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历史_元朝皇帝列表_元朝疆域

元朝历史_元朝皇帝列表_元朝疆域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起算。元朝历史是中国的历史的一部分,但元朝时期的中国毫无疑问是亡国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大的悲剧,中华文化的衰退源头上要追溯到元蒙的统治。

元朝历史

元朝(Yuan Dynasty,1271年—1368年,又一说1206年~136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享国祚九十八年。蒙古语国号全称“大元大蒙古国”。中国的二十四史以及历代帝王庙中,都是将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直到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均归入元朝的范畴。蒙古帝国、元朝与北元等三个时期均有连续承继的关系。

test

元朝历史通常可以分为两个到三个阶段:①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统一蒙古,立国位于漠北的蒙古草原,定国号为“大蒙古国”;到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汉地,将国号改为大元之际,共六十五年,称为大蒙古国时期,又称蒙古帝国;②元世祖忽必烈定都汉地,1271年将国号改为大元后,直到1368年元惠宗出亡为止,共九十七年,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元朝历史;③元惠宗出亡后依旧以大元为国号,至1402年鬼力赤杀顺天帝坤帖木儿去国号为止(一说1388年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尔杀害后去国号),称为北元时期。去国号后称蒙古,明廷称鞑靼。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1227年8月)、花剌子模、东夏、金(1234年3月)等国,取得了中国华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形成了称霸欧亚大陆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国(Mongol Empire)。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拖雷第七子)与忽必烈(拖雷第四子)的汗位之争。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宣布即蒙古大汗位,是为薛禅汗,汉文称为元世祖。建元“中统”,意即“中原正统”。最后忽必烈于1264年获胜,而蒙古帝国也宣告分裂,促使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自立。忽必烈对于“蒙古大汗”称号的继承也没有得到蒙古诸部的一致承认。

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之意改国号为“大元”。1271年12月18日,公布《建国号诏》,建立汉语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元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除此前仅统治了华北地区的辽朝和金朝等外,之前各朝的“大”字均为尊称。宣布新王朝为继承历代中原王朝的中华正统王朝,史称元朝,忽必烈即元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元世祖。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史称“崖山后无中国”,一统中国并结束了南宋与金国南北政权对峙之局面,结束自窝阔台攻宋以来40多年的蒙宋战争。

元朝建立后,承袭了蒙古帝国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亚的主要领土,蒙古帝国西征而来的土地却不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元朝领土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0年元武宗时期达到全盛,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被誉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元朝至元成宗时,经过一系列战争和协商,获得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承认为宗主国,并且元朝皇帝为名义上的“蒙古大汗”继任者;其藩属国涵盖高丽与东南亚各国。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西藏和台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版图。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元朝国力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元惠宗晚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1351年爆发红巾军起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派大将徐达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元朝结束。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北元后主天元十年(1388年)去大元国号(一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在政治上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代也推行了不少弊政,如诸色户计 、投下制、驱口制、匠籍制、籍没制、人殉、宵禁、海禁等,中断了唐宋变革的进程,严重的历史倒退,深刻地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

有说法指出由于蒙古人与汉人人数的比例极不平均,元廷为了保护蒙古人地位,主张蒙古至上主义,推行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人民)、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等四个阶级的制度,但四等级制度并不见于官方文告及档案。有学者认为,元廷给蒙古人与色目人极大的权利,并让汉人与南人负担较大的赋税与劳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十分沉重。然而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有把臣民明确划分为四等的专门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原文为怯薛歹蒙古人,怯薛歹为元代一特权阶级)。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虽然实际上存在很多例外情况),这些法律规范对于汉人均不平等。然而仍任用不少汉人为官、例如史天泽、贺惟一等等。

近代有研究指出,元代有相当多的汉族人在各级官府担任高级职务,其中不少是正职。在《元史》、《新元史》、和《蒙兀儿史记》所作传的864名三品以上的官员中,汉人占了409位,即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七。此外,汉人在元朝官府里做正职的,除了在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行中书省担任高官的汉族大僚外,在六部中任职尚书的,亦俯拾皆是。综合来看,汉族人在元朝各级政府不仅任职显要者甚众,而且担任正职者也为数不少。认为“元朝各级官府 的高级官吏,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最多只能做到副职”的说法并非准确。

