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定都上京。916年建年号,947年辽太宗定国号为“辽”,辽景宗时期经过励精图治,国力大增。辽圣宗时大举南下入侵宋朝,发生了澶渊之盟,此后辽宋关系比较缓和,辽朝国力也日渐强盛。983年辽圣宗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辽道宗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朝所灭。辽朝共传九帝,享国祚二百一十八年。
辽朝(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
契丹族本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与当时同样也说蒙古语的室韦算是同族异种。“契丹”之名,始见于北齐天保五年成书的《魏书》。而汉人记契丹事,以《资治通鉴》为最早,东晋义熙元年初,“燕王熙袭契丹”。《新唐书》等明确指出:“至元魏,自号曰契丹。”
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1125年被金朝所灭。
辽末,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辽朝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辽朝宗室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和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则于1269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地区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1309年被伊尔汗国吞并。
辽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后吸收农耕技术,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分开管理,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
辽朝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爱变来变去的辽朝国号
辽朝国号为何在“契丹”与“辽”之间换来换去?
国号作为国家或王朝的标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鲜明性与使用的稳定性。有辽一代则不然,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为国号 。
史学界公论,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那么辽朝的国号为什么要在“契丹”和“辽”之间变来变去呢?
以往的历史学家往往以为,“大辽”和“大契丹”两个国号是一种替代关系。但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有历史学家提出了质疑。现代历史学家的看法是,辽朝初建国时还是一个以契丹人为主的游牧国家,故而称为“大契丹”。公元983年,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北方的契丹国,于是辽太宗就在这个以汉人为主的地方建立了新国号——辽。
公元947年,辽军南下,灭石晋政权,辽太宗宣布将晋国改称为大辽,实际上意味着大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中原。但太宗北归后,中原很快易主,辽又缩回了燕云十六周的范围,而辽朝本土仍然称为大契丹。
辽圣宗统和元年(公元982年),取消了“大辽”国号,统一改为“大契丹”。此后又在公元1066年,改回“大辽”。有历史学家指出,辽朝是一个汉化程度很深的民族政权,兼有契丹和南方的汉族文化两种文化,在国号上也就体现出来了这样的特色。
关于契丹首次改国号为“辽”的时间,一般有937、938和947年三种说法。关于辽改国号的次数,一般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见解,即辽太宗时改国号为辽,辽圣宗时复号契丹,至辽道宗时复改国号为辽。从众多辽代墓志中在契丹或辽的国号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样来看,到辽道宗时,俨然以中国自居了。
由于对汉地统治的需要,辽朝多次更换过汉文国号,或是“大辽”,或是“大契丹”。也有观点认为辽国实行两院制,北院行胡制,南院行汉制,大契丹和大辽的不断变更也是两院之间的博弈。在契丹语中,契丹人一直称他们的国家为“伟大的中央哈喇契丹”,可简称为“大契丹”或“契丹”,这也能看出辽朝受华夏文化影响之深,其将“中国”翻译为“伟大的中央哈喇契丹”,目的正是宣示自己作为“中国”的正统性,由此而言,辽朝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辽曾九改九复国号,也就是说,辽曾改国号达18次之多 。
“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也有学者认为“辽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有学者研究“辽”与契丹语“辽”的内涵,强调辽“双国号制”的意义。也有学者主张契丹是改“晋”为“大辽”,而非改“契丹”为“大辽”。
辽朝国号变迁
年代 | 汉文国号 | 非汉文国号 |
---|---|---|
916—937年 | 大契丹 | 大中央契丹 (全称) 大契丹、契丹国、契丹(简称) |
938—982年 | 大辽(燕云汉地) 大契丹(辽朝故地) | |
983年—1065年 | 大契丹 | |
1066年—1125年 | 大辽 |
辽朝亡后的北辽、东辽,后辽,西辽,后西辽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历史上有很多王朝在灭亡之后,会由王朝宗室再复建起来,最出名的就是光武帝刘秀在汉(西汉)灭亡之后重新建立了汉(东汉),延续着刘氏江山社稷。但要说起,那个王朝灭亡后,由宗室复建的政权最多,那就得算由契丹族建立的大辽帝国了。公元1125年,辽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辽亡。此后,辽朝的宗室们,总共复建了五个政权,分别是北辽、东辽,后辽,西辽,后西辽。
一、北辽。北辽的建立者是宗室耶律淳,是辽兴宗的孙子。辽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人打的抱头鼠窜,逃进大漠不知所踪。于是,大臣回离保、耶律大石等效仿唐代宗灵武登基的例子,在辽南京析津府拥戴宗室耶律淳为皇帝,年号“建福”,史称“北辽”,把不知所踪的天祚帝耶律延禧为湘阴王,以回离保为北院枢密使事,军旅之事悉委任给耶律大石,寻遣使奉表给金国,乞求作为附庸国。不久,耶律淳病死,时年60岁。遗命立秦王耶律定(天祚帝耶律延禧的第五子)为帝,以存社稷,但当时耶律定不在南京,所以由耶律淳的老婆萧德妃摄政。公元1122年末,金兵攻破辽南京析津府,萧德妃出逃投奔远在大漠的天祚帝被杀,而耶律定也在青冢泺被金兵捕获,北辽灭亡,存国一年。
二、东辽。东辽是辽亡近100年之后,在金末元初时,由辽宗室耶律留哥所建立的政权。公元1211年,金朝与蒙古爆发野狐岭会战一役,金朝精锐尽没,衰败已见端倪。于是,辽皇族耶律留哥于1213年称帝,国号“辽”,年号“元统”,史称“东辽”,成为蒙古的藩属国。公元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消灭东辽,存国57年。
三、后辽。后辽是东辽耶律留哥的亲弟弟耶律厮不建立的政权,公元1216年,耶律厮不率众反叛,在澄州(今辽宁海城)称帝,改元“天威”,史称“后辽”。不久,耶律厮不被部下所杀,经过多为权臣篡位之后,1219年被东辽耶律留哥所灭,存国4年。
四、西辽。辽亡后,宗室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 。耶律大石,字重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第八代孙。耶律大石在北辽灭亡后,被天祚帝猜忌,因此率部西走,陆陆续续打败了西域诸国。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国号“辽”,建元“延庆”,史称“西辽”。随后耶律大石向西域、漠北、中亚等地区扩张,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随后击败塞尔柱帝国,称霸中亚,威名远播至欧洲。耶律大石在位二十年,庙号德宗。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令大将哲别率领两万骑兵征讨西辽,西辽灭亡,存国87年。
五、后西辽。西辽灭亡后,契丹贵族波剌黑于公元1224年建立起儿漫王朝,又称后西辽,大约位于今天伊朗的克尔曼沙阿、呼罗珊一带。这是契丹人在历史上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公元1259年,后西辽投降蒙古,存国36年。
总之,辽国宗室或贵族建立的这五个小政权,以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最为有名,其鼎盛之时雄踞中亚,纵横九十余年。后世评价说,大石自立为王而去之。幸藉祖宗余威遗智,建号万里之外。虽寡母弱子,更继迭承,几九十年,亦可谓难矣。
辽朝/辽国历史
契丹崛起
契丹源于东胡鲜卑,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库莫奚是同族异种。唐朝唐太宗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
五代时契丹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乘中原内乱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907年2月27日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并且握有蒙古地区的产盐区,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 。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滦河边建设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即辽太祖。
辽太祖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918年辽太祖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 。在军事方面,他于925年东征渤海国,于旧地建立东丹国以统治渤海遗民,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辽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图 ,然而于攻灭渤海后的隔年,在回师途中病倒,最后去世。其妻述律平宣布摄政,以次子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屠杀政敌数百人以稳定政权。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辽太宗。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统一了契丹 。
南下中原
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辽太宗支援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于晋阳、洛阳等地击败后唐军,最后协助石敬瑭攻灭后唐,石敬瑭得以建国后晋。契丹国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
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他不愿向契丹臣服,上表称孙不称臣。辽太宗趁机率军南下,意图一统中国 。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亡,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成立。虽然辽太宗有意长久经营中国的意图,然而因纵兵掠夺人民财物,以及不让诸位节度使返回镇地,招来中原人民的反抗。四月,辽太宗被迫引军北返,最后在河北栾城病逝 。
世宗时期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1月,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947年位于中原开封的耶律吼等将领拥立耶律阮为帝,是为辽世宗。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太后述律平想让其子耶律李胡继承皇位,不同意耶律阮称帝。太后派耶律李胡与耶律阮在辽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战,最后耶律阮打赢了这场战争。在经过大臣耶律屋质的劝阻之下,太后才认同耶律阮的帝位。辽世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占领中原的期望,多次对中原用兵。然而辽世宗好酒色,喜爱打猎。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腐败。951年九月,辽世宗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时,由于其他部队未到,先行驻扎在火神淀。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最后被耶律察割杀死于梦乡中 。
穆宗时期
951年耶律察割发动政变,杀辽世宗并自行称帝,辽太宗之长子耶律璟和耶律屋质等率兵杀死耶律察割后,被立为帝,即辽穆宗。辽穆宗虽讨厌女色,而无所出,但却经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长时期不理朝政,国人称之为"睡王"。辽穆宗前期,朝廷内部不稳,离心离德,大臣经常发生叛乱或是南奔中原的事件:952年六月,萧眉古得欲叛辽南奔后周,阴谋败露,被杀。七月,政事令耶律娄国、林牙耶律敌烈等谋乱被捕后伏诛。953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谋反,事情被察觉后被捕。960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寿远、太保楚阿不等人谋反,事败伏诛。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隐谋反,事败被捕,因供词牵涉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入狱而死 。
由于政局动荡不安,迫使辽穆宗停止了辽太宗、辽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强盛的后周。959年后周发动北伐,辽朝宁州(今河北青县)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军随后攻克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瀛州刺史刘楚信、高彦晖也举城投降。当时后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辽穆宗甚至有意放弃燕云十六州 。最后后周世宗因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领有,而辽军加强防御,不敢南下。由于辽穆宗本人喜好杀戮,经常亲手杀人。同时又爱好打猎到"竟月不视朝",最后于969年二月被侍人所弑。耶律贤被推举为帝,即辽景宗,改元为保宁 。
全盛时期
