃(天下荒饥,百姓饿死),他反问:“何不食肉糜?”大臣听了,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从291年开始到306年,共持续16年。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太熙元年(290)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是个白痴,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与楚王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然后反诬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遹,次年杀之。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西晋时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趁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由于诸胡入侵中华带有种族灭绝行为,故这些政权都不被正统所承认。“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

【永嘉之战】八王之乱中,北方少数民族贵族乘机反晋。建武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大单,于永嘉二年(308年)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王弥和石勒都来归附。永嘉四年(310年)刘渊卒,其子刘聪杀兄夺位,命刘曜、王弥和石勒向洛阳进兵。东海王司马越率晋军主力弃洛阳而奔许昌。永嘉五年(311年)三月司马越在军中病死,太尉王衍率军行至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被石勒追及。石勒纵骑围射,全歼晋军10余万人。东海王司马越的儿子和晋宗室48王自洛阳出逃,也尽被石勒杀害。同年六月,洛阳被攻陷,晋百官士庶死者3万余人,城市沦为一片废墟。晋怀帝被俘,后被杀害。

【衣冠南渡】怀帝、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建武年间,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西晋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衣冠”,晋时士族峨冠博带。随晋室南迁的尽是巨家大户、官宦士绅,故有“衣冠南渡”之谓。又有说法云“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衣冠南渡”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

【五马渡江】西晋灭亡时,五位晋朝宗王渡过长江,最后于建康建立东晋王朝之事。五马:琅琊王司马睿(即晋元帝),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祐,彭城王司马纮。《晋书帝纪第六》曰:太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祖逖北伐】东晋政权建立前,祖逖向司马睿请求北伐。司马睿仅给他1000人和3000匹布。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祖逖率百余部曲渡江,在江阴(今属江苏)打造武器,招募士兵。在北方广大汉族人民支持下。很快便将黄河以南的全部失地收复了。正当祖逖满怀信心,继续北进时,司马睿派南方大族戴渊为征西将军,司兖、豫、并、雍、冀、梁六州诸军事,以钳制祖逖。祖逖处处受制,忧愤成疾,于大兴四年(321年)病故。收复的河南的广大土地又被石勒所据,北伐成果被断送。

【王与马共天下】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袭封琅琊王。其封国与东海王司马越相临。八王之乱时,他追随司马越,并受命镇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后因下邳难以守御,在征得司马越的同意后,于永嘉元年(307年)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移镇建业(今江苏南京,改称建康)。司马睿与琅琊著名士族王导交好。司马睿初镇江东,南方士族心存疑虑,采取观望的态度。王导帮他拉拢南方士族,让南方氏族归附司马睿。此后多数南方士族对司马睿的态度由观望转为支持。王导又竭尽所能在其中周旋。终使南北士族政治联合。建武元年(317年),得知晋愍帝投降后,司马睿自称晋王,次年称帝,以建康为都城,历史上称为东晋。司马睿即是晋元帝。东晋的建立,王导功不可没,因此他深得司马睿的信任。王导身为宰相,掌握中央的行政大权,哥哥王敦手握重兵,掌握军事大权。其他重要的官职,也被王家人所占有。在东晋王朝,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几乎和司马氏平起平坐。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日与长安】司马绍年幼时,元帝闲坐,将他放置在膝前,正遇长安使者来,就问司马绍:“你说日与长安哪个远?”司马绍回答说:“长安近,不曾听说过人从日边来,因此就可以知道了。”晋元帝觉得奇异。第二天,群臣宴会时又问他这个问题,绍答:“日近。”元帝脸色一变说:“怎么和昨天说的不同呢?”司马绍回答说:“抬头就望见日,但却望不见长安。”由此元帝更觉得他是个奇童。

【遗鞭脱身】明帝知王敦有反意,骑马微服去察看王敦在于湖的营地,但被兵士们发现,五名骑兵追捕过来。明帝逃走时,将坐骑排出的粪便用水浸湿以降温,又拿出七宝鞭交给路旁卖食物的婆婆,并要她出示给追来的骑兵。明帝走后不久,追兵就来到,并询问婆婆,婆婆取出七宝鞭,并称那人已经走得很远。骑兵们只顾著传玩七宝鞭,而且见马粪已冷,以为追不及了,于是没有再追,明帝亦因此成功逃脱。

【晋祚不长】明帝曾问王导晋室得天下的事。王导告诉他司马懿当日发动高平陵之变诛除曹爽,树立蒋济等与自己同心的大臣;又说道曹髦被司马昭亲信贾充所命的成济弑杀一事。明帝听后脸趴在床上,说:“若真的像你所说,晋室国祚又怎能够长远!”