元朝在经济方面仍以农业为主,整体生产力向前发展,尤其是边陲地区的经济发展最为显著,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仍然取得一定进步,虽然元朝整体生产力比宋朝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蒙古军在攻打华北时,惨酷的屠杀和劫掠带来很大的破坏。攻灭金朝后,在耶律楚材劝谏下,窝阔台汗同意复苏农业,鼓励汉人垦殖以期长治久安。元世祖即位之后,实行些鼓励生产、安抚流民的措施。到元朝时,由于经济作物棉花不断推广种植,与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都比较兴盛。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元帝集中控制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限制。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皇室对于宗教兴趣浓厚,极力推崇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乃至景教,对中华文化则采取与西亚文化并重的模式进行发展。在政治上,政府大量使用来自西亚的色目人,降低契丹人、汉人儒者的地位,压制南人。虽然元朝前期没有举办科举,但对儒家文化有着应有的尊重,并且将儒家推广至边远地区,元朝创建了24400所各级官学,使全国平均每2600人即拥有一所学校的政绩,创造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历史记录。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显贵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底下,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反而有机会迅速的抬头并普及。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

帝国快速覆灭

元朝建立后,继续向外扩张,但是扩张的目的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望。加上元朝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贪腐成风,淫乐成灾,盲目迷信僧侣,这直接导致了原本庞大的元朝帝国大厦的轰然倒塌。

元朝官员的贪污腐败跟他们的初期武功一样,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1303年,元成宗曾大力整顿官吏,一次竟然就有将近两万个贪官被撤职。

然而,惩治贪官的做法却没有能够坚持下去,以致每一个蒙古官员都是一个百万富翁。蒙古帝国的官员特别多,一块玉石的发掘或一张弓的制造,都会有若干官员管理,官员靠贪污、勒索维持高消费和超级豪华享受。

元朝的赋税非常繁重。元朝最初是采取包商制,很像现在的承包制。元王朝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时,曾打算把中央政府的赋税,以140万两银币包给中原籍巨商刘廷玉,大臣耶律楚材极力反对,才算作罢。可是,不久维吾尔籍巨商奥都喇合蛮出价220万两时,窝阔台终于同意包给了他。他们不知道鼓励生产,只知道盲目而凶恶地剥削。与腐败的南宋政府相比,元朝的赋税几乎增加一百倍,早已不堪重负的中国人,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加上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就更换36个皇帝。由于这些皇帝在位都很短,诏令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再加上经济落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地区农民尤其悲惨,饥寒交迫,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被迫举行起义。

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蒙古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至元惠宗妥欢帖木儿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

次年,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蒙古政府则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蒙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

元军推动战略反攻的又一个时机是,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春,大宋朝林儿,间(离间)福通的失败和起义军互相攻击,如至正二十三春,张士诚杀刘福通,大宋红巾军亡;秋季,朱元璋杀陈友谅,天完及汉国一系列的红巾军败亡。恰在此时,元军未能组织对朱元璋部反击,元朝反而出现军阀混战、宗王之争。结果,元朝给了朱元璋北上灭亡的好机会和有利条件。

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克通州,元惠宗于七月二十八日,仓惶北逃,徐达率军攻陷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北京),元作为一个全国性质的统治结束。元惠宗北遁,朱元璋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元朝皇帝列表

元朝皇帝列表
顺序
庙号
姓名
生卒年
在位时间(公元)
年号
第一位
元太祖
铁木真
1162~1227
1206~1227
22年
第二位
元太宗
窝阔台
1186~1241
1229~1241
13年
昭慈皇后
称制
姓乃马真
1242~1246
第三位
元定宗
贵由
1206~1248
1246~1248
3年
钦淑皇后
称制
1248~1251
第四位
元宪宗
蒙哥
1208~1259
1251~1259
9年
第五位
元世祖
忽必烈
1215~1294
1260~1294
35年
中统、至元
第六位
元成宗
铁穆尔
1265~1307
1294~1307
13年
元贞、大德
第七位
元武宗
海山
1281~1311
1307~1311
4年
至大
第八位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1285~1320
1311~1320
10年
皇庆
第九位
元英宗
硕德八刺
1303~1323
1320~1323
4年
延佑
第十位
元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1276~1328
1323~1328
5年
至治
第十一位
元天顺帝
阿刺吉八
1320~1328
1328即位
在位1个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泰定
第十二位
元文宗
图帖睦尔
1304~1332
1328.9~1329.1
 1329.8~1332.11
共5年
致和
第十三位
元明宗
孛儿只斤和世瓎
1300~1329
1329.1~1329.8
8个月
天顺
第十四位
元宁宗
懿璘质班
1326~1332
1332.10~1332.11
月余
天历
第十五位
元顺帝
妥欢帖木儿
1320~1370
1333~1368
36年
至顺、元统
至元、至正

