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共有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共有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不是历史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北魏末年,朝政黑暗,民族矛盾严重激化,各地纷纷起义。北中国逐渐分裂为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和以高欢为首的东魏。宇文家族最终在西魏的基础上建立北周,而高欢家族在东魏基础上建立北齐,北周最终以弱胜强,吞并掉北齐,再次统一北方。宇文泰统一北方依靠着他亲手提拔起来的关陇军事贵族“八柱国十二将军”。在这个军事贵族中有一个人,就是后来的“天可汗”杨坚,后来经过篡周自立,建立隋朝,并消灭南方政权陈朝,在位期间解除了北方突厥的威胁,成功将突厥分裂为多部,天下复归一统,几百年的大分裂时期终于结束了。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如何判定某个政权是正统朝代?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
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士族或次级士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士族拥护,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承平日久,民众不习战事,侯景发动侯景之乱后,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萧氏皇族为争夺皇位而各自为战,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部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
北朝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人尽量消除胡汉隔阂。
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贵族关陇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及主体,取代鲜卑贵族,也为后来的杨坚建隋打好了基础。北周武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九年下诏灭陈,自西晋末南北分裂300余年的中国再度统一,南北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南北朝怎么演变到隋唐?
从西晋到隋朝的建立,中间大概有三百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逐鹿中原,中国呈现出了大分裂再到大一统,最终完成了民族融合。
三国的历史大家都比较熟,三国最终由司马家一统天下,司马炎开创了晋朝,实现了大一统,但是这个王朝却很短命,原因就是司马炎吸取曹魏灭国的教训,大肆分封宗族子弟以拱卫中央,防止大权旁落。而在“白痴皇帝”司马衷之后由于继承人不明朗,因此这些王各个都起了野心,中国陷入了巨大的内耗混战当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八个司马家的王轮番攻入京城,在执政一两年之后又被另一个王所推翻,就这样中国陷入了常年的混战中,结果匈奴人刘渊振臂一呼,在山西起兵,正式建立汉国(后改名为前赵),五胡乱华的大旗便逐渐拉开了。
汉国在和晋朝不断作战中逐渐强大,公元316年,刘曜攻入长安,晋愍帝降汉,西晋亡。次年三月,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南北中国从此隔河而治。前赵由于内部政变,刘曜称帝,其手下石勒宣布独立反刘,建国后赵,前赵与后赵开始了几十年的对峙与战争。
与此同时,中华大地还陆陆续续建立了很多割据势力,都纷纷立国。西晋旧臣张轨张茂父子雄踞西北,始终经略着西域,疆域最盛时达到了120多万平方公里,公元320年,张茂宣布独立,前凉政权正式建立。
