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Kingdom of Xia)(1038年—1227年)是由党项族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历经十帝,享国祚一百八十九年。
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 唐朝时迁居陕北。因平乱有功被唐帝封为夏州节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朝与宋朝。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由于李继迁不愿投降而再次立国,并且取得辽帝的册封。李继迁采取连辽抵宋的方式,陆续占领兰州与河西走廊地区。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国。 西夏,本名是大夏,简称夏,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大致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后,大权掌握在皇帝的太后与母党手中,史称母党专政时期。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北宋趁机多次伐夏。西夏抵御成功并击溃宋军,但是横山的丧失让防线出现破洞。金朝崛起并灭辽、北宋后,西夏改臣服金朝,获得不少土地。两国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
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后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
西夏政治体制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西夏政治是蕃汉联合政治,党项族为主要统治民族,并且联合汉族、吐蕃族、回鹘族共同统治。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拢络党项贵族,而母党“贵宠用事”。这些都使皇族与母党、党项贵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西夏在前期即有像辽朝那样的蕃汉官制,但是到中后期全面采用宋朝制度后,蕃官逐渐式微。 西夏制度由番汉两元政治逐渐变成一元化的汉法制度。西夏的皇权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
西夏中央政权
西夏的国家体制和统治方式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响。官制自1038年夏景宗立国后确立,大体上学自宋朝制度。官分文武两班,中书司、枢密司与三司(盐铁部、度支部与户部)分别管理行政、军事与财政。御史台管监察、开封府管理首都地区的事务,其他还有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苑、磨勘司、文思院、番学与汉学等机构。隔年,夏景宗仿照宋朝制度设立总理庶务的尚书令,改宋朝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理功、仓、户、兵、法、士六曹,使西夏官制和机构已颇具规模。到夏毅宗时又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一来职官和机构愈分愈细,二来官制改革由扩充政治军事的官职转向扩充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官职。
西夏官职
蕃官是专由党项族担任的官职,有一说此为爵位制度。蕃官主要是为了保持党项贵族在政权中的主导地位,非党项族不能担任,有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丁卢、丁弩、素斋、祖儒、吕则、枢铭等等官称。夏景宗增设番官后,还学习辽朝与吐蕃的一些制度,如南北面官制。西夏的蕃官制度很杂乱,夏毅宗时又增设不少官职,至今仍不太清楚其官职功能,有一说蕃官只是西夏文表示的汉官官名而已 。西夏文谚语也提到“衙门官员曾几何,要数弭药为最多”,表明党项族当官为数不少。随着西夏皇帝越来越崇尚汉法,改蕃礼、用汉仪,蕃官系统逐渐式微。夏崇宗以后,蕃官就在也没出现在相关文献中。
西夏法律
西夏旧律有不明疑碍处,夏仁宗在“尚文重法”的主张下颁布《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又称《天盛律令》、《开盛律令》。主要由北王兼中书令嵬名地暴与中书、枢密院宰辅要员及中兴府、殿前司、合门司等重要官员餐与编写。该法典参考了唐朝、宋朝的法典,并且结合本国的国情、民情和军情,使得更加切合实际。在某些方面(如畜牧业、军制、民俗,等等)更具有本民族的特点。