辽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臣如室昉、郭袭,使辽朝出现一阵清明。辽景宗对辽穆宗时谋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谋乱者少,上层比较稳定。辽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仅援北汉的方针。辽景宗前期,辽朝与北宋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宋太宗赵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辽朝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辽军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被击溃,辽将耶律敌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辽朝改变战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蓟。宋太宗乘胜进攻幽州,辽朝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率军与宋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成功击败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由于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协助处理 。
982年辽景宗病逝,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并由萧太后摄政。当时萧太后30岁,辽圣宗12岁,而萧太后之父萧思温于970年被害,无嗣,使得萧太后也没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自重,控制朝廷,对萧太后及辽圣宗构成了莫大的威胁。萧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撤换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在这些行动后,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地位才稳定下来。萧太后摄政二十七年,后据传改嫁韩德让(具体记载有争议)。在她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少赋税,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辽朝百姓富裕,国势强盛。1009年辽圣宗亲政后,辽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朝风貌,反对严刑峻法,并且防止贪污事件。 在文教方面,辽圣宗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在位其间四方征战,对宋战争屡屡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敌的宋朝名将杨继业 。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皆为辽军所击败。辽圣宗为了防止高丽与北宋结盟,进而威胁辽朝东部。于993年发动高丽契丹战争以降服高丽,于1009年的东征时最远攻入高丽开城。之后为了解决辽宋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避免契丹贵族威胁皇权,萧太后与辽圣宗于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坚持而亲至澶州(今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辽军前锋,辽将萧挞凛战死。辽军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扰,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渊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辽圣宗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摆于宋、辽之间以图存,形成辽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
道宗衰落
1031年辽圣宗去世,长子耶律宗真即位,即辽兴宗。辽兴宗其生母萧耨斤(即法天太后)自立为皇太后并摄政,并把辽兴宗的养母齐天皇后萧菩萨哥迫死。法天太后重用在辽圣宗时代被裁示永不录用的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辽兴宗因无权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结怨。法天太后对辽兴宗并不信任,打算改立次子耶律宗元(即耶律重元)为帝。耶律宗元把这一事告诉兴宗。辽兴宗怒不可遏,于1034年用武力废除法天太后,迫法天太后"躬守庆陵"。大杀太后亲信。七月,辽兴宗亲政。修建陵园安葬齐天皇后。而后,把法天太后接回来,并与她保持十里的距离,以防不测。兴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终没有填平 。
辽兴宗在位时,辽朝势已日益衰落。而有辽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辽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岁币。但是这些反而使辽朝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辽兴宗还迷信佛教,穷途奢极。辽兴宗曾与其弟耶律宗元赌博,一连输了几个城池。他对自己的弟弟耶律宗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时答应百年之后传位给耶律宗元。其子耶律洪基(即为后来的辽道宗),也未曾封为皇太子,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已。这种下了辽道宗继位后,耶律宗元父子企图谋夺帝位的恶果 。
宋夏战争后北宋内外交困之际,使得辽朝趁机侵宋。在征求张俭的意见后,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萧惠在边境制造欲攻宋的声势,一面派萧特末(汉名萧英)和刘六符于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此即重熙增币。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渊之盟规定赠辽岁币基础中,再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辽兴宗还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应允,而条件是辽朝须约束西夏与宋和谈。因此,在辽宋和好之后,辽夏关系恶化并发生战争。辽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均遭失败,而西夏最后愿意向辽朝称臣进贡 。
辽道宗继位后,1063年七月耶律宗元听从儿子的劝说,发动叛乱,自立为帝,不久被辽道宗所平,耶律宗元自尽,史称滦河之乱。辽道宗在位期间,辽政治腐败,国势逐渐衰落。道宗并没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声载道。辽道宗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并听信耶律乙辛的谗言,相信皇后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通奸而赐死皇后。而同时耶律乙辛为防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浚,并将其杀害,史称十香词冤案。后来,一位姓李的妇女向辽道宗进"挟谷歌"辽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儿女接进宫。
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辽道宗游猎的时候意图谋害皇孙耶律延禧,辽道宗接纳大臣的劝谏,命皇孙一同秋猎,才化解耶律乙辛的阴谋。大康九年,辽道宗追封故太子为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图带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难,事败被诛。1101年正月,辽道宗去世,皇孙耶律延禧继位,即天祚帝。当时西夏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击一再向辽求援,并求天祚帝女尚公主为妻。最后天祚帝于1105年将一个族女耶律南仙提升为公主嫁给夏崇宗,并派使者赴宋,劝北宋对西夏和谈 。
走向灭亡
1112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故址在今内蒙突泉县突泉镇西北约60公里的宝石镇境内),召集附近女真族的酋长来朝,宴席中醉酒后令诸位酋长为他跳舞,只有完颜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为意,但从此完颜阿骨打与辽朝之间不和。九月,完颜阿骨打不再奉诏,并开始对其他不服从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春,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完颜阿骨打当作一个重大威胁,但是所有他派去镇压完颜阿骨打的军队全部战败。1115年天祚帝为了解决女真的威胁,下令亲征,但是辽军到处被女真军击败。与此同时辽朝国内也发生叛乱,耶律章奴在辽上京叛乱,虽然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辽朝内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这场叛乱一直到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借机占领了辽东京和沈州。1117年女真攻春州,辽军不战自败。这年完颜阿骨打自称皇帝,建立金朝,改元收国。
1120年金军攻克辽上京,守将萧挞不也投降,到1121年辽朝已经失去一半的领土。而内部又发生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爆发的内乱,最后天祚帝杀他的长子耶律敖鲁斡而结束,但是这使得更多的辽兵投降金朝。1122年正月,金军攻克辽中京,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夹山。
由于位于辽南京的耶律大石与李处温等人不知天祚帝去向,他们拥立耶律淳为帝,即天锡帝,史称北辽。天锡帝降天祚帝为湘阴王,并遣大使奉表于金朝,乞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辽德妃称制,改年号为德兴。此时辽臣李处温父子觉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北宋的童贯,欲劫持辽德妃纳土于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内应。后她发现他们罪行而赐死之。当年十一月,辽德妃五次上表给金朝,只要允许立耶律定为辽帝,其他条件均答应。金人不许,她只好派兵死守居庸关,十一月居庸关失守,十二月辽南京被攻破。辽德妃带着随从的官员投靠天祚帝,天祚帝诛杀她 。
1123年正月,在上京的回离保(萧干)叛金,八月平定。1124年,天祚帝已经失去了辽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儿子和家属大多数被杀或被俘,虽然他还打算收复首府燕州和云州,但是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希望了。保大五年二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子),被金太宗降为海滨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遗臣萧术者对故主行人臣之礼。辽朝共历时210年(包含契丹国时期),历经9位帝王 。
余部续国
此后,辽朝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残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东部一带。1130年,由于受到金兵的压迫,耶律大石决定放弃蒙古高原,率部西征。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迷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史称西辽(西方称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首都虎思斡鲁朵。西辽曾一度扩张到中亚,成为中亚强国。1143年,在耶律大石死后,西辽经历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鲁古与屈出律的统治。最后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立国凡87年 。
1212年,辽朝宗室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省农安县)、韩州(吉林省梨树县)一带起军反抗金朝。隔年三月,耶律留哥称王,国号辽,史称东辽。1216年初,耶律留哥之弟耶律厮不叛变,在澄州称帝,史称后辽。耶律厮不不久被部下所杀,众推耶律乞奴为监国。同年秋,木华黎率蒙古军东下,耶律乞奴等不敌,率九万契丹族越过鸭绿江进入高丽境内。不久契丹诸贵族自相残杀,后辽最后于1220年灭亡。耶律留哥建国后依然归附蒙古帝国,成为其藩属,1270年元世祖撤藩,东辽正式灭亡。
疆域/领土范围
辽朝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辽史》称"幅员万里"。
辽朝初期的疆域在今辽河流域上游一带,在辽太祖及辽太宗时期不断对外扩张,辽太祖时征服奚(今河北北部)、乌古、黑车子室韦(今内蒙古东部呼伦湖东南)、鞑靼、回鹘与渤海国。938年辽太宗时取得燕云十六州,并一度占有中原。1005年辽圣宗与北宋签定澶渊之盟,最后确定了与宋的边界。
漠北地区于931年设立"辖戛斯国王府",隶属上京道;1004年建成了镇州、防州、维州三边防城(皆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西南),以镇州(又称可敦城,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东北古回鹘城)为西北路招讨司驻地,并驻军镇戍,开辟屯田。西北路招讨司是辽西北边疆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负责镇守西北边疆地区,管辖阻卜等部落。1068年设置乌古敌烈都统军司为统辖两部的最高机构,其最高长官为统军使(有时仍称都详稳),由契丹人担任。僻处今鄂嫩河及贝加尔湖东南面的萌古部,在辽大康十年(1084)向辽廷遣使进贡,其酋长接受了辽廷封授的部族官称号令稳、详稳,成为辽的属部,例如,成吉思汗的五世族祖,海都次子察剌哈宁昆(又译察剌孩领忽)受有辽朝的"令稳"(即领忽,小部族官)官号,四世族祖必勒格被辽廷升号"详稳"(即想昆,大部族官),父子相继任辽属部官。 辽代也筑有长城,称为辽代长城(辽边壕)。
行政区划
辽国的体系大体上是道、府(州)、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军、城,309县(根据《辽史·地理志》。
辽朝如同宋朝,也有五京制度,主要是为控制因战争获的土地而设置的,或是因为争夺一地而设置的前进基地。
道
辽分5个道,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
上京道治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辖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辖原奚族本土。
东京道治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原东丹国地区。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辖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长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辖今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
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然而辽中京至澶渊之盟后,其政治作用加强,地位直逼上京的首都地位。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
1007年辽圣宗建中京大定府,自临潢迁都于此。1044年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
