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改名大全_2021年中国大学更名_高校更名公示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_2021年中国大学更名_高校更名公示

30年多来,中国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合并改名史。1981~2010年,全国79%的高校已经改了名或合并除了名;2012~2017年,有超过200所高校更换了校名:其中2012年有30所,2013年有51所,2014年有36所,2015年有72所,2016年有39所,2017年有40所,2018年有40所2019年有11所中国大学改名潮已经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非常痴迷非常执着。中国大学改名大全专题是给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查询学校“家底”的手册。相信读者们看了本专题避免被名不副实的大学所骗。转载请注明,来源:鲁虺文化网,作者:Siwer,合作出版授权(QQ:10062663

中国大学改名的原因

大多数国人对中国至今未能拥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遗憾。上至政要显贵,下到黎民百姓,都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于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处于高校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由上至下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名校制造”运动,很多高校都不约而同的掀起了一股合并风,更名潮,扩招热的理由。似乎一合并,校园大了,学生多了,师资强了,学校档次也就跟着上去了。高校到处圈地建新校区造大楼,各省市都有投入建设大学城。40年来高考录取率从最初5%上升到现在的80%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因为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考验:三千本硕毕业生争当清洁工,扫大街也是公家的人46名大学生竞标公厕保洁员1500名硕士竞聘猪肉荣大学生管家式保姆月薪最高2800元女大学生西湖当船娘大四女生“曲线就业”找男友要有房有车包工作

test

中国传统奉行“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在“堂堂的大学”看来失节是小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校名。中国高校有多爱改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止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独立学院257所(不含港澳台)。其中,794所高校在1981年后至少改过一次名字,改了两次、三次名的学校也不在少数,而剩下的学校里,还有324所是在1981年后才成立的。这意味着,从1981年到2017年,仅有125所大学的校名传承至今。42所双一流高校没改过名的仅三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和郑州大学)。以教育资源大省江苏为例,2021年时江苏省共有77所本科院校,而自1981年后没改过名的,只有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体育学院3所院校。而浙江在1981年原有22所高校,截至2021年仅剩下浙江大学未更换校名。北京航空学院更名的请示称:“学院名称已不符合实际,在国际交往中常被人误解。”——麻省理工学院(MIT)难道在国际交往也老被误解?贵州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落成,哈佛牛津斯坦福纷纷道贺,怎么就不被误解?哼!

寒暑假过后,按照校名索骥已经找不到母校了并不是笑话,比如中国纺织大学在1999年9月1日开学当天更名为东华大学,而在前两天合并了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随着教育产业化推进,加上扩招,各家都要使出浑身解数争取优秀生源。靠口碑,靠大师,靠教学科研,靠人文环境等是争取生源之道,相信每个高校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然而这些资源和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而一个学校从申报新校名到审批一两年时间就够了。2003年由湘潭工学院和湘潭师范学院合并更名的“湖南科技大学”,虽然并没有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而是位于地级市湘潭市,但是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都超过了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南华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湖南省老牌重点本科院校。名字中的“科技”比别家都高大上是吸引优质生源的最佳法宝,“湖南科技大学”给人一种是省内数一数二的感觉。听到“华北理工大学”了,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了位于广州号称“南方小清华”的“华南理工大学”,一个华南一个华北,听上去肯定不相上下吧?然而“华北理工大学”的前身是河北唐山的地方院校——“河北联合大学”,不入流吧?再往前是还是”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两个独立学校。学校管理层从校名入手,果然让学校在校名上有了跟“985”名校不分上下的感觉,正可谓这个校名拿100亿都不换。提起“吉林外国语大学”,以为是跟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同个档次的外国语大学,其实这是所办学仅20来年的经历了三次更名的民办大学

当然不乏多年争取却无成耽误学校发展的委屈高校,比如2010年有着50多年本科历史的“浙江林学院”奋斗十几年终于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时,早被昔日的小兄弟“浙江丝绸工学院”甩在后面了,是不及时更名导致办学层次低人一等,学校发展受限的负面典型。“浙江丝绸工学院”先是于1999年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再升格为“浙江理工大学”,给外地考生造成一种仅次于浙江大学,风头盖过浙江工业大学的“浙江第二高校”的错觉。再就是中国计量学院,这个以“国字号”高开的校名以“学院”低调结尾,为了维持“中国”国字号久久不能升格,使其发展受到各种限制,直到2016年升格为大学。

而有些学校压根就是靠校名一路开挂实现逆袭,比如原本是成人高校的浙江教育学院,还是挂靠他校招收全日制师范本科生,自从2010年升格更名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后,录取分数线直线上升。再比如,名不见经传的“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更名为“浙江科技学院”后,一下子在浙江高校脱颖而出,要是再升格为“浙江科技大学”那么将造成和“浙江理工大学”不分上下的感觉,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下子比下去了,而事实上该校2000年才升格为本科院校,在浙江59所本科院校中排名在20开外,若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典型的“名气大于实力”,也使得该校更名的阻力不小,太多兄弟高校不满风头被盖,毕竟该校实力还欠缺……所以升格屡次受挫。

你不得不承认,高校更名确实成为了当下中国大学发展最快捷的方式,可以批判这是投机取巧的做法,是攀比心和虚荣心在作祟,是缺乏办学信心,体现的是学术上的浮躁,是缺乏务实意识的表现。但是校名不好确实限制了学校的发展,招不到好的生源,影响学生就业也是事实。比如叫河北地质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在“地质”、“煤炭”没落的背景下真的很难招生,更名为经济学院,工商学院,理工大学,招生一下子就上来了,对学生就业,学校的发展也是利好。

而且在举国高校一窝风升格、更名的情况下,你若坚守老校名,就有落后时代或本身存有问题之嫌疑了。不仅得不到理解,师生家长都有意见,而且在国人语境下和人们的潜意识中,学院就是比大学低一个档次,学院就是专科。加之新建院校一般都冠名学院,如不及时更名,老牌本科院校就会被社会误认为是新办高校,甚至是民办高校呢。学校的改名确实对学校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但一个学校的发展并不能依靠改名来直接提高,应该是学校新一轮发展的起点。如果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办学仍然缺乏内功和实力,只是换了个时髦好听的校名,只会给人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离开大学应有的精神就更远了。

另外高校“更名潮”的出现与政府力量的推动及高校自身的发展诉求不无关系。一方面,政府基于教育整盘棋的统筹规划,对高等院校重新布局。比如上海市在2015年提出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合并组建、新设增设、调整撤并等多种形式改变上海高校布局结构。于是2016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这两所地方财经院校率先完成合并重组,成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不过2018年上海主管部门推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上海商学院合并,遭到上贸大师生的反对而作罢。

另一方面,不同发展水平的高等院校,其所享受到的政府和社会资源也差异巨大。一些高校期待通过更名实现这些目的:吸引考生、提高录取分数线,提高影响力,学校行政级别上升,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与资源,这确实是追名逐利的战斗。比如有“高职211”之称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00所高职院校仅仅获得20亿扶持资金,平分每家仅仅2000万,杯水车薪。而清华大学2020年预决算就310.72亿,倒数第一的中央戏剧学院也有4.23亿。一个985高校的教育经费可以抵一些省份所有高校的教育经费。因此当年各高校努力争取“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名额,绝非虚名,更主要还是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百亿的经费。

在大学起源的西方世界,大学(University)和学院(College,Institute)没有本质区别,可能也就是专业面或办学规模有所不同,但是在中国高校冠名“大学”就是比“学院”高一个等级的存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长章开沅曾说,上世纪80年代很多学院都改名大学,当时他执掌的华中师范学院本不想更名,认为叫学院未必代表水平低,像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NS)传承几百年。然而,现实给了章校长这种“迂腐的认识”以沉重打击,在教育部门编制的高校名录上(中国大学名单),因为华师还是“学院”排在了很多不知名的“大学”之后,这种看似无关的排名着实影响到了招生,教育部也在催促更名,于是1985年8月5日“华中师范学院”就改成了“华中师范大学”。而巴黎高师的学子有时也反过来误会中国的大学——他们来中国访问顺便当外教时,往往推己度人,认为名字里有“Normal”的都是当地顶级学府,结果陷身荒郊野岭,追悔莫及……

这种“大学”比“学院”更“高级”的观念,甚至已经影响到境外高校。近年来,美国有些主要招揽外国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的不入流的高校,把学校名称从“学院”(College)改为“大学”(University),就是为了应对中国学生家长的胃口。香港公开大学更名为“香港都会大学”,就是为了应对内地学生家长对于校名的忌讳。最近几年内地的广播电视大学纷纷更名“开放大学”,“公开”和“开放”两个字含义极其相似,在英文上都是“Open”,势必造成许多误解,让很多学子以为香港公开大学就是香港电大,更名变得迫切。

大学的品牌是和校名是息息相关的,有些学校通过更名,瞬间鸟枪换大炮,带来无限的“商机”,比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但是更名并不意味着都是利好,有时候更名甚至会导致元气大伤,部分高校对改名不是很放心上,好不容易有一个改名的机会,最终也是草草了事,简直是大学中的一股清流。比如东华大学、长安大学、江南大学。有些学校更名后,又不得不改回来,因此万不得已要改校名也要慎重。就像滨州医学院即便把主校区从滨州搬迁到了烟台,还是保持校名不改,因为舍不得放弃滨州医学院的品牌知名度。当然现在不改名不象征着永远不改名,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校名罢了,如果能有一个高大上的校名,滨州医学院一定会立刻改名的,比如“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北广”(北京广播学院)和“浙广”(浙江广播高等专科学校)这两个品牌在全国广电系统内有着非比寻常的知名度和专业权威性,但是随着这两所院校的升格更名,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称呼和品牌逐渐成为历史,让很多校友在情感上一时接受不了。虽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有很多人对“北广”的更名甚感痛惜。

高校分类 院校层次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其校名变动幅度差异很大1978年确定的88所全国重点大学,30所未更名,49所更名,9所被合并。名牌大学,知名大学是不会轻易改名字的。从近20年来看,“双一流”和“985工程院校”稳定性最高,“211工程院校”其次,经常改名字的是一般院校。985,211院校除了已经形成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外,已经进入平稳期,况且几乎都升格到顶了,没法再提升了。

而普通院校还处在打怪阶段:

一类是高职高专升格为本科学院,学院再改为大学;

二类是地名扩大,坐落于一个小地方,更要争取冠个“省会名”、“省名”以此体现自己地域性影响2012年湖北5所地方高校更名,去“地方化”冠省名。省字号再扩大为大区,当然能用国字号那就再求之不得了;

三类是换行业,冷门变热门,也不管自己专业特色,“师范”、“矿业”、“煤炭”、“林业”摒弃掉,抢着冠名诸如“科技”、“理工”、“财经”、“工商”等热门名词,或者去掉行业属性,使之看起来像综合性院校。

第四类是合理的变更,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脱钩独立,独立授予文凭,校名中应不再有母体学校的因素,当然可以更改校名。不过像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转设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后3年又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也是太不慎重,但是名字越改越短,越来越“公办化”,对招生就业是大有利处的。

一般大学面临合并或者改名的机会往往是力求简洁,或者单纯的“学院”升格为“大学”而不做其他变动,但总有一些例外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变得复杂,四川大学的合并更名成了一个反面教材。1994年3月,“四川大学”和“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为了照顾成科大师生的情绪,更名为“四川联合大学”,招生就业一落千丈,经历四年黑暗宣告失败后复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9月合并了华西医科大学,也不再动校名半个字。

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一个合并更名成功的典型,2000年“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不过合并之后究竟取什么校名却着实是件不能马虎的事情。两校合并从专门性学校迈向综合性大学,改名为“中南大学”无疑是最为妥帖的办法,无奈“中南大学”的幡号早已被地处长沙的“中南工业大学”和“湖南医科大学”合并时采用。于是无奈的两校合并来了个A+B的校名,直接取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单、粗暴,不过也算是对合并之前历史的完美继承吧。“财经”和“政法”都是热门词,尤其是“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加持了“政法”,“财经”和“政法”合在一起产生了1+1>2的效果,使得招生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

1995年5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成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名组合过于另类常被叫错,2016年3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这两所地方财经院校率先完成合并重组,成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也是一个越改越长的典型更失败的名字,非常容易写错,原先的任何一个“立信会计”或者“上海金融”简洁明了。至于“华中理工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合并,抛弃赫赫有名“华中理工大学”品牌,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仅仅满足被合并方“同济医科大学”不是被合并,而是联合组建之名,实在是可悲可叹。>>中国十大“奇葩”校名大盘点

如果考虑学校办学的方向存在问题,或者某个专业强势,校名随之一改,相应的办学定位、学科设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随之变更;或者几所高校合并由单科院校变成综合性大学,需要更名也无可厚非。当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层次和规格发生了变化,政府政策导向发生了变化,高校为了生存,也需要通过更名这一契机重获发展空间。其实对于那些本身硬实力出众的高校来说,校名改成啥样都无所谓。清华大学真的改名叫“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仍然会是全国学子趋之若鹜的头牌;山东大学变成“章威即(章丘威海即墨)联合大学”,也没法改变学科实力暴打省内其他所有高校的现实。但是对于像上海对外贸易大学这样地位处于边缘的高校,合并更名就会把多年积累的优势给抹杀了,学生家长教师发声保卫校名争的不是一口气,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就业,为留学。

而有些大学改名纯粹是傍品牌,比如唐山学院申请更名为“唐山交通学院”,被西南交通大学的师生斥之欺世盗名;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让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海内外老校友勃然大怒,迫使其更名成为“西南医科大学”。相同情况的还有:2019年,“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申请更名为“浙江医学院”,在浙江大学医学院海内外校友反对下改为“杭州医学院”。其实,早在2013年,浙江大学就曾拒绝温州医学院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最终温州医学院以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升格。学校实力不够,又有蹭品牌的小九九,最后被扒皮被迫再次换名也是可悲可笑。

现行中国的教育政策行政主导的力量过强,对于“学院和大学的区别”在规模、学科设置、专任教师等各个方面均有量化的体现,“大学”就是高于“学院”一个档次。高校冠名“学院”的头衔在一定意义上制约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位授予、师资聘用等方面的发展脚步。高校改名之后,有利于促进办学的积极性,在招生宣传、争取科研项目、扩大办学规模等方面都能增加一些主动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院”更名为“大学”就是相当于“升格”,意味着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就等于学校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果条件暂不具备,正好可以以此为时机,向政府主管部门争取资源加速发展,因此更名可以带来发展的契机。“学院”变“大学”后对学校毕业生就业都能起到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唯学历盛行的职场上,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简历,第一眼关注的必定是简历封皮上的校名。看到校名大气的学生顿时倍加慈祥详细加以询问,看到不入流的校名,常常就是直接拒绝。

高校更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毕竟人靠衣装马靠鞍,有了好的名号,学校不仅招生规模呈瞬时增长,而且对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好处。“学院”升格为“大学”可以扩招,填报志愿,考大学,选专业时“以名识校”现象频繁,家长和孩子普遍的名校心理、面子观念,认为好大学必有好名字,对“大学”和“学院”的鲜明的分级意识导致了很多人误以为专科生才读学院。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校为了迎合这种心理,稍微换一个花哨好听、时尚流行的名头也确实可以唬到不少学子家长,毕竟寒窗苦读不闻窗外事的学子不知道这些真相,而父母大多又“没文化”且功利性极强,比如认为读“工商大学”能去工商局工作,读“财经大学”能去财政局工作,读“政法大学”能去公检法工作。

冷门校名改成热门的,招生立即火爆。比如:

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鄂招理科生352人,第一志愿填报的仅148人,其中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该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生源逐年走高。该校自2003年起在鲁、豫等生源大省的录取线大都保持在当地批次线30分以上。

一旦从学院更名为大学,即便是办学质量没有提高,招生时的录取分数也会提高一个档次。比如:

2006年,重庆邮电学院、重庆交通学院把最后两个字改成“大学”后,次年招生同样“全线飘红”。

2010年,河南财经学院与成人高校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合并,升格更名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明显是模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当年即有部分专业纳入本科一批招生层次,二本招生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开始逐年提高,大幅攀升,优势专业在河南高校中的录取分数仅次于甚至赶超郑大、河大。

2012年,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经政法学院合并改名山东财经大学,当年该省二本录取分数飙升30分。

2013年,江苏教育学院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后,学校每年招收的普通本科生也由更名前的800人左右增长到近2000人,每年高考分数线也提高不少,2017年有些专业的平均分数线接近一本。

2015年,西藏民族学院改名西藏民族大学,在河北省录取分数比上年提升12 分;兰州商学院改名兰州财经大学,河北、江西、河南录取分数比也分别比上年提高了5分、6分和8分。

2018年11月底,上海电力学院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原先是二本批次招生,2019年正式开始一本批次招生。录取分更是直线上升,以上海电力大学在河北省的招生情况为例,2018年还是二本批次招生,但录取分已经是549分,到了2019年一本招生以后,录取分直接涨到了584分,这还只是个开始,到了2020年上海电力大学的录取分,再次提高到了615分,全省位次排名猛增超过30000名,直追211。

2016年1月18日,泸州医学院短暂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后再度更名成为西南医科大学后,生源质量可谓是直线式上升,如2020年在广西理科一本的投档线为572分,超过新疆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甚至超过了中国药科大学等医科大学的分数。

2019年6月,湖南商学院更名为湖南工商大学。2019年在湖南省的录取最低分为:普通一本文570分,理516分,分别超省控制线17分、16分;普通二本文543分,理477分,超省控线20分、29分。而专科批次文理均超省控线达200分以上。2019年在广东省的录取最低分为:文546分理503分,文科超广东省最低分数控制线91分,而理科竟超113分。

汉字的题字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人情世故的学问,更象征着一种人情符号。中国大学校名的题词大多是政要“手迹”,作为传业授道解惑的高等学府失去了Free soul后找谁题,怎么题,关于面子,关乎地位,更是“势力划分”,且不论要题词的艰辛,也不论这些题词有无艺术价值,光以政要题词彰显本校的实力,展示着学校与政治人物的渊源,将其作为"金字招牌",也体现着学校的商业投机和风骨的荡然无存。然而经过考究,即便是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等重点大学校名的政要"手迹"中,有近八成并非"真品"——并非是政要亲自题写,而是高校通过汇集、拼凑、"PS"而成的。尤其是各大高校题词看似毛体满天飞,实则仅仅20所学校是毛亲笔题名的。此外,中国大学的校徽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是也是有规律可循。中国大学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从上到下的民众,都认为大学的历史正统性跟他的名气有很大的关系,却从来忽视现代教育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质量,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排名榜以及无谓的争论。

中国大学改名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西学渐入,出现了许多以外语学堂和军事学堂为主的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马尾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武汉湖北武备学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等等。与民国时期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两大军校从政治战术入手不同,早期的军事学堂主要从工程技术入手。此外,也出现了其他类型的学堂,如上海电报学堂、南京路矿学堂、湖北自强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唐山路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四川中西学堂、湖南时务学堂、南京江南高等学堂等等。此外,西方教会也在中国创办学堂,这一时期为主要教授外语和宗教及其他西学的书院,如山东的广文书院、武汉的文华书院、上海的圣约翰书院、苏州的中西书院、广州的格致书院、北京和南京的汇文书院等等。同时,中国的近代书院也开始创教西学。

1895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日本后,变法之声顿起。当年,天津中西学堂改办为北洋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标志着其为中国高校改名最早的高校。

先是在20世纪初,因为洋务运动,各地纷纷办学,一些旧式学堂变为高等学府,比如上海圣约翰书院改名圣约翰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而京师大学堂也在那时改名北京大学。

到了民国初年,各地又纷纷掀起了高等师范学院更名为某某大学的运动,武昌师范学院改名武汉大学,成都师范学院改名四川大学,只有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坚持传统,改名北京师范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大学内迁,不少学校在战争中合并而改名,最著名的就是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

1949年后,新政权开始接受和改造旧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也改造为公立大学,导致中国高校就经历过一次集体改名。国内较好的大学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大、国立浙大、国立武汉大学等国立大学取消“国立”二字,北洋大学更名天津大学所有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都被改造为公立大学。包括中央大学、西南联大、辅仁大学这些历史名校随着名字的更换,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它们的“后身”有些由于名字上的差异,而与之前的历史断裂开来。为此,它们只能站在新的起点上,从头再来。今天,当我们谈起一所大学的名字,就会想起与之相关的人和名字。例如,听到浙江大学,我们会想起竺可桢,北京大学会让人想起蔡元培、钱玄同,而清华大学则会让人回忆起王国维和陈寅恪。1949年后到改革前这一时期,学科交融和良好的人文教育被变相摈弃。教学和科研没有很好地交融,没有赋予学生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这些问题一直到今天还在不同程度延续。

1952年全国大学进行院系大调整中国大学摒弃原有欧美大学模式,转而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编译苏联教材,中国几所名校的一些院系被拆出来单独成立大学,最著名的就是北京的“八大学院”,这也开启“地名+学科”命名大学的模式。这次“院系调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至深且巨大,把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盘”以苏式“格式化”加以确定。1952年院系调整时“五大母校”,南大损失最多!浙大恢复最好1952年院系调整留给历史的更多是教训——大学在政治变迁的大潮中强硬地与“旧大学”决断,同时,大学的历史血脉和学术传统也被拒于门外。

1958年起,部分大学开始取消讲师、助教、副教授、教授职衔,统称教员。1966年起,毕业生考核制度被认为是旧社会的产物,高等学校毕业生不搞毕业设计,不写毕业论文。1966年取消了高考,直到1977年8月恢复高考

现如今的大学改名热潮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正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启动,而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共建、调整、合作、合并”。通过大学合并等模式,组建了多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对院系调整进行纠偏,已经掀起过一轮更名小高潮。相比时下,那个时期大学的改名还厚道得很。那时,大多数改名高校只是从“学院”升格为“大学”,典型的就是当年“八大学院”的更名模式: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农业学院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等等。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4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8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与妻子左小蕾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用大学教育来刺激经济。1999年年初,原计划调整招生规模比1998年增加21%。1999年6月,中国高校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扩招,匆忙准备后,当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

中国大学扩招史普通高校本科生在1999年扩招了43.41%,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23.86%,2001年为19.10%,2002年为14.92%。2002年这一年,全国高校展开了第四次大规模扩招,本科加专科,共有大约320万名考生进入大学——这一数字几乎是1998年扩招前的三倍。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了1000万。招生的扩张这意味着高校更多了,合并,更名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这随即成为高校合并改名的两起标志性事件。山东大学合并山东医大、山东工大;复旦合并上医;上交合并上二医;中山合并中山医大;川大合并华西医大;浙大合并杭大、浙医、浙农;华中科大合并同济医大、武汉城建;武汉大学合并湖北医大、水利电力大、测绘科技大;中南合并湘雅、中南工大;吉林大学合并白求恩医大、吉林工大、长春科大……二十世纪与本世纪之交,全国大量高校合并的风潮,其实是对五十年代院系调整的一种“再调整”和回归。那时候定下的这种格局虽然有发展、变化,但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转型已经严重不适。事实证明,还是综合性大学更适应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更有发展前途。这一切都说明,现在已到高等教育体制“重新格式化”的时候了。

2006年,58所高等学校的设置申请通过。其中高等专科学校13所,本科院校18所,新建大学1所,更名高校24所(本科“学院”单独更名为“大学”的学校名单20所,同层次更名的学校4所),合并院校2所。

2007年,37所高等学校的设置申请通过。其中新设置高等学校27所、筹建到期正式设立高等学校10所。

2008年1月17日,18所高等学校的设置通过,其中新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13所、筹建民办高等专科学校2所、新设公办本科高校1所、筹建到期正式设立高等学校2所。

2009年,中东部地区一共有48所高校新增、筹建及更名

2010年,43所高等学校的设置申请通过,其中新设置高等学校42所(专科4所,本科22所,更名为“大学”16所)、筹建到期正式设立高等学校1所。

2012年,30所高等学校的设置申请通过,其中西部地区新设置高等学校20所,经过筹建正式“去筹”批准设立高等学校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6所。

2013年,51所高等学校的设置申请通过,其中中东部地区高等学校37所,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10所。

根据《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的全国高校名单目录》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5年间,全国共有257所高等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顺利更名,占到目前全国具有高招资格高校总数的10.35%。这些学校的更名往往规律明显。一是更名大学较多的省份,大多为高考大省。二是大部分教育学院已改制为师范学院,并逐步转型为本科教育;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变成医科大学,财经学院改为财经大学,科技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三是以地市命名的高校上升为以省级或区域命名。加上最近一年更名的123所大学,近6年共有380所大学集中更名,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世纪初至今的第七次更名潮。

2014年,36所高等学校的设置申请通过,其中: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升格本科学校24所,新建民办本科学校1所,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3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8所。

2015年,45所高校更名,其中18所学院更名为大学,17所专科升为本科。必须要说明的是教育部从未发布“教育部2015年高校更名通知”。

2016年,39所高等学校的设置申请获得通过,其中:中东部地区高等学校29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9所,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1所。

2017年,教育部同意新建31所高职高专、10所高职更名、3所变更办学体制、1所高职撤销。

2018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新设本科学校(21所)、更名大学(1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6所)和同层次更名(3所)。最终,在2018年6月,40所高校更名得到通过。但是15所民办高职在升为普通本科时全部被改成职业大学(本科层次)

2019年6月20日,11所高等学校的设置申请通过,其中“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本科学校”4所,“新设本科学校”3所,“更名大学”4所。

2020年5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独立学院将退出历史舞台,整体转设,高校更名是大势所趋。

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推动39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统一更名为地方开放大学,早在2012年教育部相继批复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5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地方开放大学。

2021年5月1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拟同意25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其中涉及7所高职院校与独立学合并转设升本。

尽管中国有大学的历史不长,只有一百年出头,但就在这不长的历史中,中国大学从未停止过更名。据鲁虺文化网中国大学改名大全专题组不完全统计,在全国近2000所公办高校中,过去20年,有将近一半改过名字。目前,高校更名大战还在继续,新面孔频出不穷。有网友调侃中国的大学名称就好像注册域名,赶快抢,不然就米有了。中国大学名字其实就是需要抢占名字先机,什么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华东华西华中华南华北,不一而足。有实力+好的品牌=必然的越来越牛逼;有实力+二等的品牌=事倍功半有心无力。

中国大学改名规律

教育产业化,高校市场化,扩招、圈地、兼并,高校也纷纷出招,打造自己的航空母舰,提升硬件加强师资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改名是拉升名气,抬高身价,促进招生,利于招聘最简单的方法,也是高校产业化是最显著的一个环节,而且大学改名游戏也是完全是遵照国人的认知:

先是换后缀:“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要升本成为“学院”,“学院”要升格为“大学” ,学校层次不断攀升。如果是商学院,那就一定要改为工商大学(商业大学);如果是外国语学院,那一定要变成外国语大学才罢休;于是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交通大学之类的校名满天飞,明明是个专业院校,却为了吸引考生的需要来一个像是综合性大学的校名。从感觉上就上了一个档次,搞不好能被哪个名校看上合并,能傍上名校真是再好不过了。比如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去掉冷门“煤炭”), 2003年合并组建为河北工程学院(把“建筑科技”一锅端), 2006年更名为河北工程大学(“学院”升格“大学”),保持每隔几年就升格下的节奏直到大学顶峰。教育部的更名做法是三年一个周期,一年西部地区院校更名,一年为中东部地区院校更名,一年为民办学校提供更名机会。

再是换地域名:许多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尤其是处在名不经传的小城市的,想方设法“去地方”色彩,于是名号从市名到省名,比如泰山医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文理学院,郧阳医学院→湖北医药学院,2012年湖北5所高校更名去“地方化”冠省名;从省名到大区名,比如华东、华北、华中、华南等;因为每年填报志愿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毕竟图样,完全凭感觉看校名选择大学或专业。加上中国有不少知名大学如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是利用所属大区命名的,因此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果看到以大区命名的大学时,自然会对这类大学产生好感,认为以大区命名的大学一定是颇具实力的好大学,比省属高校牛多了。像华东政法大学是上海市属普通高校,老被误认是“211工程”大学,其实是“四非高校”(非985大学、非211大学、非双一流大学、无双一流学科)。而华东交通大学不但无法跟上海交通大学比,“四非”,而且他也不在上海,在江西南昌。

再是改专业名:也就是核心ID,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因此中国高校有综合性和专业性之分,校名中带有专业名是专业性院校起名的通则,如XX师范大学、XX矿业大学、XX机械学院、XX地质学院……但1981年至今,很多专业性高校都在更换他们的专业名。其中,一个最显著的趋势就是删掉专业名。从1981年到2017年,共有143所高校抹去了自己的专业名,而这其中有112所是师范院校。如此多的高校不安于师范院校的定位令教育部不安。于是教育部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虽然叫停了师范院校的改名,但仍有其他专业性高校在改名。由于受到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影响,“科技”、“理工”、“财经”等ID成为使用最为火爆的高频词汇。近乎每个省都有一所或几所理工大学。例如在湖北,就有6所本科院校名字带有“理工”。也有岳阳师范学院改为湖南理工学院这样的跨学科改名。当然改名浪潮中涌现出一些校名比较奇葩的大学

试想现在哪个大学没外语系,计算机系?好,现在文科、理科都有了,冒充综合大学也就没障碍了。要是还叫重型机械学院、光学精密机械学、地质学院、农林学院,那就太不符合21世纪的发展潮流了,总之要让学校看起来像综合大学。而且一旦升格为大学后,院长就成为校长,原先的系就可以跟着升格为学院,系主任就改称院长,显得多派,所以现在中国的大学都没戏(系)了。大学官场,潜规则是校长比院长的头衔好听,院长比系主任的帽子气派

1952年院系调整后,按照计划经济建立发展起来的60多所农林地矿水类行业院校,包括“矿业”、“地质”、“气象”、“农林”、“石油”、“煤炭”、“钢铁”、“纺织”、“师范”等都是冷门的,其中某些专业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不仅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师资引进也难,必须改地高大上。早在2004年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时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提出校名去“农业”好发展,中国农业大学曾提出建设“中国生命科技大学”的设想。不过冷门和热门是可以转化的,师范院校录取线逐年攀升,师范专业又开始热起来了。

电子工业——〉电子科技;例如: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电讯工程——〉电子科技;例如: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

矿业——〉工业,理工,科技;例如: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

工学,工业,工程——〉理工,科技;例如: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焦作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

地质——〉工程,理工;例如:西安地质学院——〉西安工程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学院——〉成都理工大学

机械——〉理工;例如: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以理工命名的大学都有什么来头?

煤炭——〉工商/能源;例如: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山西能源学院

钢铁——〉科技;例如: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武汉钢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鞍山钢铁学院——〉辽宁科技大学

纺织——〉工业/工程;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北工程科技学院 ——〉西安工程大学

水产——〉海洋;例如: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学院——〉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财经;例如: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财经大学

铁道——〉交通;例如: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

气象——〉信息工程;例如:成都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工商大学;例如: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渝州大学、重庆商学院合并——〉重庆工商大学;

医学院——〉医科大学;例如:广州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贵州医学院——〉贵州医科大学;

如果要给这些行业ID排序:理工>科技>财经>政法>交通>科技/电子科技>工商>工业>海洋……

中国的大学都没系(戏)了

大学里的专业是怎么划分和表达的?估计连一些老师也是一头雾水。看看之前的叫法和现在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中国的大学都没系(戏)了!

中文系——〉文学与传媒学院/人文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教育系——〉教育科学学院

历史系——〉社会学院/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数学系——〉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物理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化学系——〉化学与材料学院

地质系——〉地理与资源管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英语系——〉外国语学院

政教系——〉经济法政学院

生物系——〉生命科学学院

无线电系——〉通信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音乐系、美术系——〉艺术学院

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这些新大学名称都已经被启用了,后继的有温州医学院曾经申报过的“浙江健康科技大学”,浙江林学院曾经申报过的“浙江环境科技大学”都是相当有创新的名词。在“理工大学”、“财经大学”、“交通大学”满天飞的今天,给我们的大学名称带来了些新意。

南京财经大学——它的最特色专业是财经专业吧?不!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啥?他的前身是南京粮食学校,而今最特色的还是食品相关专业,直到现在还是江苏省与国家粮食局共建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哇塞,信息时代,读计算机专业的首选啊。厄……. 此信息乃气象信息……..该校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 所以他们的安全工程专业不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安全,而是防雷的,雷人么?电子电工专业的就做电工?农学专业的就是去种地?食品科学专业的就会做饭?工商管理专业的可以去工商局工作?城市管理专业做城管?木材加工专业会做家具?这就是我们社会上对于专业的误解和肤浅的望文生义大数据解读近5年高校11458次专业调整情况

模仿着名校改个相似的名,傍个品牌成为了众多大学的捷径,却没看到失败的教训。有些时候改名反而越糟糕,比如西南联合大学威名赫赫,但是除了她,以后再叫联合大学的就没个好:北京联合大学,四川联合大学,河北联合大学都是东施效颦的前车之鉴。所以四川联合大学,河北联合大学都再次去掉”联合“了——乌合之众合在一起也成不了气候。

地质冷地不行了,相比下经济比较热门,所以作为全国五大地质院校之一的河北地质学院宁可把省名降级为地方名,也要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地质到经济,好一个跨界,结果好生源招不到,也失去了自身特色,加上又想升格为大学,只好又戴回“地质”的帽子——河北地质大学。情况类似的还有像武汉纺织工学院在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因为已经有了武汉科技大学,无法直接升级,只好换回纺织头衔叫武汉纺织大学得以升格。可悲可叹的是“东华大学”,想再改回“中国纺织大学”已经无路可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想要更名为“中国气象大学”也没戏。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而本文是犯了大忌了,把中国各大高校的底子都给揭露出来了。但是对于考生来说,他们难道没有知情权吗?让他们在填报志愿前,弄清目标院校的前世今生,不仅仅跟着名字走,才不会选错学校。毕竟合并更名前的底子不一样,了解学校的历史,更容易找出专业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笔者Siwer相信,鲁虺文化网的中国大学改名专题会改变很多人的一生,本文合作出版授权请联系(QQ:10062663)

中国高校的命名模式

1.以城市命名:最常见的命名方式。如: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天津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等。

2.以省份命名:如:浙江大学、江苏大学、西藏大学、湖南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等。

3.以中国、中央命名: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

4.以区域命名:如:东华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等。

5.以理工科或财经、农、林、师范等领域命名:如:北京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北财经大学、西北农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

6.以其它方式命名:以附近的名山大川命名。如:燕山大学、渤海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塔里木大学、井冈山大学、泰山学院、黄山学院、黄河大学(合并到郑州大学)、井冈山大学、武夷学院。

7.以人名命名。如:中山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

8.直接以学科命名。如:对外贸易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铁道警察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等。

大学改名的原则:不求最好,但求最大

大学改名原则上向更大的地名靠拢,尽量使用大地名,省名、行政区域名、国名,一个个地上,让新校名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也意味着又有一批校友找不到自己的“母校”。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七回里写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江湖好汉,光明磊落,行走江湖,不搞改名换姓这种鬼鬼祟祟的事。但是“行不改名,坐不更姓”在中国高校界是行不通了,因为在这个改名浪潮中,谁不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及时改名换姓,很可能一辈子寂寂无闻、做小伏低,压根儿成不了江湖好汉呢。

高校“更名”之所以被关注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字”密切相关。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名字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一所大学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们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总会谦虚而不失逼格地报上自己学校的名号。国人一直认为“名字”蕴含着很多信息,可以沟通天地人,“名字”的好坏更是决定了一人一地的兴旺发达。所以“起名”就成为了非常专业的职业,现在依然很多起名大师活跃着。作家用笔名,明星用艺名。巴金原名李尧棠,鲁迅原名周樟寿,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韦唯原名张菊霞,成龙原名陈港生,刘德华原名刘福荣,孙悦原名孙洪娟,李玟原名李美琳……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光鲜人物,当然和各自的才华、勤奋、机遇有莫大关系,可是我们大胆假设一下:如果他们还守着起先的名字不变,大家如今会是什么感觉?当然说名字决定人的一生运势有些“迷信”色彩,但是名字是否容易记,是否和日常概念联系紧密确实会为人口口相传带来很大差异。好的名字,容易让别人记住,不好的名字谐音容易让人取笑(“苟”姓是“敬”为避讳改之 后人“苟”姓难忍外号小狗),名字为人的交往带来很大的影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很多名字还都有一定的含义,就好比一些定理定义,勾股定理这个名字就比毕达哥拉斯定理好记。

一、首选国字号:“国”字号、“央”字号开头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大名鼎鼎的牛校,只有在某些学科领域真正执牛耳者才能够冠以“中国”“中央”这样的字眼。原本“国”字号大学还有一所中国纺织大学,但学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去掉冷门的“纺织”,忍痛去掉“国”字号,于1999年改名东华大学。不料,这一直被评论为国内高校最失败的更名案例之一。而浙江的二本中国计量学院希望升格为大学同时还要保持“国”字号一直不被批准,以至于别的兄弟院校都升格完了,连马云的母校“杭州师范学院”这类不入流的早在2007年都升格为杭州师范大学了。她死撑到2016年才如愿以偿升格为中国计量大学,为此学校招生就业发展也为之耽误了好多年。

曾经的“中国大学”:中国大学创办于1913年4月13日,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是孙中山等人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宋教仁、黄兴任第一、第二任校长。该校与孙中山先生十一年以后于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齐名,曾号称:“北有中大,南有黄埔”、“一北一南,一文 一武”。1949年3月,当时的军管会下令中国大学等北平7所私立大学停办,历时36年。部分老师和学生并入华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是后来的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现为中山中学。而中国大学校舍遗址后来成为了现在教育部的办公场所。

不过,未来“国”字号、“央”字号的大学极有可能不再增加。教育部2006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规定:校名不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再次明确了这个原则。正因如此,自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之后,中国再也没有新增一所“国”字号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不算新增)。建设中的中国核工业大学与中国康复大学能否特批,拭目以待。能用中国就不用华东,叫“中国计量大学”就比叫“华东计量学院”好;叫“石油大学”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加上中国,变成“中国石油大学”就显得霸气了。就阅读习惯来看,“青岛海洋大学”像是青岛的地方高校,叫“中国海洋大学”无疑表明是全国性高校,并昭示着面向全国招生,“上海海洋大学”总会被矮一头。

二、尽量用大区:能用西南就不用四川,叫西南科技大学就比叫四川科技大学响亮,叫华北理工大学就比河北联合大学霸气;中国分为七大地理地区: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其中华东(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华南(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最热;西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有点无人问津,太荒凉了,有些还改掉(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

中国七大区: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上海);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备注:原中南地区拆分为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把中南地区中的中部省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称为华中,把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澳门和香港称为华南,这种提法是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和中国气象地理区划的普遍划分。

1、东南大学,简称“东大”(SEU),坐落于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著名的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是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前身是1952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组建的南京工学院。

2、东北大学,也简称“东大”(NEU),坐落于辽宁省省会沈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是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由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三方重点共建。

3、西北大学,简称“西大”,坐落于古都西安,是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4、西南大学,也简称“西大”,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是“211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5、中南大学,简称“中南”,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南大学于2000年由原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暂无华东大学、华北大学。

虽然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中南与大学只能组合出5所大学,但只要在五方之后再加上一两个字,又可以组合出众多的大学和学院了,于是每个大区的高校都可以加入争夺了,于是就有了诸如西南××大学、东北××学院的一系列高校。

三、无法以大区为名折中以大区变体为名

国字号很稀缺,以大区名命名需要实力,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在大学改名浪潮中,也有一些大学用不了大区位名称,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便采取了倒过来用的变体方式,比如华东变东华,华北变北华,华西变西华。因此就有了一批名称里含有东南西北华的大学,好处是英文还是大区的意思——东华(East China)、西华(China West)、北华(North China)、南华(South China),多么霸气,而且“国际影响力”不减(虽然学术基本出不了国门)。不过东华、西华、南华、北华、中北在民众眼里看起来活脱脱像民办高校。

1、北华大学(Beihua University):1999年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更名为“北华大学”,应该是第一个用东南西北华名称的大学,当时正处于高校合并之风的兴盛之时。北华——北大清华?乍一听以为北大和清华合并了呢,当然还可以叫北清,清北……那为啥北大清华合并为何不叫大清大学?大清亡了啊……

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学校创建于1978年,位于河北廊坊,时名廊坊精密机械中等专业学校;1985年11月,学校改办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定名为“华北航天工业学院”,为了升本,2004年7月13日被迫改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说地直白点,就是实力太差不让用“华北”。当然吹牛说再合并廊坊其他的几所学校,将来要改名“华北航天科技大学”。虽然也都以“北华”打头,然而“北华大学”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却相去甚远,北华大学地处吉林省吉林市,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地处河北省廊坊市,相距千里之遥。

3、东华大学(Donghua University):学校始建于1951年,位于上海,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由交通大学纺织系等华东、中南、西南高校的纺织院系合并而成,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由于90年代纺织业不景气,纺织工业部也被撤销,充斥社会新闻的是国营老纺织厂破产卖地职工下岗,纺织由此变得冷门了,学校需要调整发展方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所以宁可放弃国字号,也要甩掉“纺织”,结果东华大学变得像民办大学了,自身的纺织特色也无法体现,而该校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国内该领域最强的。东华大学属于中国大学改名之傻逼篇之首,是“被名字耽误的大学”的典范。“东华”这样一个让很多人琢磨不透的名字,圈外还有人以为是民办大学或野鸡大学……

4、东华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学校创建于1956年,位于江西南昌,首先面对这个校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是“华东理工大学”?是不是写错了?毕竟从学校英文校名看确实是华东理工大学呀。其实上海已经有一所“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了,从英文校名看,东华理工大学比华东理工大学少了“Science”(科技含量)。至于该校为何弃“华东”而选择“东华”,原因也非常简单,2002年4月学校从华东地质学院更名的时候,要放弃冷门的“地质”换上“理工”,实力原因“华东”用不上,要“理工”就没“华东”,所以暂时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2007年再升格为“东华理工大学”。由于校名与华东理工大学极其相似但实力相距悬殊,导致东华理工大学的校名时不时成为戏谑的对象。东华理工大学前身华东地质学院,绝大多数专业也是和地球科学有关。当年升格如果遵循传统更名为“华东地质大学”不但能凸显专长,还不会造成而今的尴尬,真是一声叹息,这个更名属于极度失败的典型。

4、南华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学校始建于1958年,位于湖南衡阳,2000年原隶属国家核工业部的中南工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与原隶属湖南省政府的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成南华大学。在1949年至1953年广东梅州也有一所“南华大学”,终结于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各科系并入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等校。

5、中北大学(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学校始建于1941年5月,位于山西太原,时名太行工业学校,是第一所军工院校,有人民兵工第一校的美誉。后历经华北兵工工业学校,太原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太原机械学院,学校也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候。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南拳北腿,都打不过太机。南拳指的是南理工,北腿指的是北理工,太机就是太原机械学院了,足以见得学校当时的社会地位之高。1993年,更名为华北工学院;2003年,学校为了升格为“大学”向教育部提出了更名申请,三个备选方案:华北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北华理工大学。2004年6月最终更名为“中北大学”。虽然意味着南有中南大学,北有中北大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但这些经历应该把有些还冠名“华北”但是实力略逊的院校吓得不敢动更名的念头了,能保住“华北”头衔已经是大幸了。2015年2月13日,“华北理工大学”这个ID被河北理工大学(原名唐山矿冶学院)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组建后的河北联合大学获得。

6、西华大学(Xihua University):学校始建于1960年,位于四川成都,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按照常理升格为大学应该叫“四川工业大学”实力不够,而叫“华西大学”还是不够格。2003年,拉上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西华大学。这般不伦不类,活像民办高校。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7、西华师范大学(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学校始建于1946年,时名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历经私立川北大学、公立川北大学、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南充师范学院等阶段。1989年1月9日,校名恢复为四川师范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按说四川师范学院升格为大学的最佳选择肯定是“四川师范大学”,可是已经有了还能怎样?

中国大学发展光改校名好大务虚

中原和北部湾

中原:2000年,郑州粮食学院申请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或“中原工学院”,最后批准的是“郑州工程学院”,2004年进而升格为“河南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在被“郑州纺织工学院”获得,其实“中原”已经没落,本身也没太大感召力,有意思的是该校当时的校本部恰好在郑州市中原区中原路,这分明是“中原区工学院”,刻薄一点原来是“中原路工学院”。2017年该校就筹划更名为“中原工业大学”,但是迟迟未果。此前民办的“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申请升本并更名为“中原科技学院”幸好没成功,后被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并更名为“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否则这将让中原工学院会略显“尴尬”,因为“中原科技学院”和“中原工学院”看起来有点相似,但是看起来更强,而中原工学院早在1987年就已经是本科高校,实力自然要比2008年才成为专科的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强很多。2021年2月2日,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中原科技学院”,“中原工学院”哭晕在厕所。

北部湾:钦州学院谁知道是哪里的?更名为“北部湾大学”就牛了——简称“北大”,低调低调,再问下去就尴尬了。低调,低调,湾大……北部湾大学满足许许多多的广西学子上“北大”的梦想……广西北大的尴尬北部湾大学2021年一本线招生0投档

大湾区大学:大湾区即“粤港澳大湾区”(GBA),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简称珠三角九市)。2020年7月,广东省通过《大湾区大学办学初步方案》,着力打造成为以理工科起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打造“大湾区的麻省理工”,意在加速粤港澳制造业升级。这么看来定位跟“西湖大学”定位相似。作为大湾区一体化计划的一部分,大湾区大学的命名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大湾区大学项目的建设时间是2020-2026年,责任单位为东莞市大学筹建办,总投资估算约100亿元。大湾区大学将设置两个校区,总面积达2350亩。东莞从发展的核心区域滨海湾新区威远岛上一次性划拨约2100亩土地、松山湖高新区划拨250亩土地用于大湾区大学建设。并了明确投入至少100亿元用于大湾区大学建设。2021年4月22日,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250亩)奠基,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田刚院士出任大湾区大学的筹建负责人。力争2023年完成松山湖校区教学区的建设并开始招生,覆盖全日制本硕博教育,计划到2030年招生人数达到6000人,且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规模比例为1:1。

哪所理工?

甲:“你家孩子考哪了?”

乙:“理工大学。”

甲:“那还行。我家孩子考进清华大学了。你那是大连理工,还是北京理工?”

乙:“麻省理工。”

聊天直接结束。

四、小地方出身更要用省名: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有些城市知名度太低,所以高校出身在偏远小城市,冠个省名识别度会提高。比如:能用山东就不用淄博,叫山东理工大学就比叫淄博理工大学好听;能用河南就不用焦作,叫河南理工大学自然比焦作工学院霸气。这对于全国很多本身不在省会的地方高校而言,冠省名会给人一种省属高校的感觉。比如四川文理学院你会想得到它坐落于达州吗?山东科技大学你知道在泰安,前身是泰安矿业学院吗?当然为了更好地招生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办学主体已经在2004年迁往青岛了。所以大学校名中的地域指向有时候也并不准,比如说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就在重庆,河北省唯一的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则地处天津,西藏民族大学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这里面有历史渊源需要了解。没有资格用省名,就用省名的古称,比如“荆楚理工学院”弥补用不了“湖北理工学院”的遗憾。

关于大学校名地域指向还有一个误区考生需要注意,并非指向越大,学校的实力就越强。比如说位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实力就不如位于南京的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远远不如南京大学好;江苏师范大学没有南京师范大学好;武汉大学也明显要强于湖北大学。湖北省的好学校也不带“湖北”俩字,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阅读延伸:中国大学改名:以省区冠名却不在省会的高校

五、用半个省名也凑合:资格不够,不让使用省名?那用半个省名,叫鲁东大学就比叫烟台师范学院霸气;“郴州X专”知名度没法打响,叫“湘南学院”就有底气多了。漳州师范学院太小啦,“闽南师范大学”多大气。要是实力是在不足,用省会名、省名审批有难度,那就争取往边界更模糊的地区名靠,能用“川北”自然要比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好——南充医学专科学校→川北医学院;广元师范学校→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陕南科技大学”之称的商洛学院就欲更名为“秦岭大学”。总之就是,既要摒弃“土味”,又不能“偏安一隅”。

六、热门省会城市是首选:当然“向更大的地名靠拢”原则在特殊情况下例外,有时建议使用城市名:比如城市本身很有吸引力话,选用城市名可起到突出地域性优势的作用,北京是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城市名中最珍贵的,所以叫“北京交通大学”,就比叫“北方交通大学”或“华北交通大学”要好的多。叫“南昌大学”比叫“江西大学”响亮的多,毕竟江西穷呀,要不然怎么会是革命圣地?“广西师范学院”改名成“南宁师范大学”看似降级,实则升格。当然还有个原因是,已经有“广西师范大学”了。其他的城市名如天津、上海、南京、西安、哈尔滨、青岛这些大城市名称欢迎程度也很高(为什么很多美国大学都位于“大农村”?)。所以放弃“黑龙江商学院”的省名,改叫“哈尔滨商业大学”瞬间高大上。“莱阳农学院”是那旮旯的?改叫“青岛农业大学”招生就上来了。大城市名称的魅力有多大?“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于2012年更名的“武昌职业学院”后,连续两年招生下滑,由最高峰7000人的招生规模下降到4000多人。

当然山东省的济南是例外,尽管是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尽管全市拥有26所本科院校,但是冠名“济南”的仅仅一所“济南大学”,其他院校宁愿使用“齐鲁”这个民办化的名称(齐鲁工业大学、齐鲁理工学院、齐鲁师范学院、齐鲁医药学院),也不愿意使用济南。民办高校“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曾经申请更名为“泉城工学院”,“济南”就如此不待见?而同省的另一个副省级城市青岛则冠名众多高校,甚至烟台,潍坊都比济南要多。当然这和济南在全国的知名度影响力匹配城市“首位度”倒数第一,济南是一个神奇的省会山东号称齐鲁大地,为何简称“鲁”而不是“齐”?

但凡沾“江苏”两字的大学不在南京是有历史缘故的。以为南京作为民国首都,自然与江苏无关。国立中央大学曾改名国立江苏大学,遭到师生上下反对,引发“易名风潮”,原因就是江苏大学不能代表中大的中央性。建政后,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后校名去 “国立”两字而径称“南京大学”。后来真有了所“江苏大学”,是江苏理工大学合并了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改名而来的,位于镇江。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要比江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都好。也就是某种意义上南京开头要高于江苏开头,南京高校极少冠名“江苏”

比如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对于不了解办学历史、现状和实力的人来说,显然这更名一下子就将百年名校南京师范大学给比下去了——“百年老店不如网红店”。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牡丹江师范学院计划申请更名黑龙江师范大学,声称得到了兄弟院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支持,真的支持?还有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引发轩然大波,最后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得以终止争执。透过现象看本质,类似的高校更名,虽然目的之一是为了让自己的名字更有吸引力,以便在方方面面获得更好的资源来发展,但本质上折射出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办学急躁和追逐业绩的内在冲动。

很多由师专(××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起来的学院虽然专业变多,但是师范类依旧是这些学校的重点学科。但是太生怕“师范”二字会影响学院的发展一样去掉是当务之急。现在在湖南竟然只有衡阳师范学院这一所本科院校仍旧在使用师范学院这个名字,看来湖南的“师范学院”全军覆没指日可待了。2017年年初教育部新政: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可为时已晚。另外,农林、理工、师范类院校都是专门类的院校,为啥教育部指名师范类院校不得更名?反倒是对师范院校的不公平。

湖南“师专师范学院”变脸记

湖南众多地方性专科(师专为主)升级模式,去掉师范→湖南××学院(大学)

岳阳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 (岳阳市)

常德师范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 (常德市)

郴州师专、郴州医专、郴州教育学院、郴州师范四校合并→湘南学院(郴州市)

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合并→ 湖南科技大学 (湘潭市)

零陵师范专科学校→零陵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永州市)

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娄底市)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湖南城市学院(益阳市)

湖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省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湖南商学院→湖南工商大学(长沙市)

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 湖南工学院(衡阳市)

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湖南工程学院(湘潭市)

湖南××学院,“文理”、“理工”、“科技”、“工程”……,没有相当的区分和记忆能力,你能搞清楚上述院校的关系?

教训:号称湖南的并不一定在长沙,有些甚至是在名不经传的小城市(比如:永州市、益阳市)。再比如叫华东的并不一定都在上海,比如:华东交通大学就在江西南昌。

校名设置的法规

教育部为严格管理高校设置工作,于2007年3月1日出台《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规定“新设立的高校校名不冠以“中国”、“国家”等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教育部这纸不过是规定,又不是法规,所以直接弃如敝履。因此2007年以来,又有一大批的地方高校名称超越了所在城市的地域名。以2014年为例:

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广东东软学院

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

2020年8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对高等学校名称中使用地域字段、学科或行业字段、英文译名等提出明确规范:

1、不得冠以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和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不得冠以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2、省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学校可以使用省域命名,其他学校确需使用省域命名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把关,但须在名称中明确学校所在地;

3、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其他组织或个人拥有的商标、字号、名称等,不得使用国外高校的中文译名和简称;

4、农林、师范院校在合并、调整时,原则上继续保留农林、师范名称;避免出现多个学科或行业类别并存的现象,原则上不超过2个;

5、使用相同学科或行业字段时,在省域范围内应具有区分度;

6、英文译名与中文名称保持一致,学校中文名称中含有特殊含义的字段,可以使用音译。

除此之外,《暂行办法》强调,高等学校名称原则上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其他高等学校曾使用过的名称。由独立学院转设的独立设置的学校,名称中不得包含原举办学校名称及简称。高等学校应保持名称稳定,原则上同层次更名间隔期至少10年。

高校更名之行业集体变脸

1952年全国大学进行院系大调整中国大学摒弃原有欧美大学模式,转而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编译苏联教材,把民国时期的综合性大学分解重组成苏式的专业学院校,这也开启“地名+学科”命名大学的模式,中国也一夜之间冒出许多专业性高校,比如某某师范学院、某某工学院、某某农学院、某某林学院、某某财经学院等,最著名的就是北京的“八大学院”。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受到了专业力量上的损失,这次“院系调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至深且巨大

当年为了大力发展工业,照搬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先后成立了很多专门的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电子工业部、航天工业部、机械工业部、轻工业部、第二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等等),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个部委,仅是机械工业就曾同时有过好几个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八机械工业部),这些专门的工业部除了行业性的行政管理、技术支持外,还负责所属工厂企业的规划建设甚至经营(那时的“政企合一”,除了中央各部委,各地方也都有省属、市属的工业企业)。后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政企分离,加入WTO,也为了化简臃肿的政府机构,国家先后裁撤了这些专门的工业部门,逐渐统一成了现在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部分。而之前的专门的工业部门或是先过渡为行业总公司(有些像铁道部变成铁路总公司那样),后来又变成了行业协会、联合会,或是变成了现在国资委管理的一级央企集团。而当年部委直属的工厂企业,有的改制、有的破产、有的兼并演变为一级央企集团的下属各级企业。

而当年这些部委主管各自领域里的一切,相应建立了对应的直属高校,那时都以我们是某某系统大学为傲,规格和地位自然比省属学校要高,自我感觉也更加良好。然而,自1990年代起,各部委按照国家部署下放了很多学校,形成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2000年2月12日,教育部、国家计委(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实施意见》指出:除教育部中国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以及外交部、国防科工委、国家民委、公安部、安全部、海关总署、民航总局、体育总局、侨办、中科院、地震局等部门和单位继续管理其所属学校外,国务院其他部门和单位原则上不再直接管理学校。 加之以前的有些部委都被撤并合转,自身都被灭了,所属大学自然被瓜分,部属高校诸如化工学院(化工部)、矿业学院(煤炭部)、地质学院(地质部)、纺织学院(纺织部)等校高校都随着行业的没落纷纷摘掉具有行业特色的帽子(56所原国家各部委管理转制成为地方院校),化身为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工程大学等走向“综合”之路看得人眼花缭乱,而部分部属高校上不疼下不爱自此一蹶不振。

纺织高校“说变就变”

纺织高校的名字就象时装一样,频频变脸。叫人难以产生悠远的历史感,由于文化积淀而产生的自豪感也荡涤一空。倒是应了那句古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象笔者这样有怀旧情绪的的人是不是也要象九斤老太那样叹息:如今的豆子也比从前硬多了。曾经隶属于原纺织工业部(1993年后改为中国纺织总会,没有了纺织部,中国人不愁没布料穿了,还穿地更光鲜了,就像高等教育世界第一的美国有个弱弱的教育部)的高校有8所,也被业界称为“八大纺院”。

1.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1999年,中国纺织大学与上海纺织专科学校合并更名);

2.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2000年改名);

3.北京纺织工学院——〉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1987年改名);

4.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大学(1997年4校合并);

5.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北工程科技学院(2001年改名) ——〉西安工程大学(2006年2月)

6.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工程学院(2000年改名)——〉浙江理工大学(2004年改名);

7.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2000年改名) ——〉武汉纺织大学(因为已经有武汉科技大学,故无法直接升级为“大学”,遂于2010年再次更名,曲线升格为大学,算是恢复行业本色

8.郑州纺织工学院——〉中原工学院(2000年改名)。

在纺织风光的时候,纺织工业部直属高校有三个: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大学)。1998年随着政府机构的调整,这些院校分别划归教育部或地方。当时,纺织行业很不景气,报纸、电视上天天都有纺织工人下岗的新闻,作为学科专业比较单一的纺织行业院校,招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纺织院校纷纷更名表示割断与纺织业的联系,大都选择了“工业”、“工程”等通用的校名。不可否认,改名之后的纺院正赶上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各校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2000年前后,“八大纺校”全部脱掉了“纺织”的外衣。全国纺织院校及有纺织系科的学校有二十几所,而今仅剩下一所独立的“纺织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而且还是无法升格为大学无奈改回带纺织ID的。其他一些纺织院校“变脸”如下:

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大学(1993年4校合并)

沈阳轻工业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大连工业大学(不断并入纺织业中专学校,辽宁纺织专科学校、辽宁纺织工业学校、辽宁纺织工业学校中日服装艺术分校等)

南通纺织工学院——〉南通工学院(1995年改名)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河南工程学院(2007年3月合并改名)

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湖南工程学院(2000年改名)

以下两所纺织院校未更名

北京服装学院(全国第一所以服装命名),然而服装是个专业,学科中包含专业,用专业名来概括学科,甚为不妥。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坊间曾有传言,“成都机械电子高等专科学校”和“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两所四川顶级的专科院校,当地政府原本计划让两所学校联合升本,不过后来纺织高专退出,放弃了升本,并把自己建设成为了“国家级骨干专科学校”。而电子高专则坚持不懈地升本,最终成功升级为成都工业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英文名已经叫Chengdu Textile College,改名为“成都服装学院”应该是下一步目标。不过至今似乎仍然没有升本的计划,因为在学校的官网中,已经明确了发展目标是:学校建设成“轻纺特色鲜明、国际优势明显”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真是初心不改,一直坚持办专科。也许现实是“世界级骨干专科”也没用,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地位还比不过民办三本。)

“去行业化”后的校名尴尬

和其他院校一样,武汉科技学院校名“去行业化”后,也带来了学校标志的模糊不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770所普通本科类院校中,冠以“科技”、“理工”、“工业”字样的高校有115所。仅就湖北高校而言,就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9所。学校党委书记尚钢称,大家交换名片后,常常需要对校名进行“翻译”:“我们就是以前的武纺院,你们过去是干什么的?”对于改名10余年的武汉科技学院,连许多跑教育口的记者,也搞不清楚它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更不清楚它的特色在哪里。许多媒体都把它与另一所高校——武汉科技大学混为一谈。不过,武汉科技学院最终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逃离了与武汉科技大学的纷争。

八大工学院 大多改为理工和科技

1952年院系调整后,诞生了“七大行政区八大工学院”,分别是:东北区2所:东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华北区1所:北京工业学院;华东区1所:南京工学院;华中区1所:华中工学院;西北区1所:西北工学院;西南区1所:成都工学院;华南区1所:华南工学院。1988年,不少工学院纷纷成功更名。

1、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4月)

2、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3月)

3、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5月)

4、成都工学院——〉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大学(1994年4月与四川大学合并)

5、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更名时间:1993年,其实算是复名)

6、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5月26日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

7、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1月)

8、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1957年10月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

八大工学院中,北京工业学院和西北工学院属于国防类,东北工学院属于冶金部,成都工学院属于中科院,其余四所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和大连工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四大工学院”。而这“四大工学院”升格后,而今全都位列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八大工学院大多升格某某理工/工业大学,除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南京工学院则采用了历史上的曾用名——东南大学,比起其他学校听起来像个综合大学。其中,成都工学院在1978年改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1994年与同根同源的四川大学合并更名为四川联合大学,影响招生后再次改回四川大学。华中工学院在1988年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5月26日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其余六所工学院,都是独立发展,成为各地区的代表性工科大学。

医学界的十一大金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浙江医科大学(并入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

西安医科大学(并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白求恩医科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山东医科大学(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医学院在这一年更名为医科大学 后来都被合并了

1985年这一年,不少医学院纷纷更名成功。包括最早被列入国家“211工程”的四所综合性重点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目前是卫生部直属的唯一医科大学,实力在所有医学院中是第一名。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协和医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8年制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后来停办,1979年8月复校,校名改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1985年改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流行大学合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另外挂牌: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已经入选双一流学科高校,正式宣布和清华大学离婚。以后清华大学你走你的世界一流建设大学之路,而北京协和医学院走他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

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医学院(发源于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后更名为广州医学院,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称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10月和中山大学合并。)

北京大学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1985年,北京医学院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后来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1953年,学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后来并入四川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立时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32年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后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在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并入复旦大学,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发源于国立同济大学,后来被调往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中南同济医学院,是卫生部直属高校,1985年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后来并入华中科技大学,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齐鲁医学院历史可追溯至1864年创办于山东登州的文会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医学院校之一。1952年由齐鲁大学医学院、山东省立医学院、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成立山东医学院。1985年山东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山东大学。)

西安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成立于1912年10月26日,这是中国政府举办的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1928年11月,更名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1937年西迁陕西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坚持医学教育八年余,后历经西北医学院;西安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安医科大学,成为原卫生部直属重点院校;后并入西安交通大学。)

当然也不是全在这一年改名……湖南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湖南医科大学,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

曾隶属冶金工业部的13所高校

建政之初,国家基础产业薄弱,冶金尤其是钢铁产业就成了发展的重点,“以钢为纲”、“钢铁元帅升帐”,最高领导提出“提出钢铁产量要在15年左右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1958年“大跃进”高潮中为追求钢铁产量而掀起全民炼钢运动。社会就业莫不以进钢厂为荣,求学非钢院不欢,受追捧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国网、某电某邮。而且彼辈还真不负众望,超英赶美自不必说,钢铁产量都弄成了第一名:中国(不包括河北省); 第二名:中国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第三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瞒报产量)。牛B归牛B,却把自己带沟里去了。目标既已达成,自当鸟尽弓藏,于是乎,冶金部撤销,降为居委会大妈性质的行业协会。钢院们心知不妙,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大哥北京钢铁学院……。“慌什么慌?伟人不是说了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咱就更名为科技大学,照样是第一,照样有得混!”钢院们遂摇身一变,齐刷刷地由钢铁学院变成了科技大学。北钢变北科大,武钢变武科大,包钢变内蒙科大,马钢变安科大……,就连在业内搬砖砌墙的冶建院也跟风更名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都由落后过剩产能摇身变成了第一生产力。考生们,小心哦,你看到的某某科技大学祖上可能就一打铁的!