备注:如果需要大蒙古国皇帝、北元皇帝,请查阅:http://cn.luhui.net/chinese-emperors/yuan/

元朝皇帝顺序表及简介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在位时间:1206-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

孛儿只斤·拖雷(1193~1232),在位时间:1227-1229,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四子(幼子),尊号“也可那颜”(大官人)。成吉思汗生前分封诸子,拖雷留在父母身边,继承父亲在斡难和怯绿连的斡朵儿、牧地和军队。成吉思汗留下的军队共有约12.9万人,其中大部分都由拖雷继承。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次子孛儿只斤·窝阔台继位,拖雷监国。1232年率军击败金军,在回军途中病逝。其子孛儿只斤·蒙哥即位后追上尊号,谥“英武皇帝”,庙号“睿宗”。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位时,被改谥为景襄皇帝。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加谥“仁圣景襄皇帝”。

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孛儿只斤·窝阔台 (1186年—1241年12月11日),在位时间:1229-1241,蒙古帝国可汗,史称“窝阔台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5年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斡耳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忽里台大会被拥戴登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他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南下灭金朝,派拔都远征欧洲,他在位期间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华北和东欧,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谥号英文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乃马真后

乃马真(?---1246年,转写:Töregene,西里尔:Д?ргэнэ),在位时间:1241-1246,史称乃马真后,名脱烈哥那,窝阔台汗的皇妃。1241年窝阔台汗去世,其长子贵由远征尚未归来。于是,脱烈哥那哈屯'未与宗亲们商议,便狡诈地擅自夺取了国家政权。此事件,史称“乃马真摄政”。脱烈哥那哈屯统治时间达5年之久。

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孛儿只斤·贵由(1206—1248年4月),在位时间:1246-1248,蒙古帝国可汗,史称“贵由汗”。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长子。生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卒于元定宗贵由汗三年(1248年),1246年8月24日至1248年4月在位。享年43岁,母皇后乃马真氏。他早年参加征伐金朝,俘虏了其亲王。又曾经和拔都西征欧洲。1246年登基,1247年吐蕃归附蒙古帝国。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贵由庙号为定宗,谥号简平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孛儿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在位时间:1251-1259,蒙古帝国可汗,史称“蒙哥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鲁禾帖尼。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帅的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俄罗斯等地。即位后主要致力于攻灭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1259年病逝于合川东钓鱼山下。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孛儿只斤·忽必烈(Хубилай хаан,1215年—1294年),在位时间:1260-1294,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蒙古尊号“薛禅汗”,他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在位时间:1294-1307,蒙古帝国可汗,元朝第二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孙、太子真金之子。其父死后,他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孙,总兵镇守漠北。次年,即皇帝位。停止对外战争,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同时,发兵击败西北叛王海都、笃哇等,都哇、察八儿归附,使西北长期动乱局面有所改观。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钞币贬值。庙号成宗,谥号钦明广孝皇帝。蒙古汗号完泽笃可汗。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孛儿只斤·海山(1281年8月4日-1311年1月27日),在位时间:1307-1311,元朝第三位皇帝,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曲律可汗”。为忽必烈次子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之长子,统军北边,多立战功,封怀宁王。十一年(1307年),成宗铁穆耳病逝,储位虚悬。海山回大都奔丧,被拥立为帝,并追封其父为元顺宗。即位后更换了成宗大臣,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 元武宗在位四年(1307年-1311年),时间,期间中国内部的矛盾得到舒缓,元朝统治稳定而顺利,全国歌舞升平,国力强大,是元代的一位明君。庙号武宗,谥号仁惠宣孝皇帝