在四川境内,变民首领李特李雄父子为了反抗西晋而起兵,最终攻占整个四川,公元304年,李雄在四川建国,国号为“成”。
而在中国东北境内,鲜卑族的各个大姓段氏、慕容氏、拓跋氏也纷纷起兵割据,互相竞争着地盘。
公元311年,石勒军全歼西晋主力,并会同刘曜、王弥之众攻破洛阳。石勒以襄国为基地,发展成为今河北、山东地区的割据势力。后来汉赵执政靳准弑君自立,他率军攻破汉都平阳。319年,刘曜自立为帝,迁都长安。十一月,石勒脱离汉赵,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赵王,于襄国即赵王位,史称后赵。后赵最强大的时候统一了中国大部,北方除辽东慕容氏、吉林高氏和河西张氏外,皆为石勒所统一。以淮水与东晋为界,初步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石勒死后,部将石虎功高震主,随即杀死石勒的儿子,篡夺了后赵的最高权力,石虎在位十分残暴,死后后赵政权又迅速分裂。公元349年,石虎病死,后赵内乱,诸子争立,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乘政局混乱杀死石虎指定的继承人石鉴,政权落入冉闵之手。冉闵下达杀胡令,放纵部下大肆捕杀胡人几十万,最终用血腥手段建立了冉魏政权。而东北世代竞争之后的胜利者慕容家族的前燕和拓跋家族的代国并立于世。慕容家族各个雄才大略,有意向中原发展,后赵大乱之后前燕顺势占据幽州,前燕大将慕容恪在经过数十次血战之后,最终俘虏冉闵,冉魏灭亡。前燕领导人慕容儁随即抛弃东晋旗号,自称燕皇帝,357年迁都邺城,野心勃勃的慕容儁打算征召全国士兵150万以统一天下,但是在邺城检阅军队时逝世。
石虎逝世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的动向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那就是石虎帐下大将苻洪。苻洪在石虎执政时期极其有威望,曾经被任命为流民都督,盘踞在枋头一带。石虎死后苻洪自称三秦王、大都督,不久就被石虎部将毒死,其子苻健统御其部众自枋头向西进入关中,关中氐人纷起响应,苻健率军进入长安,据有关陇。351年,苻健自称大秦天王、大单于。352年,改称皇帝,国号秦,史称前秦。
与此同时东晋权臣桓温于公元347年荡平“成”家势力,将蜀地收复,东晋的实力到达顶点。此时中华大地五国并立,五大势力在后赵覆灭后兴起,又开始了新的竞争与兼并。
首先是东晋与前秦的战争。东晋恒温在吞并蜀地之后,信心暴增,有北伐之志,之后屡次派兵进攻前秦,苻健皆成功抵御,国势渐固,之后苻生继立,淫杀无度,他的兄弟苻坚杀而代之。中国历史上的传奇组合,雄才大略的苻坚和有宰相之才的王猛登上历史舞台。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他得王猛辅政,得以集权中央,经济提升,国势大盛,因此产生了统一中国的念头。当时前燕混乱,369年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坚趁势派王猛、慕容垂率军于隔年成功灭燕,取得关东地区。公元 370年,前秦灭前燕,擒慕容暐;公元376年,灭前凉张氏政权,派大将吕光镇守西北;同年,进兵灭代。四大敌对势力相继被前秦灭掉三个,前秦统一北方,北方实现了第二次统一。不久前秦政权又吞并了东晋的蜀地,志得意满的苻坚此时考虑的是消灭东晋政权完成统一的事情了。
丞相王猛生前曾反复叮嘱苻坚不要伐晋,因为晋国虽然偏安一隅,但仍是中华正统。王猛死后苻坚不顾群臣反对,于公元383年下诏进攻东晋,该年8月以苻融为前锋都督,率步骑二十五万先行,9月苻坚亲统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为后继,共起兵112万杀进东晋边境,战场选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东晋政权以谢安谢玄谢石为核心起兵八万迎敌。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就在此时爆发,最终统领百万大军的苻坚被东晋八万军队击败,前秦帝国已经无法维系,北方中国再次重新进入大分裂的局面。
淝水之战由于起了全国之兵,兵败后各地防守皆很薄弱。苻坚部将姚苌趁着关中空虚,与渭北叛秦,并与公元385年亲自擒杀苻坚。一代伟人在即将统一中国之际就这么死于部将之手,次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国号秦,史称后秦。