道下设府、州、军、城4种政区,为同一级别。
府
(1)京府:临潢府、大定府、辽阳府、析津府、大同府。
(2)率宾府、定理府、铁利府、安定府、长岭府、镇海府、兴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辽宁朝阳),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州
分等,从高依次为: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刺史州。
县
辽国还设有与县同级的州、军、城。
而头下军州是辽朝一种特殊建置。契丹贵族将所俘掠的人口,建立州、军安置,督迫其为主人劳作。辽诸王、外戚、大臣所领有的头下军州可建城郭,其余只能有自己的头下寨堡。头下军州多设在潢河流域契丹住地。俘户主要是河北、山西的汉人和东北地区的渤海人。头下州县名称,常采用俘户原籍州县名称,如俘卫州民,建卫州;俘三河县民,建三河县;俘密云民,建密云县等。头下军州的制度到辽圣宗时期逐渐废除 。
政治——五京制度
辽朝先后形成五京制度。五京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只有上京和开封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辽宋澶渊之盟后的极盛期,中京政治作用虽然加强,但仍没有改变上京首都的地位。
辽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
一国两制
为了统治当地汉族,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并且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
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职掌沿袭唐制,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官有实授、遥授之分。职事官与散官及阶、勋、宪衔、封爵、食邑户数等配套。辽代官名多有契丹语官名,如林牙即翰林,惕隐掌管皇族政教,夷离毕掌管刑狱,乙里免为诰命夫人,等等。
辽世宗任用贤臣耶律屋质,进行一系列改革,将辽太宗时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并,成立南北枢密院,废南、北大王。后来南北枢密院合并,形成一个枢密院。辽世宗的改革使辽朝从部落联盟形式进入中央集权的时代。
辽朝的法律,因俗而治,各地使用不同法律。早期有民族歧视,至圣宗时契丹人法也用汉律来断。这反映汉人地位的提升。一般来讲辽代刑罚较重,而且皇帝往往随意杀人,无法无天,穆宗尤甚。
捺钵制度
捺钵,汉语译为"行营"、"行在"、"营盘"。辽朝虽先后以辽上京和辽中京作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这是因为辽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为游牧民族。由于契丹族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特性,决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时巡守","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皇帝在游猎地区设的行帐,以区别于皇都的宫帐。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 。
辽太宗时,取燕云十六州后,其国土包括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为保持契丹族的骑射善战传统的经济生活,仍然过着"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生活。正如《辽史》中记载的"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在这种特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契丹的管理体制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县有鲜明游牧契丹民族独特特点的四时捺钵制度。契丹皇帝四时巡行的宫帐(也称牙帐),即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 。
军事
其兵制中斡鲁朵中的宫卫骑军兵甲,教练完习,简选天下之精锐,聚之腹心之中,既担任保卫任务,又出兵打仗。另外还有部族兵、汉军、渤海军等。契丹是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平时放牧渔猎,既是生产经济活动,也是军事练习。有战争很快即可集合成军。
辽朝的军队,平时约在二十万至三十万左右,而契丹部族全民皆兵,辽所能动员的兵力在总人口当中,比例很高,为164万2800人 。由于保留着原始部族的痕迹,并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迅速转化的历史阶段,军事制度初期多与本民族社会制度合为一体,进入长城以南地区后,既保有本民族特色,又逐步接受汉族影响,具有民族融合的特点。
辽朝皇帝亲掌最高兵权。下设北﹑南枢密院。北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一般由契丹人主管﹔南枢密院亦称汉人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因而出现一个朝廷两种军事体制并存的局面 。
辽军大体分为宫帐军﹑部族军﹑京州军和属国军。宫帐军,征集直属皇帝的着帐户壮丁组成,是契丹族亲军,供宿卫和征战,"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健千人,置腹心部 "。部族军,主要由契丹以外的部族壮丁组成,供守卫四边。以上两种部队是辽军的主力。京州军,亦称五州乡军,征集五京道各州县的汉族﹑渤海族等的壮丁组成。属国军,由臣属国壮丁组成。后两种部队为辅助兵力 。辽初,贵族男子人人服兵役,年龄在15~50岁之间的列籍正军,兵器﹑战马自备 。"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辽史·兵卫》)。后来,"沿边各置屯田戍兵,易田积谷以给军饷。"(《辽史·食货》)辽军以骑兵为主,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刀枪。后期从宋朝传入抛石机式的火炮,编有炮手军 。
经济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畋鱼以食、皮毛以衣、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游牧民族经济上的弱点,在契丹立国之前大事上解决。以人为方式在游牧地区内营造绿洲,再将农耕民族移居其中。契丹人从事农业、手工业,都是由辽太祖的祖父、父亲以及伯父等传入契丹,又传授纺织。辽在各地均设群牧使司以管理官有的牲畜。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各得其所,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 。
人口
年代 | 户数 | 口数 | 备注 |
太祖神册元年(916年) | 40万户 | 200万人 | |
太宗天显元年(926年) | 57.3万户 | 286万人 | |
穆宗应历二年(952年) | 76万户 | 380万人 | |
圣宗统和十八年(1000年) | 不详 | 600万人 | 根据人口统计学中复利公式计算出 |
道宗中期 | 97万户 | 750万人 | |
天祚帝天庆元年(1111年) | 140万户 | 900万人 | 辽代人口峰值 |
农业
辽朝境内农作物品种齐全,既有粟、麦、稻、穄等粮食作物,也有蔬菜瓜果。他们借鉴和学习中原的农业技术,引进作物品种,还从回鹘引进了西瓜、回鹘豆等瓜果品种,结合北方气候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作物栽培技术。辽朝的土地有公田和私田两类。在沿边设置的屯田自然是公田。募民耕种的在官闲田也是公田,百姓领种十年以后,要对朝廷缴纳租赋。至于所说的"占田置业入税"则是私田了。估计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边,私田则多在辽国南境。在契丹的汉人依然是以男耕女织的方法维持家庭收入。同时,契丹将战争中俘掠的汉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区,建立许多头下军州。除少部分需上缴,其余收入皆归头下主所有。
辽廷为了鼓励人民开辟荒地,立例若成功开辟农地可免租赋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农牧混合经济 。遇到兵荒、岁饥之年,也要减、免赋税,991年1月辽圣宗时期,"诏免三京诸道租税,仍罢括田" 。1075年9月辽道宗时期,"以南京饥,免租税一年,仍出钱粟振之" 。辽朝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被编入州县,包括拥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和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户。他们无论经济地位如何,都是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国家编户,并承担着国家的赋役负担。寺庙的佃户多是贵族、官僚随同土地一起转赠的,是既向国家纳税又向寺庙交租的另一种形式的税户 。
畜牧业
辽朝的畜牧业十分发达,契丹人的牧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牧业是契丹等部落民的生活来源,也是辽朝所以武力强盛、所向克捷的物质条件。当时阴山以北至胪朐河,土河、潢水至挞鲁河、额尔古纳河流域,历来有优良的牧场。契丹各部和属部中的阻卜、乌古、敌烈、回鹘、党项等,主要从事游牧业。羊、马是契丹等游牧民的主要生活资料:乳肉是食品,皮毛为衣被,马、骆驼则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战争和射猎活动中马匹又是不可缺少的装备。因此,"蕃汉人户亦以牧养多少为高下"。阿保机之妻述律氏曾自豪地说:"我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穷也" 。羊、马也是辽朝向契丹诸部和西北、东北属国、属部征收的赋税和贡品,是辽朝的重要经济来源,因而受到统治集团的重视。游牧的契丹人,编入相应的部落和石烈,在部落首领的管理下,在部落的分地上从事牧业生产,承担着部落和国家的赋役负担,没有朝廷和部落首领的允许,不能随意脱离本部。他们是牧区的劳动者、牧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部落贵族的属民 。
手工业
辽代的冶铁业发达 ,发掘出土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辽东是辽朝产铁要地,促进辽朝冶铁业的发展。初期,曾以横帐和大族奴隶置曷术石烈,从事冶炼。"曷术",即契丹语"铁"。曷术石烈在圣宗时因户口繁息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改编为部,仍以铁为赋。辽在手山、三黜古斯和柳湿河分置三冶。其中手山为今辽宁省鞍山市的首山,这里的矿冶史最晚当起自辽代 。
辽代瓷器
辽代陶艺受唐代影响,墓葬出土文物则显示部分宋代器皿及其他器皿自国外输入,但。金、银器制作亦采用唐、宋的金属打制和镀金技术 。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壶、瓶等,契丹式则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 。缸瓦窑村窑是一处目前所知辽代最大的古瓷窑遗址,可生产白釉、单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宫廷所用的官窑器物。辽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纸等手工业门类齐全,工艺精湛 。
契丹鞍与端砚、蜀锦、定瓷更被宋人评比为"天下第一" 。陈国公主与驸马墓、耶律羽之墓等贵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平 。如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公乡辽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壶和龙首绿釉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壶体侧边作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此类壶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 。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馆,并作为博物馆规模标志的,高达两米的大罗汉瓷像,就是辽代产品,是从河北省易县附近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 。
商业
随着农、牧、手工业的发展,交换逐渐频繁,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早期,辽太祖在炭山北建羊城,"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后版图扩大,建置完善,经济成分增加,范围扩大,商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辽五京相继建成后,都成了辽朝的重要商业城市 。辽朝与周边各政权、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往来多以朝贡和互市的方式进行。由于商业的发展,辽朝境内也出现了富有的商人阶层,他们或经商于五京、州县,或来往于辽、五代诸国或宋朝,有的甚至成为代表辽朝办理交涉的使臣,如辽太宗时的回图使乔荣经商于后晋,又为辽朝商业贸易的代表,并可作为使臣与后晋交涉政务。西京归化州的韩师训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 。
辽代物价甚低,虽有盐酒之税,但各地税率并不一致。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据文献记载,耶律阿保机之父撒剌的时,已开始铸造货币。然而货币使用量不多,辽世宗时,上京还处在交易无钱而用布的状态。各地都用不同货币,如圣宗以前所铸的辽钱极少,圣宗之后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货币中,所占数量仍甚少,不及百分之二,主要的是宋钱,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钱;在对外交易方面,辽主要与宋和西夏等通过边境上的榷场进行互补性的交易。另外与日本、高丽、阿拔斯王朝和喀喇汗国也有贸易往来 。
文化
辽朝吸收许多汉文化与渤海国文化。灭渤海后,渤海遗民大量聚居于辽上京、辽东京一带的州县,较先进的渤海文化对辽文化有较为广泛的影响。据汉地幽云十六州到后来和宋朝的频繁交往,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的榷场贸易,汉文化对于辽朝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由于大量汉文书籍的翻译,将中原人民的科学技术、文学、史学成就等介绍到了草原地区,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发展。辽朝皇室和契丹贵族多仰慕汉文化,如辽的开国皇帝辽太祖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说,又建立孔子庙;辽圣宗常阅读《贞观政要》、道宗爱看《论语》等;辽道宗时,契丹以"诸夏"自称,道宗又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 "教育方面实行设学养士和科举取士 。
文字
辽朝文人既用契丹语言文字创作,也大量用汉语文写作。他们的作品有诗、词、歌、赋、文、章奏、书简等各种体裁,有述怀、戒喻、讽谏、叙事等各种题材。作者包括帝后、宗室、群臣、诸部人和着帐郎君子弟。契丹的诗词既有气势磅礴之句,也有清新优美之词。辽兴宗也善为诗文,1050年宋使赵概至辽,辽兴宗于席上请概赋《信誓如山河诗》。在辽朝诸帝中,辽道宗文学修养最高,善诗赋,作品清新雅丽,意境深远。有《题李俨黄菊赋》。宗室东丹王耶律倍有《乐田园诗》、《海上诗》。耶律国留、耶律资宗、耶律昭兄弟三人皆善属文、工辞章,耶律国留有《兔赋》、《寤寐歌》;耶律资宗出使高丽被留期间,"每怀君亲,辄有著述",后编为《西亭集》;耶律昭因事被流放西北部,致书招讨使萧挞凛,陈安边之策,词旨皆可称。