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在位时间:1311-1320,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可汗,是元武宗弟,元武宗封他为皇太弟,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于武宗死时嗣位,年号皇庆和延祐。在位期间,减裁冗员,整顿朝政,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在位九年,死后并未传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位其子元英宗硕德八剌。庙号仁宗,谥号圣文钦孝皇帝,汗号“普颜笃可汗”。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03—1323年),在位时间:1320-1323,蒙古族,元朝第五代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元仁宗嫡子。英宗自幼学习汉儒典籍,公元1316年立为皇太子,即位时年18岁,次年改元“至治”。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英宗死时只有20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谥号睿圣文孝皇帝,蒙古谥号格坚汗。

泰定帝——名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名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1276-1328),在位时间:1323-1328,讳名伊苏特穆尔,显宗之长子,裕宗之孙。1323年即位,在位5年泰定帝,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0年—1328年?)在位时间:1328.10-1328.11。1328年8月15日,元朝泰定皇帝去世后,元朝大臣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迟迟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并把阿速吉八赶到上都,在大都(今北京)拥立元武宗之子图帖睦尔即位,是为元文宗。1328年农历九月,服侍阿速吉八的丞相倒剌沙闻变,立刻将刚满9岁的阿速吉八拥立为皇帝,改元“天顺”。农历十月十三日,文宗派燕帖木儿进攻上都天顺朝廷,倒剌沙战败身亡,阿速吉八下落不明,不知所终。在位仅一个月。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札牙笃可汗”。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 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计四年。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

孛儿只斤·和世琜(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在位时间:1329,蒙古帝国可汗,汗号“忽都笃可汗”。元朝第九位皇帝,庙号明宗,谥号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1326年5月1日—1332年12月14日),在位时间:1332,元朝第十位皇帝,1332年10月23日至1332年12月14日在位。庙号宁宗,谥号冲圣嗣孝皇帝。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次子。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05.25-1370.05.23),在位时间:1332-1368,蒙古帝国可汗,汗号“乌哈噶图可汗”。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北元第一位皇帝,庙号惠宗,谥号宣仁普孝皇帝

元朝是中国的朝代吗?

鲁迅认为元朝不是中国的朝代

“幼小时候,我知道中国在‘盘古氏开辟天地’之后,有三皇五帝,…… 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岁,又听说“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欧洲,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到二十五岁,才知道所谓这‘我们’最阔气的时代,其实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国,我们做了奴才。直到今年(指1934年-引者)八月里,因为要查一点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罗思’,侵入匈、奥,还在征服全中国之前,那时的成吉思还不是我们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资格比我们老,应该他们说‘ 我们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国,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

我久不看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了,不知道里面怎么说;但在报章杂志上,却有时还看见以成吉思汗自豪的文章。事情早已过去,原没有什么大关系,但也许正有着大关系,而且无论如何,总是说些真实的好。”(《随便翻翻》见鲁迅《且介亭杂文集》)

鲁迅认识蒙古元朝的历史是有阶段性的。讲中国历史,不可没有元朝,不过不能只把元朝当一般的中国朝代来看。鲁迅通过十多年的“翻书”,拂去重重雾霭,最后看到元朝原来是征服者的国家这一历史真实。 

鲁迅后来还说过:“拿破仑的战绩,和我们什么相干呢,我们却总敬服他的英雄。甚而至于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隶,我们却还恭维成吉思。”(《那破仑与隋那》见鲁迅《且介亭杂文集》) 

鲁迅多次阐发相同的一个观点,说明他不是就一事一时而随口点到,而是经过一番研究才得出的认识结果。

为什么鲁迅不认为元朝是中国的朝代呢?鲁迅时期正是中国民族主义崛起的时候,作为民族主义者一般都会把异族政权当做外来政权,就像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一样。

激辩:元朝究竟是不是中国的朝代

反对派:元朝真没什么值得我们“骄傲”的,说白了是耻辱,如果要说好,那就是给现在的中国开疆辟土了。

元朝不是中国,是中国亡了国,作为汉人应该勇敢承认,知耻而后勇,开拓中国的新局面,不要让元再重来,我们亡国了但没灭种,重树秦汉之威,我们有机会。

既然元朝宣称北至北海,而北海又确定不是贝加尔湖;且中国古代帝国都会继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 ;加上北方大片近乎是无人区的恶劣环境下并无任何行政国家,蒙古人只要有人踏足那里就可以宣称使他们的领土,这没有任何问题;蒙古未必真有大军饮马北冰洋,但派出一个小规模分队去探索是极有可能的,然后这个小分队最终到达了北冰洋以致五法继续北行就也是可能的;既然叫北海,就有极大可能是大片海域,至少应该比贝加尔湖大,符合条件的只有北冰洋。