在西北,前秦旧将吕光听闻旧主苻坚死讯,随即建立凉国,割据一方。
在苻坚时期被任命的西单于刘卫辰之子刘勃勃(后改名为赫连勃勃),继承其父部众,在统万城建国,国号“夏”。
公元386年,也就是苻坚死后的第二年,鲜卑贵族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时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当年四月,拓跋珪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燕和南燕为慕容氏贵族为复国所立,在当时都是小势力,已经不复当年前燕的荣光。中国北方又分裂为众多的小国家。
在北方六国的不断混战中,又出现了一对黄金组合,雄才大略的拓跋焘加上崔浩这对组合,在漫长的兼并战争中又逐渐剪灭其余小国,统一了北方。
公元443年南北朝疆域
而南方也没闲着,先是刘裕北伐有功,篡了东晋,成立了宋朝,史称刘宋。后来这个南方国家又不断的经历了政变,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魏和宋齐梁陈并立于世,中国正式进入一段比较稳定的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南北多次发生战争,南朝在战争中领土不断缩小。
“魏晋南北朝”400年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曹魏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
刘婵:此间乐,不思蜀矣
蜀汉遂被邓艾所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公元280年,西晋完成统一大业
太康之治繁荣乍现
司马炎坐着羊车高兴的摸不到北
帝国表面上繁华而稳定
内部一股暗流正在涌动
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
晋惠帝的贾南风把持朝政
社会各级矛盾逐渐激化
公元301年八王之乱爆发
西晋王朝元气大伤
此时北方各族胡人趁虚而入
史称“五胡乱华”
五胡者:匈奴、鲜卑、羯、羌、氐
中原战乱不断
百姓苦不堪言
没有能力跑的继续在北方受苦
有能力跑的一个个都背井离乡
历史上美其名曰“衣冠南渡”
公元317年,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开始
383年,淝水之战,划江而治
逐渐进入了南北对峙的时代
南朝政权交替: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建宋
公元479年,萧道成篡宋,建齐
公元502年,萧衍篡齐,建梁
公元557年,陈霸先篡梁,建陈
而北方却乱成了一锅粥,史称“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者: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
公元320年,张茂建立前凉
公元389年,吕光建立后凉(氐)
公元397年,秃发乌孤所建南凉(鲜卑)
公元400年,李暠建立西凉
公元397年,段业建立北凉
公元337年,慕容皝建立前燕(鲜卑)
公元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鲜卑)
公元398年,慕容德建立南燕(鲜卑)
公元407年,冯跋建立北燕
公元350年,苻洪建立前秦(氐)
公元384年,姚苌建立后秦(羌)
公元385年,乞伏国仁建立西秦(鲜卑)
公元340年,刘渊建立前赵(匈奴)
公元319年,石勒建立后赵(羯)
公元303年,李雄建立成汉(氐)
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建立夏国(匈奴)
除此之外的政权还有:
公元前37年,朱蒙建立高句丽(扶余)
公元296年,杨茂搜建立前仇池国
公元313年,叶延建立吐谷浑(鲜卑)
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鲜卑)
公元350年,冉闵建立冉魏
公元384年,慕容泓建立西燕(鲜卑)
公元385年,杨定建立后仇池国
公元388年,翟辽建立翟魏(丁零)
公元405年,谯纵建立谯蜀等等等
数目远不止十六国