辽道宗的皇后萧观音《谏猎疏》、《回心院》和应制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表达关心社稷安危、致主泽民的政治理想。流传至今的辽人作品除王鼎的《焚椒录》外,还有寺公大师的《醉义歌》。《醉义歌》是使用契丹语创作,有金朝耶律履的译文,只是契丹文原作和耶律履译文已经失传,今有耶律履的儿子耶律楚材的汉译本传世 。
在书目方面,辽设国史院,专修整历史,设官监修国士、史馆学士、修国史等,曾撰写起居注、日历、实录二十卷、国史,又把不少汉人书籍翻译为辽朝文字,如《五代史》等。当中,辽代所写的实录成为元朝脱脱等所编写的辽史主要材料之一 。
语言文字方面,汉语与契丹语都是通行的,不少文书都是以这两种语言。辽代还出现了为佛教信众学习佛经而编纂的汉字字书《龙龛手鉴》。契丹文是辽代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形式。但现时已缺少类似的文献。
契丹大字相传于920年由辽太祖下令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应有三千余字;契丹小字由辽太祖弟耶律迭剌参考回鹘文对大字加以改变而成。小字为拼音文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契丹小字较大字简便,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族创字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觉,对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响,例如西夏创造党项文字、金朝创造女真文字、元朝创造八思巴文字。契丹字的通行直到1191年金朝金章宗废除为止 。
宗教
辽朝的宗教以佛教和萨满教为主,此外也崇拜契丹祖先和民间信仰 。民族信仰有木叶山崇拜、天地崇拜 与拜日神 、拜山神 等。木叶山崇拜源自契丹始祖出现与契丹八部兴起的传说,带有萨满教的文化背景 。契丹族于木叶山兴建契丹祖庙以祭拜始祖,最后发展成辽朝皇室的柴册仪。
辽朝佛教基本上继承盛唐的教学佛教 。早在唐朝唐武宗发动灭佛事件时因为河北诸藩镇不听从,大量僧侣与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区,使得当地佛教文化蓬逢发展。902年龙化州建开教寺,为佛教北传契丹的起始点。918年辽上京又建佛寺,佛教逐渐为契丹人所信仰和崇尚。926年辽朝灭渤海国后,俘渤海僧人崇文等57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此后,诸京和各州县也相继修建寺庙。938年辽朝领有燕云十六州后,此地逐渐发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辽朝晚期"僧侣、佛寺之数冠北方"。
辽太宗等辽朝皇帝也采取保护佛教政策,等都尊崇佛教,佛教大盛。辽兴宗时觉华岛海云寺僧人海山(郎思孝)与辽兴宗关系甚好 。辽道宗曾以诗赞誉法均:"行高峰顶松千尺,戒净天心月一轮。"随着佛教的传播,由皇帝下令,寺庙校勘、雕印佛经和个人写经,集资刻经、印经等活动十分活跃。从山西应县木塔佛像中发现的丹藏、佛经及佛画,河北丰润天宝寺塔发现的佛经,内蒙古巴林右旗释迦佛舍利塔中发现的佛经,堪称佛教艺术瑰宝 。辽朝完成以《大般若经》为首的主要佛教石刻,于辽兴宗时期出版的《契丹大藏经》,其地位仅次于宋朝宋太祖时期开版《蜀版大藏经》,在佛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道教和道家思想对契丹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辽初,以各种方式进入草原的汉人中,就有一些道教信仰者。如上京有天长观,中京有通天观,一些州城也多有道士和道观。某些契丹上层和契丹部民也信仰道教。辽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 ,其弟耶律隆裕更是个虔诚的道教信徒 。某些上层道士同佛教上层一样受到皇帝的礼遇。辽圣宗曾予道士冯若谷加官太子中允。道教的传播也带动了道家经典的研究,辽初道士刘海蝉著有《还丹破迷歌》和《还金篇》,耶律倍译有《阴符经》,辽圣宗时于阗张文宝曾进《内丹书》,寺公大师的《醉义歌》中也杂有道教思想 。
辽朝也有通行伊斯兰教,主要经由位于西域、已经伊斯兰化的喀喇汗国东传而来。996年入仕辽廷的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即在辽南京(今北京)兴建牛街礼拜寺。后来的西辽辽帝对伊斯兰教采取的宽容伏待政策,使伊斯兰教持续在西域发展。
艺术
辽朝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契丹人善画草原风光和骑射人物,辽朝涌现出不少卓有成就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耶律倍和著名画家胡瑰、胡虔父子所画多入北宋内府,被誉为"神品"。耶律倍画的《射骑图》、胡环的《卓歇图》、无名氏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等名画,均为旷世珍宝。此外比较有名的尚有:耶律防曾两次使宋,见宋仁宗,"陛辞,仅一见,"即临摹如真容。萧瀜据《绘事备考》云:"好读书,亲翰墨,尤善丹青……"虞仲文据《图绘宝鉴》记载他善画人马,墨竹学文湖州(文同)。其他还有契丹族耶律题子、秦晋国妃萧氏,以及汉族陈升、常思言与吴九州等人也皆以善画称 。
雕塑作品刀法遒劲,栩栩如生。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灵丘觉山寺西塔院中的觉山寺塔、北京市天宁寺塔、辽宁省辽阳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观,是辽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杰出代表作品。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兼唐代和宋朝之长处,雄健壮丽 。辽朝用契丹文字刻制的石刻。契丹文石刻用契丹大字和小字刻制,一般分为纪功碑、建庙记、哀册文、墓志铭、题记等类。契丹大字石刻如:《辽太祖纪功碑》(残)、《大辽大横帐兰陵郡夫人建静安寺碑》、《耶律延宁墓志》、《萧孝忠墓志铭》、《故太师铭石记》与《北大王墓志》等。其中《北大王墓志》(又作《耶律万辛墓志》)是契丹大字石刻中字体最工整的一件,讲述耶律万辛的事迹,本墓志使用辽代契丹大字、汉字刻印。由于刻字工整,字数较多,有利于契丹大字的解读 。
辽朝散乐受唐朝和五代后晋影响极深,在此基础上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辽史》中有记载,其演奏乐器有: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枝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与拍板等。散乐由12人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乐队呈两排,前排第三人下,有一低矮的舞蹈者,随着节拍翩翩起舞 。
科技
辽朝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一些成就。辽朝的医药久负盛名,辽朝医生直鲁古(915年-1005年)撰有《脉诀》与《针灸书》,其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当时具有尸体防腐保存的技术,文惟简所著的《虏廷事实》、《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等文献都记载契丹人用香药、盐、矾等保存尸体的方法。1981年在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辽墓中发现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干尸 。
辽代瓷器
辽朝的天文历法继承五代历法,并略有改进。辽朝原使用后晋马重元的调元历,995年行用辽刺史贾俊的大明历。辽朝皇帝十分重视天象观测,时人并将天象与政事相连系。1971年在河北省宣化辽墓发现的彩绘星图绘有二十八宿、黄道十二宫。1989年在宣化辽墓又发现两幅星图,除与前图略同外,并有十二生肖,均作人形,从中可以得知辽朝天文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
外交
唐朝
契丹族原臣服唐朝,被唐朝设立为松漠都督府。于五代时建立契丹国独立,入侵燕云地区但被李存勖击败,退回北方。 五代后唐末年,辽太宗接受石敬瑭的请求,协助他建立后晋取代后唐,以获得燕云十六州与后晋的臣服。不久又南征中原,灭后晋以建立辽朝。至此辽朝与中原的外交关系首度转为辽朝居上,中原臣服的状态。
宋朝
之后辽朝衰退,后周与北宋为了燕云十六州又相继北伐,双方恢复对峙的局面。辽朝采取防御策略,并且扶持北汉对抗中原的北伐,屡次抵御中原的进攻。直到辽圣宗时,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度发动南征,率辽军直逼北宋的澶州。最后双方订立澶渊之盟,辽朝索得,与北宋建立大致上平等的外交关系,长达120年,双方并且加强经济和贸易往来 。1042年辽兴宗乘宋夏战争后北宋内外交困之际,率重兵陈列辽宋边界,并派萧特末(汉名萧英)和刘六符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
宋朝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此即重熙增币。最后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辽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臣富弼建议宋仁宗答应要求,并且要求辽朝约束西夏作为条件以破坏辽与西夏的关系,最后使辽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劳民伤财 。辽朝晚期因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入侵,加上朝廷内部分裂与内斗,使辽朝有意与北宋和谈。但是北宋已经与金朝建立海上之盟而共同伐辽,所以拒绝和谈,最后辽朝亡于金朝 。
高丽
辽朝于926年灭渤海国后与高丽接触。942年送给高丽50匹骆驼,但遭高丽太祖拒绝。辽使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骆驼也都被饿死(万夫桥事件)。至此辽朝多次袭扰高丽边界,993年,辽圣宗率大军越过鸭绿江入侵高丽。最后双方和谈,在高丽同意断绝与宋的联盟后,辽圣宗率军北返,双方建立友好的睦邻关系。1009年高丽发生军变。辽圣宗趁机入侵高丽 。
西北诸国
辽朝与西北诸国保持着较为友好和睦的往来。辽朝西境的主要邻国西夏,长期以来,一直与辽朝保有朝贡和联姻关系。一度为辽藩属,被称为甥舅之邦。辽朝与西域诸国的关系也源远流长。早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就曾经率军西征,使西域诸国相继臣服 。统和年间,王太妃出师西域,1003年建可敦城,作为西北的边防重镇,经过多年的经营,使辽朝的势力范围涵盖漠南、漠北与西域之地。
辽朝政府对这些降附的部落属国,均采取"因迁种落,内置三部"的羁縻政策 ,使的这些国家互相监督,皆不愿背叛辽朝 。这些都使葱岭以东的甘州回鹘、西州回鹘与葱岭以西的喀喇汗国,基本上都是亲附辽朝,其与北宋的关系较疏。此外,西亚的波斯与大食在辽初也相继遣使来通好。天赞二年,波斯使来,其第二年大食使来。大食国王遣使为王子请婚,未允。次年,复遣使请婚,辽圣宗以宗室之女嫁之 。
因此,在唐朝灭亡之后,西域、西亚与东欧地区皆将辽朝(契丹)作为中国的代表称谓。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兵书中,还将中国传过去的火药与火器称为"契丹花"、"契丹火箭"等。直到今日,俄罗斯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当中,也依旧以契丹作为中国的称呼 。
社会
契丹民族的社会与风俗,本不同于汉人。辽朝在统治汉人的燕云十六州地区,则同于中原;在北方的契丹人,则依旧俗生活;介于混杂地区,就呈现两种混合型态。契丹人的仪俗很多,如拜日仪、柴册仪、再生仪、祭山、射鬼箭等。特别的生活方式就是四时的"捺钵",辽朝皇帝带领百官的中央政权,随着一年四时,到各地巡狩,其宫帐的所在地就是"捺钵"。其他还有"头鱼宴"、"头鹅宴"等生活习惯。契丹饮食文化因地制宜,有蜜饯、果脯等,是用蜜蜡浸渍水果而成,以利保存。清朝东北仍有以欧李(野果)"渍以饧蜜"之俗,今日北京特产果脯,也是与契丹人的"蜜渍山果""蜜晒山果"之类一脉相承 。
在日常生活上,契丹人具有北亚民族传统,以羊狐皮裘居多。而贵族官吏则以貂裘为主,并且穿丝绢服饰,所配戴的装饰也比较多。饮酒食肉为普遍现象,居住以帐幕为主,也有居住在宫室。摔跤、击鞠(踢球)、射柳、射兔节、下围棋和双陆等均是辽人的业余活动。关于节令风俗,辽汉皆有,仍以契丹旧俗为主。例如元旦日,以弱米和白羊髓为饼。正月七日为人日,食煎饼,称为"薰天饼"。其他尚有中和、上巳、端午、夏至、中元、中秋、重九、冬至等,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原传入的,节日风俗大体相同。然而也有一些节令,名称虽同,却保留了契丹固有的风俗和仪式 。
契丹人在五代时期就有饮茶习俗,而且茶风日炽,家家户户不可一日无茶,这与他们日常膳食结构和多寒多风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宫廷遇重大节日,尝以茶祀祖祭天地,款待宾客和使臣,而且有一套隆重、规范的礼仪。
契丹人的节日有立春、重午、夏至、中秋节、除岁节等。立春日,皇宫举行庆祝仪式。皇帝进入内殿,率臣僚拜先祖画像,献酒。皇帝在土牛前上香,三奠酒,奏乐。再持彩杖鞭土牛。司长报告春至,臣僚也持彩杖鞭土牛三周,再引节度使以上官员登殿,撒谷、豆,击土牛,臣僚依次入座,饮酒,吃春盘,喝茶《辽史》。
又据《辽史·礼志》载:"皇帝皇后六拜、在位者皆下拜。皇帝皇后复位坐,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祗(即地神)位。
宋使至……臣僚起立,御茶出,皇帝起,入阁,引臣僚东西阶下殿……臣僚鞠躬赞拜,称万岁,赞:各就坐,赞!(赞:即赞礼)两廊从人亦如之,行单(dòn,厚的意思,引申为浓厚)茶,行酒,行膳,行果。"
1994年,在河北省宣化地区发现辽墓群,其中六、七、十号墓壁画中,均绘有以碾茶、煮茶、侍女敬茶的茶道程序图,佐证契丹贵族嗜茶已很普遍。
五代时期,辽与南唐交往最为密切。938年(会同元年),辽把羊三万只,马二百匹卖给南唐,以其值买回罗、纨、茶、药等物资。双方水、陆两路的交易也很频繁,交换去的茶叶不少,惜史无确切的记载。后唐在登州(今山东蓬莱)等地开设马市,和辽进行贸易。931(后唐长兴二年)契丹"黑水瓦儿部至登州卖马",交换所需要的茶叶。
辽、宋之间的贸易,从北宋初年开始若断若续地进行着。辽需要的茶是通过宋方的馈赠和贸易渠道而获得的。据《契丹国志》载:宋"至贝州(属河北)赐茶、药各一银盒",而辽"非团茶不纳也,非小团不贵也"。
辽、宋订立盟约进入和平时期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边境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四处榷场,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宋方输出的商品有:茶叶、瓷器、麻布、漆器、缯帛、香药、苏木等。辽方输出的商品有:羊、马、骆驼等。宋对辽贸易采取"稍优其值予之"的优惠政策。宋方输出的为加工制品,辽方多为牧畜,故榷场贸易对宋方有利,其每年从榷场征收的专卖税就达150万贯之多。大获其利。《三朝北盟》辽方在贸易中也获得大宗税收,双方都得到实惠。除官方贸易外,民间走私贸易也很活跃,虽有禁令,但禁而不止。
契丹人待客是"先汤后茶",与宋人"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恰相反。汤用中药甘草煎剂,团茶则用锯锯碎"用银、铜执壶直接煨于炉口之上"煮饮,富贵贫贱不可一日无茶。
辽朝君主列表
列出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朝所有君主,包括辽朝以前的松漠都督府都督,追尊未实际统治的君主,以及东丹、北辽、西辽、东辽、后辽等地方政权的君主。
契丹(松漠都督府都督)
汗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
- | 大贺咄罗 | 619年—623年以后 |
大贺摩会 | 628年左右 | |