所谓元朝前后才50多年,只知道打完了抢,抢完了杀,杀完了烧,烧完了跑,完全是高武力没智商的做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白了就是野蛮,没有文化的政体,注定长久不了。蒙古帝国(包括元朝)就是黑死病帝国,说对人类文明有什么贡献,简直是亵渎了人类文明四个字。年幼无知时觉得元朝好厉害,长大以后,完全不屑,在其征服过的大片领土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化影响,就是个历史的匆匆过客。摧毁了南宋的资本主义萌芽却打破了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此消彼长。跟汉族为主的中原文化比,弱爆了。

支持派:当然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元朝清朝必须是中国的,事实也是如此,元朝清朝统治民族的发源地都曾经是中国或者说是中原王朝的领地。

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将汉族政权作为唯一的合法政权,而是谁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就算是合法政权。我国二十五史里,有宋史,有辽史,有金史,有元史,有清史。南北朝众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是作为中国历史而存在的。

站在汉人的立场,可以说我们汉族在一定时期不是政权主导民族,但一直是人数和文化占主导的民族。汉族在元、清两朝结束后,并不是完全否定前朝,而是为前朝修史,把自己当作前朝的继承者。以一种狭隘的民族观看待历史,是不合适的。

站在汉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但不应该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角度上看问题。现在看待中国的历史问题,要站在全中国的角度去看问题,要站在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中国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的中国,中国历史也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的历史 。

朱元璋不仅承认元朝是中国的朝代,还用行动实际证明

讨论这个问题是因由英国刊物的《 Outrage as China lays claim to Genghis Khan (对中国认宗成吉思汗的震怒)》这样的一篇文章,国外的史学界并不认为“元朝”是中国的一个王朝,尽管元朝曾经统治过中国达九十多年。

元朝横跨亚欧大陆,其疆域北到北冰洋沿岸,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中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领土达1400万平方公里。疆域之大恐怕只有后来的苏联能与之匹敌。对这样一个朝代,中国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其疆域达到了历代王朝的巅峰,却不是汉族建立的王朝。

有些人说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蒙古人进入中原以后没有像后来的女真族一样选择汉化,而是依然沿袭他们的传统生活,并且残酷地压迫汉族人,极力地贬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比妓女低一等,比乞丐高一等,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统治阶级都是蒙古人,中国实际上灭国了,再加上现在外蒙古独立了,元朝这份“荣誉”应该属于蒙古国,我们不能舔着脸跟人家争,所以不能算是中国的王朝。

另一方面,元朝的首都定在北京,其疆域的主体是中原王朝的腹地,官僚体制大体遵循中原王朝的旧制,二十四史中还有《元史》,最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很多人无法割舍这份荣誉,认为元朝肯定算是中国的王朝。到底算还是不算?朱元璋不仅承认,还用行动实际证明

公历1271年,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改元建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元世祖忽必烈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这个时候大元王朝才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蒙古王国的延续。

这份诏书是说明元朝政权性质非常重要的文件。诏书明确承认,忽必烈他所建立之元朝这一王朝,乃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继承,是尧舜禹汤,秦汉隋唐的继续。忽必烈建立的大元王朝是中国王朝在历史上那是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的。如明太祖朱元璋曾于洪武七年在南京历代帝王庙中,他还祭祀包括元世祖忽必烈在内的十七位君主。其中记载对元世祖的祝文是:“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夫何传及后世不遵前训,怠政致乱,天下云扰,莫能拯救。

元朝疆域究竟有多大?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自灭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

元朝为什么会这么快灭亡?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终于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就更换36个皇帝,在位都很短。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诏令。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再加上经济落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地区农民尤其悲惨,饥寒交迫,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这样,人民群众被迫起来反抗,农民举行起义,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将矛头指向元朝