公元398年,拓跋珪建立北魏(鲜卑),北朝开始形成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公元550年,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公元557年,宇文觉篡西魏,建立北周(鲜卑)
北周有个大柱国叫随国公杨忠
杨忠有个儿子叫杨坚
杨坚的老婆是独孤皇后(鲜卑贵族)
杨坚则是汉人,乃杨震第十四世孙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改元开皇,改“随”为“隋”
公元589年,南陈在《玉树后庭花》中走向灭亡
至此400年纷争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结束了。
南北朝 | 朝代 | 在位时间 | 谥号庙号 | 姓名 | 年号 |
南朝 | 刘宋 420-479 | 420年-422年 | 武帝 | 刘裕 | 永初 |
423年 | 少帝 | 刘义符 | 景平 | ||
文帝 | |||||
453年 | — | 刘劭 | — | ||
453年—456年 | 孝武皇帝 | 刘骏 | 孝建 | ||
457年—464年 | 大明 | ||||
454年 | — | 刘义宣 | — | ||
465年 | 前废帝 | 刘子业 | 永光 | ||
465年 | 景和 | ||||
465年—471年 | 明帝 | 刘彧 | 泰始 | ||
472年 | 泰豫 | ||||
473年—476年 | 后废帝 | 刘昱 | 元徽 | ||
(废为苍梧王) | |||||
477年—479年 | 顺帝 | 刘准 | 升明 | ||
萧齐 479-502 | 479年—482年 | 高帝 | 萧道成 | 建元 | |
482年—493年 | 武帝 | 萧赜 | 永明 | ||
— | 文帝 | 萧长懋 | — | ||
494年 | 前废帝 | 萧昭业 | 隆昌 | ||
(废为:郁林王) | |||||
494年 | 后废帝 | 萧昭文 | 延兴 | ||
(废为:海陵恭王) | |||||
494年—497年 | 明帝 | 萧鸾 | 建武 | ||
498年 | 永泰 | ||||
499年—500年 | 炀帝 | 萧宝卷 | 永元 | ||
(废为:东昏侯) | |||||
501年—502年 | 和帝 | 萧宝融 | 中兴 | ||
萧梁 502-557 | 502年—519年 | 武帝 | 天监 | ||
520年—526年 | 普通 | ||||
527年—528年 | 大通 | ||||
529年—534年 | 中大通 | ||||
535年—545年 | 大同 | ||||
546年 | 中大同 | ||||
547年—549年 | 太清 | ||||
549年 | 岷帝 | 萧正德 | — | ||
(本为临贺王) | |||||
549年—550年 | 简文皇帝 | 萧纲 | 在位时间 | ||
550年 | (初谥明帝) | 大宝 | |||
551年 | 兴文皇帝 | 萧栋 | 天正 | ||
(本为豫章王) | |||||
552年 | 仁帝 | 萧纪 | 天正 | ||
(本为武陵王) | |||||
552年 | 元帝 | 萧绎 | 承圣 | ||
(承圣元年) | |||||
553年 | 天正 | ||||
(天正二年) | |||||
553年 | 承圣 | ||||
(承圣二年) | |||||
554年 | 承圣 | ||||
(承圣三年) | |||||
555年 | 闵帝 | 萧渊明 | 天成 | ||
555年 | 敬帝 | 萧方智 | 绍泰 | ||
556年—557年 | — | — | 太平 | ||
557年 | 兴正皇帝 | 萧庄 | — | ||
在位时间 | 谥号 | 姓名 | |||
555年—562年 | 宣帝 | 萧察 | |||
562年—585年 | 孝明帝 | 萧岿 | |||
585年—587年 | 孝靖皇帝 | 萧琮[4] | |||
南陈 557-589 | 557年—559年 | 武帝 | 陈霸先 | ||
559年—566年 | 文帝 | 陈蒨 | |||
566年—568年 | 废帝 | 陈伯宗 | |||
(废为临海王) | |||||
568年—582年 | 宣帝 | 陈顼 | |||
582年—589年 | 末帝 | 陈叔宝 | |||
(废为长城炀公) | |||||
北朝 | 北魏 386-534 | 道武皇帝 | 拓跋圭 | ||
386年—396年 | (初谥宣武皇帝) | 登国 | |||
396年—398年 | 皇始 | ||||
398年—404年 | 天兴 | ||||