冶金工业部曾经是主管全国冶金行业的职能部门。1998年,国务院将冶金工业部改组为国家冶金工业局,成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下的主管冶金行业的行政机构。2003年国家冶金工业局被撤销,原冶金部的一些行政管理职能分散到国资委、钢铁工业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没有了冶金工业部已经二十多年,中国钢铁产能不但没下降,反而都严重过剩……

1、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

2、中南工业大学(中南矿冶学院)、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组建→中南大学

3、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

4、鞍山钢铁学院→鞍山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

5、包头工学院→包头钢铁学院(与包头医学院、包头师范学院合并)→内蒙古科技大学

6、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

7、马鞍山钢铁学院→华东冶金学院→安徽工业大学

8、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9、昆明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之后云南工业大学并入)

10、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江西理工大学

11、广西冶金专科学校→广西矿冶学院→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桂林工学院→桂林理工大学

12、石景山冶金学院→北京冶金机电学院→北方工业大学

13、山东冶金学院→山东冶金工业学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老八校和建筑新八校

“建筑老八校”,是业内乃至学界对较早开设建筑学相关专业,且在行业内拥有重大影响力的八所高校的概称:是指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原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除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其余7所均为211,985高校。

建筑老八校又分为“四大”: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四小”: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新八校”: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深圳大学;“建筑新四军”: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与沈阳建筑大学,是“建筑新八校”中的四所。

追忆曾隶属于煤炭工业部的12所矿业院校

矿业类院校原来大多属于煤炭工业部管理。1998年该部撤销后,行业院校纷纷改名弃煤,大多更名为科技、工程、理工,是典型由冷门变热门,简直就是改名鬼才。

1、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 分为徐州校区与北京校区,但是两地独立办学。

2、华北科技学院: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华北科技学院

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煤矿学院→阜新矿业学院→辽宁工程科技大学

4、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山东煤矿学院→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

5、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

6、河南理工大学:焦作矿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焦作工学院的唯一关系是占着它的校舍)

7、安徽理工大学: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炭学院→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

8、湖南科技大学:湘潭煤炭学院→湘潭矿业学院→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并入)→湖南科技大学

9、黑龙江科技大学:鸡西矿业学院→黑龙江矿业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

10、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工学院→太原工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并入)→太原理工大学

11、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煤矿学院→河北矿业学院→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河北工程大学

12、华北理工大学:唐山煤矿医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理工大学合并→河北联合大学→华北理工大学

13、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煤炭工业学校

14、鸡西煤炭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15、山东工商学院: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

16、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淮北师范大学

历经多次改名,不忘初心,始终不离本行,默默看着各种蹭热度小弟的老大哥——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学院1950-北京矿业学院1953-四川矿业学院1970-中国矿业学院1978-中国矿业大学1988)。

直属电力工业部的16所高校 大多被合并

1998年3月电力工业部已经撤销,国家电力部从成立到撤销,起起伏伏、历经波澜,曾三次成立电力部,三次重组,见证了中国电力行业的成长与发展,其实电力部曾经有16所直属院校,如今绝大多数被合并。

1、北京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大学

学校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2、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已并入华北电力大学)

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

3、东北电力学院→东北电力大学

始建于1949年后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

4、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已并入武汉大学)

如今已成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5、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电力大学

6、长沙电力学院(2003年4月与长沙交通学院合并组建长沙理工大学)

7、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北京交通大学)

8、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参与合并组建沈阳工程学院)

9、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10、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隶属于国家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国家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唯一直管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11、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2、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3、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4、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并入山西大学)

2014年并入山西大学,成为山西大学大东关校区,原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山西大学的本科部。

15、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已合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

2000年3月,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

16、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组建成立三峡大学)

2000年5月25日,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三峡大学。

另外: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水利部的,不是电力部的。

“五大地院”的前世今生

建政初期的五大地院,直属于地矿部,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地学人才,为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已过去了将近70年,这五大地院,经过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依旧在不断前行。

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校独立办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长春地质学院——〉合并到吉林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西安地质学院——〉1996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2000年合并组建长安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公路交通在国内牛气冲天;

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省部共建高校(由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共建)

河北地质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地质大学;

以上五所是原隶属于地质部的学校,下面还有一所原隶属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学校:

华东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

“八大学院”都成为“大学”了

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8所)高等学府,“八大学院”之名就此产生。分别是北京林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医学院。

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清华大学航空系、四川大学航空系、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合并组成。

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

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由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

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由北京工业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等校冶金系科及北京工业学院采矿、钢铁机械、天津大学采矿系金属组合并组成。

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由清华大学矿冶系、北洋大学矿冶系、唐山铁道学院矿冶系、中国矿业学院合并组成。

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由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合并组成。

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由北京农业大学机械系、北京机耕学校及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成。

又经历了纪60年代末的大转移,中央决定将十三所重点高校迁出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中的矿院、地院、林院、油院积极响应,马上搬迁到了外地,矿院1969年开始迁往四川重庆,后又被安置到合川县三汇坝,1982年则迁往江苏徐州矿区;地院迁往湖北武汉;油院迁往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农院先是迁到了重庆后又迁到河北邢台;林院辗转云南昆明、下关等地办学;而其它学校则继续观望。迁移的几年中,学校只招了工农兵学员。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几个风雨飘摇的学院才陆续回到北京。他们中大多数重新回到了学院路,林院,农院原校址复校,而地院、矿院、油院等高校都开启了异地办学模式,你也许已经注意到了其中有好几个大学的名字后面都加了(北京),这可能是这些大学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痛。地院和林院虽然校园相对保存完整,但是校园内都有大量土地被相关的研究机构占去,而钢院、航院等因为当年的观望,没有搬迁,校园保存得相对完整。最惨的油院,由于旧址已经完全被家属院和石勘院占去,以至于无地复校,搬到了昌平区,油院从学院路消失。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八大学院”陆续更名为大学,而且无一不是“211工程”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还是“985工程”大学。“八大学院”在各自专业领域独树一帜,而且还是引领者。比如北航的航空航天,矿大的采矿、安全等,北科的材料,地大的测绘、地质,以及提到医、农、林,谁有能不想起北医、中农大和北林呢?在各行业领域八大院校不仅仅有竞争力,而且一直是引领者。不过现在的中国大学的发展趋势是综合性院校,各种所谓的学校排名都是看综合能力,所以排名都不高,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2017年9月,国家双一流名单正式公布,学院路上的“八大学院”全部入选,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北大医学部都顺利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成为其中一部分,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马路东侧(4所)从南到北依次是:

1、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合并到北京大学医学部(回归母体);

2、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八大学院中更名最彻底的);

3、北京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中国农业大学;

马路西侧(4所)从南到北依次是

5、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7、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

8、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

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在学院区从南到北修建了一条南北走向的路,南起蓟门桥,北至清华东路,全长5.59公里。1954年年底建成通车,因路两旁拥有众多学院而得名“学院路”。当时通过学院路的公交车为31路汽车,该路车首发站开始是西安门至颐和园,后改为平安里至中关村的331路。50年代学院路上“八大学院”的辉煌时过境迁,他们纷纷与国际接轨,变“学院”的牌子为“大学”,有人戏称,学院路上无“学院”。有道是“穷石油、富钢铁、了不起的大矿业”。学院路上的“八大学院”作为国内行业高校的象征,其荣辱兴衰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学院路上,分布着20多所新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变得更加热闹和繁华。这里仍是北京乃至全国最重要的教育科研中心。

九大石油院校今安在

石油院校指行业管理时期隶属于石油系统的专业性中高等院校的统称。包括直接隶属于石油工业部的院校如中国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原西南石油学院)、长江大学(前身之一:江汉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原西安石油学院)、常州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原抚顺石油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前身之一: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原乌鲁木齐石油学校)等,也包括隶属于各油田的院校如渤海石油职业学院、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胜利职业学院等。原部委属学校已按照国务院令划归教育部或有关省份管辖,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东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

长江大学: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北京石油地质学校→大庆石油地质学校→江汉石油地质学校→江汉石油学院→长江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西安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连石油工业学校→抚顺石油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化工石油学院→武汉化工学院→武汉工程大学

常州大学:南京化工学院→江苏化工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江苏工业学院→常州大学

2017年9月21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出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三大石油院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化工部直属老八校

化工部也已经成为历史,化工部原先直属高等学校共有8所: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青岛化工学院、武汉化工学院、郑州工学院、沈阳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动力专科学校、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化工部兴平化工学校。

北京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211、双一流】

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

青岛化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

武汉化工学院——〉武汉工程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沈阳化工大学

郑州工学院——〉郑州工业大学——〉与原郑州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合并组建为新的郑州大学。

南京动力专科学校——〉南京师范大学紫金校区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淮海工学院——〉江苏海洋大学

化学工业部兴平化工学校——〉西北工业学校

轻工业部直属八所院校

1. 无锡轻工业学院 (现合并为江南大学,国家“211工程”)

2. 西北轻工业学院 (原名北京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

3. 天津轻工业学院 (原名河北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

4. 大连轻工业学院 (原名沈阳轻工业学院,现大连工业大学)

5. 郑州轻工业学院 (唯一保留"轻工业",现郑州轻工业大学)

6. 北京轻工业学院 (原校址重建,现合并组建北京工商大学)

7. 景德镇陶瓷学院 (全国唯一"陶瓷"命名,现景德镇陶瓷大学)

8.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并入清华大学,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郑州轻工业大学是六所老牌轻工业本科院校唯一一所保留“轻工业”名称至今

至于武汉轻工大学,是“武汉工业学院”无法直接升格为武汉工业大学,也无法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无奈选择罢了。

兵工七子

兵工七子是指原兵器工业部直属院校的七所本科高校,都肩负军工事业人才培养的重任,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而今,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先由国防科工委直属后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其余五所高校下放地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

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

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中北大学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

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

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工业大学

重庆工学院——〉重庆理工大学

三大“粮院”跨界了

曾经闻名全国的三大粮院是专门培养粮油食品行业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名字改得难寻以前的面容。当然粮食怎么了?民以食为天。

南京粮食学校——〉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

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北京粮食专科学校——〉郑州粮食学院+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河南工业大学

武汉粮食工业学校——〉武汉粮食工业学院——〉为武汉食品工业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武汉轻工大学

金融四校、五院四系、两电一邮、建筑老八校……这些行业高校大佬你认识几所?

“五院四系”都不见了

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1949年后创立的五所政法学院(以下简称“五院”)现在已经全部晋升大学之列。它们曾与北大、人大、吉大、武大法律系并称中国法学的“五院四系”,很长时间内代表中国法学教育较高水平。

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83)

西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95)

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学院合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名时间:1999)

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更名时间:2006-11)

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更名时间:2007-03)

相比“五院”,“四系”消失得更早。上世纪末,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政法系,大都改成了法学院。

“五院四系”不见了,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却随处可见。截至06年4月,全国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达620所,在校生30万人。而在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三所大学有法律系,仅招200多人。也就是说三十年间,开设法律专业的院校翻了两百倍。相比如潮的法学招生,法学就业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甚至可以说“相当严峻”。以中国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只有13%,北京交通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只有3人从事政法工作。5个毕业就失业的专业,法学首当其冲

托信息时代的福,邮电依旧闪亮

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大学(更名时间:1993年)

南京邮电学院——〉南京邮电大学(更名时间:2005年4月)

重庆邮电学院——〉重庆邮电大学(更名时间:2006年)

西安邮电学院——〉西安邮电大学(更名时间:2012年3月)

长春邮电学院——〉吉林大学(1999年并入)

邮电还守着自己的牌子,托信息时代的福啊,设若另一种环境下,也有可能象纺织院校一样集体“叛变”了。

原邮电部直属的“五大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学院(今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学院(今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学院(今西安邮电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并入吉林大学)。相比上面4所邮电学院的步步高升(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在1999年部属高校第二轮调整时,并入吉林大学。

电子工业部直属5大高校,仅一所不叫“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更名时间:1988年1月)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更名时间:2004年)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更名时间:2006年)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合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可能也考虑过“北京电子科技大学”这个ID,但是已经存在一所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了)

在原电子工业部有5所大学直属的高校中,其中名气最大的成电和西电划归教育部直属,另外三所划给了各省市直属。在这五所大学中,如今名字里包含“电子科技大学”的高校有4所,只有一所不叫“电子科技大学”。

14所体育学院仅一所体育大学

全国14所专业体育院校有:北京体育大学(双一流)、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

八大美院 容颜依旧

八大美院是指中国大陆地区最具知名度、专业度和地域代表性的八所美术高等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北京)、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天津美术学院(中国天津)、鲁迅美术学院(辽宁沈阳)、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四川美术学院(中国重庆)、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没有一所改名为大学的,一直保持学院头衔。

中央美术学院:一个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两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美术学、设计艺术学) 。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博士生。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的教学单位招收博士后 。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均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艺术学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2个硕士点,2个市级重点学科(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学)。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点(艺术硕士)。

四川美术学院:一级学科4个(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为一级学科。

另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具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和设计艺术学、美术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清华美院虽然不是八大美院,但一般被称为“三大美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

中医学院集体变脸中医药大学

各中医院校建校之初,均名中医学院,从90年代以来,一批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十五”期间(2001年到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助教育部开展了中医药院校更名为大学的工作,促成了5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6所中医药学校升格为中医药高等专科(高职)学校。截止2019年1月,中国有23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还称中医学院的就只剩下河北中医学院一个了。河北中医学院始建于1958年,1995年与河北医学院合并组建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恢复独立建制。

2018年12月3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组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

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1993)

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1993)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1995)

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1995)

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1995.02)

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1996)

黑龙江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999)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2006.02)

天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2006.02)

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02)

辽宁中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03)

长春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2006.03)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03)

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04)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2012.03)

安徽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2013.04)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2013.04)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04)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2015.05)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03)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药大学(2017.05)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中医药大学(2018.12)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2019.01)

暂无以中国六大行政区命名的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变“药科大学”

广东医药学院——〉广东药学院——〉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华东药学院——〉南京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1986年)

东北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1994年)

以上是仅有的3所以“药科大学”命名的医药类大学,其中中国药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还被喻为“南药北药”。湖北医药学院、湖南医药学院、齐鲁医药学院、吉林医药学院暂未升格。

“民院”变“民大” “民院”将成为历史名词

民族学院始于1941年9月的延安时期,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决定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各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从1950年到1958年,先后建立了西北、西南、贵州、中央、云南、中南、广东、广西、青海、西藏等10所民族学院。“文革”中,大部分民族学院被撤销或停办。三中全会以后,各民族学院得到全面恢复并有新的发展。1984年,中国决定筹建东北民族学院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1989年,又决定将筹建中的鄂西大学改建为湖北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1993-11-30)该校也“创新”出了“Minzu University”这样的翻译,下面地方小弟弟们争相模仿。(证明拼音好?中央民大“民族”英译为“Minzu”

中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2002-03)

云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2003-04)

广西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大学(2006-02)

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大学(2006-04)

西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2003-04-16)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2008-05)

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大学(2009-04-15)

贵州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大学(2012-04)

大连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大学(2015-03)

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2015-04)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大学(2018-12-26)

自原来的中央民族学院改为大学之后,从2000年起,中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纷纷升格,“民院”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历史名词。

而内蒙古民族大学并非民院升格的,是2000年由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还存在的“民院”

四川民族学院(由“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2009年5月)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由”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升格,2009年3月)

消失的“民院”

广东民族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8年更名)

中国“文理学院” 基本不得要领

“文理学院”并不是热门的ID,而且往往会让人望文生义是文科和理科综合的意思。事实上在西方,文理学院又叫博雅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这里的“Arts”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艺术,而应该是素质、能力和思想这样的软性的能力。“文理学院”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是美国高校种类之一,但是并不在名称里体现,比如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波莫纳学院(Pomona College)等。美国排名第一文理学院威廉姆斯学院在校生有2000人,在美国人心中能与哈佛、耶鲁比肩的。波莫纳学院只提供本科教育,不设研究生院,在校生仅有约1600名。20世纪中国最闪耀的姐妹组合宋氏三姐妹也是文理学院——卫斯理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毕业的。

而中国标榜“文理学院”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综合性”,更是无法直接叫××学院的无奈选择而已。且他们的前身往往是师范高专,都不太入流以至于更名时用不了好的ID。截至2021年6月,中国共有11所冠名“文理学院”的高校,分别为:宝鸡文理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南文理学院、西安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四川文理学院、湖北文理学院、兰州文理学院、成都文理学院、武汉文理学院、昆明文理学院。目前,“文理学院”还没有升级版本“文理大学”,这个有别于其他类似于“科技”、“理工”等ID,当然他们的梦想是直接升格为“××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 1992年,宝鸡师范学院、宝鸡大学合并组建,成为中国第一所文理学院。2019年9月申报升格为宝鸡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1996年4月,绍兴师范专科学校、绍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开始就叫绍兴大学(筹),后来去筹失败叫了退而其次叫文理学院,不过该校最终还要更名为“绍兴大学”,也曾有呼声要更名为“鲁迅大学”,英文名早就是“Shaoxing University”了。这些年,该校一直在努力更名成为“绍兴大学”,2018年是“冲刺之年”,2019年是“决胜之年”/“落实之年'',2021是“关键之年”。都已经证明失败啦,老尴尬了。在绍兴市政府教育“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确保“绍兴文理学院”更名为“绍兴大学”。浙江地级市里以地名直接冠名的仅有宁波大学,温州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 1999年3月,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常德师范学院。2003年2月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 2003年4月16日,西安联合大学、西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后有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和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计划升格为“西安大学”。

重庆文理学院 2001年5月,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渝州教育学院合并——〉渝西学院。2005年4月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   

四川文理学院 2006年,由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名。

湖北文理学院 1998年3月,襄阳师范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襄樊学院;2000年,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2012年2月,学校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本来2010年襄樊市改名襄阳,毫无压力改个襄阳学院再升格襄阳大学不挺好么?现在架到湖北这层次再升格都成问题了,冠名湖北好的ID全没了。但是唯有襄阳在“大学”领域还是空缺的,2017年 襄阳市宣布成立襄阳市筹建湖北交通大学工作领导小组,以湖北文理学院为基础,更名办湖北交通大学。

兰州文理学院 2013年4月18日,甘肃联合大学更名。自西南联合大学后,所有的联合大学不是末流就是乌合之众,改名是必然的。规划更名为“兰州文创旅游学院”。

成都文理学院 2014年5月,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成都文理学院。

武汉文理学院 2020年4月9日,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武汉文理学院。

昆明文理学院 2021年4月27日,云南师范大学世博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昆明文理学院。

八大传媒学院 一所叫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升格,“211工程”,公办高校;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广播高等专科学校升格,公办高校;

山西传媒学院:华北广播电视学校——〉广播电影电视部管理干部学院,公办高校;

四川传媒学院: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民办高校;

河北传媒学院:石家庄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河北影视艺术学院,民办高校;

辽宁传媒学院:辽宁欧美艺术专修学院——〉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民办高校;

武汉传媒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影视工程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民办高校;

南京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转设,民办高校;

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是全国三所公办传媒本科院校。30年前北广为全国培养主持人的时候,浙广只是专科,华广只是成人大专。现在中传依然天下第一遥遥领先,浙传也就是一个不错的传媒学校之一,山西传媒也就是一般的传媒学校之一。

北京广播学院(北广)和浙江广播高等专科学校(浙广)曾作为同属于国家广电总局的部属高校,2002年之前,在社会上也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的说法。他们在广电系统有着非比寻常的品牌知名度,随着他们升格“北广”和“浙广”也成为了历史。大学积累下来的声誉和品牌多么不容易呵,就为了一些与大学精神无关的似是而非的原因,扔掉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品牌,实在是太可惜了。“北广”在北京或是在她的校友里,都被亲切地称呼为“广院”,而在杭州,“浙广”在校友中也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广专”,凸显两所学校是名副其实的兄弟院校。

当年“北广”的学生主要是北方生源,当年广电总局为了平衡南北人才的发展,在杭州创办“浙广”,而“北广”为了和“浙广”争夺南方生源,在南京设立了民办独立学院“南广学院”。然而“北广”走的这步棋却有欠考虑,随着“北广”和“浙广”的称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中传”或“浙传”,“南广”这个半路杀出的陌生学院在还未诞生前就注定了会失去其生命力和竞争力。随着独立学院转设,2020年“南广”成为了“南京传媒学院”,“南广”果然如流星般消逝了。

曾经的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共同构成了北京影视类艺术高校三足鼎立的局面,她们在北京分别简称为“广院”、“北影”和“中戏”,提到三所院校,旁观者往往会投以一副羡慕的眼神。北京广播学院尽管有许多非艺术类专业,但其仍然以艺术类专业为主,因而她也一直是属于影视类艺术院校,和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一起分享着试图从事影视艺术工作的毕业生们高考前的艺术专业考试时间。而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一方面由“学院”升格成“大学”,提升了自己在高校中的位置;但是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自己的专业性,毕竟“传媒”要宽泛得多,同时也要学术得多。目前国内的艺术院校大多是学院建制,包括北影、中戏还有上海戏剧学院,而此次北广的升格,无论从名称、建制还是学科设置上看,显然已经和各大艺术院校不属于同一个级别,北京影视类艺术院校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老四所”财经学院

财经领域赫赫有名的“老四所”,这四所高校均是国内最早设立财经专业的高校,典型的资历老、牌子硬、专业强,但是而今只有一所非211。

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

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合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四川财经学院分设——〉四川财经学院、四川科学技术学院——〉1961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

"老四所“中唯一一所非211高校,学校位于辽宁大连,虽然不是211,但是本地大学生对其认可度甚至超过了当地的一些211高校,尤其是选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

四大财经:央财、上财、西南财、中南财政

四大财经大学是指财经相关专业最好的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

金融四校”只有一所没有被合并

财经类大学一直都是高考中的热门院校,"金融四校"是指原先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属,在财经类院校中也都是非常著名的院校。但是在高校的发展中,基本都被合并了,不过在这四校中,还是有一所未被合并。

1、 陕西财经学院(现并入西安交通大学)

2、 中国金融学院(现并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 湖南财经学院(现并入湖南大学)

4、 西南财经大学

“老四所”、“四大财经”、“金融四校都有西南财经大学的身影。

八大商学院

当年的八大商学院大多已升格为工商大学,而中国的工商局都逐步改为市场监督管理局了。

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1999年6月)

黑龙江商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2000年10月24日)

重庆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2002年1月)

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2004年5月)

天津商学院——〉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3月16日)

广东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2013年6月19日)

兰州商学院——〉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4月)

湖南商学院——〉湖南工商大学(2019年6月)

商学院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培养商科人才为主的院校。杭州商学院、黑龙江商学院、北京商学院、广东商学院、天津商学院、兰州商学院这六所公办本科商学院,都为原国家商业部直属院校,1998年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以来,先后全部改名,升级为大学。

八大商学院四所改工商大学,两所改商业大学,两所改财经大学。这几年冒出一批商学院小鲜肉,如上海商学院,温州商学院,福建商学院、西安商学院等等。

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纷纷避开“职业技术”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是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区别于普通的师范院校,是为高职高专培养师资的高校。然而由于社会对“职教”和“高职”的偏见,除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其他7所纷纷更名避开“职业技术”字眼,甚至用“科技学院”掩盖自己的本职。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10年3月)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12年3月29日)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4年5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3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民族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18年)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5年)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2年2月)

江苏理工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理工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12年11月)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正经本科院校,不是专科!不是专科!不是专科。改此名字是想突出学校培养职教师资这一特点,业内人称职教小清华

路人甲:介介,嘛学校的

我: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路人甲:哦,天津师范大学的

我:不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路人甲,哦,天津职业大学

我: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路人甲:哦哦哦,知道了,天津技术师范大学,大专对吧。

我:对,大姐,我先走了。

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全国最早以“应用技术”命名的本科高校。学校由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合并组建成立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6年更名。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2015年4月新设立高校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5年8月11月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升格

深圳技术大学——依托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筹建和办学,2016年成立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17年8月成立深圳技术大学(筹),2018年5月31日,学校申报设置获得教育部批准通过。2019年10月27日,深圳技术大学正式成立。

海洋大学——浑水摸鱼

以“海洋大学”(Ocean University)为校名的学校,主要存于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比如国立台湾海洋大学(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东京海洋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立韩国海洋大学(Korea Maritime Uinversity)。欧美等均无海洋大学概念。

中国的海洋大学校名的演变主要来源于海洋学院、海事学院、水产学院、综合大学等四个方向。

由水产学院更名演变而来的学校,从性质上属于农科类院校,主要以水产类专业为主干学科,“水产”变“海洋”成功的去掉了“养鱼”概念。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洋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大连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湛江水产学院——〉湛江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 :浙江水产学院+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浙江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淮海大学——〉淮海工学院——〉江苏海洋大学

全国的海洋大学中,只有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不是水产院校(尽管他的水产一直排名第一),江苏海洋大学(淮海工学院)前身不是水产院校。前者是985名校,后者是江苏本二线守门员。

湛江海洋大学2009年吞并掉了原来的湛江气象学院,组建新的广东海洋大学,并组建了海洋与气象学院,引入了张书文老师(张老师是袁业立院士的学生,南信大海洋科学系系主任董昌明老师的同学)担任院长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南信大/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等一些校友。广东海洋大学的物理海洋研究生培养水平大致是全国第4,当年第一届的本科毕业生也有不少最近从海外归国。这不是简单的改个名字而已了。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琼州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洋大学(学院)很畅销,河北、福建的海洋大学(学院)也有动作,但是还未成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海洋大学(从职教师范到海洋,跨度有点大。如果更名成功岂不是又要打教育部“严禁去师范、农林”的脸了。)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福建海洋学院”或“福建海洋大学”

大学“改名游戏”的规则

院校这么多,怎么选?社会上对学校的分类有很多,对考生而言,一般比较关心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体制、隶属关系等,由此延伸出对大学的各种划分。

每年报考过程中,让家长考生头痛的往往是专业定位,而对于院校似乎觉得容易些,什么分数就是什么院校了。其实,在高考报考中,院校专业选择同等重要。而院校层次划分是考生了解目标院校的重要参考因素。

大学第一层次

——进入985工程的39所学校

进入“985工程”的39所高校,分布于我国的18个地市,其中北京拥有8所985院校,排名第一;上海拥有4所985院校,紧随其后;而陕西、湖南则以拥有3所985院校,位居第三;江苏、山东、四川、天津、湖北、辽宁和广东各拥有2所,排名第四;剩下浙江、吉林、甘肃、黑龙江、安徽、重庆、福建各拥有1所985院校。

大学第二层次

——进入211工程高校

北京26所,江苏11所,上海10所,陕西8所,湖北7所,四川5所,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各4所,天津、吉林、安徽、山东各3所,重庆、河北、新疆个两所,其他省份各1所。

大学第三层次

——全国重点大学

以前是全国重点大学(99所)现在不是“211”的大学,目前包括东北石油大学等10所院校。

大学第四层次

一些省部共建高校:即所谓的“小211”高校,如处于中部内陆地区的山西省、河北省分别有一所为“211工程”建设大学,一所为省部共建大学。山西省太原理工为“211”,山西大学为省部共建;河北省河北工业大学为“211”,河北大学为省部共建。

大学第五层次

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等因为特殊的政治地域等原因,被纳入到省部共同重点支持高校序列。

大学第六层次

24所其他部委隶属院校,如外交部、国家民委等所属的高校

大学第七层次

56所原国家各部委管理转制院校

大学第八层次

剩余的普通省属本科院校

大学第九层次

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即独立学院

大学第十层次

民办本科院校

大学第十一院校层次

第1层次: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包括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28所学校

第2层次:国家第二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包括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42所学校

第3层次:国家第三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包括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等30所学校

这近100+所专科院校被称为高职高专中的“211”!

第4层次:国家拟培育示范性高职院校,包括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学校

第5层次:其他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

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别?

高等专科学校是指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进行专科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比如: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而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

职业技术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别?

职业技术大学,又称职业大学,是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升格。它和普通本科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本科层次教育。

2014年,中国提出推进600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不少舆论将其解读为这些普通本科院校“降格”。这是对职业教育的完全误读,但这怪不得舆论,因为包括这些普通本科院校在内,也没有安于职业教育的定位,把职业教育视为低于普通教育一等的教育。

2018年高等职业院校升格本科后,名称中需保留“职业”二字,学校将重点发展职业技能型应用本科教育,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发展差异。

2019年,首批15所职业本科学校:南昌职业大学、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西城市职业大学、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西安信息职业大学、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学院和大学后缀的区别

为什么有的高校称为某某大学,而有的高校称为某某学院?某某学院就是大专,某某大学是本科吗?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更改名称是如何规定的呢?有哪些规范限制?

学院升格大学,需要哪些条件这要从两者的区别说起。中国大学院校层次的区别

根据2006年9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和《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大学和学院都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大学和学院的主要区别是:

办学规模,大学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学院要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

学科与专业方面,在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称为学院的应拥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称为大学的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

师资方面,称为学院的在建校初期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28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30%;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一般应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0%,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应不少于10人。

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不低于400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不低于100人。

在教学与科研水平方面

1.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应达到“良好”以上,称为大学的学校应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

2.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称为大学的学校还应达到以下标准:

(1)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500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3000万元;

(2)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

(3)至少设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学科2个;

(4)一般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

基础设施

1.土地。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应达到60平方米以上。学院建校初期的校园占地面积应达到500亩以上。

2.建筑面积。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以上。称为学院的学校,建校初期其总建筑面积应不低于15万平方米。

3.仪器设备。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理、工、农、医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5000元,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应不低于3000元,体育、艺术类院校应不低于4000元。

4.图书。普通本科学校生均适用图书,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80册,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100册,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80册。

5.实习、实训场所。以理学、工学、农林等科类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应当有必需的教学实习工厂和农(林)场和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以师范类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应当有附属的实验学校或固定的实习学校;以医学专业教育为主的学校至少应当有一所直属附属医院和适用需要的教学医院。

由此可见,“大学”和“学院”虽然都属于高等学校,但在设置学科门类的要求上还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大学”更具有综合性,而“学院”往往专业性更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就一定优于“学院”,在一些专业学科上,一些“学院”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许多高于某些“大学”的同一专业。

总结下学院升为大学必须具备七个条件:

①100名以上正教授;②8000名本科在校生;③三大学科门类,每门有三个以上专业;④有10个以上硕士研究点;⑤国家基金项目获奖20项以上;⑥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占42%以上; ⑦科研课题经费在600-2000万元。

不仅如此,高等学校的更名在审批和申请程序上也有讲究。

根据教育部《实施本科及以上教育的高等学校的设立、分立、合并、变更和终止审批服务指南》,高校应依据学校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以及所在地,使用名实相符的学校名称。

申请设立(含更名为“大学”)、分立或合并本科学校的,须在每年第三季度向教育部提出申请,逾期则延至下一年度办理。申请设立(含更名为“大学”)、分立或合并本科学校的,要按照教育部形式审查、专家考察、专家评议、批复做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基本流程办理。

上海有四所“大学”: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4、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还没有博士点呢。很有意思的是相当一部分“学院”有博士点。

大学升格的标准化量化让大家趋之若鹜

教育部主管部门把学院和大学的标准化,量化,那自然给需要升格的学校们以奋斗目标,加上中国人弘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在中国高校合并浪潮中,固然有华中理工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这种强强联手的,也有强弱结合的,更多的是弱弱搭伙,其实就是乞丐组团欲当土豪。学校暂时无法具备上述硬性要求怎么办?要人多地大是吧?那就再拉几所大专、中专学校、成人进修院一起合并,或者违规招生凑数。比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武汉职工财经学院、武汉市职工大学等四所院校合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商学院。“商学院”金子招牌闪亮登场。一合并组团,教育部要求的教师人数,学生人数瞬间达标了。

因此了解合并前的各个学校特色和实力,对于专业选择和报考显得非常重要。考生尽量选择专业历史开设悠久,口碑不错的专业。比如:南京财经大学,地处东南,又在南京,由于“财经”ID招生很是喜人。高分考生冲着财经来的,可是该校唯一特色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什么?因为该校合并的前身之一南京经济学院的前身是南京粮食经济学院以粮食为特色的。西部老牌子的财经类院校哪家不比他强?再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专业肯定不错?然而此“信息”乃“气象信息”。该校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最擅长的是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然而在大学改名浪潮中,小舢板绑在一块儿用航空母舰之名滥竽充数的不在少数,敬而远之是最好的办法,毕竟人是无法捧着文凭过一辈子的。

教育部:十三五时期将严格审批“学院”更名“大学”

为规范高校更名,引导高校注重内涵发展,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继续坚持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与高等职业学校合并;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基本政策,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同时明确,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十三五期间:中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

此外,教育部也曾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要强调教师的基本功,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吸引更高水平的年轻人从教。比如2017年伊犁师范学院欲更名为伊犁大学,最后只升格为伊犁师范大学。

盘点:虽然叫“学院”也很牛的高校

中国大学改名的游戏里,高职高专升格为学院,学院升格为大学,已经是大学的还要改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很多考生家长喜欢用名字去评估学校实力,认为大学肯定要比学院好。因为大多数“某某学院”,基本都是二本或者专科定位,也只精通于学院名字所指向的那一个领域。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叫学院的不一定都是“低端”高校。中国目前仍有很多牛气的高校仍为学院。一般地说,“大学”更具有综合性,而“学院”往往专业性更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就一定优于“学院”,在一些专业学科上一些“学院”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许多高于某些“大学”的同一专业。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中有72所都是大学,有三所是学院,而且是各个类别的顶尖高校,他们分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其中,中央音乐学院是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 “211工程 ”建设院校。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外都是“学院”: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的全国重点大学。

外交学院,是外交部唯一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和外交部共建的重点院校,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共青团中央直属、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共建的唯一的重点高等院校,被誉为”卓越青年人才的摇篮”。

国际关系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的全国重点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央戏剧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央美术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唯一的高等美术学校。

中国美术学院:是浙江省省属高等美术学校。

北京电影学院:为省部共建大学,是中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院校。

上述院校是专业领域内的标杆,坚持自己的小规模、不扩招、绝对“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社会照样认账。

“大学”不是你随便能叫的 “湖畔”不再有大学

2021年5月16日,电焊抹去镌刻在巨石上的“湖畔大学”,这座名动一时、号称“商界黄埔军校”的商学院,随着金色的粉末飘散在风中,如今的名字已尽失颜色:湖畔创研中心。这天距离放出豪言创办300年的“湖畔大学”还有295年;同日,湖畔大学微信公众号名称亦改名“湖畔Hupan”,账号主体为“浙江湖畔大学创业研究中心”,该组织法人代表为马云,性质为民办非企业。

这源于2021年5月13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的意见》,明确提出,除经批准设立的大学、学院以及由其设立的内部机构或由其登记的组织机构外,其他组织机构不得在牌匾、广告等对外宣传以及其他各类活动中使用“大学”“学院”字样。

子曰:“必也正名乎!”意思是,“名”很重要。

在中国,大学的称谓自带光环。以前的太学、书院,如今的大学、学院,重视教育的中国人一直尊重和推崇高等教育机构。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不知啥时起,叫“老师”的不一定是老师,叫“大学”的也不一定是大学了。这回八部门出台《意见》后,不少机构正忙着改名,可见此前“大学”之名多被滥用。

最常见的是一些企业内设培训机构、社会组织,未经批准即冒用“大学”“学院”名称,对外开展宣传、招生活动。

早在2012年,有调查机构做过统计,当时国内已建或正在筹建的本土企业“大学”多达1186家。近年来名头最响的,莫过于“要办300年”的“湖畔大学”。该机构成立于2015年,由柳传志、马云等9名企业家和学者共同发起创办,要“在未来30年,培养不超过3000名企业家”。

虽挂着“大学”之名,又有许多名人加持,但“湖畔大学”实质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属学历教育序列,大概可视作与新东方、学而思类似的培训机构,只不过进入门槛比较高(学费高昂)、培养对象比较少(企业家、创业者)罢了——创业3年以上、管理的团队人数30人以上、企业年营收3000万元以上。你以为够了?图样!还有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条件,那就是必须要有三位知名企业家作为引荐人同时引荐,其中至少需要包含一位湖畔大学指定引荐人,指定引荐人除了九位创始人之外,还包括刘永好、阎焱、熊晓鸽、王玉锁、盛希泰等著名企业家和投资人。也正是这样的引荐人机制,“录取率不到3%,比哈佛、斯坦福还低”。

针对网传湖畔大学改名一事,湖畔大学回应称,湖畔自创立之初,即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非单位,不属于学历教育序列,为了避免给大家造成误解,现更名为“浙江湖畔创业研学中心”,简称“湖畔创研中心”。

这不是孤例。同在“企业大学圈”混迹已久的“青腾大学”更名为“青腾TencentX”,“混沌大学”更名为“混沌学园”……

该改的改,该关的关,整顿效果立竿见影。但话又说回来,大学、学院的设立标准是什么?该由谁来审批?

《意见》说了,大学、学院是具有特定功能和作用的法人组织,应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标准、程序,大学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审批或备案,学院根据办学层次、类型、法人性质等,由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审批。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且具有一定社会认知基础、面向特定人群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的老年大学、社区学院,可以继续使用“XX老年大学”“XX社区学院”等专有名称。

可以看到,这波“给大学正名”的操作既有对现实的纠偏,也有对历史的照顾。

高校更名之简称之争

谁是“华工”?

原本华北工学院、华东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四所工学院在各地简称“华工”。不过后来华北工学院后更名为中北大学、华东工学院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自动退出了“华工”之争。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理”,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华工”成了这两家之争。本来最有资格叫“华工”的应该是华中理工大学,可是为了合并平衡,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硬是把“华工”让给了华南理工大学,自称“华中大”、“华科”,也退出了中国大学排行榜TOP10。

谁是“华中大”?

根据教育部核准的《华中科技大学章程》,华中科技大学的官方简称是“华中大”,学校方面也强调今后将统一使用这一简称。不过,武汉人却认为该校更为人所熟知的简称应该是“华中科大”“,“华科”或者“华科大”。武汉地铁2号线南延线在华中科技大学附近设站站名曾公示的拟定站名“华科大”,华中科技大学向武汉地铁集团发函,要求用官方简称“华中大”来命名该车站获得了批准。

然而“华中大站”引发社会的众议,也就是说华中科技大学自称的“华中大“遭到了挑战。尤其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抗议,因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上被称为“华中大学”,“华中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华中地区几个英美基督教差会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在文华书院大学部基础上与博文书院大学部、博学书院大学部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一般被社会媒体简称为华科”或者“华科大”,只有华中科技大学官方自己简称为“华中大”,而在新建的华中科技大学地铁站就在华中师大旁边(广埠屯),新建的地铁站简称“华中大站”很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毕竟华中科大的历史非常短,面对小弟来抢老大哥的校名,引发了华中师大很多教授和校友的不满,甚至向相关部门提出抗议,在相关领导的撮合下,最后饱受争议的地铁站名终于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站“。

不清楚当年华中科大官方为何把自己简称为“华中大”,也许是早期华中理工老领导们对于当年大合校由华中理工大学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的不满,但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简称“华科”或者“华科大”已经被广泛流传,增加了医学把理工专属名称去掉后的“华中大学”应该是当年华中科技大学最理想的名称,无奈华中大学历史上一直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专有名称,虽然最后改为华中科技大学,但是官方一直简称自己为“华中大“,而“华中大“一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借助新地铁站希望重新对外宣称“华中大“,结果再次遭受挫折。因为不论是历史还是校徽,华中师大绝对不会让“华中大学”这个名号被旁边的高校抢占,毕竟华中师大校徽上的华大二字是无数华师毕业生神圣的代名词!

其实不论是社会还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学子都认可自己的“华科”或者“华科大”的简称,然而“华中大“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毕竟武汉有太多华中大学,华中师大、华中农大等高校都可以称为“华中大“,“华中大“容易让人混淆,而华科、华农、华师或者华科大、华农大、华师大的简称可以很好地区分这几所高校,如果华科的官方一直想要简称华中大,那么就需要努力把华师和华农完全吞并掉再考虑对外宣传,否则“华中大“的简称推广会一直招受巨大的争议!毕竟华科的历史很短,面对华师和华农的老大哥们,华科还是需要虚心接受外界的批判!太过于执着于“华中大“的简称对华中科大的宣传并没有益处!

谁是“华师”?

说到“华师”,很多人会问哪个“华师”?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三所师范大学都称呼自己是“华师”。不久的将来,也许还会诞生华北师范大学,华西师范大学来抢这个“华师”。

谁是“东大”?

“东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都自称“东大”,怎么办?建议各打50大板,都不许“作东”,“东南大学”叫“南大”,“东北大学”叫“北大”。“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磨刀霍霍正赶来…… :)

谁是“南大”?

“南大”是“南开大学”?还是“南京大学”?在天津,“南开大学”简称为“南大”或“南开”,离开天津,除了特殊语境,“南大”就是“南京大学”了。2014年12月,经教育部核准的《南京大学章程》在第一章总则中明确简称“南大”。常被媒体称为“南大”的还有南开大学,但教育部核准的《南开大学章程》,明确其简称为“南开”。加上2002年南京大学已经正式取得“南大”第41类,第42类注册商标,因此只有“南京大学”在教育领域拥有“南大”的合法简称。

南昌的简称是“洪”或“昌”,南昌大学改成“南大”着实是碰瓷南京大学。“南昌大学”的简称“南大”受到口诛笔伐后,在南昌大学合并组建10周年校庆上改称为“昌大”,官方说法是“为防止混淆,打出品牌”。“南昌大学”毕业生出省时,断断不敢称自己是“南大”毕业生,人们一听到“南大”就联想到“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若有人追问下去了,那就很尴尬了。而且南昌大学的老领导、校友和师生对“昌大”“江大”等简称认可度也不高,对“南大”这一简称比较认同。于是,就在2015年6月底南昌大学经江西省教育厅核准的《南昌大学章程》又将自己简称定为“南大”。而南昌大学也注册了不少商标,都是以“昌大”的名义注册。

“南通大学”简称“通大”,“南宁学院”简称“南院”,南华大学简称“南华”。

校名简称中的“天南地北”

天大(天津大学,这个学校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是天大的事);

南大(南京大学。南昌大学别不要脸可好?);

地大(中国地质大学);

北大(北京大学,钦州学院更名为北部湾大学叫“湾大”,不直);

校名简称中的“东南西北中”

东大(东南大学);

南大(南京大学);

西大(不是西北大学、也不是西南大学,是广西大学);

北大(北京大学);

中大(当然是中山大学,中北大学靠边,既不能中大,更不能北大,叫中学吧)。

校名简称之“天与地”、“天地人和”

天大(天津大学);

地大(中国地质大学);

人大(中国人民大学);

河大(谐音“和”,河南大学 (HENU),河北大学 (HBU),河海大学简称“河海”)

校名简称中的“江河湖海”

江大(该是江苏大学还是江南大学,江汉大学?)

河大(河南大学,河北大学?)

湖大(湖南大学)

海大(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两所大学缩写都是“海大”,不同的是,大连海事大学校内文件编号缩写是“连海大”,而大连海洋大学校内文件编号缩写是“大海大”)

校名简称中的“山石云川”

山大(山东大学还是山西大学?)

石大(中国石油大学,还有石河子大学)

云大(云南大学)

川大(四川大学)

校名简称中的“上中下”

上大(上海大学)

中大(中山大学)

下大(谐音“下”,厦门大学)

校名简称中的“人名”

西施(谐音“西师”,西南师范大学)

东施(谐音“东师”,东北师范大学,“东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大(武汉大学,貌似武汉大学的男生都被称为"武大郎")

焦大(焦作大学)

校名简称中的“形容词”

重大(重庆大学)

广大(广州大学)

深大(深圳大学)

长大(长春大学、长安大学、长江大学、长沙大学)

大大(大连大学,其实是“连大”)

太大(太原大学更名为太原学院,简称“太院”,占地面积1308亩,不太大啦!)

这大(谐音“浙大”,浙江大学,确实很大,截至2016年6月,浙大设有7个校区,含6个一般校区和1个国际校区,校园占地9335.16亩)

极大(谐音“吉大”,吉林大学,这个也很大,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6个校区7个校园,校园占地面积9165亩,6校合并,校区分布在长春各处,因此“美丽的长春市坐落在吉林大学校园之中”。)

鲁虺文化网大学改名专题组认为:“强弱差距较大的还是学校的实力说了算:简称必然属于强校,弱的老老实实说全称。而实力相当的则要看各地的习惯了。”凡带地名的大学的简称用地名简称不就完了。山东大学叫鲁大, 山西大学叫晋大。湖南大学叫湘大, 湖北大学叫鄂大……绝无重复。

大学简称之争

南昌大学发了朋友圈:欢迎新生来到南大。

南京大学:你叫南大,让我叫啥?

南宁学院坐不住了:南大你们争,升格为大学后让我叫啥?

南昌大学:你就叫宁大吧。

宁夏大学不服:当初为避免和厦门大学冲突,没叫夏大叫宁大,厦门大学总不能叫门大吧,这还要抢?宁大可是我唯一简称。

宁波大学默默流泪:不让我叫宁大,难道叫波大?

大理大学、大连大学都笑了:小样争啥,我的简称叫“大大”!(其实大理大学叫理大,大连大学叫连大,还好没连云港大学)

宝鸡大学特别犹豫,是叫“宝大”还是叫“鸡大”,这时太原大学说了:“看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我是太大”。

天津大学也不敢示弱:我叫天大;

中国地质大学:那我就是地大咯。

汕头大学听了:你们都别说了,我都“头大”了,

复旦大学:你听得头大,我旦(蛋)大!

哈尔滨佛学院:都别这大那大的了,欢迎来哈佛。

哈尔滨剑桥学院:上不了哈佛,还有剑桥。

ps:在哈尔滨既可以读“哈佛”——哈尔滨佛学院,也可以上“剑桥”——哈尔滨剑桥学院,真是天雷滚滚,哈尔滨真是神奇的地方。一本正经地说,这不是段子。

鉴于南昌大学碰瓷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出了名,北华大学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知名度,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简称“北大”,北大和清华就合并叫“北华大学”吧。

大学之“大”,岂是一个“大”字那么简单,管你什么天大、太大还是波大,没底蕴再大也是空有其表。

经济危机严重,工作难寻,某公司招聘,几百大学生争相自报家门:

“我北大”

“我交大”

“我浙大”

“我电大”

突然,一女生响亮声起:“我波大!”

董事长拍桌说:就是你了!

人散后,董事长关上门,拉上窗帘:你秀出来看看~~~~~

该女生脱了外套……才从外套里掏出一个小本本:宁波大学毕业证书。

这些大学简称都重名(仅从字面理解)

Siwer提醒:学长们给学弟学妹介绍大学尽量少用有重名的简称,情侣要报考同个学校必须要说全名称,还要写出来对照(比如暨南大学和济南大学),还需要明确校区,不然就造成天各一方,牛郎织女的悲剧了。

华农——华中农业大学 VS 华南农业大学

华理——华南理工大学 VS 华东理工大学 VS 华北理工大学

北工大——北京工业大学 VS 北方工业大学

湖工大——湖北工业大学 VS 湖南工业大学

河工大——河南工业大学 VS 河北工业大学

湖师大——湖南师范大学 VS 湖北师范大学

华师——华中师范大学 VS 华东师范大学 VS 华南师范大学

交大——上海交大 VS 西安交大 VS 北京交大 VS 西南交大 VS 兰州交大 VS 华东交大

山大——山东大学 VS 山西大学 山东大学简称“山大”,山西大学实力不够不用争

东大——东南大学 VS 东北大学 VS 东华大学

西大——西北大学 VS 西南大学 VS 西华大学 VS 广西大学

河大——河南大学 VS 河北大学 VS 河海大学

南大——南京大学 VS 南昌大学 VS 南开大学 VS 南宁学院 VS 南通大学 VS 南华大学

南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VS 南昌航空航天大学

南师大——南宁师范大学 VS 南京师范大学

华工——华南理工大学 VS 华东理工大学

中大——中山大学 VS 中南大学 VS 中北大学

江大——江苏大学 VS 江南大学 VS 江汉大学

湖大——湖南大学 VS 湖北大学

海大——大连海事大学 VS 大连海洋大学 VS 海南大学 VS 中国海洋大学

石大——中国石油大学 VS 石河子大学

广大——广西大学 VS 广州大学

西师——西北师范大学 VS 西华师范大学

山师——山西师范大学 VS 山东师范大学

西政——西南政法大学 VS 西北政法大学

哈工——哈尔滨工业大学 VS 哈尔滨工程大学 VS 哈尔滨理工大学

虽然说大学校名简称只是一个符号,重名重姓者可以说如“过江之鲫”。

中国大学校LOGO的诞生 细数中国大学奇葩校徽

教育部给校名雷同“补刀”

大学更名潮,导致了一个意外产物,就是校名雷同,为简称之争埋下了伏笔。校名雷同,再加上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公布简称,直接给简称之争补了一刀

2011年7月12日,教育部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规定了各高校章程应按高等教育法规定载明的内容,第一点便是“学校的登记名称、简称、英文译名等”。

2013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章程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称全国所有大学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章程起草工作。

随着各大学的章程制定,校名雷同引发的大学简称之争越来越多,许多大学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雷同简称,跟中国高校命名多使用地名方位并冠以理工、工业、科技等行业名这个规则有关。殊不知,大学众多,均以此冠名,怎能不雷同?很少有民国时期的燕京、清华、辅仁、东吴、岭南、震旦、之江、华西、湘雅、齐鲁、协和、复旦、同济等这样的有内涵的大学名称(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这些大学哪所当时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学,校名不雷同,堪称传奇。

与此同时,法律的缺陷,使得一桩争议很难有确定的结局。目前,在《高等教育法》等法规中,都未具体规定大学简称的具体做法。幸好“大学简称带来的,顶多是尴尬的趣味。”

截至2015年7月5日,84所教育部核准章程高校所列简称(顺序按教育部官网核准书发布先后)

各打高校的章程,其中大多会在第一章节中介绍学校的中英文校名及其简称。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英文缩写RUC

东南大学:简称“东大”,英文缩写SEU

东华大学:英文缩写DHU

上海外国语大学:简称“上外”,英文缩写SISU

武汉理工大学:简称“武汉理工”,英文缩写WUT

华中师范大学:简称“华中师大”,英文缩写CCNU

吉林大学:简称“吉大”,英文缩写JLU

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英文缩写SJTU

同济大学:简称“同济”,英文和德文译名Tongji。

四川大学:简称“川大”,英文缩写SCU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文缩写NWAFU

东北师范大学:简称“东北师大”,英文缩写NENU

上海财经大学:简称“上海财大”或“上财”,英文缩写SUFE

中国矿业大学:简称“中国矿大”,英文缩写CUMT

西南大学:英文缩写SWU

山东大学:简称“山大”,英文缩写SDU

兰州大学:简称“兰大”,英文缩写LZU

天津大学:简称“天大”,英文缩写TJU

东北大学:英文缩写NEU

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东师大”,英文缩写ECNU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英文缩写WHU

重庆大学:简称“重大”,英文缩写CQU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英文缩写BFSU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

清华大学:无

中国农业大学:简称“中国农大”,英文缩写CAU

南开大学:简称“南开”,英文缩写NKU

浙江大学:简称“浙大”,英文缩写ZJU

中南大学:英文缩写CSU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英文缩写SYSU

电子科技大学:英文缩写UESTC

西安交通大学:简称“西安交大”,英文缩写XJTU

中国海洋大学:简称“中国海大”,英文缩写OUC

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英文缩写BNU

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英文缩写DUT

复旦大学:无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英文缩写NJU

厦门大学:简称“厦大”,英文缩写XMU

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大”,英文缩写HUST

湖南大学:简称“湖大”,英文缩写HNU

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南理工”,英文缩写SCUT

北京理工大学:简称“北理工”,英文缩写BI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英文缩写BUAA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英文缩写HIT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或“西北工大”,英文缩写NPU

中央民族大学:简称“中央民大”,英文缩写MUC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英文缩写USTC

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或“北京科大”,英文缩写USTB

中央财经大学 :简称“中央财大”或“中财大”,英文缩写CUFE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简称“对外经贸大学”或“贸大”,英文缩写UIBE

东北林业大学:简称“东北林大”,英文缩写NEFU

华东理工大学:简称“华理”,英文缩写ECUST

河海大学:简称“河海”,英文缩写HHU

江南大学:无

合肥工业大学:简称“合肥工大”或“合工大”,英文缩写HFUT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简称“中石大”或“石大”,英文缩写UPC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简称“地大”,英文缩写CUG

西南财经大学:简称“西南财大”或“西财”,英文缩写SWUFE

西南交通大学:简称“西南交大”,英文缩写SWJTU

陕西师范大学:简称“陕西师大”或“陕师大”,英文缩写SNNU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英文缩写XDU

北京体育大学:简称“北体大”,英文缩写BSU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称“中南大”,英文缩写ZUEL

暨南大学:简称“暨大”,英文缩写JNU

北京交通大学:简称为“北京交大”,英文缩写BJTU

大连海事大学:简称“大连海大”或“海大”,英文缩写DMU

长安大学:无

华中农业大学:简称“华中农大”或“华农”,英文缩写HZAU

中国传媒大学:英文缩写CUC

中国政法大学:简称“法大”,英文缩写CUPL

华北电力大学:简称“华电”,英文缩写NCEPU

北京中医药大学:简称“北中医”,英文缩写BUCM

中国药科大学:简称“中国药大”,英文缩写CPU

北京化工大学:简称“北化”,英文缩写BUCT

北京林业大学:英文缩写BFU

南京农业大学:简称“南农”、“南农大”或“南京农大”,英文缩写NJAU或NAU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简称“中国矿大(北京)”,英文缩写CUMTB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简称“地大”或“北京地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简称“中石大”,英文缩写CUP

中央音乐学院:英文缩写CCOM

北京邮电大学:简称“北邮”,英文缩写BUPT

南京理工大学:简称“南理工”,英文缩写NJUST

哈尔滨工程大学:简称“哈工程”,英文缩写HEU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英文缩写为NUAA

说明:其中,有的高校规定了不止一个简称,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或“西北工大”,而南京农业大学则更是一口气规定了3个中文简称及两个英文简称,分别是:“南农”、“南农大”、“南京农大”及“NJAU”、“NAU”。由于高等教育法并未对高校简称作出规定,所以高校的简称既符合长久的使用习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因此,有的部属高校便在章程中对简称更加细化,以便区分。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分别规定简称为“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而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也各自将简称确定为“华中师大”与“华东师大”,而非更具争议的“华师”或“华师大”。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其实是延续了原名称大连工学院的简称。由此大连工业大学只能叫“大连工大”。

不过,部属高校中由于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都是由两个独立办学机构组成,因此其简称大致相同,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简称中石大、石大,英文缩写为UPC;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则简称中石大,英文缩写为CUP。

除了上述在章程中明确规定中文简称的高校外,部分高校,类似中国人民大学,只是在章程中写明其英文简称,并未提及中文简称,例如东华大学简称DHU、东北大学简称NEU、中国传媒大学简称CUC等。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江南大学及长安大学四所部属高校在其章程中未明文规定中文或英文简称。

中国校名最长的大学 脑洞大开你想到有多少个字?

2020~2021年高校更名

每年的中国大学更名都会牵动无数人的心,一些高校借着更名一步登天,在来年的招生上形式一片大好。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公示申报升格、更名和转设的高校名单。

某个大学改名或转设通常是由各省份向教育部申报,教育部进行评议审议,教育部拟同意改名或设置还会向社会公示,看是否有问题,通常来说到了拟同意阶段,基本就等待最后发函确认,当然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无法通过。

公示时间为2021年6月4日至6月18日

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名单
序号 设置事项 申报省份 办学性质
1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转设为北京金融科技学院 北京 民办
2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转设为张家界学院 湖南 民办
3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转设为合肥理工学院 安徽 公办
4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转设为阜阳理工学院 安徽 民办
5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转设为芜湖学院 安徽 民办
6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转设为南京经贸职业技术大学 江苏 公办
7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转设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大学 江苏 公办
8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合并转设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大学 江苏 公办
9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与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合并转设为江苏医科职业技术大学 江苏 公办
10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与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转设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江苏 公办
11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转设为昆明传媒学院 云南 民办
12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与山东职业学院合并转设为山东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 公办
13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转设为成都外国语学院 四川 民办

公示时间为2021年5月17日至5月28日

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名单
序号 设置事项 申报省份 办学性质
1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 贵州 民办
2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转设为贵州黔南经济学院 贵州 民办
3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转设为贵阳信息科技学院 贵州 民办
4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转设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贵州 民办
5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和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合并转设为贵阳康养职业大学 贵州 公办
6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转设为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广西 民办
7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转设为桂林学院 广西 民办
8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转设为南宁理工学院 广西 民办
9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转设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广西 公办
10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转设为成都锦城学院 四川 民办
11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绵阳城市学院 四川 民办
12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转设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甘肃 公办
13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合并转设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甘肃 公办
14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转设为银川科技学院 宁夏 民办
15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转设为山西科技学院 山西 公办
16 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转设为青岛电影学院 山东 民办
17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与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合并转设为石家庄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 公办
18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转设为淮北理工学院 安徽 民办
19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转设为新乡工程学院 河南 民办
20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转设为荆州学院 湖北 民办
21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转设为广州华立学院 广东 民办
22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转设为东莞城市学院 广东 民办
23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与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转设为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浙江 公办
24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转设为昆明城市学院 云南 民办
25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转设为烟台科技学院 山东 民办

公示时间为2020年12月24日至2021年1月7日

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名
序号 设置事项 申报省份 办学性质
1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转设为山西晋中理工学院 山西 民办
2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转设为山西工学院 山西 公办
3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转设为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甘肃 民办
4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转设为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甘肃 民办
5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转设为兰州工商学院 甘肃 民办
6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转设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 公办
7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 公办
8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 公办
9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转设为天津传媒学院 天津 民办
10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转设为天津仁爱学院 天津 民办
11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转设为泰山科技学院 山东 民办
12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转设为烟台理工学院 山东 民办
13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转设为青岛城市学院 山东 民办
14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转设为湛江科技学院 广东 民办
15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转设为珠海科技学院 广东 民办
16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转设为广州新华学院 广东 民办
17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转设为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广东 民办
18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转设为湖州学院 浙江 公办
19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转设为温州理工学院 浙江 公办
20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转设为赣东学院 江西 公办
21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南昌医学院 江西 公办
22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武汉城市学院 湖北 民办
23 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湖北恩施学院 湖北 民办
24 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转设为新疆第二医学院 新疆 公办
25 石河子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新疆政法学院 兵团 公办
26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转设为昆明文理学院 云南 民办
27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转设为滇池学院 云南 民办
28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转设为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云南 民办
29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转设为中原科技学院 河南 民办
30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转设为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河南 民办
3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转设为无锡学院 江苏 公办
3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转设为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 江西 民办
33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山东 公办

公示时间为2020年11月11日至11月25日

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名单
序号 设置事项 申报省份 办学性质
1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转设为重庆财经学院 重庆 民办
2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转设为重庆信息学院 重庆 民办
3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转设为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重庆 民办
4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转设为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 民办
5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转设为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 民办
6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转设为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江西 民办
7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转设为南昌交通学院 江西 民办
8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转设为赣南科技学院 江西 公办
9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转设为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广东 民办
10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转设为广州软件学院 广东 民办
11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转设为广州华商学院 广东 民办
12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转设为广州南方学院 广东 民办
13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转设为合肥城市学院 安徽 民办
14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转设为合肥经济学院 安徽 民办
15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转设为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山西 公办
16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转设为晋中信息学院 山西 民办
17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转设为长春人文学院 吉林 民办
18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转设为沧州交通学院 河北 民办
19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转设为嘉兴南湖学院 浙江 公办
20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 江苏 公办
21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转设为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吉林 民办

上述信息最终以教育部批准为准。

大学分校、分校区、独立学院的区别?

中国一些大学有不止一个校区,两地办学或者多地办学好像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这让地理位置不佳的大学焕发了新的生机。随着高校每年招录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很多高校为了容纳所招生的大学生,纷纷设立了分校或分校区。大家对此也都司空见惯,正是源于这种漫不经心,所以很少有人费心的深究一所学校的分校和分校区之间的差异,总得差不多。其实,这其中是大有玄机的。

重点大学有许多眼花缭乱的分校区、分校、独立学院,比如“为何中国地质大学同时存在于北京和武汉?(这些大学的两个校区,早已分家单干,独立办学)到底哪一家属“正宗”?”“电子科大与电子科大沙河校区是什么关系?”“山东大学和山东大学(威海)毕业证有何区别吗?”“北邮世纪学院与北邮是什么关系?”“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发的什么学历?” 当然最关键的,这些分校拿的学历和本校一样吗?