元朝末期的妥欢帖睦尔在位较长。他从1333年(元统元年)六月至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七月,共35年的时间,是处在农民起义军的进攻与元朝军的抗击时期。可是,在这样长时间内元军之败,其原因不在将帅无能,士兵不勇,而是元朝政权不修政治,不兴经济,无休止的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结果。尤其顺帝是个昏君,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不得从臣之心。所以,宋王及地方势力首领,在危急时刻拒绝帝诏,不遣兵参战,造成四分五裂。无论哪个朝代,其被灭亡之帮,皆不外乎朝廷之腐败,群臣之相互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和君主之昏庸。这也可说是一种国家灭亡的基本规律。

元朝在战略上麻木不仁,未进行有组织的反攻。当中原地区各地的农民组织起来,举行起义,大反元朝时,朝廷仍在内部纷争,尔虞我诈,沉醉于酒色,耳不闻外界之动乱,更没有料到起义军会进而埋没元朝。甚至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称帝、称王时,朝廷也无计议对策,不能采取战略措施,只是零星下诏,以地方军相抗击或镇压罢了。在战役上,各地元军没有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联合作战,而是各自为战,如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各据一方,互不联合。后来竟为互相争地盘而开战;秃坚帖木儿军,不但不联合扩廓帖木儿作战,反而进入京城两次;漠北之阳翟王阿鲁浑帖木儿不受君命,还有夺顺帝之位的野心,这证明元军势力之衰弱,国败朝亡,已为时不远了。元朝未能及时抓住农民起义军低潮之际,组织反攻;在战略上推动了时机。

1354年(至正十四年月日)九月,脱脱率领号称百万军,十一月围困高邮城,张士诚十分危急,将要投降,顺帝突然下诏,免其百万大军之统帅权,使张士诚得以转危为安。这是元廷的大错误,其后果是使得百万大军溃散了,元军受到严重的挫伤,而各地农民军从低潮转入高潮。

元军推动战略反攻的又一个时机是,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春,大宋朝林儿,间(离间)福通的失败和起义军互相攻击,如至正二十三春,张士诚杀刘福通,大宋红巾军亡;秋季,朱元璋杀陈友谅,天完及汉国一系列的红巾军败亡。恰在此时,元军未能组织对朱元璋部反击,元朝反而出现军阀混战、宗王之争。结果,元朝给了朱元璋北上灭亡的好机会和有利条件。

1388年,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中原军队进入蒙古地区,打败了元顺帝的孙子。至此,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治,蒙古草原又回归到历史上四分五裂的状态。

一个快速崛起的元朝帝国,转眼之间就这样轰然倒塌,土崩瓦解,成为废墟。总的说来元朝的快速灭亡,其原因就是:一,拒绝汉文化;二,拒绝民族融合;三,贪污腐败。

元朝真的近百年都没举行过科举考试吗?

“八倡、九儒、十丐”这几个字在刚刚粉碎“四人帮”时,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组。中国大陆的许多人在批判“四人帮”大搞文化愚民政策、不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时,常把元朝人这段发自己朝代牢骚的牢骚话当成历史加以引用,有一位近年才崛起的“历史学家”甚至由之推断,元朝立国到亡国近百年间没有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由于这位史学家颇有名气,有相当一部分喜欢“文化快餐”的人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又一个误区出现了——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系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杨广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至武则天时则天本人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为制科。一般的史学著作或工具书,在谈到科举制度时前举唐、宋,后举明、清,很少提到元代,遂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元代根本就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大漠深处有“绿洲”

元代究竟是否举行过科举考试,我们还是应该让《元史》来说话。

《元史·选举志》:“太宗始取中原,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从之。九年秋八月,下诏令断事官术忽斛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得东平杨奂等凡若干人,皆一时名士。”

太宗即元太宗窝阔台,太宗九年即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是蒙古时代一个最为有名的贤相。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蒙古立国之初确实行过科举考试,考试中选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并且点出了第一批中选者中的榜首杨奂的名字。

也许有的人要斤斤计较蒙古帝国与元帝国之间的区别,认为开科取士的是蒙古,元代根本未曾开科取士,这话也不对。

我们不妨再引一段《元史》。

《元史·选举志》:“(元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远述周制,次及汉、隋、唐取士科目,近举辽、金选举用人与本朝太宗得人之效。以为负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以今论之,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帝曰:‘此良法也,其行之!’中书左三部与翰林学士设立程式,又请依前代立国学,选蒙古人诸职官子孙百人,专命师儒教习经书,俟其艺成,然后试用。”