404年—409年 | 天赐 | ||||
409年—413年 | 永兴 | ||||
414年—416年 | 神瑞 | ||||
416年—423年 | 泰常 | ||||
424年—428年 | 始光 | ||||
428年—431年 | 神麚 | ||||
432年—434年 | 延和 | ||||
435年—440年 | 太延 | ||||
440年—451年 | 太平真君 | ||||
451年—452年 | 正平 | ||||
452年 | 敬寿皇帝 | 拓跋余 | 承平或永平 | ||
(本为南安王) | |||||
452年—454年 | 兴安 | ||||
454年—455年 | 兴光 | ||||
455年—459年 | 太安 | ||||
460年—465年 | 和平 | ||||
466年—467年 | 天安 | ||||
467年—471年 | 皇兴 | ||||
孝文皇帝 | 元宏[1] | ||||
471年—476年 | (拓跋宏) | 延兴 | |||
476年 | 承明 | ||||
477年—499年 | 太和 | ||||
500年—503年 | 景明 | ||||
504年—508年 | 正始 | ||||
508年—512年 | 永平 | ||||
512年—515年 | 延昌 | ||||
516年—518年 | 熙平 | ||||
518年—520年 | 神龟 | ||||
520年—525年 | 正光 | ||||
525年—527年 | 孝昌 | ||||
528年 | 武泰 | ||||
528年 | 少恭皇帝 | 元钊 | 建义[2] | ||
528年-530年 | 孝庄皇帝 | 元子攸 | 永安 | ||
(初谥武怀皇帝) | |||||
529年 | 孝基 | ||||
529年 | 建武 | ||||
530年-531年 | 敬帝 | 元晔 | 建明 | ||
(本为长广王) | |||||
530年 | 顺帝 | 元悦 | 更兴 | ||
531年-532年 | 节闵皇帝 | 元恭[3] | 普泰 | ||
531年-532年 | 顺文皇帝 | 元朗[4] | 中兴 | ||
(本为安定王) | |||||
孝武皇帝 | 元脩[5] | ||||
532年 | (出皇帝) | 太昌 | |||
532年 | 永兴 | ||||
532年-534年 | 永熙 | ||||
东魏 534-550 | |||||
北齐 550-577 | 550年⑸-559年⑽ | 文宣帝 | 高洋 | 在位时间 | |
(曾改谥景烈皇帝) | (高欢次子) | (天保) | |||
559年⑽-560年⑻ | 废帝 | 高殷 | 在位时间 | ||
(高洋长子) | (干明) | ||||
(废为济南闵悼王) | |||||
560年⑻-561年⑾ | 孝昭帝 | 高演 | 在位时间 | ||
(高洋之弟、高欢六子) | (皇建) | ||||
561年⑾-565年⑷ | 武成帝 | 高湛 | 在位时间 | ||
561年⑾-562年⑷ | (高洋之弟、高欢九子) | 大宁 | |||
(或太宁) | |||||
562年⑷-565年⑷ | 河清 | ||||
565年⑷-577年⑿ | 安帝 | 高纬 | 在位时间 | ||
565年⑷-569年⑿ | (高湛长子) | 天统 | |||
570年⑴-576年⑿ | 武平 | ||||
577年⑴-577年⑴ | 隆化 | ||||
577年⑴-? | 顺帝 | 高恒 | 承光 | ||
(高纬长子) | |||||
577年-580年 | 忠帝 | 高绍义 | — | ||
(本为范阳王) | |||||
西魏 535-556 | |||||
北周 557-581 | 557年 | 孝闵帝 | 宇文觉 | 在位时间 | |
557年⑼-560年⑷ | 明帝 | 宇文毓 | 在位时间 | ||
557年⑼-559年⑻ | — | ||||
559年⑼-560年 | 武成 | ||||
560年⑷-578年⑹ | 武帝 | 宇文邕 | 在位时间 | ||
561年-565年 | 保定 | ||||
566年-571年 | 天和 | ||||
572年⑶-577年 | 建德 | ||||
578年⑴-578年⑹ | 宣政 | ||||
578年⑹-579年⑵ | 宣帝 | 宇文赟 | 在位时间 | ||
(大成) | |||||
579年⑵-581年⑵ | 静帝 | 宇文衍 | 在位时间 | ||
579年⑵-580年 | 大象 | ||||
581年⑴-581年⑵ | 大定 |