“分校”和“分校区”

一说起分校,一些家长可能会马上想起“三本”、“民办”等概念,进而就与“高价生”联系到了一起,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解。目前,人们在称谓上习惯把“分校”和“分校区”统称为“分校”,其实二者有显著差别。

分校:大多是与“本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相独立的办学机构;而分校的招生工作基本独立于校本部,通常在招录分数线上要低于本部。

分校区:大多是指与“本校”除地理区位不同外其余方面皆保持一致的“本校分部”,在各方面都直接受“本部”领导。大学“分校区”一般没有独立招生的权力,其生源主要依靠校本部统招,再根据专业和年级分配到各个校区,因而生源质量有极好的保证。

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在南京主要分为仙林校区、随园校区、紫金校区,三个校区间,学生除就学位置外,其余皆享受与校本部学生一样的待遇。而“分校”种类繁多,不同“分校”的含金量也明显不同。

关于毕业证:毕业证可能一致,也有可能备注。

不管是“分校”还是“分校区”,毕业生的本科毕业证书都由校本部统一颁发,证书的封皮样式和文字与校本部毫无差别,证书内芯同样加盖本部公章和本部校长印。

只是,对于分校的证书内芯的文字表述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分校与校本部完全一致。

如山东大学的威海分校,成功转化为山东大学“分校区”,在各类学历学位证书方面实现了完全一致;

第二种:分校表述与校本部稍有不同,文字上会注明“某某校区”或“某某分校”。

如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生毕业后,虽由东北大学统一颁发证书,盖东北大学公章,但专业前面会写秦皇岛分校几个字。

家长们对“分校”所颁发的毕业证内芯中,不做任何标记和文字描述的学校,可以多留意一下,这样考生就能以较低的分数读“分校”而能获得和总校一样的文凭,对毕业后找工作有好处。

根据形成过程来进行划分,“分校”一共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大学合并潮的产物

产生于“大学合并潮”并隶属于“本校”,实际上基本保持独立运行的“分校”。

本世纪初的大学合并,主要是将专业性较强的大学向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合并,进行合并的学校在合并前地理位置并不重叠或临近,合并后就转化为了实际上的“类分校区”。

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了合并,前者如今成为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大医学部独立于北京大学进行招生,学生需于大一、大二进入北京大学本部学习基础公共课程之后,方能转入北大医学部进行专业深造,然而在学制、学位的转化方面都应按照医学部的要求执行。

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更名为复旦大学医学院。目前医学院有11个学院(部)、8个本科专业;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4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东南大学医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35年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其后又历经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重要时期。

第二类、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办

由学校本部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办,隶属于“本校”却基本独立运行的“分校”。此类“分校”由于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在性质认定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与珠海市政府合作建立,教学方面长期引进本部教师进行合作,分校党委书记由本部党委副书记兼任。

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于2021年停止招生,2024年终止办学 。国家教育部同意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建设的批复,珠海校区将与北师大校本部同水平、同标准办学定位。从北师大珠海分校到北师大珠海校区

类似的还有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与北京工业大学的关系,是北京市通州区政府和北京工业大学联合创办的大学分校。虽然北工大实验学院可以在北京一本招生,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上还仍然摆脱不了实验学院的所属。

在同样属于校本部与地方政府共建高等教育机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大学(威海)】却成功转化为山东大学“分校区”,在各类学历学位证书方面实现了完全一致,并且不属于“独立学院”之列。

第三类、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办

由学校本部与民间资本合作开办、完全独立自主运行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的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学位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即基本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学校。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为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在公办普通高校体制之外产生了大量的独立二级学院。例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历年录取分数线均低于本部150分以上,主要招收本科第二批次和本科第三批次考生。同时,其毕业生毕业后也将获得的学院独立颁发的学历和学位证书。

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6号令),对独立学院转设给予了6条规范发展路径。第一,继续举办独立学院;第二,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第三,以公办高校为主举办,“合作方”虚置的,可并入公办高校,也可引入新出资方迁址;第四是合并继续举办独立学院;第五,由当地政府支持转为公办高校,转设后继续与政府合作;第六是转为其他层次的民办学校或终止办学。

全国独立学院总数量2010年达到323所,到2016年下降至266所,有57所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重点提示

第一类和第二类“分校”毕业生的本科毕业证书由校本部统一颁发,证书的封皮样式和文字与校本部毫无差别,证书内芯同样加盖本部公章和本部校长印。证书内芯的文字表述有两种方式:

与校本部完全一致,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等。

表述与校本部稍有不同,文字上会注明“某某校区”或“某某分校”,如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颁发的本科毕(结)业证书,内芯上将注明“在我校实验学院某某专业学习”。

第三类“分校”除在学历学位颁发方面与前两类“分校”差别较大之外,凭借强大的民间资本的介入,其在校园硬件建设、教学管理、学生服务等方面通常并不落后甚至还要优于前两类“分校”。

明显区别于“分校”的是,“分校区”大多指“本校分部”,即“分部不分校”,“分校区”在各方面都直接受“本部”领导,不存在独立运行的状况。

例如,复旦大学在上海主要分为邯郸路校区(主校区)、枫林校区(医学院)、张江校区(微电、软件、药学)、新江湾城新校区(法学),四个校区间学生除就学位置外其余待遇皆一致。

郑州大学分为南校区(大学路)、北校区(文化路)、新校区(科学大道),三个校区间学生除就学位置、就读专业外,其余待遇皆一致。

建立“分校区”也可能是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出于自身教学建设的需要,将研究生与本科生分在不同校区培养,像南方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就属于这种情况,分校区毕业生与本部毕业生在各方面也享受同等待遇。

常见的校区分类

中国校园分布最广的一个大学,校区多达十几个

北京联合大学校望文生义是联合起来的大学,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有12个校区,遍布在北京城的六个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昌平区、平谷区以及西城区的丰盛、什刹海地区),形成了以主校区为中心,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该校共设有17所学院,学院都分散在各个校区,部分一个校区就是一个学院。“北京有多大,北京联大就有多大”。然而这么多校区合并在一起仅仅600亩,不如一些高校单个校区。

1、北京联合大学主校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9号,包括了旅游学院、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97号,距离主校区有7.8公里。

3、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外馆斜街5号,距离主校区有5.5公里。

4、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延静东里甲3号,距离主校区有10.9公里。

5、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厚金路与垡头路交叉口东150米,距离主校区有19.1公里。

6、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有两个校区——丰盛校区、什刹海校区,分别位于西城区西单北大街丰盛胡同13号、西城区鼓楼大街前海东沿50号。

7、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北路4号,距离主校区有10公里。

8、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路,距离主校区有21.1公里。

9、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石牌坊南,距离主校区有36.5公里。

10、北京联合大学平谷学院,位于北京市平谷区,成立于1995年9月,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专科学院。

11、北京联合大学北苑校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六号院甲1号,距离主校区有6.3公里。

大学为何频建新校区?“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是主因”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面临巨大压力,除了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严重短缺外,校区土地面积、建筑面积也呈现严重不足的态势。为此,新校区建设,甚至异地办学,成为不少大学主动突围的选择。如中山大学建设珠海校区、浙江大学建设舟山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合肥校区,等等。这是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的重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建和已建的高校新校区超过200个。多所高校为何频频建设新校区?

以山东大学为例,该校在116年的办学历程中,经多次迁徙、合并调整,目前形成了横跨济南、青岛、威海三市八大校区,在校生超过6万人的办学规模。其中位于济南市的6个校区中,最小的占地仅为320亩,最大的占地也只有1100亩。

校区分散、管理成本高、经费不足等问题逐渐成为山东大学制约发展的因素。主校区迁建章丘,统合校区,推动学科整合、融合发展,也许能显现出优势,应被看作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机遇。济南市承诺免费提供8900亩土地、垫资代建,同时提供补贴,将极大促进山东大学的发展。山东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由于办学规模较大,学科分布过于分散,医学院在趵突泉校区、工科在千佛山校区、文理科分散在中心校区和洪家楼校区,不仅学科融合缓慢,难以发挥综合性优势,而且增加了学校管理成本。

“高校建校区的势头,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分不开”

高校动迁不是高校自身就能决定的事,当前不少高校异地搬迁、建校区势头很旺,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是分不开的。“大学动迁要将市场力量和行政力量结合起来,使动迁行为有序化,而不能仅靠行政力量强推。”

在深圳,北大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纷纷成立。去年,深圳市印发的《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深圳新建10所左右高校,建设周期内给予每所高校最高10亿元专项经费资助。

而在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学院等早已落户。

“大学相当于人才蓄水池,能吸引高端人才,对地方政府来说当然愿意投入。而且地方政府提供交钥匙工程,大学也很难拒绝。”也要看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不少高校在深圳、青岛异地办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这些城市地理位置、政策环境本身的优势,这些优势对人才有吸引力,是一种自发的聚集模式。

“建设一流大学更重要的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即学校办学应有的现代治理结构,学校必须实行科学管理,对扩建、搬迁校园的重大办学战略决策,不能任由行政力量主导。”

“如果学校内部对如何内涵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划设计,当地政府有明确的支持,建新校区可能会成为打破校区分散掣肘的重要途径。否则,即便建新校区也很难成为发展机会。”

“过去20年间,我国高校建设新校区,把主校区搬迁到城郊的不在少数。客观而言,搬迁为学校发展获得更大空间,但由于搬迁多是由学校行政与政府部门拍板决策,也导致搬迁产生诸多后遗症。”搬迁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严重不便,教师和学生共同在校区生活的一些场景不复存在,由于新校区与老校区,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被隔离”状态,不少新校区成为“文化孤岛”,“文化沙漠”。“从大学发展的角度来说,新校区建设最重要的是要作为大学来建,而不是作为地产来开发。”大学不仅仅是大楼,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和精神,一些大学新校区面积很大,设备设施齐全,但教授不愿去、学生不方便、文化割裂,对学校发展极为不利。

异地校区面临被“清理”危险

教育部可谓是“重拳出击”,先是推出“双减政策”大杀四方,让教育资本无所遁形。接着高校改革就无缝衔接,“异地校区”或将面临被清理的危险,让不少985大学瑟瑟发抖。

2021年7月2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21〕10号),从严控制高校异地校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对现存高校异地校区,本着平稳有序原则逐步清理规范。 

要知道名校到处开“分舵”也是一种实力的象征,如果面临被清理规范的风险,又该何去何从?部分高校分校能否乘此办学契机独立成校?

目前国内一共有45所985/211大学设有异地校区,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异地办学“王者”,拥有哈尔滨、深圳、威海三个校区,也是C9联盟里唯一一个有异地校区的大学。

从地域上来说,异地校区也是一些高考大省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比如河北省拥有东北大学秦皇岛校区,作为省内“名校贫瘠”的典范,这是河北省为数不多的985院校。

而哈工大威海校区发展历史悠久,距今有36年的办学历史,作为一所分校区,它已经深耕在威海这座城市,如今哈工大威海校区已经有一万多名学生,42个本科专业,大规模搬迁将这些学生“退回”校本部貌似并不现实。未来这所分校区会不会“就地生根”,原地变成“威海工业大学”?毕竟威海市想成立自己的大学不是一天两天了。想当初山东大学来威海开设分校区的时候,威海市就想将其改为“威海大学”,不过后来因为不得已的因素,这项工作被迫搁置,如今不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吗?

而这次“大清理”动作波及到的省市,威海首当其冲。作为北国风光的佼佼者,威海市凭借着自身优势已经吸引多所高校建立异地校区,其中包括山大威海校区、哈工大学威海校区、北交大威海校区。拿下两所985大学分校区,也是国内唯一拿下985分校区的地级市(当时还是一所小县城),威海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异地校区的开山鼻祖了。

这些大学的两个校区,早已分家单干,独立办学

同一个校名两个大学用,从系出同门到分道扬镳

中国人很介意别人跟自己重名,都希望自己的名字是独一无二的,但这三对六所“211工程”国字头的大学很有意思比较奇特,用一样的名字,在两地独立办学,容易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他们每两个学校使用同一个名字,区别就是校名后加括号注明所在城市。这六所大学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这些学校咋看起来,容易让人把他们当作同一所学校在不同地方的校区。而实际上,这三对大学是六个独立的办学实体。从现状来说,虽然两两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已经各自独立发展多年,相互之间完全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而且这六所大学办学层次都比较高,全部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有北京和武汉两所,北京的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所大学独立办学,带(武汉)的就是在武汉,不带武汉的就是在北京。

二、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同样,中国矿业大学有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两所学校,中国矿业大学在江苏徐州,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北京,带(北京)的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不带(北京)的是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

三、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两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北京。

例外: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和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是统一办学的。

中国高校改名通史——梁山大学史

一、梁山武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建

一日,梁山老大宋江一行从都城东京回到梁山泊后,一直闷闷不乐。追问之,才知宋江等梁山兄弟在东京开会丢了面子。原来和他们一起面圣的大宋官员基本上是科班出身,这得益于太祖“宰相须用读书人”的感慨,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多数地方官员拥有本科学历,少数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三朝元老一般也拥有大专学历,再不济也有翰林院在职研究生学历。而梁山兄弟多是中小学毕业,不少还是文盲,只有极少数拥有本专科学历。在东京与科班官员的交流中,宋江等人甚是感觉梁山兄弟学历太低,太丢人。

在忠义堂第2353次会议上,宋江提出一定要提高梁山兄弟的学历,至少拥有专科学历。众人纷纷献策,多数主张集体购买假文凭或通过函授、夜大、自考获取文凭,或找关系搞假的真文凭。李逵手持板斧说,俺绑架礼部尚书,逼迫他给发文凭。然而林冲主张梁山应该自己办大学,专为梁山兄弟服务,这一建议被宋江采纳。

经过数月的努力,尤其是宋江亲自给高俅高太尉送去千万两白银后,礼部很快批下准建梁山武术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梁山高专”)的公告。自此,梁山泊人有了自己的大学——梁山高专,属于民办大学(高职专科层次),自负盈亏,宋江亲任首任校长。果然不出三年,梁山兄弟均获得由礼部颁发的大专文凭,不少勤奋的梁山士兵也获得大专文凭。

二、梁山学院的成立

虽说经过三年的努力,梁山兄弟都拥有了大专文凭,但是大宋王朝发展太快,尤其是皇恩浩荡,科举取士人数逐年增加。

这不,宋江校长又去开封办公,发现大多数禁军士兵拥有大专文凭,而与他同朝的中央官员一般拥有本科文凭,不少已是拥有硕士和博士文凭。 【本科、硕士、博士的区别

宋江回到梁山后,又是闷闷不乐,于是乎召集108将集体开会,这么大规模的会议自接受招安以来还是第一次。经过数天商议,宋江最后表示梁山要不惜一切代价,使梁山高专升格为本科院校——梁山学院。

经过一年建设,梁山高专投资两亿两白银在梁山脚下移山填湖建立起梁山高专南校区,占地千亩,内有标准运动场一个,N层楼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活动中心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等共N幢,设施非常豪华,校园环境非常优美。宋江大哥更是跑上跑下,找高俅,求童贯,拜蔡京。礼部学院评审委员会刚到达梁山泊,还没对梁山高专进行考察,宋江大哥就对每位委员奉上白银百万,并请诸位委员在五星级的梁山国际大酒店快活数日。半年后,梁山高专以全票通过礼部学院评审委员会的审核,礼部下发《关于同意梁山武术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梁山学院的通知》(礼发函[政和二年]38号),宣告梁山高专正式升格为梁山学院。梁山学院花四百万两白银请高俅太尉为学院题名,宋江大哥任首任院长,但是官阶上升一级(副厅级),跟梁山市副市长平起平坐。【关于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学院、学院升格大学的规定

三、梁山大学的建立

又过了两年,梁山兄弟均由大专学历专升本成为本科学历,官也升了几级,但是梁山学院境况却不好。由于梁山学院仅招收梁山将士及其子弟,所以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而学院开支则主要由梁山泊财政划拨,大宋政府补贴一点。因此,梁山泊在梁山学院上的开支非常大,严重影响了梁山泊的财政运转。【城市学院卖地获得政府支持 被指借教育圈地

为了解决梁山学院的财政困难,宋江大哥又一次召开梁山108将全体会议,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宋江最后决定,梁山学院以后对辽国、金国、大理、西夏等国招生,招生名额每年以10%的幅度增加,对除梁山将领及其子女以外的学生征收学杂费,学杂费标准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而定,争取做到每年以5%的标准增长。【大学扩招史:大扩招改变了什么?

数年后,梁山学院在校生由以前的数百人增加到近万人,系部由原来仅有的公安系发展到30多个系,知名度逐步升高,硕士点也有了10个,终于升格为综合性大学梁山大学,虽然说没有大师,但是梁山大学硬件还是不错的——建筑面积是100万平米,80部电梯,60个建筑单体,5座桥梁,6个大门。而不少梁山兄弟们也因此获得硕士文凭。【研究生十年扩招一倍 高产量难以保证高质量

四、梁山大学的发展

梁山大学经过几年的发展,财产已达数亿,博士点也有不少,在大宋国小有名气,但是每年的苏东坡大学排名都在百名之外,连礼部的“123工程”都未进入。特别是近几年大宋国内兴起高校并校风,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大学领导层深感压力,典型表现在招生难,生源质量和学生阶级成分都在下降。

为了实现梁山大学的长远发展,宋江提出了在十年之内将梁山大学建成大宋一流大学的宏伟计划。对此,宋江首先积极同梁山体育大学、梁山政治学院、梁山水产学院、梁山公安学院、梁山书院等梁山境内数所高校领导交流,终于达成并校协议,建立了以宋江为校长的新梁山大学——成为了梁山境内的巨无霸大学。梁山大学拥有6个校区7个校园,校园占地面积7000亩,校区分布在梁山各处,因此“美丽的梁山泊坐落在梁山大学校园之中”的说法。针对一些老教授抱怨梁山大学校区太多,来回上课十分不方便的抱怨,宋江批评他们真有点鼠目寸光了,现在大学都跑到沿海城市办学,咱守着个蓼儿洼有啥出息?我们也要在珠海,广州等沿海开放城市建立分校区大学分校、分校区、独立学院到底有什么区别?

其次,宋江花高薪聘请大宋国内的各界知名人士出任梁山大学内的院长、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像请高俅为体育学院名誉院长,博导教授,兼任蹴鞠队主教练;请蔡京为政治学院院长,博导教授;请童贯任管理学院院长,博导教授;请方腊为公安学院院长,博导教授……梁山大学还花重金赞助大宋蹴鞠联赛(SCA),引起了大宋皇帝赵佶的注意。宋江从大宋皇帝赵佶的招安圣旨里集出“梁山大学”作为新学校标识。在给当红歌星李师师送了一百万两白银运作后,大宋皇帝赵佶突然亲自莅临视察梁山大学,勉励梁山大学当以升格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并借机提出了“大宋面向10世纪建立123所重点高校”的宏伟目标,简称“123工程”。赵佶皇帝和宋大哥的合影一直被放在官方网站首页,梁山大学也聘请李师师小姐为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俨然一副大宋第一民办高校的态势。新梁山大学果然不同凡响,合并第二年就进入礼部“123工程”,不到十年成为大宋国内师生规模仅次于大宋大学的大学。新梁山大学以更快的步伐向前发展,为大宋国发出更多的文凭,不,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梁山大学合并又刚办完五周年校庆本来是大喜事,可是周围几所高校又改校史了,让宋江好不烦闷。其中一所高校修食堂时挖出一个陶片,就把校史上溯到了大汶口时期,一下子成了有几千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其它几所虽无这般厚颜无耻,但也把校史提前了五十年、一百年不等,刚办过合并一周年校庆次年就办百年校庆。如此这般,才成立不足10年的梁山大学便黯然失色了。宋江已让弟弟宋清在梁山大学周围挖过,山上只有草木石头蚂蚱,水里只有鱼虾蛤蟆王八,找不到什么陶片,弄个几千年校史的想法只好作罢。军师兼校务委员会主任吴用说,梁山本名“良山”,因春秋时期附近有良邑而得名。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前元十二年) ,文帝封二子刘武为梁王,曾猎于此山,死后并葬于山北麓,“良山”遂易名“梁山” 。据历史系考据现在梁山大学主教学楼为当年梁王书房遗址,故可将梁山大学延伸到1000多年前,可称为“千年学府”

五、独立学院的磐涅——梁山大学宋江商学院

梁山大学为贯彻礼部的教育产业化战略,让宋江大哥个人象征性出资108元,依托梁山大学本部雄厚的师资力量、综合办学优势、校园校舍建立国有民办二级学院——梁山大学宋江学院,实行民办收费(三倍于本部收费),于大宋科举第三批招生,但是毕业后发本校文凭和学位证书,如此优待一时引发报考热潮。但是伴随着大宋高校扩招,独立学院在各地横空出世。一些独立学院出现了办学不规范的现象和问题,占用母校硬件师资也就罢了,尤其是毕业证书均由学校本部统一颁发,证书的封皮样式和文字与校本部毫无差别,证书内芯同样加盖本部公章和本部校长印,这对寒窗苦读的学子十分不公平,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多次呼吁加强独立学院法制建设工作,实现独立学院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来源:鲁虺文化网

随后《大宋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即26号令)颁布,按照礼部的要求,全国独立学院在5年内符合条件的都要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梁山大学宋江学院转设为“宋江商学院”,不可再傍“梁山大学”之名,而且根据独立学院办学要求——“不少于500亩的国有土地”让宋江商学院非常难办,因为梁山大多是水面,土地稀缺且昂贵,要找500亩土地比打败金国还难。而且梁山守着卢俊义大哥定下的“8万亩耕地红线”,但又到处搞房地产,高尔夫球场,教育用地报到宋江大哥那里也很难批下来。事实上,即使真的批下这块地,宋江商学院也没有钱买,得劫多少道啊?

相关数据显示,不只是宋江商学院,大宋全国大学债务数字惊人,不少高校一直在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大宋国有265所独立学院,其中有5所已停止招生,1所停办。在宋江大哥的斡旋下,他的老家郓城接纳了宋江商学院。作为郓城政府引进的第一所大学,宋江商学院的建设被当作当地“几乎是头等的大事”,很快提供了800亩国有土地,还有1200亩土地备用。10幢学生宿舍楼,6幢教学楼,3幢学生食堂,3幢实验楼,2幢行政办公楼,1幢图书馆在100天内宣告完工,创造了劫道速度。宋江商学院的的搬迁开启了在梁山高校的一股独立学院“搬家”潮——梁山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迁址滨州、梁山财经大学工商学院搬迁至德州、梁山文理学院科学与艺术学院迁址棣州、梁山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迁至济州、梁山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搬至青州……

这些独立学院当初在梁山高校中只能算“小字辈”,在独立学院中也并不突出,自然免不了坐“冷板凳”的尴尬,难以受到政府更大的重视和扶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很大限制。搬迁到其他县城后,土地资源丰富,地价较低,可谓占尽“地利”。在梁山如同“弃子”默默无闻,而到了县城受到了“独子”般的宠爱。这些高校拓荒于片片农田之中,也让周围的农田被被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的新楼盘代替。让附近村镇餐饮宾馆等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对于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带动区域内的教育进步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独立学院转设——扩招功臣要消失了

大宋宣和六年,礼部发布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礼发厅〔1124〕2号),给独立学院留了三条路——“转为民办、转为公办、终止办学”。同时,礼部要求,年底前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

方案实施后,各家独立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做成转设方向。梁山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滨州财政承诺每年4个亿的支持下,转设为公办本科院校——滨州学院;梁山财经大学工商学院搬迁至德州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德州商学院;梁山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与青州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转设为公办本科层次的——梁山药科职业大学;梁山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终止办学,原址建设梁山农业大学济州校区,与此同时停止招生。为了避免学生内心波动,梁山农业大学发布公告,原“梁山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校友永远是梁山农业大学的校友,档案归属梁山农业大学管理”。只是独立学院在失去原先所从属的名校光环的同时,增加“职业”字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都很难欣然接受,何况远离教育体系多年的普通大众和家长。毕竟职业教育在大宋并不被看好,甚至带有偏见和歧视,本科教育仍是学生和家长翘首以盼的。所以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遭受非议,就是该问题最直观的体现。独立学院作为特定时代的教育产物要走向消亡了……期间可能会经受阵痛遭遇挫折,正如当下所身处的境遇一样,只有稳中求进,方能看见开花结果。

故意拉长自己的校史——到处“百年校庆”

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所以高校要定期举办校庆,本来校庆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也有利于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捐助。可是中国大部分高等学校不注重培养“百年老店”,互相攀比校庆年份,制造“百年校庆”,甚至于换个校长,就要改校训、改校徽、改校史,和其他学校比出身、比校龄,恨不得个个前身都是京师同文馆、办学比哈佛,斯坦福还早三年……导致“百年校庆”不断,“百年老校”不绝,只是很抱歉,贵校的百年校史都是假的。毫无疑问,这些高校已将校史上延到清朝末年的高等学校。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大学校史这方面,湖大的确很“有才”。虽然贵州大学也会把贵山书院(1735年)、四川大学也会把锦江书院(1704年)算做自己的源流,但是也没有湖大这么有才。湖南大学直接把校史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岳麓书院以“千年学府”自居,全然无视岳麓书院在明清两朝的中断,更对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的不同熟视无睹。同样,北大成立于1898年,但是如果从北大的前身西汉太学开始算,那北大也有2000多年历史了。比千年王八年份还长,既然这么能追溯,干脆直接追溯到四十六亿年前地球刚诞生时吧。

很显然这种“悠久历史”、“光辉校史”是不真实的,不严谨的,是经不起考证的。仅仅占据了历史上曾有过的学堂遗留的几间破校舍,就号称“百年校史”,其实跟之前的机构除了这破房子毫无关联,这种牵强追溯校史,随意更改校庆年份更是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中国大学总嫌自己历史太短,美国大学嫌历史太长

我们太年轻了,换个前生吧,重认个祖宗吧!

原本一所大学的校史究竟从何时开始书写,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对当今一些大学来说,写明白自家的校史,似乎也成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有道是“历史是个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怎么一所大学的校史,也会像一个小姑娘一样,由着一些人的主观愿望随意装扮?

72所自称历史最悠久大高校中,1900年以前创建的有16所,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一批知名大学;1900年至1910年间创建的有45所,包括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1910年至1915年之间创建的有11所,包括清华大学、河南大学、河海大学等。

1982年,南京工学院举办了自己的30周年校庆,这所是当时著名的四大工学院【分别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之一的学校显然承认自己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新成立的院校,这个建校时间符合“又红又专”的标准。当年全国有几十所学校也都迎来了自己的30周年校庆。针对一些高校在校庆上铺张浪费的做法,198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立即刹住校庆风的通知》。但是刹不住,5年后的南京工学院再次举办了校庆。这回不是35周年校庆,举办的是83周年的校庆,他们认了新祖宗——成立于1904年的江南高等实业学堂,一下子把校史延长了将近50年。然而仅仅1年后,他们再次举办校庆——这回是86周年,又长了几岁。并宣布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曾经短暂使用过的名字——东南大学。然后把1年前认的祖宗”江南高等实业学堂抛弃了,换成了“三江师范学堂”。这样就跟南京大学一样可以自称是国立中央大学的传人了。不过台湾的中央大学只保守地把校史追溯到1915年的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2002年05月20日,江苏地方政府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9所高校举行百年校庆,并向他们赠送了“百年九鼎”——寓意:一脉同源,九校同庆。因为这9所学校均把自己的历史追溯到1902年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东南大学甚至还自认为是国立中央大学的嫡系。然而当中除了南京大学外其他高校,比如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重新合并组建才1年,仅仅是因为合并前某一院校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曾有一小部分是从一老牌大学中调整而来,甚至在其旧址上新建就将校史拉长到100年是非常不严谨的。如果都这么玩,那么中国的高校基本都是百年老校。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那是清华北大的航空学院组建的,那如果把清华北大的历史拿来,那也是百年老校。1983年创办的深圳大学,是北大人大清华援建的(北京大学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大学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那也是百年老校。

在1954年院系调整结束时,原南京大学文、理学院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等校有关院系合并建立新的南京大学(位于原金陵大学旧址汉口路鼓楼校区),就确定以中央大学为自己的前身,自己是中央大学的继承人,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么做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的。为此在文革期间,南京大学遭受了更多的磨难和痛苦。如果历史回到1982年,除了南京大学,其他分出来的高校没有谁敢想象自己20年后能举办百年校庆。但在中国,改写历史哪里需要20年,一个破校舍就是物证,再一场校庆就能把一所学校的历史延长几十年直到百年庆。那时候虽然占据着原国立中央大学四牌楼校址的东南大学是不屑于自己跟中央大学有任何瓜葛的,只认定自己又红又专的出身。只是后来历史解禁,校史以悠久为自豪,所以各家大学挖空心思,拼命延长校史。

南昌大学篡改校史也是一波三折。在1998年南昌大学举行了40周年校庆,这意味着南昌大学将自身的办学源头追溯为于1958年成立的江西大学和江西工学院(后发展为江西工业大学)。平心而论,此时的南昌大学是非常实事求是的。但是2005年5月,南昌大学举办了65周年校庆,显然是追溯到了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2005年年8月,南昌大学合并了江西医学院,为南昌大学送来了百年名校的源头。所以2011年又举办90年校庆再一次把校史往前挪(从1921年江西医学院前身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开始算),到了2021年,南昌大学也“百年校庆”了。但这种算法也有一定的问题,因为江西医学院是作为一部分被南昌大学合并,校史应该以南昌大学进行计算较为适宜。举例来说,大名鼎鼎的白求恩医科大学建校于1938年,但2000年白求恩医科大学与吉林大学等四校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后,校史是根据原吉林大学建校的时间来计算的(1946年),这和吉林大学在五校合并后的地位是一致的。

更可笑的是自称跟国立青鸟大学有渊源的一堆中专组建而成的新青岛大学在2015年自称迎来了106年校庆,而从国立青岛大学衍生出来的中国海洋大学在2013年才迎来90年华诞,野生年龄更长?这不是自认怪胎么?青岛大学与国立青岛大学,除了名字共用了“青岛”之外,真是找不到任何师承关系的证据。青岛大学是1984年以青岛职业大学为基础组建的。阿Q跟赵老爷就姓氏是一样的,但是赵老爷给了他一个大嘴巴了。

1988年安徽师范大学和合肥的“安徽大学”都进行了建校60周年的庆典,而安徽师范大学以自己是“国立安徽大学”嫡系继承者将合肥“安徽大学”告上法庭,称合肥的“安徽大学”剽窃自己的校史,后来在省教育厅的调解下不了了之。现在的“安徽大学”与历史上的“安徽大学”仅是名字相同,两者并没关系。50年代院系大调整,“国立安徽大学剩下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后独立发展为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芜湖)和安徽农业大学(合肥),这两校才是历史上安大的真正继承者。现安大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大办高校的产物,筹建于1956年,最初叫“合肥大学”。1958年9月16日,让前来视察的最高领导主席题词,领导说:合肥大学名字不大气,就叫安徽大学吧。后来,刘来芜湖,“安徽师范学院”本想恢复“安徽大学”校名,只好另用他名,请他题词“皖南大学”

江苏政府为九所高校庆生开了很坏的头。于是2002年6月,教育部再次发出《关于校史和校庆问题的通知》,然而车速太快,已经刹不住了。词语的模糊给了很多学校可乘之机,这些在90年代后纷纷举办百年庆典的学校,大多都用了这个套路。不管它们是在哪一年重新组建合并而成,只要能追溯到合并某校最早的办学年份,就会在校庆上写上建校一百多周年。变味的大学校庆:一场土豪骗局与广场舞的狂欢

校史成了笑史 校舍成延长校史的必备杀器

当武汉大学将2013年11月29日定为该校120周年庆典日时。连老校长刘道玉在内的众多校友都质疑,他们认为武汉大学的历史,只能追溯至1913年创建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而与张之洞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并无传承关系,他们主张在2013年重新举办一次“拨乱反正”的“百年校庆”,而不要搞所谓的“120周年校庆”。武大校史研究专家吴骁老师也是校内坚定的反对者之一。不知热衷于将校史牵强攀沿到自强学堂者,究竟出自何种用心?竭力将大学的校史往前推,大学的历史越显悠久,似乎越能证明这是一家历史、文化渊源深厚的“百年老店”,越有助于其在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如此功利地“修正”校史,显然是益处多多,既可以提升大学名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管理者的“自信心”,又可凭此资历掌握更多的办学资源。但这是一条科学、务实的办学途径吗?

确实能跟武汉大学唯一的联系是1913年创办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她曾使用自强学堂(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1911年停办)的校舍。也就是说,这个学校的教学主体完全消失了两年多的时间。而且在1913年初成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时候,当时的官方文件里面也没有丝毫提到之前自强学堂的事情,就是说咱们现在成立一个新的学校。只是两个学校存在一个校产承接的关系——先后用了同一个地方的校舍……事实上,武大1992年之前,也一直以1913年为校史起点的正源,并以此为前提举办过多次校庆活动。1993年11月29日,原本正筹办80周年校庆的武大“跨越式”地举办了百年校庆,之后立马开始标榜自己是“全国著名大学中第一所举办百年校庆的高校”。校史就像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了满足长官意志年龄可以随意更改。最措手不及的其实是兄弟院校。以至于在当年的11月,天津大学专门上书国家教委提出异议,认为“武汉大学突然宣布庆祝百年校庆的做法,实在令人迷惑不解和无法接受”。但是此后,故意篡改校史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已成为中国高校的一个问题。1993年,在后人看来只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年份,但将那一年前后的事情剖开来看,中国大学的基调正无形中被确立。而浮夸,正成为了这一基调的代名词。

不忠实于真实的校史,把校史牵强攀缘到一些老学校身上的做法像病毒一样传播,他们就跟侦探一样,只要抓住一丝一毫线索就七弯八拐地把校史向前推,或者在介绍校史时用模棱两可的表达来突出自己的“悠久历史”,结果却让校史成为“笑史”知道内幕会“笑死”,成为中国教育界一大奇观。加之教育主管部门缺乏校史认定的权威标准,导致不少高校各自为政,有的像武大这样用旧校舍因素来确定校史,有的则像江南大学这样以某一科系的历史来追根溯源(前身之一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前身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有一小部分师生是从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分过来的)。再比如前身是温州医学院的温州医科大学在校史里将学校历史追溯到创办于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很显然他把浙江医学院的历史算作自己的渊源了。而事实上1958年初,浙江医学院援建温州医学院的创办,抽调了55名教学人员,并赠送图书,仪器设备,相当于娘家嫁女儿,你怎么可以说自己继承了娘家了?当然温州医科大学还有点底线,2018年举办的是60周年校庆,可见认定自己是成立于1958年浙江医学院援建时,2013年想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时也被浙江大学医学院反对而作罢。这种毫无章法的寻祖方式必然导致争议。阿Q常说自家祖上也曾阔过,现在的高校为充脸面故意拉长校史,乱认祖宗就是如此。美国大学嫌历史太长

湖南大学占据了岳麓书院留下的历史遗迹,就可以算是湖大的历史的话。那么安阳师范学院把殷墟遗址给并了,成立一个殷墟历史文化研究学院,那历史不要几千年么?商丘师范学院把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并了,不也有一两千年的历史比肩湖南大学?郑州大学把少林寺合并了,成立佛学研究学院,也上千年的历史了。河南科技大学合并白马寺,成立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不就追溯到了东汉么?南京大学追溯自公元258年的三国时期的南京太学,有1700多年了。淄博学院合并稷下学宫建立人文社科学院,稷下学宫可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了。中国第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历史才追溯西汉太学,太低调了,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并了,成立人类历史学院,北大的历史直接追溯到原始社会了。其实国内有很多大学都包含了文物古建筑。比如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内有南朝梁武帝亲手种植的桧柏,那么东南大学成立时间莫非是南朝(公元400年代)?好吧,即便种棵树不能代表啥,但是东南大学原址还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呀,国子监是过去国立的中央大学,比岳麓书院可牛逼多了,那莫非东南大学建立于明太祖时期(公元1300年代)?所以如果看衣钵,岳麓书院已经并入武昌师专。原省立湖南大学整体并入了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湖南大学大部分并入了中南政法。现在的湖南大学只是继承了原湖南大学土木系下面的一个土建专业和校舍。湖南大学应该调整心态,大学并不是宣称历史越久远而就越牛逼,看看旁边把2000年作为自己的建校时间的中南大学,已远远赶超了自诩建校逾千年的湖大。作为车尾的985和B类一流,湖南大学应该反思,何时才能让重心回归学术?

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在高校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将随意编造校史当作提高声望和竞争力的捷径。在普遍功利化的大学价值观指导之下,有些学校的管理者可能觉得,用提高科研、教学水平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见效太慢,如果能找一段悠久的历史给学校贴金,就能以“老字号”的姿态来吸引生源。可是,这种自娱自乐式的忽悠和宣传,真能提升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吗?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走向未来。那些既不愿忠于历史又不敢革除现实弊病的大学,或许注定无缘“世界一流名校”这个未来。 

2017年,浙江大学举办了120周年校庆,可见也将自己的前身追溯到了1897年创立的求是书院。这所学校在1912年奉命停止招生,当1914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时,求是书院便完全停办。事实上今天的浙江大学由成立于1927年的第三中山大学改名而来。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举办了成立13周年庆典,而到了1946年,浙大则将校庆改为49周年,将校史追到求是书院。而她与求是书院的联系,就是使用了当年的校舍

同样可笑的还有西北大学,校方曾以1912年作为创建年,在1997年举行了85周年校庆。后来,受到国内追溯高等学校历史到清朝末年的风潮的影响,校方又把创建年份上推至1902年(号称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又于2002年10月15日举行了百年校庆。老标榜“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攀上清朝的傀儡皇帝很光彩?另外光绪当初朱批设立的可是“陕西大学堂”呀。

在河南理工大学的百年校史里,把自己的历史提到了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兴办的焦作路矿学堂,然而该校变更为焦作工学院后,已经在建政后全部搬到徐州了,就是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分明是1953年成立的焦作煤矿学校。在其校史里,1951年至1958年出现了空档期,为何故意模糊呢?占用遗留的校舍就能占用它的历史?曾经对于跟洋人相关的历史避之不及,斥之是殖民压迫,是屈辱史,当下为何趋之若鹜?衢州学院在自我介绍时声称其前身是创办于1985年的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然而实际上浙西分校和浙江工学院没有实际关系,浙江工学院再之前叫浙江化工学院,在60年代的时候迁到衢州,在80年代回迁杭州,衢州化学工业公司(巨化)利用原有的校舍设备,建立了浙江工学院分部(衢化业余职工大学),后来再升本成为衢州学院。如此鸠占鹊巢,攀龙附凤,被人讽刺一个人住在别人家的祖屋,就说和别人一个祖先,是何逻辑?那么请南京大学代孕的南京气象学院岂不是可以共有中央大学的历史了?没想到翻阅南气校史,竟然真把自己历史追溯到了1921年竺可桢在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创建的地学系的气象组(专业)。这个并不是个案,翻阅中国绝大部分高校的校史,干的都是此等偷鸡摸狗之事。比如上海理工大学自称文脉来自于沪江大学和德文医工学堂,华东政法大学把圣约翰大学的历史搬来,其实仅仅是都用了人家的旧址。北京吉利学院搬迁到成都办学,而原校区将成为北京大学昌平校区。是否可以说北京吉利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一个铁钉的历史,只能说这颗铁钉打成的历史,不能说铁棒的的历史,更不能说铁矿的历史。

那么中国高校有不扯历史的高校吗?还真有!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的中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校史上,这两所高校是国内高校的一股清流。2020年4月29日,中南大学宣布合并组建20周年了。你没看错,中南大学把合并组建的时间当作自己校庆时间了,它是国内最年轻的985院校,建校史官方说法就是这么短。如果按照众高校的方式,中南大学的建校时间可以追溯到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1903年或者雅礼医院的1906年。无论哪个,都是妥妥的“百年名校”了。华东师范大学是在立于1951年10月16日以大夏大学(1924年)和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她就没有把自己的建校时间追溯到大夏大学或者光华大学,更没有追溯到诞生于1879年的圣约翰大学。虽然圣约翰大学最大的部分理学院及教育系、中文系调整入华东师大。2021年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将举办70周年校庆(1951-2021)。

从之前对学校与旧式大学的历史敬而远之,以确保自己根红苗正。到现在仅凭主观愿望对校史牵强附会,不起眼的校舍已然成为一所学校延长校史的必杀器了。校史成为了笑史,所谓的历史悠久全都是粉饰包装出来的,让师生已经无法从这些任人打扮的校史里看出端倪,中国的高校历史早已变得全无章法。犹如一些一夜暴富的“土大款”和“财富新贵”,在有点钱之后,常常都会不惜重金“美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家族背景——饱暖思淫欲富后寻祖宗,仿佛这样就能掩饰自己骨子里的自卑。说起来,那些大学热衷于在校史上动手脚,何尝不是对自身实力不够自信的一种表现?大学盛行学术造假,校史首当其冲,为人师教,无疑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造假可以换来荣耀的反面榜样。以至于有人讽刺而今中国大学最博大精深的,不是学术,可能只有校史了。

深厚的历史底蕴,确实是高校最具魅力的地方。那些时代久远的教学楼,从历史中走来的图书馆,青砖堆砌的运动场,漫步其间让人产生一种历史传承的厚重感,这是多少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负笈求学之所。然而,有没有历史底蕴是历史所决定的,又岂是回溯校史就能够创造出来的?试图用攀沿校史的办法来给自家贴金,其恶劣影响正如刘道玉所言,是在向学生和社会传播一种功利、作假的扭曲价值观。以崇尚求真育人为旨归的大学,也浸染上了泛滥于社会的浮躁风气,的确是有辱斯文。拉长校史是浮夸、冒进的中国大学下的又一枚“怪蛋”它既与历史无涉,又难以观照未来。如果不注重养成大学独特的灵魂和气质,任你校史千年又如何?王八!

“名不副实”的中国高校

常言道,成绩好自然直接报考名校。成绩一般选择专业大于学校,甚至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大于学校本身。但是大学志愿报考,切勿望文生义,不可根据学校名称想当然地猜想学校所在城市以及学校特色,进而想当然地填报志愿,最终导致与心仪的学校、理想的城市擦肩而过。

很多学子的梦想是将来能到北京读大学,可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后,竟然发现该校北京也就罢了,竟然在东北的沈阳。按照常理既然以“中国”冠名,就应该在首都北京才对呀?北京是中国的第一形象代言城市,所以在广大老百姓心目中,唯有北京才能扛得起‘中国’‘中央’‘中华’等大旗,大学也该如此。可是,偏偏有些大学要挑战我们的思维定式,唉!

浙江衢州某考生报考了招生简章上写的学校地址:“北京东燕郊”的华北科技学院后,发现学校并不在北京,而是在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镇。

河北邯郸某考生一心想到省会石家庄读大学,结果选择了河北大学。等收到录取通知书才发现,河北大学不在石家庄,而是在保定。而河北工业大学不但不在石家庄,也不在保定,她不在河北任何一个地方,而是在天津。

浙江某女文青憧憬西藏高天阔地绝世风景和独到文化,志愿填报时毫不犹豫填写了“西藏民族大学”,本以为终于可以去西藏读大学感受雪域高原纯净的美,哪知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才发现,“西藏民族大学”校址是在“陕西省咸阳市”。瞬间奔溃了……

湖南桑植某考生从小格外向往上海的现代化气息,只简单地认为凡是带“华东”字眼的肯定和上海有关系,结果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华东交通大学。等收到录取通知书,他才深刻而痛楚地理解“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到底是什么含义:华东交通大学跟上海毫无关系,而且地处江西省南昌市。“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如此遥远的距离,不禁让人流下了伤感的泪水。现在,他一不高兴就爱大吼几嗓子:“我被校名撞了一下腰……”

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也由于最近几年高校不断因为合并、升级而“改名换姓”的现实迷雾,再加上不少考生不注意搜集和分析高校信息,所以我们在面对某些高校时,仅仅从芳名上还真看不出其出身何处,家住哪里。

那就把在命名上“不按牌理出牌”的高校罗列出来(以本科院校为主),请大家熟记在心,不管是谁来忽悠,我们的理想之箭也不会射错靶子了。

以“中国”冠名却不在北京的高校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中央司法警官学校:河北保定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

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中国矿业大学:一部在江苏徐州,一部在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

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合肥

中国石油大学:一部在山东东营,一部在北京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已更名为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

中国地质大学:一部在湖北武汉,一部在北京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

以省区冠名却不在省会的高校

以下是中国部分以省区冠名却不在省会的高校,大家在选择院校的时候,地域问题一定要看清楚哦。

河北

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科技学院(民办):保定

河北理工大学:唐山

河北工程大学:邯郸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张家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市昌黎县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承德

河南

河南大学:开封 河南的省会为什么是郑州?而不是开封和洛阳!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

河南科技大学:洛阳

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 

山西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

山西农业大学:太谷

内蒙古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

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

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抚顺

辽宁工业大学:锦州

辽宁科技学院:本溪

辽宁科技大学:鞍山

辽宁财贸学院(民办):葫芦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民办):大连

吉林

吉林师范大学:四平

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市

黑龙江

黑龙江科技大学:鸡西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密山

江苏

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

江苏工业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常州

江苏师范大学:徐州

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

冠名“江苏”的几乎不在南京,江苏985,211名校无一不会冠名“江苏”俩字……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金华

浙江海洋大学:舟山

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市临安区(非市辖区)

浙江万里学院(民办):宁波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民办):绍兴

安徽

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芜湖

安徽理工大学:淮南

安徽财经大学:蚌埠

安徽科技学院:凤阳、蚌埠

福建

福建音乐学院(挂靠于华侨大学):泉州

江西

江西理工大学:赣州

山东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山东理工大学:淄博

山东工商学院:烟台

湖北

湖北民族大学:恩施

湖北师范大学:黄石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医药学院:十堰

湖北理工学院:荆门

湖南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湘潭

湖南文理学院:常德

湖南城市学院:益阳

湖南理工学院:岳阳

湖南科技学院:永州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

湖南工学院:衡阳市

湖南工业大学:株洲

广东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湛江

广东科技学院(民办):东莞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

广东理工学院(民办):肇庆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

广西科技大学:柳州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崇左市龙州县

四川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

四川轻化工大学:自贡

四川文理学院:达州

四川警察学院:泸州

四川民族学院:甘孜

重庆

川外川美都跑到另外一个省去了……

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河北工业大学在天津,好歹是天津和河北省共管,而川外川美这两所高校不但办学地址也是重庆市,也归重庆市管理,这是由于重庆原来归属四川省,重庆市单列后校名一直没有改变,这也是显示出重庆市的历史。四川外国语大学更名时,重庆讨论两所高校校名是否去掉四川二字

陕西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

陕西理工大学:汉中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民办):咸阳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民办):咸阳

宁夏

宁夏理工学院(民办):石嘴山

宁夏师范学院:固原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学:咸阳

9个冠名师范大学不在省会的省份

有9个省份以省命名的师范大学不在省会,这9所师范大学从北到南分别是:

一、吉林师范大学:吉林省四平市,是吉林省重点大学,现有四平、长春两个校区。

二、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是辽宁省属重点建设高校。

三、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临汾市,是山西省省属重点大学。不过计划迁往太原……

四、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新乡市,是省部共建省属重点高校。

五、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徐州市,前身是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六、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省黄石市,前身是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省属重点师范院校。

七、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芜湖市,前身是国立安徽大学,是省部共建省属重点高校。

八、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金华市,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是省属重点建设高校。

九、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省桂林市,前身是创建于1932年创办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区部共建高校。

那些校址上玩花招的高校

有入学浙江小和山高教园区(浙科院、浙工大、浙外、浙长职)的学生抱怨,当初报考这里学校就是因为看中学校地址写着“西湖区”,觉得距离杭州市区近,这样可以课余去西湖玩(西湖十景:今非昔比)。然而,在这里经常收到余杭天气预报推送?这分明是西湖区和余杭区的交界,距离西湖远着呢……没地铁,驾车都得一个小时,公交车就更别说了。这是吃了不看地图不了解学校所在地的亏呀,但是客观来说学校没有欺骗呀,至少对地址毫无隐瞒。什么?学校的地址也能隐瞒?对,一些高校在招生时竟然会刻意隐瞒自己学校的真实地址。当然,这些高校可能也是迫于无奈。毕竟现在考生选大学,地理位置占了很大一个因素,在实力相近的情况下,能去一线城市绝不去二线城市,能去省会城市绝不去地级市,能去地级市绝不去县城,尤其是学校不太好的情况下,选择城市成了报考主要考量。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些不知名的,地理位置偏僻的高校喜欢在学校地址上玩一些小花招,你以为学校在这个城市?不好意思,其实它在另一个城市。还是在她很偏僻很偏僻的郊区。这是“为人师表”的大学给学生的一场欺骗,让他们提早感受社会铁拳。

河北美术学院号称中国的霍格沃茨,那么这所中国的霍格沃茨在哪儿?它自己的官网上是这么写的:地址:石家庄市空港工业园区北环港路111号,邮编:050700。外地考生们一看,石家庄“国际庄”好歹是省会,差不了。分数和专业也合适,报了!报了!好了,上当了!上当了!这个学校的真实地址其实是——在一个叫新乐市的县级市里,离省会还好几十公里呢?虽然说新乐也是石家庄市代管的县级市,可是为什么官网地址里完全没有新乐这两个字?你以为可以享受省会城市的配套?太年轻了,其实去省会还得坐至少2个小时公交车。这还不如在河北廊坊读书,跟北京天安门的距离呢。

在浙江独立学院外迁浪潮中,浙江的独立学院除了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外都搬迁到杭州市辖区外了,可是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官网上写的地址: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康阳大道58号。“杭州湾”是什么鬼?别说对于浙江地理不甚了解的人,即便是杭州人也以为杭州湾在杭州辖区吧?外地人就更加误解以为该校在杭州一个叫做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方。你真的以为自己“到杭州上大学了”?图样!其实该校在曹娥江注入钱塘江附近,这是绍兴市上虞区的辖区,之前是县级市上虞市。到杭州没直达公交车,要是坐地铁转大巴、公交,得足足3.5个小时。即便距离绍兴市区都得半个多小时呢!愤怒吗?为什么地址里不写明绍兴市?其实现在这个地址算有良心了,以前更过分,校址只写仨字:杭州湾。

其实这种学校耍的小心机绝非个例,多得去了,河南一所由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升格的黄河交通学院的民办本科院校,它的官网上三大校区的地址是这么写的:

东校区:郑州市黄河北岸武陟河朔大道566号;西校区:郑州市黄河北岸武陟迎宾大道333号;南校区:郑州市黄河北岸武陟宜业路东段;

外地考生一看:在河南省会郑州啊,作为第八大古都的郑州这些年发展得很不错,出于城市角度可以考虑一下。这么想那就又错了,在这个地址里,“郑州市黄河北岸”只是个定语,真正的地址要看后面的“武陟”两个字,且“陟”(读“zhì”)和“涉”字字形相近,很多人读成“shè”,加上知名度实在太低,外省人并不知晓。

上面的例子新乐市好歹是石家庄市的代管县,关键是武陟现并不是郑州下辖的一个县,而是隶属于焦作市,这是跨市了,你说一个焦作的县,怎么地址上就出现了郑州呢?这不是赤裸裸地欺诈是什么呢?如果你在这个郑州黄河北岸的学校上学,想要去郑州逛逛的话——欢迎乘坐和谐号动车组(CRH),坐高铁都要半个到一个小时不等。武陟是一个落后地你要哭的地方……

如果说这个黄河交通学院的地址只是跨市误导的,再给大学看一组更狠的,一不小心就跨省了。

这所学校叫燕京理工学院,看名字你肯定以为它在北京,确实它跟北京有点关系,它是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转设而来的民办本科学院。它在招生信息上地址是这么写的——地址: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迎宾北路45号。这个京东当然不是强哥那个京东,而是北京之东的意思。而燕郊经济开发区,是在河北省廊坊市下辖的县级市三河市的地盘上。而在官方网站上,怎么也找不到地址文字信息描述。在“地理位置”一栏放出了一个地图显示北京各个组团,它属于“燕郊组团”。

类似的还有华北科技学院,地址:北京东燕郊学院大街467号,也配备010固定电话。学校有两个邮编:北京101601,河北065201。写信用北京邮编就直接写“北京东燕郊华北科技学院”,用河北邮编就写“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华北科技学院”。但据悉用北京的地址要快一点,尤其是网购最好用北京的(物流直接到北京后分到燕郊),用河北(物流到北京会先分到廊坊再到三河再到燕郊)。看来冒充北京也不是没有优势呀。

当然,燕郊作为著名的北京隔壁睡城,知名度也挺高,很多人都知道它并不属在北京,而是河北省,但总会有人不知道吧?与此相仿的是,还有两所以“北京”打头的高校,也是在燕郊的地盘上:一所是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官网地址上也是写的北京东燕郊经济开发区燕灵路2号;另一家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更狠,干脆不写地址,只放张地图出来,电话号码都是010的,至于学校在哪儿,你自己判断去吧——你以为你要去北京上学,结果“河北移动/联通/电信欢迎你!”

说上述高校是诈骗也许过分了,但是耍心机误导学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考生们报考前务必多方查证,实地考察都是有必要的,别舍不得几百块车票费,什么?买票时发现高铁都到达不了?陕西某8000人的县城都有高铁啊,那你可以想象当地得有多落后吧?毕竟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大事,大学时光是否美好看所在的学校,可不要阴差阳错去了自己不想去的地方,懊悔三四年。

但是下面一些高校完全没有主观误导的意思,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一个学校的命运,既要看自己的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进程。

校名跟校址对不上号的几所大学,考上了别坐错车

国内高校众多,命名上都会有一定的命名依据,往往令人一看即可知道其所在方位。但是部分高校的地理位置命名却在给人有“名不副实”的感觉,如果以名取校,最为致命,就可能与自己所向往的省区、城市大相径庭、事与愿违。

例如中山大学就不在中山,而是在广州;被称为福建大三本的东南大学不在福建,而是在南京;中国科技大学不在北京,在安徽省合肥;国防科技大学也不在北京,在湖南省长沙。当然这四个学校在我国都有知名度,弄错的几率不是很大。

说到以某一省会“冠名”的大学,大多人都会有直接将其所在地默认为省会城市的习惯。然而直接冠省名却不在省会的大学有三所:河南大学(开封),河北大学(保定),江苏大学(镇江)。要是冠省名却不在省会的行业类院校,那就更多了,比如:浙江师范大学(金华),江苏师范大学(徐州),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安徽师范大学(芜湖)、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安徽工程大学(芜湖)全都不在合肥。

远在他乡人未知——盘点那些校名与办学校址所在省区不一致的大学……下面这些学校完全没有隐瞒校址的意思,只是各种历史原因,让他们的校址和他们的校名不太能对上号。

谁跟你说东南大学不在福建的?东南大学还有个校内电视台——东南卫视。当时东南大学110周年校庆,东南卫视还有实时直播为证。

如果你问任何一个东南大学大三或以上(千万别问大一或大二的,他们年纪小,搞不懂学校的位置)的学生,东南大学是不是福建的学校,十有八九会直接回答:“是的,我们学校在福建,不在厦门,是个大三本,是全国最难考的三本。”

一、江南大学

哪里是江南?江南何处寻?说到江南很多首先想到的就是苏州或者杭州,古诗词里的江南也都特指这两个地方。但是事实上,江南大学是位于江苏的无锡。而江南大学是无锡轻工大学合并江南学院后更名的。

二、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难道不是河北的一所大学?这个倒是的,这所大学的确是河北省属重点大学,“211工程”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大学。但是,学校的办校地其实是在天津市。造成这一背离的原因在于河北曾经三变省会,天津做过,保定做过,石家庄是最年轻的。所以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都不在石家庄。虽然现在河北工业大学有了河北廊坊校区,但是校本部还是在天津,罕见的两省市共建高校。

三、四川外国语大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是国家最早设立的四所外语专业高等院校之一,简称“川外”,不在成都,总在四川吧?同学,你又错了。“川外”当然是在四川之外了,四川外国语大学在重庆市沙坪坝区。1997年,重庆市脱离四川省成为直辖市,学校由四川省划归重庆市领导。在重庆“十一五”规划中,计划把当时的四川外语学院更名为“西南外国语大学”或“重庆外国语大学”未果。

四、四川美术学院

你以为四川美术学院就应该在四川吗?你错了。跟四川外国语大学一样,这所学校也坐落于重庆。这所高校实力非常强,而且是中国八大美院之一哦!

这两所冠名“四川”的大学办学校址与所在省区不一致的原因与河北工业大学原因类似。在1997年重庆直辖之前,重庆市是四川省管辖的一个市。所以选址重庆的这两所大学就冠名四川了。重庆直辖之后,由于这以四川开头的大学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名称和办学成就已被社会广泛认可,如果改名将造成品牌损失,于是就保留了原来有校名。

五、鲁迅美术学院

一说到鲁迅,大家就会联想到他的故乡浙江绍兴,然而这座学校却并不是坐落于绍兴,也不在鲁迅先生生活过的南京、杭州、北京、广东、上海等地,而是位于辽宁省沈阳,是不是很意外呢?该校是毛周等在延安倡导创建的,看中鲁迅艺术家的身份,才创建了以鲁迅命名的鲁迅艺术学院,该校辗转迁移到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最后落脚在沈阳,更名为鲁迅美术学院。

六、北方民族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在北京,那么北方民族大学即便不在北京,在天津么?NO!你再猜?好歹在河北吧?NO!你再猜?在内蒙古?NO!你再猜?算了,告诉你吧,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纳尼,那不是西北吗?怎么不叫西北民族大学?之前还真叫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有人问“北方民族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么?”当然,如果简称“北大”的话。

七、西藏民族大学

听到这个名字你会以为就算不在拉萨,再不济也在日喀则?参考河北工业大学,要不在隔壁青海省?NO,同学,你又错了。这所学校的校址其实是在陕西省咸阳市——隔着两个省呢。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在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校——西藏公学,后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

八、珠海学院

珠海学院(Chu Hai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CHC)不在珠海市,也不在广东省,而是在香港。这所创立于1947年,乃冀学生能若“珠”之晶莹璀璨,如“海”之浩蕴深藏,相对1979年才建市的珠海市更早起用“珠海”命名。

当然,家里蹲大学不在家里,而在工地~<*)) >>=<奥利给!

冠名“中国”的国字号大学

在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英,怎么就没看到带着美国和大英帝国头衔的校名横行?然而中国人视带”中国“二字的校名为最高贵。截至2019年7月,中国大陆“国字号”的大学只有26所,在大家印象中,能够国字号开头的大学无一不是顶尖层次的高校,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中国医科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四非大学;

2012年1月22日,教育部下发《“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高校退出机制。设置高等学校的校名,再不能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的字样。所以,下述26所冠名“中国”的大学(学院)就算是绝版了

一、冠名“中国”的大学(15所,考虑到矿大,地大的分校,应为17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937年成立,1950年改此名)、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905年成立,1995年改此名)、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952年成立,1983年改此名)、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954年成立,2004年改此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948年成立,1984年改此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1917年成立,1985年改此名,2007年5月18日复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北京;1958年成立并确定此名)、

中国石油大学(东营、北京;1953年成立,2005年改此名)、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北京;1909年成立,1988年改此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1952年成立,2006年改此名)、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1951年成立,2006年改此名)、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931年成立,1940年改此名)、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1936年成立,1986年改此名)、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1924年成立,2002年改此名)、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1978年成立,2016年改此名)、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978年成立,2012年改此名)

拟建:中国能源大学(青岛)、中国康复大学(青岛)、中国核工业大学(天津)

二、冠名“中国”的学院(9所)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河北廊坊)、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北京)

七所以冠名中国的国字号普通大学

冠名“中央”又在北京的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5所。

冠名“中央”不在北京的学院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保定)

冠名“中国”、“中央”的大学层次

属于“985工程”的有4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属于“211工程”的有7所: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湖北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江苏徐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山东青岛与东营)、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所以既不属于“985”又不属于“211”的学校有下面这14所:

冠名“大学”的6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中国民航大学(天津);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杭州)。

冠名“学院”的8所:中国音乐学院(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廊坊);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

冠名“中国”、“中央”的大学都在哪?

鲁虺文化网备注:

1、中国纺织大学(上海)已改名东华大学,中国黄金学院(沈阳)已并入东北大学,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烟台)已经更改名为山东工商学院,中国新闻学院(北京)停办。

2、成人教育院校不入名单,如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北京)、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北京)、中国民航安全学院(北京)、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北京)、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天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湖南长沙)已经更名为保险职业学院、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广东广州)、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延安)等。

3、军事院校不入名单,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学(学院)之类。

4、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院校不入名单,如中国信息大学、中国农民大学、中国书画国际大学等。

5、台湾冠名“中国”的院校不在其列。

放弃了国字号校名的大学

很多高校想方设法冠名国字号,可是也有些高校反其道而行,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升格为大学,或者甩掉冷门的招牌,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纺织大学+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东华大学(一直以来名列“改名最失败的大学”榜首)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

中国新闻学院——停办

中国金融学院——撤销(并入对外经贸大学)

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保险职业学院

冠名大区、省名、省会名的大学

以大区命名的大学

中国分为七大地理地区: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不够格上大区,就把大区颠倒下,比如华东变东华,华北变北华,华西变西华。因此就有了一批名称里含有东南西北华的大学,篇幅有限暂不包含学院。

盘点以“东南西北”地域命名的中国大学校名

华北:华北电力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理工大学

东北: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东北电力大学

西北: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

华东: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华中: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为什么只有武汉的大学称华中?

华南: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华西:华西医科大学(合并到四川大学)

西南: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中南:中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北:中北大学

北方:北方民族大学、北方工业大学

南方:南方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东华:东华大学、东华理工大学

东南:东南大学

西华: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

南华:南华大学

北华:北华大学

有的学校取名是以学校的王牌专业为名,比如南京审计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的学校是以归属类型为名,比如财经类的上海财经大学,语言类的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师范类的华中师范大学等。但是总有那么一批学校,他们直接霸气地以当地省份省会冠名,但是他们具体的实力如何呢?