此举因故未果。

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九月,当时的丞相火鲁火孙、留梦炎等人又一次重新建议开科取士,虽然也因故未果,但当时的科举取士的方略却确定了下来。

到了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十月,当时的中书省官员又上书给皇帝,称“科举事,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今不以闻,恐或有诅其事者。夫取士之法,经学实修己治人之道,词赋乃摘章绘句之学。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建议皇帝重开科举,不过范围比隋、唐时代缩小了,只有德行、明经二科。

元仁宗立即准其所请,并颁下一道诏书。这位皇帝大人在诏书中说:“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联以眇躬,获承丞祚,继志述事,祖训是式。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

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八月,元帝国所属各州、郡、县遵从皇帝的旨意推选出“贤者、能者”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1315年2月,各州、郡、县推选出来的士子会试京师。

爱育黎拔力八达虽然是个蒙古人,但他所下的诏书可一点也不“蒙古”。

在他所下的诏书中对哪些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的内容,甚至监考人员的组成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我们首先看看哪些人可以参加考试:

诏书上说的是:“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者方可以参加考试。

明朝时期的鞑靼和瓦剌是元朝的延续吗?

北元指元朝灭亡后,退居蒙古故地,继续统治长城以北的一些地区,因仍自称元朝,故称北元。14世纪末,蒙古分裂,它们之间经常相互仇杀。始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终于建文四年(1402年),为鞑靼所代替。后来瓦剌强大起来,打败了鞑靼。瓦剌和鞑靼先后称雄漠北,与明有战有和。 形象点说就是朝鲜和韩国的关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达率军攻陷大都(今北京),元惠宗北逃至上都,后逃到应昌,并多次组织反抗,失败后在应昌去世。在明军的继续追击下,元政府逃离中原,最终来到漠北,与明军对峙。

明太祖第六次北征的结果影响巨大,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也速迭尔(阿里不哥后裔)缢杀。从此以后,自忽必烈传下来的成吉思汗的嫡系黄金家族对元政权的控制开始崩溃,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立。

1399年,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部首领鬼力赤,否认脱古思帖木儿之子额勒伯克的宗主权,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也于1402年被鬼力赤杀死,北元去国号灭亡,改称鞑靼。

鞑靼(Ta-ta Mongols)是明朝时阿鲁台创立,达延汗统一的东部蒙古,与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Yunshebu Tümen)、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

乌格齐(鬼力赤)哈什哈(Ugech (Gulichi) Khashikha)汗篡北元后,自称鞑靼可汗,曾助明成祖夺权。1434年瓦剌势力东进,鞑靼势衰。后达延汗统一蒙古,明世宗时别部顺义王俺答汗占据河套。明神宗后期时势力开始衰退。

鞑靼(漠南蒙古)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称,自唐迄元先后有达怛、达靼、塔坦、鞑靼、达打、达达诸译,其指称范围随时代不同而有异。

自1388年也速迭儿继承汗位,建立鞑靼政权,后经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将瓦剌部驱逐,彻底与瓦剌部分裂。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达延汗晚年将漠南蒙古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其中察哈尔和兀良哈给了自己长子图鲁博罗特。达延汗本来指定长子图鲁博罗特的长子博迪为继承人。然而,在1517年达延汗死后,巴尔斯博罗特济农以博迪年幼为由,自称大汗。达延汗的其他儿子不服,1519年,达延汗的第四子阿尔苏博罗特的支持下,博迪登基,巴尔斯博罗特退位。博迪为了安抚巴尔斯博罗特,封他三个儿子为小汗。巴尔斯博罗特统治河套鄂尔多斯,后来著名的俺答汗就是他的儿子。此时蒙古大汗的博迪直接统治区域只剩下了察哈尔部。随后的几任可汗已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控制其他部落。甚至拿出传国玺,证明自己是蒙古的最高统治者。

明末,林丹汗力图重建统一,并联合明朝抗击后金。他虽然收服了右翼诸部,并得到漠北喀尔喀部的拥戴,但却慑于后金,仓促西逃,1634年死于撒里畏兀儿境内大草滩地方(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两年后,其子率十六部降后金,鞑靼亡。鞑靼共存在246年。其后和其他蒙古部落一起被并入清朝版图,被称作漠南蒙古,蒙古失去独立。