西夏军事
西夏由于处于列强环视的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对外采取依附强者,攻击弱者、以战求和的外交策略 。军事手段十分灵活,配合沙漠地形,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设伏、断敌粮道的战术;并且有铁鹞子、步跋子与泼喜等特殊兵种辅助。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 “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最小单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
西夏的兵力重点,设置在以兴庆府为中心的一个三角线上,以七万人护卫兴庆,五万人镇守东南的西平府,五万人驻守西北的贺兰山。左右两厢和河南北四条线上也配备了军队。其中左厢宥州路五万人和河南盐州路五万人防宋,河北安北路七万人防辽,右厢甘州路三万人防吐蕃和回鹘。每逢要向西用兵,则从东点集而西,要向东就从西点集而东,在中路就东西都向中集合。
西夏经济
西夏的经济是以畜牧业与商业为主力,对外贸易易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垄断河西走廊与北宋的岁币为西夏经济带来很大的帮助。 农产品主要有大麦、稻、荜豆和青稞等物。药材和一部分手工制品也特别有名。西夏在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庆历和议后,宋廷设置榷场,恢复双方贸易往来,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夏崇宗与夏仁宗时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四方的物品会集到首都兴庆,进入西夏经济最鼎盛的时期。
西夏消亡文字伴随也消失了
西夏在中国宁夏、甘肃、陕西、青海一带雄踞300余年,创造了包括西夏文在内的一系列灿烂文化,然后突然消失,并且在现存史料中不留一点痕迹,使它成了一个异常神秘的国度。西夏建国之初,曾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造字法,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一共6000多字,通行400余年,但后来却神秘失传,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还不知道,北京居庸关长城过街门洞上的六种石刻字体中,有一种就是失传已久的西夏文。
·夏太祖 ( 李继迁991-1004) ·夏太宗 ( 李德明1004-1031) ·夏景宗 ( 李元昊1038-1048) ·夏毅宗 ( 李谅祚1048-1067)
·夏惠宗 ( 李秉常1067-1086) ·夏崇宗 ( 李乾顺1086-1139) ·夏仁宗 ( 李仁孝1139-1193) ·夏桓宗 ( 李纯祐1193-1206)
·夏襄宗 ( 李安全1206-1211) ·夏神宗 ( 李遵顼1211-1223) ·夏献宗 ( 李德旺1223-1226) ·夏末主 ( 李睍1226-1227)
庙号 | 姓名 | 年号 | 在位时间 | 谥号与城号 | 庙号 |
---|---|---|---|---|---|
夏太祖 | 李继迁 | 990—1004 | 神武皇帝 | 太祖 | |
夏太宗 | 李德明 | 1004—1031 | 光圣皇帝 | 太宗 | |
夏景宗 | 李元昊 | 显道(2) | 1038—1048 | 武烈皇帝 (城号:凤角城皇帝) | 景宗 |
开运 | |||||
广运(2) | |||||
大庆(2) | |||||
天授礼法延祚(10) | |||||
夏毅宗 | 李谅祚 | 延嗣宁国(1) | 1048—1067 [133] | 昭英皇帝 (城号:平城皇帝) | 毅宗 |
天佑垂圣(3) | |||||
福圣承道(4) | |||||
奲都(6) | |||||
拱化(5) | |||||
夏惠宗 | 李秉常 | 乾道(2) | 1067—1086 | 康靖皇帝 (城号:面壁城皇帝) | 惠宗 |
天赐礼盛国庆(5) | |||||
大安(11) [134] | |||||
天安礼定(1) | |||||
天安礼定(1) | |||||
夏崇宗 | 李乾顺 | 天仪治平(1) | 1086—1139 | 圣文皇帝 (城号:明城皇帝) | 崇宗 |
天佑民安(7) | |||||
永安(2) | |||||
贞观(12) | |||||
雍宁(4) | |||||
元德(8) | |||||
正德(7) | |||||
大德(4) | |||||
夏仁宗 | 李仁孝 | 大庆(4) | 1139—1193 | 圣德皇帝 (城号:珠城皇帝) | 仁宗 |