关于南北朝的历史,很多人都有一个第一印象,那就是北朝虽然大部分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但是他们的皇帝往往都比较有作为,治理国家也都很有一手,自然下意识的就认为北朝的各方面都强过腐朽懦弱的南朝。
但是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先不说北朝出了多个像高洋、石虎这样的暴君,无能之辈也特别多,经济上也远远不如南朝发达,文化教育就更不用多说,除了文学家、诗人之外,甚至连炼丹的术士(葛洪等人),南方都比北方强得多。毫不客气的说,南方在各个时期在我们常说的各个发展方面,都对北方形成了碾压。可是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这样的南朝到最后,却被北方给被灭掉了呢,国家也在北方统治者手里完成了统一呢?这个我们从头说起。
西晋的灭亡,起于诸王的叛乱,本来就盘踞在边境的少数民族趁机进入了中原地区,北方的稍微有点实力的士大夫都逃到南方去了,这也从侧面导致了南方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使得南方很多原本人烟稀少的地区变得富裕起来。自此,南方进入了比较长时间的安定时期,别看游牧民族在北方打的热火朝天,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没能打过淮河,甚至山东地区有段时间也在南朝的统治之下。这样一来,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提升,南方虽然没有多少实战经历,但是处于对北方政权的防备策略,平时的训练也没有落下,南北方之间的军队战力倒是也没有形成明显的差距。
北朝无论是短暂统一的前秦还是长时间安稳统治的北魏都没能跨越长江深入南朝的腹地,南朝历经多次军事强盛时期,施行多次北伐也没能占到多少便宜。当我们感觉南北方将持续出去拉锯状态的时候,北魏的分裂又使得北朝陷入混战之中,这次与西晋灭亡之初的情形大为不同。首先,留在北方的大家族开始形成一股新的势力,并逐渐变得异常强大,大到能够左右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地步,后世有个统一的称呼—家族门阀,于此同时,游牧民族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部分都已经鲜卑化或者汉化,势力逐渐稳定下来。这两股势力的融合,导致北朝虽然并不统一,但是军事实力得到了延续,名臣名将辈出。反观南朝,前期还有谢安、刘裕等名将,到梁武帝末期,虽然军队尚有战力,却面临无将可用的窘境,致使在北方呆不下去的侯景随便一闹就全国大乱,皇帝死于非命不说,巴蜀地区和长江以北地区也被北朝趁机占领。大片领土的缺失导致南朝终于开始全面走下坡路,陈霸先建立的陈朝虽然有多个皇帝算得上是有德之君,但是却挽回不了已经形成的颓势。最终,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投降,国家又回归大一统。
乱世之所以被称为历史书杀手,就是因为一个“乱”字,而在盛唐建立之前,存在了一个名为“南北朝”的乱世,让无数文科生摸不着头脑。
首先,南北朝分为南朝和北朝,而这两朝是同时存在的,大概以地理位置来命名区分,南朝有宋、齐、梁、陈,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要说南北朝的历史有什么特点,南朝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北朝就是姐妹撕逼双双把家还,而这九个朝代的皇帝关系……
(南北朝一共65位皇帝)
一、刘宋和北魏
先从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刘宋说起,自从东晋惨遭北方胡人吊打后,就选择了龟缩在南方,而最终灭掉东晋的人就是刘裕(刘宋之所以不能叫南宋,都怪老赵家),与此同时,在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大乱斗中,由拓跋焘选手带领的北魏赢下了比赛,一统北方,顺利C位出道(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任皇帝),从这里开始,南北朝对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
对立局面有了,互怼的CP也有了,那下一步该干嘛?