大唐松漠都督府都督 | ||
- | 大贺窟哥 | 648年-656年左右 |
- | 大贺阿卜固 | ?—660年 |
无上可汗 | 李尽忠(李尽灭) | 660年-696年 |
松漠郡王 | 孙万荣(孙万斩) | 696年—697年 |
- | 李失活 | ?—718年 |
- | 李娑固 | 718年—720年 |
- | 李郁干 | 720年—723年 |
- | 李咄干 | 723年—725年 |
广化郡王 | 李邵固 | 725年—730年 |
洼可汗 | 遥辇屈列 | 730年—734年 |
北平郡王 | 李过折 | 734年—735年 |
阻午可汗 | 遥辇俎里(李怀秀) | 735年—745年以后 |
胡剌可汗 | 遥辇楷落 | 746年—755年以后 |
苏可汗 | 8世纪末 | |
鲜质可汗 | 遥习辇之 | 9世纪初 |
昭古可汗 | - | 830年代左右 |
耶澜可汗 | 遥辇屈戌 | 840年代左右 |
巴剌可汗 | - | 860年代左右 |
痕德廑可汗 | 遥辇钦德 | ?-906年 |
松漠都督府是唐朝时管理契丹的羁縻都督府。属东夷都护府。西南接饶乐都督府,南接营州。
辽朝君主列表(辽朝皇帝列表)
庙号 | 谥号 | 汉名 | 契丹名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辽肃祖(辽太祖追封) | 昭烈皇帝 | 耶律耨里思 | 未称帝 | ||
辽懿祖(辽太祖追封) | 庄敬皇帝 | 耶律萨剌德 | 未称帝 | ||
辽玄祖(辽太祖追封) | 简献皇帝 | 耶律匀德寔 | 未称帝 | ||
辽德祖(辽太祖追封) | 宣简皇帝 | 耶律撒剌的 | 未称帝 | ||
辽太祖 |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 耶律亿 | 耶律阿保机 | 神册、天赞、天显 | 907年-926年 |
辽太宗 | 孝武惠文皇帝 | 耶律德光 | 耶律尧骨 | 天显、会同、大同 | 927年-947年 |
辽义宗(辽世宗追封) | 文献钦义皇帝 | 耶律倍 | 耶律突欲 | ||
耶律李胡 | 钦顺皇帝(或作寿昌恭顺昭简皇帝)(辽圣宗追封)、章肃皇帝(辽穆宗追封) | 耶律李胡 | 耶律洪古 | ||
辽世宗 | 孝和庄宪皇帝 | 耶律阮 | 耶律兀欲 | 天禄 | 947年-951年 |
(僭伪) | 翼武皇帝 | 耶律察割 | 951年 | ||
辽穆宗 | 孝安敬正皇帝 | 耶律璟 | 耶律述律 | 应历 | 951年-969年 |
辽景宗 | 孝成康靖皇帝 | 耶律贤 | 耶律明扆 | 保宁、乾亨 | 969年-982年 |
辽圣宗 | 文武大孝宣皇帝 | 耶律隆绪 | 耶律文殊奴 | 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 982年-1031年 |
辽兴宗 | 神圣孝章皇帝 | 耶律宗真 | 耶律只骨 | 景福、重熙 | 1031年-1055年 |
辽道宗 | 仁圣大孝文皇帝 | 耶律洪基 | 耶律查剌 | 清宁、咸雍、大康、大安、寿昌、寿隆 | 1055年-1101年 |
辽顺宗(辽恭宗追封) | 大孝顺圣皇帝 | 耶律浚 | 耶律耶鲁斡 | ||
辽恭宗(辽仁宗追谥) | 天祚皇帝(尊号)、恭怀皇帝(谥号) | 耶律延禧 | 耶律阿果 | 乾统、天庆、保大 | 1101年-1125年 |
东丹国君主列表
庙号 | 谥号 | 汉名 | 契丹名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辽义宗(辽世宗追尊) | 让国皇帝(辽世宗追谥) 文献钦义皇帝(辽兴宗改谥) | 耶律倍 | 耶律突欲 | 甘露 | 926年-930年 |
端顺皇后 | 萧氏 | 甘露 | 930年-940年 | ||
辽世宗 | 孝和庄宪皇帝 | 耶律阮 | 耶律兀欲 | 甘露 | 940年-947年 |
明王 | 耶律安端 | 甘露 | 947年-952年 | ||
中王 | 耶律娄国 | 952年-982年 |
注:930年,耶律倍逃离辽国,投奔后唐,辽太宗命其妻人皇王妃萧氏摄政。940年,萧妃去世。1051年,辽兴宗追谥耶律倍为文献钦义皇帝,萧氏为端顺皇后。
北辽君主列表
庙号 | 谥号 | 汉名 | 契丹名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辽宣宗 | 天锡皇帝(尊号)、孝章皇帝(谥号) | 耶律淳 | 建福 | 1122年 | |
辽德妃(称制皇太后) | 萧普贤女(期间遥奉耶律定为帝) | 德兴 | 1122年-1123年 | ||
辽神宗 | 顺文皇帝 | 耶律雅里 | 神历 | 1123年 | |
辽英宗 | 显武皇帝 | 耶律术烈 | 神历 | 1123年 |
注:1122年正月,金宋联军攻破辽中京,天祚帝逃亡夹山。留守燕京(辽南京,今北京)的秦晋国王耶律淳被回离保、耶律大石等人拥立为皇帝,改元建福,尊号天锡皇帝,遥降天祚帝为湘阴王。未几,耶律淳病卒,庙号宣宗,谥号孝章皇帝,其妻德妃萧普贤女遥立天祚帝之子耶律定为皇帝,自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向金人议和,请求立耶律定为帝,不允,遂固守居庸关。未几,燕京城破,萧氏被迫与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天祚帝怒而杀之,废耶律淳夫妇为庶人,开除宗籍,但赦免耶律大石。该政权通常不被视为正统,史称“北辽”。耶律雅里、耶律术烈为同一时期的自立君主,严格上说不属于北辽皇帝。
西辽君主列表
庙号 | 谥号 | 姓名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辽德宗 | 天祐皇帝 | 耶律大石 | 延庆、康国 | 1124年-1144年 |
- | 感天皇后(称制) | 萧塔不烟 | 咸清 | 1144年-1151年 |
辽仁宗 | 正德皇帝 | 耶律夷列 | 绍兴 | 1151年-1163年 |
- | 承天皇后(称制) | 耶律普速完 | 崇福 | 1164年-1177年 |
辽襄宗 | 文颢皇帝 | 耶律直鲁古 | 天禧 | 1178年-1211年 |
- | 悯文皇帝 | 屈出律 | 天禧 | 1211年-1217年 |
注:1123年,天祚帝被金国俘虏,降封海滨王,辽朝灭亡。宗室耶律大石于虎思斡耳朵称帝,史称“西辽”,是为辽德宗。1143年,德宗驾崩,其子夷列(仁宗)年幼,感天皇后萧塔不烟一度临朝称制。1163年,仁宗驾崩,遗诏命太子直鲁古即位,皇妹普速完以太后身份称制,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公主和皇姑母身份临朝称制的皇太后。1177年,普速完因行为不检而被其公爹萧斡里剌杀害,皇帝亲政。1211年,耶律直鲁古之婿,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逼迫其禅位,国号不变,但已非耶律氏掌权。1218年,蒙古大将哲别擒杀屈出律,西辽灭亡。东辽
东辽君主列表
谥号 | 姓名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 | 耶律留哥 | 元统 | 1213年-1220年 |
- | 姚里氏 | 元统 | 1220年-1226年 |
- | 耶律薛阇 | 元统 | 1226年-1238年 |
- | 耶律收国奴 | 元统 | 1238年-1259年 |
- | 耶律古乃 | 元统 | 1259年-1269年 |
注:1212年,辽朝宗室耶律留哥于今吉林省起兵,次年称王,国号辽,史称“东辽”,定都咸平,改称中京。1215年,攻占金东京辽阳府,投靠成吉思汗,仍被封为辽王,东辽国成为蒙古的附属国。1220年,耶律留哥卒,其妻姚里氏掌权。1233年,蒲鲜万奴建立的东夏国灭亡,东辽国相应取消,但其后代仍经营辽东。
后辽君主列表
谥号 | 姓名 | 年号 | 在位时间 |
---|---|---|---|
- | 耶律厮不 | 天威 | 1216年 |
- | 耶律乞奴 | 天佑 | 1216年 |
- | 耶律金山 | 天德 | 1216年-1217年 |
- | 耶律统古与 | 天授 | 1217年-1218年 |
- | 耶律喊舍 | 天授(沿用) | 1218年-1220年 |
注:1216年,耶律留哥之弟耶律厮不杀害蒙古使者,与澄州称帝,国号辽,史称“后辽”,未几,被部下所杀。丞相耶律乞奴摄政,被金国杀害,东渡鸭绿江,被耶律金山杀害。耶律金山在高丽境内自称大辽收国王,被高丽国王王皞(高宗)击败,次年被部下耶律统古与所杀,后者又被耶律喊舍所杀。蒙古和东辽合围喊舍,次年兵败自杀。后辽是契丹耶律氏最后一个称帝争取辽国复兴的政权。
辽朝(907~11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辽朝原名契丹,后改称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定都上京。916年建年号,947年辽太宗定国号为“辽”,辽景宗时期经过励精图治,国力大增。辽圣宗时大举南下入侵宋朝,发生了澶渊之盟,此后辽宋关系比较缓和,辽朝国力也日渐强盛。此后的皇帝统治腐朽导致国势衰落。983年辽圣宗曾复更名“契丹”,1066年辽道宗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朝所灭。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改元神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立其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为辽的藩属。947年辽太宗耶律
德光在开封(并定都于此)改汗称帝,正式定国号为“辽”,后被后汉高祖刘知远击退,还都幽州、上京,983年萧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 ,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 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元朝前身)所灭。
辽朝皇帝列表
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时间916年3月17日-926年9月6日。庙号:太祖。谥号: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2.辽太宗——耶律德光 尧骨,在位时间927年-947年(在位20年)。陵墓:怀陵。
3.辽世宗——耶律阮 兀欲,在位时间947年-951年,庙号:世宗。谥号:孝和庄宪皇帝,年号:田禄。
4.辽穆宗——耶律璟 述律,在位时间951年-969年,庙号:穆宗。谥号:孝安正敬皇帝。陵墓:怀陵。
5.辽景宗——耶律贤 明扆,在位时间969年-982年(在位13年),谥号:景宗。年号:保宁、乾亨。
6.辽圣宗——耶律隆绪 文殊奴,在位时间983年-1031年,庙号:圣宗。谥号:文武大孝宣皇帝。年号:统和、开泰、太平。陵墓:永庆陵。
7.辽兴宗——耶律宗真 只骨,在位时间1031年-1055年,庙号:兴宗。谥号:神圣孝章皇帝。年号:景福、重熙。陵墓:永兴陵。
8.辽道宗——耶律洪基 查剌,在位时间1055年-1101年,庙号:道宗。谥号:仁圣大孝文皇帝。年号:清宁、咸雍、大康、大安、寿昌。陵墓:永福陵。
9.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阿果,在位时间1101年-1125年,年号:乾统、天庆、保大。尊号:天祚皇帝。
辽朝皇帝简介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汉名耶律亿,872年出生,是契丹的第一位皇帝,926年9月6日逝世。916年3月17日-926年9月6日在位,共在位10年。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947年2月24日,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建年号为神册。此外他还令人建立自己的契丹文。耶律阿保机建国后继续进攻其周围的民族或政权,渤海国、室韦和奚分别被他消灭。926年9月6日去世于扶余城,终年55岁。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太宗耶律德光,902年11月25日出生,是大契丹国第二位皇帝。927年12月11日至947年5月15日在位(共20年),字德谨,契丹名耶律尧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947年2月24日,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成为辽朝首位皇帝。
会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2]。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升镇州为中京。
大同元年四月初一(947年4月24日),因辽人实施的“打草谷”物资掠夺政策导致中原反抗不断,无法巩固统治,耶律德光被迫离开东京汴梁,引军北返,在临城县(今河北省临城县)得热疾。四月二十二日(947年5月15日),在栾城县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县的西北)病逝,辽人将其运回北方安葬。途中为防尸体腐败,以盐渍腌其尸,时人称为“帝羓”,即“皇帝腌肉”之意。
辽世宗——耶律阮
世宗耶律兀欲(917-951)947年即位,在位4年 。耶律兀欲,名阮,阿保机孙,父耶律倍,经过内战争得帝位。951年被耶律察割等杀,时年35岁。
辽穆宗——耶律述律
辽穆宗,后周为了避庙讳(信祖郭璟)而称之为耶律明,小字述律,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母为靖安皇后萧氏。即位前封寿安王。天禄五年(951年)九月,辽世宗耶律兀欲被耶律察割等人所杀,时耶律璟随征在军中,诛察割,即帝位,成为大辽第四任皇帝,是为穆宗。当年改元应历。由此,帝位再次回归辽太宗一脉。律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和暴君,在位的18年是辽朝政治的黑暗时期。应历十九年(969年)二月,为近侍小哥等人所杀。
辽景宗——耶律贤
辽景宗耶律贤(948年9月1日-982年10月13日),字贤宁,辽朝第五位皇帝(969年3月13日-982年10月13日在位),在位13年,辽世宗的次子,其母为怀节皇后萧氏。即位后,建立嫡长继承制度,这是契丹社会封建化的标志。他重用汉官,革除弊制,辽国出现中兴,但收效有限。死于982年,时年35岁。
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圣宗耶律隆绪,(972年1月16日-1031年6月25日),辽朝及契丹第六位皇帝(982年10月14日-1031年6月25日在位),契丹名文殊奴。是辽国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49年。辽景宗长子。晚年时,辽圣宗迷信佛教,穷途奢侈,辽国势走向下坡路。辽圣宗死于太平十一年六月初三日(1031年6月25日),终年61岁,葬于庆云山。谥号为文武大孝宣皇帝。
辽兴宗——耶律宗真
辽兴宗耶律宗真,(1016年4月3日-1055年8月28日),契丹第七位皇帝(1031年6月25日-1055年8月28日在位),契丹名只骨。在位24年,享年40岁,谥孝章皇帝。他是辽圣宗的长子,母乃宫女萧耨斤。
辽道宗——耶律洪基
辽道宗耶律洪基(1032年9月14日-1101年2月12日),契丹及辽朝第八位皇帝(1055年8月28日-1101年2月12日在位),在位长达46年。他是辽兴宗的长子,契丹名查剌。道宗笃信佛教,在位期间曾大修佛寺佛塔。辽的腐朽统治引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满,其间被辽统治者压迫的女真族开始兴起,最终成为辽的掘墓人。寿昌七年正月十三日(1101年2月12日),辽道宗去世,终年70岁。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年6月5日-1128年(或1156年)),字延宁,小名阿果,是辽朝西迁前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1101年2月12日至1125年3月26日,在位24年。
《大宋宣和遗事》则记载南宋绍兴二十六年(金朝正隆元年,1156年)六月,金朝皇帝完颜亮命令56岁的宋钦宗和82岁耶律延禧去比赛马球,宋钦宗从马上跌下来,被马乱践而死。耶律延禧善骑术,企图纵马冲出重围逃命,结果被乱箭射死。
姓名 | 生卒 | 庙号 | 谥号 | 在位时间 | 年号 | 简介 |
---|---|---|---|---|---|---|
耶律阿保机 | 872~926 | 辽太祖 | 大圣大明神烈皇帝 | 916~926 | 神册元年(公元916年)~神册七年(公元922年) 天赞元年(公元922年)~天赞五年(公元926年) 天显元年(公元926年) | 耶律阿保机,名亿,字阿保机,契丹族。901年为部落头领,916年,建立了契丹奴隶主国家,自称天皇帝。称帝后,不断对外扩张,916年,亲征突厥,党项等部,925年,亲征渤海国,死于926年,时年55岁。 |