鞑靼一名作为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也传到西方,蒙古军西征,西方人即称他们为鞑靼。到清代,西人又把满族也称为鞑靼。

瓦剌(漠西蒙古)

明朝人对西部蒙古的称呼。元朝时称斡亦剌,又作卫拉特或卫喇特。

1368年,元朝明朝所灭,退居漠北建立北元。北元皇帝兼任蒙古大汗。1388年,也速迭儿继承汗位,停用大元国号,建立鞑靼。许多蒙古贵族和大臣不承认其合法性,蒙古开始进入政治分裂期,蒙古分裂成为东西两大集团,明朝人分别称东部为鞑靼(黄金家族宗室),西部为瓦剌(非黄金家族宗室)。其实并不是分裂,当时不过是蒙古部分为两个对立的党派。两派之间互相借助明朝势力攻伐,争夺蒙古的可汗。当时瓦剌部的首领在北元(鞑靼)朝廷中担任要职太师。

由于大明对鞑靼部的用兵,使得瓦剌部乘势崛起。从1433年到1452年历经19年,瓦剌蒙古控制了整个蒙古地区。 1453年,也先杀死阿噶多尔济,尽杀黄金家族宗室,自称“大元天圣可汗”,成为第一个非黄金家族的可汗。也先本非元裔,得不到蒙古贵族承认,后被杀死。瓦剌势力衰落,东蒙古逐渐占据大漠南北地区。马儿古儿吉思继承蒙古汗位,黄金家族复辟。1487年,鞑靼可汗达延汗开始亲政。经过与卫拉特部的数度征战,将其击溃。1506年,达延汗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漠南蒙古。后人称其为蒙古的“中兴之主”。晚年将察哈尔和兀良哈封给长子;漠南河套封给次子;宁夏、巴彦淖尔盟和伊克昭盟一带封给三子;将外蒙古(漠北蒙古)封予第九子格埒孙扎。

瓦剌曾是鞑靼的一部。在瓦剌首领也先(鞑靼可汗)被杀死后,瓦剌部逐渐被鞑靼部驱逐西迁。也先与其弟死后,瓦剌部落分散,逐渐衰落,内部事态鲜为人所知。瓦剌分为四大部:杜尔伯特(绰罗斯氏)、准噶尔(绰罗斯氏)、和硕特、土尔扈特。另有辉特等小部。1620年,哈喇忽剌反击阿拉坦汗王朝(鞑靼分支建立),惨败,哈喇忽剌仅以身免,但准噶尔部在卫拉特四部(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中树立了威望。1623年,四卫拉特一起进攻阿拉坦汗王朝。硕垒乌巴什被杀。哈拉忽剌统治了阿巴坎河至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开始统一卫拉特,这也是瓦剌最后一位可汗。

明代末年,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与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哈拉忽剌)交恶,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领地扩张,和鄂尔勒克在1628年(明崇祯元年)率部众西走,估计这就是瓦剌四部分裂的开始吧。土尔扈特部迁至伏尔加河至乌拉尔河下游沿岸,并建立土尔扈特汗国。土尔扈特汗国建立后,沙俄势力扩张到来,以武力迫使土尔扈特臣服,攫取汗王册封权,插手贵族议事会,干涉汗国内政;同时令哥萨克人(东欧草原上以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为主的游牧族群)东迁,侵占土尔扈特牧场,最令土尔扈特人反感的是沙俄政府强迫他们从藏传佛教改信东正教。1761年,渥巴锡继承汗位。1771年1月(清乾隆三十五年),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率领下分三路,赶畜群携辎重浩浩荡荡踏上了归国的艰苦历程。此时的土尔扈特部面对强大的大清,只能率部归顺,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褒奖册封。

准噶尔部在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楚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宗教上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对西藏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18世纪与清帝国的战争中灭亡,清朝在此地设立伊犁将军。

和硕特部原居于乌鲁木齐一带,后在青藏高原上建立和硕特汗国。1716年,准噶尔汗国派兵入侵西藏,攻打拉萨。1717年,准噶尔军队攻入拉萨,杀死了和硕特汗国末任可汗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灭亡。其后准噶尔军于1720年被清军驱除出西藏,西藏遂为清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