刘裕从一开始就特别能打,人送外号“帝国的绝凶虎”,毕生的Flag是干掉北魏统一中原,果不其然他就病死了,于是拓跋焘的对手就变成了刘裕的三儿子,——刘义隆。
刘义隆算是南北朝中为数不多的,不赌不嫖早上朝型皇二代,还继承了老父亲的遗志,一直对住在隔壁的北魏耿耿于怀,但没想到因为亲子感情联络不够,被处于叛逆期的儿子一刀捅死。
而与此同时,在北边的拓跋焘结局也差不多,惨遭自家后方背刺,被一个太监发起政变捅死了。
从这里开始,刘宋和北魏就双双把车开向了排水沟。
二、南齐和北魏
自从刘义隆被捅死后,刘宋王朝的皇帝就彻底换了个画风,不是手足相残,就是疯狂走肾家族乱伦,好不容易出了个稍微过得去的猪王,结果却是内斗一把手,对外软脚虾。
刘宋的暴政惹得天怒人怨,这时,终于有个潜伏多年的反骨仔出手了,直接政变弄死了狗皇帝,建立南齐,这个男人的名字叫做萧道成。
萧道成曾经是刘宋的一名大将,手中还掌有禁军,在刘宋群里潜伏了三十多年后,终于坐上了群主的宝座。
可惜南齐的运气并不怎么好,先是萧道成当上皇帝没几年就病死了,然后继任者也没几个靠谱的,疯狂作妖,结果仅仅过了二十多年,南齐就在欢声笑语之间打出了GG,顺利宣布倒闭。
那这时候的北魏在干啥呢?北魏的运气就好了太多,不仅在太监手里夺回了朝政大权,后来还实施汉化改革政策,慢慢走回了强盛的道路。
眼看着北魏好不容易才续了一秒,结果等到孝文帝一死,后面的皇帝就变成了败家子,天天瞎瘠薄浪。但这次,北魏皇帝却惹到了两个不能惹的兄贵——高欢和宇文泰(两人都是北魏重臣)
三、北魏的陨落和分裂
被惹毛了的高欢迅速黑化,直接杀掉了当时的北魏皇帝,还绑了一个皇室继承人作为傀儡,独立出来,自称东魏。同僚宇文泰一看情况不对,也赶紧绑了另一个皇室继承人作为傀儡,独立出来,自称西魏,从此北魏一分为二,名存实亡。
等到高欢和宇文泰去世后,他们的儿子立马就扒下了虚假的面孔,一脚把傀儡皇帝踢开,先后各自称帝,史称北齐和北周。
四、南梁和南陈
既然北方已经打得红红火火,南方自然也不能落后,前面说到南齐因为运气太差倒闭了,可南方这么大一块蛋糕,说什么都会有老实人来接盘的,而这个人就是萧衍。
萧衍是南齐皇室的远房亲戚之一,在知道南齐快不行了后,就用武力强迫当时的南齐皇帝禅位,自己上台,建立了南梁。
年轻时的萧衍也算英明神武,但等到中年发福后,他却染上了一种恶习——佛系养生。
如果是一般的修佛当然没问题,但萧衍曾经三次偷跑去出家当和尚,无心国事还大兴寺庙,这直接导致了南梁内外同时发生战乱,最后萧衍自己也被敌将抓住,落得活活饿死在建康台城的下场,眼看着南梁下一步就要翻船,落入敌人手中,南边一个广东蛊惑仔当仁不让站了出来,他就是山鸡陈霸先。
陈霸先作为南梁的头号古惑仔,在萧衍沉迷养生时,不仅要负责抵御对面的北朝,还要解决当时南梁国内的“侯景之乱”,以一己之力硬是挡住了两方。
然而再溜的大神也比不上猪队友,等到萧衍死后,陈霸先自觉萧家后人已经无药可救,直接废掉了萧家人的皇位,自己翻身当上揸fit人,建立南陈(揸fit人:老大)。
到了这里,南北朝就进入了南陈、北齐和北周,长时间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十多年后,北齐因为一连串的傻逼皇帝败家,最终被北周击败,北方也再次合为一体,后来北周的末代皇帝因为肾透支,年纪轻轻也死在了床上,被自己岳父趁虚而入拿下了朝政大权,而这个岳父,名叫杨坚。
再后来的事大家应该也知道了,杨坚称帝建立了隋朝,在干倒南陈后一统中原,中国也开始进入了最牛逼的时代——隋唐。中国人误解最深、被扭曲历史最多的朝代:隋朝
南朝疆域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
1、南朝宋
南朝宋(420年~479年),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图最大的朝代,当时所谓“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关于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继承东晋疆域,基本上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于太初四年(422年)之后逐渐被北魏并吞,改以淮水为界。
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2、南朝齐
南朝齐,即南齐(479年—502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仅有二十三年,为萧道成所建。
南朝齐基本上有二十一州,包括扬州、南徐州、豫州、南豫州、南兖州、北兖州、北徐州、青州、冀州、秦州、梁州、司州、雍州、宁蛮府、江州、荆州、湘州、郢州、广州、越州、交州。
随后,相继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
3、南朝梁
南梁(502年-557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四个朝代中的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萧衍取代齐朝称帝,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朝梁时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很大,因北伐获得淮北之地,一度达河南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牂柯,到539年共有大小不一的一百零七个州。