耶律德光 | 902~947 | 辽太宗 | 孝武惠文皇帝 | 927~947 | 天显二年(公元929年)~天显一三年(公元938年) 会同元年(公元938年)~会同一零年(公元947年) 大同元年(公元947年) | 耶律德光,字德谨,契丹名耶律尧骨。契丹族,耶律阿保机次子,母为淳钦皇后述律平。在位期间,儿皇帝石敬瑭为了称帝取得契丹的支持,竟认比自己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并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德光不知满足,亲自南征,946年,攻入大梁,后晋亡,947年,改国号为“大辽”。死于947年,时年46岁。 |
耶律阮 | 918~951 | 辽世宗 | 孝和庄宪皇帝 | 947~951 | 天禄元年(公元947年)~天禄五年(公元951年) | 耶律阮,契丹名耶律兀欲,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人,契丹族。辽朝第三位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孙,辽义宗(追尊)耶律倍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之侄,母为柔贞皇后萧氏。 |
耶律璟 | 931~969 | 辽穆宗 | 孝安敬正皇帝 | 951~969 | 应历元年(公元951年)~应历一九年(公元969年) | 耶律璟,契丹名耶律述律,太宗长子,耶律察割发动政变,杀死世宗后,耶律述律趁机镇压叛乱,夺取帝位。穆宗朝政局动荡,多次败于后周军,穆宗“好游戏,荒淫”。969年遇弑。时年39岁。 |
耶律贤 | 948~982 | 辽景宗 | 孝成康靖皇帝 | 969~982 | 保宁元年(公元969年)~保宁一一年(公元979年) 乾亨元年(公元979年)~乾亨四年(公元982年) | 耶律贤,字明扆,世宗次子。即位后,建立嫡长继承制度,这是契丹社会封建化的标志。他重用汉官,革除弊制,辽国出现中兴,但收效有限。死于982年,时年35岁。 |
耶律隆绪 | 971~1031 | 辽圣宗 | 文武大孝宣皇帝 | 983~1031 | 统和元年(公元983年)~统和三零年(公元1012年) 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开泰一零年(公元1021年) 太平元年(公元1021年)~太平一一年(公元1031年) | 耶律隆绪,契丹名耶律文殊奴,景宗长子,母萧燕燕,隆绪即位时12岁,由萧太后摄政,进一步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并实行科举制度。其改革成就远远大于景宗,被誉为辽国“盛主”。他不断南侵,迫使宋真宗签定“澶渊之盟”。死于1031年,时年61岁。 |
耶律宗真 | 1016~1055 | 辽兴宗 | 神圣孝章皇帝 | 1031~1055 | 景福元年(公元1031年)~景福二年(公元1032年) 重熙元年(公元1032年)~重熙二四年(公元1055年) | 耶律宗真,契丹名耶律只骨,字夷不堇,圣宗长子,即位后,政治上趋于保守,国内矛盾逐渐尖锐。死于1055年,时年40岁。 |
耶律洪基 | 1032~1101 | 辽道宗 | 仁圣大孝文皇帝 | 1055~1101 | 清宁元年(公元1055年)~清宁一零年(公元1064年) 咸雍元年(公元1065年)~咸雍一零年(公元1074年) 太(大)康元年(公元1075年)~太(大)康一零年(公元1084年) 大安元年(公元1085年)~大安一零年(公元1094年) 寿昌元年(公元1095年)~ 寿昌七年(公元1101年) | 耶律洪基,字涅邻,契丹名耶律查剌,兴宗长子。道宗为人昏庸,忠奸莫辨,迷于酒色,在位期间,其叔父耶律重光发动政变,虽被镇压,但,社会矛盾以极为激化。洪基死于1101年,时年70岁。 |
耶律延禧 | 1075~1128 | 天祚帝 | 1101~1125 | 乾统元年(公元1101年)~乾统一零年(公元1110年) 天庆元年(公元1111年)~天庆一零年(公元1120年) 保大元年(公元1121年)~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 | 耶律延禧,道宗之孙,父耶律浚。天祚帝信谗言,喜女色。1125年,天祚帝被金兵所俘,辽亡,死于1126年,时年52岁。 |
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始于太祖耶律阿保机,终于天祚帝耶律延禧,共9帝。
公元1125年,金国灭辽之后,辽朝并没有完全灭亡。
之后,辽国皇族相继建立了北辽、西辽、东辽、后辽、后西辽五个政权,国祚一直延续到了元朝第三位皇帝元武宗(公元1307年—1311年在位)年间。
接下来,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辽朝之后皇族耶律氏颠沛流离的复国史。
1、北辽(公元1122年3月~1123年11月)
公元907年,大唐王朝灭了之后,帝国一分为二,南为宋,北为辽,阿保机能成为契丹族部落首领,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辽朝的建立尚在宋朝之前44年。
辽与同时期的西夏、北宋三足鼎立,极盛时期疆域覆盖今天中国的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省等一带,比西夏、北宋的疆域大得多,国力也强得多。
辽朝鼎盛时期,东起库页岛,西至阿尔泰山,《辽史》称其“幅员万里”。
蒙古人与契丹人系出同源,皆为东胡鲜卑的一个分支,二者最初以大兴安岭为界,东为契丹,西为蒙古,辽朝时期,蒙古在契丹人的统治之下。
辽朝末年,女真人崛起,女真人是我国东北靺鞨的一支,在唐朝时期曾建立渤海国。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同时在今黑龙江哈尔滨称帝,国号大金,完颜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金国用了十年的时间灭辽,公元1125年,辽朝在完颜阿骨打的弟弟金太宗的打击下灭亡。
北辽的建立,其实在辽朝灭亡之前,公元1122年,辽朝最后一个皇帝辽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夹山,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等人拥立为帝,这便是北辽。北辽是辽分裂出来的小朝代,与辽共抗金的进攻。
次年,公元1123年,金兵攻破居庸关,北辽危在旦夕,于是耶律大石重新投奔辽天祚帝。
北辽仅仅存在了19个月却历四代君主,1123年11月即被金国所灭。
公元1124年,辽天祚帝不听耶律大石的劝告,执意与金兵决战,耶律大石认为这是以卵击石,便率两百骑兵离开了辽天祚帝,远走西域。
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兵俘虏,辽朝亡,享国209年。
2、西辽(公元1124年~1218年)
西辽在西北中亚立国的兴衰历史
辽太祖的八世孙耶律大石(1087-1143年),是辽朝历史上罕见的契丹族出身的进士。他字重德,在天庆五年(1115年)中举后,即任翰林应奉,据辽朝科举制,只有殿试第一才能授予此职, 史称他又善骑射,堪称文武全才。 升任翰林承旨,契丹称翰林为林牙,因而也被人称为大石林牙。
保大二年(1122年),在金军凌厉攻势前,辽天祚帝吓破了胆,命宰相张琳、李处温与秦晋王耶律淳留守南京(今北京),自己仓皇西遁,轻骑逃入夹山(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与外界断绝了消息。 大石任辽兴军节度使,镇守南京道。在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势下,他参与了拥立耶律淳、建立北辽的活动,被任命为西南路都统。
这年岁末,南京失守,北辽难以为继。大石认为辽朝在西北还有相当势力,为挽救辽朝的灭亡,力排众议,冒着被诛杀的危险,毅然率部西投天祚帝,表现出非凡的胆略。次年二月,与天祚帝会合。天祚帝责问道:“我在,你怎敢立耶律淳?”大石答道:“陛下以全国之势,不能拒敌。即便立十个耶律淳,都是太祖子孙,岂不胜于向他人乞命吗?”天祚帝语塞,赦免了他,仍让他担任都统。
四月,大石与金军在居庸关有一次激战,他战败被俘。据《金史·宗望传》,金军强迫他带路袭击了天祚帝的大营。而据刘祁的《北使记》,金太祖“爱其俊辩”,还赐他一妻,大石“阴蓄异志”,九月,在随军西攻天祚帝时,伺机率部重新投奔天祚帝。这些细节,辽方记载只字未提,《辽史·天祚帝纪》仅言金“擒耶律大石”和“耶律大石自金来归”,想必是他本人来归后也有所讳言。
保大四年,天祚帝在大石率部来归后,又得到阴山室韦谟葛失的部队,自谓天助,一反原来的逃跑主义,执意要出兵收复燕云。大石坚决反对这一冒险之举,进谏道:“原来全师却不谋战备。国事至此,反求决战,绝非上策。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但天祚帝一意孤行。他见天祚帝不可能成就恢复大业,便自立为王,设北南面官属,率铁骑二百连夜离开夹山大营北上。三天后过黑水(今内蒙古艾卜盖河),白达达详稳床古儿献马四百匹、骆驼二十头。大石率师再向西北,到达可敦城。
可敦城即镇州(今内蒙古土拉河上游),这里是辽朝西北路招讨司的驻地。金军攻辽,南下西进,所向披靡,但辽朝西北兵力未受损失。大石在可敦城召集了七州长官和十八部首领开会。会上,大石发表了重要演说,这篇演说词完全可以列入古往今来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演说词之列:
“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蕃,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
耶律大石悲壮激昂、忧国忧民的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在其感召下,马上聚集起精兵万余,战马万匹。大石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国家初具规模。
大石在可敦城立国,这里畜产丰富,远离金朝数千里,他贯彻“养兵待时而动”的战略,没有主动出击金朝,而是争取西夏、南宋等邻国及部族,以孤立金朝。到1128年,他已结集兵马达数十万,次年夺回了金朝北方二营。金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天会八年(1130年)向诸部族征兵进讨大石,但诸部族不从,征讨半途而废。
大石经过五年生聚,决心向外发展。他审时度势:在大辽旧地光复故国,虽是他最为向往的事业,但金朝在实力上正处于上升期,其进攻虽半途而废,但若要在这里与金争夺生存空间,至少在近期绝无可能;而中亚高昌回纥王朝和黑汗王朝则已进入衰落期,在那里是大有发展余地的。于是,他决心向西开拓,待羽翼丰满后再与金朝决一雌雄,恢复旧疆。
这年二月二十二日,大石以白马祭告天地、祖宗,整军西征。他预先致书高昌回纥汗王毕勒哥,历数两国旧好,通报“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致疑”。回纥王亲迎大石至宫邸,大宴三日,临行,献马六百,愿为属国。
自高昌回纥的北廷别失八里(今新疆奇台西北)西行,大石率部进入黑汗王国境内,受到当地的抵抗。但似乎没发生大规模的战事,大石以其素持保存实力、待时而动的战略思想,即折向也迷里(一译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修筑城池,建立根据地,招抚周围突厥语系各部族,户数很快增至四万户,控制了东起土拉河西至额敏河的广大地区。
西辽的版图,疆域图
天会十年(1132年)二月五日,大石在新建成的也迷里正式称帝,按突厥部族习惯,号称菊儿汗(一译古儿汗),义即大汗或汗中之汗,自称天佑皇帝,建元延庆。关于延庆建元究竟在何年,《辞海》所附《中国历史纪年表》作1124年,即大石脱离天祚帝的保大四年。但这是大有问题的。第一,大石自立为王以后,仍以臣子自居,以“天祚帝蒙尘”、“思救君父”相号召,不可能作出改元之举。第二,称帝改元是中国传统,大石精通汉文化,应该遵循这一惯例。第三,《辽史·天祚帝纪四》说:大石在延庆三年“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斡耳朵(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楚河州托克马克境内的布拉纳城),改延庆为康国元年”,则延庆三年即康国元年,而这年为1134年,是有中西史料确证的,因而延庆改元应在1132年。
西辽正式立国,域外史家也称其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从脱离天祚帝到建立西辽国,耶律大石在这八年间,跋涉沙漠,艰难备尝,行程达三万里,完成了战略大转移,这种气魄和胆略,确是常人难以比拟的。
西辽政权,完全继承了辽朝的政治体制,同样是农牧二元政权,皇帝有年号、庙号,是一个标准的中国王朝。
立国以后,汉文记载颇简,只说“所过,敌者胜之,降者安之。兵行万里,归者数国。”今人根据域外史料勾勒其大概如下。大石统率大军南下,高昌回纥没作抵抗,即归顺西辽。大石将其并入版图,却仍让回纥汗王统治这一地区,另设“监国”以为督察。
而后,西辽军队西攻西汗王朝的东汗国,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遭到东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率部阻击,辽军大受挫折,转而进攻七河流域地区。这里,居住着原从辽朝迁来的突厥—契丹人,与汗廷时有民族摩擦,因而大石军队一出现在当地,就投向西辽,使辽军人数猛增一倍。但大石并未立即进军东汗王廷八剌沙衮,而是将大军集结边境,待时而动。
不久,东汗阿赫马德去世,其子伊卜拉辛继位,他软弱无能,境内的葛逻禄人和康里人不但不再臣服他,反而袭掠其部属和牲畜。延庆三年(1134年)初,他走投无路,请耶律大石进驻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的托克马克东)。于是,大石便登上了被西方史家称之为“不费他分文的宝座”。大石降封伊卜拉辛为土库曼王,作为附庸国,保持其对喀什噶尔等地区的统治。八剌沙衮左山右川,控扼万里,是中亚少有的耕牧两宜的富饶之地,大石决定在此建都,改称虎思斡耳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其后不久,吉尔吉斯人和康里人也都臣服了西辽的统治。
康国元年(1134年)三月,大石派萧斡里剌为大元帅,率七万骑东攻金朝。不过,也许因大漠阻隔,战线过长,这次东征行程万里,牛马多死,无功而返。大石长叹道:“皇天弗顾,数也!”其后一二年间,西辽还再次发起过对金朝的突袭。金派粘罕征讨,被埋伏在大漠里的西辽军队连续三昼夜轮番进攻,粮草断绝,人马冻死。金军副将原是契丹人,率数千骑起事,金军在内外夹击下,大败而归。两次攻金,虽未取得巨大战果,但气势已咄咄逼人。
康国四年,黑汗王朝的西汗国时已沦为塞尔柱王朝的附属国,大石率部进入费尔干谷地,未遇抵抗,继续西进途中,遭到西汗马赫穆德·伊本·穆罕默德的抵抗,两军交战,黑汗军队溃败,大汗逃回撒马尔罕。大石也不追击,而是巩固新占领的区域。
塞尔柱王朝的苏丹桑贾尔在马赫穆德一再请求下,经长期准备,集结了十万多骑兵,在康国八年(1141年)东征西辽。回历2月5日(公历9月9日),双方在卡特万(一译克特湾,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北)激战。敌军虽多而无谋,西辽军队越战越勇,迫使桑贾尔部队首尾不救,全军溃败。桑贾尔携马赫穆德逃至呼罗珊,其妻子和左右两翼指挥官都成为战俘。
卡特万会战是中亚史上著名的战役,穆斯林史家认为“在伊斯兰教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会战”,据估计桑贾尔部下死亡多达三万人。塞尔柱王朝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西洪河(今锡尔河)和纪浑河(今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地区。
中亚三足鼎立
大石领兵进入西汗王廷撒马尔罕,改名为河中府,王国维认为西辽可能以其城为陪都。大石也保存了西汗国,封马赫穆德之弟伊卜拉欣为桃花石汗,留一名监国督察其统治。其后不久,大石派额儿布思进攻花剌子模,迫使其归顺西辽,每年交纳三万狄纳尔的贡品。大石在河中府驻扎了三个月,而后西巡起儿漫(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东北),再班师虎思斡耳朵。
西辽政权版图(底图来自《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西辽疆域最盛时,正东至土兀剌河(今蒙古土拉河)上游,包括可敦城周围地区;东北至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与游牧部族吉利吉思为邻;西北越过达林库儿湖(今巴尔喀什湖),迤逦西至花剌子模海(今咸海)以北地区;正西至今土库曼的卡拉库姆沙漠,包括花剌子模附属国在内;正南以阿姆河为西段,以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为界;东南隔沙漠与西夏接壤。其领土之广绝不亚于辽朝鼎盛时期。