以省份冠名的大学部分为当地TOP1

直辖市(4个):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

特别行政区(2个):香港大学、澳门大学

省份(18个):黑龙江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台湾大学

自治区(5个):广西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古大学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如果不含港澳台,中国大陆共有26个省市区采用省市冠名的大学。

以省区和省会名命名的大学及排名

中国内地的大学校名(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一般以所在地的省名或者市名命名,由于最牛的大学一般就设在省城,所以以省城命名的省内一哥也有不少。

这里的命名,是指省(市)+大学(或学院)的简洁名称,中间加插了工业、理工、农业、师范等专业名字的,不属于此列。

1、实力强悍的985名牌大学

以省份命名的大学不乏实力强悍的名牌大学,经过统计一共有8所是教育部直属的“985工程”、“双一流”院校,如果按照综合实力划分的话,他们的顺序分别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

2、实力较强的211重点大学

以省份命名的大学中,有很多都是211大学,而且大部分都位于省会城市,一共有12所高校属于“211工程”大学,因为各有所长,不再对其进行排名,分别是:上海大学,辽宁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广西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古大学。当然这五个自治区以及边疆省份的211大学也有政策照顾的原因。其中云南大学在2017年被评为“双一流”B类院校。

3、普通一本大学

最后还剩下6所大学,他们虽然也是以省份命名的,但是并没有入选“211工程”大学,分别是河北大学,河南大学,江苏大学,山西大学,湖北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其中河南大学在2017年评为“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院校。

4、不在省会的大学

在以上所有的26所大学中,最让人奇怪的有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和江苏大学三所大学,他们的共同点是:虽然以省份命名,但是这些大学都不在省会城市。其中河北大学不是在石家庄而是在保定;河南大学并不是在郑州而是在开封,至于江苏大学也不是在南京,而是在镇江市(江苏最好的大学是哪所?南京的江苏大学!骗子,GUN!)。冠名省名甚至都不在本省的大学。以河北命名的公办本科高校有18所大学,仅有7所高校所在地在省会石家庄市。

一、以省名命名的大学(冠省名的大学)

并非所有省份都有以省名命名,也并非命名了的就一定是省内一哥。四个直辖市的北京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与上海大学不列入讨论。

(一)省内一哥的

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

以浙大领衔,加上川山吉。数量虽多,但其余都是西部和西南的落后省份,不过这些全部是照顾性“211工程”院校(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和双一流大学名单)。

(二)省内第二的

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是因为在高校合并大潮中没有把握机遇。

河南大学,原本都是一哥。河南大学从原来的一哥将为二哥,1、1952年院系调整;2、1954年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

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今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行政学院独立发展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3月,撤销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建制,并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水利系组建武汉水利学院(今武汉大学),财经系组建中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同时,湖南大学地理系一部分并入河南大学。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历史上很厉害,后来失血过多而慢慢没落,差一点撤销学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一度当过好多年的开封师范学院,还好近些年恢复了一些元气,评上了“双一流”,建设了郑州分校区,还搞了一个深圳研究院等等。

(三)省内实力较强,但不是一哥的

主要是统计口径不一,内部也经常PK。

河北大学,在河北1-3之间,主要对手有燕山、河工。河北的211是河工不是河大。

山西大学,在山西1-3之间,主要对手有太原理工、山西财经。山西的211是太原理工不是山西大学。

安徽大学,在安徽2-3之间,科大第一。主要对手肥工争第2,都是211。

辽宁大学,在辽宁3-5之间,大理、东大前二,主要对手东财、大连海事。东财不是211。

黑龙江大学,在黑龙江3-5之间,哈工大、哈工程前二,主要对手林大、农大都是211,黑大不是。

(四)省内实力一般的

江苏大学、湖北大学

在省内排位也不靠前,这两个省恰恰是省会城市命名的大学第一,南京大学、武汉大学。

(五)没有省名命名的

中国5个省(广东、福建、江西、山西、甘肃)没有直接以省命名的大学,这些大学历史上也有存在过,只不过后期由于历史的变迁、校名的更改,如今没有再注册使用。

即以下这些大学目前并不存在:

广东大学(民国时期曾经有,即著名的中山大学最初的校名);

江西大学(江西大学在合并后成为南昌大学,消亡了);

福建大学(今福建师范大学主要前身之一);

陕西大学:陕西省大学那么多,却是全国唯一一个既没有省命名,也没有省会命名的大学。但是西安交通大学,赫赫有名。

甘肃大学(今兰州大学前身旧称之一)。

其中江西、甘肃的省会城市命名的大学第一,昌大、兰大。

二、省会城市命名的大学

省级名称省级简称省会/首府 以省会命名的大学
(含学院)
北京市 北京 北京大学
天津市 天津 天津大学
上海市 上海 上海大学
重庆市 重庆 重庆大学
河北省 石家庄石家庄学院
山西省 太原 太原大学
辽宁省 沈阳 沈阳大学
吉林省 长春 长春大学
黑龙江省 哈尔滨哈尔滨学院
江苏省 南京 南京大学
浙江省 杭州 -
安徽省 合肥合肥学院
福建省 福州 福州大学
江西省 南昌 南昌大学
山东省 济南 济南大学
河南省 郑州 郑州大学
湖北省 武汉 武汉大学
武汉学院
湖南省 长沙长沙学院
广东省 广州 广州大学
海南省 海口 -
四川省 成都 成都大学
贵州省 黔或贵 贵阳贵阳学院
云南省 滇或云 昆明昆明学院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兰州大学
青海省 西宁 -
西藏自治区 拉萨 -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南宁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
来源:http://cn.luhui.net/china-university-rename/

(一)排名第一的

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南昌大学

数量上远远不如以省命名的,实力上就是南大、武大、兰大,可以与浙大+川山吉PK

(二)排名第二的

福州大学

这个也正常,因为厦门是副省级城市,厦大历史悠久,厦门大学福建最强。福州只是地级市。

(三)名叫大学、省内中等偏上的

广州大学、济南大学、沈阳大学、长春大学

成都大学;第一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第二成都大学(成都大学→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第三成都大学(成都大学→成都学院→成都大学)

在本市就业还凑合着用,出了本市(更不要说本省)根本不值钱。

(四)还叫学院的

贵阳学院、哈尔滨学院、合肥学院、昆明学院、石家庄学院、太原学院、长沙学院、武汉学院(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南宁学院

除了南宁学院是民办,其余都是公办。即使本市就业也不怎么吃香。

合肥学院是2002年3月,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和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的,已经启动了合肥大学正式启动筹建工作。其实安徽原先有“合肥大学”的,在组建时改名为“安徽大学”了。

(五)没有以省会城市命名的

浙江、陕西,内蒙古、海南、西藏、新疆、宁夏、青海。

其中浙江是经济强省、陕西是高教强省,其余都是西北部落后省份。浙江是曾经有过杭州大学的,但是被浙江合并了。另外腾讯在杭州搞了西湖大学,阿里巴巴搞了湖畔大学,5年就搞没了……

“西安大学”也曾有过,后合并更名为“西安文理学院”了,不过西安大学的英文名(Xi’an University)已经用上了。

2004年5月,宁夏成立银川科技职业学院,保留银川大学(筹建)的牌子;2012年3月,在银川科技职业学院基础上建立银川能源学院;

2020年5月20日,青海省拟将青海大学昆仑学院转设为西宁大学,一般独立学院转设都是先叫“XX学院”的,青海这一步登天的做法是否能如愿?也许国家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教育有扶持也不一定哦。

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命名的高校,是中国大学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除港澳台外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6个省会首府命名的“大学”,7个为“学院”,11个空缺; 全国19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除杭州、西安、哈尔滨外其它16个城市都有以该城市命名的高校,其中一半以上是近一、二十年新建的,或者近几年合并做大并保留名称的高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会城市,甚至一大批地级市也拥有或纷纷成立冠城市名称的高校,尤其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或高教实力薄弱的地区来说,拥有一所以城市冠名的大学,是当地人的梦想

三、盘点以城市命名的43所大学

全国43所以城市命名的大学盘点(不含港澳台)
省市 学校名称 数量
北京 北京大学 1
天津 天津大学 1
上海 上海大学 1
重庆 重庆大学 1
黑龙江 佳木斯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牡丹江大学 3
吉林 延边大学,长春大学 2
辽宁 沈阳大学,大连大学 2
河南 郑州大学,开封大学,焦作大学 3
山东 青岛大学,济南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临沂大学 5
江苏 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常州大学 5
浙江 宁波大学,温州大学 2
江西 南昌大学 1
福建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2
湖北 武汉大学 1
湖南 湘潭大学,吉首大学 2
广东 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 3
四川 成都大学 1
云南 大理大学 1
陕西 延安大学 1
甘肃 兰州大学 1
新疆 石河子大学,喀什大学 2
山西 大同大学 1
江西 井冈山大学 1

放弃了大区级校名的大学

很多高校想方设法冠名大区校名,可是也有些高校反其道而行,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升格为大学,或者甩掉冷门的招牌,而实力有限不得已而为之。

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

华东冶金学院——〉安徽工业大学

华东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大学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科技大学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华北工学院——〉中北大学

华北工学院分校——〉太原工业学院

南方冶金学院——〉江西理工大学

中南工学院——〉南华大学(与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

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原广东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合并到广东工业大学,西院(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到广州大学

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

西北轻工业学院——〉陕西科技大学

华东工业大学+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

东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更名时成功使用大区名的大学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高校更名时不能使用中国或大区名(如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南方,北方等)作为前缀,因此很多学校在更名时不得不放弃大区名,但也有一些大学在更名时成功使用了大区名。

杭州计量专科学校——〉中国计量学院——〉中国计量大学(2016年)

泸州医学专科学校——〉泸州医学院——〉四川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2015年4月,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同年12月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华北科技学院(2002年)

河北理工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组建——〉河北联合大学(2010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2月13日)

西南医科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华北理工大学的成功更名,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放弃大区名称的高校,如华东船院、华东地院、华东冶院情何以堪?

以“东南西北中”开头的211大学(仅限4个字)

东:东南大学、东北大学

南: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昌大学

西:西南大学、西北大学、西藏大学

北:北京大学

中:中南大学、中山大学

四京大学——东南西北京

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

东京大学(日本)

西京大学(民办西京学院欲升格)

貌似兄弟的大学

东华大学、西华大学、南华大学、北华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五华大学(中国最强大学联盟,建议合并为中华大学)

中国还没有五华大学,但昆明市五华区坐落着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不知哪所愿意使用这个校名,抑或联合更名?

不过中华大学(Chung Hua University)已经有一所了,位于台湾新竹市,前身为1990年创立的中华工学院,1997年改名为此名。不过大陆与台湾高校同名也不是啥问题

东南大学,东北大学

西北大学,西南大学

中南大学,中北大学

中北,中南,西北,西南,西华,华南,华东,东北,北华等都被人使用了,不过“中东”,“中西”,“西方”等政治含义因素不太可能被选用。

“独一无二”的行业类大学

中国的行业类大学颇多,占据全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如医科大学、财经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农业大学、师范大学、科技大学、航空大学、海洋大学、外国语大学、建筑大学、电力大学、石油大学等等一水儿,门类齐全,几乎包罗万象。

然后中国大学改名的浪潮让原创、个性的校名越来越少,似乎一切都可以“拷贝”+“粘贴”,像“理工”、“财经”、“科技”、“工程”是大学更名最热的ID;以“××大学”为名的综合类院校更是泛滥成灾。

“世上仅此一件,今生与你有缘”,石头记的这条广告俘虏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土耳其卡帕多西亚的“精灵烟囟”、英国威尔特郡的西尔布利山,都因独一无二的风光而成为世界各地“驴友”向往的圣地……谁不向往和珍视“唯一”带来的荣耀与感受?

当真真假假的综合性、多科性大学招摇过市,学校个性越来越迷失于“拉大旗作虎皮”的功利主义幻灭时,尚有一类院校个性张扬、魅力十足,挺身而出成为了中国“唯一”的高校,敲打我们的审美疲劳。他们不随波逐流而张扬学校办学个性,这就是吸引考生的魅力之处。在我们争当第一有难度的时候,何不另辟蹊径做“唯一”?而且,从一般意义上说,唯一就是第一

“唯一”的院校第一个特点是以某一学科为学校命名,并且在中国只有一所的普通高等院校,这类院校主要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外交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不但印书,印报纸,而且印钞票,没错,是专门为了“印钞票”而生,毕业就不太好“自主就业”了。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戏曲学院、

防灾科技学院(河北廊坊)、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沈阳)、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郑州)、

南京审计大学: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

上海海关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公安海警学院(浙江宁波)、

天津城建大学、

长春税务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

这几所院校独就独在全国唯一,特就特在专业“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二本院校录取分数却远远高于一本分数线。

中外合作办学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10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2所。按照办学层次分:办学层次本科9所,专科3所。(截至2020年6月30日)

不出国的留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本科)

序号 校名(中文) 校名(英文) 所在地 合作方 创建时间
01 宁波诺丁汉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宁波市 浙江万里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 2004年
02 西交利物浦大学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苏州市 西安交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 2004年
03 上海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Shanghai 上海市 上海市教委、浦东新区、美国纽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2011年
04 昆山杜克大学 Duke Kunshan University 昆山市 武汉大学、美国杜克大学、昆山市政府 2010年 
05 温州肯恩大学 Wenzhou-Kean University 温州市 温州市人民政府、温州大学、美国肯恩大学 2011年
06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Guangdong 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汕头市 汕头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
汕头市人民政府、李嘉诚基金会
2015年
07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Shenzhen MSU-BIT University 深圳市 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
(简称莫斯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2015年

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的大学(本科)

序号 校名(中文) 校名(英文) 所在地 合作方 创建时间
01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Hong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
珠海市 珠海市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2004年
02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enzhen 深圳市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巿人民政府、深圳大学 2012年

中外合作大学(专科)

序号 校名(中文) 校名(英文) 所在地 合作方 创建时间
01 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Suzhou Centennial College 苏州市 苏州科技大学、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 2005年
02 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 Fuzhou Melbourne Polytechnic 福州市 闽江学院、墨尔本理工学院 2017年
03 郑州亚欧交通职业学院 Zhengzhou Asia Europe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郑州市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俄罗斯交通大学 2019年

 

“另类”的大学校名

“人的名,树的影”, 校名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最具独特性的代表符号,一个富有内涵的校名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大学的特质。但是中国大学的命名,采用寓意名的极少,仅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名校。其他一般是由“地域”+“学科(性质)”+“学校”、或者直接“地域”+“学校”构成的,但是有些大学却偏偏游离于这个规律之外,让人仅从名字上看不出其所以然来。大家别怕,好在如此“另类”的校名并不多,我们一一记牢就是了:

华侨大学:主校区分别设在福建泉州、厦门

仰恩大学:福建泉州

集美大学:福建厦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暨南大学:广东广州

五邑大学:广东江门( 广东江门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县级行政区合称“五邑”)五邑大学或改为“广东华侨大学” 可行性改名引热议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江汉大学:湖北武汉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

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同时冠名省市)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由“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更名,更名后简称还是“成电”,总不能自称“电大”吧?“成电”让很多人以为学校全称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甚至以为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可以自豪下,没前缀“因为是总部啊,分校满天下”。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英文翻译过来也叫“中国电子科技大学”。

没有地域前缀校名还有国防科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企业没地域性显得大,而大学没地域前缀显得让人不知所措。

最像/最容易被认为是民办大学的公立大学

江南大学:江苏无锡

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东华大学:上海市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

南华大学:湖南衡阳

北华大学:吉林省吉林

中北大学:山西太原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

其中:江南大学、 长安大学、河海大学、东华大学这四所大学被戏称为“四大民办211

以人名命名的大学

2006年,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规定,新设立的高校校名不以个人姓名命名。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新增高等学校的命名作出限定,要求校名不能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的字样,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不能使用学校所在省(区、市)以外的地域名。

应该说,教育部此一新规定可谓用心良苦,但是规定高校名称不能以人名来命名的做法,颇值得商榷。举例来说,在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和澳大利亚,以人名命名的高校不胜枚举,并且这并未影响这些高校发展成为著名的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以及威廉与玛丽学院,都是以人名命名的。在澳大利亚,全国共有14所以人名命名的大学,其中13所是公立大学。美国之外的许多大学,以人名命名的同样也比比皆是。由此来看,允许大学以人名命名校名,是世界普遍的通用做法。在中国教育主管部门看来如不限制以人名命名大学,或会造成大学的名字不严肃,以及私立大学一窝蜂地以人名命名,从而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但是在被合并进吉林大学前,白求恩医科大学这个以人名命名的大学,有什么不严肃之处?

中国仅有的以人名命名的大学很多都有极强的纪念意义,都已经绝版,不会再有,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是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创建的。此外国内以人名命名的高校还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等。这些高校名字特殊,也是非常便于记忆的。

中山大学:广东广州;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更名。1928年,正式确立名称为“国立中山大学”,校名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中国唯一一所以人名命名的211、985、“双一流高校。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廖仲恺。学校不断升格更名,但是始终以“仲恺”之名。只是其本人跟农业无太大关系。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沈阳;是中国八大美院之一,学校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后迁校至东北。1958年更名为鲁迅美术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广州;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广州音乐学校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

曾经“绍兴文理学院”改名为“鲁迅大学”呼声很高,但是考虑到政策因素,决定将以“绍兴大学”名义升格。

钱学森与湖南并没有特殊渊源。但是2020年8月,湖南省浏阳市提出筹建“钱学森科技大学”。虽然目前以钱学森命名的大学还没有,但以钱学森命名的学院却不少,比如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2016年)、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2017年)、南昌理工学院钱学森学院(2019年)等。此外,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2007年)、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2009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实验班”(2009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钱学森创新拓展班”(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班”(201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2014年)等相继成立。

台湾以人名命名的大学

成功大学(民族英雄郑成功)、中山大学、中正大学、逢甲大学(抗日志士丘逢甲)、铭传大学(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玄奘大学(唐僧骑马咚那个咚)、阳明交通大学(王阳明)……

以人名命名的独立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为纪念厦门大学创办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陈嘉庚。

贵阳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贵州贵阳;为纪念撰写中国药学著作《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湖南长沙;为纪念杨树达而命名。杨树达是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江苏苏州:为纪念上海审判日本汉奸法庭的五名主审法官之一王健。

以人名命名的二级学院

都是以捐赠者或者与学校有历史渊源的名人命名。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

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湖南大学张艺谋艺术学院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

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

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拆分为外国语学院与周有光文学院)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

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等

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 → 辽宁大学艺术学院(2015年5月31日合作期满更名)

“第一”大学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长沙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原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组建):泰安(原先“山东医科大学”合并到山东大学成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故“山东医科大学”不可再用。)

只争第二的大学

国内当前很多高校为了扩大名气,都将自己的校名改的非常的大气。地方院校起一个省属高校的名字,学院改成大学等等都是小儿科。但还有一些高校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争第一只爱第二。高校校名里带个第二,师范类高校占主流,且是教育学院改制,这类高校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北二外”,同时挂牌“中国旅游学院”。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简称“湖北二师”,原“湖北教育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更名为湖北师范大学。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The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简称“江苏师院”,原“江苏教育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简称“重庆二师”,原“重庆教育学院”。重庆师范学院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Guangzhou University of Education),简称“广东二师、广二师”,原“广东教育学院”。无广东师范学院或者广东师范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Shanghai Polytechnic University),简称“二工大”,原“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上海工业大学已经合并到上海大学。

新疆第二医学院(Xinjiang Second Medical College),由独立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转设。新疆医学院与新疆中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疆医科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简称“海军军医大学”。第一军医大学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

新乡第二医学院(Xinxiang Second Medical College),由独立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转设的民办大学。新乡医学院还未升格。

如果能争第一,谁会喜欢第二呢?可是实力摆在那里……

消失的“第二”学院

北京第二医学院 → 首都医学院 → 首都医科大学

天津第二医学院 → 与天津医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医科大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 和上海交通大学合并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第二教育学院 → 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 北方民族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

校名雷同的孪生高校

容易混淆的大学校名

在中国除了一些名字由来已久的大学(比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等)命名底蕴绵长,自成一家,耐人寻味。很多高校的命名采用了城市所在地、地理位置以及学科特长等相结合的方式,所以名字相似的大学非常之多。有些高校名字仅一字之差,但是实力却各不相同,有些实力相近,有些却相差悬殊,这些高校很容易被大家搞混,在填报志愿时,也会给考生增加不小的麻烦。

暨南大学 VS 济南大学

暨南大学(Jinan University):主管机构中央统战部,位于广州,中国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211工程高校。

济南大学(University of Jinan):位于山东省济南的“双非院校”。2000年10月,由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和济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学校的层次就没有暨大高,院校只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实力和暨大也相差悬殊。

这两所大学字面上不一样,但是读音非常相似(Jinan),不知道的考生还以为就是繁体简体的问题,年年有考生因此报错。

中国科学院大学 VS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而来的,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但就在当时就已经是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了。因为成立时间太晚,所以中国科学院大学没赶上985、211高校的身份认定,但是属于“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地理位置:北京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称“中国科技大学“,简称“中科大”,最早成立于北京(1958年),这所大学才是中科院的第一所大学,也是985、211重点建设高校,高校联盟(C9)。前面中国科学院大学前前身其实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前身)。至于为什么在合肥说来话长,以前北京的校区就在玉泉路,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了。当然中科大与国科大都是同根生,没必要太较真,不过报考时需要较真,毕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内外名誉度更高,办学经验也更为丰富。地理位置:安徽省合肥市

成立于1949年的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标志着国家最高科技实力。而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两所高校都附属于中国科学院。来源:鲁虺文化网,作者:Siwer

北京师范大学 VS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主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属高校,原北京市属高校北京师范学院更名。主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05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VS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属重点大学,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合并、组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挨着首都?目前看,“北京”胜过了“首都”。其实这也难怪,因为都是先有“北京”,后有“首都”,从底蕴上讲必然是前者占了一定优势,后者虽然也得到了国家和首都的扶持,但要想追上“北京”,还需要努力。

北京工业大学 VS 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属重点大学,是“211工程”院校,入选“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其土木工程专业是“世界一流学科”,简称“北工大”;学校占地面积近140亩,6个校区。

北方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虽然建校历史比北京工业大学更加悠久(建校于1946年),前身是北京冶金机电学院,“双非”,二类大本,和北京工业大学的实力相差悬殊,简称“北方工大”;学校占地面积近500亩,属于比较袖珍的高校。

外地报考北方工大的考生第一志愿根本没把北京工大放在眼里。受北方交大改名为北京交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北方工业大学改名叫北京工业大学了呢。

北京外国语大学 VS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北外”,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国家旅游局直属的时候,学校的校门同时挂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中国旅游学院两块牌子。后来,由国家旅游局下放到北京市,成为北京市属普通高校,生源以北京为主,事实上就是北京旅游学院,旅游等专业不错,外语方面也可以,但在国内影响不大,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分校,也不存在什么合作关系。曾想更名为“中国旅游大学”,不过,未来“国”字号、“央”字号的大学不再增加。教育部于2006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规定:校名不能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正因如此,自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中国传媒大学之后,中国再也没有新增一所“国”字号大学。但是为了去掉“学院”升为“大学”,想改名为“北京旅游大学”招致师生一致反对。这是把外省市要学语言类的学子们往外推啊。

北京科技大学 VS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VS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这三所科技大学,名字相似,但实力悬殊

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其“科技”主要体现在材料和冶金方面等科学技术。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原电子部所属的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原机械部所属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合并;其“科技”主要是体现在测控、光电测试等科学技术方面。校园面积也不大,5个校区占地500亩。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原北京电子专科学校,是一所为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培养信息安全和办公自动化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面积小(140亩),规模小(2000余人),其学“科技”主要是体现在计算机、网络等科学技术方面。

中央民族大学 VS 北京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简称“民大”,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北京民族大学:标榜简称“北民大”,连普通民办高校都算不算上,是非学历教育机构。2018年因存在虚假招生宣传等问题,被责令停止招生。2020年,北京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办学状况检查结果,该校“不通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VS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青团中央直属的普通高等院校,另挂牌青团中央团校,不过2017年停办本科生教育,保留研究生教育,占地面积仅170亩。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属普通高校,另挂牌共青团北京市团校,办学层次为高职高专,学院占地面积仅140亩还分两个校区,非常迷你。东校区两分钟走路可以参观一圈,主校区一分钟就可以实现参观。

中央戏剧学院 VS 中国戏曲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城校区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9号;昌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宏福中路4号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属高校。在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中央音乐学院 VS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建设学校。学校本部地址为北京市西城区鲍家街43号。

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于1964年的北京市属高校,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翔路1号。学校非常迷你,仅仅60.27亩,跟中央音乐学院不可相提并论。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VS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中央美术学院: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徐悲鸿、江丰、吴作人、古元、靳尚谊等着名艺术家先都曾在此担任过院长。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属高校,前身是1928年“国立艺术院”,历经“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来源:鲁虺文化网,作者:Siwer

华北电力大学 VS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简称:华电,211工程大学。北京电力学院——〉河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位于北京,还有保定分校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简称:华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位于河南郑州。曾想改名华北水利电力大学,结果遭到华北电力大学的强烈反对,所以只能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VS 河北工程大学 VS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河北省唯一一所211工程大学,可学校地理位置却不在河北,学校坐落于天津市。

河北工程大学:邯郸,河北工业大学曾经在1960年前后准备搬往邯郸,由于邯郸市建校进度太慢,后来决定别折腾了,搬过去的中专部分变成了今日的河北工程大学……位于邯郸。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石家庄,前身是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2014年升本。民办高校。

河北科技大学 VS 河北科技学院 VS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由河北轻化工学院和河北机电学院合并组建。

河北科技学院:保定,民办高校,原先保定科技职业学院,再往前是保定虎振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4月升格,只是这名字无法直接升格为大学了。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前身是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院有秦皇岛、昌黎、开发区、欧美学院四个校区。

山西科技学院 VS 山西工业科技学院 VS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科技学院:晋城,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转设公办院校;

山西工业科技学院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拟转设公办院校;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太原,民办高校,山西兴华职业学院2014年5月16日升格;

山西工学院 VS 山西工商学院 VS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山西工学院 :孝义,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转设公办院校;

山西工商学院:太原,民办高校,山西工商职业学院2011年4月升格;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阳泉,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转设公办院校;

中国医科大学 VS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省属高校,卫健委、教育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高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

中国药科大学: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位于江苏南京,简称“南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哈尔滨工业大学 VS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组建并而成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进入“211工程”的20所院校之一、是“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在航天,电子以及机械领域占优势;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的嫡系传人,同样是全国重点大学,也首批进入了“211工程”、2007年进入“国防985”。来源:鲁虺文化网,作者:Siwer

湖南科技大学 VS 湖南科技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原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位于湘潭;

湖南科技学院:前身是零陵学院更名,位于永州;

河南科技大学 VS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由原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位于洛阳;

河南科技学院:前身是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是以农科为特色的普通高校,位于河南新乡;一些考生常把河南科技学院当作河南科技大学来报。诚然河南科技学院无法直接升格为大学叫河南科技大学,在河南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2016年3月的一个问卷调查中,列出5个升格备选校名:"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师范大学"、"河南工程技术大学"、"河南科技工程大学"、"河南技术师范大学"。

郑州财经学院 VS 郑州经贸学院 VS 郑州商学院 VS 郑州工商学院

郑州财经学院:由郑州经贸职业学院于2014年5月升格为本科高校,位于郑州市,民办高校;

郑州经贸学院:由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于2020年6月转设,位于郑州市,民办高校;

郑州商学院:由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于2018年更为现名 。前身是独立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位于郑州市巩义市,不在郑州市区内,民办高校;

郑州工商学院:由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6年转设,位于郑州,民办高校;

前三所学校最后都混成了财经范儿,但是前生今世非常容易让人混淆。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升格按理该郑州经贸学院,结果却是郑州财经学院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按道理该转设为郑州商学院,结果成了郑州经贸学院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转设该叫郑州财经学院,结果却是郑州商学院

郑州商学院和郑州工商学院一字之差,区别方法是:郑州商学院不在郑州市区,郑州工商学院在郑州郑东新区。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VS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前身是郑州华信学院,再之前是郑州华信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校;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前身是中州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VS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前身是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省属高校,中国六大艺术学院之一,位于济南;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前身是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山东省属高校,位于济南;

辽宁科技大学 VS 辽宁科技学院

辽宁科技大学:前身是鞍山科技大学,再之前是鞍山钢铁学院,位于鞍山;

辽宁科技学院:前身是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位于本溪;

辽宁财贸学院 VS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财贸学院:前身是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民办本科,位于兴城市。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前身是辽宁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民办高校,位于大连。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VS 辽宁理工学院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前身锦州商务职业学院,后更名为辽宁理工职业学院,再由辽宁理工职业学院(本科)更名为辽宁理工职业大学,民办高校,位于锦州。

辽宁理工学院:前身为渤海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2014年5月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民办本科学院——辽宁理工学院。民办高校,位于锦州。

海军潜艇学院 VS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海军潜艇学院:位于山东青岛,中国海军潜艇和防险救生部队军官、士官、士兵的摇篮。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位于辽宁大连,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被誉为中国海军军官的摇篮。

大连海事大学 VS 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前身是大连海运学院,是“211工程”院校,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海事院校之一。

大连海洋大学:前身是大连水产学院,是辽宁省属院校,跟风很多水产学院更名为海洋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VS 大连工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前身是大连工学院,是赫赫有名的“八大工学院”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大连工业大学:前身大连轻工业学院,是原隶属轻工业部的4所轻工业学院之一,1998年划归辽宁省管理,是省属普通高校。

上海海事大学 VS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前身是上海海运学院。海事类院校,仅次于大连海事大学。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来源:鲁虺文化网,作者:Siwer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是上海水产大学,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特色。

电子科技大学 VS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简称“电子科大”,位于成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是西北电讯工程学院,“211工程”,简称“西电”或“西军电”,位于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 VS 西安工业大学 VS  西安工程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前身是西北工学院,“三航”名校,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位于西安,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西安工业大学:前身是西安工业学院,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兵工为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原兵器工业部直属的七所本科院校之一(被誉为“兵工七子”);

西安工程大学:前身是西北纺织工学院,是原纺织工业部直属三大高校(华东纺织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之一。

西安科技大学 VS 陕西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前身是西安矿业学院;是陕西省重点建设院校之一,为陕西省政府和国家安监总局共建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

陕西科技大学:前身是西北轻工业学院;是陕西省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建高校,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无国家重点学科。以前主体在咸阳,后来迁至西安。

第一军医大学 VS 第二军医大学 VS 第三军医大学 VS 第四军医大学

第一军医大学在广州,2004年8月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在上海,2017年6月29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并对外保留第二军医大学校名。

第三军医大学在重庆,2017年6月29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并对外保留第三军医大学校名。

第四军医大学在西安。2017年7月10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并对外保留第四军医大学校名。 

三所军医大学已全转隶军兵种 三大军医大学换牌

合肥工业大学 VS 安徽工业大学 VS 安徽工程大学

从名字上看以为合肥工业大学最弱,其实最强。

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 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位于合肥;

安徽工业大学:前身是华东冶金学院,是安徽省属高校,2013年获批博士点,冶金学科比较牛。位于马鞍山市;

安徽工程大学:前身是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再往前安徽机电学院),是安徽省属高校,截至2018年该校还没有博士点,踩着一本分数线招生。

江西师范大学 VS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VS 江西科技学院 VS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前身是江西师范学院,位于南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前身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位于南昌。

江西科技学院:前身江西蓝天学院(再往前蓝天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3月升本更名,位于南昌,民办高校;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前身江西城市职业学院,2014年升本更名。位于南昌,民办高校;江西高校更名:“学院”变“大学” 民办喜欢“公办化”

南昌工学院 VS 南昌理工学院 VS 南昌工程学院

南昌工学院(Nanch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前身是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校;

南昌理工学院(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前身是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民办高校;

南昌工程学院(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前身是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公办高校;来源:鲁虺文化网,作者:Siwer

前两所是民办高职升本的,南昌工程学院是公办院校,三所高校中文字面其实就是一个意思,在英文校名上更是混淆,谁能一下子区分出来?后面两家南昌理工学院和南昌工程学院竟然是一样的英文校名?后成立的南昌理工学院为什么如此搅混水呢?另外凭什么南昌工学院就有“Science”,别家就没,这种学校真有科技含量吗?南昌工程学院模仿麻省理工,简称“NIT”;南昌理工学院,简称“NUT”,这是把“Nanch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提早给注册了。南昌工学院和南昌工程学院都简称“南工”。都是南昌的高校,如此这般太内卷了。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VS 浙江药学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由浙江医学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来,目前已经更名为杭州医学院,本科高校,本来计划更名为“浙江医学院”被浙江大学医学院海内外校友反对。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浙江药学高等专科学校:由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来,专科高校,位于浙江省宁波市。

广西师范大学 VS 广西师范学院 VS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VS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省属重点大学,位于桂林市,有博士点;来源:鲁虺文化网,作者:Siwer

广西师范学院: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南宁市,有硕士点。不过离谱的是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广西师范学院,按照教育部的高校更名原则,现在的广西师范学院前身南宁师范学院是不能更名为此名的,在还没有规矩的80年代这个更名通过了。由于已经有广西师范大学了,所以不能直接升格为大学,2018年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实现升格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是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崇左市。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前身是柳州地区师范学校,有来宾校区,柳州校区。

华东理工大学 VS 东华理工大学 VS 东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前身华东化工学院,是教育部直属大学、211工程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办学实力强。

东华理工大学:前身为华东地质学院,是江西省属本科高校,以核科学、地质勘探、测绘等专业见长。在江西抚州。

东华大学:前身是中国纺织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华东理工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仅仅是前俩字颠倒了下,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十分非常大巨大,就像你的心到我的心的距离。

广州商学院 VS 广州工商学院 VS 广东工商学院

广州商学院(原华南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增城康大学院,2004年转为独立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广州工商学院(原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民办,2014年升本)

广东工商学院(未批)(原广东工商职业学院,2018年升本。1996年,学校创办,再之前的更名式:东方人才学校——〉肇庆市工商职业学校——〉肇庆工商专修学院——〉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广东西江学院,20年间平均4年更名一次。)

这里要说明的是广东财经大学原名“广东商学院”,又容易跟上述三家搞混。话说,不对照着资料,像本文作者Siwer这样的行家都会被搞晕掉。

广东医科大学 VS 广东药科大学

广东医科大学:前身是广东医学院,2016年3月更名。广东省属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广东药科大学:前身是广东药学院,2016年3月更名,是中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大学之一。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VS 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前身是毕节学院,2005年,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节教育学院、毕节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毕节学院。 2014年5月23日,毕节学院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这是本科院校,位于贵州省毕节市。

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16年3月新设立的高职院校,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

四川文理学院 VS 成都文理学院 VS 成都理工大学 VS 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文理学院:前身是达县师范学院,是当时四川省较早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之一。2006年2月更名。在四川达州。

成都文理学院:前身是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14年5月转设并更名。

成都理工大学:前身为1956年3月建立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前身是1965年建立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2003年4月由原四川轻化工学院、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由于无法升格为四川科技大学,2018年6月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实现升格大学。在四川自贡。

重庆三峡学院 VS 三峡大学

重庆三峡学院:位于重庆,是创建于1956年四川省万县初中师资训练班,1994年,万县师范专科学校与万县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四川三峡学院。

三峡大学:位于湖北宜昌,于2000年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水电学科为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 VS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5月18日合并而成。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2013年4月27日由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转设的民办高校。

沈阳城市学院 VS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沈阳城市学院:2013年4月由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转设的民办高校。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13年4月由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转设的民办高校。

傻傻分不清楚之“南阳理工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一个地处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普通本科学校,由南阳大学升格。

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一个地处新加坡,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NTU位列2019THE世界年轻大学排名第3位,2021QS世界年轻大学排名第1位,2021QS世界大学排名第13位,2020QS亚洲大学排名第2位。

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学校,却因为相同的发音“Nanyang”和“理工”成为广大网友调侃的话题。

“你家孩子今年考上了哪所大学?”

“南阳理工学院!”

“哇!好厉害啊,南洋理工,世界上一流大学啊!”

“你搞错了,是河南省南阳市的南阳理工学院。”

“呃,这样啊,也不错啊!”

湖南的孪生高校

湖南文理学院 VS 湖南理工学院 VS 湖南工学院 VS 湖南工程学院 VS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原常德师范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原岳阳师范学院

湖南工学院:原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组建

湖南工程学院:原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湖南工业大学:原株洲工学院、株洲师专、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工学院、湖南工程学院只有一字之差,相信很多人都会混淆。

湖北孪生高校

国内大学的改名现象,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改名的高校越来越多。2010年以来,仅湖北地区高校新增20余张新面孔,这些院校或是由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或“独立”,或更名,或合并组建,或新建。改名变得越来越频繁,二次改名的比比皆是,甚至三次改名的也不少见。就在高校校名换来换去之时,湖北高校换成近似校名,很多高校的校名仅一字或一词之差更有地方性高校更名,去“地方化”冠省名九省通衢的大湖北,文化教育发达,高校众多,名列中国九大高校聚集区之四,导致开学时经常有新生报错学校,走错校门。每年高考时考生和家长有点难以分辨,甚至也让校内生犯糊涂。如此多的学校的现名雷同于其他学校的现名,原名,更名如此频繁。如果在武汉打的去某高校,仅仅报出校名,不说明具体所在道路,司机师傅估计都很难搞清楚。武汉是中国尴尬的“大学城” 为何武汉留不住人?

武昌工学院 VS 武昌理工学院

武昌理工学院:前身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11年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位于武汉江夏区。

武昌工学院:前身是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2012年3月专设为民办本科院校,位于武汉洪山区。

武汉工程大学 VS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前身是武汉化工学院,2006年2月更名,主校区位于武汉洪山区雄楚大街。

  武汉轻工大学:前身是武汉工业学院,2013年更名,位于常青花园学府南路。

武汉商学院 VS 武汉工商学院

武汉商学院:前身是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官湖畔,系武汉市属本科院校。

武汉工商学院:前身是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2011年更名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位于洪山黄家湖大学城,系民办本科院校。

武汉科技大学 VS 武汉科技学院 VS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VS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是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学院:前身是武汉纺织工学院;

这两者的混淆因武汉科技学院因为无法升格为大学,只好改名为“武汉纺织大学”而消除了。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前身是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2014年5月19日转设为民办高校。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前身是武汉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升格为民办本科高校。

湖北师范学院 VS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师范学院:前身是华中师范大学黄石分院,1985年更名,位于黄石市。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前身是湖北教育学院,后改制2007年更名,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

湖北理工学院 VS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理工学院:前身是黄石理工学院,2011年更名。位于黄石市。

湖北文理学院:前身是襄樊学院,2011年更名。位于襄阳市。

湖北工程学院 VS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前身是孝感学院,2011年更名,位于孝感市。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前身为黄石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5月更名,位于黄石市。

湖北科技学院 VS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前身是咸宁学院,2011年更为现名,属公办本科院校。位于咸宁。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省冶金技术学校并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组建的民办高校,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

湖北中医药大学 VS 湖北医药学院 VS 湖北中医药高专

湖北中医药大学:前身为湖北中医学院,2010年更名,位于武汉洪山区黄家湖。

湖北医药学院:前身为郧阳医学院,2010年更名。位于十堰市。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荆州地区卫生学校和湖北省中医药学校合并组建。位于荆州市。

荆楚理工学院 VS 荆州理工职业职院

荆楚理工学院:2007年由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位于荆门市。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2011年沙市职业大学更名为荆州理工职业学院。位于荆门市。

实在太相似 太复杂 太容易傻傻分不清了

很明显,这些学校的名字是如此的相似,很容易让人混淆。就连《商标法》也有规定不能取同样或近似的商标,可教育部还是批准了这些相似的校名,原因何在?

最离谱的还要算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科技学院,辽宁科技大学和辽宁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和河南科技学院等所谓学院和大学并没有十分确切的界线。不说别的,如此雷同的校名,信件误投肯定不在少数。另外学校之间的好事坏事也会导致张冠李戴。也给自身升格带来尴尬,比如武汉科技学院因为有武汉科技大学了,故无法直接升格为大学,只好改名为“武汉纺织大学”。虽然对外宣称是恢复行业本色,其实真要能升格为武汉科技大学,才不要重拾纺织路呢。类似的还有广西师范学院因为有广西师范大学了,故无法直接升格为大学,只好改名为南宁师范大学实现升格;四川师范学院因为有“四川师范大学”无法升格,只好改名为“西华师范大学”,英文名称气势磅礴——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比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西南师范大学,听起来还要高半头。

男生暗恋班上一个女同学,高考填报志愿时,男生问女生报考哪里,女生答:暨南大学。男生听后,决定悄悄跟她报同一所大学。于是两个月后,男生踏上了去山东的火车……错过……小伙子来到济南,又遇到真爱,大学4年很快过去了,面临考研,小伙子问女友,你报考哪里?女友回答,我报考南大。一年后,女孩去了南京,男孩去了南昌

有俩闺蜜立志当老师都报了“内师”,一个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一个在内江师范学院。还有一对闺蜜都报了“河师大”,一个去了河南师范大学,一个去了河北师范大学。当然对于福建闺蜜,约好了“lan大”,一个去了兰大(兰州大学),一个去了南大(南京大学)……

有对高中恋人说好了都报中南大学,男生填写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还有一对恋人,约定报考“山大”,结果一个去了山东,一个去了山西。

有四个好基友都报了暨南大学,一个去了珠海,一个去了广州,一个去深圳,一个去了河源……

某高中一个宿舍八个男生是学霸,感情特别深,相约高考后报同一所大学。 后来,他们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一个报了山东大学。 从此他们天隔一方……山东大学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八个校园的办学。山东大学目前已经拥有了8个校区,分别是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齐鲁软件园、兴隆山校区、千佛山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威海校区、青岛校区,比具有“美丽的长春坐落在吉林大学里”的吉大都多出两个校区。如果再加上即将开建的章丘龙山校区,以后是否可以说“美丽的山东坐落在山东大学里”了。

合并后消失了的实力大学

近几年来中国大学合并的现象越来越少,大多是升格改名,而之前大学的改名往往伴随着合并,一些实力高校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比如现在的一些知名985工程院校,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都是合并而来的,假如当时那些院校不合并,实力不容小觑,是具备211实力的院校。虽然这些院校由于合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原先的院校实力是值得肯定的,而合并后的院校都成为了国内顶尖一批院校,对于高考和考研的同学们来说,这些合并后的院校实力强劲,是同学们选择的院校之一。相信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那些合并前的院校了,下面鲁虺文化网来盘点一下:

湖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同济医科大学

浙江: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

吉林:吉林工业大学

山东:山东工业大学

河南:郑州工业大学

广东:中山医科大学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

四川:华西医科大学

湖南:湖南医科大学

浙江大学四校合并?不,是回归!

很多人说浙江怎么会只有一所浙大拿得出手?浙江确实只有一所211,985大学。浙江学子除了浙大,想上211或985高校大学就必须出省。有人甚至说浙大1998年合并了3所二三本学校。有人戏称当年浙大合并,“肥了一家,瘦了大家”。 作为浙江人,作为浙大校友真的很无奈。浙大曾是和北大清华交大中央大学齐名的名校。竺可桢、苏步青、谈家桢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名字?

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理院学数学系、化学系、生物系、物理系,文学院人文系并入复旦大学,奠定了复旦学术声誉的根基。地理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部分与之江大学组建浙江师范学院,其余部分调入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工学院航空系与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为华东航空学院(航空学科几经周折,成为西工大的源头);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并入华东水利学院;工学院电机系电信组并入南京工学院;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并入南京农学院;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为东北林学院;农学院农化系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法学院停办。此外,还有若干科系和师资调到省外的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南京大学等。调整后的浙江大学七大学院只保留工学院的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四个系,并入的只是之江大学相关工科及厦门大学电机系。此次调整,浙江大学受到的伤害最大,引起了广大教职员工极为不满,据说苏步青、谈家桢等几十名著名教授曾言不到复旦大学报到。

精华资源极大地流失省外,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大师,苏步青,陈建功(后来返回杭大),谷超豪,谈家桢,贝时璋,王淦昌,束星北,等等,都是在那个时候从浙大被调往其他高校。1952年之前浙大的26位科学家,经过院系调整的打击,只剩下2位,损失90%。受之影响,浙江省的科学家降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种子、旗舰”遭遇毁灭性打击。以至于,杭州除了浙大(含杭大、农大、医大)和美院之外的别的学校,改革开放前几乎都是专科甚至中专(浙工商、杭电、浙财等那时候都是中专),和南京武汉那些血统纯正的重点大学相比,先天不良。相较之下,同样是被肢解的大学,南京大学的精华几乎完整地保留在了南京,成为如今南京高校的骨干。另外,南京依托计划经济年代的“大区中心城市”地位,还调入不少优质科教资源。

拆分的浙江大学部分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后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这是现在浙大农学院、医学院强的真正原因)。此后几十年,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千年文脉传承,以及的浙江经济地位的复兴,浙江高教在缓慢地恢复元气。到了90年代,浙大系的四所大学,都达到了211级别。其中浙大在90年代初的排行榜中就常居Top5,1995年首批进入211;杭大也拥有了和川大之类老牌文理科重点大学抗衡的实力,1996年进入211;农大一贯是全国前列,也是211加持;医大稍弱,但也通过211预审。

当年的211原则是: 全国重点大学;省属大学原则上每个省一个指标,但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大省有2个(杭大、医大),然后就是行业强校(农大)。现在回过头看,由于非211毕业生在很多方面遭遇的隐性歧视,211名额实际上是类似A股“壳资源”一样的存在。1998年的四校调整合并,一口气浪费了3个壳资源。目前视角来看,其实完全可以用类似资本运作的手段。比如把浙工大“装入”农大,浙财或浙工商的“装入”杭大,浙理工或中医药大学“装入”医大;相关实力较弱的大学的系科获得211名分,用浙江强大的财力坐实,做到实至名归。第二步,如果浙大老校友(四校合并的推手就是苏步青、王淦昌等老科学家)的情结和执念实在放不下,可以把原杭大、农大、医大的老浙大血统“资产”置换出来,装入玉泉浙大里。置换后的杭大、医大维持原名,农大可以更名。在这个平行时空里,浙江既拥有巨无霸、“TOP1”的浙大,又拥有另外3个211。毕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211的“壳”很重要。

杭州大学(合并到浙江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及文学院和理学院的一部分、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与浙江师范专科学校、俄文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11月26日浙江师范学院与新成立杭州大学合并更名为杭州大学。是一所文理商法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合并到浙江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浙江大学的农学院单独分出成立浙江农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医科大学(合并到浙江大学)

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和191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两所学校于1952年2月合并而成成为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

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等四所高校合并组建成立新的浙江大学。至此,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所形成的四校分治的局面结束了。浙江大学由此停止了对苏联模式的使用,恢复了1952年之前的学科设置,重新成为了综合性大学。与其他大学合并不同的是,这四校同根同源,历史相通,共生共长,学科互补,却被隔离将近半世纪的四所兄弟院校,不是合并是回归

90年代,高校再一次调整。离开老浙大的十几位院士始终觉得50年代的院系调整浙大损失巨大,提出留在杭州的四校同根同源,应该合并。于是浙大合并了:浙江大学(老浙大工学院)、杭州大学(老浙大文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的一部分和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等组合)、浙江农业大学(老浙大农学院)、浙江医科大学(老浙大医学院)终于重新走到一起,理所当然并顺乎潮流地回归老家。

一直支持四校合并的李岚清同志曾经说:即使中国其他所有的高校合并都是失败的,浙大的四校合并也是成功的。我认为,四校合并不能说没有副作用,但积极作用绝对是主要的。

合并对浙江高校体系是好是坏,是组建了更强大的浙大?还是损失了原本至少可以是211高校的另外三所大学?如果浙江大学当年没有合并,四所高校同步发展,以浙江省的经济实力,浙大发展虽不能进入前三,至少成为华东五校毫无问题,清北之后排名同样靠前。而杭州大学如果合并带动一两所本地学校,进入985也是很有希望。浙江农业大学同样可以成为一所顶尖的农业大学。而从高校的布局上来看,一所超级大学和四所一流大学,所起的作用各不一样。浙江大学在浙江省每年只招约3000人左右,而四所大学的话,可以扩招到起码上万人。三所一流比一所浙江大学所起的带动与辐射作用,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浙江作为经济大省,自古以来文化繁荣昌盛的省份,出了这么多院士。结果只有一所拿得出手的高校,被嘲笑教育不行,真的不是浙江人的错啊。

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到吉林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首批进入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大学之一。其前身是建校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曾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Top1),1998年重归教育部直属。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2000年以后,原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入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为吉林大学南岭校区。

山东工业大学(合并到山东大学)

山东工业大学创办于1949年,是一所已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的山东省重点综合性工科大学。2000年7月22日,合并到山东大学后,原山东工业大学的校区,更名为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到四川大学)

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前身是以四川大学工学院为主体成立的成都工学院,是院系调整时期诞生的全国几所主要工学院之一,70年代末更名为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是实力雄厚的全国重点工科大学。1994年,原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到吉林大学)

吉林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首批进入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大学之一。其前身是建校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曾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Top1),1998年重归教育部直属。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2000年以后,原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入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为吉林大学南岭校区。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到武汉大学、三峡大学)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创建于1954年12月,是中国国家电力公司主管的以水利、电力类等工科为主,文理兼有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武水是首批“211”重点建设大学,其“龙头老大”的行业地位无需过多叙述。

2000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与武汉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业内曾有一句话,叫做中国电力、武大电气。武大电气为何如此厉害?这是因为在2000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并入武大,这所原水利部和电力部排名第一的高校大大提高了武大工科实力。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武汉大学电力和水利两个学科实力下滑厉害。2017年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大电气仅获得B等级;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它也只获得73分。这让不少人对曾经的武水感到惋惜。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主体部分组建现武汉大学工学部,宜昌校区(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与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成三峡大学。该校也是国家电网的“宠儿”,在业内有着不错口碑。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并到武汉大学)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创办于1956年,是一所以测绘学科为主干,兼有仪器仪表、机械、电子与信息、轻工、土建、经济、工商管理、地理、外语等多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务院批准首批可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并于1996年9月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是首批可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行业地位非同一般。1993年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大地测量系与工程测量系两系合并,组建为地学测量工程学院。

2000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为新的武汉大学。新武大以原地学测量工程学院为基础组建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2001年更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武大测绘学科为什么会取得全国第一的好成绩。虽然独立性不在,但武测却以另一种形式向世人宣告它的霸主地位。一个A+学科,足以说明一切。武汉有一个极其霸气的称号,即“世界测绘教育之都”。能有这种荣誉,武测功不可没。

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50年,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与华中理工大学等学校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合并到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重点院校,现为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1998年,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部分学科通过211工程预审,若能保持独立性,武汉势必又会多一所211高校。

武汉工业大学(合并到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干,以理科为基础,理科、工科、文科、经济与管理学科相结合,相互渗透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由国家教育部主管,1996年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到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隶属于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法、教相结合,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大学。前身为武汉工学院,创建于一九五八年。1997年学校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部门预审。是中国汽车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郑州工业大学(合并到郑州大学)

郑州工业大学创建于1963年,初名郑州工学院,1973年,河南农业大学粮油工业系并入,1996年4月,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医科,1952年10月,更名为河南医学院,1962年7月,洛阳医学院一部分师生并入,1984年,定名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7月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合并组建为新的郑州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到中山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坐落于广州,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全国重点高等医学院校。2001年原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重新合并,成立了新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原址现称为中山大学北校区,主要开办医科学院。

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到北京大学)

北京医科大学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 2000年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 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北医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学科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六大门类,专业齐全,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实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分为五年制和八年制两种。北京大学医学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是中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到复旦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始建于1927年,原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是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1932年,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1939年,抗战爆发后,学院内迁至云南昆明;1940年辗转迁至四川重庆。抗战胜利,学院迁回上海,于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定名为上海医科大学。学院于1959年被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府之一,并于1997年入选首批211工程。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组建成为新的复旦大学。

华西医科大学(合并到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为原卫生部直属的华西医科大学,是最早被列入国家“211工程”的四所综合性重点医科大学之一;其渊源于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5个教会组织在成都华西坝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和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综合性大学,亦是中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数个发端之一。

2000年9月,为顺应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原华西医科大学与原四川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心下设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口腔医学院、华西药学院、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统称华西五院。

湖南财经学院(合并到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财院校区(原湖南财经学院,是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部属高校)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一批高等财经院校之一,历经湖南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湖南财贸学院等发展阶段。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成长为一所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干,兼有文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培养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人才的具有财经行业优势的实力较强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财经黄埔”。

2000年,原湖南大学、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原湖南财经学院成为湖南大学北校区,2009年与育德会计联合开办财税实训基地。2016年湖南大学北校区更名为湖南大学财院校区。

湖南医科大学(合并到中南大学)

2000年04月,原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原湖南医科大学合并为中南大学,并组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4月29日中南大学组建后,11月起,湖南医科大学更名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同宗同源的五大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渊源

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为中国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系统名称,起源于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1896年,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隶属招商、电报两局),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奏设了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这两脉即为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的最早源头。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大学,从此南洋北洋交相辉映。当时的交通大学选用的教材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曾经被世人称为“东方MIT”。到了现在的五所交大已经没有人敢再提当年的辉煌时刻了。百年沧桑变化,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民国成立后,南洋公学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11年更名为南洋大学堂。1920年12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1921年8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1929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1957年经历西迁与分设,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1999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

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此后屡迁校址,数度更名,而以唐山交通大学扬名海内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美誉,尤以土木、矿冶两学科独树一帜。1952年经院系调整,更名唐山铁道学院,专事轨道交通人才培养。1964年学校内迁峨眉,1972年定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学校办学主体迁成都。2000年学校划归教育部管理。

此“交通”非彼“交通”

谈到“交通大学”,很多人都会把它和现代意义上的“交通”联系起来,以为它就是一所专门研究铺路造车的专业大学。交通大学和公路运输的交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隶属民国交通部的大学,所以才被称为交通大学的。之所以选择用拼音翻译“Chiao Tung”而不沿用交通部的“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并无严格考证。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中华民国交通部涵盖运输、通信、气象、观光四大领域,此处「交通」的命名已经并非是狭义的「交通运输」(Transportation)领域。对于学科而言,「交通」同样不是一个可以等同于「工业」、「理工」、「农业」、「师范」等学科或行业类别的名词,学校的学科设置也不与交通部的运输、通信、气象、观光四大领域完全等同,因此「交通」最终取了广义的「四通八达」之意,「交通大学」成为了一个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类似的专有特定名称。因此最终选择了用拼音翻译校名。

其实不然,“交通大学(Jiao Tong University,旧名Chiao Tung University)”中的“交通”取自“阡陌交通”有“交错连通、往来通达”的意思,后来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候,就定于4月8日,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不过按照迷信的说法,有“四分五裂”的意思。事实上,“交通大学”确实没有摆脱四分五裂的命运,被分成了五所交大,院系调整还不算。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含义,是2009 年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据《易经·泰卦》对交通大学名称所做的新诠释。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主管部门是交通部。一方面《易经》之"交通"包举宇内八方、古往今来,另一方面民国交通部的职能既包括公营事业、路政等"有形之交通",亦包括通商、对外交流、邮政、电信、旅游之"无形交通"。这两种意向的"交通"都暗示着交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上海交大 今上海、西安、新竹交大 建校之初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商法政经"人才,与北洋大学堂之"专工"形成"互补之势";唐山交大 今西南交大 "尤善矿冶",也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材料、数学、经济学、物侯学、地质学专家和航空航天工程师。

因此“交通大学”在中国一直以来是个特定名称,并不是类别名,这和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师范大学、农业大学、矿业大学等的称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属于行业名称,尽管现在很多的行业大学都是多科性大学,但总是以本行业学科或相关学科为主。而“交通大学”却不是行业大学,这个从“交通大学”一直沿用的英文名(Jiao Tong University)就可看出,而尤其对于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是两所不搞交通的“交通大学”。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交通”两字一旦和“大学”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特定的名字,这和清华、复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同济(同舟共济)等名称是一样的。传闻博学的“国学大师”于丹老师有次来上交也是开口就套近乎“各位都是未来铁路交通行业的栋梁”,引发下面学生一片唏嘘。于丹连对交大最基本的尊敬和了解都没有,又怎么能要求别人对她有尊重呢?

从之后的发展来看,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也是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的,并没有完全局限在狭义的道路的“交通”或“运输”相关学科中。而北京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交通类学科为特色,但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交通特色似乎并不是很突出了。根据2018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排名全国第一、土木工程进入全国前十三名,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进入全国前五名、土木工程排名也比较靠前,而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实力都已经很弱。

说交通大学校史

经过百余年的世事变幻,几经拆分与合并,交通大学演变衍生出五所高水平的大学。

(一)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1956年,交通大学(交大沪校)主体部分奉命西迁,剩余部分留守,分离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1959年,中央批准两校独立办学,分别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都列为全国首批“985工程”院校,同时也都是C9联盟院校

(二)阳明交通大学

内战结束后,国民党退居台湾,大陆的交通大学被接管,原国民政府的“交通大学”校务实际宣告中断。到1958年,“国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在台湾新竹正式成立;1967年改制为交通大学工学院;1979年7月,学校奉命恢复“国立交通大学”全衔。2021年2月1日,国立交通大学与台湾阳明大学正式合并为台湾阳明交通大学。阳明交通大学在每年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中连续多年保持在前50强。

(三)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在1896年创建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交通大学两大最早源头之一。1921年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后来又经过几次拆分和合并,先后经历定名为“唐山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到1969年政策下达,决定内迁四川,次年在四川成都改名西南交通大学。

(四)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9月清政府在北平创办的邮传部铁路管理传习所,1921年合并组建交通大学,先后定名“交通大学北京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北方交通大学”,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直道2003年,才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的校名,并沿用至今。

短暂的“中国交通大学”

1949年7月8日,铁道部将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三所院校合并,组建中国交通大学,将华北交通学院师生调至平、唐两院。为便于统一领导平、唐两院工作,中国交通大学在北平东交民巷34号设立校部。新组建的中国交通大学属铁道部领导,只包括铁道部所属学校,只设与铁路有关的专业。

其实,人们发现,“中国交通大学”这个校名有些许不妥之处,因为上海已有交通大学,中国交通大学却并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有建议改为北京交通大学,但唐山工学院又不在北京。有关校名一事,争议不断,却一直没有定论。

1950年6月,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召开座谈会,除了中国交通大学茅以升、金士宣两位校长参加外,会议还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有训。吴有训对中国交通大学校名提出了不同意见:“你们叫中国交通大学,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叫外国交通大学吗?”铁道部接受了吴有训的意见,政务院下令将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两校独立,分别改称“唐山铁道学院”和“北京铁道学院”。 至此,“中国交通大学”这个校名成为历史。后来“北京铁道学院”复名为“北方交通大学”,最后又改了“北京交通大学”。而“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学校内迁峨眉,1972年定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学校办学主体迁成都。

在中国的高校江湖里,这种爱恨情仇的故事太多了。 

五所交通大学校徽

五所交大曾两岸共校庆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1959.9,上海)

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1970.6,北京)

西南交通大学(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1972,成都)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1959.9,西安)

阳明交通大学(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1921,台湾新竹,大陆惯称“新竹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阳明交通大学”)

因历史渊源沿用交通大学并同属交通大学大家庭的共有5所: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台湾阳明交通大学,这5所交大都被海内外校友广泛认同,并称“五校一家”。曾经这五所交大还在百年校庆时争过“谁才是最正宗的交大”,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阳明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已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Jiao 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一些海外的校友会,很多都不直接分哪个交大,直接称为交通大学校友会,各所交大校友情同手足,这也是交大校友会在全球颇有影响力和人气的原因之一。同宗同源的五大交通大学曾在2016年两岸五校共校庆。

交通大学的校庆日是4月8日,每到校庆日交大海外校友都不远万里,纷纷返回母校校,参加毕业周年大联欢并捐款捐物,讲学指导,以表达学长对母校的心意和期望。

“非纯正血统”(冒牌/山寨)交通大学

商业竞争会出现冒牌产品,现今大学改名也出现了傍品牌的现象。“交通大学”响当当的牌子自然不能放过,一些以出行形式的交通(Traffic)运输的铁道学院纷纷改名为“交通大学”,此举纯粹是为了沾“交大”的光。这些非纯正血统的“交通大学”有一个共性:英文校名均为Jiao Tong University,且都使用毛体字(毛泽东曾题“北方交通大学”四字)。咋一看,真是惹眼,像极了正牌的交大,一时间引来许多非议。

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虽然兰州铁道学院称与原交大有历史瓜葛(其称自己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唐山铁道学院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北京铁道学院迁部分系科迁兰组建而成的),虽然更名为“交通大学”时,北京交大和西南交大还发去贺信,但终究不能被原交大校友总会承认为嫡系。

华东交通大学:位于江西南昌的华东交通大学,其英文名也是Jiao Tong,因为称其是“1971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发《关于六所高等院校的体制调整和领导关系的通知》,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迁往江西南昌,改名为华东交通大学。” 但最终并未搬迁,而于2000年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立今日之复旦大学;而南昌的校区则继续建设,发展至今日,成为今天的华东交通大学。不过该校比较老实,学校简介第一句是: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6年,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看其校史,确实跟“交通大学”没有任何关系。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学院——〉重庆交通大学,1951年,为修建康藏公路、建设大西南,刘邓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学校,时名西南交通专科学校。1960年,组建为重庆交通学院,成都工学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武汉水运学院水工系相继并入。2006年,学校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开始英文名为Chongqing University of Communication,后来变更为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了。

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山东交通学院,是山东唯一一所以培养交通运输人才为特色的学校,是交通运输部共建八校之一,虽然还没升格为大学,可是她的校名英文已经是: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西安科技商贸专修学院——〉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这是创办于1994年的西安的一所民办大学,2014年刚升本。跟“交大”可是一点干系都没有,之前一直干的是“商贸”跟交通也没太大关系,属于跨界升格。不过唯独他英文没再用“Jiaotong University”,而是老老实实用起了“Traffic Engineering Institute”。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黄河交通学院,也是一所以培养交通运输类人才为主的由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升格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分明在焦作市武陟县,却冒充在郑州市。

华东交大理工学院——〉南昌交通学院,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高校,毛体的校名题词,英文名Nanchang JiaoTong Institute,蹭“交通大学”招牌昭然若揭。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沧州交通学院,独立学院转设民办高校,谁能料到曾经的“海学院”距离大海还有三十公里。沧州都不出彩,学校还不在沧州市辖区,而是在下辖的县级市黄骅市。号称“交通学院”,二级轨道交通学院下仅有交通运输和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俩专业。更名时间:2021年1月16日

唐山学院——〉唐山交通学院(2018年5月31日被教育部否决)。而且这是权宜,下一步想更名为“唐山交通大学”——该校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及的发展战略:学校(唐山学院)将采取先更名为“唐山交通学院”再“建大学”两步走的步骤。纯粹是为了傍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唐山交通大学”。交大先辈1916年挣回“竢实扬华”的时候,距离唐山学院诞生还有40年。唐山学院改校名被西南交大抗议,校友也因直呼:“唐山学院改名是为了窃取西南交大宝贵的历史名号!”西南交通大学在120多年的建校历程中,有66年是在唐山度过的,人们习惯地把该校称为“唐山交通大学”,学校与唐山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这个名字不容被占用。

自从“北方交通大学”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后,石家庄铁道学院(后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一直觊觎这个名字,打了几次报告都被教育部驳回了。

筹建中的交通大学

筹建广州交通大学——广州市正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创办广州交通大学。根据规划,广州交通大学将以广州航海学院为筹建基础,并与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 5 所大专院校合力办校。

筹建湖北交通大学——襄阳正筹建湖北交通大学以湖北文理学院为基础。

既然这些学校原来都是铁道学院,改名为铁道大学似乎更合乎常理,但为何要改为交通大学呢?从英文名称的使用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校有其不正当利益所驱动。退一万步讲,你改成交通大学也就算了,为何连英文名也要盗用成Jiaotong University?很明显,它们是想利用“交大”在海外形成的知名度,纯属傍品牌。为何翻译成University of Transportation(或Communication),这并不是不可行。很多冠名“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院校就没冒用“Jiaotong”,老老实实用起了常规的“交通”翻译: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Henan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Hunan Communication Polytchnic)。

2017年9月,交通大学美洲校友总会(Chiao 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CTAAA,由上海、西安、西南、北京、新竹五所义通大学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万余名校友组成)向教育部要求停止批准任何新的“交通大学”命名,责成近年出现的“大连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滥用”交通大学”品牌的院校更名,不得使用交通大学为学校名号。不过,目前尚未收到回复。

不过后来诞生出了“Dianzi University”,“Gongshang University”,“Minzu University”,他们肯定是没有真正理解“Jiaotong University”的含义,一味东施效颦。(漫谈中国大学的校名及其英文翻译)可以预见,未来或许有工业大学会翻译成Gongye University,农业大学翻译成Nongye University的,别以为笔者Siwer开玩笑,沈阳理工大学(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早就横空出世了。其实,行业大学应该遵照字面的原意翻译才利于国际交流和理解。

“哈军工”一分为六今何在?