人庆(5) | |||||
天盛(21) | |||||
乾祐(24) | |||||
夏桓宗 | 李纯佑 | 天庆(12) | 1193—1206 | 昭简皇帝 (城号:护城皇帝) | 桓宗 |
夏襄宗 | 李安全 | 应天(4) | 1206—1211 | 敬穆皇帝 | 襄宗 |
皇建(1) | |||||
夏神宗 | 李遵顼 | 光定(12) | 1211—1223 | 英文皇帝 | 神宗 |
夏献宗 | 李德旺 | 乾定(3) | 1223—1226 | 献宗 | |
夏末主 | 李睍 | 宝义(2) | 1226—1227 | 末皇帝 |
西夏、吐蕃、南宋、金、辽对峙图
宋宝元元年(1038)西夏立国时 ,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西夏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宋朝为邻。金灭辽宋后,西夏的东北、东与南都与金朝相邻。西夏南部和西部是吐蕃诸部、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相邻。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黄河与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为主。首都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西有贺兰山作屏障,东有黄河灌溉,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王朝,党项族原本定居四川松潘高原一带。唐高宗时期受吐蕃压迫,最后在唐廷协助下迁移到河套陜北一带,分为平夏部与东山部,至此建立西夏的龙兴之地。唐中和元年(881)因平夏部拓跋思恭平黄巢之乱有功,被封为夏州节度使,至此正式领有银州(陕西米脂县)、夏州(陕西横山县)、绥州(陕西绥德县)、宥州(陕西靖边县)与静州(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
宋朝时,宋太宗并吞夏州节度使之地。然而李继迁不愿意投降,率部四处攻击,最后收复五州之地。攻下灵州后,将势力扩展到黄河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夏景宗继位后持续巩固河西走廊,并且开国称帝,疆域扩大到二十个州。而后夏景宗与宋朝征战于横山地区,并有意占领关中。夏景宗之后,西夏与北宋展开拉锯战,双方互相占领对方的堡垒城寨,并且扩大到河煌青海地区。夏崇宗后期丧失横山地区,一度造成危机。金朝灭辽朝与北宋后,西夏陆续收复失地,并且占领黄河前套地区。然而其势力被金朝所局限,领土扩张不大。到夏仁宗时期大约有22个州,这是西夏版图最后稳固的状态。
西夏从唐末立足于陕北以来,终北宋一世,始终顽强地挺立在西北的陕甘宁之地,成为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那么,为什么北宋始终无法铲除西夏呢?
错过的机会
坦白说,早期的北宋是有可能将西夏之地纳入管辖的。公元982年,当时宋朝已经基本平定天下,掌有夏、绥、银、宥、静五州的党项族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感到天下大势已定,遂主动到开封府朝见宋太宗,希望归顺宋朝,结束割据。对于宋朝来说,这可以说的是送上门的机会。
然而,宋朝却极其缺乏对付割据政权的政治谋略,竟然要求党项首领李氏举家迁徙到开封,这是摆明了要把李家在定难军的根基一次拔出。这种操之过急的策略收到了恶果,李继迁的族弟李继迁因之而叛宋,出奔夏州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开始了孤单英雄式的反宋战斗。
李继迁一走可谓是蛟龙入海,在982-992年的十年里,李继迁坚持和宋朝军队打游击,原来西夏五州之地外围不断活动,让宋朝驻军疲于奔命。公元993年,李继迁终于在辽国的协助下趁机占领了绥州与银州,这时的宋朝已经两次伐辽战役中元气大伤,对于党项叛军也只能采取守势。1002年(北宋咸平五年、辽统和二十年)三月,李继迁破灵州,改名西平府。而懦弱的宋真宗竟然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使其重新掌管五州之地。
西夏坐大
在西夏的发展史上,夏太宗李德明是一个奠基式的人物,在他统治的28年期间(1004-1032),党项采取“依辽附宋”的策略,在东方与两大国交好,在西方则全力发展纵深。李德明在位的时间内,党项先后取得凉州,平定甘州回鹘,消灭归义军,疆域直达玉门关一带,掌控了丝绸之路的黄金地带,同时获得了纵横千里的战略纵深。
到李元昊时期,党项人正式建国号为“夏”,李元昊则称大夏皇帝。随后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中,西夏军队势力强悍,一次出动兵力就达10万之多,且西北地区民风彪悍,西夏军中多有北族壮士,而宋朝军队在真宗之后愈加羸弱,因而不能与西夏军队相匹敌。