西辽也是多民族的国家,境内主要有契丹、回纥、葛逻禄、塔吉克和汉族,北部边缘地区还有康里、钦察、乌古斯等突厥语部族,东部边境则有阻卜、乃蛮等部族。
在国家制度上,耶律大石沿用了辽朝的南北面官制,这对于以游牧立国而征服农耕民族的多民族政权有着普遍的价值。不过,在南面地方官名上,西辽采用了类似巴思哈这样的突厥语官名,使当地人民更易接受。除了直辖领地,西辽对附属国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羁縻方针,或者让其完全自治(如位于布哈拉的“布尔罕王朝”),或任命监督官常驻其首府(如回纥汗国),或定期派出官员视察情况收取贡品(如花剌子模)。
大石在位期间,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政策。其一,废除中亚地区长期以来分封土地的做法,既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又杜绝了因土地而引起的纷争与混战。其二,不允许将军直接控制军队,以扭转中亚诸政权普遍存在的军队与中央王朝的离心倾向。其三,维持农耕和游牧两部经济体制,在农耕地区减轻赋税以换取封建地主阶级的支持。其四,执行开明的宗教政策,允许各种宗教的存在和发展,这是符合西辽境内民族复杂、宗教多样的实际情况的。
康国十年(1143年),大石去世,庙号德宗。他的姓名已成为西辽的象征,在他去世数十年后,西域、南宋和金朝仍径以大石指称西辽。耶律大石在艰难的条件下,率众西征,在中亚创建了另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新王朝。他总结辽朝兴衰的教训,吸收当地民族的统治经验,制定了西辽基本制度和政策,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致西辽被蒙古消灭以后,成吉思汗的谋臣耶律楚材仍称赞大石“颇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大石在辽史上应该占有与阿保机那样的地位,也应该列入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行列。以前的史书对他强调得实在不够。
大石去世时,其子耶律夷列年幼,遗命皇后萧塔不烟摄政称制,号感天皇后,改元咸清。咸清七年(1150年),夷列亲政,是为仁宗,在位十三年。西辽仁宗的年号与同时期南宋高宗的年号相同,都称绍兴,也许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有向慕中原文化的意味在内。感天皇后与仁宗两朝,继续执行大石制定的国策,对外弭兵,对内生聚,国力大增。
仁宗死时,其子也年幼,仁宗遗诏命其妹耶律普速完权国,号称承天太后(大概志在效法辽圣宗的母亲萧绰,故而尊号也与其相同)。承天太后摄政时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权国的次年即崇福元年(1164年),彻底打击了葛逻禄人,葛逻禄人携带武器,始终是河中地区的不稳定势力;一是在花剌子模离心倾向日趋严重的情势下,在崇福九年,派兵把臣服西辽的特克什扶上了花剌子模沙赫的宝座,而逼迫原沙赫苏丹(特克什之弟)逃往国外。
承天太后与小叔子萧朴古只沙里私通,罗织罪名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萧朵鲁不。萧朵鲁不的父亲萧斡里剌以兵包围皇宫,射死了这对男女。仁宗之子耶律直鲁古即位,改元天禧,此即末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号又与北宋真宗的年号相同。
12世纪末叶,古尔王朝取代塞尔柱王朝成为中亚大国,在扩张中与西辽属国花剌子模屡屡发生冲突。天禧二十一年(1198年),西辽大军应花剌子模的要求,与古尔王朝的军队在巴里黑(一译巴尔赫,今阿富汗的马扎里沙里夫)交战,却以惨败而告终,辽军死亡达一万二千人。六年以后,古尔王朝大军再次进攻花剌子模,花剌子模向西辽求援,辽军在安狄枯(一译安德霍,今阿富汗的安德胡伊)战役中终于洗雪了六年前的耻辱,歼敌五万,使古尔王朝走向衰落。但西辽付出巨大的代价,却没有实际的收益,反而为日后之敌花剌子模的壮大清除了障碍。
13世纪初叶,蒙古崛起漠北,直接影响到西辽政局的有两件事。其一,原西辽附庸高昌回纥汗国改换门庭,倒向了蒙古。其二,乃蛮部落被成吉思汗击溃,太阳汗败死,其子屈出律投奔西辽,时为天禧三十一年(1208年)。初来乍到,他向直鲁古表示,愿意召集散布在各地的乃蛮族人支持西辽。辽末主对他颇为信任,将女儿嫁给他,他在受封为可汗以后,即在也迷里、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的库尔干东北)等地网罗族人,组成军队,并与其他部族联盟,同时与花剌子模的沙赫摩诃末约攻西辽。
花剌子模在特克什统治时期(1172-1200年),日渐强大。其子摩诃末即位以后,早就不甘心属国的地位,天禧二十九年,他趁着布哈拉居民起义的机会,近军征服了河中地区,使西部喀喇汗国由西辽的属国变为花剌子模的附庸。如今与屈出律约定,双方便一西一东出兵夹攻西辽。
屈出律劫掠了西辽在讹迹邗(一译乌兹干,今乌兹别克斯坦的乌支根)的府库,在进攻虎思斡耳朵时,受到西辽军的重创。于是,他返回原地纠集兵力,图谋再举。这时,西辽已是强弩之末,君臣腐化,法制废弛,战事不断,军纪败坏。天禧三十三年(1210年),西辽为了讨伐西部喀喇汗国,与花剌子模的军队在怛逻斯(一译塔剌思,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发生战争,辽军大败,双方退兵。
西辽军队返抵虎思斡耳朵时,城中居民拒绝他们入城,认为花剌子模大军就会紧随着追来。相持了十六天以后,西辽军队硬是用大象攻毁了城门,入城以后屠城三天三夜,大肆抢掠。国都的居民不信任自己国家的军队,而一个国家的军队竟对自己国都的市民大开杀戒,这样的国家离灭亡也不会太远了。
屈出律得知这一消息,即率兵袭击辽末主,将其擒获。1211年,屈出律篡夺了西辽政权,仍用西辽国号,尊直鲁古为太上皇,以便稳定自己的统治。两年后直鲁古病死。但屈出律的皇位还没有坐暖,就上演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短命戏。1218年,他被蒙古军所杀。西辽故地尽入蒙古势力范围。蒙古与花剌子模直接接壤,五年后,花剌子模被蒙古人摧毁。
西辽在西北立国共九十四年。自阿保机建国至西辽灭亡,辽朝有长达三百零二年的历史。《辽史》在天祚帝被俘以后,仍续记西辽历史,到直鲁古死,才认为“辽绝”,这是有史识的。可惜西辽史若明若暗,再加上一般史书略而不提,遂使国人对中国历史上这一百年帝国知之甚少。
3、东辽(公元1213-1269年)和后辽(公元1216年-1219年)
辽朝被金国灭了之后,除了耶律大石率军向西外,契丹皇族耶律留哥后来在蒙古攻金之时反金自立,这一年是公元1213年,在辽东部而史称“东辽”,又因臣服于蒙古帝国,所以只称王不称帝。
三年后,公元1216年,耶律留哥的弟弟耶律厮不劝留哥称帝,耶律留哥不听,坚持接受成吉思汗节制,于是耶律厮不自立为帝,史称“后辽”。
又三年,公元1219年,耶律留哥与蒙古联军击败后辽,后辽亡。国祚3年,历5代君主。
东辽的国君都称辽王,并没有称帝,名义上隶属于大蒙古国,耶律留哥死后,东辽彻底成了蒙古人的附庸。
公元1269年,忽必烈撤藩,东辽彻底灭亡。国祚56年,历4代君主。
4、后西辽(1222~1309年)
公元1218年,耶律大石的西辽被蒙古人灭了之后,契丹皇族继续向西逃散。
至公元1222年,契丹贵族八剌黑·哈只卜率一部分西辽臣民逃亡到波斯起儿曼(今伊朗克尔曼省)地区建立了政权,史称“起儿曼王朝”,我国史书上称之为“后西辽”。
后西辽,是契丹人所建,但却是一个伊斯兰政权,其建立者八剌黑本是西辽将领,在与花剌子模的战争中战败被俘,之后受花剌子模人赏识,辅佐花剌子模末代苏丹扎兰丁。
八剌黑虽然受花剌子模人赏识,但却一直想摆脱花剌子模控制,当蒙古人进入中亚后,八剌黑开始向蒙古人称臣。
之后,后西辽虽然摆脱了花剌子模,但面对更为强大的蒙古人,更无法保持独立。于是,后西辽的所有国君都需要蒙古人的册封,并被授予库鲁汗称号,犹如朝鲜之于中国。
起儿曼(今克尔曼)的位置
公元1306年,后西辽被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尔汗国兼并。
公元1309年,西辽彻底灭亡。
总结,在辽朝灭亡之后的各个复国政权中,真正独立存在的其实只有西辽,西辽立国近百年,一度曾是中亚地区的霸主,后西辽是契丹人建立的最后一个朝代,从此契丹人一直被外族所统治,并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今天中亚、西亚等很多国家的民族都有契丹血统。而其它的辽国政权几乎都是蒙古人的附庸。
蒙古人与契丹系出同源,并在辽朝建立时隶属于契丹,而最终终结契丹人的又是蒙古人。
同样,蒙古人灭了女真人的金国,但最终终结蒙古的却是后金,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综上所述,历史上六个国号辽的朝代:
辽国祚916年—1125年(209年,金所灭)、
北辽是辽分裂出来,国祚1122年—1123年(1年,金所灭)、
西辽是辽分裂出来,国祚1124年—1218年(94年,蒙古所灭)、
东辽是辽皇室后人建立,国祚1213年—1269年(56年,蒙古所灭)、
后辽是东辽分裂出来,国祚1216年—1219年(3年,东辽所灭)、
后西辽是西辽皇室后人建立,国祚1224年—1309年(85年,蒙古所灭)。
西夏虽一度对宋纳贡,但是宋和西夏长期都对辽朝纳贡,辽朝存在的时候是中华圈以及亚欧国际公认的中国合法政府。
宋太宗统一中原和南方后,为夺幽云等州,亲自率兵攻辽,宋军大败。几年后宋军再次征辽,几乎全军覆没,宋军由进攻转防御。
北宋停止北伐,辽兵不断南下。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萧绰)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辽是以年齿论之,因为当时仁宗比辽那个皇帝年龄大,以后遇到辽帝比宋帝年龄大时辽就是兄,所以是兄弟之国。辽圣宗比宋真宗小,所以才叫宋真宗哥哥,萧太后的老公辽景宗比宋太宗年龄小,所以宋真宗叫萧太后叔母,辽宋两国是平等的关系,不是臣属关系。辽称宋为兄,宋称辽为弟,名义上宋是老大,辽向宋称臣,各守边界。但宋每年要给“弟弟”“压岁钱”——“岁币”,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chán)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宋确实在军事上难和辽对抗,辽很期待在制度、文化、经济等各领域学习南朝。这个背景使得宋和辽基本以平等的军事心理相互提防了百年。辽帝写给宋帝的文书不称臣,辽帝接宋的诏书也不跪拜。充分证明辽未向宋称臣的事实。辽国强于宋,虽然宋朝纳贡,但不吃亏,100多年,辽没伐宋,为辽宋灭亡埋下了伏笔,军事衰退,被后来崛起的女真族先灭辽后灭宋,都拜拜了。但其实只有宋,才懂得如何以孱弱的武力在豺狼的世界中生存,外交是弱国的唯一生存之道。
十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既。癸未,宋复遣曹利用来,以无还地之意,遣监门卫大将军姚柬之持书往报。”一○:戊子,宋遣李继昌请和,以太后为叔母,愿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许之。
辽撤军,宋辽对峙局面形成。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绍兴议和后,金人要求名至实归,所以宋称金为叔,金称宋为侄,即使金朝皇帝是小孩,宋朝皇帝是老头,也要叫金为叔,岁币增加,所以是宋向金称臣,宋朝勉强求得皇帝不用在接金使诏书时行跪拜礼。
一般情况下一个王朝的国都基本上都采取两京制,即一个首都加一个陪都。但是辽朝却是个例外,它不但经常变换国号,反复使用着辽和契丹这两个国号。其国都的设立更是与众不同,它不是采用一般王朝普遍采用的二京制,而是采取更为独特的五京制。
辽朝是公元907年由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所开创的朝代。它历经二百余年一共有五个国都,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且这五个国都是同时存在的,而非先后存在的。那么这五个都城是怎么来的呢?又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呢?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你一一揭晓。
上京临潢府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登基称帝,建国“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当然这个地方并不是叫上京临潢府,而是叫苇甸。当年耶律阿保机成为部落首领后,就将这里选为政治中心并建立“龙眉宫”,史称“西楼”。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在此继任为契丹大首领,并在“西楼”开始营建宫殿。后随着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其余的六个部落,并于公元916年称帝,建国“契丹”,即在“西楼”开始大规模的营建皇城,而这个时候西楼也更名为“皇都”。后在927年随着契丹国力的增强,契丹的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开始有计划地对皇都进行扩建,史载“太宗诏建日月四时堂,图写古帝王事于两庑”,自此日后的上京基本营建完毕。
927年11月随着契丹灭亡后唐并夺得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先是改国号为“大辽”,后将“皇都”改为上京,并建临潢府。自此上京临潢府被正式定名,并开始了长达二百余年的辽国都城的历史。当然辽国之所以会在此定都,那是因为上京从耶律阿保机开始就一直都是契丹族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契丹族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契丹族在内蒙古建立的第一座京城,所以它是首都自然理所当然。
东京辽阳府
辽阳府所在地原是渤海国的辽东城,也就是今辽宁辽阳。渤海国是唐朝时期东北地区的一个割据政权,在宋之前一直有着“海东盛国”的美誉,其国力也一直都在北方其他民族之上,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国主都太过无能,导致国力急速下降。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为了向东扩张契丹的势力,于是在一年就集中全部兵力攻向了已软弱不堪的渤海国,并于同年占领了渤海国全境。
而在耶律阿保机灭亡渤海国后,并在此国建立了一个由其子耶律倍所掌控的属国“东丹国”。那么讲到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了,为什么明明是讲东京辽阳府的,为何要讲“东丹国”呢?其实辽阳府之所以会成为五京之一,就是跟东丹国有关。当年耶律阿保机在灭亡渤海国的二年之后就驾崩了,原本继位的应该是作为太子的耶律倍,但是由于当时的耶律德光受到述律后的支持从而替代了耶律倍坐上了帝位。
而耶律倍因势力薄弱也没办法,只能在东丹国做他的国王。但耶律倍虽已安心地做他的国王,不过耶律德光可不放心他和他的东丹国,毕竟本来这皇位是他的,所以他登基后就借口辽国的边境需要将原本的辽东城升为辽国南京,并在此驻扎重兵,以此来死死盯住东丹国和耶律倍,而后更是借口辽国南京作为辽国国都需要大力发展,而发展就需要人,于是就让耶律倍从东丹国的都城天福城迁移人过来,而作为属国国王的耶律倍也绝对不能不同意,最终在这样的操作下,东丹国就被耶律德光弄的国力骤降,甚至在930年作为国王的耶律倍都被迫逃到了后唐。
而后随着东丹国的名存实亡,实际上辽国已经开始直接管理着这片土地。于是耶律德光最终就在辽国南京设立中台省,并有这个机构来管理整个东丹国,后在938年改南京为东京,府曰辽阳府。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前期的东京辽阳府并不是辽国的国都,而是东丹国的行政都城,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辽国掌控整个东丹国。后在后期随着在982年东丹国被废,辽国直辖了这块土地后,作为当时东丹国的行政首都东京辽阳府才开始真正地成为了辽国的行政首都,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着整个辽东的土地。
南京析津府
析津府就是今北京,为辽国陪都。公元938年随着辽国吞掉了幽云十六州,辽国开始在此地建立行政治所,在幽州建立“幽都府”并升为南京(后改为燕京析津府),自此成为辽国五京之一。众所周知幽州历来是经济发达的农耕地区,也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屏障,辽国得到这块地方自然而然就要牢牢掌控住,再加上此地多是汉族,辽国的首都上京又离这块地盘较远,管理上来说未免有点鞭长莫及。