1952年开始筹建,1953年4月25日基建破土动工,9月1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PLA Military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因校址在哈尔滨,通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

1955年初具规模,设有五个系和一个预科:一系空军工程系、二系炮兵工程系、三系海军工程系,四系装甲兵工程系、五系工兵工程系和预科(1960年又增设防化系)。

1959年中央军委决定将该学院培养目标改为研究、设计、制造方面的军事工程师,实施尖端专业集中,常规专业分散的方针。哈军工先后共建有10个系从1960年开始分建与扩建:空军系(西工大)、炮兵系(南京理工大学)、海军系(哈工程)、装甲兵系(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防化兵系(防化兵学院)、原子系(国防科大)、导弹系(国防科大)、计算机系(国防科大)、电子系(国防科大)、基础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国防科大)。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70年,原军事工程学院主体(院直领导机关、4个系及基层单位,“合法取得最多军工院系完整建制”)南迁到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习惯简称为“国防科技大学”或“国防科大”,也称“长沙国防科大”。1999年4月,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升格为大军区级单位,直属中央军委管辖。2017年7月19日,中央军委决策,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国防科技大学,并将军委装备发展部第63研究所划归国防科技大学,归军委建制领导。校本部设在长沙,内设学院位于长沙、南京、武汉、合肥、西安等地。国防科大继承了“哈军工”精华加之其强大的学术科研实力,堪称“真正的哈军工”;

新的国防科技大学包括此前合并的六所部队院校:

1、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沙(本部);

2、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南京;

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信息学院,武汉;

4、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西安;

5、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合肥

6、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1960年,由原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二系)迁到武汉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1962年迁至南京,1966年退出部队建制,改名为华东工程学院。1984年改名为华东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现隶属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装甲兵工程学院:1961年,原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四系)迁至西安扩建为装甲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至北京改称为坦克技术学校,1978年又改建成装甲兵技术学院。现隶属中国人名解放军总装备部。

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1961年,原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五系)迁至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至南京改名为工程兵技术学校,1978年恢复为工程兵工程学院。1997年,与原通信工程学院、空军气象学院、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合并组建解放军理工大学。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的一个分院。现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1961年,在原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的基础上,在长春成立了防化学兵工程学院。1962年南京军事学院防化学系并入该院.并更名为防化学院。1969年防化学兵学院与防化学兵学校合并.在北京成立了防化技术学校,1975年更名为防化学校。1977年9月,扩编为防化学院。1986年改名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现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哈尔滨工程大学:1970年,海军工程系(三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获得哈军工最多‘中国王牌’师资”),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船院”,曾经船舶工程上所建树,尚能与那时的哈工大一争高低的学院。不像现在的哈工程大,面对灼灼逼人的哈工大,毫无还手之力,早已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了,多少年除了“水下机器人”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可悲可叹!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建立标志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正式解体。

从1953年建校到1970年拆校分建,哈军工只存在了17年。40多年后的今天,“哈军工”这个名字几乎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中,然而“哈军工”的精神仍然在激励着和“哈军工”有着血脉亲情的后生们。

中国大学改名郁闷篇

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1999年更名) -→武汉纺织大学(2010年更名);十年后,再回到原点。在那个报纸、电视上天天都有纺织工人下岗的新闻的年代,纺织行业院校招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所以2000年前后,“八大纺院”都脱掉了“纺织”外衣。“武汉纺织工学院”当初改为“武汉科技学院”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其他几所院校大都选择了“工业”、“工程”等通用的校名。不可否认,更名带来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学校规模迅速扩大,生源质量明显提高。而今“武汉纺织大学”虽然说是升格为大学了,但是肯定是非常的郁闷的,这是迫不得已,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1999年摘掉“纺织”土老帽变成洋气的“武汉科技学院”时,同期“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了,这就意味着在校名上“武汉科技学院”总低人一等,而且还常被人误解武汉科技学院是武汉科技大学的二级学院。特别是同为武汉“东湖四院”的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民族学院、武汉化工学院都更名为大学后,对起步并不低的该校形成很大的压力。而且按照常规,继续升格,摘掉“学院”变为“大学”的可能行为0。因为已经头顶着个“武汉科技大学”了。而同类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ID都有主了,武汉工业大学是被合并院校的旧名,那它还能叫什么?“湖北理工大学”又批不了,所以为了“大学”,含泪重拾“纺织”。还好,该校没给我们创新出“Wuhan Fangzhi University”这种新名词,老老实实叫“Wuhan Textile University”。其实纺织一直是该校最有特色的学科,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后,赫然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一所以纺织命名的高校,也是自1998年行业高校改名风以来重启行业校名的第一所大学。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更是以近10分钟的“记者调查”聚焦该校重启行业校名。报道称赞学校重启行业校名、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武纺校内的师生对此也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好不容易把“纺织工学院”改成了“科技学院”,再改回到“纺织大学”,路越走越窄了。特别是一些非纺织类的院系担心,以后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可能因为“纺织”两字,会招至用人单位狐疑的眼光。其实是泪是笑,其实该校自己明白。类似的情况还有江苏理工学院,直接升格为江苏理工大学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是现江苏大学的前身,要升格为大学又得另辟新意。

武汉粮食工业学院-→武汉食品工业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武汉轻工大学(四次改名,逐渐去掉粮校的痕迹,最终校名只满足了他们对“大学”的渴望,却没满足他们“高大上”的需求。2009年该校计划更名为武汉工商大学,当然这个校名也并非该校最渴望的。因为她最想用的是他过去的校名——“武汉工业学院”直接升格为“大学”——武汉工业大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上的“武汉工业大学”已经被并入“武汉理工大学”了。曾被用过的大学校名不得再用,成为了教育部心照不宣的底线——太容易混淆历史,造成张冠李戴。提起此事该校党委副书记刘丰林多少有点无奈。不过该校招办负责人柳兴志站在招生的立场上,他最想改成“中南科技大学”,这一“宏伟的想法”也代表了该校部分老师的意见。尽管这块金字牌子现在是没人用,但是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政策不让搞跨省区的牌子。这给各高校改名提出了警示——不要改一个无法从“学院”升格为“大学”的校名。否则又要改名伤筋动骨,或者要被打回原形。作为唯一的“轻功大学”,据悉学生们“大一水上漂,大二草上飞,大三梯云纵,大四差不多就能神行千里了”。2018年11月9日,武汉轻工大学教学楼楼顶悬挂着的校名中,“轻工”二字乘着轻功飞走了,秒变“武汉大学”(本来都是集字的毛体),学生窃喜并入“武汉大学”了?很快校方辟谣是自行拆除高空发光字引发的小小误会,不过好歹让学生过了半天985,211,双一流的瘾。更名时间:2013年5月)

西北纺织工学院-→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作为“八大纺院”之一,摘掉纺织帽子,直接戴上工程+科技俩热门ID还不满足,当初要升格为大学时,申报名是“华西理工大学”,结果最后教育部批准的是“西安工程大学”,幸好是冠名西安,不然又会被认为是什么野鸡大学了。陕西工业大学也提及过,但是这是西安理工大学的前身,而且西安工业大学也不会同意,故根本不可能。该校更名时间:2006年2月)

河北地质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地质大学(“地质”变“经济”乃大学跨界更名的巅峰之作,最后回到了原点。最终的新校名告诉我们,兜兜转转一大圈,地质依旧是学校的一张王牌。早在1996年5月,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时,瞬间从地质跳到经济,绝对冷门变成绝对热门,让人直呼如此跨界太离谱了吧?以前怎么说也还是地质部直属的,该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自始至终地质类专业一直是该校强项。2006年后获得了地质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这一阶段学校开始变得比较“经济”,“地质”类专业不再那么“一家独大”了。该校自认工科、商科为主,五大学科齐备,曾想更名为“华北工商大学”未果。在面对“学院”升格为“大学”的浪潮中,不升格为“大学”真的“要落后了”。这些年为了升格为“大学”申请更名一波三折,都没有成功。之后,学校频繁传出更名动议,“河北地质经济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太行大学”等校名都曾进入考虑范围,都引发了热议。2016年批准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这不是又改回来了吗?外界的评价是中规中矩,朴素内敛。此举也被视为“武汉纺织大学是”的追随者——以回归老本行的方式升格为大学。可是这两校校方的理性回归和自信表现可能会使得部分冲着所谓高大上的校名而去的学生和家长感到失望而郁闷,怎么学校又改回土老冒的校名,变冷门了呢?校徽中这个“质”用的是繁体字,长得真的很像“贸”啊,被人以为是“地贸大学”。说个花絮,该校刚更名时,或许为了效仿浙江工商大学(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或者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别出心裁,创造出了Hebei Dizhi University遭到了热讽,很快变回Hebei GEO University。其实即便更名为“华北工商大学”,在财经高校中总是不入流,而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可以厚着脸皮标榜仅次于“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大学。至于学校标榜要打造地经结合类高校,没寻思明白地质和经济咋结合,而且学校的经费和师资力量允许搞地质科研嘛。该校更名时间:2016年3月)

中州大学-→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人家学院都在忙着升大学,这所大学偏偏改名叫学院,还要把中州这个地域缩小为郑州。这是闹哪样?其实对该院校来说,这样是升格,这样才升格为本科院校了。按照教育部大学与学院的设置标准中州大学以前虽然叫大学,但它并不是本科院校。而今升成本科院校,就得按照本科高校的规矩来,先叫学院,再说叫大学的事儿。哪天达标了再叫“郑州工程大学”也成。一个有趣的事情,郑州师范学院老校区和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英才街校区共用一个校门,堪称关系最铁的高校。更名时间:2016年3月)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西安工商学院(这是典型的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信息工程”到“工商”跨界有点大,然而新校名“西安工商学院”曾上过《人民日报》曾曝光的392所“野鸡大学榜”之中。考生可能会误认为这还是那所“野鸡大学”,从而影响学校招生。更名时间:2020年3月)

浙江工业大学-→无名可改。浙工大很委屈,作为稳居浙江千年第二的高校,浙江省属高校2021年预算经费排名居第一。然而曾经的小弟们杭州商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程学院等都升格为大学了,大有跟浙工大平起平坐之势,杭电老想压浙工大一头。更有“浙江科技学院”孜孜不倦地要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而浙江工业大学实力强于以上高校,而她却没好的ID可以改了,无法满足其成为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在大学改名浪潮中,“工业”一般都升格为“理工”,毫无疑问应该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无奈这个ID被“浙江工程学院”于2004年5月捷足先登了。在浙江省内还好点,但是在浙江外,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在校名上风头盖过浙江工业大学了。浙江工业大学前身浙江工学院曾是浙江省重点工科大学,而今药学和化工依旧强悍,早已是偏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然而浙工大一些文科类的学生在找工作时就碰到了“浙工大还有**专业的?”这样的疑问。浙工大毕竟不是麻省理工学院这样世人皆知,也不如哈工大这样的名校,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不存在的。

浙工大原本是对浙大令人望洋兴叹的分数,又打算留在杭州或者浙江就业的浙江学子的不错选择。这也就是杭州的“双非”高校分数比外省211,985录取分数线高的原因。然而浙工大在杭州隔壁的湖州市德清县建了“莫干山校区”,2020年9月开学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药学院、环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及大化类等都搬迁到该校区,这让想来大城市熏陶,沾杭州光的学子很失望啊。现在中国很多大学看似在大城市,实际上学地点都在偏远郊区,上学等于“流放”。像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被称为最荒凉的分校区,校园周边景致荒凉,出了校园就是农田,学校距离市区交通不便,路途艰辛无语言表,学生想要来这所学校上学,只有3种方式,一种是校车、一种是长途汽车,最后一种就是骆驼。为此每年都有不少学生无法忍受如此恶劣环境而退学重考。有观点认为在远离城市的校区四年下来,导致学生不是村姑就是农夫,孤陋寡闻。校园是更大了教学楼是更高了,但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见得是好事。毕竟学校身处大城市与乡下,所受的文化氛围熏陶是不一样的。在小县城的郊区的大学,文化学术交流,招聘明显等比在大城市劣势。浙工大在德清设立校区,除了产学研结合外,主要原因是杭州主城区里的地皮寸土寸金,但是杭州高校要发展就只能往杭州之外搬么?然而连德清这样的县区都知道高校入驻对区域文化提升的作用,杭州这个老大城市还逼得学校不停地往外搬迁?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离不开各级各类学校的啊!

有观点认为,然而很多考生报考浙工大,完全是因为浙工大在杭州……浙工大搬德清是完全的错误,最后导致浙工大一蹶不振。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参考在金华的浙师大的前车之鉴,以前浙江省内前三,后来逐渐由于地理原因,衰落到现在要跟杭师大抢生源的惨状。虽然作为当地的独苗高校,德清县会把很多资源给浙工大,就像金华对浙师大那样,可是又如何?虽然说办学注册地还是在杭州,但是把药学、化工等优势专业,上万学生搬迁到德清,大有从杭州高校变成实质湖州高校之势……浙师大的经验难道不能给领导们一个警示么?再还有浙农林也就是吃了地域的亏啊!舆论认为浙工大这步走的是险棋,很多同学来浙工大的初衷仅仅是因为浙工大在杭州这个地缘优势,如果搬去德清,将进一步打击学生特别是浙江学生报考的积极性,很可能会步浙师大后尘,和宁波大学“双一流”的差距更会明显体现出来。而且德清的财政支持也不是很足,浙工大这么多优势学科搬过去,德清县才投资25.9亿,磨啊磨最后总投资28亿,还没达到慈溪给独立学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水平(计划投资29.53亿)。

据说浙工大为了实现“综合性”,还曾想改名为“杭州大学”,降级不说,老杭大的人也不愿意啊——毕竟两校毫无渊源。更名为“华东大学”、“华东科技大学”的呼声也有,但是更加一厢情愿:且不说“华东大学”难度非常大,浙工大还不具备这个叫这个名字的实力,至于“华东科技大学”这个校名仍然不是一个“综合性”的校名,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高校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另外还传言要改名为“杭州大学”的前身“之江大学”与“浙江大学”比肩。“之江学院”也正是浙工大独立学院的校名。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科技大学?作为“学院”,最大的奋斗目标就是升格为“大学”,但是从2014年开始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一年又一年充满希望,都带来失望。因为作为一所浙江排名靠后的二本,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明显是名气大于实力,省属院校(工大、计量、工商、理工、杭电)都不乐意,尤其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不是跳到人家头上了吗?作为一所办学借鉴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经验的高校,更名为“浙江应用科技大学”可能性很大,不过这个名字是不太理想的。虽然教育部对非研究性大学发函时都会强调需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大名里加上“应用”两字的又有几所?“应用技术大学”曾是专科升格为大学的一条捷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专科合并组建的,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高职升本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是2015年4月新设立高校。而浙科院作为一所具有20多年本科历史,又有硕士点的高校这么做又有点自降身份。不过确实不能申请到“浙江科技大学”,改为“浙江工程技术大学”对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也未成不可,当然暂不改名也是选项之一。

杭州大学-→无法重启?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命名的高校,是中国大学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全国19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除杭州外其它18个城市都有以该城市命名的高校,其中一半以上是近一、二十年新建的,或者近几年合并做大并保留名称的高校。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会城市,甚至一大批地级市也拥有或纷纷成立冠城市名称的高校。重建杭州大学的呼声自1998年四校合并以来就有,原杭州大学在浙江省的声誉,以及其背后巨大的无形价值让在杭的一些高校对杭州大学校名心动不已。杭州市政府曾向浙江省政府提出将杭州师范学院更名为杭州大学,最后不了了之。但是一直以来是不是该重新启用杭州大学校名,成为浙江教育界讨论的焦点。有建议把浙江大学原来杭州大学的校区(西溪校区)分出来,重新建立杭州大学。有建议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更名为杭州城市大学不失为一种思路。不过2019年年底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浙大城市学院。老杭大势力在浙江不弱于老浙大,恐怕通不过。2019年针对杭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杭州大学的提议,著名校友马云气地说再也不去母校杭师大了,当然2019年暑假还是去了。嗯,阿里巴巴不投资任何网络游戏,饿死也不做游戏,是因为马云“我日夜担心网络对孩子的影响。”最后还是做了……孙忠焕认为把杭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杭州大学有可能部分老杭大的师生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但你那个曾经辉煌的大学校名,好的金字招牌已经被束之高阁了,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她已经蒙上灰尘,被人慢慢遗忘,优质资源、好的名字,应该发挥作用。杭州师范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重新启用杭州大学,建设新的杭州大学,不正是在发扬重新光大‘杭州大学’吗?

兰州大学-→怎么就没落了?兰州大学是百年名校,作为胡焕庸线以西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1952年,国家重点建设的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1960年,全国6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唯一的一所211、985高校和唯一的一所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1946年,在兰州大学老校长辛树帜教授的带领下,兰州大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速度——“卓然西北巨藏矣”。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是不折不扣的“西北第一高校”,在1952年到80年代这是兰大发展的高峰期,丰富的石油资源、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政策的支持,使得兰州的经济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成为人人眼中的香饽饽,而且在1995年,兰大的排名还上了全国第六的位置。改革以后,兰州的地理优势也荡然无存甚至转变为劣势,中部高校快速发展,无数的教师由于东南沿海抛来诱人的橄榄枝以及现实的确残酷选择了“东南飞”,这样也造成兰大逐年走下坡路。然而寒冬腊月,雪上加霜,屋漏又遭连夜雨。兰大已滑落到985垫底,招生分数线已开始低于某些211了。

兰州大学没有在“985高校”大建异地分校的时代将校区建设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却将新校区建设在榆中对兰大发展又是致命一击。再不济也应该把分校设在距离不远,但是基础设施齐全比榆中强多的白银市。由于兰州大学地处大西北的甘肃,老校区位于兰州市区都吸引不了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生源,何况榆中校区距离市区50公里的,被称为上大学就是流放。且由于甘肃的地方财政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的位置,因此甘肃对兰州大学的支持也是非常有限的。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直属高校预算可知,兰州大学本年度预算仅有52.57亿,在教育部72所直属高校中排名第31位,而副部级高校的数量为31位。鉴于此,兰州大学的生源质量、教师水准相较其他地区的同类型高校都大打折扣的情况下,如何以次等地域创建一流大学?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两个专业院校合并,校名越来越长了,特色确实也都在——会计、金融,不过连“学院”都没去掉。不过想想也是,什么热门ID都被抢注光了,或许最适合的“上海财经大学”有了。当然保持着自己特色也挺好,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所会计金融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16年3月)

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就去掉“省”字,这跟没改有啥俩样?还有降低层次嫌疑,错过了升格本科,高职要想再升本,只能升格为“职业大学”了。不太理解此番更名,白白浪费一个机会。)

湖南科技学院—→?前身是“零陵学院”的“湖南科技学院”要升格为大学,显然不能使用“湖南科技大学”,因为“湘潭师范学院”已经升格为“湖南科技大学”截胡了,那么湖南科技学院升格到底该叫什么大学呢?可以叫中南科技大学,潇湘科技大学,湘南科技大学,永州大学等等。呼声很高的“中南科技大学”显然不符合“禁止大学使用大区作为大学名字”的规则,毕竟已经没有泸州医学院的运气了。而且叫“中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也会坚决反对。在英文校名里,湖南科技大学(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而湖南科技学院(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为何湖南科技学院就多了“工程”含量?改叫“湖南工程大学”、“湖南工程科技大学”或者“湖南科技工程大学”,面临的阻力或许更小,更容易成功。当然如果叫“湖南理工大学”那是截胡了“湖南理工学院”,但是如果叫“湖南技术师范大学”更追本溯源,毕竟是师范院校转办,师范类专业多,而“湖南科技师范大学”更合适,既有科技又有师范。可是谁又会去拾取不够热门的师范呢?

湖南理工学院—→?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湖南理工学院,该校的前身是1999年3月由岳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岳阳大学及岳阳教育学院合并的岳阳师范学院,2003年2月更为现名。湖南这些师专改的学校名称同质化严重,缺乏辨识度,如果直用所在城市冠名反而更合理。作为“学院”自然把升格为“大学”放在了十分重要的的发展议程,虽然已经具备了更名的基本条件,但新校名却让大家犯了愁。按照一般的高校升格命名习惯,湖南理工学院更名大学之后应该就是直接命名为湖南理工大学,那风头可能会把湖南省内颇具实力的长沙理工大学盖过,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已经公示过此名,但是无疾而终。至于再取一个其他的名字也没有较好的选择,回溯叫“岳阳大学”、“岳阳理工大学”内心不甘,“湘北理工大学”又显得山寨,“中南理工大学”肯定没戏。

中国大学改名之最SB篇

四所更名失败的典型——“四大民办211”:东华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长安大学

有这么四所重点大学更名后就跟民办大学无异,被人戏称“四大民办”211。歧视民办高校?事实就是由于教育体制问题,中国民办高校天生低人一等,高收费为盈利,招收末流生源本来就是事实。地处上海的中国纺织大学改名东华大学;地处无锡的无锡轻工大学与两所学院合并后组建的江南大学;地处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更名为河海大学;最著名的失败案例就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长安大学,使该校声望一落千丈,以前该校录取线超出一本线70分以上,改名十多年,录取分数线仍未超过以前的水准。

①上海纺织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在更名为华东纺织工学院期间还短暂复名为“上海纺织工学院”,后又复名为“华东纺织工学院”。90年代纺织业萎靡不振,高校合并更名潮风起云涌,学校要达成两个目标:去掉“纺织”改头换面以综合性大学示人,在“211”、“985”工程评选中争得先机。申报名中有“华东大学”,冠名“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大区”——“华东”不是一家的想法,当时上海很多高校都对这个ID虎视眈眈。“上海师范大学”最先申请“华东大学”,但是教育部认为,教育领域“北有北师,南有华师”,华东怎么可以缺席?不能改,给升级为“华东师范大学”吧。“华东化工学院”也申请改名“华东大学”,教育部说认为该校学科太单一,擅长化工,作为综合院校底子的不够,就给升级为“华东理工大学”。到了“中国纺织大学”也申请“华东大学”,教育部认为纺大本来就是重点大学,综合性大学,有“中国”俩字,只不过名字里有纺织而已,所以就决定批了,但是内部征求意见时候,当初没有得逞的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竭力反对,它们自认为不比纺大差,凭什么他就可以?所以,教育部一来气,那就也没批。但是纺大领导也来气了,既然你们不同意我们叫华东,那以后谁也别叫了,我们申请把“华东”调过来——“东华”,教育部痛快地批了“东华大学”。——这就是纺大曲折的更名路。当然时任校长邵世煌对于“东华”增加了独特的诠释:1、东华、东华,东方的精华(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语);2、东代表东方,华代表古代的华亭县(学校位置恰好在古代的华亭县,上海市松江区的前身)。3、在古代,全国各地送到宫廷的服装和面料都是由东华门进出,不能从西华门午门等出(无史料出处)。所以,东华也就成为纺织服装的代名词。4.东华大学本部在49年前是光华大学旧址,1951年该址划归东华大学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

纺大更名前还合并了“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在原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校址)。由于本次更名未广泛征求该校师生意见,为此师生们吐槽“放完一个暑假回来,大家都傻了,纺大成东华了”。“纺大”就这样没了,很多校友深为惋惜,觉得改名为东华大学失去“国字号”的招牌,也失去自身的特色,没有了国字号还把自身特色给隐藏起来了,咋滴,你是要准备低调办学了吗?这次的改名是极其失败的,当之无愧中国高校更名最失败之首。“东华大学”的“东华”二字不像“华中”、“华北”、“华南”、“华东”这些大区具有明显的方位指向,不禁让人的第一疑问就是“这所高校在哪儿?”甚至不少人在听到“东华大学”第一反应这是一所“野鸡大学”,民办大学,也是让人哭笑不得。“东华大学”这所“211工程”高校与“南华大学”、“北华大学”、“西华大学”混迹在一起,更是自降身份。如果说第一次改名,华东改为中国,学院改为大学算是为学校壮了胆的话,那再次改名有什么含义?对学校的发展有什么帮助?虽然去掉冷门的“纺织”,但是丢了“中国”这个再也得不到的金子招牌,“东华”二字还让人有些云里雾里的。清朝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所以东华门俗称“鬼门”。原本好好的一个“211工程”重点大学跟后来的西华、南华这类二流的学校混在一起了,自掉身价。改成东华后,招生情况直接变差,虽然是“211工程”大学,但录取分数线甚至跟上海一些二本差不多。学校当局改校名是既无远见又无卓识的,满脑子浆糊。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华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A+,与天津工业大学并列全国第一。

上世纪90年代纺织业辉煌不再了,国营纺织业大规模破产倒闭,光上海就有50万纺织工人下岗,上海从国棉一厂到国棉三十七厂,先后倒闭或改制,纺织业的前景似乎一片黯淡。这反过来影响到纺大师生的心情——谁愿意与一个夕阳工业为伍呢?而且对于不熟悉纺织的人来说,听到“纺织”两个字就想起非常低端的缝纫机,机器轰鸣的纺织厂之类的。如果有人问你在哪所大学读书?你一句“纺织大学”,别人就会以为你学的就是搞纺织,毕业之后去车间与女纺织工们一起织布。但是这个名字反应了自己的强项,而且冠名国字号的校名在中国也是屈指一算的。曾有老师是这样痛心地评价这个事件——“如果你不想要纺大的名字,你大可以把它卖掉,让别人来经营,而不是就这样改名。”虽然纺织大学的名字好像很土,难道日本早稻田大学是种田的?岂不是更土?学生抱怨学校的传统是“换一个校长就要换一次校名”:我上的大学是上海纺织工学院,毕业时是华东纺织工学院,我的同班同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硕士就读于中国纺织大学,博士就读于东华大学。改名近20年了,该校对外简介还会在“东华大学”后备注“原中国纺织大学”,诚然不后悔改名不至于这么写吧?一些校友呼吁”强烈希望改回原名中国纺织大学”。该校更名时间:1999年9月1日)

②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前身无锡职业大学)、无锡教育学院(前身无锡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江南大学(不熟悉该校历史的人看来,这个校名活脱脱象所民办大学!可事实上该校还是个“211”呢!三校的合并主体是无锡轻工大学,本来想改名为“无锡大学”的,最后却使用了江南学院的原名——江南大学!为什么改这名呢?江南学院为什么这么牛?追溯历史:江南学院的前身是荣氏家族创办的“江南大学”,为了纪念荣德生先生,故不顾师生竭力反对硬是在2001年改为此名,老校长陶文沂没魄力啊。以前无锡轻工大学,也算有点名气,更名后毕业生找工作投简历或者面试时都要强调一下,就是原来的“无锡轻大”。无锡人怎么说江南大学的呢?“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上江南大学了。”“再不念书,以后人家去上清华,你就去念江南大学吧!”早先的江南大学主页赫然写着“江南第一学府”,所谓“江南第一学府”是1995年5月6日国立中央大学前校长顾毓琇当年为江南学院题词说:“深感贵校应发展成为江南之第一高等学府!”这只是一个期许,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表达。不知道这个“江南”是否包含了江苏、浙江、上海?如果仅仅是“正宗的江南——苏锡常”,那就随他去吧!)

③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河海大学的校名听起来有一股江湖气,容易让人联想到“草莽英雄”,江河湖海,出了河海,便是江湖。由于方位指向不明,还被人误解是天津高校,河南高校。这是位于江苏南京的“211工程”院校,还入选了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事实上,河海大学前身可以追溯到1915年张謇创建于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水利系、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华水”当年天下闻名,按说升格为大学叫“华东水利大学”就好了,可是1985年改名为“河海大学“,其实算是复名。在众多学校改名改得亲妈都不认识的时代,河海大学算是正统的百年名校了。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复名,而今“河海大学”还是不被人熟知,可见有时恢复传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作为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该校水利及支撑学科人才梯队的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地位,为中国水利科学的最高学府。被学生吐槽更名为“中国水利大学”更有资格。)

④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长安大学(是被认为是国内“改名”最失败的高校之一,明明实力兼具,却被当成是“野鸡大学”,提到“长安”,总容易让人联想到“治××,到长安”,或者困在“低端”市场的“长安汽车”。这是一所“四部一省”组建的”211工程“高校,合并主体“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作为亚洲唯一一个以公路桥梁设计和建设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长安作为国都大多是华夏族中兴强盛时代,所以“长安”这两个字承载了华夏族千年的荣光与希望,不是“长安大学”这个ID太Low,而是长安大学很难承担起“长安”这个历史厚重的名称。

1、由于合并主体多,且都是专业性大学首选考虑按特色专业取“中国/西北/陕西/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其他合并的学院强烈反对,要求加上自己特色专业名字,于是这个思路就此作罢;

2、考虑综合性的校名,那就按地理位置取“西北大学”,可惜已经被占;

3、按省名或者省会名改名为“陕西/西安大学”,陕西是唯一没有用省名和省会名的大学。西安大学和西安师专合并成西安联合大学 ,后更名为西安文理学院,英文名Xi’an University,后续要升格为“西安大学”昭然若揭。

4、按与“北京、东京、南京”相对应,取“西京大学”,已经民办西京学院占了。2021年1月,该校申报拟更名为“西京大学”。

5、按合并的性质取名“综合/联合大学”,这是重蹈四川联合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覆辙么?

6、按合并的院校结合取名“公路建筑工程大学”,也没有通过。负责起名的老师脑中灵光一现,西安—西京—长安,写下了“长安大学”四个字,结果这么个无心之举没想到就被采纳了……悲催的是更名后最早几届学生,到火车站买票,车站的工作人员说:“民办大学的不享受学生价!”而今再次谈到长安大学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回想起之前的合并主体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可见“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这个校名在人们心中更具含金量,如果能够保持这个校名不变,该校的发展应该会一路向前。改得不好却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何必呢?你不得不承认长安、东华、西华、南华、北华,全部民办大学气。不过不管名字怎么样,长安大学的路桥专业还是国内很牛逼的,那座横跨南二环的不需要桥墩校内彩虹桥,是每一届新生入校都要进行“爱校主义教育”的圣地。那叫“西北交通大学”如何?真的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商学院合并——〉上海经济贸易大学(此更名最终没定局,曾在网路上形成很大的争议,而对于校名问题,学生、家长、老师和校友的意见非常一致:拒绝更名。这种立场的原因也很简单: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尤其是对于部分外企的校招会有明显影响。不论是网传的“上海经济贸易大学”还是什么其他名字,只要去掉了“对外”二字,就很难得到上贸大学生及校友的认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名里去掉了“对外”,就意味着“相对精准的教育定位”这一点就值得质疑了,而上海商学院并入的过渡期,客观上又肯定会带来至少几年毕业生质量的暂时下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SUIBE)学生学生教师为何一万个不愿意,为何?这个要追踪下上海商学院(Shanghai Business School)的前身太低贱——2014年9月才由高职专科的“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升本而来,英文简称“SBS”。学生还认为更名的后果是翻译后英文名与商学院一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出国党的学历会变成三本,工作党英文简历也是。对于这个疑惑,笔者觉得没必要,上海经济贸易大学的英文应该是Shangha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校生感慨:能不能让我好好毕业,非要逼我退学么?对于那些本身硬实力出众的高校来说,校名改成啥样都无所谓。然而对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这样边缘的高校而言,合并更名对他们学生就是极大的伤害。)

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吉林大学(2000年6月12日,位于长春五所高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吉林大学。是当时也是迄今为止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中合并院校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这五所大学是分别隶属于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的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更名为吉林大学和平校区。至此吉林大学校园占地面积7000多亩,拥有6个校区7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民间流行“美丽的长春坐落在吉林大学”这句话。白求恩医科大学当年响当当的顶级医学院。国家十一个重点部署医科大学之一,整个东三省唯二的重点医科大学,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的医学科研能力,成了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被吉林大学抱孩子跳井跌入中国排名第十九。原吉林工业大学,中国机械四小龙之一,首批国家211工程大学,合并进吉林大学,和白求恩医科大学共同为吉林大学成为“985工程大学”做了垫脚石。然而从此这所各部委直属的高校合并体就此被埋没了。现在吉林大学排名不增反降,还不如原来的吉林大学和吉林工业大学两所学校加在一起的名气。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好歹现在吉大还能在大学排行榜上刷刷脸,不合并现在那几个学校更惨。)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改后的校名不但抹杀了学校的特色及其“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血统的荣耀,而且给人的感觉就是有意想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搅在一起。当说起“哈工大”的时候,有人总要问一句哪个“哈工大”啊?可按照常规,“哈工大”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应该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2003年6月起,郝雨一首说唱歌曲《大学自习室》走红,都传是”哈工大“的郝雨,很多人以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其实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子,哈尔滨工程大学简称应该是“哈工程”。2002年首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哈工程进入了八强。但可悲的是,那几个机器人身上披的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改名都8年了!竟还要靠这种恶心的手段告诉观众哈工程大是哪里来的!传言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简称为“哈军工”,下一步打算改名为“哈尔滨军工大学”。该校更名时间:1994年4月)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当年是按照圣彼得堡国立精密机械和光学学院建立的,从这里走出了像蒋筑英等15个院士。在长春问“长春理工”很多人还是一脸茫然,非得说是“光机学院”,改成这么个破名把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首任院长王大珩气得不行,质问“光机学院,为什么放弃光学这个金字招牌”。直到现在,该校毕业的学生简历上常常在“长春理工大学”后注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自称也是“光机人”,而不是什么“理工人”。中国“光院”只有一个,而“理工大学”遍地都是。更可笑的是现在英文校名居然就是此前合并到吉林大学的长春科技大学的英文名——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合并——〉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在八九十年代,还被誉为南方理工科院校的“小清华”。2000年5月26日上述四校合并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好好的“华工”送给人家“华南理工大学”了,从此简称“华中大”。为什么合并会导致把好好的“华中理工大学”改名呢?2000年大学合并的时候,本来湖北省的意图是让同济医科大学和武汉大学合并的,同济医科大学的部分领导,为了逃避被合并的命运,遂摆出刺猬之功,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1、合并后的新大学必须改名;2、同济必须保持人事、管理、财务独立;3、必须保留同济医学院的品牌。当时的武汉大学领导各怀鬼胎,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同时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自然没有答应。不过历史将会证明,这是武汉大学的重大战略失误,当然这是后话。 同济医科大学觉得只要坚持这几个条件,谁也不会和它合并,自己的江山宝座遂可以保全。然而同济医科大学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华中理工大学一口气全答应了同济医科大学的条件,如是便出现了“华中科技大学”。 事实证明,合并同济医科大学乃战略性胜利。虽然5年后,同济的苛刻条件逐步消化,其人事、管理、财务的独立权相继被摆平,但是华中科技大学也付出了惨重代价:1、整合消耗的精力;2、特别是抛弃赫赫有名的“华中理工大学”这个品牌,实在是一大憾事;3、华中科技大学这个新品牌有待提升。改名伤及大学的元气这是个典型。“理工”变成“科技”之后,名气下降了许多。再加上这所大学和学生们更倾向于埋头苦干、一心只读圣贤书,华中科技大学与实力相当的好基友武汉大学的名声相差甚远。堂堂985,211,双一流,有时竟然被人问是不是三本?不过把“理工”改为“科技”,在英文校名上是保持不变的,因此在海外还是没有受到影响。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简称,一直以来大家都各说各的:华科、华科大、华中科大、华中科技大(这个真的算简称吗 )。华中科技大学下设46个院系,10大学科门类,设有103个本科专业,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校方可能为了扩大知名度、强调自己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华中科技大学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官方简称是“华中大”,并且被教育部核准。但是残酷的现实可能是:除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师生,其他人听到“华中大”都会一脸茫然。2017年3月,武汉地铁集团公布武汉地铁二号线南延线站点名称,华中科技大学门口的站点被命名为“华科大站”。2017年6月,经华中科技大学校方交涉,武汉地铁“华科大站”更名为“华中大站”。2018年12月,武汉的另外几所华中某大学的教师个人发表意见称,该名称可能误导想去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乘客去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校方协调后,地铁2号线南延线“华中大”站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站”,并沿用至今。除此以外,华中科技大学若是上了微博热搜,比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其简称都会被官媒称作“华中科大”。如此看来,校方一厢情愿想从改变简称来提高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知名度,挺难的,太难了……)

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也属于翻来覆去型的。北语创办于1962年,当时校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5年正式定校名为“北京语言学院”。1996年6月在校名中间加上了“文化”二字,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又去掉了中文校名中的“文化”二字,成为了现如今的“北京语言大学”——没有“文化”的语言大学。该校更名固然有着语言习惯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是季羡林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化”并列本身就不妥当。这……本来起“语言文化”这名是为了提高文化品位,然却暴露了没文化的底子,慌了,在升格为大学过程中,顺势改为语言大学。学校同仁常自嘲自己的大学是“加上文化没文化,去掉文化还是没文化”。然而神奇的是作为一个语言为特色的学校,此等语法错误多年了才引起重视?可叹啊!类似于当今众多的、所谓的“网络科技”、“网络技术”公司本身不是互联网的行家,绝大部分竟然还是菜鸟,中专生初中生把持,真的是“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纯粹靠着“网络营销”这个也许自己都不明白的概念一直“电话营销”着——喂,老板,你们要做网络推广吗?)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始建于1895年。当年在理、工、文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在国外知名度极高。结果院系调整七拆八拆,基本只剩工科了,又改了个名字天津大学,一下子逼格斗降,堪堪泯于众人,好在学术仍然牛,还是第一梯队。天津大学这个名字没毛病,但是这个名字没张力,退居二线的感觉,名气似乎总是跟不上实力。但是真心不如北洋大学叫起来雄浑厚重,深韵独到。而且在校生和校友都以“北洋人”的身份认同感为傲,胜过“天大人”。由于“北洋”二字的特殊历史属性,当年改名也是被迫无奈之举,只是永远都不可能改回去了。不过话说,改名似乎也没什么比“天津大学”更好的选择了。)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培养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领军师范院校,挂着“职业技术”本是无可厚非,但是这几个字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其是“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高专。为此,2004年5月去掉了“职业技术”,别出心裁用了“工程师范”,招生很快就上来了,但是始终是“学院”,按说升格为大学,直接叫“天津工程师范大学”就好了呀,可是2010年3月又戴回了“职业技术”的帽子。这真的是正经本科,不是高职,技校啊。在有“职业技术大学”的当下,实在是没法解释。) 来源:鲁虺文化网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城建大学(更名时不知校方相关领导是有何执念,放着“天津建筑大学”不选,标新立异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虽然是全国独一无二,但和没更没啥区别。而同期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更名前后知名度不可同日而语。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4月)

四川工业学院、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西华大学(按常理,以“四川工业学院”为合并主体,升格自然应该是“四川工业大学”,然而资历不够不准,叫“华西大学”更不够格,所以只好跟“东华大学”一样颠倒大区。之前冠名“四川”还是很大气的,改成“西华大学”几乎没人知道了,首先搞不清方位,白白浪费在成都的地理优势,再则“西华”不伦不类,像个民办高校。该校更名时间:2003年)

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又多了所“国字号”大学,改名原因是觉得石油大学有点不伦不类。据该校校长称冠名“中国”将对石油大学的招生、毕业生就业、科研、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石油大学是分北京、东营两地办学的,两地均为法人实体,各自独立办学,但共举一个大学的牌子,学校在学科点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科研基地建设及“211工程”建设、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均可仍按一个学校、一块牌子来进行操作;学校办学统计数据按地属化原则,分别进行统计上报,由教育部汇总后按一个学校对外公布。该校更名时间:2005-01)

广东民族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4年间,改了2次名,广东民族学院,简称民院,所有人都没有意见;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官方简称“职师”,但学生不干,学生们都说应该简称“技院”,而且学生老要跟人解释自己是本科本科本科,不是专科。当改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想不叫“技院”都不行了,幸亏2018年升格为大学了,校名也不用顾虑了。当初想改广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不同意,因为“广东师范学院”是其在1970年的曾用名,只能改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改来改去别人都知道它叫“广技师”或者“广技大”,但是它总是自称“广师大”…….广西师范大学竟然不跟其争抢,自个儿简称“广西师大”。

广东民族学院之前定位是培养广东少数民族人才,学院主要生源是海南少数民族。然而1988年海南设省了,海南生源大为减少,广东汉族学生成为主流了,再号称民院已经是名不副实,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了。自然得转型,转什么呢?转型理工农综合都没希望了,毕竟邻居石牌五校(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大)把各个专业领域都占满了。历年积累的民族学和民族教育已经成为屠龙术无用武之地,改定位为技术培训,上应了高等教育界把技术工人培养纳入高等教育的改革之风,下随一线工人技术素质不高的难题。该校更名时间:2018年)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虽然也以“北华”打头,但此处的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和“五华大学”之一的北华大学却相去甚远,北华大学地处吉林省吉林市,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地处河北省廊坊市,相距千里之遥。曾经的校名“华北航天工业学院”虽然是“学院”,但是冠名“华北”还是颇具霸气的,为何改成山寨味十足的不入流的“北华”?让人误以为是民办高校?“华北”改“北华”是傻么?不!是实属无奈之举,因为学校的规模不构成华北区域内大学。且当时正直校名严管时期,教育部明文规定非部属本科高校,校名中不得冠名大区名称,更改为“河北”估计又觉得档次太低了。如果不放弃“华北”这个大区名,只能放弃升本。如果校名不变一变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就来了这么一个于不变处胜又变——改校名只改文字顺序,颠倒下,谁叫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呢。英文名叫“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始终未变。该校还很厚道的简称“华航”,如果叫“北航”那就有点混淆视听了。或许这个大区校名早被教育部门觊觎很久了,终于熬到本科,把你摘掉了。最郁闷的不是在这里,不是不让使用大区吗?为何后来华北理工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也不是部属高校,为何能冠名“华北”大区呢?其一就是多年后,高校扩招,校名变更已经松动了,会遵循历史渊源,比如2016年中国计量学院成功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其二就是这两所学校本身实力很强大,比如华北理工大学前身是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而来,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就不用说了,水利领域,无人不知其强大实力。归根结底来说,北华航院就是自身实力不佳,被人欺负了,如果有实力,你叫“华北航天大学”都会被批准。该校更名时间:2004-07-13)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之前正宗的国字头,学生一直自称“中国环境学院”,国字头改省字头,B格下降了不是一点半点啊。)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保定理工学院(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之前申报改为“河北学院”真的很不明智,下一步很难再直接升格为大学,因为已经有“河北大学”了,断了再次升格的路。虽然该独立学院2018年就成功转设了,但是学校官网依旧挂着“原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这块“金字招牌”。学校创办人周虎震是一个有理想的厨子,从创办厨师技校开始,再创办民办高校,最早的高职“保定虎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升格为民办本科“河北科技学院”了。hbkjxy.cn这样的官方网站域名也凸显了创始人的文化水平。)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太原科技大学(原来是一所在国家机械行业中享有盛誉的高等院校,现在就是满天飞的“科技大学”中的一员而已。更名原因自然是由于现校名无法准确反映该校学科与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制约着学院的发展,且学院具备了更名为“大学”的办学条件,说白了就是要时尚,不能“机械”太笨重。)

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中北大学(作为国防军工特色的一所院校,“太原机械学院”这个牌子老一辈的军工人都知道的。“南拳北腿,都打不过太机”可见其地位,硬是改名了,还没熟悉华北工学院呢,又改了!为了“大学”放弃“华北”,本来计划更名为大学,备选:“华北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北华理工大学”,正好碰上改名政策,大区“华北”不让用,被迫改为不伦不类的“中北大学”,又被下放到山西省。如果能够坚持不改名,学习“西南林学院”,“西南石油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依靠学校这几年在军工和航空的贡献,更名“华北理工大学”或“华北工业大学”实至名归。而“中北”——不同于“华东”,“华南”这些常规地域名称,让人摸不着方位。当初华北工学院更名“华北理工大学”也许是因为名字盖过了太原理工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遭到了两校的联合反对,才导致改华北理工大学失败的。那就改成“山西理工大学”也行啊,也会像麻省理工学院一样开挂。老牌国防实力名校,如果不是在山西,在华东地区任何一个省市都会是发展成名校的。“太原机械学院”是军工系统内实力强劲的一所院校,在建政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其机械工程、军工专业独霸天下,可惜名字一改误终身。申请改名“华北理工大学”被拒十年后,这个名字被唐山的河北联合大学用了,而该校的实力比中北大学的实力可差多了。真的是扎心啊老铁。什么是扎心?这就是扎心,不仅扎心,而且还打脸。该校更名时间:2004年6月)

“同学你好,你哪个学校的?”

“中北大学。”

“东北大学,那冷吗?”

“不………中北大学。”

“哦,没听过。”

说明:山西原来有两大机械学院,即“太原机械学院(现在中北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现太原科技大学)”。这两大机械学院为中国的航空,航天,兵工,水电,重机,工程机械………做了很大贡献,在行业知名度都很高。山西省当初把“太原机械学院”和“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合并为“华北工业大学”,完全可以争取211。

河南历史上曾经的几个本科越办越差

河南省是高教比较匮乏的省份,缺乏的是名牌实力派高校,目前也就郑州大学(国家211工程,世界一流建设大学)和河南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全国比较有知名度。其实河南历史上有不少高校如果好好建设,现在应该也能发展为知名高校的,至少是实力派本科高校没问题。然而别的地方大学是越来越牛,从专科发展成本科,而河南这些铁路学院,电力学院,水利学院,却从本科都发展成专科。作为全国主要交通枢纽的郑州,没有铁道学院、公路学院、交通学院。

郑州铁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创立于1951年的学校,1958年~1963年就举办本科教育了,招生:热力机车,铁道建筑专业。1994年全国首批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9升级为专科学校,发展了四五十年,从本科变成专科(高职)了。当年是本科招生,如果好好支持,现在应该是郑州交通大学,华中交通大学了。)

河南电力学院——〉郑州电力学院——〉郑州电力学校——〉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1953年,郑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基础、将中南五省六所高级工业学校的电机科并入,成立燃料工业部郑州电力学校;其后,历经河南电力学院、郑州电力学院、郑州电力学校等发展阶段。1994年,升格并更名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如果好好发展,现在至少叫郑州电力大学没问题吧?)

黄河水利学院——〉黄河水利学校——〉水利电力部黄河水利学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其实黄河水利前身是国立黄河流域水利专科学校,当年是国立大学,现在混成了高职,真够丢人啊。而当年同行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升格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却混成了211和985,双一流。)

河南省水利学校——〉河南省白马寺水利学校——〉河南省水利学校——〉郑州水利专科学校——〉河南水利学院——〉郑州水利学校——〉河南省郑州水利学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职业学院——〉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搞水利大学还真不少啊,可是为何都没混出名堂?)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看清楚,这是一所新设立的高职院校,也是第一所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也创下国内校名长度之最,不符合《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名称“字数原则上控制在12字以内”的规定。别人把改名越改越短,他们倒好,作为新设立高校没有历史的枷锁和掣肘,却用这么长的名字,真不知道怎么想的。读书不太认真的学生,大概三年专科毕业都没办法写全校名。如果算上中外合作办学,那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创下了高校校名最长之最。

长沙师范学校——〉湖南儿童工程职业学院——〉长沙师范学校——〉长沙师范学院(这所由徐特立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学校算是国内历史悠久的学校了,只是这样老的资历一直以来是中专层次,在中专纷纷升格为升格为大专的背景下怎么甘居人后?长沙师范肯定想要升格成为大专,并且顺道改个更高大上的校名,把学校的知名度推到更高的层次。按照正常的思路,升格为“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顺理成章,然而该校某领导真是机灵鬼,竟然别出心裁地想出了“湖南儿童工程职业学院”,校名里的三个词语都认识,合在一起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简称“湖南童工学院”?百年名校成了尴尬笑话,被改得连妈都不认识,“长沙”没了,“师范”也没了,怎么跟历届毕业的校友交待?那会儿特流行“工程”崇拜,什么电子工程、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纺织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土木工程大家都见过,也好理解,可是这个“儿童工程”是什么东东?我们设想一下?是陪着孩子玩沙子堆积木的?还是掩藏着一颗幼师的心♥?幼师就幼师呗,学前教育就学前教育,搞“儿童工程”这种四不像的名字干嘛?由于非议太多了,挂牌四个月后的2004年9月校方顶不住压力要求再次更名,改成正常人看得懂的“长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然而教育部不同意了,你们怎么可以想改就改,这也太不慎重了吧。没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恢复“长沙师范学校”的校名,但仍然保留大专层次。这下可以了吧?对这个要改邪归正做回个正常人的要求,教育部“作为特殊情况”成全了。从此“长沙师范学校”成了顶着一个中专的名字的大专,这在全国也算是独一份了,直到2013年4月12日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层次的“长沙师范学院”,才算摆脱了这一尴尬局面。所以,“湖南儿童工程职业学院”这个校名,前后只存在了一年!最可怜的也是最幸运的是2004年毕业的这一届学生,他们拿着自己绝版的“湖南儿童工程职业学院”毕业证,不知道要跟人解释多少次:我们这学校真的存在过!真的不是山寨假冒学校!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4月12日)

南昌工程学院——〉?南昌工程学院一直是江西省内实力最强的“学院”,这所学院的建设时间还是比较久的,诞生于在中国水利水电工程非常火爆的1958年,除创时叫“江西水利电力学院”,一度停办,此后历经江西水利水电学校、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大专部、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江西水利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南昌工程学院;作为水利水电的专业院校,更名为“工程学院”实在是败笔,作为原本是水利部直属的高校也是曾经阔气过的,在一系列变动之后,也成为了省部共建高校。却跟“南昌工学院”和“南昌理工学院”等民办高校混淆在一起。该校“更名升大”工作启动了,很多校友甚至已经讨论起升大后的候选名称:华东工程大学、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南昌工程大学,南方理工大学、江西科学技术大学。其实真没必要改来改去改,直接在原校名“江西水利电力学院”上升格为“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多好。 还可以借助原水利部曾经直属的4所高校之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名气。江西水利电力大学似乎将学校专业限制在水电领域;南昌工程大学继承性好,但似乎不够“大气”;华东工程大学、南方理工大学和江西科学技术大学名称“高大上”,但恐有难度。可千万不要用“东华”,谨防“东华理工大学”的前车之鉴。

中国大学改名之最NB篇

北京市

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抽调各大学冶金系,采矿系及钢铁机械专修科在清华大学内正式组建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改为“北京钢铁学院”,曾经是京城当年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在那个“以钢为纲”、“钢铁元帅升帐”的大炼钢铁年代红极一时,社会就业莫不以进钢厂为荣,求学非钢院不欢,受追捧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国网、某电某邮。最终随着钢铁行业的萎缩而走向无法替代的衰败。1984年,北京钢铁学院报请主管部门冶金工业部,请求将北京钢铁学院改为北京北洋大学或北京科技大学,均未得到批复。1987年,先后三次申请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材料科技大学、中国材料科技大学、中国冶金大学、北方大学等,未果。 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再次重新申请改名时,因北京工业学院已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故国务院办公厅领导与学校领导及部分老教授进行磋商,确定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有了北钢院老大哥的示范性榜样作用,钢铁学院们齐刷刷变成了科技大学:武钢变武科大,包钢变内蒙科大,马钢变安科大……就连在业内搬砖砌墙的冶建院也跟风更名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都由落后过剩产能摇身变成了第一生产力,咱照样是第一,照样有得混,还混得很好。钢院成为中国高校里冷门到热门转型最成功的典范,怎能不感谢老大哥的领导示范性作用?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学校的名字听起来高端大气一些对招生比较好。)

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学院、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北京工商大学(这是北京极其普通的四非高校:非985,非211,非双一流,非重点建设学科。因为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很多实力强悍而且带有北京前缀的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让人想当然也是一所非常强的大学,外加“工商大学”这个金字招牌在外人看来着实不错。北京轻工学院和北京商学院1999年合并组建取轻工的“工”和商学院的“商”合称“工商”,成为中国第一所“工商大学”。相比之下,北京商学院比北京轻工学院好多了。为什么要合并呢?据悉来自上级指示“你们俩学校只隔一条马路,可为什么不考虑整合呢?”据悉也正是因为合并,错失了211工程评审。“工商”这个词让很多涉世未深的学生家长误以为毕业了能去“工商局”工作,报考热情高涨,结果成了每年分数线最高的一般本科学校之一。有一年在某省竟然创下了近630分最低录取线的夸张纪录。幸好2004年因为师资不足被教育部黄牌警告了一下,可以让人对其提高点警惕。北京工商大学的诞生引发了全国各地商学院更名为“工商大学”的热潮,比如:重庆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商学院”金灿灿的招牌终究不敌“大学”重要。)

北京冶金机电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6年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78年开始办本科,后更名北京冶金机电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并更名北京冶金机电学院,1985年更名北方工业大学。这校名很容易跟211工程的“北京工业大学”混淆起来,浑水摸鱼。北京本地上了线就能录取,而外地考生要超越一本线很多才而已,你分明能上更好的211,何必呢? 当然强行硬着头皮也能上。作为四非高校也就罢了,可是该校占地面积狭小,仅仅500亩 【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十所大学】。当然“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但是你觉得这样的学校又有多少大师呢?查阅“北方工业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沈志莉”的事迹吧。) 原出处:鲁虺文化网

北京经济学院、北京财贸学院合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常被人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是一个学校吗?”看字面总以为“对外经贸大学”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简称,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仅仅是北京市属高校;“对外经贸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高校,三所经济类重点大学“两财一贸”之一,两校无论从实力、生源、师资、声誉、就业等方面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然而由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得益于所处的城市位置,又加上校名有“首都”二字加持,“经济贸易”显得高大上,其强势专业又是热门专业。因此深受很多“不明真相”高考学子的青睐,在各省录取分数线也是不断增加,牌子效益还是有用。两个校区580亩,咦,别的高校动辄几千亩校园,在北京的没有外建校区的面积都大不了。)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北京信息工程合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看看其招牌——“北京”的地域优势,还有热门的“信息”、“科技”、“大学”,能上的都上了。带了四年“筹”字才摘。学校本来就很小才500亩,还分成5个小校区。因此名字高大上了,招生也没上来。)

北方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192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后定名为北方交通大学,这算是复名了。官方说恢复校名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校地处首都北京的地理位置,突出学校根植于首都的奋斗史及学校师生着眼长远、开拓创新的决心”。其实无非就是利用北京相对上海、西安的地位优势,来提高自身和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竞争力。对学生而言,让人知道在北京上大学还是觉得很有面子的,不然“北方”会被人误以为在河北某些贫穷的城市。改名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之后招生形势一片大好。更名时间:2003年)

海淀走读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当年的较早的北京民办大学,“海淀走读大学”简称“海跑”,不过自从改名叫“北京城市学院”一下子高大上了,简称“城北”。之前被调侃成“北京四大名校”,这是“北京名气最大”的三本。北京人上学的时候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好好学习你就等着去海跑儿吧!”其实一直也需要跑,本科前两年在河北省廊坊东方大学城校区,被学生讽刺怎么没在报名时告知是“河北学院”,这不是消费欺诈?之后才回北四环本部,本部很小,三栋教学楼,就是培训机构规模;而学生宿舍在二里庄,每天上放学都不在学校里,图书馆、操场、实验室都是隔壁学校的,由于太松散,导致了归属感特别差。学校还有顺义校区,航天城校区,总而言之都非常偏僻,让人感慨“怎么有这么荒凉的地方?”一个“城市学院”不在城市里,怎么不叫“杂交郊区学院”?2019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这类学校自然成为“疏解”对象,顺义校区成为主校区,这原先是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2021年腾退市区校区实现一址办学。刚升本时还不满足一直在吹嘘即将升为“北京城市大学”,让人感慨“基本设施都成问题的学校,为毛老是喜欢把自己和高大上的东西标榜在一起?估计也是为了忽悠人来这里。包括什么国家领导人接见,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之类的啦……”

北京人的孩子如果在这里读书,主要是手里攥着那么点分,又不想出北京的无奈。一旦被别人问起是哪个大学时会感觉羞愧、为难、难以启齿。最后终于艰难的说出“北京城市学院”这六个字,往往都会带来0.5秒尴尬的沉默,沉默之后,大家纷纷生硬而快速地打着哈哈:“哦哦哦,在北京上学呢,很好!很好!”

北京城市学院是好学校吗?凡事好坏都是相对的,跟北工大北工商首经贸等等比那次太多,跟一溜民办专科学校比那还算得上“好”学校了,也比耿丹嘉华科德世纪中瑞略省钱。至少提高了北京地区孩子们的本科率,好歹能有个本科能上,在这么一个校园里安放几年青春,学点东西拿个大学文凭,然后未来有机会去做一些工作,总比18岁高中一毕业啥也不是就进社会要好,提高普通劳动者学历素质也算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了。雨果说:“多一所学校,就少一所监狱,”马克 ·吐温说:“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

入学后,同学们交流肯定要说“好后悔,如果我当初××的话,我就肯定不会来这儿”或者,“我差一点就去××××了”。北京人对这所学校太知根知底了,但是外地人就不一定了。“北京城市学院?哇北京的,那应该还不错了。”总觉得是跟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是差不多档次的学校。其实哪有半点资格跟后者比?) 鲁虺文化网

天津市

河北轻工业学院——〉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由学院变大学,轻工业变科技,二级跳。改名后发展非常迅速,从曾经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深受考生们青睐。六所老牌轻工业本科院校,只有一所名称保留至今!该校更名时间:2002年)

军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校——〉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中国民用航空专科学校——〉中国民用航空学院——〉中国民航大学(从中专起到大学一直带国字号,校名越来越短,直到最后简洁明了。摇身一变顶级学府,中国/ 民航/大学,你品,你细品。至今为止还是双非,非双一流,也还没有博士点。该校更名时间:2006年5月30日)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天津传媒学院(独立学院转设,原校名长地真是记不住,常年征集志愿,更名后录取分数必将大涨。这校名把母体高校天津体育学院都盖过去了。)

辽宁省

鞍山钢铁学院——〉鞍山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钢铁变科技,2002年3月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该校于2005年底拿下了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后,便又开始着手进行更名为省名并顺利达到更名的顶峰。学子们听他这名字以为不是在沈阳就是在大连,后来通知书来了才知道在鞍山。可见学校名字在招生中真的太重要了。不说了,再差也是东北第五大城市——鞍山。该校更名时间:2006-07-10)

锦州师范学院、辽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渤海大学(渤海虽然是最小的海,但是在大学中,这是“气势”最大的名了。出去找工作人家以为是民办,只好加句,原来的锦州师范学院。开下了拿海做校名的先河,黄海、东海、北海……这些好ID不晓得花落谁家?)