宋神宗年间,宋庭趁西夏内乱之际发五路大军伐夏,曾经一度围攻西夏都城灵州,然而因为后勤补给不继,且宋军高层缺乏战略眼光,且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政和四年(1114年),在童贯、种师道等大将的统帅之下,宋军在古骨龙战胜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宋朝西北军平定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因为丧失天险而求和,宋朝依旧没有彻底消灭西夏。
北宋一朝,前期确实有机会直接收复西夏之地,但是因为政治决策失当而功亏一篑。后期,西夏早已不是曾经局限在五州狭小之地的割据政权,而拥有了广大的国防纵深与军事储备力量,因而即使宋军准备充分,仍然难以消灭具有广大后方的西夏政权。
西夏地处四战之地,陆续要应付后唐、回鹘、吐蕃、宋朝、辽、金、西辽与蒙古的威胁与战争,所以外交是夏廷十分重视的环节。外交策略主要是联合或依附强者,并且攻击弱者、以战求和。这些策略使自己得以不断延续、发展。
1038年11月10日(大庆三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称帝,即夏景宗,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定都兴州并改称为兴庆府,国号“大夏”,亦称西夏,至此西夏正式立国。夏景宗霸气纵横,脱离对北宋、辽朝的臣属关系。为了要独霸西方,他四处扩土,先后和宋辽开战,为西夏武力的巅峰。
夏景宗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并且要求宋朝承认西夏独立。当时北宋在横山山脉一带建立不少堡垒,不过东方重镇延州防御薄弱,守将范雍无能。1040年夏景宗发动三川口之战,率10万大军包围延州,于三川口袭击宋将刘平、石元孙的援军,最后夏军因大雪而解围撤退。宋廷面对西夏大举入侵,派夏竦为正使、韩琦与范仲淹为副使经略西夏。当时宋军兵多于西夏,但是不擅野战、补给也不易,主攻的韩琦与主守的范仲淹对此争执不断。1041年夏景宗发动大军包围宋朝西线的渭川、怀远一带,韩琦不听派范仲淹建议派大将任福率大军救援怀远,夏景宗引诱至埋伏地好水川口袭击,此即好水川之战。此后宋廷转为防御,改派陈执中、夏竦经略,并且建立四路防线。1042年西夏谋臣张元建议避开宋防线,绕道奇袭京兆府(长安)。同年夏景宗于防线薄弱的泾原路发动定川寨之战,于定川寨包围歼灭宋军,目标是长安,但另一路遇到原州景泰的阻击而罢。宋夏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双方签订庆历和议,宋朝承认西夏的割据地位,给予若干财物茶叶,封夏景帝为夏国主。西夏对宋称臣,但对内依旧称帝,实际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
1115年金兴起,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破坏,辽、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掌控。1123年退往漠北的辽天祚帝有意逃往西夏,金将领完颜宗望劝诱夏崇宗捕捉辽帝,许以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辽地,并以进攻西夏为胁。夏崇宗答应条件,转而联金灭辽,从此西夏归服金。1125年辽亡后,金约西夏夹攻北宋,并且给予宋地为诱饵。西夏对金维持松弛的和平,最多只有小规模的战事。1141年金同意设置榷场,恢复正常贸易。
蒙古灭西夏示意图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兴起。成吉思汗为了灭金,势必要切断金夏联盟,所以西夏成为他的目标之一。1209年,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破西夏要塞斡罗孩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夏襄宗派使向金帝完颜永济求救,被拒绝,西夏纳币请和,随后附蒙伐金。
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献宗没有履约及接纳蒙古仇人为由,越大漠向西夏出征,此即蒙古灭西夏之战。成吉思汗与速不台率大军逼降黑水城(今内蒙额济纳旗)1227年6月,成吉思汗驻夏六盘山,又南下攻取金朝秦州(今甘肃天水),逼近关中京兆府(今陕西西安)。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而后诸将遵照成吉思汗遗命将夏末帝杀死,并且杀尽西夏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