于是最终辽国决定在此地设立陪都,同时建立了一个“南院”机构,由它来治理辽国在整个北方地区的土地和臣民。后到公元1004年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之后,辽国南京的地位就显得更为的重要,在这个时候辽国南京是辽宋两国的贸易点,也是宋朝向辽朝输送贡品的交接点,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的岁币、布匹等都由此地直接送往上京。自此辽国南京的五京地位就一直未有取消,直至辽灭亡。
其实初期辽国在南京析津府设立陪都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有效的掌控辽国在北方地区的疆域和汉族百姓。后来在经过与宋的和谈后这里就更是成为了辽国的经济中心,辽国几乎一半的钱粮都是从这里获得的,而且宋朝的进攻的巨额财富也是从这里送往上京的,所以在这里辽国自然要特别重视,而且由于这里的条件要比辽国的任何地方都要好,所以在当时辽国的皇帝在这里修建了豪华的行宫,且在这里待的时间要远远多余其他四京的时间。也就是如此此时这里也自然就成为了辽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那么作为辽国陪都也名副其实。
中京大定府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公元1007年随着辽国相继征服奚、乌古、黑车子室韦、鞑靼、回鹘与渤海国等国,又获得了幽云十六州及漠北地区,可以说到了辽圣宗时期辽国的国土已经远远大于辽刚建国的那个时候。而随着辽国国土的极具扩大,曾经位于中心的上京此时已然是变成了偏居塞外的城市,显然此时的上京已经无法再作为疆域广阔的辽朝的都城。
最终在1007年辽圣宗决定迁都中京大定府,并在这里仿造故唐“神都”洛阳营建全新的都城来作为皇室的新居住地。至于为何要在这里营建新都,那是因为此地正好处于上京和南京的中间,而且气候宜人,四通八达,宜农宜牧,可以说是最适合建立大都市的地方。再加上当时辽宋两国当时正处于和平期间,两国贸易不断,两国来使更是接连来往,而刚好皇帝在中京有便于接待宋使,而且当时的辽国南京又是辽国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所以在中京这个位置既能照看到幽州,又能照看到上京,这绝对是最佳的去处。
简单的来说辽国之所以会迁都于此,原因就在于中京可以说是属于辽国的核心地带,这里离辽国的其他都城都不远,且交通也更为便利,在这里建立都城可以更好的协调辽国各都城的关系,亦能更好的控制整个辽国。
西京大同府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也是辽国的陪都。公元1044年辽国将云州升为西京,府曰大同府,自此成为五京之一。云州是辽国当年从后晋手中取得的幽云十六州之一,本来云州的地位并不突出,因为有幽州的存在,所以并未收到辽国君主的重视。但是在了辽兴宗时期,随着辽夏两国关系的恶化,西夏对于辽国西境的威胁越来的严重。
于是位于西境要地的云州就越发显得重要,再加上宋朝对于辽国西境也是虎视眈眈,最终辽国决定将云州升为西京,并作为陪都,同时派驻重兵,并有王公贵族来直接管理。当然辽国在云州设立陪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云州在当时是幽云十六州最中心的城市,在当时如果要设立都城就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刚好云州周边的城市就可以提供一切资源,再加上云州四通八达,交通本就便利,所以最终选择了云州来作为辽国西境的陪都。
当然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辽国在云州设立西京,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西夏和宋对于西境的觊觎之心,从中确保辽国对于西境疆域的掌控,和其周边城市的管理。
可以说辽国之所以会在全国设立五个都城,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和控制着这个幅员辽阔的辽国。它设立的五个都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目的,比如设立东京辽阳府是为了更好的掌控原渤海国的土地和子民,设立南京析津府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北方的土地和治下的汉族百姓,同时也为了便于与宋朝的贸易。实际上辽国实施的这种针对不同区域分而治之的方法的确加快了辽国对于新占领地区的征服脚步,同时也加快了新占领地区的经济恢复,所以不得不说辽国的五京制的确是一种实际而又有效的管理制度。
除开拓疆土之外,辽太宗对辽朝的贡献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随着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一律用契丹族人,掌握契丹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辽国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办公地点,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为几种类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以及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
北面朝官,这是辽朝官制的主要机构,在北面朝官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这和总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应该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也通称为北衙和南衙。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管纠察检举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参与军国大事,类似于汉族官制中的参知政事。
另外,还有大惕隐司,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务。设置夷离毕院,掌管断案、刑狱。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最后在百官之上还设置了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大于越府,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和汉族太师的称号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难得到大于越的称号,整个辽朝也只有三个人得到过。
北面御帐官,它也有许多下属机构。例如侍卫司,负责御帐的护卫。北南护卫府,负责北南两个枢密院的护卫工作。
北面皇族帐官,阿保机的后裔、阿保机伯父的后裔、阿保机叔父的后裔、阿保机兄弟们的后裔共四个系统的皇族,分别设立有职权的营帐,叫做四帐皇族,地位很高。北面皇族帐官也有分支机构,大内惕隐司就专门掌管四帐的政教事务。
北面诸帐官,这是为阿保机部落之外,即皇族之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族设立的机构,如遥辇氏,渤海王族等,一方面是表示恩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
北面宫官,主要掌管宫廷一些日常事务。
和北面官制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制,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
南面官中的分支机构有:汉人枢密院,阿保机的时候叫“汉儿司”,其他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等。
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辽太宗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
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亲王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
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
在五代时期,辽德祖耶律撒剌的长子耶律阿保机,作为当时契丹迭剌部的部落首领,趁着当时的中原之乱统一了契丹七部,并且,在当时的滦河边上建立了一座城池。他当时建城的时候,是模仿中原的幽州而建立的,这也就是如今为人所知的辽国的最初原型。
契丹的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即位之后,又将国号改为了“大辽”,史上称其为辽国。可以说,从最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到最后辽国灭亡,延续了二百多年的辽国国祚,在北方一直处于霸主一般的地位。那么,作为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国又为何如此长寿呢?
在人们普遍的观念中,冷兵器时期的战斗主要是由先天的体格优势来决定的。所以,他们认为:辽国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大,与游牧民族的先天好战善战的优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契丹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够实现统一政权的游牧民族,所以,其战斗的实力自然是不言而喻。
但有,些人却秉持着完全不同的想法,即:辽国称霸北方的关键原因,其实,是当时面对的敌人太弱了。
在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部落之前,他们和其他的游牧部落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比如:当时耶律阿保机部落所拥有的彪悍勇士,那些同说蒙古语的室韦等部落也是有的。但是,若非要说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那可能就是:其他部落的内部并不如契丹族团结。
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们作战的时候。
契丹人在打仗的时候,战士之间的配合相当默契,早期的契丹“分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逐寒暑,随水草畜牧。有征战,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所以,这个部落联盟的职权范围仅限于共同的军事行动,各部的畜牧生产则不在管理范围之内。
所以,当时形如一盘散沙的其他部落,自然不是他们的对手。
在契丹还未正式建国之前,其部落联盟便已经非常庞大了。而当时的大唐帝国,则早已过了黄金时代,正处于藩镇割据的混乱时期。话虽如此,但是已经呈现颓败之势的唐朝,并不是契丹人的囊中之物。当时地处北方的几个藩镇便已让其头疼不已,这其中,就包括河北的卢龙镇。
当然,卢龙镇被契丹人久攻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刘仁恭,他当时作为卢龙的节度使,不仅作战强悍,更像是一头嗜血的野狼一般好战。所以,在如此有勇有谋的统帅的带领之下,那些据守在卢龙镇的士兵们常常会主动对契丹发起进攻。
像是焚烧敌人放牧的草场,抑或是掳走他们的人口、牲畜,这些都是卢龙镇的士兵们常干的事情。那时的契丹可汗甚至主动向刘仁恭求和,并向他进献出大量的良驹以求对方放过自己放牧的草场。从契丹可汗的进献行为可以看出,当时的唐朝并未处于弱势。
那么,契丹与唐朝的战事,又是如何转变风向的呢?这便要从耶律阿保机上位说起。
耶律阿保机掌握政权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强攻的方法,转而与当时还是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结为了兄弟。这样攀亲带故之后,契丹人与唐朝在卢龙镇的交锋才逐渐缓和。仅仅拿下这样一个小小的北方藩镇就让契丹人如此费劲,可想而知,当时的契丹人在大唐面前确实算不上强敌。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则继承了他的皇位。这位皇帝虽然并不是辽国的开创者,但是,他却造就了辽国在军事方面最巅峰时期。当时,契丹的劲敌唐朝已然亡国,国家被分裂成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这一时期也称之为“五代十国”。
当时,“五代十国”中还有石敬瑭这样一号人物,他作为后晋的皇帝也干尽了不少窝囊事。这其中,就包括其为了借助契丹人的势力攻打中原,从而向当时的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为“儿皇帝”。这位窝囊的皇帝去世之后,新继任的皇帝石重贵并不愿意向辽国俯首称臣。
于是,石重贵下令赶走那些在后晋做生意的契丹商人。这下辽太宗耶律德光好像看到了机会,他以这件事情为借口,下令军队出兵攻打后晋,并妄图实现其统一中原的野心。当时,契丹人觉得能够一举攻下后晋,但是,双方却将战事拉长了三年。
而且,在双方交战的时候,契丹还曾遭受了大败,当时,辽太宗耶律德光不得已之下甚至骑着自己的骆驼狼狈撤退了,可见,这场战事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是太大。但是,因为后晋的国力已经处于颓势,所以,并不能支撑其军队与辽国长久的对峙。
最后,在公元946年的时候,后晋当时的统帅杜重威则主动向辽国发起了投降,这场战斗最终也以契丹人的胜利画上了句号。之后的结果想必大家也能料想的到:契丹人的军队直接进入了开封,辽太宗在那里宣布,将原来的“契丹”国号改为“大辽”。
占领开封的辽太宗还妄图统一天下,但是,他做的这个美梦很快便被中原地区的现实情况给击碎了。当时,那些中原百姓决心反抗契丹人的入侵,于是,民间便自发组织了许多义军,他们时不时地就会偷袭一下落单的契丹军队。
就在同一时期,本来一直处于观望态势的太原统治者刘知远也看清了局势,他决定向辽国宣战。在此起彼伏的中原百姓的反抗之下,辽太宗也逐渐看清了自己的不利处境,所以,在其仅攻入开封三个月之后,便带着军队仓皇撤回了辽国。
在辽太宗统治期间,辽国的战斗力可谓处于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但是,契丹人在如此大费周章地占领中原之后,却又轻而易举的放弃了,可见,辽国军队的战斗力也没有人们所说的那么强大。公元959年,中原地区的“五代十国”局势已进入到了最后时期。
当时,在这些地方割据势力之中,属柴荣的后周势力最强。就在这一年,统治者柴荣决定亲自攻打辽国,在仅仅四十多天的时间内,他领导的军队便轻松的拿下了曾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等十多个县。原本不可一世的契丹军队,面对后周猛烈的攻势,竟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柴荣在战事中突然得了重病,所以,攻打辽国的行动也不得不叫停,最后,契丹人就幸运地逃过了这一劫。
柴荣得病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所以,当时只有七岁的柴宗训便子承父位成为了后周的小皇帝,即后周恭帝。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柴荣在位时最信任的臣子赵匡胤竟然密谋发起了“陈桥兵变”,从这位小皇帝手中夺走了皇位。
公元960年,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后周灭亡。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可以说,从赵匡胤夺位建国开始,北宋就与辽国就一直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
虽然,当时的北宋既没有能力攻打辽国,收回当初被侵占的土地,但是,雄踞北方的辽国也同样没有能力入侵中原,实现其统一天下的美梦。所以,双方针锋相对,到最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反而是后来雄起的金国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