锦州师范学院文理学部——〉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理工学院(2010年在校生12000余人,根据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专任教师生师比最低18:1的要求,逐步缩减招生规模,2014年全日制在校学生6095人,2015年继续缩减至5940人,招生质量与最低录取分数线逐年提升。更名时间:2014年5月)

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名字还像是比以前响些,但是要和同省的大连理工比?嗯……这个问题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沈理工校友怒了:如果你是个学生的话,如果不是故意来给沈理抹黑的,那你就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家伙!)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连科技学院(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这个ID非常热门。该校更名时间:2011年4月)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原名叫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改成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最开始是没有航天专业的,但是叫沈阳航空大学有点der啊,于是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挖了一个航天团队过来,航天就有了,这名字也高大上了起来。此处应该@南昌航空大学,要不你们也去挖一个试试。该校更名时间:2010年3月)

吉林省

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长春工程学院(2000年3月)

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四平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 (“小地名”变“省名”,“师院”变“师大”,二连跳悠哉悠哉,所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也想学它,一跃成为黑龙江师范大学。要说四平,一般人都不知道它在哪!改名后牛烘烘了,让人感觉是吉林最牛的师大,不过还算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否则真骗大了。该校更名时间:2002-03-21)

长春税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本来是全国唯一一所独一无二的税务学院,而今成为大路货财经大学,失去独有特色,不过省会名变成省名,税务变顶级热门财经,双联跳。)

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长春财经学院(“长春财经学院”比之前作为独立学院时的母体高校“长春税务学院”要牛。该校更名时间:2014年5月)

吉林省华侨外国语专修学院——〉吉林华桥外语职业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1995年建校伊始,“专修”字眼着实刺眼,到1999年,升格为高职用了“华桥”这个不伦不类的山寨名称,直到2013年升本还是带着“华桥”字样,相信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这个学校的名字,甚至第一次看到但不仔细看的时候,肯定都会以为校名中的“华桥”是“华侨”的笔误吧,在百度搜索“华桥”,提示:以下为您显示“华侨”的搜索结果。仍然搜索:华桥。至于“华桥”究竟是何意思,笔者Siwer至今也没有搞明白。到2018年升格直接学院变大学,去掉山寨字眼直接冠名“吉林外国语大学”,两级跳,实在是牛逼,公办范十足。要知道除此之外在中国能够以“省份”+“大学”命名的高校都是公办大学,且都是享誉中外的,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吉林外国语大学此番升级确实是震惊了民办高校领域,堪称更名最成功的的民办大学,曾经三次更名,而今听着俨然是一所“名牌大学”的赶脚。该校更名时间:2018-12)

黑龙江省

鸡西矿业学院——〉黑龙江矿业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校原本位于偏僻的鸡西,改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后,招生还是上不来,师资流失也很严重,不过教育部的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可以到外地办学。”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禁令一开,困扰黑龙江科技学院地域环境多年的难题,立刻有了灵丹妙药。2003年,黑龙江科技学院从边城鸡西——老爷岭之麓的群山中迁入省城哈尔滨。改校更名时间:2013-04)

鸡西大学——〉黑龙江工业学院(鸡西——中俄边境城市,显得遥远荒凉,但是改名后是不是都以为学校在哈尔滨?好,那学校更名的目的就达到了。虽然学校原封不动还在鸡西, 多少莘莘学子到哈尔滨后含泪发现事实转乘鸡西。虽然“大学”变“学院”,至少挂了个黑龙江的牌子,比鸡西市名听上去更体面点。学校宣传“坐落在中俄界湖——兴凯湖畔”,多少学生因为这句“兴凯湖畔”来到了鸡西——还差130多公里呢。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4月)

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表面看从小小的大庆一下子到覆盖东北三个省区,鸟枪换大炮的典型呀。其实该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办时就叫东北石油学院。该校被誉为石油界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去的三桶油的知名校友就不提了,免得哪天称为敏感词。该校更名时间:2010-04-01)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让人想到“燕京大学”,误以为是北京的大学呢。这是河北秦皇岛的,别老说河北的大学很爱跟北京套近乎,拱卫京畿,这是人家优势啊。前身“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是1978年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但是在争夺211的关键时期,1997年从齐齐哈尔搬迁到了秦皇岛更名为燕山大学,错失了机会。之前默默无闻,不过自从06年最具轰动效应的网络事件诞生在这所学校后,该校堪称“06年网络最知名大学”。2021年6月,该校再次扬名,主讲钻井工程的李子丰教授称已「推翻」爱因斯坦相对论,还入选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李教授热爱物理学,所以给大学生上课时候老忘了本行,吹牛侃大山,反相对论,反霍金,反阿波罗登月成为课堂主题,钻井却忘了,引起了学生不满,被举报曾暂停教学资格三年。PS:燕京大学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于北京开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

哈尔滨德强专修学院——〉黑龙江商学院哈尔滨商务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黑龙江财经学院(根据教育部26号令的精神,2008年11月12日,作为独立学院的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从其母体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中脱离,正式成为一所民办高校。省会名跳到省名,商务变成最热门的财经,再往上那就是“黑龙江财经大学”了,风头要盖过前母体高校哈尔滨商业大学了。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4月14日)

哈尔滨恒星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先是由黑龙江省内第一所中外合作本科普通高校,再与哈师大合作办独立学院,转设成为民办高校,原先山寨民办味十足的校名,直接冠省名,且颇具公办范。跟黑龙江财经学院一样,若升格为大学,校名都要盖过曾经的母体高校了。该校更名时间:2011年4月)

黑龙江剑桥专修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剑桥学院——〉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哈尔滨剑桥学院(民办独立学院还能换母体高校合作方的,这在全国没第二家。在哈尔滨可以读“哈佛”——哈尔滨佛学院,也可以上“剑桥”——哈尔滨剑桥学院,她还真用上了英国剑桥大学的英文名“Cambridge”。可能有人疑问这是中外合作办学么?是跟英国剑桥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NO,只因为他的投资方叫“东方剑桥教育集团”(Oriental Cambridge Education Group),这家公司在全国各地创办最多的是剑桥双语鱼幼儿园,教育产业化布局本科大学、中等职业学校、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多达百所,可谓“层次最全、最具规模”。所以哈尔滨剑桥学院的大学校园内除了大学之外还包含剑桥三中、剑桥女子学院、剑桥小学、剑桥幼儿园等,操场是共享的,大学实际占地面积大概是整个园区的一半左右。)

宁夏

宁夏石嘴山联合职业大学——〉宁夏石嘴山职工大学——〉宁夏石嘴山职业技术学院——〉宁夏理工学院(地方院校,石嘴山市唯一一所高校,短短五年一下子升级为本科,ID“理工”如此热门。2200一年的住宿费,这个价格在南方的话,住宿条件很好了,在该校宿舍没风扇没空调,有厕所但不能洗澡,洗澡必须去大澡堂。学校其实位于一个镇上——星海镇,在这上学相当于就是在农村上学,实训课开在乡间地头,当然“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学校门口有公交车,但是基本是打不到网约车的。大武口这是矿区,导致空气不太好。这是大西北,没有青山绿水,特色是要么不刮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风大而且中间还有沙,如果一下雨,落在身上的就是泥,冬天还很冷。该校更名时间:2005年3月12日)

宁夏大学+宁夏工学院+银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宁夏教育学院合并——〉宁夏大学+宁夏农学院合并——〉宁夏大学(1962年9月,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农学院与宁夏医学院合并成立宁夏大学。1970年1月,宁夏医学院、宁夏农学院从宁夏大学分出单独设院。1997年12月,宁夏大学与宁夏工学院、银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含宁夏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宁夏大学。2002年2月,宁夏大学与宁夏农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宁夏大学。由此宁夏大学有了理、工、农、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早在1995年,主管领导去宁夏考察。认为当时银川市就有宁夏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师专、民族学院6所普通高校,规模都很小,且相距又较近,也是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就同自治区领导商量,何不将这些院校合起来组建新的宁夏大学,集中力量办好呢?这个建议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积极响应才开启了合并浪潮。)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一瞬间感觉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这个北方在哪里?在河北?在北京?在内蒙古?不,在宁夏银川。)

内蒙古

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赤峰教育学院、内蒙古电视大学赤峰分校、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幼儿师范学校部分合并——〉赤峰学院(这么多中专,大专合并还成了本科,牛!更名时间:2003年4月16日)

河北省

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分院——〉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华北科技学院(“咱学校就是一骗子”——这是该校学生心声,很多学生分数不太够,又渴望去北京读书,被学校的地址给骗过来的。该校主页上曾经写着:“通信地址:北京东燕郊206信箱”——“北京东燕郊”?让人联想是北京市东部一个燕郊的地方,虽然不在市中心,好歹是北京的学校啊,导致渴望去首都“深造”的外地学子们热情高涨啊,结果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因此有打油诗“华科骗术高,年年在扩招,说是在北京,其实在燕郊”。对,学校根本不在北京,而在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一个叫燕郊的镇,虽然在招生简章里写着“法定注册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南宫车站北石门路368号”,但是办学地址是:河北省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学院大街467号,按照官方资料所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快捷,距天安门35公里,距首都机场25公里,北京市930路公共汽车直达学院。” 确实距离北京心脏很近,哪像中国政法大学位于昌平区,距离天安门100里咧。可是莘莘学子们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进京”,你就不能在北京买个小破校舍给他们熏陶一下?真是太会骗了。所以考生们,你们是冲着北京来的?那就算了吧。如果当他是一所河北的二本就来吧。另外再说校名,谁能想象到这所冠名“科技”的高校居然是一所原来挖矿的,且以安全工程尤其是矿山安全为龙头学科的学校。十多年来,关于华北科技学院要改名的传言从未中断,直接升格为“华北科技大学”希望不大。正因为是应急管理部直属高校,更名为“华北安全科技大学”更为贴切。当然官方放出消息,要与隔壁的“防灾科技学院”合并组建“中国应急管理大学”,安全防灾本同根。该校更名时间:2002年)

河北财经学院、河北经贸学院、河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河北经贸大学(极品ID带来的是分数线飙高,都接近郑大了。)

河北轻化工学院、河北机电学院、河北省纺织职工大学合并——〉河北科技大学(2002年,河北纺织工业学校并入。改名后学校名气大涨,招生分数线直线上升。该校更名时间:1996年5月)

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河北金融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时双连跳,市名变省名,其实保定原先就是河北省会呢。该校更名时间:2007-03)

石家庄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时双连跳,市名变省名,继浙江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后的第三所“传媒学院”。2000年建校石家庄影视艺术职业学院,2005年批准筹建本科时叫河北影视艺术学院,2007年升本改为现名,创办七年升本简直神速。截止2021年,河北传媒学院已经有3个专业硕士点了,而浙江传媒学院才1个。该校更名时间:2007-03)

河北理工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河北联合大学——〉华北理工大学(2010年5月,华北煤炭医学院和同是唐山的河北理工大学合并组建为河北联合大学,这是模仿当年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合大学”的又一失败教训,三本民办既视感,那些年毕业的同学们痛心疾首。曾传要更名为“华北应用科技大学”,这回不像三本了,像大专。所以5年后就急着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取前身“华北煤炭医学院”之“华北”+“河北理工大学”之“理工大学”凑成十足牛逼的ID——好地域+热门行业,简称“华北理工”。使人将其与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985,211,双一流名校攀上关系,堪称大学改名最成功的之一,一所二本高校校名如此霸气侧漏了,学生们也心知肚明学校的水平,跟前两所理工大学相距甚远,搞得开始对外人都不太好意思说是华北理工大学的,深感学校水平实在对不起这名字。而老毕业生们说都恨不得能够留级两年,换上冠名“华北理工大学”的毕业证。

早在2004年,华北工学院想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未果,最后改为不伦不类的“中北大学”,而今河北联合大学华成功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让现在的中北大学肯定非常懊恼。 华北理工大学更名频繁,以至于毕业生吐槽:“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华北煤炭医学院,毕业证上写的是河北联合大学,工作后看师弟发的母校照片成了华北理工大学!我到底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校长袁聚祥在被问起一百个亿资金或这个华北理工大学校名中选择,校长称当然是要这个名字。可见其分量,好的名字,让地处偏僻的学校也能招到生源,那是真金子。当然之所以能够使用大区校名跟之前的合并主体——华北煤炭医学院不无关系,隶属于地方的院校是不允许以大区冠名的。也跟河北当地政府数次向教育部报告请示分不开的,锲而不舍,精诚所至。学校搬迁到唐山曹妃甸后,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有4000多亩,近70亿的投入,硬件也非常好——建筑面积是103万平米,103部电梯,85个建筑单体,7座桥梁,9个大门。问学生怎么样?学生回答“学校挺好,可是似乎在学校里面是欧洲,学校外面是非洲”。至于办学层次,看校长袁聚祥的话吧:我记得1978年部里让咱们学校申请博士授权资格,当时的李铁生教授等几位老先生在哪一坐,说咱们学校的水平不够,先好好带好硕士吧,别误人子弟。就这样错过了一次机会。几十年以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校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合校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大学改名好,大学改名坏。昨日矮穷矬,今日高富帅。全靠一个名,怪怪怪怪怪。该校更名时间:2015年2月13日)

2018年,有政协委员提议河北省重点大学如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和燕山大学合并组建成为新河北大学。以天津为中心整合和重构河北高等教育资源聚集区。

保定虎振专修学院——〉保定虎振职业技术学院——〉保定科技职业学院——〉河北科技学院(2003年从民办专修升格为统招的高职,2007年再去“虎振”像极了公办高职,2011年升省名,去“职业”+“河北”以河北科技学院实现二连跳升级,像极了公办本科院校。这是一个厨子创办的民办大学,而且形成了集团办学校应,还拥有独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后转设为民办高校“保定理工学院”。相比下ID,还是河北科技学院更胜一筹,更名后的录取分数线就表明了好的ID多么唬人。该校更名时间:2011年4月)

山西省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传媒学院(广播影视类成人高等院校升本,名字是学习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徽也极尽模仿。2013年升本更名为山西传媒学院后,成为继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后独立设置的中国第三所公立传媒本科院校。)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软件学院——〉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山西科技学院(独立学院转设成为公办高校。2021年,落户晋城的山西科技学院从太原搬迁晋城,就落户在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而原来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的学生即将奔赴太原本部完成剩下学业。张无忌:这不就是我的乾坤大挪移吗?山西科技学院哪天升格为大学了,就把母体高校太原科技大学也盖过去了。)

山西工商专修学院——〉山西工商职业学院——〉山西工商学院(创立于1993年的非学历教育机构,2004年升格为民办高职,2011年升为民办本科,2021年其母公司中国通才教育(02175.HK)成为港交所上市公司,为山西第一家上市民办该校。根据招股书显示,近些年每年不到3亿的学费能有近1.5亿的利润,办民办高校真是暴利呀。)

河南省

河南师范大学开封分校——〉开封走读大学——〉开封大学(对这所学校不熟悉的人,听到这个“开封大学”的名字,会误以为是“211”大学,再不济是地方重点大学,然而,这仅仅是一所专科院校,也是全国为数不多冠名“大学”的专科。算得上河南改名最成功的学校之一。1984年更名至今,也不求上进,迄今还是个专科。)

商丘广播电视中专——〉商丘科技专修学院——〉商丘科技职业学院——〉商丘工学院(民办高校升格本科公办范)

中州大学——〉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专科变本科,中州是河南省的古称,但不是谁的历史知识都那么丰富,谁知道中州是什么地方?)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教育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大专+成人高校就成为炽手可热的本科,ID里包含了两个热门。)

郑州粮食学院——〉郑州工程学院+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河南工业大学(“农业”搞起“工业”也在行,跨界达人。2000年3月3日,“郑州粮食学院”向教育厅提出更名为“郑州理工学院”的申请未果。 2000年5月7日,再次向省教育厅提出将校名更改为“郑州工程学院”或“中原工学院” 的申请。2000年6月5日,教育部向省政府下发关于同意郑州粮食学院更名为“郑州工程学院”。2004年5月13日郑州工程学院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04年5月13日) 鲁虺文化网

焦作矿业学院——〉焦作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两级跳:地方名变省名,工学院变理工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04-05)

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办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黄淮学院(驻马店这个负面的“知名的某总部”消了,民办高职也没了,升格为跨区域性公办本科。黄淮是地理名词,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之间的所有地区。主要范围是河南中部、安徽北部。2018年黄淮学院的毕业典礼时任女院长谭贞的致辞着实让学校名声远扬:“当世界杯遇上毕业季,速度激情与伤感离愁碰撞,你们也会特别留念睡在上铺的兄弟,一起哭过闹过的闺蜜。请坚守你的原则和底线,不被浮华所惑、不为功利裹挟。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请一定要大胆扶起摔倒的老人,以暖心之举驱逐冰冷麻木。也不要轻易给迟到几分钟的外卖小哥差评,人生着实不易,宽容他人,也是在照亮自己……对母校来说你们今天的离去就像儿子远行,姑娘出嫁……相信你们尽管没有双一流的学历,但是完全可以开拓拼搏创造一流的成绩!为黄淮代言,让黄淮品牌永放光芒。”当说到动情之处,女校长一度哽咽。这段朴实无华的毕业致辞令万千网友感动,被誉为毕业季里最让人流泪的致辞。完全秒杀堆砌各种热门词的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致辞,高下立见。谭贞校长是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也是该校合并主体之一的驻马店师专的留校生,不过2020年6月调任河南大学副校长。该校更名时间:2004年)

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这是一家命运多舛的学校,曾三次搬迁,四易校址,先后在北京、岳城、邯郸、郑州等地办学,历经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时期。“华北”让人感觉理应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可是该校却在河南,可有人称呼他们“河南水利水电大学”又让他们很气愤。这是13所“京校外迁”高校之一,没有迁回北京,扎根地方成为一个“没落”的贵族。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4月)

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河南科技大学(合并主体洛阳工学院是是河南省内最早创建的工科院校之一,该校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该校更名时间:2002年)

郑州华信专修学院——〉郑州华信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华信学院——〉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该校的发展史就是改名史,每隔几年换个名,1997年创校时叫郑州华信专修学院举办非学历教育,2001年更名为郑州华信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专科学历教育。200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为郑州华信学院。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更名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终于像个公办高校了。校名跟“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雷同。)

郑州经济管理学校——〉郑州经贸职业学院——〉郑州财经学院(2014年5月,由民办高职郑州经贸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郑州财经学院,也是像极了一所公办高校的校名。按道理不是应该升格为郑州经贸学院吗?不过这个ID后来被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转设用掉了。)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郑州商学院(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后,看起来很“民办”,再改个像极了一所公办高校的校名,“高大上”极了。对于分数不太够的学子来说,报个好歹河南省会郑州的,然而该校位于郑州市下辖的巩义市,距离郑州并不近。更名前的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和河南另一所民办高校——郑州财经学院有些相似,单从校名上看郑州财经学院要占优势,但事实上,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排名要比高职升格的郑州财经学院高,所以更名对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意义重大。该校更名时间:2018年11月)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郑州经贸学院(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ID属于上乘,以后学生不能说自己是中原工信商毕业的了,要说自己是正经(郑经)毕业的。然而这类学校连硬件都不过关,还能指望什么师资呢,仅仅是让你上个本科而已,混个日子。由于带有“郑州”两字,很多考生自然会联想到郑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郑州轻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公办大学。因此,郑州经贸学院让考生感觉应该是公办大学,而且校名也很大气,所以录取分数必然水涨船高。该校更名时间:2020年6月30日)

备注:郑州财经学院 VS 郑州经贸学院 VS 郑州商学院 这三所院校前身,对于笔者Siwer来说,都很难一下子搞清楚,因为他们升格太不讲套路了: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升格按理该郑州经贸学院,结果却是郑州财经学院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按道理该转设为郑州商学院,结果成了郑州经贸学院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转设该叫郑州财经学院,结果却是郑州商学院

焦作工学院万方科技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郑州工商学院(是河南省第一所本科层次办学的民办学校,早先校名中能带“工商”二字的,也基本都是比较知名的公办大学,比如浙江工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所以郑州工商学院也很容易被人混淆为经管类的公办大学,与“郑州商学院”一字之差,容易混淆。简单说,图在郑州方便就去郑州工商学院,毕竟属于郑东新区。图校园就去郑州商学院,毕竟校园宽阔不像高中。该校更名时间:2016年5月3日)

新乡医学院——〉中原医科大学(计划)(自从河南医科大学被并入郑州大学后,新乡医学院坐上了河南医科类大学头把交椅,自然想升格为河南医科大学,但是郑州大学不同意。如果仅仅升格为新乡医科大学,还没一步到位,毕竟新乡太不高大上了,当然你要是知道新乡的英文New York就不会这么说了。可以说新乡医学院的名字成为了学校发展的掣肘,挂着河南普通地级市“新乡”,又是个“学院”,在省外生源没这么好,名字不够响亮,名气不够大,以至于现在还没有博士授位点。除了中原医科大学外,学校拟备选的校名还有:平原医科大学、华北医科大学。毫无疑问,华北医科大学是河南医科大学外该校最渴望的ID,冠名大区的绝大部分都是名校,比如:华北电力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可问题是地理上而言,河南不是华北,而是华中。)

山东省

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山东冶金学院——〉青岛冶金建筑学校——〉山东省冶金学院——〉山东冶金工业学院——〉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冶金的搞建筑的混成理工大了,作为省属重点大学,校名只是总在人家淄博学院下,人家叫山东理工大学了。)

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山东工程学院+淄博学院合并——〉山东理工大学(这所淄博的地方院校更名后是越来越“牛”了,这个ID的分量在山东都能排上前三了,是“值得警惕的冒牌理工大学”。当然“最牛”的是该校对待学生的态度:2020年,农家女陈春秀发现自己16年前被冒名顶替上了该校,向该校提出重新入学,可是该校竟然以“无此先例”为由拒绝。山东理工大学这个答复“很有学问”啊,那当年被别人顶替是惯例吗?还是怕开了口子一发不可收拾?被偷走的16年青春和被改写的人生已经无法回来了,是山东理工大学时任教务处处长助理协助顶替者入学,是这个造假链条上不可缺少的角色,违反了工作纪律和廉洁纪律。需要承担责任的高校却如此没有人文关怀,还冷漠傲慢,没有一个教育者应有的担当。如果大学教育的本质与初心如果丢了,那么培养出来的就只能行尸走肉。不要让陈春秀心寒,更不要让陈春秀们心寒!没有先例难道就不能成为首例吗?公正就算迟到也好过缺席。山东理工大学在事件发酵后迅速将假“陈春秀”的学籍注销,这本是按程序进行的。但是,如此做却没有考虑真假陈春秀的实际情况,将假“陈春秀”学籍注销,相当于将真假陈春秀一锅烩了,不应区别对待吗?真的保留,假的才注销,这才是正义之举。因为真陈春秀本身是受害者,是你们山东理工大学当年在入学审查上玩忽职守毁了陈春秀的人生,还敢在这里打官腔,算什么东西呢?山东理工校长应该亲自到陈春秀面前深躬谢罪,为她办好一切入学手续,派专车将她接到学校,并免除她在校学习期间到一切费用,这也不过是弥补她的损失于万一吧?做一个积极的姿态弥补过失,这样两全其美,多好的危机公关啊,让山东理工大学温情和人文关怀爆棚,而非被戳脊梁骨。这原本是一次多好的提高学校声誉的“送分题”,却做成了“送命题”,16年了一点都没长进,很多人讽刺“这种随便可以冒充上的大学不上也罢”。该校被网友们骂得关闭掉官微评论后,后声称会将积极协调,努力帮助其实现愿望。然而此事最终没有圆满的结局,令人唏嘘。从法律角度,建议陈春秀起诉山东理工大学,并把山东省高校招生办、聊城市招生办、冒名顶替者陈艳萍列为共同被告,让法院来裁决,一个都不放过。此外在2018年-2019年的山东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结果,其中有242人被发现涉嫌冒名顶替入学取得学历,公示期后学历作注销处理。这只是冰山一角,那之前呢?也给“高考是当今社会最大的公平”深深地打脸。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事件,笔者Siwer非常愤怒,在打这些文字的时候,眼睛里强忍着泪水,喉咙里如鲠在喉。该校更名时间:2002年)

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这是教育部直属的985、211工程高校,入选双一流,其特色学科全国第一。原本就是原国家教委直属的全国13所重点院校之一,在海洋类院校中属于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但名字抬头是“青岛”,美则美已,却也失之小家子气,改为“中国”后,雄浑大气呼之欲出,也是名至实归。以中国为名,比山东大学听起来要霸气一些,虽然实力并不如山大。中国海洋大学更名还挺频繁的,1924年办学叫“私立青岛大学”,之后还经历过近20年的山东大学办学时期,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搬迁到济南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更名为“山东海洋学院”,此后办学就进入低谷时期,还曾停止办学5年,1988年迎来新机遇,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终于改为国字号大学。因此海大与山大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该校更名时间:2002年)

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青岛大学(1984年青岛大学创建,1985年合并青岛职业大学,1993年5月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次年成为山东省7所准备进入国家211工程的高校之一,但这个211名额最终却被山东工业大学获得。后相继并入山东纺织工业干部学校、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学校、外经贸部青岛疗养院、青岛高级职业学校、民办青岛华文语言专修学院等一些职业中专,民办专修学校。新青大=青大+纺院+纺织干校+师专+职业中专+护校+青医+华文。“青岛大学”这个名称让外地考生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很多人甚至会认为此青岛大学跟“国立青岛大学”有着历史渊源。事实上青岛大学与老山大及其衍生体济南山大和海洋学院没有直接关系,老山大也从没有向新组建的青岛大学注入师资。就是扯上青岛医学院那也是和国立山东大学有关系,与“国立青岛大学”照样没关系。在原山东大学和国立青岛大学的历史沿革的问题上,山大,海大的校史专家已达成共识,遵照教育部的大学历史从主体起算的原则,共同拥有原山东大学和青岛大学的历史。由于1993年的合并,青岛大学把校史追溯到了青岛医学院的建校时间——1909年,由此建校仅30余年的青岛大学,也加入了百年老校的序列。2015年青岛大学自称迎来了106年校庆,而从国立青岛大学衍生出来的中国海洋大学在2013年才迎来90年华诞。青岛大学官方网站上“历史沿革”这一项在一段时间显示“正在建设中……”,这是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强烈反对下撤除了原本那些盗用“国立青岛大学”的校史。归根结底,青岛职业大学一开始就不能使用青岛大学这个名称混淆视听。篡改校史,不止青岛大学一家,已经变成一个普遍现象了,教育部办公厅还因此下发了《关于校史和校庆问题的通知》。)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济南联合大学——〉济南大学(是一所山东省属的普通高校,跟大名鼎鼎的“暨南大学”一个发音。立志于报考同一所大学的情侣们要注意了,避免南北相隔千里。该校更名时间:)

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政法学院(额的神啊!为什么有些学校的校领导就是那么牛逼烘烘的呢?其实该校算是复名,1959年2月,山东省政法干部学校、山东省公安干部学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二师合并成立山东政法学院;1961年8月,学校被撤销了。该校更名时间:2007-03)

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煤炭教育学院1999年合并而成山东科技大学,2001年3月山东省财政学校再并入。“矿院”+“煤院”再加个中专咋就“科技”了呢?学校成了“山科大”,是位于青岛的二本。)

莱阳农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此番升格从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名莱阳改成了青岛,就城市知名度来说,莱阳与青岛完全没法比,且不说青岛在山东省内是超乎省会济南的存在,在全国都是知名的沿海城市。此番更名不仅仅是启用了青岛城阳校区,而是把办学主体搬迁到青岛了,成为青岛本地高校了。为何搬迁?那是被烟台有关部门给气跑的,除了支持力度不够,加上为了学校长远发展。虽然还挂个“农”字,但是莱阳变青岛着实有种土鸡变凤凰的感觉,立马也变得高大上了,成为了山东发展最快的一所热门院校,是高校更名的成功典范,当然除了得益于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扎实的办学基础,主要还是靠“青岛”金字招牌。而今录取分数跟山东农业大学不分上下了,当年莱阳农学院可是给山东农业大学提鞋都不配的哦。当然山农大的困局在于她在小城市泰安,深深感觉城市限制了学校的发展。有人指责改名让浪潮下从小县级市发展起来的省属大学抛弃了老一辈莱农人踏实勤奋的传统,浮躁起来……可是当下风气这样,不改名招生都招不满,谈何发展?不过学校想在农业上突破吧,由于山东农业大学的存在,是其发展的天花板和难以逾越的大山,想在其他专业突破,“农业”又成了明显的制约。另2005年有考虑过改为“黄海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07-04-26)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成人高等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名字明显模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10年)

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合并——〉山东财经大学(更名是蛮合理的,各取一个字,组合程“财经”,2011年更名之后的山东财经大学考生报考火热,合并当年理科最低投档线超出一本线14分,一下子盖过省内另一所财经类高校山东工商学院。可见,升格为“大学”多重要。该校更名时间:2012年6月9日)

山东化工学院——〉青岛化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第一次改名自降身段毫无意义,第二次鸟枪换大炮影响巨大,吸引了好多的高分生报考,生源好了,学校也相应提升了。)

滨州师范专科学校——〉滨州学院——〉山东航空学院(一下子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更名为“高精尖”的省级专科院校。一个2004年时还是师范类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2006年才开设航空类专业,如今要一跃冠名“山东”“航空学院”等名号,如此连升二级,地方变省名,直接跨地域跨行业。该校已经通过更名论证会和论证报告,改名尚未正式审批。)

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合并,筹建华东工业大学(虽然按照中国七大区,山东确实是属于华东,但是叫华东不在浙江和上海,总让人觉得欺世盗名。)

曲阜师范大学——〉华北师范大学?(早在2014年,该校就发布《关于学校新校名征集工作的通知》,新校名要求4-6字,既体现曲师现有办学实际,又要考虑学校长远发展。作为孔子的故乡,“孔子大学”自然被人提到了,当然直接Pass掉,因为教育部规定不能以个人名字命名大学。当然师生们都比较认可“华北师范大学”这一名字。然而,按照中国七大行政地理分区而言,山东属于华东,不属于华北呀。何况根据教育部规定,大区也是不能随便使用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筹建中国能源大学(又一说由山东科技大学整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合并成为中国能源大学。不过,近年来石油行业整体不景气,再加上在新能源发展的大背景下,石油类高校的颓势初现,校名中的“石油”两字反而成为了大学“甜蜜”的负担,“因油而衰”并不是危言耸听。对此,无论是石油大学的老师,还是石油大学的学生,几乎都曾讨论,石油大学若想长远的发展,放弃“石油”两字或是早晚的选择。在2018年1月山东省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国能源大学”,坊间流传的段子似乎从理想照进现实,并再次引发了人们的遐想。新设立中国能源大学不符合实际,但是在中国石油大学基础上改,参考中国计量学院改名中国计量大学是可行的。)

泰山医学院——〉齐鲁医科大学(考察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作为山东老牌的医学院之一的泰山医学院,不知道突然开始抽哪来的风,觉得“泰山”这个名号不够响亮,兄弟,中国人有不知道泰山的吗?最开始,泰山医学院还想更名的是“华东医科大学”,这个“华东”的前缀刚提出来,就被浙江和江苏各大学的医学院给锤了。那就改“齐鲁医科大学”,不过这个校名在考察期就引起了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校友们的不满由此引发一场“齐鲁”之争。认为泰山医学院改名冠以“齐鲁”,伤害了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师生的感情和认同感。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历史是这样的:1952年,齐鲁大学医学院、山东省立医学院、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成立→山东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合并到→山东大学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齐鲁医学院的校友认为虽然泰山医学院确实与山东医学院有过交集,是从山东医学院在泰安的分院发展而来,但是也不能这么鹊巢鸠占。在这个基础上,连续锤掉了“齐鲁医科大”“山东医科大”两个名字,但是泰山医学院铁了心的要改名,怎么办呢?最后加了两个字“第一”定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311),同时挂“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牌子,同时整合了一波济南的医院。不过2017年6月3日,山东大学发表《严正声明》称,山东大学从未发过不同意“齐鲁医科大学”命名的请示。泰山医学院如此这般隔断自己与“泰山”的渊源,一味充大谁都能明白这个伎俩。泰山医学院和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济宁医学院合称山东省“四大医学院”,对于此番改名,其他三家兄弟院校是不服气的。因为他们跟着更名,只能依次叫山东第二医科大学(321),山东第三医科大学(331),山东第四医科大学了(341)。

滨州医学院——〉山东第二医科大学(计划)。这所曾经的滨州地方院校,在烟台和滨州两地办学,虽然说是滨州和烟台共建,但是主校区已经由滨州迁到了烟台。烟台市将烟台山医院和烟台市口腔医院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划归学校直属管理。一旦有具备更名条件时,问题也来了,如果更名滨州医科大学,会有些名不副实,毕竟主校区已经不在滨州了,如果更名烟台医科大学,滨州人从情感上又很难接受。不如叫滨烟医科大吧,有人说叫青滨烟也行,毕竟是之前是青医的一个分院。其实滨州医学院是省属高校,每年数亿开支的供养大头由省财政出。省属高校更名的决定权显然是在省里。从省里的视角来看,泰山医学院已经捷足先登,改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所以滨州医学院只能叫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有了第一医科大学,第X医科大学的名字不仅不再那么别扭,而且含金量也会明显会上升,尤其是符合省里当前重点扶植山一医的战略。最重要的是,参考当年的军队第X军医大学系统,在全省范围内打造出山东第X医科大学系统作为山东医学高等教育的特色,它不香吗?以省命名,恰好解决了滨医“校名带滨州,注册在烟台”的尴尬。至于渤海医科大学?渤海开头的高校只有一所半,渤海大学(原锦州师范学院),以及筹建中的渤海科技大学(民办,恰好也在滨州)。而且这个名字与“山东”开头的名字相比,有多好吗?而且,教育部新发的文件中明确,地方大学的更名须以地市名或省名开头——“渤海”二字让不让取还得另说。还有什么滨海医科大学、烟滨医科大学,更是难以提及的野鸡了……

民办山东万杰医学院——〉民办山东万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万杰医学院——〉齐鲁医药学院(民办高校,几番更名,跟山东省最牛的医学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一字之差。)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青岛工学院(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也像个公办高校。但是这个名字往上升格版本——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都已经存在了。该校更名时间:2011年4月7日)

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寿光师范学校、寿光市教师进修学校、潍坊广播电视大学寿光分校、齐鲁经济学院合并——〉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潍坊科技学院(末流的中专合并组建成为高职,短短七年就成为民办本科高校,该校更名时间:2008年4月)

上海市

原上海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上海大学(在中国,以地域命名的大学里有一批牛校——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既是211,又是985,双一流。而这个上海大学冠名中国第一大城市,却是上海市属大学,在全国的知名度很低,在上海的存在感也不强,可却是“211”。在大上海,因为名校云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交相辉映,光环过于耀眼,其他大学实力再强,也显得黯然失色。上海大学就是这样一所十分尴尬的存在。上海大学是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在1994年合并而来的。因此上海人知道上大的老底,“上海人家里从小教育实在不行就上上海大学”。所以就形成了本地人低分去读,外省人高分来上的现象。该校更名时间:1994-05)

插播段子:

我一年级的时候,念的是上海小学,旁边是上海中学。

有一天我抬头挺胸对爸爸说:我现在念上海小学!

我爸微笑地看着我。

我继续说:我长大了上上海中学!

我爸继续微笑。

我继续说:再长大上上海大学!

我爸差点哭了。

上海科技大学(这是个极品ID,其实1958年曾有过“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现今上海大学的1994年的合并主体之一。开始暂定名“浦东科技大学”,筹建时曾叫“上海高等研究大学”,2013年9月30日上海科技大学正式建立了,牛逼的学校自然有开挂的人生,2013年-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了4届硕博连读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从2017年起,学校可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5年走完很多普通大学50年都未必能完成的事情。学校占地面积仅有900亩,但是拥有30余位两院院士和90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师资力量“碾压”很多985重点高校。这是一个高起点的学校,而且要某大人物题词轻而易举,可是该校却用了印刷字体,实在是太低调了。根据2020年高校预算显示,中国“生均学校收入”(年度各项收入总和÷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最高的并不是清华大学,而是上海科技大学,该校以“生均学校收入”82.8万元卫冕冠军。截至2021年6月,学校共有在校生4283名,其中本科生1620名,硕士研究生1851名,博士研究生812名。也正因为此,在校生规模小,才显得生均收入奇高。上海科技大学和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定位高度相似,虽然都非常年轻,都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师资,都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注重与国际科研前线接轨,教学资源和实力足以媲美 “双一流”、“985”,“211”,“以理工科为主、小规模、研究型、高水平”——都在争创中国的“MIT”。必须要说明的是,上海的MIT简称可不是“SHIT”,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ShanghaiTech。)

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东沪职业技术学院合并——〉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别以为它和以前的已并入上海大学的上海工业大学有什么关系,这是一所极其普通的上海市属高校。2000年7月,才由成人高校系列转制为普通高校系列。外地考上报考该校大多是冲着“上海”二字,不在乎什么一本二本,外加“实惠的分数”。)

上海市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学院——〉厦门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在该校96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十易其名,“水产”二字却是首次改变。这是隶属于农业部的重点大学,本来想改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的,可惜没批准,当“青岛海洋大学”改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后,众人皆怒。叫“水产学院”让人一下就觉得是卖鱼的,叫“海洋大学”让人觉得出来就是养鱼的。该校更名时间:2008年3月)

加个段子:

记得那是2005年,我姑姑考上这所大学的时候,我爷爷一边坐在门口择菜一边跟我说:“侬嬢嬢(上海方言里的姑姑)去卖鱼了,你以后么就去种地么好唻。我们家就可以开个菜场了。”

万幸的是,学校赶在她2009年毕业前改名上海海洋大学,这让她的毕业证书看起来不那么像一个卖鱼的。

而我,也不负我爷爷所望地,考进了,历史系,去挖地了。(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合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简称是“工程大”,这是一所非常普通的二本院校,被调侃“工技大”。)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高职升本科是众多职业技术学院梦寐以求的,但是还能把“职业技术学院”帽子甩掉变成“商学院”一步登天独此一家。凭着“上海商学院”这个金字招牌,安全不愁外地生源,英文简称“SBS”。曾计划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合并为上海经济贸易大学,因为SBS出身太差,遭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师生家长抗议而没了下文。最有意思的是“上海经济贸易大学”是《人民日报》2017年高考前特别曝光的381所虚假大学之一,也就是说这是一所野鸡大学的校名。)

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学校诞生于1952院系调整,由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化学工业学部组成,所以最初的校名是华东化工学院。由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960年就成为重点大学,1972年学校曾改名为上海化工学院,直到改革开放。按照惯例升格为华东化工大学顺理成章,然而化工专业不再那么热门,带有很强的专业烙印,必将影响未来发展,在上海很多大学合并更名之际,学校方面也意识到了不改名将不能适应时代潮流了,最后决定改名为华东理工大学。在理工热的时代,新校名得到了社会的极度认可,学校理工类学科取得了非常瞩目的发展。而同城的中国纺织大学改名了却成为了失败的典型。)

上海海运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市属普通高校,属于二本,设有35个本科专业,12个高职专业。跟大连海事大学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后期。曾有思想活跃老师呼吁仿照深圳建立深圳大学的做法,倡议以上海海运学院为基础设立浦东大学,呼应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决策。据悉此事已获得上海高层的重视,但不知何故无疾而终。另一件与更名相关的是,为了恢复曾经一度中断了上海高等航海教育,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友会,曾多次正式向交通部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发函,要求将上海海运学院改名为吴淞商船大学,或者将学校的商船学院改称吴淞商船学院。不知何因这个要求也未能实现。后来,新校落成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作为中国航海高等教育之源的纪念碑落成校园,学校的化学品运输多功能教学实验船命名“吴淞”号,也是对“吴淞”老校友的拳拳之心的补偿和慰藉吧!该校更名时间:2004年)

安徽省

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马鞍山钢铁学院——〉华东冶金学院+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安徽工业大学(学校始建于大炼钢铁的时代,当年学生顶着钢院帽子工作在当地非常吃香,后来更名为冶金学院,从市名一步登天到华东,跟隶属于冶金工业部上头有人不无关系。在钢铁冶金不再热门的时代,顺势而为泛称“工业”脱离冷门,校名先是小地方跨越式变大再变小,因为实力不足,升格为大学无法保住“华东”故,不能用“华东”冒充上海高校了,好歹可以冒充是合肥高校。分明是安徽高校,却在招生里强调“距六朝古都南京40公里”,南京真是安徽省会?不过安徽工业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差十万八千里,“合工大”是“211工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打破公众传统上的认识:市字号高校优于省字号高校。)  来源:鲁虺文化网

淮南煤炭学校——〉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一路升级!冷门逐渐变热门!先挖煤,再开矿,搞了工业,办理工。顺!这历史一追溯可真让人揪心。当然这个省属院校不在合肥,而是在淮南。)

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农业出身,转型科技,跨界达人。两校区分别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和蚌埠市,计划更名为“安徽科技大学”。)

江苏省

彭城职业大学、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徐州工程学院(成人高校变普通高校,岂是“牛”字了得。徐州工程学院迄今无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只是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照样启动更名“徐州大学”。)

金陵职业大学、南京农业专科学校合并——〉金陵科技学院(真是毁了“金陵”美名,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该校起名“金陵科技学院”,也许是想沾“金陵大学”的光,金陵大学是国内历史悠久的著名教会大学之一,是现在南京大学的源头之一。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888年的汇文书院,是美国基督教会在华早期创立的一所学校。)  鲁虺文化网

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化时代,“信息工程大学”可谓热门,岂不是读计算机的首先?尤其是在2004年,正值信息产业兴起,该校更名为“信息工程”完全是顺应市场化需求,然而此信息乃——气象信息。该校是“中国气象人才摇篮”,毕竟“气象”总给人感觉播天气预报的,太单调,太狭窄。于是原是一所以气象为核心的学校拿信息工程做起了门面,可谓驴唇不对马嘴。多年后,该校最强的专业还是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并非信息通信类专业。大气科学获评A+与北大并列第一,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仅仅被评为C+。曾有考生吐槽“我就是被忽悠进来的,安全工程以为是信息安全呢,结果是防雷的……”所以在气象领域至今大家还是习惯叫南气院的,校友自称大多为“龙王山皇家气象学院”。据悉想走回头路,当然改回“南京气象大学”显然是不太乐意了,要改为“中国气象大学”遭遇国字号改名通道被关闭——“国家有规定,新校名一般不给叫‘中国’,想改成‘中国气象大学’谈何容易?” 南信大学子只能在校园里自称为“中国气象大学”了。“当初学校丢掉‘气象’是为了发展,如今想把‘气象’捡回来还是为了发展,不存在后悔。”另外该校校史声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最早溯源到1921年竺可桢创办的国立东南大学地学系气象组(专业),实则南京气象学院的出生是中央气象局请南京大学于1960年“代孕”,南京大学“怀胎”三年才落地独立建立了南京气象学院。代母南京大学之前的历史跟南京气象学院有什么关系?改校更名时间:2004年5月)

原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现在的南京财经大学俨然已经是一副名校做派,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子。这么个极品校名听上去感觉跟中央财大、上海财大一个档次吧?NO,211,985,双一流一个都没。但是录取分数跟俩财大差不多是一个档次了,当年高分考生满怀信心进去后,发现这其实不过是几年前二本的南京经济学院+一个专科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一个成人高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后的产物而已,怎是痛心疾首可以表达的呢?合并后2004年才开始招首届研究生。再挖挖合并主体南京经济学院:1956年建校的南京粮食学校——〉1981更名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作为江苏省与国家粮食局共建高校,毕竟是中专改制的,基础实在是太差了——“底子很差的暴发户”,加之早期学校本部面积很小,很多学生只呼受骗上当,录取分数虚高。可是就是校名牛逼,靠改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后彻底“咸鱼翻身”大受追捧,和北京科技大学一样走上了人生赢家的道路。更名时间:2003-04-28)

南京农业机械学院——〉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江苏大学(江苏大学?是不是理所当然的觉得在南京?再说一遍,冠名“江苏”的高校往往不在南京。江苏大学在镇江呢,而且江苏大学这个名称曾经被南京大学短暂的使用过2个月。所以可以称其为“江工江苏大学”以示区别。1978年,被国务院定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更名为江苏工学院后开始衰弱,之后没攀上211,985,也落选双一流。江苏人除了镇江人,几乎没有人知道江苏大学在哪,甚至高三填志愿了才知道江苏还有江苏大学这个学校。虽然省里面不出名,这个名号却唬住了很多不知情的外省朋友,就不说广西广东甘肃这样比较远的了,就是隔壁的浙江,一听卧槽江苏大学,可不是和咱们的浙江大学肩并肩?于是江苏大学很多优秀的外省生源源源不断,使得这几年江苏大学也是一路走高,发展的相当不错。然而江苏大学在江苏省内依然遭到了很多无情的无视,就省内大学而言,大家还是更愿意去南京和苏南。)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理工学院(技师学院变成理工学院,自然牛逼,再次升格“学院”变“大学”,变成江苏理工大学?没戏。曾经叫江苏理工大学的江苏工学院已经并入江苏大学。改为江苏理工学院已经占人家祖坟了,改个某高校原校名,即便该高校被合并了,教育部从来没批过此等案例。想变为“大学”或许要走“武汉纺织大学”这种“复名”的老路了——江苏技术师范大学?江苏工程大学?也有人建议苏省理工学院(SIT)就好了嘛!对了,该校也不在南京,在常州。但是骗取外地考生更容易了。该校更名时间:2012-11)

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合并——〉南通大学(还好简称“通大”,要是叫“南大”那就热闹了。该校更名时间:2004-05)

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合并——〉东南大学(这是一所货真价实的985工程、211工程、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重点建设高校,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1988年教育部直属的”四大工学院”都更名了,一般升格为大学叫某某理工大学,就像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更名大连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更名华中理工大学(后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按理应该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为何标新立异用了“东南大学”呢?时任英明睿智的韦钰校长说不行,我们不能也改名为南京理工大学这么blabla的名字。于是她翻校史,最后决定采用“东南大学”。其实这个校名是原国立中央大学用过的曾用名,算是复名,改此名为了跟国立中央大学攀上亲。基本不提1949到1952年作为国立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历史,而是表达为在中央大学工学院的基础上如何如何。因此遭致国立中央大学嫡出的南京大学竭力反对,认为其欺世盗名。因为教育部对恢复历史老校名有顾虑,南京工学院在教育部属高校里面是改名为大学最晚获批的一批。80年代以来高校重启老校名获批的好像只有5个半:河南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还有河海大学算半个(历史上那所学校叫河海工科大学)。另外更改为此名,也表达了南京工学院希望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不被到“理工”、“工业”等字样限制的意图。对比其他几个工学院,当时就决定发展成综合性大学是很明智的。

武汉大学李工真教授来东大讲学的时候夸过东大取名机智,他先是把各种学院改为大学的现象吐槽了一番,然后说这些改为大学之后的学校他们的校名也暴露了它们其实还是学院的事实(即学科单一,非综合性大学),然后他列出了几个学校,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还包括中国科技大学。最后他说,其实你们(指东大)一开始也是叫南京工学院,但是你们名字取得很好,叫东南大学,比那些学校听起来像个综合大学。

使用南京高校历史上的曾用名,最好还是与南京工学院有渊源关系的校名,即:两江、东南、中央、金陵、江苏、河海。首先排除“中央”,这个校名要是能用的话南工南大已经合并了。其次排除“金陵”,南京工学院主体来自中央大学,绝无可能采用当年同城对头的校名,而且国家对教会学校校名十分警惕不会批准。再次排除“河海”,这校名比“理工”的专业面还要窄,不适合综合大学,而且华东水利学院1985年已经改名河海大学了。“江苏”太短暂,毫无影响力,而且校牌还被学生扛着退回教育部,堪称史上最尴尬校名,对内毫无凝聚力。所以本地历史校名只剩下“东南”、“两江”,而两江显然不如东南。“东南大学”这个校名在1985年南工和南大商议合并校名的时候就已经多次讨论过,是仅次于“中央大学”和“中国综合大学”的选择,不是南京工学院自家一时心血来潮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的。

其他三所工学院(大连理工,华中科技,华南理工)都改了理工大学,当时教委也做了一些妥协,同意南工如不愿改为“南京理工大学”的话,也可以叫“东南理工大学”或“东南科技大学”。当时校内对“学院”改“大学”是一致赞同的,但叫什么名字有不同意见。有的教师认为南京工学院已有30多年历史,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改为“南京理工大学”或“南京工业大学”较易为社会识别和认同,也可显示其延续性。也有教师感到,既然教委迟迟不批,总顶着也不是办法,就叫南京理工大学算了。对此韦钰坚决不同意,她在校务委员会上说,要把学校办成一流大学,必须走综合化的道路,这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既然确定了这个目标,就不要在校名上自己约束自己,学校更名是百年大计,不要过了几十年又要改。我们要改名就是东南大学,否则宁可不改。当然华东工学院却要感谢东南大学不占用之恩,要不然他们怎能在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呢?当然南理工是南京少有的没有中央大学渊源水平还不错的高校。

“东南大学”这个校名因为福建知名度很高的两大品牌——“东南卫视”、“东南汽车”,导致很多人以为东南大学在福建。毕竟说到东南沿海,相信没有谁会想到江苏?南京确实也不属于中国东南地带,让人误以为是福建的大学也顺理成章,可福建有几所像样的大学?如此待遇,估计只有长安大学能和其一拼了,可怜了这所985,211,双一流名校了。2018年高考志愿填报的真实故事:一位河南籍理科男生,在得知自己考取了658分的成绩后,满怀欣喜的告诉母亲想报考东南大学,母亲说,这么好的成绩,干嘛报福建这么不知名的大学,厦门大学考不上吗?由于校名的原因,东南大学几乎每年在高考中都会出现被误解的现象。全国人民大概除了江苏南京人果断先知道东南大学外,大部分人都是先知道福建东南卫视的。尽管东南大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88年)由南京工学院更名,也算大学改名里较早的了。而福建东南卫视是1994年上星的,可是这台在90年代实在太火了,东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开心100》和湖南芒果台的《快乐大本营》是分庭抗礼,在民众心中的知名度确实赶超了东南大学,“你们毕业是不是可以分配到东南卫视啊哈哈哈哈。”因此在东南大学校内有时也只能以“福建大三本”来自嘲。可以说福建东南卫视对东南大学的名气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搞得东大跟二流学校一样,都能够候补“传说中的四所民办211”了。找谁说理去(当然,也不是说民办大学不好)。东南大学在江苏的名气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外省的话就不行了。确实是“东南大学”这个名字不行,没有代表性,但凡其他一流大学,不是跟地名挂钩就是挂上“中国”的名号(清华大学除外),不能在他人的感觉上造成直接的影响,没有地域性……如果当初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或许就没今天这尴尬局面了。虽然说“东南大学”是为了追寻历史,“东南大学”是其母体中央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的曾用名,可是谁又记得那段仅仅7年的短暂历史?更为尴尬的是,东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都简称“东大”,东京大学也简称“东大”。吴健雄等众多原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友们希望南京大学和和东南大学合并,时任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却当众发飙“一流大学不是合并出来的”,然后合并了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三所院校,这三所学校可不是一个量级的,中专也有,典型的“借壳上市”。不过也有一说合并这些中专的原因是看重其价值几十亿的地皮和一所三甲医院,而且被合并的教职工基本都搞后勤了,是个如意算盘。)

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大学(2001年9月合并组建的这个苏州科技学院就是过渡性的,按照原定计划要筹建“苏州科技大学”,挂牌苏州科技大学(筹),再拿个大盆景把那个“筹”字挡去。遂2003年向教育部正式行文,申请更名为“苏州城市大学”,还是没反应。当年两校分别直属铁道部、建设部,地方管不着,2000年两校关系同时划归地方,但终归不是地方的亲儿子,自然受不到重视,造成如今尴尬局面。很多由原本由部直属的高校划归地方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问题。院长何若全说:“学校要与苏州城市形成互动,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学校才能不断壮大、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苏州市的增长之源、希望之地、思想之库”。但是这个名字当时就被学生斥之:听着比三本还三本。但是又有消息说电大也要改叫城市,所以就作罢了……也有学生直言觉得还是“城市大学”较好,突出学校特色,学校也没什么特色科技可言。科技这个名字,几乎是不顾占一半势力的苏铁师文科专业。2016年3月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而到了2020年年底,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叫:苏州城市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16-03)

淮海工学院——〉江苏海洋大学(1989年,在筹建淮海大学的基础上建立淮海工学院。1998年至2002年,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淮海工学院申报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并不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早在2007年《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就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江苏海洋高等教育,加快在淮海工学院的基础上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的步伐。”不过,就淮海工学院而言,改名有一定的必要,首先,江苏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海洋大省,需要有一所与之对应的海洋大学,以提升国家和地方海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其次,淮海工学院本身的优势就是“海洋学科”,校名却完全没有体现出来,需要做出调整。淮海工学院改名为江苏海洋大学,瞬间从不知名地方工学院变成国内为数不多的海洋命名的大学,有中国海洋大学的加持,自然受益颇多。该校更名时间:2019年6月12日)

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扬州大学(以自己是“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为荣,标榜“奏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序曲”。办学历史也追溯到了1902年。话说扬州几个独立学院联合办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比如当时农学院,范围从现在的文汇路沿着大学路往北,与师范学院之间就隔条马路,再看当时的医学院,虽然比较小,但与农学院之间仅一条河之隔。1992年前也曾联合办学,但可能各学院之间的紧密度不够,国家教委建议扬州搞实质性合并,也就是人、财、物都统一起来。不过这所江苏省属高校,竟然在武书连大作《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排列第57名,遥遥领先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江苏大学。武老师你怎么还不承认你收了排名费呢?做人不能太××了。该校更名时间:1992年5月19日)

浙江省

浙江大学(上个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浙大损失惨重,南方最好的理学部被整体调往复旦大学等学校,工学部实力减至原来的七分之二,浙大文学部、农学部、医学部被分为三所单科性学校,即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院士、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院士等老浙大人不愿浙大分崩离析,遂上书中央,几经周折,浙大几大学部终于回归,于1998年9月重新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浙江高等教育是个怪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走了和江苏相反的路线,江苏有11所211,浙江却集中力量建立一所媲美清北的好大学,现在浙大规模已经有了,但实力还是略逊清北一筹,毕竟清北是中国优先发展大学。)经济富裕的浙江省,为什么只有一所“211”高校?

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等专科学校——〉杭州应用工程学院——〉浙江科技学院(2001年8月才升本,是一所二本高校,但是沾了“科技”的光,招生就业上硬是把当时的浙江林学院等拥有近50年本科历史的实力派高等院校比下去了。等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不但能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比下去,或许还能把“浙江理工大学”风头给盖了。浙江科技学院2014年就提出2018年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的明确目标,实现升级为大学的梦,但是失败了。2019年出现在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设置申报高等学校基本情况的公示,最后也没结果。学校实力不够这个名头,在省内阻力之大可以想象。)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名称没变,简称还是“杭电”,又有“科技”,又是“大学”,皆大欢喜啊!该校弃用Hangzh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这样的英文名,开创了“电子科技”大学英文校名“Dianzi University”的先河。其实她倒挺有资格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的,但是杭州这个称谓比浙江更出彩。浙江科技学院那就不客气了,对这个“浙江科技大学”校名虎视眈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既非“211”,也非“985”,是一所“双非”大学,然而录取分数线会却高于一些211大学。以四川省2019年的录取分数线为例进行说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投档线是627分。下面这些211工程大学录取分数线均要低于杭电:新疆大学585分,青海大学 583分,内蒙古大学 583分,广西大学616分,贵州大学 619分,中国矿业大学 620分,长安大学 625分。尤其是后面这3所都是非常不错的211大学,尤其是长安大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杭州的地理优势、杭电特色的电子类计算机类学科优势性价比高、浙江大的就业环境。)

浙江教育学院——〉浙江第二师范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2002年9月,由成人高校改为普通本科高校,2010年公示期叫“浙江第二师范学院”,在“师范”都已经冷门的时代,再挂个“第二”岂不是很二?一下子改名叫“外国语学院”顿时鸟枪换大炮,下一步再升格为浙江外国语大学,给外省考生一下子浙江前五的赶脚了。该校小和山校区是接收了原先浙江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再之前是浙江求是职业技术学院(筹),为了凑面积凑人数也是拼了。)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院简称“国美”,所以还得解释一下:我们不是卖电器那个。不过杭州本地人称呼“美院”。)

中国计量学院——〉中国计量大学(2000年以前,浙江还没几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在“学院”中可谓是高调开头(中国),低调结尾了(学院),1985年就叫这个“国”字号。2000年起,各兄弟院校例如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杭州商学院等纷纷弃“学院”改名为“大学”的浪潮中,中国计量学院也就具备升格为大学的资格,如果去掉“中国”,冠名“浙江”升格为“浙江计量大学”轻而易举,可因为舍不得放弃“国”字号就一直这么拖着,导致中国计量学院在这轮竞争中落伍了。不更名为大学就录不到好生源,聘不到好老师,何谈教学质量?而争取升格为大学这些年,因为校名带有“学院”让学生们就比那些带“大学”的兄弟院校矮一截,毕业生在面试被面试官以“不招专科学院”拒绝,被面试官嘲讽是“计院”的。该校学生年年盼望升格为大学,年年失望,因为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规定:校名不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以至于学生们都绝望了,认为他们学校这辈子都没机会升格大学了。2016年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中国计量大学”,作为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也算是名至实归。事实也证明10多年的等待是对的,还好当年的计量人没有短视。这种执着精神值得那些匆忙升大学改个不伦不类甚至自降身份的院校学习。更名后,录取分数线也跟着水涨船高。不过2020年高考录取时,第二段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竟然无人问津,需要补录。该校更名时间:2016年3月)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温州商学院(这是浙江省在浙大双子星后第一所成功转设为民办大学的独立学院。“商学院”是个好ID,只是不幸的是赶上温州商人不景气,也不诚信,比如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的乌龙,改了名字录取分数还踩本科线。学生调侃:三流院校、二流师资、三流学生、但是一流收费——普通本科35000/学年)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理工学院(这是温州大学的另一所独立学院,原先选址瑞安在此基础上筹备温州华侨大学的。但是2013年6月以来,由于综合考虑高等学校设置政策、浙江省高校规模布局和省教育厅意见建议等各方面因素,温州华侨大学筹建工作不再继续实施。令人感慨的是,像陕西、江西等落后省份设立民办大学如此轻松,而浙江公办大学不给力,还不给民办大学的发展予以支持。最终该校转设成为公办本科,更名为“温州理工学院”。学校性质从民办到公办,级别从三本到二本,学费从18000元变成5000元左右,是全方位的提升,之前的学生肯定乐意说是温州理工学院毕业的,不知道多开心。该校更名时间:2021年1月25日)

温州华侨大学筹建失败(早在多年前,温州大学的盛培林教授就在提案中建议在温创办一所“华侨大学”。在2012年,温州启动了温州华侨大学筹建实质工作。最初考虑温州华侨大学将依托温州医学院优质学科为办学基础,同时引进国外(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采用合作模式办学。由于浙江工贸职业教育集团作为投资主体,通过出让现学院路校区约60亩土地用以筹集温州华侨大学启动资金及校区基本建设资金。温州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创办华侨大学有强烈的民间需求,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华侨资源。老一辈温州华侨希望建一所更国际化一点的华侨大学,让孩子们回国受教育,不然华侨新生代会成“香蕉人”的。后来又转在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基础上筹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宁波大红鹰职业专修学院——〉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宁波财经学院(浙江第一所民办高校混成公办范儿的。更名后倍感高端大气上档次了,堪称浙江更名最成功的民办高校,由浓浓的民办风转变成为正儿八经的财经学院。但是不忘本,迄今校徽还是使用大红鹰LOGO。2001年创办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升格更名为宁波大红鹰学院升本,2018年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十余年间更名伴随火箭式发展。更名去掉“大红鹰”还有个因素是2013年5月,宁波大红鹰教育集团的举办主体由宁波大红鹰投资有限公司变更为宁波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更名前,该校学生自嘲是“宁大”——“宁波大红鹰学院”,所以宁波大学还是安分叫“波大”吧:)该校更名时间:2018年12月)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湖州学院(三本独立学院变二本公办。湖州学院这个校名也非常简单大气,跟母体高校湖州师范学院可以平起平坐,感觉比湖师院还正规,甚至综合性感更强,让独立学院转设后超过了母体高校,湖州师范学院实在是心胸开阔,给自己平白多增个竞争对手。而且由于受到政策“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的限制,未来湖州师范学院只能升格为湖州师范大学。而湖州想要一所湖州大学,那么只能在湖州学院基础上升格了。所以,湖州学院的转设得到了原“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学生的一致认可,真可谓皆大欢喜,怎能有反对的声音?该校更名时间:2020年12月24日)

江西省

1971年,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车等3个专业以及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调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华东交通大学(当初决定将合并后的上海铁道学院迁至江西南昌双港,然而1973年,录取的新生却到原上海铁道学院报道,1978年由于上海铁道学院不再搬迁,这个南昌校区保留下来了继续办成华东交通大学。这种占据人家校园建立学校的案例有不少,比如河北工程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不过这段历史的渊源该校官网并不好意思披露。“华东”和“交大”往往让人止不住联想:这是上海的高校,还拥有“交大”高贵血统。可惜这只是一所江西南昌的高校,是真的以交通为特色的大学。不过该校很厚道,没有使用耄体“交通大学”跟“交大”攀亲。曾经传言校名是张春桥题词的,这是误会,事实上是一个叫周志高的书法家题词的。“华东交通大学”这个名字确实浪费地有点过分,现在取个带“华东”这种字样的校名可非常不容易。然而正是“华东交通大学”这个名字拯救她了,以至于都一本招生了。)

改校名“最成功”的4所大学,明明很普通却像985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南昌航空大学(改名后该校开启了“Hangkong University”的先河,一不小心看成“Hong Kong University”香港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07年3月16日。)

蓝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蓝天学院——〉江西科技学院(2003年学校为了扩招几乎不看分,给钱就给上,规模空前庞大,学风极差。当时江西的高三学生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去上蓝天学院”。为了方便招生和学生就业,财力雄厚的民办院校改名“公办化”成为了趋势,冠名“江西”,又“科技”,俨然成为江西“改名最成功”的民办大学。在微商还没风靡之前,一直靠发展下线壮大——每年6月,老师学生都要去拉生源,一个千把块。至于什么“连续x年民办大学第一”听听也就算了,不信你去搜下,哪家民办高校不是第一?学校会收取各种考证费,也不管这些证已经不被认可。学校招生规模庞大,可就是硬件设施跟不上。但是“配套设施”倒挺不错——学校打印店卖考试答案,不用说主动给缩印,所以读这类学校,不要担心不会毕业。统招的本科无非就是学历含金量低些,但是好歹是本科啊。学院董事长于果号称“身残志坚”,是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中国教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0839.HK)董事会联席主席,旗下还拥有广东白云学院,海口经济学院,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烟台科技学院,松田职业学院等民办高校。于董事长屡次以70~80亿的资产登录福布斯各类富豪榜,办“不以回报为目的”的民办教育办成了福布斯富豪,敢说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哼~!图解中国上市民办高校。该校更名时间:2005年3月)

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南昌理工学院(跟江西科技学院完全一样的套路,就是改得像个公办本科,就可以吸引很多外省的考生高分落网了。什么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授多少,博士学历多少,其实大多是兼职的。2007年因为办学条件不过关被教育部黄牌警告限制招生。曾经爆出过给大一新生腾宿舍,在尚未通知大三专科学生的情况下,撬开门锁强行清理他们的寝室的事件。因为招生过多,加之老校区被转让,新宿舍楼尚未完全交付,导致现有宿舍不够用,可见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多缺失啊。大四学生所谓实习就是统一安排去做流水线,骗说好工资高环境好伙食天天有肉。而申请自主实习则会被索要数千元的自主实习费。这类狗血事件,公办学校真的很难发生。该校更名时间:2005年)

赣江大学——〉赣江专修学院——〉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工学院(教育部在校名上也是不作区分,请问“南昌工学院”、“南昌理工学院”和“南昌工程学院”的区别在哪里?在英文校名上,分别是Nanch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谁能一下子区分出来?后面两家竟然是一样的英文校名?另外凭什么南昌工学院就有“Science”,别家就没,真有科技含量吗?该校更名时间:2011年)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豫章师范学院(按说,该校升格上去应该是“南昌师范学院”,可是当地已经有了,总不能重名吧?就用了豫章,豫章即南昌古地名。该校更名时间:2017年5月)

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宜春学院(招生弄虚作假,肆意扩大招生,用金钱买卖招生。一般班级有将近20个是非正常录取——都是买的或通过关系进来的。已经被教育部出示黄牌警告,04年也被教育部限制招生。不过他自己号称“江西省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新型本科大学”)

福建省

鹭江职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高职一下子升格为本科,“职业”变成“理工”,“鹭江”变“厦门” ,何止“牛”字能罢了的!别急,还要继续升格为厦门理工大学。2011年,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并入(合署)。该校更名时间:2004年8月)

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合并=福建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建筑专科学校合并——〉福建工程学院(2002年才合并成为本科的,校庆上说我们“110周年”了!)

广东省

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2004年才成为高职,10年后就升本,还用如此热门ID,把广东大把民办院校给比下去了,这名儿“太公办”了。该校更名时间:2014年5月)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去掉“职业技术”,升本。工商学院多么热门的ID呀,民办高校,但是看起来“很公办”。该校更名时间:2014年5月)

东莞南博专修学院——〉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学院(原先校名山寨民办味十足,东莞变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变科技学院,双连跳,看起来那么“公办”。该校更名时间:2011年04月)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康大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州商学院(原是华南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2004年转设为独立学院,更名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是广东省第一所独立学院。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更名广州商学院。)

湛江水产学院+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湛江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改来改去反正都在水里游,又可以骗更多的外省的水鱼进来了。2001年12月,湛江气象学校并入。2002年,广东气象学校并入。通过合并更名,名字越来越高大上,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可见该校合并更名扩大了学校的规模,综合实力也变得更强。该校更名时间:2005年6月15日)

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湛江医学院——〉广东医学院——〉广东医科大学(湛江是广东省省会么?升格冠名广东就这么容易?该校更名时间:2016年3月)

佛山大学+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大学(拟考察)(2005年2月,佛山职工医学院和佛山教育学院并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虽然从事本科教育才20年,但是学科建设还是很快,硕士点已经有了34个。从2015年以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大学的消息一直不断。2019年在招生里宣称“今年报读佛科院的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授予学校名称可能为‘广东科学技术大学’。)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州航海学院——〉广州交通大学(拟考察)(2013年,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才升本并更名为广州航海学院,而今一步登天要升格为大学了,步子迈地真大。2017年广州两会有政协委员提案筹建广州交通大学,次年即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领导认为广东还没一所交通大学,而广东每年都有新增地铁,还有国铁、高铁和城轨交通,这方便人才缺口很大。如果人才培养跟不上,广州的这一优势就会变成短板。于是以广州航海学院这所海事本科院校为建校基础,再整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基础上合并,计划投入近百亿创建广州交通大学。那很明确,是搞交通的,英文名记得叫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 Traffic University,而不应该叫Jiaotong University。该校计划2020年开始招生。)

民办天河职业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专科)——〉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专科)——〉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本科)——〉广州理工学院(独立学院转设,等再升格为广州理工大学,一下子飞天了。该校更名时间:2020年6月30日)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州软件学院(在公示期间,广东工业大学对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拟更名称“广州工学院”提出了异议,因为“广州工学院”为广东工业大学的曾用名,具有社会公认的品牌识别度。而不少华软学子认为,华软原校名本来就很好听,“华软人”也具有辨识度,改成“广州工学院”怎么称呼自己都不顺口。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备选方案是“广州软件学院”,最后批复的也正是这个。该校更名时间:2020年12月)

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既不是“211”,“985”,也不是“双一流”,但可以说是近些年最闪耀的高校了,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22世界大学排名”,南方科技大学居世界第162名,中国第9名。南方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26位两院院士,本科生培养追求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由于当地政府深圳对她大力扶持,因此发展的速度,比火箭都要快:2012年建校,2018年就拿到博士点,这个速度超过了中国所有高校。要知道一个高校从本科到博士点,一般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截止2018年,中国具有博士点的高校仅344所。南方科技大学2020年预算41.5亿,而在校学生总共是6273人,生均学校收入70万。远超清华北大,仅次于上海科技大学。要知道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生均经费只有10万左右。最为特别的是,正处于教学体制改革中的南方科技大学,并不是完全以高考成绩为依据来招录高三考生:除了60%比例的考试成绩,还有学生的高中学业成绩占10%、校园能力测试成绩占30%。这样的招录模式非常贴近于欧美高校的录取,不以单次高考的成绩作为唯一依据,而是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业成绩,避免了有些学习成绩优异的考生,因为心理素质不好、应考能力较弱而名落孙山。如此先进、新颖和独特的办学理念,让南方科技大学得以占据越来越高的世界大学排名,绝对不是偶然。)

广西自治区

桂林地质学校——〉广西冶金专科学校——〉广西矿冶学院——〉广西矿业专科学校——〉桂林冶金地质学校——〉广西冶金地质学校、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桂林工学院——〉桂林理工大学(这所始建于1956年的学校,先后九易校名,五改归属,之前一直游离在“地质”、“冶金”、“矿业”……最终高大上,有了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比肩的态势。该校更名时间:2009年3月26日)

钦州民族师范学校(含广西广播电视大学钦州分校)+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钦州学院——〉北部湾大学(“北部湾”在什么地方?这是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与越南环抱的半封闭海域。而北部湾大学距离北部湾还远着呢,她还一个更加高大上的调侃简称“北大”。从学院升格为大学,北部湾大学坐火箭用了12年。2021年,高考填报舆论场里北部湾大学红火了一把,因为她在本科第一批招生零投档,就是说没有招到一个学生。如果说,在实行平行志愿招生,每个学生都有N个学校志愿填报的前提下,没有完成招生指标,尚可理解的话,若是一个学生都没有招到,那简直是“奇迹”了。这就像考试考个零分,也是“需要实力的”。北部湾大学,前身是广西钦州学院,再往前就是钦州师专了。北部湾大学呈现的恰好是中国近二三十年来各地方高校发展、改名、升级打怪的通常之路,先地方专科学校,继而地方学院,再高大上区域性大学。不过现实给了2021年第一次以一本招生的北部湾大学以沉重一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名了。看来光大考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是你换个马甲就可以的,一本的分数报考这样的大学暴殄天物了。其实该校面向一本招生的专业也并非冷门,像金融工程、财务管理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都是很热门的专业。应该说是校名太过于奇葩,国人的地理常识里还没有“北部湾”这个概念。既然是以海洋,海运为特色的大学,叫南方海洋大学,广西海洋大学,在有“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加持,招生就立即上来了。该校更名时间:2018年12月)

广西工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院合并——〉广西科技大学(该校之前是广西工学院,就在1984年5月,仅仅保留了广西工学院的牌子,学校的专业、学生、教职工均并入广西大学。考虑到柳州市作为西南工业重镇和广西工业中心还没有一所高校,广西工学院的牌子被搬到广西柳州重建学校。从这点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一所全新的学校。就是这么这所位于柳州市的普通高校通过合并和改名,凭借着自己高大上的名字,斩获了很多考生的青睐,从无人问津的专科一举上升到广西省第二梯队的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4月18日)

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民办高职升格为民办本科高校,成为广西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但是这个校名像极了公办本科,堪称“南宁改名最成功的大学”,加上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加持,好感自然倍增,误认为是一本。更名效果显著,实现一飞冲天,生源质量提升上去,综合实力也大涨很多。从建校到生为本科仅仅花了七年,要再升格为“大学”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更名大学的一个必备前提条件是,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可是该校连个硕士点都没。该校的外语偏向于东南亚语言,比如:泰国语,越南语,柬埔寨语、印度尼西亚语等。该校更名时间:2011年4月)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航北海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早在2013年已停止招生,现在校园里已经没有了老师和学生,为顺利完成转设,需要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为基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属于桂电的四个校区之一,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本部使用相同的招生代码,在大部分省份属于一批本科招生,生源质量相当不错,毕业后颁发与本部一样的毕业证、学位证。合并新设的广西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成为公办本科高校。)

湖南省

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中南大学(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中南大学”既体现了了地域,又充分顾及了三校的渊源和情感,这无疑是最成功的一起高校合并更名之一。英文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缩写是CSU,反恐大学,着实NB!)