梁朝后期国势败坏,北齐和西魏相继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注定了北强南弱之势。
4、南朝陈
陈朝(557年-589年)亦称南朝陈,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霸先代梁所建立的,都建康(今南京),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地区。
鼎盛时期的陈王朝,其疆域遍及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台湾、海南和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区。
南朝的中心区域是长江流域和浙东地区,但上游的程益州和江陵皆被攻陷,下游的淮南又在梁末失陷,对于建康政权来说,江北就是敌境,而又没有上游重镇的支援,那么这样的“南朝”是很危险的了。
虽说“华南、台湾、海南和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在陈境,可是那些地方大多数在当时没有作用,比如华南,那时候只有广州郡比较发达,但也是时叛时附的,不可靠。
至于台湾、海南当时还不过是“夷蛮戎狄”居住的弹丸之岛,尚未开发,而且也是时叛时附的,没有什么利用价值。
到了越南,更是这样,那里的酋邦先后建立起了占婆国、日南国、占南国什么的,都是些时叛时附的附属小国。
所以,在陈朝手上真正有价值的,只有在今广西的交州郡,不过也靠近南朝边界,非常不安稳的——所以整体说来,以上所说的地方虽然在今天有些的很发达的地区,但在当时,仍然是未开发的南部边境,用处不大,再加上侯景之乱的破坏,其荒芜程度可想而知了。
总体来说,南朝最强大的是刘宋,早期国境直至黄河流域,后来便一步步退缩,宋明帝时,淮北又失,淮南成了前线;齐代宋后,到了齐明帝时,又失淮南,南朝大大削弱了;到了梁前期,北魏内乱不已,陈庆之北伐,攻破长安,但这个最好的恢复机会因为梁武帝的优柔寡断和尔朱荣的反击而失败了;梁武帝后期,侯景乱梁,后来益州、江陵又陷(梁元帝),南朝大大削弱了,最后的陈朝只是保有建康和岭南收拾残局罢了,三十三年后终于发生了陈叔宝的败亡。
北朝疆域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数个王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灭亡南朝陈,完成了统一大业,所以没有被称作北隋,而是被后世单独称为隋朝)。
北朝结束了我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并且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1、北魏疆域
关于北朝的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崛起,至439年统一华北而结束十六国时期,其屡次入侵南朝宋,占领山东、河南与淮北地,又取南朝齐淮南地及南朝梁汉中、剑阁一带,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东部,东达辽西,南达江汉流域。
北魏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东至海,西至流沙。
在扩充领土期间,州郡多因时制宜,到487年开始整顿,到北魏孝明帝之后领土减少,州郡滥置。
魏分东西后东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
2、东魏疆域
东魏(534年―550年)是北朝的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
在北魏分裂以前,高欢占据着关东地区,所以在建立东魏后,东魏的疆域包括今河南汝南,河南洛阳以东﹑江苏徐州以北的原北魏东部地区,由于占据了山东传统富饶地区,东魏当时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居三国(东魏,西魏,南梁)之首。
3、西魏疆域
西魏(535年―556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北方朝代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 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
另外,西魏还屡次攻占南朝梁巴蜀之地与江汉之地。
4、北齐疆域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
北齐建立后,开始整顿政区规划,废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县,北齐江淮之地后被南朝陈占领。
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
5、北周疆域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侄宇文护正式建立。
北周武帝灭北齐,取南朝陈江淮之地,领土大大扩充。
到隋高祖开皇八年(588年)11月时,南征南朝陈国,开皇九年(589年)3月底统一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