【淝水之战】太元八年(383年)八月,前秦皇帝苻坚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并派已是前秦度支尚书的晋降将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朱序却私下提示谢石宜先发制人。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于淝水,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象山崩了一样丢盔弃甲的大溃逃。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谢玄、谢琰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至此,谢安率八万晋军大败前秦百万大军,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些著名的历史典故和成语,如“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直脍炙人口。

东山再起《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谢安曾经辞官隐居在会稽郡上虞县附近的东山,后又出山作了宰相。后来就用“东山再起”指再度任职。也比喻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桓温北伐】东晋中期,桓温为捞取政治资本和抢夺军权。先后三次北伐中原。第一次攻打前秦,直抵关中,进军灞上(今属陕西),由于决心不大,遭前秦反击而失败;第二次攻打羌族姚襄,一举攻克洛阳(今属河南),但没过多久便被前燕收回;第三次打前燕,直抵枋头(今属河南),由于坐失战机,给养供应不足,最后也不得不退兵。

【桓玄之乱】东晋末年,会稽王司马道予父子专权。公元398年。桓温之子桓玄等人相继起兵反抗。桓玄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自称占有三分之二的东晋领土。402年,桓玄打败了司马氏的军队,控制了朝政大权。403年,桓玄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没过多久,北府兵将领刘裕将桓玄赶走,恢复了晋安帝的皇位,乱事遂平。

【《三国志》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通常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在开创之初,君臣群策群力,富有进取开拓精神,总能够为王朝的长治久安打下深厚的根基。但西晋王朝却是例外,晋武帝君臣在天下一统后,不是把富余的精力用于开疆拓土、励精图治上,而是一面骄奢淫逸,纵欲享受,一面崇尚虚无,清谈玄远。西晋缘何迅速覆亡?西晋王朝一开始就这样腐败,上上下下如此穷奢极侈、荒淫腐败,江山怎么会长久呢?这就注定要发生大乱了!

历代评说:《晋书》: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

苏辙:武帝“吴亡之后,荒于女色,蔽于庸子,疏贤臣,近小人,去武备,崇藩国,所以兆亡国之祸者,不可胜数,此则灭吴之所从致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至于晋武独以天性矫而行之,可谓不世之贤君。

来源:晋朝成语典故http://cn.luhui.net/chaodai/jin/

晋朝为何会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朝代?

晋朝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朝代?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巍巍中华五千年有过许多伟大的大一统王朝。若问最喜欢哪个王朝,肯定是各抒己见,都有自己的看法,一扫天下的大秦,文化鼎盛的唐宋,万邦来潮的大明各有千秋。可说到最厌恶的最讨厌的王朝,大概非晋朝莫属,其带给中华民族300年灾难,使得汉人做了300年的亡国奴。三百年的五胡乱华,百姓民不聊生,由此开始。

这个王朝就是司马懿及其后代建立的晋朝。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

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公元263年,司马昭向发动灭蜀汉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后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司马炎登基之后吸取曹魏权臣篡位的经验,将天下以郡为国,分封27个同姓王,同周朝一样让诸侯保护皇室来统治天下。西晋先期早期历经改革,国力一定程度变强。本来这对百姓而言,对民族而言那是大好事,大乱之后必然要大治,晋朝统一全国功不可没。

但没过几年皇室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则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如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其舅争富。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如石崇做荆州刺史,“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司马炎也骄奢淫逸起来,由于未能解决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在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中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自汉朝以来许多游牧民族投降内附中原王朝,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不利。

十六年后,因为不断内耗,汉人势力衰微,胡族趁势而起,把晋朝王室一路打跑到南方,开始了东晋。胡人瓜分了北方的领土,分了16个政权,彼此之间相安无事有之,差枪走火有之,你死我活有之。而不论什么情况,受苦最大的永远是北方的汉人。话说此时被留在北方的汉人老百姓有多可怜呢?就是完全成了胡人的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由胡人宰割。

北方的汉人成了待宰羔羊,在当时被大肆的屠杀,甚至快到了灭种的边缘,《楚乔传》里汉人被屠杀当做猎物和当时的情况差不多。当时五胡竟然在北方建了16个政权,把汉人当做奴隶来对待,尤其是羯族这样的变态民族,竟然把女性当成军粮,整个北方简直就是地狱。

东晋明知北方的汉人陷入了水深火热当中却不愿意北上解救同胞,这样的惨况一直持续了300年,一直到了隋朝的杨坚出现后才结束了这个悲剧。正是因为如此,现在的人对于晋朝怀着深深的厌恶,一个连老百姓都能轻易抛弃的朝代又怎么能让人爱起来呢?

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无功掌权,弑君篡位,骄奢淫逸,毫无建树,第一个被外族灭国的国家。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来源:晋朝为何会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朝代?http://cn.luhui.net/chaodai/jin/

手机版请访问晋朝
扫码手机上继续看

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可以保存收藏,也扫码后可以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