湖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省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湖南商学院——〉湖南工商大学(一个专科+成人高校成了湖南的“商学院”,加上又在首府长沙市!扩建!赶快扩建!否则“慕名而来”的学生肯定会把校园撑垮了不可。)

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湖南工程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0-06)

岳阳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3-02)

株洲工学院、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湖南工业大学(又是一个“地方”成“省”的!这样的校名招生岂是一个“火”字了得?其前身株洲工学院还是蛮出名的,它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家以包装为办学特色的高校。所以现在湖工大仍乐于称自己是株洲工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6-02-14)

郴州师专、郴州医专、郴州教育学院、郴州师范——〉湘南学院(四个专科一合并成了本科了,还有了个好校名。) 

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常德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99年那会儿升级变“学院”,03年又升级去冷门的“师范”、冠“省名”。)

湘南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湘南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湘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沙医学院(校名看非常“公办范”,甚至有人问是985大学,211大学?实则民办高校。)

湖北省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学院——〉,更名改制为湖北大学(从头到尾都换了个面目全非,硬是从一个师范院校升格成了综合性大学。冠省名逼格起来了有木有?不太懂的人总以为比武汉大学还厉害,然而只是一个普通一本。该校更名时间:1984年8月)

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什么“理工”?分明是“交工”,或“建工”嘛。武汉工业大学前身是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后面俩高校交通运输特色,没有趟“交通大学”这浑水,算是有点品格。武汉工业大学这个极品ID被人虎视眈眈,但是只能眼馋。该校更名时间:2000年)

武汉生物工程学校——〉武汉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1993年创办的中专,2000年升格为高职,5年后就摘掉“职业技术”升格为本科院校,这速度赶得上火箭了。民办高校,该校更名时间:2005年)

武汉化工学院——〉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2006年3月,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荆门职业技术学院、荆门石油化工学校合并——〉荆楚理工学院(不入流大专和中专合并即升格为带热门“理工”何其了得?为了凑足人数当年阻档线以下招生。曾经想改名为“湖北理工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7年3月)

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1995年,三校合并用“冶金科技”过渡,1999年摘掉冶金,直接科技。跟北京钢铁学院,鞍山钢铁学院一步登天——“科技”多了个步骤,但是也算功成名就。从而堵死了武汉科技学院的直接升格大学之路。该校更名时间:2009年)

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孝感学院——〉湖北工程学院。(师范变工程,也是跨度够大的。该校更名时间:2011年12月)

黄石高等专科学校、黄石教育学院合并——〉黄石理工学院——〉湖北理工学院(大专+成人高校成就了“理工”ID,还能再次冠省名,要是再改为湖北理工大学那还了得。该校更名时间:2011年)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湖北三峡学院合并——〉三峡大学(上述两校于2000年合并,而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中专合并升大专,大专升本科,短短几年一气呵成,比建设三峡工程容易多了。注意要跟重庆三峡学院区分。)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武汉职工财经学院、武汉市职工大学等四所院校合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商学院(这是小舢板绑在一块儿用航空母舰之名滥竽充数的典型,成人高校合并组建抹去原ID中见不得人的字眼,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学院。很多学生就是冲着这个校名报考的,比肩全球各类著名的商学院,学生顿感上升好几个级别,由心而溢的自豪。可是该校虽然名为“商学院”真不是培养商界精英,CEO的,你看她特色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社会体育(赛马产业管理方向) 、摄影摄像技术……都是服务业,本来就是服务于人的“商业服务学院”嘛。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4月)

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咸宁医学院合并——〉咸宁学院——〉湖北科技学院(合并主体是医学院,其药学、医学在省内都是重点建设的学科,附属的单位也大多与医学有关,医学可以说是他们的王牌专业,虽然说叫科技学院很霸气,但是该校名却没有突出自身的学科优势。当然叫“湖北医科大学”也不现实,这是武汉大学医学部的前身。该校更名时间:2011年12月)

孝感学院——〉湖北工程学院(市名变省名,没攀上理工,科技,财经等热门ID, 工程也不错,再接再厉,下回更名为湖北理工大学,把湖北理工学院盖住。该校更名时间:2011-12)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此前,教育部公示该校的新校名为“武昌科技学院”,这下武昌变武汉,秒杀“武昌理工学院”和“武昌工学院”了。该校更名时间:2014-05-16)

 

四川省

泸州医学院——〉四川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泸州医学院一直想升级成大学。2015年4月,由泸州医学院如愿以偿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然而2015年12月又由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成为中国唯一一所一年之内两易其名的大学,“四川医科大学”成为中国高校史上最短命的校名。当时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结果一出,四川大学官方校友不干了。川大校方给教育部发函表示反对,还提起了行政复议。四川大学方面反对的理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前身为“华西医科大学”,再往前的名字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川医大”与此相似,“川医”老校友认为这会抢走“川医”的名头,侵犯了母校的权益。希望泸医放弃“四川医科大学”,改成“泸州医科大学”。奈何华西作为国内排名前列老牌医院,各方面人脉不是泸医能比的,各方校友大佬发动起来,媒体、政府齐发力,泸医立马顶不住了。所以2015年底低调改名为:“西南医科大学”,怎么也比泸州医科强。此事也算不完美解决, 万万没想到,“西南医科大学”又碰瓷了。此番更名又遭到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的反对,其院长言辞犀利,直指“泸医”盗名“西南”。不过此番舆论压力明显没华西大了,泸医也不能忍受两度更名的屈辱,这次打死没改。泸州医学院1年内两度更名也是奇葩,如此被人嫌弃也是自身猥琐。作为一个1978年就成为本科,1993年获得硕士授予资格的医学院为何变得那么浮躁?要我说吧,你们就继续傍“泸州老窖”的名好了,因为泸州老窖美名扬,让泸州全国人民皆知,何必趟四川,西南那浑水,不知道在很多国人眼里,西南代表贫困落后么?

从学科实力来讲,西南医科大学是一所“四非”大学,不是985大学、不是211大学之外,也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西南医科大学只有一个临床医学上榜,且成绩为C-,而西南医科大学与同样是“四非”大学身份的昆明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的学科成绩相比也有所不如,昆明医科大学尚有1个B-,4个C类学科入选,而遵义医学院也有2个C类学科入榜。

忍受被人鄙视,着急于升格为大学的真正动力究竟算什么呢?学院改为大学后,校长级别由副厅局级直接升为正厅局级,跨过很多同侪一辈子都跨不过的门槛。受益的不只是校长,高校更名也是地方政绩 —— 2014 年 5 月,泸州专门成立“推进泸州医学院新区建设和更名工作领导小组”,担任组长的不是校长,而是泸州市委书记。

讽刺该校更名的段子:某地一学生,志存高远,矢志从医。2014年首次高考考入泸州医学院,到校后发现不理想,果断返乡复读,2015年后成功考入四川医科大学,到校后傻眼了,于是再回家又复读一年,更加刻苦。2106年如愿考入西南医科大学。到校后据说已经疯了……现实:录取通知书泸州医学院,毕业证四川医科大学,工作了医师注册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

平心而论,无论是四川医科大学、还是西南医科大学这对原泸州医学院来说都有些大了,华西,重医、第三军医水平远在泸州医学院之上,改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不顾一切的碰瓷。泸医师生要努力配的上“西南医科大学”这个名称。更名西南医科大学后省外分数飙升至一本线上。202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改这个名字说不上大成功吧,但是确实很鸡贼,占了不少便宜。那个时代和兄弟院校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可能没多少差距。但是就是1988年改成了电子科技大学,没有成都,没有西南,就叫电子科技大学。但是同期西安方面却改成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加了西安二字。而且,还有更鸡贼的事情潜藏在英文校名里,电子科大英文名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UESTC).对,没错。把英文名翻译回来的话,是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这就像电子科技大学的总部,其他的像分校。名字这个事情让西电兄弟们耿耿于怀,咬牙切齿。甚至据说当年成电中文校名更改本就想一步到位加上“中国”的,是西电校友、老师上下为之奋斗阻止了“悲剧”的发生。但是仍然从那之后,事情就变了……如大家所见,现在扎根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校里只有一所985。说不定这里头就有几分校名的原因。校名还是会对当代人在两种情形下产生不同的作用。对于一无所知的高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在了解学校的时候,“电子科技大学”的名字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很有力。带了地域称呼的校名和不带地域称呼的校名,确实后者唬人,真的有种“全国性”的感jio。从这个角度说,校名非常好,甚至提高了生源质量。不过,对于不了解高校情况的普通社会吃瓜群众,改名之后模糊了地域属性导致辨识度降低,群众基础变差了,似乎是校名的缺点。在官方简称方面其实保留了传统,不叫电科,更不叫电大,叫成电。始终和兄弟学校西电肩并肩。重要事情说三遍:成电!成电!成电!)

成都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简称“成信”,以气象为核心的学校用“信息工程”这个时髦词“诚信”何在啊?当然“气象”变“信息工程”学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且有点傍“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感觉。)

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先去掉冷门“地质”,升格成“理工”,紧接着是“大学”。三级跳,也是功德圆满。其实中国带“理工”的大学中,“211工程”仅仅7所。)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成都工业学院(只是再往上升格又得换行业了,因为“成都理工大学”ID已经被抢占,叫“成都科技大学”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四川大学合并过成都科技大学。在众多更名本科学校中,成都工业学院次数最为频繁,1913年始建至今,历经12次更名使用过13个校名,甚至在1924年8月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后一年多时间,再次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工科高级中学校”。)

改名之王——成都工业学院

成都工业学院应该是改名最频繁的高校,不多说,看看学校改名史吧。

1913年04月  前身四川职业学校首次招生;

1913年08月  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1924年08月  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职业学校;

1925年10月  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第一工科高级中学校;

1934年08月  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1月  学校更名为川西成都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2年11月  学校更名为四川成都工业学校;

1953年09月  学校更名为西南第二工业学校;

1955年09月  学校更名为成都工业学校;

1956年04月  学校更名为成都机械制造工业学校;

1960年10月  学校更名为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

1993年02月  学校更名为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2012年03月  学校更名为为成都工业学院;

数了一下,建国后改了八次名。幸好国家有规定,建国后一律不许成精。要不然,这学校非得成改名精。

西南工学院、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西南科技大学(表面上看和“西南交大”是同等档次了,感觉跟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等学校一样,按常规,科技大学应该是理工科为强项,但是追溯其两个前身,西南工学院前身为四川建材学校,是中专,绵经高专表面看是搞经济的,前身一直是搞农业的。但是这么一凑就是当今最热门的“科技大学”了,中国科技城绵阳的优势帮了不少忙。学校在四川绵阳很郊区很郊区的位置,出了火车站又坐了近一个小时公交车,途径无数美丽的田园风光后才到学校,有不少学子都是被这个名字唬住的。)

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西昌学院(有点遗憾的是,这么好的地理条件,改名叫“西昌航空航天学院”才是最理想的嘛。)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农业,能成为旅游也是脑洞大开,莫非是农家乐?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4月18日)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文理学院(终于知道达县是四川的了,现在达县叫达州了。据传下一步更名为“川东大学”。

有这样一个梗:

一个外地的考生报了四川文理学院,千里迢迢跑到成都,一看,学校在达州;

又几百里迢迢跑到达州;

一看,学校在莲花湖;

再跑到莲花湖,一看学校;

行李箱直接扔了没要,回去复读了;)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成都艺术传媒学院(去掉了让人生厌的“职业”替换成热门词“传媒”,以“成都艺术传媒学院”华丽现身。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跟四川音乐学院只差一级的知名学校呢。该校更名时间:2018年6月)

重庆市

重庆商学院、渝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曾一度因为一个退学学生成为“名校”。2006年有个叫周家亮的大三学生退学了,理由是“看不起学校”。在全国激起教育改革讨论浪潮。之前该校法学院一学生不满学校乱收费行为,将学校一纸诉状告到重庆南岸区法院。第一次,学校拒绝出庭,法官决定不审了;第二次,法院连诉讼通知书都不敢发,告诉学生,你算了,你斗不过的。你回学校后,学校应该会稍微收敛点的!不,学校更过分,专升本暴利的事就出在这之后!这个学生怎样了呢?按理说,他已经成为公开人物了,学校不敢轻易动他吧!又错了,首先学校以开除威胁他撤诉,该同学还是不撤。第二次,学校直接找到他家中。从未见过世面,且不知道真相的农村老父母害怕了,颤颤抖抖地拿起电话告诉孩子不要和学校斗,好好听学校话,乖乖读书。孝顺的学生怕父母担心,最终撤诉了。事情还没完,撤诉后,学校以该生旷课严重将其开除。如果情况属实这样的学校是应该被“看不起”。)

重庆工业管理学院——〉重庆工学院——〉重庆理工大学(没有大会、讲话及进行曲,这所大学“改名换姓”的庆祝方式静悄悄的。2019年4月26日在该校“绿瓦楼”内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上,重庆理工大学校长刘全利教授向同行简短宣告:我们已由“重庆工学院”正式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不过坦率地说,我们还是“工”强“理”弱,请大家多多支持。掌声过后,在场的数学家们开始了热烈的“流形上的几何与分析”研讨会。重庆理工大学的庆祝,少了繁文缛节,多了学术气息。该校更名时间:2009-03)

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西南大学(一合并两个比较弱势的词语“师范”、“农业”就消失了,实在是够彻底。作为教育部认定的8所“免费师范生”培养高校之一,仅仅有西南大学校名中不带“师范”二字。当然如果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不合并,那么重庆市将无西南大学,反之则会多一所211工程和“双一流”高校。该校更名时间:2005年)  鲁虺文化网

涪陵师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没错,“涪陵榨菜”的“涪陵”,光听这个名字,相信很多外地的朋友对这个学校不会有啥兴趣。自从改了长江师范学院,从涪陵直接跨过重庆直接升级为长江,是不是会联想到贼厉害的长江商学院?就因为这名,不知每年会吸引来多少的学生,亲自品尝贵地出奇的涪陵榨菜。该校更名时间:2006年9月)

陕西省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个改名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就这么一所建筑科技大学,一是去掉了冶金这个冷门词,便于招生;二是突出了建筑,哪个时候建筑都流行;最重要的是还升格为大学了。不过作为“建筑老八校”,该校是混地最惨的,既不是985工程学校,也不是211工程高校。不过学校里有的系改名就太没意思,纯粹是为了骗人招生的目的。包括采矿、选矿专业的矿产系改为能源工程系。大一新生说当年打的去学校,跟司机说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司机说不知道,结果解释了半天,司机冒了一句:“冶院啊!早说嘛!”感觉很是郁闷。)

云南省

云南财贸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06-02)

云南爱因森科技专修学院——〉云南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云南工商学院(1999年创办时还是搞计算机培训的,2004年变成高职进入普通高校行列,2011年就升格为民办本科。学校发展升格“实在是惊人”,截止2021年拥有了1100亩校园,3万在校生。在学校官网描述学校历史只有两句“1999年,云南工商学院正式成立;”和“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两笔带过。这类学校的教学质量等个中滋味,自己体会。该校更名时间:2011年)

临沧教育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只是希望某些领导不要再读成“镇西”。该校更名时间:2015-04)

贵州省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阳金筑大学——〉贵阳学院(贵阳金筑大学是高职,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由中专改制来还没多少时日,两所烂得不能再烂的学校一合并成了以省会名字命名的本科,高校合并老宣称“强强联合”,可这哪是什么强强联合啊?这分明是一个穷人收留一个乞丐嘛!)

四所军医大已全转隶军兵种

全国共有四所军医大学,除了此前已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的第一军医大学外,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所军医大学在经历军委训练管理部管理之后,已全部转隶军兵种。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坐落在广州)

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坐落在上海)

第三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坐落在重庆)

第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坐落在西安)

中国大学改名之最NB又SB篇

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本来升格成大学叫“北京广播大学”不就完了,怕人家误以为是“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学校更名议案前后经过了两年多的讨论,“北广大学”曾经呼声很高,认为该校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新旧校名之间的传承关系,可以避开按行业领域命名的局限,为学校今后发展留下较为广阔的空间,还把“北广”这个品牌效应放大。文学院的老师甚至把校训都已经拟好了,取北广的字头:“学竞辰北,广纳百川。”反对意见认为,“北广”二字为非固定词组,含义模糊,指向性太差,并且容易导致误解,如把“北广大学”视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简称,造成其他电大混淆等等。但后来真正让校领导动摇的意见是:古语中,北者,背也。还有背叛或者溃败之意。最终“中国传媒大学”获胜,简称“中传”,学校认为以“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新校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符合学校的学科设置,已经远远超出广播电视的范围,广泛涉及电影、网络、出版、报刊、新媒体等其他多种媒体的办学实际。同时,在校名中冠以“中国”国字号符合实情。此外,“中国传媒大学”使该校新旧校名的衔接自然——“北京”对应“中国”,“广播”对应“传媒”,“学院”对应“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的知名度等品牌资产可以由中国传媒大学顺利继承。校方的解释似乎颇有道理,但是当时北广的大部分学生是不愿意改名的,大家都希望保留“北广”这个亲切称呼,毕竟是叫了50年的老字号,当校方宣布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的时候,所以学生还以嘘声,而不是欢呼声。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东校园划转北京广播学院,于是北广学生笑称自己是“煤大”。“北广”之所以也改成传媒大学,或多或少是受到“浙广”改名的压力。毕竟浙广是2001年开始筹建浙江传媒学院的,“北广”是2004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再不改,昔日老大哥要被小弟压一头,中国高教风气攀比风如此,在学术领域内浮躁的一个小小表现吧。改名后新入学的学生自然愿意称呼“中传”或“传媒”,不过更名前的校友们更愿意称“广院”,而“北广”是我们局外人的称呼,单从这名字的叫法就可以区分出你是不是这圈子里的人。)

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工业大学(1994年2月)、后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上海理工大学(几易校名,“面孔”每变一次,考生的报考热情就高涨一次。2003年7月,又收编了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上海的一所“双非”大学,已经分明是“大学”了,非要合并后去掉“华东”这个大区名,因为上海优于华东,理工比工业尊贵,堪称上海数一数二的大学ID。至于该校自称“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 那纯属不要脸,分明只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在原沪江大学的和原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旧址上建立上海机械学院前身上海工业学校,而原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又是原德文医工学堂校址上,无非是用了人家的旧址,就自称有文脉?还要脸吗?当年这些私立洋大学被人嫌弃,如今当成祖宗来认。曾传闻要更名为华东科技大学。不过该校还有个别称——上海拍戏大学。因为拍戏,频繁“改名”,很多电影电视剧都在该校取景,门口校牌换过:上海耀东大学、京沪东科技大学、华兴艺术学院、上海爱迪生大学、江海大学。该校更名时间:1996年5月)

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山西大同大学(按照中国大学命名的规则,山西大同大学是个异类,因为一般而言中国大学的名称要么是冠省名,比如浙江大学;要么是冠城市名,比如厦门大学;一般不会冠省名+市名,比如“福建厦门大学”。有人说是为了区别台湾的大同大學,非也,那么台湾还有東華大學呢,大陆的东华大学也没避嫌,台湾和大陆的同名高校也不在少数。那么“山西大同大学”如此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是非常迫切希望告诉大家自己位于山西省吗?显然不是,山西大同大学是迫不得已,建政前的上海有所著名的以理工科见长的私立大学“大同大学”,有“北有南开、南有大同”之称。在1952年院系调整被撤销,院系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名校。2002年山西筹办“大同大学”时,复旦大学上书教育部不允许其称为”大同大学“。虽然此“大同”非彼“大同”,胳膊拗不过大腿。不过,虽然最后正式名称是“山西大同大学”,但是从学校的校徽、大门、石碑等标识的地方都是只刻了“大同大学”,并无“山西”二字该校。“山西大同大学”可以在非正式场合或者在本地简称为”大同大学“,但是在对外交往时不可能去掉前缀”山西“二字,这是历史传统和现实法律的要求。更名时间:2006年3月)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独立学院转设一般都是校名越变越短,这家倒好,越变越长。又是河南、又是开封,又是科技、又是传媒的。然而又河南不河南,开封不开封,科技不科技,传媒不传媒。虽然标榜是“河南省内民办本科高校中唯一以省名的”,但是加了学校所在地,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恰恰说明不是省属高校。而且这初衷跟山西大同大学原因不一样,是实力不够的妥协。如果直接叫“河南科技传媒学院”,就跟“河南科技学院”雷同了。学生认为直接叫“河南民生学院”多好,再不济叫“开封科技学院”,何必冠名省名?“河南”又不能贴金?虽然“科技”是热门词,“传媒”也是时尚词,但是组合起来“科技传媒”显得不伦不类,全国独此一家,山寨感十足。至于校名为何要加上“传媒”,跟举办方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关,当然直接叫“河南传媒学院”更符合举办方心愿,然而该校学科建设与传媒定位相对不是那么符合。这个校名被人吐槽,以后河南的高校可以这么叫:河南郑州大学,河南焦作理工大学,河南洛阳科技大学,河南新乡师范大学,河南新郑工程学院,河南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航空管理学院,河南中原工学院……)

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湖北恩施学院(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普通高校。有人认为这学校命名太秀了,为什么要加湖北呢?因为恩施在湖北是一个地理位置最偏远、GPD排名倒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如果不加湖北的话,可能外省人连在哪里都不知道。如果地理位置是在不知名的地级市的话,招生时在知名度这一块很吃亏。所以2012年湖北一众地级市高校就集体更名冠省名,襄樊学院→湖北文理学院,孝感学院→湖北工程学院,咸宁学院→湖北科技学院,黄石学院→湖北理工学院……然而这学校不是省办的,而举办者又想把省名加上,根据最新202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非省属的高校,要加省名必加地级市名……所以如此起名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罢了……比如浙江新转设的湖州学院,就没有冠上“浙江”二字;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武汉城市学院,同样没有冠名“湖北”。因此校名同时冠名省名和市名,反倒说明不是省属高校,暴露了暴露了……另外要说明的是,由于母体高校的因素,湖北恩施学院少数民族占半数以上。该校更名时间:2020年12月24日)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同样也是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普通高校,位于晋中市,情况跟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湖北恩施学院一样。更名时间:2021年2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武汉学院(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普通高校。头上顶着大名鼎鼎的“武汉大学”,这就是不给自己留下升格的空间么?教育主管部门为何也能审批这么“碰瓷式”的校名吧?腾讯创始人,前CAO陈一丹2009年成为该校新头自然,承诺“办学不取回报”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捐助支持,他个人出资20亿,带动马化腾认捐1亿,校园里有“马化腾教学楼”、“陈一丹伉俪图书馆”。此外腾讯的其他兄弟也有认捐:张志东“企鹅广场”、许晨晔“晨晔实验楼”、吴宵光“知己教学楼”、李海翔“弘励实验楼”、刘炽平“刘炽平报告厅”……只是这所学校起这个校名是发扬腾讯抄抄的作风么?这所带着腾讯基因的民办高校何不直接叫“腾讯大学”呢?不然以后武汉学院升格怎么办?莫非武汉学院升级为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升级为湖北大学,湖北大学升级为华中大学,全妥妥的。2016年高考,五道杠少年黄艺博仅考了477分,连一本分数线都没达到,错失进入武大的机会,可能他专于政治无暇学习吧。未选择复读,而是填报志愿被武汉学院英语专业录取,这应该是武汉学院最著名的校友了。该校更名时间:2015年6月)

天津商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商学院创建于1980年,原隶属商业部。校徽中间是中国古代货币铲币造型,商业化的大学真是充满铜臭味。该校更名时间:2007-03)

浙江广播高等专科学校——〉浙江传媒学院(“北有北广,南有浙广”的说法由来已久,是全国三大公办传媒类学校之一,更名后大名鼎鼎的“浙广”变成了“浙传”,诞生了中国第一所“传媒学院”,而行业老大“北京广播学院”是在其之后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的。虽然更名已久,校友和师生们仍然自豪的称呼“广专”,“浙广”是局外人的称呼。不过校歌是《浙广是一条河》,甚至有人认为“浙广”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简称。“浙传”不是不想,也不是因为特别专业“小而美”保留“学院”而不升格为“大学”,是因为实力不够升格不了“大学”。2019年申请更名为“浙江传媒大学”失败了,学校硕博点和学科综合性都不够,只有新闻传播一个专业硕士点,学校实力和中传北影上戏等学校差距仍然很大。)

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曾申报“华东工商大学”,然而连升两级的美好幻想到了教育部自然批不了。所以教育部发函第一句是这么写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将杭州商学院升格更名为华东工商大学的函》(浙政函〔2003〕116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杭州商学院要求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有关事项的函》(浙教计〔2003〕250号)收悉。”最终批了“浙江工商大学”,省会升级成省名了,也算是变大了,不过“杭州”的金字招牌未必比“浙江”差。刚改名那会儿,学生是多么的不愿意戴“浙江工商大学”的校徽啊。最可气学校将自己的民办三本(独立学院)“国际经贸学院”改名为“杭州商学院”,这是独立学院更名中独一无二的行为。这种“节省资源”的行为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让原杭州商学院的校友感到很吃惊……本来很多院校改名后,学生不喜欢新校名,往往会提老校名,这下把他们提老校名的路子都切断了。老杭商院校友们对这个做法的愤怒和郁闷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也有部分校友觉得“浙江工商大学”这个校名有点吃亏,光比学校名字,工商大学都直接要在10名开外了,理工,财经,听起来好多了。部分淳朴无知的考生家长功利地以为,从工商大学毕业就能分配到工商局工作,以至于该校录取分数线高居浙江高校前列。另外英文校名也是别出心裁的“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既然是注重工科和商科,完全可以翻译成Zhejia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University,何必邯郸学步学人家Jiaotong University?浙江就没有一个连带“华东”的大学,“华东”字号大学基本都在上海,连江西都捡了一个,山东半个。该校更名时间:2004年5月12日)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大学上一级管理机构发生变化,军队的院校转给地方了,可干嘛非得改名?“第一军医大”的金字招牌就这么丢了。校东门仍然挂着叶剑英题词的第一军医大牌匾,可见南方医科大学各将校对军制的依依不舍。)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南京传媒学院(“南广”是对应“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的“北广”,只是“北广”变成了“中传”,“南广”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作为独立学院转设的时候,直接抛弃了“南广”字号。那么别的几所传媒学院都是冠省名,比如浙江传媒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为何“南广”转设后不叫“江苏传媒学院”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在江苏,高校冠名“南京”的往往比冠名“江苏的”强,且冠名“江苏”的往往不在南京。不过更名都经过教育部同意一年多了,该校官方网站还挂着“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看来是舍不得“中国传媒大学”的金子招牌啊。叫“南京传媒学院”也有了和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平起平坐的地位。)

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名称是越来越牛了,事实上,前身“浙江丝绸工学院”在老一辈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至今在中国纺织服装界人们依旧留恋的说“浙丝院模式”,可见影响深远。1999年申报更名的是“浙江理工学院”,批下来却是“浙江工程学院”,那会儿大家都知道这个学校跟“浙江工业大学”不是一个档次的。短短5年后,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了”,至少在外地考生看来她和“浙江工业大学”是一个档次的,甚至比浙江工业大学牛,真是跨越式发展啊,搞得“仅次于百年老店浙江大学”。此番改名可谓脱胎换骨,也让浙江工业大学非常郁闷。从常规意义上说“浙江理工大学”应该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升格ID,她截了浙江工业大学的胡,让浙工大无名可改。2020年在浙江录取分数与浙江工业大学仅差10分左右了,从该校如今的发展来看,她几乎是浙江改名最成功的大学,是非常有能耐的人在北京跑下来的。2018年年初有这么一条新闻《以丝绸立校的浙江理工大学,几十年后重开“丝绸专业”》,原来更名后该校也丢弃了“老本行”,2017年“丝绸设计与工程”专业复招了28名学生。不像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后,纺织服装始终是其优势专业。该校更名时间:2004年5月17日)

浙江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是浙江省老牌本科院校,本科教育将近60年,只可惜“偏安一隅”浙江省杭州市下辖的县级市临安市,而今也是主城区外的临安区,虽然说坐大巴到杭州市区约40分钟,而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坐大巴到市区要1个小时,但是潜意识里,临安距离杭州就是遥远,地理环境已经限制了其发展,加之冷门的“林学”影响了其招生及学生就业。改名对该校发展有着非常急迫的作用,但是当其他兄弟院校浙江工程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商学院在20世纪初纷纷更名为大学时,浙江省教育厅的诸多领导却要求“浙江林学院”更名不能丢掉“林”字,一直更名未果。正所谓不该改的乱改,急需改名的没法改,直到2010年3月才升格为“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冷门的“林”字还没去掉,却又加上个更冷门的“农”字。毕竟不能叫已经被并入浙江大学的“浙江农业大学”,与其这样还不如改成“浙江林业大学”,至少这个名字足以和“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媲美。再不济“浙江农林科技大学”也可以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沾点光啊。此前盛传改成“浙江环境科技大学”、“华东环境科技大学”都非常具有创意。该校更名时间:2010年3月)

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长江大学(凡是沿江的二线城市,恐怕都会对“长江大学”的名号情有独钟。但独占鳌头的是古城荆州(江陵)。1994年,荆州地区、沙市市撤销,曾合并设立了荆沙市,但外界不知所云,1996年又更名为荆州市。2003年由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长江大学。四校合并的巨无霸,主校区在湖北荆州,像个民办的大学,虽然冠名大学,知名度远远不如“长江商学院”。学科太杂,大而不精。即便不能去沿海大城市,但是可以去西安成都重庆武汉长沙,为什么要来荆州?这样一个湖北省“十八线”城市能给你带来多大的眼界?处在荆州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如果主校区搬迁到武汉学校将会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作为荆州唯一的“大学”,地方怎么可能放手?该校更名时间:2003年4月16日)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荆楚理工学院(“刘备借荆州”世人皆知,荆门就是荆州?不,荆门和荆州不是一个地方,荆门即为“荆楚门户之城”,合并后不愿意冠名“荆门”,最开始申报的是“湖北理工学院”,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申报成功,后来又准备申报“湖北科技学院”,但还是没能如愿以偿。那叫“荆楚”是什么意思呢?“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在代指湖北省,荆楚之地范围广,荆门相对就狭隘,算是变相证明是省属高校,昭示是立足湖北、辐射全国的理工学院。但是一般只有湖北省内人,省外有文化人才能知道“荆楚”是什么意思。另“湖北理工学院”这个校名被“黄石理工学院”2011年更名时使用了。该校更名时间:2007年3月)

长沙交通学院、长沙电力学院合并——〉长沙理工大学(原国家交通部所属的长沙交通学院、原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的长沙电力学院,原本非常具有特色,合并更名没了一点特色,成为芸芸众生的理工大学中不起眼的小花。叫“长沙交通电力大学”岂不是更好,或许还更热门呢。该校更名时间:2003-04)

郑州纺织工学院——〉中原工学院(由于中国纺织行业不景气,也直接导致该校的不景气故要更名,但是“中原”也不景气,也挺像民办大学的。但是作为河南省的一所重点高校,中原工学院也在筹备更名工作,投票征集学生对新校名的看法和选择,在河南交通大学、郑州交通大学、郑州理工大学、郑州科技大学、中原工业大学等5个名字中,一万多票的投票中,河南交通大学获得67.31%的票数。当然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后续需要上报审批才行。另外根据教育部门对于升格为大学的“硬性条件”——“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应达到60平方米以上”,这条该校就无法满足,该校占地1610亩,有2万多学生,明显不够。因此2021年,该校开工民航校区弥补了这个问题。)

中南工学院、衡阳医学院合并——〉南华大学(应该说在地方高校里面,南华大学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但是跟上个世纪前的三四十年代的南华大学没任何关系。)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节教育学院合并——〉毕节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先干掉师范成为地方综合性本科,再从不知名的市名改为省名,变成理工类院校,校名长了点……然后跟专科层次的“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让人傻傻分不清。该校更名时间:2014-05)

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趟“交大”这浑水了,简称“兰交”,当地还是习惯叫“铁院”。交通大学虽然听起来比铁道学院霸气多了,但是铁道系统,交通系统的人知道兰州铁道学院的名声比兰交大大了去了。兰州交通大学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不是由原交通大学直接分立出去的,所以不被承认。)

广州外国语学院、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校是1964年11月设立的“广州外国语学院”和1980年12月设立的“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而成的。“外语外贸”这个组合太标新立异,所以很容易被误说成“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外语大学”,“广东外贸大学”,“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广州外国语大学”、“广州外贸学院”……按理合并后叫“广东外国语大学”是最合适的,但是原“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死活不肯隐去“外贸”二字,无奈折中一下成了现在这个稀奇古怪的名字,好象民办大学。好在学校的面子全让翁帆JJ给挣回来啦!不知道可否挂个横幅“热烈庆祝我校优秀毕业生翁帆嫁给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文校名跟“广东外国语大学”的英文校名“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是一模一样的。据说时任主管副总理还专门批评了学校的名字:“现在别人都越改越短,你们咋越改越长呢?”,2008年合并隔壁的广东财经职业学院,推掉两校的围墙就实现合并了。

造成这个尴尬的校名是有原因的:原先的广州外国语学院(教育部直属)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外经贸部直属)合并而成,后下放到广东省管理。因为原本如果叫广州外国语大学,大家怎么说也会对标北外上外啊,毕竟北上广三大城市,联想到一块很合理。现在多了一个外贸,听起来怎么有种民办二本的味道。如果叫经贸那感觉又不一样了(参考外经贸、首经贸、上经贸),至少会高大上一点。广外似乎真的是一本大学中唯一一个带外贸二字的……但是叫广东外语经贸大学好像也有点奇怪。其实这么改名也是必然之理,因为本来这两所在当年都是响当当的名校(尤其是广州外国语),又同为国家部门直属,谁也不服谁,所以只好两边的名字都用上。也正是因为分属两个平级的国家部门,这所合并的新大学不管归教育部还是外经贸部管理都不合适,所以干脆下放广东省自己管。本来以广州外国语的实力,再加入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如果还是上面两个部门之一主管,那是妥妥的211啊!结果扔给广东管理,广外的身份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在亲儿子华师面前这个继子显得有些爹不亲娘不爱,于是在分配211名额时自然也是先照顾了华师。本来分数线一直居广东第四的(低于中大华工暨大)广外在没有政策资源和211头衔的加持下逐渐被华师、深大反超,只能无奈喊着“广外不是985,不是211,广外就是广外”。

阜新矿业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也是双级跳,名称确实大气,不过知名度却低了。有人建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更名。原因是:1、随着阜新市煤炭资源枯竭,阜新市的综合实力大不如从前影响了学校发展;2、学校名称有“技术”二字,容易让不了解学校的考生和家长,误以为学校是由专科升格而来的,甚至误以为是野鸡大学。希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考虑更名为“辽宁工程大学”。或者如东北矿业大学、东北理工大学、东北工业大学等。不过校方回应称:学校曾于2009年向教育部申请更名为“东北矿业大学”,但遗憾未能通过。国内还有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但是由于所处位置比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要强太多,就算学校名字有尴尬,她依然会受到很多考生的追捧,这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无法比拟的。所以对于末流的大学而言,所在城市是至关重要的。)

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是全国唯一所电工学院,在强电方面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曾被誉为电线电缆行业的“黄埔军校”,改名之后搞得一点特点都没有。合并主体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名称也不错,就这么摒弃了实在是可惜。合并时间:1995年4月。)

黑龙江商学院、黑龙江财政专科学校合并——〉哈尔滨商业大学(丢了省名,换回市名。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仅差一字,该学校校长为自己的这个创意经常是“没事偷者乐”。但是对于这个极具“创新”的校名,学生们颇有不满,他们认为在北京、天津、重庆、山东,杭州都是叫工商大学或工商学院的,唯有他们叫“商业大学”,不入流!觉得应该更名为“哈尔滨工商大学”,可是真要改名了,那还能号称是“中国第一所多科性商业大学”吗?当然如果真要改名为“哈尔滨工商大学”,那么“哈工大”之争就更热闹了。不过商业化的大学是该叫“商业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建议更名为(广州)南山医科大学(针对李楚源等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助力创“双一流”大学将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医科大学更名为(广州)南山医科大学,广东省教育厅表示,该建议收悉。目前,广州医科大学距离上次2013年更名仅8年,经与高校及广州市人民政府沟通,均认为暂时没有更名条件和意愿。)

内地高校改名如潮,香港高校也是开始为名字奔走……

香港公开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公开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OUHK,俗称公大)。2020年12月11日,香港公开大学宣布改名为“香港都会大学”(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该校校长黄玉山指出,旧校名容易让外界误解为兼职夜校,对师生对外交流产生不便,已限制学校作为一所全日制大学的发展。香港公开大学前身为1989年成立的香港公开进修学院,提供远程教育,成人非全日制教育,到1997年成为大学,200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而中国内地原先的夜校“广播电视大学”大多更名为“公开大学”,确实对该校旧名造成了影响。2020年征名期间,校方收到过千个建议,包括“香港东方大学”、“香港创新大学”、“狮子山大学”等。)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认为“城市大学”的名字配不上现时学校与国际地位,限制学校的发展,应该改名。或许他们认为改成“香港国际大学”更具有”威慑力“。网民想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新名,当中既有包含学校代表性事件的“冧楼大学”和“反枱大学”,又有能与香港中文大学并齐的“香港英文大学”,甚至还有为了最大程度突破极限的“宇宙大学”!而地标加持的“又一城市大学”呼声相当之高。仔细想想,古有又一居,今有又一城,现有又一大学,也算是对应典故了~

中国大学改名之委屈求全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各类高校都非常热衷于改名,学院改为大学,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为何更名为学院?甚至摒弃了中国的名号?感觉连降两级。这次更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复名”,它的前身就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创建后迅即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声誉,并且一直保持到今天。即便更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但其英文校名依旧是“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这个细节彰显出协和校方对传统的尊重、对信念的坚守,同时也证明今天的更名顺理成章、毫不突兀。鉴于与清华大学紧密合作办学的需要,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但是更名后,仍为独立法人单位,原隶属关系、人员编制、资产关系和经费管理体制保持不变。学生生具有“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和“清华大学”两校学籍。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盖“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两个公章。)

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江西理工大学(本想改名为“南方工业大学”或者“南方理工大学”,被教育部否决了,因为不能带有与实际不符的区域性名字,其实是实力不够。要不然深圳后来怎么可以直接创办“南方科技大学”?得南方之名,失大学、得大学之名,失南方。得热门“理工”,毁层次“江西”,平手了。学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该校更名时间:2004年)

华东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学院——〉东华理工大学(这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的高校,50年代建校初始就是地址学校,然而地质太冷门,严重影响招生,改个“理工”,失“华东”。成为江西“改名”最失败的大学,本是行业名校,改名后失去自身特色。该校前院长周文斌说要“华东”要不到“理工”,要“理工”要不到“华东”,所以就叫“东华”,在英文里都是“East China”。当时被选的校名有“南方工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南华工业大学”。该校名也成为了各类大学更名失败的典型榜的常客,很多学生对“东华”这个名字十分不喜欢,觉得像民办大学,民间更传说故宫的东华门是鬼门。2002年“东华理工学院”就这么定下来了。2007年3月,又成功升级成“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改成“华东理工大学”?门也没有,在上海已经有了,是“211工程”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1953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先后经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为现名。当然他们认为往上升应该更名为华东科技大学。该校更名时间:1993年)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江苏工业学院——〉常州大学(学院升格大学准备了两个候选名称:“江苏工业大学”和“常州大学”,按说升格为“江苏工业大学”最贴切,也应了冠名“江苏”的高校往往不在南京的规律。不过最后批准了“常州大学”,理工科学校以综合示人,分数线也越来越高。但是对于毕业生来说,老要解释“就是以前的江苏工业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10年3月18日)

江苏教育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成人本科学校转设为省属普通本科学校,并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嗯,众所周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是江苏第三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5月)

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合并——〉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合并——〉南昌大学(第一次合并合并过程中,成立了新的南昌大学,把省名降格成了省会名,合并后的学校不用A校名,也不用B校名,用一个全新校名表明并不是被对方吞并,而是俩实力相当高校合并,当然南昌比江西好听。2005年第二次合并,南昌大学合并江西医学院,并未更名,典型以强吞弱。在大学简称上和南京大学争“南大”,真是自取其辱。)

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中国迄今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原本拟改为中国陶瓷大学,因各种因素而未能成行。)

江西教育学院——〉南昌师范学院(由一所成人本科师范院校改制为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省名变省会名,毕竟已经有江西师范大学了。)

安徽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有得“师范”,必有失“安徽”,当然安徽也不是什么好头衔。该校更名时间:2007-03)

西安医学院——〉西北医科大学(直接升格叫“西安医科大学”原本是最好的,那为何要计划更名为西北医科大学呢?虽然“西北”比“西安”,甚至“陕西”都大,但是西北大概是中国最不入流最不值钱的大区名了——除了给人荒凉,落后外还有什么印象呢?之所以不能升格为“西安医科大学”是因此这个名字被用过了——跟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同名,不符合规则。)

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得甘肃之名,失理工,得理工之名,失甘肃。原本想扩专业搞成综合性大学,直接改名为“甘肃大学”。兰州大学竭力反对,觉得跳到自己头上来了,加上1931年兰州大学曾短暂3个月叫过甘肃大学。甘肃工业大学最后拍板成为“兰州理工大学”,不要小看理工这两个字,比工业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别家为了获得“理工”招牌从大区降为市,比如:华东工业大学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华东工学院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当然也有认为此番改名本来就是冲着兰州市名去的,毕竟兰州比甘肃更出名,此番改名可谓一箭双雕。该校更名时间:2003年4月)

甘肃教育学院、甘肃联合大学合并——〉甘肃联合大学——〉兰州文理学院(联合大学只有西南联合大学是成功的,仿冒者皆失败。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4月)

西北轻工业学院——〉陕西科技大学(不喝“西北”风了,还有“科技”含量,从大区降一级到省又如何?)

西安联合大学、西安教育学院合并——〉西安文理学院(该校更名时间:2003-04-16)

黑龙江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合并——〉黑龙江职业学院(俩不入流的高职合并,去掉了各自属性,名字是越来越短了,恍然坐上了黑龙江高职的第一把交椅。然而让该校迅速走红的是,是2021年9月爆出学生会干部张美玉张霸气查寝视频。不要说笔者黑“龙职”,“龙职”不用诋毁,也不怕诋毁,因为他哪熊样也没啥下降空间了,末流学校抓纪律,张美玉以一己之力,展现学校真面貌而已。)

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北华大学(肯定是想叫“华北大学”实力不够,只能颠倒下来个“北华大学”,虽然升格为“大学”了,山寨味民办味十足,原来的那几个高校校名虽然冠名“学院”都比“北华大学”高大上,至少识别度高。)

吉林工学院——〉长春工业大学(改名那么多年了,可是很多人还是称呼“工学院”。“工业”是一个过渡名,以后是不是还想改名成“理工”呀?没戏了!已经有长春理工大学了!是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改的。)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科技大学(人称“船院”,作为以船舶制造为其特色的高校,原来先校名中一望而知,但如今改为了“江苏科技大学”,在“科技大学”满天飞的年代如何凸显自身优势呢?要是一直坚持没改的话,现在说不定叫“华东船舶大学”了。曾申报“华东工程大学”被否决。该校更名时间:2004年5月)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该校隶属原煤炭工业部,后煤炭部撤销了,加之煤炭行业不景气,所以弃煤从商了。当初能够改名为“中国煤炭经济学院”也算是大手笔了,是原煤炭工业部所属的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本科高校。但是后来“中国煤炭”确实已经有名无实了,该校的专业设置与煤炭毫无关系了。考生们看到“煤炭”二字就想到采煤开矿,导致放弃报考,可以说“煤炭”对学校的发展起了负面作用,束缚着学校的发展,以2001年为例,该院第一志愿的最高分是山东经济学院的最低分。而在财经类院校排名中,该校远在山东经济学院之上,血淋林的现实摆在眼前,再不改名招生极大不利,也看到兄弟院校“泰安矿业学院”改名为“山东科技大学”后的利好。该校做出了改名的决定,2003年2月更名为“山东工商学院”。当然开始的想法是更名为“中国经济学院”,但是作为省属高校,在经济类高校林立的中国,以该校当时的水平实在难以服众。因此教育部给出留“中国”留“煤炭”,去“煤炭”去“中国”的最后批示,校方自然是选择去“煤炭”去“中国”。当然也有师生疑惑,丢掉“中国”也就罢了,怎么改了也还是学院?不是大学?那是因为当时教育部对高校从学院升为大学有明确的硬性规定如教授人数,在校生人数,学科门类等指标未达标。所以此番更名有人评论“越改越差”,之后想要通过“学院”升格“大学”的呼声也逐渐开始了。

现在升格为大学达标了,按照惯例更名为“山东工商大学”顺理成章,但是列入山东省“十三五”大学更名规划却以“山东财富管理大学”上报教育部,如此标新立异的校名顿时引发社会舆论嘲笑,认为这个校名过于“野鸡”,从校名中喷薄而出的是浓浓的金钱味道。而且显得学科单一,不像个综合性大学,给人感觉像个理财顾问培训学校,咋一听起来好像传销?像个金融诈骗犯的窝点名称……因此消息一出,9成以上校友反对更名。更有人讽刺“不像正经大学”“改成“财源滚滚大学”不更好?”过去要解释他们是本科学校,以后得给人解释他们是正儿八经的公立大学。之所以会有“山东财富管理大学”这种妖孽校名,或许跟该校时任一把手,党委委员、书记白光昭有关,他曾任山东省青岛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兼市财富管理金融发展中心主任。由此该校“开启了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开放式高水平财经类大学的新征程”、“加强财富管理特色建设”,““致力于打造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基地……”,确实也有全国首例的“财富管理学院”,那么更改为此校名也算是实至名归。当下人们以“利”字为中心,比如家长们让孩子报考工商大学是为了能够去工商局工作,上财经大学是为了能去财政局工作,读政法大学是为了能去公检法当公务员,说到底一切向钱看齐,既然大家如此爱钱恋财,山东工商学院满足大家愿望,直接叫“财富管理大学”,你们倒有意见了,说太俗气!人呐,就是太虚伪。

不过面对校友和社会舆论,党委宣传部作出回应:“当前学校面临着教育部高校设置规划中期调整的绝佳时机,我校正在积极争取山东省教育厅的支持,通过突出我校的财富管理特色,力争首先进入到山东省的规划调整当中,再列入到教育部的高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当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我校更名为大学的规划。至于列入规划调整后学校怎么改名、改什么名,需要履行严格的程序,届时也需要按程序征求广大校友的意见。” 言下之意这个为了先请示一下,以后实际叫什么还不一定。大有种“墙上开窗反对,要揭房顶,同意开窗”的感觉,请示里过激一下,省里考虑综合还是定为“山东工商大学”,所以更名就大有希望了。

在烟台本地传统意义的三大高校中,凭借着起步早的优势,烟台大学一直位于领头羊的地位。此后2006年,烟台师范学院更名为鲁东大学,“三高校”只有山东工商学院仍然没有“大学”的头衔。该校因为校名迟迟未升级为“大学”也跟兄弟院校“山东科技大学”拉出了距离。

烟台师范学院——〉鲁东大学(既然要做强做大,同城的烟台师范学院和1984年成立的烟台大学为什么不合并?叫齐鲁大学不是更好,这个“鲁东”半个山东省都不到,不伦不类。据悉想直接升格为“烟台师范大学”的,2003年的时候学校已经出现烟台师范大学的字样了。不知道是不是山东因为已经有山东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所以“烟台师范大学”的叫法并没有被批准。当然叫鲁东大学宣示了成为综合性院校的决心。)

山东轻工业学院——〉齐鲁工业大学(为什么不叫山东轻工业大学?老校长说就算叫长清工业大学也不能叫轻工业大学,轻工业就把学校发展给限制死了。在国际上几乎没有轻工业的分类,只有工业的概念,之前轻工业的英文翻译也很尴尬。或者山东工业大学?山东作为一个工业大省“工业大学”空缺。据悉遭到了山东大学反对,以前的山东工业大学2000年被山东大学合并了。也曾备战更名“山东第一工业大学”未果。话说“济南工业大学”也蛮不错的,但是山东的高校非常排斥济南,宁可用齐鲁这个看起来民办化的名称。2013年更名)

山东教育学院——〉齐鲁师范学院(成人高校升格为普通高校。宁可用“齐鲁”这种民办化的称呼也不用“济南”,真的执念。大学冠名省会城市是首选,但冠名济南的仅仅一所。该校更名时间:2010年3月)

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一所南充的普通高校,当初升格为四川师范学院着实骗人,而且有四川师范大学在了,无法升格了,就再往更大的升格,华西是用不了的,更名后简称简称“西华师大”。)

杭州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以马云的母校而闻名,2003年希望更名为“钱江大学”因微弱差距没有通过。有意思的是杭州师范学院下属的独立学院叫钱江学院。2007年,杭州师范学院申请更名“杭州师范大学”。由于“老杭大”的情节,曾有政协委员讨论把“杭州师范大学”更名成“杭州大学”。杰出校友马云怒了:我的母校杭州师范大学,有一天传言要改名为杭州大学,我特生气,我说我从此以后不回去了。)

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合并——〉温州大学(而今的“温州大学”就像温州的城市名片,然而在2004年前的,温大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叫“大学”实则“学院”的高校,招末批的专科层次的高校——三本都不如,因为他压根没有本科。温州本地人但凡成绩不是太差是不会报考的,成绩差家庭条件尚可但还没到有条件出国留学的才会选温大,所以说“温大是所贵族学校”也算是中肯,那时候温州的第一高校是——温州医学院(后更名“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师范学院是好歹是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历史也比温州大学悠久。但是温州大学直接升本面临要被摘掉“大学”成为“温州学院”的危机时刻,温州师范学院希望升格“大学”但是经费又不足的关头,上演了“以弱吞强”的好戏。最早一届的温州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为文凭上是“温州大学”而不是“温州师范学院”而感到苦恼。当然去掉“师范”是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温州大学”这个校名至少能承担地起综合大学的牌子,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希望成为高水平看教学研究性大学。幸亏温州师范学院底子好,让合并之初的新温州大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就有20个,起点比很多升格为大学的高校都高。要不然就温州大学那个烂摊子,连隔壁的温州商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都看不上它。十多年过去了,试问在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温州大学和温州师范大学你要选哪个?不过温州大学距离综合性大学缺一个“医学院”,对门的温州医科大学应该吞不了。)

温州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之前申报的“浙江健康科技大学”这种创新ID没有获批,转而申报“浙江医科大学”,自然遭到浙江大学医学院海内外校友的反对,因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就是“浙江医科大学”。跟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院更名为浙江医学院一样遭到争议,只好另换他名。不过更名后还没死心,一直提案希望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认为启用浙江医科大学的老校名,将有力推动该校对外交流,吸引师资和生源等。但得到有关部门的回复是“老校名停用30年后才可重新启用”。温州医科大学想到的是“浙江医科大学”金子招牌停用可惜自觉“废物利用”,却没想到浙江大学医学院校友们维护母校心切。其实温州医科大学跟浙江医科大学的前身浙江医学院还是有点渊源的,其前身温州医学院是1958年8月由浙江医学院援建的,曾短暂使用“浙江第二医学院”。但是溯源至创办于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就……——怎么可以把奶妈的家史当作自家的辉煌?如果校名带浙江是没戏的话,再往上叫“浙南医科大学”还不如“温州医科大学”响亮。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4月18日)

浙江医学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杭州医学院(原本想改名为浙江医学院,但是此举遭到了浙大医学院海内外校友联合发出声明,坚决反对,浙大医学院校友认为“浙江医学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不论中文相似,英文都叫Zhejiang Medical University完全一样,在医学院校中都简称“浙医”,这容易使公众产生误会混淆。因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就是浙江医学院,1952年由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而成。这个名字仅使用了8年,1960年,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浙大校友们认为,“浙江医高专此更名,严重伤害了浙大医学院一万多名校友的情感”。最后只好折中使用了“杭州医学院”,该校为了圆面子称本来一开始更名就是再“浙江医学院”和“杭州医学院”这两个名字中进行选择的。浙江医高专的校史还声称“杭州医学院”是该校的曾用名。不过也由此断了再想升格为“浙江医科大学”的美梦,下一步是“杭州医科大学”了。该校前身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很容易跟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因为一字之差混淆,而后者位于宁波。)

中南林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5年12月更名为现名,2006年04月又吞并了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虽然升格为“大学”,没有去掉冷门的“林”字,但是毕竟带了个“科技”,含金量增加了不少。)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荆州学院(民办学院转设,拟转设“湖北学院”被打回原形。)

娄底师范专科学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当地人叫师专,平平无奇小师专。因为在娄底,当初改名最刚开始是准备叫娄底学院但是被领导否决了,因为娄底这个城市虽然是三线城市,但是出了湖南没什么名气,大家都知道曾国藩,但是谁知道曾国藩是娄底人?有农生院老师提议叫湖南农业学院,因为学校这方面科研优势比较大。领导不满意,因为很多学历不高的家长会以为学校是教种地的。为了能吸(忽)引(悠)更多人报考,学校领导决定让校名高大上一点的——湖南科技学院就很不错。但是,晚了一步,湖南科技学院已经被零陵学院占用,领导不死心,想了半天,最后加了两个字,变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高中生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看校名选学校,有些人放弃湖南商学院,选择了这所“更高大上一点”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又是人文又是科技的,多么有内涵啊。)

广东财经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1992年以“广东法商大学(筹)”招生,投档分数线超过中山大学,着实尝到热门校名的甜头,可“广东法商大学(筹)”这块牌子挂了十多年都快发霉了还没批准。不过更名为”财经“也算恢复”财经“,加上这么热门该知足了,这毕竟是一所没有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名校”。广东财经大学会简称为“广财”,网友戏称“广东财经大学”将缩写为“粤经大学”。该校更名时间:2013-06)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两校实力相当,合并后均体现原有特色畜牧和商科,只是牧业显然会让人望而却步,如果在内蒙古反倒贴切了。该校更名时间:2013-04))

南宁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南宁师范大学(按照常规升格惯例,“学院”变“大学”,直接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就好了,但是“广西师范大学”已经存在,故折中省名降级为省会名,学院升格为大学,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其实也算是追本溯源吧,毕竟之前叫“南宁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再次更名时,直接将广西师大的曾用名“广西师范学院”拿来用造成了这个尴尬。而此时距离“广西师范学院”升格为“广西师范大学”才两年,在那个高校名称不规范的时代,这样的更名“广西师范大学”不反对,教育主管部门竟然也批准了。虽然看似占到了便宜,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广西师范学院”这个牌子对南宁师大的师生来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因为自身名气小,而广西师大又在区内知名度很高,同时“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两个学校名字相似度极高,所以很多外地人乃至本地人常常把它们弄混淆,误以为广西师院是广西师大的下属院系,这也是该校执着于更名的其中一个原因。但是对于1985—2018年该校毕业生而言,因为学校的更名,他们面临着更大的窘境:他们成了一批“失去母校”的群体,跟广西师大、南宁师大似乎都扯不上关系。当然对于该校来说,从广西变成南宁不意味着降级,因为广西在外人看来就是“穷”字当头。该校更名时间:2018年12月)

琼州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老校区位于五指山市,2009年把本科专业搬到三亚,专科专业留在五指山。琼州学院给自己的宣传语一直是中国最南端的公办本科大学。又因为学校核心的本科专业地处三亚校区,一直想更名三亚大学。而三亚还有吉利集团的民办三本三亚学院。两个学校为了挣这个名字闹的可是天翻地覆。教师请愿都弄上了,一度百度百科上的词条都改为琼州学院(三亚大学筹)。最后在教育部和海洋局及中国海洋大学的帮助下决定转型热带海洋学院,遂定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降级为升本

本科院校的校名称谓,教育部是有严格规定的。目前只有三个层级,即大学(综合性大学)、学院、某大学某学院(二级学院)。曾经规定不严格,很多民办高校直接叫××大学,在他们升本时,会把“大学”为“学院”的实现升级的目的。

北京吉利专修学院——〉北京吉利大学——〉北京吉利学院——〉吉利学院(为“努力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战略”,该校搬迁到成都办学,2020年以吉利学院(成都)校区名义招生。曾经传言会更名为“成都科技学院”,其实名称可能性太低,首先成电和川大就不会同意的。搬迁后,北京吉利大学原校区将成为北京大学昌平校区,一直以来中国高校希望继承校园校舍的方式牵强附会校史,但是我相信北大这回不会写“北京吉利学院更名为北京大学”/“在北京吉利学院基础上建立北京大学”。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欲创办独立学院计划跟吉利大学合作,办成“中国人民大学吉利学院”,但是因为利益分配问题最终未能没成。人大没搞成大三本,吉利大学也一直在专科层次徘徊,严重制约学校发展,吉利大学只是一个“有名声”的民办本科高校。

社会力量与985,211知名高校合作的名义创办独立学院,凭借母体高校的办学底蕴和教学基础,根本不愁生源,不出意外学校也是越办越大。再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起点比从专科民办开始要高。举例子:厨子出身的周虎震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创办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后转设为民办的保定理工学院,2018年轻松收获一家优质的本科院校。而实力更加雄厚的吉利集团2000年创办北京吉利大学从高职开始发展,再独立申报本科层次。一年又一年,直到2014年,本科层次才申办成功,由“大学”变成了“学院”。时光荏苒,北京吉利大学丧失了最好的办学机会,她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很多独立学院之后了。“知耻而后勇”,2020年6月,吉利集团接手的湖南工商大学北津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湘潭理工学院;2020年6月,吉利集团接手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欲推动转设成为民办本科高校——南宁数字科技学院。而今吉利集团除了吉利学院外还有了9所高校,因此放弃吉利学院也算是一种战略选择。)

琼州大学——〉琼州学院

黄河科技大学——〉黄河科技学院

长沙大学——〉长沙学院

安阳大学——〉安阳工学院

嘉应大学——〉嘉应学院(2000年3月,由原嘉应大学和嘉应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本科院校)

昆明大学、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昆明学院 (原昆明大学只是一所综合性职业大学)

邕江大学——〉南宁学院(从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时间:2012年11月27日)

洛阳大学——〉洛阳理工学院(2007年3月)

佛山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还是专科层次的“大学”

焦作大学

牡丹江大学

开封大学

淮南联合大学

中国大学改名之搞笑篇

麻城理工学校(Macheng Polytechnic School,位于湖北的国家重点中专),如果升格成为普通高校,那就是——〉麻城理工学院(英文缩写 MIT),一夜之间,中国也就有了世界名校,还需要搞啥211,985,双一流呀。

蓝翔技院:小时候山东卫视蓝翔招生广告一直都是“XXX技术哪家强,山东技校找蓝翔”,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改为山东蓝翔技师学院,广告语整个就不正经起来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技院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为什么总感觉怪怪的……..

布鲁弗莱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Bluefly,翻译回来:蓝翔大学。

纽伊斯特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Neweast,翻译回来:新东方。

加里敦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Carriton,翻译回来:家里蹲大学,当然国际上用“加里敦大学”显得有品位。

可以在留学论坛发出灵魂拷问:布鲁弗莱大学、纽伊斯特大学以及加里敦大学中,哪个大学的学术水平更高

中北大学,英文名: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翻译回来:中国北方大学,北中国大学,简称:中国北大。低调点,可以称为:华北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英文名:Xidian University,翻译回来:西点大学。

中南大学,英文名:Central South University,翻译回来是南方中央大学?NO!CS大学,再翻译回来是:反恐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翻译回来:中国电大。

华东理工大学,英文名: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翻译回来:中国东部科学技术大学,有媒体直译世界大学排行榜时,里面有个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就是华东理工大学么?

英文名: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直接翻译:西安国际学院?实则:西安外事学院,正儿八经的“Xi'an Institute of Foreign Affairs”为何不用?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就正儿八经叫Shand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Foreign Affairs。

英文名: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逐字逐个翻译:东华普通大学。嗯,东华大学是所普通大学!需要这么直白说么?呃,好像有什么不对?“华东师范大学”来了,我走了……

单单从英文名上看: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比四川师范大学: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要气势磅礴得多,甚至比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西南师范大学,听起来还要高半头,其实他是名不见经传的“西华师范大学”。这是东北大学流亡四川始末给巴蜀留下两所本科高校

中山大学,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翻译回来:双鸭山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英文名: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翻译回来:中国中央师范大学。所以“华中科技大学”就用: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不知道是不是英文名太长了,校徽是个椭圆形的。不得不说大学校徽椭圆形挺少见的);“华中农业大学”也用: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中国不但有MIT,也真有"哈佛"——哈尔滨佛学院史上灭佛不堪的岁月

“不用出国也能上哈佛,再也不是梦!”中国真有所“哈佛”,不过这所学校不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二级学院,它的前身是“哈尔滨极乐寺佛学院”,2015年8月份,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更名为“哈尔滨佛学院”,是一所汉语系全日制中等佛教院校。今后无实力去美国哈佛深造无需出国去哈尔滨即可圆哈佛梦。该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政治上靠得住”的僧才。如此正能量,这哪是资本主义的私立大学所能比肩的?欢迎广大学子入学,专业就不用挑了,牌子重要即可。然而,你们以为哈尔滨就这么一所“国际名校”吗?too simple!你们可能不知道,哈尔滨还有一所名校叫“哈尔滨剑桥学院”……出门在外别人问我家在哪里,我都说剑桥旁边,低调,低调。这真特么不是段子。)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 合并后 ,叫什么了?取“哈工大”的前面两个字——“哈工”,取“哈工程”最后一个字“程”,合并之后叫“哈工程”,别称“二哈的工大”,“哈哈大学”,再找个“哈尔滨佛学院”合并,就可以简称“哈佛大学”,乃真正的“东方哈佛”,牛啊,还有“西翻”什么事儿

据美国美联社(AP)消息,受中国高校改名风潮影响,麻省理工学院即将改名为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所属的二级哈佛商学院即改名为哈佛工商大学独立建校,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即将改名为贝克莱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即将改名为硅谷科技大学,耶鲁大学即将改名为耶鲁科技大学。据法国法新社(AFP)消息,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也将更名为法兰西大学。据英国路透社(Reuter)消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将合并组建大不列颠联合大学。

据中国路边社(LB)消息,为了突现理工科特色,清华大学将改名为“中国第一理工大学”。为了抗衡清华大学,也为了抱团取暖,这不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合并——〉中国人民理工大学,简称“中国民工大学”。隔壁的中国农业大学坐不住了,你们人文社科有了,理工科也有了,但是这都是人家清华最擅长的,竞争力还不足,加上我们的农业科学,组建“中国农民工大学”,一定可以碾压清北。中关村南边的北京外国语大学表示,我们的语言学科全国最强,加上我们的语言类学科,才能彻底碾压清华,我们这次合并的新大学可以叫“外国农民工大学”,这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高校,什么清北,碾压哈佛剑桥斯坦福指日可待。

据中华新花社(XH)消息,从地理位置上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相互毗邻,学科上来说,正好是互补。为了保持均衡,可以每个学校取一个字,这样就可以形成超级综合性大学了,从规模上也一定可以是全国第一了。于是大家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取中字,外语学院取外字,民族大学取民字,北理工取工字,这样一个绝对惊世的名字出来了——“中外民工大学”。

据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马路摊(LB)消息消息:2028年,教育部将在双鸭山市筹建双鸭山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援建,下设:

双鸭山大学北京大学文学院

双鸭山大学清华大学经济学院

双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双鸭山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

双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院

双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双鸭山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院

双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财经学院

双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学院

双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双鸭山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双鸭山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双鸭山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特长专业是煤矿挖掘,听说只有隔壁佳木斯市承认它的学历。不过房价3万的鹤岗表示他们也承认双鸭山大学的学历,双鸭山大学的采矿专业老棒老棒的。牡丹江市表示从今年起承认双鸭山大学南京校区,双鸭山大学中山校区的学历。

还有一种说法是,双鸭山大学,是由凯申物流的创始人——商雅森博士创建的。商雅森博士曾表示,为了建设好凯申物流公司,自己要修十万公里铁路。因为只是嘴上说说,人称商大炮,商十万二号机……


大学的国际电子商务学院简称“国务院”;浙江理工大学,简称“浙理”,每次跟人介绍在“浙理”,这里?哪里?这里?大连医科大学也有这个问题,简称“大医”,大一?问你是在哪里上学,不是问你读几年级了。

黑龙江的学校简称:黑大(黑龙江大学),黑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建筑(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黑幼师(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徐州师范大学之前简称“徐师”,改名为江苏师范大学,还是简称“徐师”,毕竟“江师”(僵尸)太吓人。中国海洋大学叫海大,大连海洋大学叫大海大?大连大学叫大大?NO. 连大。

东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都认为自己是“东大”,互不相让。后来有人提议各打50大板,都不许作“东”,东北大学叫北大,东南大学叫南大。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合并——〉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同根溯源,来自中央大学,合并没有历史的掣肘,一直以来,影响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合并的最大障碍是合并后的命名问题,南大坚持取南京大学的“京”字与东南大学的“南”字,叫“南京大学”;而东大要求取其“东”字与南大的“南”字,叫“东南大学”。叫前身“中央大学”吧,大家都没意见,但是你们在南京,是谁的中央?双方长期无法达成一致,最终教育部出面,给出了折中方案,取东南大学的“东”字与南京大学的“京”字,叫“东京大学”。)

若干年后,马化腾的西湖大学和马云的湖畔大学商讨合并一事。别的都谈妥了,就合并后新校名马化腾和马云僵持不下。马化腾:取西湖大学的西,湖畔大学的湖,新校名叫西湖大学。马云:取西湖大学的湖,湖畔大学的畔,新校名叫湖畔大学。

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两校合并的事担到了议事日程, 两校长认为两个湖南名校合并后若能有效整合资源,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学科实力及科研产出,则可甩开西交、华科、武大、川大等校,跻身国内前十(甚至超越华东五校),成为公认的一流名校。其他都好说,校名就难住了两个校长,双方建议,新校名以中南,湖南各取一字组合,张校长认为中南名气超湖大,建议取中南的中,湖南的南,取名“中南大学”;赵校长强烈反对,认为湖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议取湖南的湖,中南的南,取名“湖南大学”,张校长自然不答应。双方又讨论了:中湖大学、湖中大学、南中大学、南湖大学几个方案,总定不下。最后决定,由赵校长把几个组合的名字写成纸团放到一个瓶子里,揺了几下,让张校长去抓一个出来,打开一看,大家都傻眼了,四个字:南南大学。晕了,还真是第三世界的大学。

高校合并风潮,仅一墙之隔的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也想赶上这股风潮,这对高校是少有的关系融洽的典范(见右图),这是LGBT么?不过讨论二十多年了还没结果,据说也是在新校名上互不相让:新校名叫天津大学还是南开大学?这可是“谁吃谁的”的关键问题,这俩都是天津势均力敌的巨无霸。天津大学甚至提出了叫“北洋大学”。后来天津的领导发话了,不如叫“天津南开大学”吧,于是两校一起晕倒。不过这两校要是合并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要不要合并?不合并?那么中国高校必然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据说上海有关领导出访美国,到麻省理工学院(MIT)参观,被人家的实力所折服,说回上海也要办一个国际一流的理工学院,简称SHIT。现在不是玩笑了,“上海科技大学”诞生了,不过她英文ShanghaiTech University,英文简称:ShanghaiTech,或许真的是为了避免SHIT的尴尬。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衣学院,建议设立中衣系、西衣系,中衣系设唐衣专业、汉衣专业、藏衣专业等。

工农兵大学——〉同位于武汉南湖的湖北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合并,名字就叫:工农兵大学

北大出走北京迁址雄安,改名雄安大学,简称“雄大”。

清华大学亦迁至雄安,改名雄安第二大学,简称“雄二”。

“雄大”真的来了!玩笑成真了,2018年雄安新区真的筹建雄安大学了,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联合了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35所全国优质的985、211工程大学共同组建。同时对标的是:哈佛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等世界超一流大学,拟2023年招生。雄安大学的建设与当初的深圳大学有诸多相似之处,1983年批准创办的深圳大学,最初也是采取顶尖高校援建的方式进行。北大负责中文和外语学科的建设,清华大学负责电子和建设学科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负责经济和法律学科的建设。而今深圳大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全国两千多所本科院校中挤进了前七十位。但是,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综合实力、高校影响力相比,仍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随着香港对内地扩招的增多,也要考虑校名对学生择校的影响。2020年年底香港公开大学更名为香港都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也寻求更名,也许叫香港国际大学”更具有”威慑力“。也有网友建议用南洋大学、华南大学作为新校名。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香港工业大学,香港师范大学,香港财经大学,香港政法大学,香港医科大学,香港电子科技大学,香港交通大学,香港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地质大学,香港农林科技大学,香港财经大学,香港传媒大学,香港邮电大学,香港海洋大学,香港文理大学,香港技术师范大学,香港人民大学,香港矿业大学,香港民族大学,香港工商大学,香港信息工程大学,香港对外经贸大学………等内地的高校常见的校名将会涌现。当然由于香港对于校名审核宽松,也可以采用中国南方大学,南方大学,东方大学,中国国际大学、中国环球大学、中国联合大学、中国港粤大学、亚洲大学、亚洲人民大学等牛气冲天的名字。

淮阴师范学院要改名为“恩来大学”…….

据说淮安师范学院要改名为“恩来大学”。目前淮安真有一所“恩来干部学院”,是干部培训学校。其实大学改名傍名牌这个现象不单单发身在淮阴师范学院的身上,全国各地的大学都有这种改名的趋势。不过,如果淮安开了这个头,中国名人大学将各地而起。包括已经有的中山大学(如今中国唯一一所以人名命名的大学)。

江阴——霞客旅游大学,仁宝大学

徐州——刘邦大学,彭祖大学

宿迁——项羽大学,强东工商大学

杭州——钱学森科技大学,马云电商大学

泰州——××大学(怕出现敏感此,故用××代替,前任政要)

扬州——××大学(怕出现敏感此,故用××代替,前任政要)

曲阜——孔子师范大学,鲁班建筑大学,左丘明文理学院

镇江——以升建筑科技大学(茅以升,桥梁学家)

南京——元璋农业大学、曹雪芹文理学院

苏州——唐寅美术学院,沈万三商学院

绩溪——胡雪岩药科大学(胡雪岩,安徽绩溪人)

潮安——嘉诚工商大学(李嘉诚,广东潮安人)

集美——嘉庚华侨大学(陈嘉庚,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人)

蕲春——时珍中医药大学(李时珍,今湖北蕲春人)

强烈建议中国所有大学合并成一所大学——“中国大学”

在各类论坛常看到满是各个高校间的VS,各校友们争个你死我活的。比学校排名,比学校在校生(研究生)人数,比科研水平,比学校面积,比学校院士数量,甚至富豪校友数量,着实是累啊。

所以强烈建议全中国所有的大学合并成一所新的大学——中国大学(其他参考的校名中央大学,中华大学,大汉大学,盛唐大学等等),这是一所全新的大学!新牌子——中国大学!什么学科,什么专业都齐备,犹如一艘超级教育航空母舰,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潮中一显风流。

合并有如下的好处:

一、少掉了有些学校领导的思想顾虑“不能在'我'的任期里被合并掉”(因为大家都合并掉了);

二、是校名,这是全新的,所以不存在不用“我”校名,用别人的校名这种丢人的状况;(有兴趣者看看当年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的纠纷)

三、合并后原来那么多领导干部怎么办?毕竟这么多学校合并了,总不能搬到一块儿吧?所以各个学校原地不动!领导还是原职!比如原先的浙江大学校长,以后叫中国大学浙江分校校长。

当然类似其他的好处还有很多,不分211,重点,部属,地方性;大家都是中国大学的校友。以后不要随便歧视人家了,本是同根生嘛,不能乱煎啊。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学校面积,学生规模肯定世界第一,但可惜的即便是这样的一所大学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仍不及人家国外一所一流大学的零头。

中国大学改名之最折腾篇

最折腾的大学:四川大学,更名业绩:四川大学——〉合并成都科技大学——〉四川联合大学(1994.04)——〉四川大学(1998.12)(纯属折腾型的。这在中国大学改名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更是业内一个失败的教训,还好她回到了原点。1994年4月,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成都科大很多老师反对用四川大学的招牌,影响了合并进程,为了抹稀泥才搞了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四川联合大学,一来体现强强联合,二来向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致敬的感觉,以为这样的校名能让人觉得新四川大学继承了西南联合大学的衣钵。连当时的教育部主管领导都对这个新校名不以为然,认为抹杀了“四川大学”的品牌,听起来不顺耳,也不像个正规大学,倒像个成人业余大学。那时候还没互联网,加上国人对历史的了解实在是太肤浅,哪知道西南联合大学的辉煌?大家看到的“联合大学”就想到北京有个市属的“北京联合大学”——设施和教育资源分散,8个校区才600亩,36个大学分校联合办学故得名。弄得人们认为四川联合大学也是这等档次的高校,所以在北京都招不上学生,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所新设立的民办高校,野鸡大学,这个亏可吃大了——老子不但是公办,而且历史悠久啊,怎么能这等货色相提并论呢?在之后的4年时间里,高分学生填报的数量越来越少。“联合大学”这个IP不行啊,太拖累人了,教育部主管领导也说了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为了校名得面红耳赤,生怕被人吃掉,一个校名能代表谁吃谁吗?校名应该越简单越好,简洁响亮。确实,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以四川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分出去的,合并算是回归,谈什么名分?因此1998年12月复名为“四川大学”,报考的人数很快就上来了。“四川联合大学”那四年是四川大学“最黑暗”的四年,如果名字不改回来,生源上不去,四川大学后来能否进入985都是个问题。2000年9月,四川大学又合并了华西医科大学,再也没有动过更改学校名称的想法。要指出的四川大学所兼并的两所大学原本都是国家重点大学,可谓强强联合。)

成都大学——〉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成都大学创建于1978年,学校建校之初为本科院校,就叫“成都大学”;1983年因响应高等教育结构改革试点改办成专科层次职业大学(拿联合国的贷款),太老实被忽悠了;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恢复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更名为成都学院,保留“成都大学”校名。2018年申请更名为成都大学。当然该校很有资格地说是恢复校名,“成都大学”回来了。因为降格过,既不是211,也不是985,更不可能是双一流。)

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大学合并——〉西安联合大学+西安教育学院合并——〉西安文理学院(当初2所专科合并成为西安联合大学,还是专科,西南联合大学后,用了联合大学就没有成功的,丢了西安大学这样的金字招牌,文理学院终归不伦不类。2016年,西安文理学院将计划建设西安大学,并已经纳入了西安市“十三五规划”,很显然没有成功。不过,西安文理学院已经用上了Xi’an University英文名。在西安地区有63所大学,其中本科大学有41所,专科院校有22所。有2所大学入选“985工程”,有6所院校入选“211工程”建设名单,却没有一所“西安大学”不得不说是遗憾。)

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四川轻化工学院+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自贡教育学院合并——〉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这是砥砺前行,回归初心了?兜兜转转,回到原点。2003年,自贡这4所专科院校一合并叫“四川理工学院”,最终目的还是要升格为大学的,最理想的自然是升格为四川理工大学,但这是成都理工内定的升格路线你怎么能截胡?又曾惊闻升格为“四川科技大学”,这让省内的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情何以堪?咋不上天呢?因此改校折中改名这个人畜无害的“四川轻化工大学”,毕竟之前合并主体叫“四川轻化工学院”,跟武汉纺织大学一样,也算是“回归”行业校名了,其实都是综合了半天,还是偏科。新校名导致录取线比之前叫“四川理工学院”的时候还低。大学改好ID需要实力,实力太差还要看兄弟院校的脸色,没有金钢钻就别想装那瓷器活。就算投机取巧改了,大佬不爽也得让你改回来,参考泸州医学院的更名路。最有意思的是时任四川理工学院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自己就是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的校友,真要改为四川理工大学不尴尬吗?在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四川轻化工大学拥有:2个C-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专业比较出名,学校有“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的美誉,故在2017年与五粮液集团在宜宾共建了“中国白酒学院”。更名后,学校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学校大部分专业都实现了本科一批次招生,在成都市成立了成都高等研究院。

曾有热心网友向自贡领导建言: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华东理工大学分校建立起来的,现在有华北理工,华南理工,华东理工,缺少一个“华西理工大学”。如果改名“华西理工大学”有利于自贡的发展。四川轻化工大学表示,学校名称只能使用“四川”,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精神,学校更名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四川理工学院更名孔乙己版本:四川理工一到省教育厅更名会场,所有更名的学院都笑了,有的叫道“四川理工,你又要更名啦!”他不回答,对省教育局长说,“来一份日常升大套餐。”便排出20包冷吃兔和17包食用盐(在历史上,自贡市是以盛产井盐著称)。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四川理工,你一定又在创收了!”四川理工睁大眼睛说,“你们怎么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们前天亲眼看到你在宜宾新建白酒学院!”四川理工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到,新建学院这件事不能算创收……这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标志着市校企三方合作迈出了扎扎实实的一步能算创收吗?”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652工程,什么川南第一高校之类,承载着556万宜宾人民的深情厚谊,引得众高校都哄笑起来,会场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该校更名时间:2018年6月)

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1999年更名)——〉武汉纺织大学(当年“武汉纺织学院”摘掉冷门的“纺织”土老帽变成洋气的“武汉科技学院”时,着实骄傲了一番,招生立即上去了,但是“学院”总是低人一等,条件达标希望再直接升格为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然该ID已经被“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抢注,只得含泪重拾“纺织”改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实属无奈之举,结果被CCTV夸出翔了,说什么武汉纺织大学重启“行业校名” 适应经济转型。)

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2002年7月24日,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大学的二级学院正式成立;2003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2004年2月4日,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2011年4月7日,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更名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2014年4月,更名为武汉工商学院;创立后更名四次,创始前三年每年换一次校名,简直是改名狂魔,大体规律是越改越短,但是最后也算落得个“武汉工商学院”金字招牌,下一步就要跟“武汉商学院”争谁是为“武汉工商大学”了。如此复杂的更名历史,在学校官网简介里就一句话带过“武汉工商学院创建于2002年”。)

河北大学实验学院( 2000.5~2001.7)——〉河北大学城市学院(2001.7~2003.4)——〉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03.4至2020年)(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一样,这所独立学院从历史名字的变迁上就可以看出这所大学的发展其实是很坎坷的,这所独立学院在2001年创设以来,有过三个校名,频繁的变动校名,可以看出这所独立学院其实一直定位比较漂移不定,这其实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忌讳的,这也表明这所大学其实发展水平是相当普通的。2021年1月27日,教育部同意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以终止办学方式实现转设。)

沈阳化工学院——〉辽宁科学技术大学——〉沈阳化工学院——〉抚顺化工学院——〉沈阳化工学院——〉沈阳化工大学(建校时名为“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隶属于重工业部;1956年,国家组建化学工业部,学校隶属转为隶属化学工业部;1958年8月10日,学校升格为本科正式建立“沈阳化工学院”,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1960年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短短两年后又恢复原名“沈阳化工学院”,重归隶属化学工业部;文革迁至抚顺办学,更名为“抚顺化工学院”,文革结束迁回沈阳再次复名为“沈阳化工学院”。1998年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直到2010年升格为“沈阳化工大学”。而短暂用过2年的“辽宁科学技术大学”的缩写版“辽宁科技大学”在2006年鞍山钢铁学院更名时使用了。该校更名时间:2010年3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东北农垦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大学——〉黑龙江农垦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几乎每个省都有一所以省命名的师范、工业(工程,理工)、医科大、中医药大学、财经大学和农业大学等行业高校,而黑龙江的农业大学不叫黑龙江农业大学,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时代,当时农垦部部长兼任该校校长。这个校名上个世纪的老校友觉得很红很专,年轻一辈觉得很土很没面。从建校开始就是正儿八经的大学,没有专科院校或者学院的合并。在1991年就有硕士点,2005年就已经有了博士点。因为地域和发展的原因学校发展受限,虽然是黑龙江重点大学,但是2020年招生遇冷,三次补录仍未招满,跟校名太土不无关系,别说当下“农业”和“农林”都显得很土了,“农垦”就更糟糕了。如果改名为“黑龙江农业大学”的话,相信招生工作会好一些。另外学校地处黑龙江大庆,这个地理位置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寒冷的环境,又不是哈工大那种名校,这就让很多南方学子望而却步。另外东北地区近几年发展受阻在一定程度上也连累了区域内大学的招生工作。学校原址在鸡西市密山市裴德镇,由于原校址位于农村,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所以决定搬迁,起初选址在牡丹江市,后因为大庆市开出很多优厚的条件和待遇,2003年10月遂搬迁到现址大庆市高新区,与东北石油大学毗邻,结束了长达45年在边疆农村办学的历史。)

锦州医学院——〉辽宁医学院——〉锦州医科大学(按照常规,在“辽宁医学院”后该更名为“辽宁医科大学”,但同属辽宁省的“大连医科大学”必定受到冲击,而且“大连医科大”水平是要明显高于“辽宁医学院”,所以“得之大学, 失之辽宁”,中间这次过渡改名显得毫无意义,也算打回了原型——锦州的地方院校。短暂的辽宁医学院时期算是领导决策污点。该校更名时间:2016年3月)

泸州医学院——〉四川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2015年4月,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原本到手的四川医科大学被四川大学校友会给举报没了。2015年12月定名为西南医科大学。9个月更名2次,堪称近年改名最频繁的大学,在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后,又引来西南医院的不满。所以说实力太差的学校,改个名还得看人脸色。)

广东财经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建立于1983年,原名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改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19日,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从“财经学院”改为炙手可热“商学院”,最后又返回来,早知道不改等到能够升级为大学时再改不是完事了?现在搞得“广东商学院”这个极品DI,别人不可以在用了。该校更名时间:2013年6月19日)

广东石油学校——〉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茂名教育学院 合并——〉茂名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石化之前改过几次名:广东省石油学校、华南石油学院、广东石油学院、中南石油学院、广州石油学校。1965年改名为广东石油学校。1992年改名为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转为广东省所属。2000年,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和广东茂名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广东省属本科院校——茂名学院。2010年5月,学校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那时根据规定,想升为本科一定要用地方名+学院,所以要叫茂名学院,不得不舍去“石油化工”四字,现在重新改回来罢了。)

搬迁最多、更名最多的一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作为中国土木、交通、矿冶工程教育的发祥地,据粗略统计,学校累计搬迁18次,校名更换18次,成为中国大学中搬迁最多、更名最多的一所大学,但其“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未变。可谓“老学校,好学校,名学校,强学校”。

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10多年,可谓是颠沛流离,经历了14次搬迁,12次改名,最后终于扎根在一座三线小城市徐州,得到了稳定发展,如今成为了一所国字号的双一流大学。

最极品的大学ID——华东科技大学:在很多好ID被抢注的情况下,符合“大学改名规则”的好ID显得弥足珍贵了。但是笔者认为如今能称得上极品ID的应该是:华东科技大学。上海,安徽,江苏一带的很多高校都在打这个极品ID的主意(详细见下文),可以说只要有学校叫“华东科技大学”,就会被人认为是名校,报考热情不断。毕竟“华东”二字被“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加持了,“华东交通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已经占到便宜了。盘点校名带“华东”的大学浙江没有,大多都在上海

“华字辈”已经有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类似但暂未被抢注的有:华南科技大学、华北科技大学、华西科技大学、华西理工大学;被“华中科技大学”废弃的“华中理工大学”按照常理是不能使用了。亲爱的读者你读到这里是不是晕了?搞不清楚谁是谁了呢?

南京科技大学——待选。南京的高校数量和质量都是前列,像南理工,南师大,南医大,南航,南邮,南工大,南信大,南工程,南林大,南中医,南财,南审,南农等,你可以发现,南京开头的高校都很牛,在各行各业中不是第一二,也是前几名,但就是没有“科技大学”,这个含金量很高呀,前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科技大学在前头,把科技大学的名号打响了,北京上海武汉西安都有科技大学,而南京开头却没有科技大学,不知道以后是谁会改名,或者就此空缺?据悉南林大115周年的时候准备更名南科大被否决了。

内蒙古科技大学短暂合并后又一分为三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有三家本科院校: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按照常规理解,肯定以为后面两所是前者的独立学院,然而三所学校是独立办学的。除了名称之外,没有任何的隶属关系。

2000年,包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包头师范学校、包头教育学院合并——〉包头师范学院(升本更名)

2003年6月,包头钢铁学院、包头医学院、包头师范学院合并——〉内蒙古科技大学

2004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原内蒙古科技大学一分为三,原包头钢铁学院保留内蒙古科技大学校名,原“包头师范学院”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校名恢复独立法人资格,原“包头医学院”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校名恢复独立法人资格。

为何会发生如此奇葩的事情呢?业内分析是这样的:当时只有三校联合才能拿下内科大的校名,从学院升大学。然而三校联合后,整合的似乎并不好,既然整不好,干脆就再分开。可一旦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内科大的名字也就保不住了。所以即使分开后,医学院、师范学院也还挂着内科大的名字。这样名义上三校还是同一所学校,然而他们已经相互独立,只是共享校名而已。不过教育部的高校名单里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也是只有内科大,而没有包医、包师。

原因比较复杂,也很容易理解。首先三所学校并不在一块合并后存在指挥上的混乱。此外学校还有各层级的领导问题,包头钢院之前是和北京钢院(北科大)一样隶属于冶金部的那时候属于部属大学,后划归地方政府,属内蒙古自治区,但仍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而包头医学院、包头师范学院则隶属于内蒙古教育厅。级别上,钢院从学校到领导和老师层层都比其他俩学校高,此外师院2000年由一个专科学校,一个继续教育学校,一个职业学校合并而来,师资力量上与医学院、钢院差很大,但包头医学院由于专业属性却比师院钢院小。这一系列导致三个学校在合并上并不完美。全让钢院领导,其他俩肯定不服,医学院,师院互相也不满意。除非有一个强有力的外力才有可能让这三个学校完美合并。至于独立法人资格,就是说实际上三所学校已经没有关系了。仅仅是师院,医学院的需要去科大盖章,也仅此而已。至于名称,教育部04年不同意三校再分开。原因大概就是这个感觉,03年刚合04年就分开,把大家当候耍呢。当然这种曲线升格为大学的法子也值得低水平学校学习。

中国大学的英文校名翻译

中国大学校名有的很有中国特色,如清华、南开、复旦、同济等,是用某个带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语作校名。得益于中文的简洁,因为英文很难这样表达。国外很多高校以创始人或捐助人的名字来命名,诸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等。这么这么命名的名校仅有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过去长春的白求恩医科大学(Norman Bethune Medical University),不过已经并入吉林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时,中国基本模仿苏联的做法设立单科大学,使得校名的种类大概是世界上最多的,除了以地名做校名的(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和一些有历史传统的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外,特别是以行业、学科命名的校名之多,真是五花八门,全世界罕见。什么工业大学、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矿业大学、海洋大学、水产大学、地质大学、航空大学、铁道大学、财经大学、药科大学、中医药大学、财经政法大学等等,自有其中国特色,英文名字很少有参照。

有的校名缺乏规范性,而且英文校名根本不符合国际上的习惯用法,一般只是遵循习惯译法而已,而习惯随时代的发展也会发生改变。毫无规律可循,让国内民众常常不得要领,而且还容易致使在对外交流中遭到误解,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其实,非英语国家的英文校名往往与本国语言校名不一致,有的也译得不一定准确。

中国高校名称英文翻译乱象

中国高校英文名称不够规范的问题较为普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院自我拔高为“大学”:根据《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学校名称为“大学”的,对应的英文翻译为“university”。学校名称为“学院”的,对应的英文翻译为“college”,或根据学科类型,也可以翻译为“institute”“academy”“conservatory”等。然而一些正在积极谋求升格的学院(College,Institute),还未成功升格,其英文名称已“升格”为大学(University)。在校徽或logo中出现“University”(大学)的字样,并通过学校官网招生简章进行传播。如:衢州学院(Quzhou University),丽水学院(Lishui University)。由于短期升格大学的希望不大,便把远景目标提前展示在学校英文名称中,希望借此提升学校档次、名誉和吸引力,从而在对外交流中获得更多尊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70%名为“学院”的高校的校名英文翻译都存在这个问题。

二是行业名称拼音用标榜“综合性”: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沈阳理工大学(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和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也同样如此。都是行业性高校,为了凸显“综合性”,都把行业名称拼音化,都有模仿交通大学(Jiao Tong University)的嫌疑。

三是英文译名与中文名称完全不一致:如:湖州师范学院(Huzhou University)、绍兴文理学院(Shaoxing University)、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Chengdu Textile College)、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Zuny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llege)、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故意忽略“师范”、“文理”、“高等专科”等专业性前缀定语和“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后缀,把成为“××大学/学院”的努力方向先行一步直接体现在英文校名里。

四是胡乱翻译。现在哪所大学没有外语学院?可是他们连个英文校名都翻译不好。如: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将“工程 ”(Engineering)作为大学名,在世界上的英文校名中是独一无二的。欧美只有大学的二级学院,才可以叫College(School) of Engineering (工程学院,如密西根、伊利诺等大学都有) 。因为在英语中,工程(Engineering )是低于技术(Technology) 的。

再比如: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这个叫法也是世界首创。国外有的大学有传媒学院(系),即School(Department)of Mass Communication,但大多用Mass Communication,因为单用 Communication,更多是指工科的“通信”。所以,即便叫“传媒大学” ,也应该用Mass Communication,以防被当成“中国通信大学”。

造成这种现象客观上是《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文件对“学院”升格“大学”作了详细规定,但没有对高校英文校名作出具体规定。在此基础上,高校对中文名称的理解不同,导致高校名称英译五花八门,其背后原因是缺少校名翻译的统一标准。等到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再来规范已经晚了。中国大学英文名称翻译分类

韦氏拼音也代表着悠久历史

有些学校的英文名挺有特色的,并不是汉语拼音或者翻译过来的,比如有Tsinghua University (清华大学)、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Amoy University (厦门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中山大学)、Hohai University(河海大学)、Soochow University(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这些学校有些是沿用民国时期的韦氏拼音,有些是当地方言的英语音译。我们现行的汉语拼音是1958年才制订通过的,这些历史悠久的名校早就有了自己的英文名了。不过,厦门大学英文名已经改为Xiamen University,校徽上可见拉丁文名UNIVERSITAS AMOIENSIS,49年前的厦大是私立且偏贵族路线,所以取拉丁文名字提高逼格。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英文名是Imperial Tientsin University,天津=Tientsin,有点帝国天津大学的感觉,这真是天津大学历史最高光的辉煌荣耀时刻。到了民国时期变成National Peiyang University,49年后去掉National、变成Peiyang University,由于政治上保守与KMT比较近,“最高领袖”坦言“北洋”不能留,在校友们一再劝说下,遂更名为“天津大学”得以保存,英文名随之变更为Tianjin University,不过直到现在天津大学的校徽还带有“Peiyang University”。

Sun Yat-sen University——这所名校的英文名当年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直接让这所学校火了一把。 咦?这个是什么鬼大学?莫非是位于黑龙江双鸭山市的“双鸭山大学”?这可是大名鼎鼎的中山大学。但为什么不是 Zhongshan University?原来孙中山的国际通用译名是Sun Yat-sen。话说孙中山17 岁时,离开故乡广东香山县,到香港“拔萃书院”学习英文,课余又请香港道济会堂长区补习中文。这时候他加入 基督教,在香港正式接受美籍牧师喜嘉理的洗礼时,自己使用的中文名字是“孙日新”。 中山先生认为基督救世的宗旨与革命相通,他信教重在精神,而不墨守成规,所以自己取中文名字“日新”,Sun Yat-sen 应为香港使用的粤语(广东话)“孙日新” 的译音。

台湾高校与大陆同名不少,而台湾的东吴大学和大陆的苏州大学英文名均为Soochow University,因为他们的前身都是民国时期建立在苏州的东吴大学,1908年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名称为“Soochow University。大陆的苏州大学和台湾的东吴大学是不是都在争夺一种正统?东吴大学和苏大的校徽很相似,连中文和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出自新约圣经以弗所书第四章第十三节,寓意“教育成人”)都一模一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刻意模仿交大,个个都是拼音达人

自从交通大学使用“Jiaotong University”,各家一味模仿者也纷纷跟随用拼音作为校名。很多也许真不懂历史,人家最初的“交通”乃“四通八达”之意,而非狭义的交通运输之意,从之后的发展来看,交通大学朝着综合性大学来发展的。因此并不适合翻译成“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至于Traffic,那太low了。交通大学此后演变成以下 5 所大学(只有这5所是正牌),无论是“Jiaotong”还是“Jiao Tong”的拼音翻译均由“Chiao Tung”变化而来。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台湾阳明交通大学(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大陆惯称“新竹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原“北方交通大学”)。上海交大的交通是“Jiao Tong”,而其他交通大学的交通是“Jiaotong”,这个细微差别虽然费解,但好歹不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人大”。中国人民大学过去的英文名确实是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这一点在校内部分2000年前后的建筑上都有体现,比如中区食堂墙上的铭牌还书作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但后来,前校长纪宝成率团赴欧美大学访问时屡遭冷落,后来才知道是校名惹了麻烦。因为 People's University 在欧美有“成人函授学校”(Correspondence Courses)、“社区夜大”(Community College)的含义……而且People带着浓厚的政治意味跟“Communism”扯上关系……会阻碍跨国校际合作。与其类似还有中央民族大学改名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就跟上吧。

浙江工商大学的英文校名“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横空出世后,呃……如此经典奇葩,多少人为之折服。既然工商翻译为Gongshang,那干脆大学也别翻译了,直接拼音为Daxue好了,Zhejiang Gongshang Daxue多么脆生生?即便是为了表明自己是注重工科和商科的综合性大学,完全可以翻译成Zhejia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University,何必邯郸学步学人家Jiaotong University?知道交通大学之“Jiaotong”的来历吗?Gong is Industry,Shang is Commerce,何必生造出Gongshang University这种怪胎?看其他工商大学和工商学院的翻译:

北京工商大学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重庆工商大学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广州工商学院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山东工商学院 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武汉工商学院 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云南工商学院 Yunn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吉林工商学院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独树一帜,先商后工)

当然,很多考生家长认为工商大学毕业了,可以去工商局工作,因此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中国家长已经从50-60后换到70后了,还是真的很没文化。

自从中央民族大学由原先(Central Uu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CUN)改为(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随后贵州民族大学(Guizhou Minzu University)、云南民族大学(Yunnan Minzu University)、西南民族大学(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北方民族大学(North Minzu University)、大连民族大学(Dalian Minzu University)、西藏民族大学(Xizang Minzu University)等地方院校也纷纷跟着改。而广西民族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中南民族大学(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青海民族大学(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均没有变动。

中国计量大学在升格为大学前还挺正常的——“China Measures The Institute” ,升格为大学后,英文名就变成“China Jiliang University”,分明是怕落后于浙江工商大学,标榜是一所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特色鲜明的学校,跟着用Jiliang了。Jiliang——用拼音装综合性大学究竟是什么“技俩”?

全国唯一的高等物资院校北京物资学院也创新出了“Beijing Wuzi University”。正常翻译是“Beijing Materials University”。

石家庄铁道大学(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是著名的几个铁道学院之一,不过目前其他铁道学院纷纷改名交通大学,只有石家庄铁道大学任然在坚守,成为行业的独苗,唯一的“Tiedao University”。

由石家庄经济学院升格的河北地质大学起初也别出心裁,创造出了“Hebei Dizhi University“,在遭到了热讽,很快变回“Hebei GEO University“,看来有些学校要脸,有些没皮。GEO内涵不仅仅是Geology(地质学),他们赋予了GEO丰富涵义,地质:Geosciences,经济:Economy,开放:Open,表明了从经济学院改名也没忘记过去的历史。

西安石油大学(Xi’an Shiyou University),简称“西石油”。第一家“Shiyou University”。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前身抚顺石油学院。第一家“Shihua University”。

山东建筑大学(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前身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辽宁何氏医学院(He University),这个翻译实在是太酷了。

天津工业大学(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变更为“Tiangong University”,为什么是Tiangong University?该校认为“Polytechnic”一般指学院、专科层次的工艺技术类学校(天津工业职业学院英文名Tianjin Polytechnic College),在学校校际、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学校原英文译名已不适应对外交流合作和学校今后发展。“Tiangong”为天津工业大学简称“天工”的汉字拼音;在英文校名中省略“技术”、“工业”类词汇,更适合作为综合类大学英文名称;而且国内众多高水平大学也使用汉字拼音作为学校英文名称;同时,参考多所高校通行做法,故学校采用“tiangong”作为英文名主体。有学校教师跟校领导俞绍平提出:校名被人如此胡编乱译,难道你不感到可耻,学校被人看轻、瞧不起吗?

当然非常搞笑的是一所外语类民办院校西安翻译学院,在高校官方网站曾使用英文校名“Xi’an Fanyi University”,先不说明明是学院,却自称“University”(大学),“翻译”竟然翻译成“Fanyi”,早年学校网站上各个文件的命名均是拼音缩写,真的是“翻译”能力超强的外语院校。号称采取准军事化管理、拥有最严格的校规,却以学生普遍冒险翻墙外出为特色而被戏称为“西安翻墙学院”,可见“XFU”名副其实。曾自编自导大三女生年薪40万的虚假新闻,反告媒体却成功了。有人讽刺西安翻译学院的创始人丁祖诒标榜“东方哈佛”是“厚颜无耻”。怎么会?他毕竟没全撒谎,西翻和哈佛毕竟都是民办嘛。不过国外的民办大学是社会办的——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中国的民办大学是个人办的——以营利为目的,父亲办学,都让子女继承,这是企业。丁祖诒自称获得“美国五十州教育联盟”颁发的大奖为中国人争光了。给西安翻译学院学子的英语考题:请回答:Fiftystate、Fifty state、Fifty-state、Fifty states 四个单词的区别,并请回答:著名教育家丁祖怡校长荣获的“美国五十州教育联盟”大奖中“五十州”使用的是上述那一个英语单词?有人问:西安翻译学院是211大学吗?呃……我感觉你跟该校有仇。

这些学校玩拼音的理由无外乎是我们是综合性大学,对专有名词进行翻译不符合学校定位,遂用拼音,表明自己的“综合性”,并不限定于某一个特定的学科。根据《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学校中文名称中含有特殊含义的字段,可以使用音译”。

但是他们忘记了高校起英文名是为了让外国人看,不是搞个拼音再让中国人读的……

四大电子科大:成电、西电、杭电、桂电

在杭城的高校,有了拼音达人的榜样浙江工商大学(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中国计量大学(China Jiliang University),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也不甘示弱,他是中国四所电子科大中唯一使用“Dianzi University”的——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连“科技”两个字的拼音也省却了。真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啊,不过既然简称“杭电”,还可以更直接点叫“Hangdian University”。像兄弟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电)就老老实实地用“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标准翻译。

在更名的时候,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电)和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电)都已经确定要改为“××电子科技大学”,谁都想把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中国“二字,即”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谁能成功,谁自然就成了电子科技大学中的带头大哥。为实现这个大目标,双方动用各自的资源去争取,但是二者的实力实在是太接近,难以取舍,折衷方案就是这两个字谁都不给了。不过成电的综合实力还是略胜一筹,虽然没争取到“中国”,但是也把前面的“成都”二字去掉了,改名为电子科技大学,成为中国少有的直接以专业名称命名的大学(类似的有外交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而西电则改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的英文缩写是UESTC(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对照中英文名字可以看出来,英文名字当中多了“of China”(有点儿给自己加戏的感觉)。而西电也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只是一所地方性大学,所以英文名称中并没有体现出“西安”,而是直接翻译成了“西电”,“Xidian University”,听着怎么像西点大学?

电子科大学生经常面临一种尴尬的对话:

社会人:小伙子哪个学校的啊?

我电学子:啊,电子科技大学!

社会人:?哪个电子科技大学?

我电学子:就是/就叫电子科技大学啊…没别的?

社会人:那么多电子科技大学呢你说清楚!

我电学子:……

能得到最好的回答是:“啊,那个学校我知道,在西安对吧?”

航空大学:各种各样的“飞行器”

南昌航空大学(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也是行业内先例,不小心会看成南昌香港大学——Nanchang Hang Kong University……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先的英文校名是“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简称“BUAA”),被人斥责又笨又长。同时,Aeronautics 和 Astronautics 容易被认为学校可能涉及军事机密,也不利于北航与国外院校交流发展。而且北航也想淡化航空航天色彩,建立成一所综合性大学。2002年校内院系调整英文名改为“Beihang University”,同时拟定将中文校名更改为“北航大学”,拟定将英文简称变更为“BHU”,但是由于校内师生及毕业校友的强烈反对而被迫终止,最终保留现有中文名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文名“Beihang University”及原有英文简称“BUAA”。于是该校的中文名,英文名,英文缩写竟然没关联的,堪称一大奇葩。校友们说,北航的英文名称里已没有了“天”和“空”,我们不能再失去中文全称里的“天”和“空”了,因为,作为航天人,我们不能没有天空!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简称沈航(SAU)。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简称南航(NUAA),跟北航一模一样的翻译。

财经大学:总让人觉得他们是二级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简称中央财大、中财大、中财、央财,英文简称CUFE。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简称“西财”、“西南财大”。

上海财经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简称“上海财大”。

浙江财经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简称“浙财大”。

新疆财经大学(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简称“新财大”。

兰州财经大学(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简称“兰财大”。

山东财经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简称“山财”。

中国的财经大学们英文翻译出奇的一致,全都是“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但是他们的英文字面上总让人以为是X大下属的一个二级学院。比如浙江财经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浙江大学的二级学院经济学院(School of Economics Zhejiang University)英文字面上是不是容易混淆?而浙大的独立学院浙大城市学院(Zhejia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两个Jinan大学:暨南大学(Jinan University),简称“暨大”(JNU);济南大学(University of Jinan)简称“济大”(UJN)。

两个Taizhou大学:浙江的台州学院(Taizhou University),简称“台院”(TZC);江苏的泰州学院(Taizhou University),简称“泰院”(TZU)。其实这两所均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哪来资格自称University?

幸好这四所大学均为不知名的地方性大学,在英文学术界不名一文,也就不存在出现张冠李戴的尴尬了……

理工大学:和科技大学混为一谈

中国对“Science and Technology”有两种译法,即“科技”或“理工”。而对“Technology”也极少译为“技术”,一般均译为“理工”。所以中国的理工大学和科技大学有时英文名是一样的。我国单科的工科大学多,所以用这种名字的极多。中国有的理工大学,英文也用“学院 ”(Institute)而不用“大学”(University),倒是比较明智。

理工学院的英文是“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最著名的当然是“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北京理工大学(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都遵循了这个翻译,既没用“工业”,也没用大学(University),这样做反倒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更名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后,还是保持(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那么上海理工大学就只能(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而浙江理工大学是比较独特的“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很明显是怕跟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雷同。而浙江科技学院已经用上了“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ZJUST),浙江工业大学是“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JUT),当然浙江工业大学学生通过考研上浙江大学就减掉了“技术”(T)实现“ZJU”。

最典型的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后,使用的英文跟被合并到吉林大学的长春科技大学的英文名(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致的。

深圳技术大学(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英文字面不就是深圳理工大学么?也许正是因为不避讳"技术",所以直接以“大学”起步。

南昌工学院(Nanch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S 南昌理工学院(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S 南昌工程学院(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这三家学校中文名已经让人够头疼了,英文名更不省心。在英文校名上,谁能一下子区分出来?你没看错,后面两家竟然是一样的英文校名。在这样的情况下,想准确地检索和统计他们SCI论文非常困难。不过一想这种层次的学校哪来在国际上的科研成果?最多也就同城中文交流,也许南昌方言就行,英文同名就同名吧。国际交流,没有的事情,真的是笔者想多了。另外凭什么南昌工学院就有“Science”,而邱总的南昌理工学院搞航天的竟然没有“科技含量”?

沈阳理工大学(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创造出了“Ligong University”这样的新名词。是因为沈阳工业大学(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让前者无法用标准英文翻译。

原辽宁工学院英文译名“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认为与该校相同类院校,英文译名都用“×××University”,为扩大国际交流,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将英文译名更改为“Liaoning Gongye University”。不过该校2007年3月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后,就又恢复英文直译了——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而辽宁理工学院的英文译名“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反过来又像“辽宁科技工程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成都工业学院(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中文差异还是蛮大的,为何英文除了顺序就基本没差别?

南京理工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NJUST”)。南京工业大学原先英文校名为“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变更为“Nanjing Tech University”(简称NanjingTech),与前者有了明显区分。

“Polytechnic”既有译为“工业”的,也有译为“理工”的,因此如下高校是这么翻译的:

河北理工大学: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当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后,英文校名换成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大连工业大学: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这应该是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占名字后无奈的选择。

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但未见Polytechnical用于英美校名)

不过也有技术师范学院用Polytechnic Normal的,比如广州技术师范大学: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当然也有高职院校使用Polytechnic的,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Shenzhen Polytechnic。

也有轻工大学使用Polytechnic,“武汉轻工大学”(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还是“武汉工业学院”时也是这个英文名。按照升格惯例,“武汉工业学院”一般会升格为“武汉工业大学”。但是武汉理工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让他们无米可炊,因为“武汉理工大学”是2000年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被合并的大学“武汉工业大学”校名是不能被别的学校使用的是更名底线。“武汉理工大学”这个ID被占用更是不可能,实在是没招了,才用了“轻工”这个名字替代无法使用的“工业”、“理工”,英文名自然也不会用“Light Industry”。在武汉这种高校云集的地方,起个中文校名不易,英文校名也不易。至于从四川理工学院升格的四川轻化工大学(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英文校名使该校老本行化工根本无法体现,英文反译回去——四川理工大学?英文校名里实现曲线升格?

在中国的教育界,对“理工”本身的含义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有人认为就是“科技”(侧重理论),有人认为理工是“理学与工程”(侧重实用技术)。而中国的科技大学与理工大学经常用同一译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或Technology)。其实,中国有的理工科大学选择不同的译名只是为了避免重复。“科学技术大学”简称“科技大学”,少了“学术”。中国也就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有“学术”

科技大学:究竟有没技术含量?

中国的科技大学们翻译也没有统一,比如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看清楚,Shanghai和Tech之间没空格 ),简称ShanghaiTech;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USST),避免了SHIT(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北京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天津科技大学(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西安科技大学(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大学整体而言,相对较统一。

“科技大学”和“科技学院”傻傻分不清

湖南科技大学(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湖南科技学院(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为何湖南科技学院就多了“工程”含量?

河南科技大学(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河南科技学院(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后者还是比较厚道,不敢叫University了,否则就跟前者一样了。

辽宁科技大学(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g)

辽宁科技学院(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除了英文顺序,意思是一摸一样的。

两个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简称:CUP),域名:www.cup.edu.cn ,CUP杯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简称:UPC)域名:www.upc.edu.cn ,这个简称明显China Petroleum University的缩写,是被北京方面占用了想出来的。

中国药科大学(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简称:CPU),域名:www.cpu.edu.cn ,CPU中央处理器?

两个“East China”

东华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位于江西省抚州。

华东理工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上海。

校名英文翻译回去都是“华东理工大学”,前者为了规避后者,起了不伦不类的“东华”,自降身份。从英文校名看,东华理工大学比华东理工大学少了“Science”(科技含量),为何不加点核“Nuclea”?

外国语大学International Studies 或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西安外国语大学(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四川外国语大学(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吉林外国语大学(Jil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浙江外国语学院(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北京外国语大学(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天津外国语大学(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大连外国语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广西外国语学院(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的,叫“广东外国语大学”是最合适的,但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这个组合校名是考虑不是被另一家吞并的心理感受,但是英文校名(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跟“广东外国语大学”的翻译一模一样的。

那么外语学院呢?“外语学院”是大学下属学院,英文表达是: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这里用到了“School”,School除了表示普通的学校,还可以表示“(大学的)学院”。

师范院校:为何标榜自己正常“norma”

中国高校中“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英文翻译似乎成为了一个说不清理还乱的焦点问题。当前中国的“师范”类高等院校大多译为××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英文名为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然而多种英语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和《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都没有说明“normal”与“师范”有什么关系,相反,normal常让人联想到abnormal(反常的,异常的,变态的,畸形的, 邪门儿),因为既然这所大学要在校名中特别强调它是normal的,那也就意味着必定还存在abnormal的大学,这样的理解自然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因为由此而来的问题必然是:什么样的大学是abnormal的大学?

这其实中国人翻译时不求甚解所犯的典型错误,就好像把(工作)“单位”翻译为“计量单位”的“单位”(unit)一样。结果导致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英语外籍教师无一例外地表示无法理解Normal University是什么大学,根本无法让人把这样一个校名与一个“教师培养机构”联系起来。再从国外情况来看,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是一个并不存在的表达,在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Google上输入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进行检索的结果是,凡是采用这一说法的学校全部是中国的,包括台湾师范大学,而国外则似乎没有一例。因此“Normal University”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诚然,英文中有normal school的说法,那么,中国的“师范”类高等院校的英文校名为何会是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呢?在众多英文辞典没有做出解释的情况下,笔者考证资料,1834年,法国建立了第一所培养教师的学校,为了给今后类似的学校提供一个示范,意为“标准学校,模范学校”,故名normal school,但这个词来源于法语école normale。但是,即便是这一名称,从释义来看也通常只能是指培养小学教师的两年制师范学校,类似于中国的中等师范学校。

日本于1872年建立了第一所师范学校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将 normal school 一词译为“师范学校”。这个译名在清末进入中国。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升级为大学,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当时参考了在中国讲学的几位美国学者,如教育家与哲学家杜威、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系主任孟禄等人的意见,将其英文译名定为Peking Normal University。这是世界上第一所以“师范大学”(Normal University)为名的学校。此后中国成立的其它师范院校,也清一色沿用Normal University 这一译名。但是从国际惯例来看,高等师范院校现在无一在校名中采用normal这一词语,即便是在其发源地法国。第一个译者也许理解了,也许不理解,翻译为“师范”学校(因为“师范”也勉强可作“示范”讲),于是乎,我们“约定俗成”,把normal当成了“师范”的对等词,“师范大学”便以此类推,成为Normal University。

这个翻译常常让外国人如坠五里雾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西方国家的normal school与中国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基本上不是一回事。normal school或者是曾经存在但是现在大多已升格为大学的学校,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或者只是少数大学中的教育学院或释放学院下属的部门而已。

目前中国已有一些师范类高等院校采用了Teachers University这一名称,如上海师范大学(Sha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包头师范学院(Baotou Teachers' College)。至于广西师范学院升格前翻译成(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是以示与广西师范大学(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的区别。因为当广西师范学院升格为为南宁师范大学后,也叫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了。

院名儿从管理学院跟风改成商学院,School of Business,之后一到用缩写的时候就悲剧了……SB

中国大学起英文名,路子太野了……

已知:

西北大学 Northwest University

西南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请问,东北大学叫什么?——Northeastern University

已知:

东北林业大学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东北师范大学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东北农业大学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请问,东北财经大学叫什么?——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东华大学 Donghua University

西华大学 Xihua University

北华大学 Beihua University

请问,南华大学叫什么?——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已知:

华东师范大学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华中师范大学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华南理工大学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华北理工大学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请问,华中科技大学叫什么?——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类似:华中农业大学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已知:

北京化工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北京邮电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北京医药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请问,北京科技大学叫什么?——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已知:

中央财经大学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上海财经大学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东北财经大学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以及

中国政法大学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华东政法大学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西南政法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西北政法大学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请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叫什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完整地不应该是: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如果国际化点,可以模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把“财经政法”翻译成“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高职院校该如何翻译?

国内高职院校是最多的大专院校,英文校名既有用College、University的,还有用Insititute、Polytechnic的,究竟哪种用法才是正确的?

一篇论文统计了国内501所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的校名翻译,发现至少有52种翻译方法,而且基本是把“Technical”、“Vocational”、“Professional”、“Occupational”、“College”、“Insititute”、“University”等词汇的不同形式进行了无穷尽式的排列组合。

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翻译中,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不符合办学层次。即直接使用“Insititute”、“University”作为后缀,如: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Gu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南通职业大学(Nant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一般而言,Insititute泛指有科研性质的研究院,University则一般指综合性大学,因此,直接把高职院校翻译为“Insititute”、“University”明显是不合适的。分明是傍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典型的给自己加戏。

不过,2019年起,中国有了本科层次的职业大学;比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英文校名为“Nanj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echnology”;运城职业技术大学(Yunch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台湾的“Insititute of Technology”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技术学院“,例如“国立台中技术学院”英文校名“National Taizhong Insititute of Technology”,这一点似乎和国内的翻译相吻合。不过不同的是台湾的“技术学院”全部可授予本科学位,不少“技术学院”甚至可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如“中华技术学院”(China Insititute of Technology)就具有多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这和大陆的“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的定位有着明显的区别。当然大陆的“职业技术大学”未来也会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2、高职院校大多以“职业技术学院”为后缀,直译“职业技术学院”为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如: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Hang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从这个角度来看,用College似乎顺理成章,但在英美,College一般都是可以提供本科学位的机构,若直接用这个名称,显然又与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不符的。

3、直译为“Polytechnic”(工艺学校,综合性工艺学校,理工专科学校),如: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Shenzhen Polytechnic)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Ningbo Polytechnic)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Jinhua Polytechnic)

这种用法多见于多专业优势或以地方命名的高职院校,因为“Polytechnic”本身有多学科的含义,综合来看,这种用法是相对规范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从早期的“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变更为“Wenzhou Polytechnic”。而南京科技职业学院(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当然韩国的“技能大学”一般翻译为“Polytechnic College”,例如“仁川技能大学”和“大田技能大学”的英文校名分别的“Inchon Polytechnic College”和“Daejeon Polytechnic College”。

4、极少数译为“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Langfang Yanj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Guizhou Wanda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Xinjia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新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Xin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该校的网址:www.xjkjzyjsxy.com 实在是让人一言难尽……

民办高校更名日趋公办化

自1987年起,民办高校在中国大陆兴起,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格局。“民办高校”与改革之初的“个体户”、“非公经济”一样是一个笼统而方便的称呼,比较严肃的提法叫做“社会力量办学”。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办学许可证”制度。

早些年,国家教委为了区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要求民办大学在校名前加“民办”、“专修”、“研修”、“培训”、“服务”等字眼。比如:民办杉达学院,民办黄河科技学院,北京工商管理专修学院、北京经济技术研修学院、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西安欧亚培训学院、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等,校名确实是带有一点歧视的意味,但是那时可以让人从校名上就会对大学的性质一目了然,民办高校的识别度很高。毕竟民办高校那时候只能招收落榜生,搞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属于全日制国民教育(统招)行列。

后来民办高校也成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后,早年录取批次一般是第五批(末批次)。后来有关部门又规定民办高校的重点是高职教育,必须在新校名上增加“职业”或“职业技术”,以区别于公办高校。比如: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等。但是自从公办的高职也叫“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后,公办和民办院校开始混乱了。

公办高职升本举步维艰,再加上民办专科升本尽量往公立名称上靠,因此如今光从校名未必能区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了。以前民办高校不太发达的浙江:曾经仅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浙江树人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民办识别度”相当高。但是自从由“宁波大红鹰学院”更名为“宁波财经学院”,独立学院“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温州商学院”后也开始混乱了。

也有人会指责笔者Siwer(QQ:10062663)在文中有出现“歧视民办大学”的言辞,中国民办学校什么样自己心里没数?事实就是由于教育体制问题,中国民办高校就是天生低人一等。在招生宣传上弄虚作假,在生源上,招收末流生源本来就是心照不宣的。在教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的法律环境中,中国民办学校以“非营利”之名行“营利”之实。不但高收费赚取巨额利润,甚至上市圈钱。2002年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从法律上默许了民办学校取得“合理回报”的空间。民办学校探索出一系列灰色操作手法,转移办学结余,以此谋利。“名实不符”使得不少民办学校同时占足了政策优惠和市场利益,但也阻止了更大规模的社会资本进入。接手过三本的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俞敏洪认为,“民办大学的最大困境在于它的定位,很多民办大学标榜它是非营利性,实际上到最后所有的民办大学都是以营利为目的。”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不久,中国企业家也缺乏足够雄厚的资金捐资办学,也还没形成欧美国家那种教育家纯粹无私捐资办学的情怀和热情,现实中民办学校的办学者都是抱着营利动机的——纯粹把办民办高校当成办企业。2016年底修订完成新《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面临学校属性的选择——营利性或非营利性,这仍无助于改变民办高校“名实不符”的现状。大部分民办高校会把自己归入非营利范围,这样它就不用给国家交税,还能获得国家的一些政策补助,但实际上背后做的都是营利性的事情。究其原因,大部分民办高校创始者不把自己看作是创始人,而是投资者,对投资者来说,谋利是主要目的,投资人办大学想要挣钱,就导致办学不太可能具备教育情怀和长远发展眼光。

国外的很多知名大学也可以说是民办,不过国外的民办大学是社会办的——不是某个人/某个家族的私产,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中国的民办大学是个人办的——以营利为目的,父母亲办学,都让子女继承,这分明是企业行为。所以中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尤其是江西、陕西把民办高校当成产业的俩省),首先是高收费,再就是硬件设施,师资,学术水平无法与同等公办院校相比,就读这类学校纯粹为了一张含量不高文凭。中国的民办大学处于末流跟国家政策对民办大学和对公立大学的政策不一致是分不开的。公立大学获得很多国家的资金投入和支持,民办大学极少有国家资金支持。而创办大学本身就非常花钱,没钱就是办不了好的大学。

最关键的是,民办大学评选教授、讲师是不被国家承认的。同时,民办大学的教师不能享受公立大学教师所拥有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也为民办大学增加了许多招人成本。公办大学的教师招聘极为严格,一般会组织正式考试通过笔试、面试甚至二次面试等环节层层选拔教师。公办院校收入稳定,有国家保障,也是多数教师向往的就职环境。优秀力量的相互吸引为公办大学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成为公办学校最具优势的原因之一。而民办院校的教师往往会出现招聘各大名校老师兼职上课,但长此以往难以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优秀教师,甚至有的学校直接从别校招聘来本科生进行授课。民办院校师资匮乏,吸引力明显不足时,极易出现为扩大招生进行虚假宣传的现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出现招生乱象,进一步败坏民办大学的名声。

民办大学几乎所有的经费都来自于学费,一方面要投入校园建设,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投资者的回报,最后用于科研人才招聘方面的资金非常少。再加上生源本来就比公办大学差,师资也跟不上,教学质量更是差十万八千里,所以中国的民办大学要超公立大学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什么“东方哈佛”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话,无异于是骗子。

民办升本变脸“公办院校”

以前从大学的名字就很容易辨别出是公办和民办,因为公立大学的命名是有严格规范的。几乎都以省份(区域或地级市)+大学(或学院),如北京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湖州学院等。或省份(或地级市)+类型(师范、理工、工业等)+大学(或学院),如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昌师范学院等。除了江南大学、长安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等极少数公办院校比较特殊。而民办学校则不能按照公办院校的办法进行命名,所以从名字就能辨别是公立还是私立。例如天津天狮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立达学院、山东英才学院、西安思源学院、广东东软学院、辽宁何氏医学院等。在高校的升格过程中,民办高校首先要将校名里的“职业技术”或“职业”这俩低人一等的,极为丢人的字眼拿掉。而且还很“机智”巧妙把新起的校名听起来像公办本科,与之前民办校名进行完全割舍,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生源质量得到了提高。比如:

宁夏石嘴山联合职业大学 → 宁夏理工学院

山西工商职业学院 → 山西工商学院

石家庄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传媒学院

石家庄东方美术职业学院→ 河北美术学院

保定虎振职业技术学院→ 保定科技职业学院→ 河北科技学院

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 河北外国语学院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 → 商丘工学院

郑州科技职业学院→ 郑州科技学院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 → 郑州财经学院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 郑州商学院

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 → 南昌工学院

宁波大红鹰学院 → 宁波财经学院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 →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 → 南通理工学院

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 → 广西外国语学院

四所民办外国语院校像公办省属重点高校

中国著名的外国语大学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有一所民办的“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升格为“吉林外国语大学”,其民办标志彻底去除,俨然变成了一所高大上的公办牛校的名字。也引来了其他一些民办外国语高校冠名“外国语”热。

吉林外国语大学(原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河北外国语学院(原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

安徽外国语学院(原安徽外国语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外国语学院(原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

尤其是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简直是一步登天,原先校名无比山寨——看清楚了是“华桥”,而不是“华侨”,而今看起来像极了公办院校,更让人误以为是跟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比肩的名牌大学。堪称更名最成功的的民办大学,新校名误导了对校史不了解的外地考生。冠以城市名的××财经学院,××商学院,××科技学院着实热门,招生自然火爆。

按照常规,高职院校升格本科院校的难度是很大的。《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1〕9号)、《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教发司〔2013〕178号)均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进行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但是目前看,这个意见并没有太大约束力,截至2017年,据不完全统计,至少65所高校去掉“职业”二字。而且江西民办高校去民办印记,日趋“公办化”,比如:此前“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升格为“南昌理工学院”起了个坏头,接着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工学院,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蓝天学院→江西科技学院,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民办高校用“公办化”鱼目混珠成为了民办高职更名的趋势。喂,怎么可以歧视民办高校?嗯,民办怎么了?民办的也有好大学,麻省理工(MIT)不就是“民办”吗?话是没错,但麻省理工学院“打小”就叫这个名字,叫了150年,它如今与哈佛、剑桥齐名。而150年来,它有太多的理由可以改名,比如叫“美利坚理工大学”名至实归,但却始终坚持这“其貌不扬”的名字,其影响力却让多少公立大学望其项背。而中国民办高校就是在改名中折腾的和忽悠的,尤其是西安翻译学院”之流还不断地用虚假荣誉给自己贴金

掩盖历史傍公立院校品牌 虚假宣传自吹自擂

骗骗骗 谨防“专修”“进修”民办高校隐名忽悠

为了隐瞒之前叫“专修”、“研修”、“培训”的“屈辱史”,加之本来就没有“悠久辉煌历史”,之前,因此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官方网站不会有“历史沿革”这个栏目——当然也没什么像样的历史。改了名之后,需要竭力掩盖民办的出身,真实历史,原校名反倒成了一种丑闻。你看这段简介:“广东科技学院创建于2003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类学校非常羞于自己的出身,因为她的过去史就是一部羞辱史,开始或许是××专修/研修,或者职业技术学院。比如这所“广东科技学院”前身是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再之前是东莞南博专修学院(非学历教育)。借助一个堂而皇之的名字,行故意隐瞒出身之实,对于考生也是不公平的,是对考生选择权、知情权的漠视,全无英雄那般光明磊落的胸怀,谈何言传身教?

再比如:“西安交通工程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创办于1994年,是陕西省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咋一看你以为是所公办院校,而且该校刻意模仿西安交大,校名上用起了毛体。你在该校官方网站找不出他的前身——西安科技商贸培训学院、西安科技商贸专修学院、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所以看中国大学改名之披露民办本科院校的前身今世就显得很重要了。

众多民办高校审批广告是真实的,但发放的招生广告都是虚假夸大的,为了获得生源,民办高校首先是夸大办学实力,像西安翻译学院是其中的典型。其次是夸大毕业率和就业率,第三是夸大收费标准的低廉。本地人是不好骗的,专骗对高校历史缺乏了解,对专业名称望文生义的外地农村考生。鲁虺文化网中国大学改名大全作者Siwer再次提醒广大考生,报考前请仔细阅读本专题,这或许会改变你的一生。

有一类民办高校没有大师,也没科研学术,甚至也没基础设施,但是喜欢标榜自己深受国家重视,这类学校的官网主页永远是领导人对该校负责人接见的照片,都多少年前的事儿了,摆在官网首页新闻幻灯永不换仿佛新闻就在今天。如此贴金无外乎为忽悠更多的不知情的,爱慕虚荣的考生,点名三所——北京城市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已经更名为吉林外国语大学)。

由于政策的宽松和扶持,中国民办高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江西省和陕西省发展较为迅猛。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学校规模等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江西民办高校长着公立学校的脸

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南昌工学院

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蓝天学院→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工程学院

江西新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江西服装专修学院→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服装学院

江西民办高校中,有一所民办高校比较悲催——那就是南昌职业大学。她的前身是江西大宇专修学院;2003年4月改名为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4月更名为南昌职业学院,虽然名称上公办化了,但是依旧是高职,这次更名毫无意义,别的兄弟院都抓住更名时机,从高职升格为本科的契机,而他错失了。后来曾申报“南昌文理学院”、“南昌管理科技学院”升本,无奈教育部改革,高职不能再升格为本科,只能升格为职业大学,2019年5月批准更名为南昌职业大学。至此,她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层次一下子拉开了,学校举办者应该肠子都悔青了。

陕西民办高校变脸记

陕西服装进修学院→陕西服装艺术职业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西安科技商贸培训学院→西安科技商贸专修学院→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民办西京大学→西京职业学院→西京学院

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西安翻译职业学院→西安翻译学院

西安培华女子大学→西安培华学院

西安涉外人才培训学校→陕西涉外人才培训学院→西安欧亚职业学院→西安欧亚学院

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西安外事职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商贸专修学院→陕西国际商贸专修学院→陕西国际商贸职业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西安思源科技培训学院→西安思源职业学院→西安思源学院

广东省

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学院

东莞南博专修学院→东莞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学院

高职院校升本加后缀“本科” 最终升格为“职业大学”

依据教育部办公厅“教发厅函〔2018〕156号”文件决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改革试点,断了高等职业院校直接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之路。

中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大学
2018年升格本科学校的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名单
(15所)
序号原校名(建校基础)申请建校名称升格后过渡校名升格后最终校名
1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 泉州理工学院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本科)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2 南昌职业学院 南昌管理科技学院 南昌职业学院(本科) 南昌职业大学
3 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信息学院 江西软件职业学院(本科)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4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山东经贸学院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本科)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5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 泉城工学院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本科)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6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山东外事翻译学院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本科)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7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中原科技学院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本科)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8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广东工商学院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本科)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9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科技学院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本科)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10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广西城市学院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本科)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11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海南科技学院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本科)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12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机电工程学院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本科) 重庆机电职业大学
13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成都艺术学院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本科)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14 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陕西电子科技学院 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本科)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
15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西安汽车学院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本科)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来源: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15所民办高校升本都成职业大学
2014年升格本科学校的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名单(24所)
序号原校名(建校基础)升格后校名
1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2 山西兴华职业学院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3 辽宁美术职业学院 辽宁传媒学院
4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5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 南通理工学院
6 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7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 江西工程学院
8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9 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华宇工学院
10 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11 郑州经贸职业学院 郑州财经学院
12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 黄河交通学院
13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 湖南信息学院
14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15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16 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理工学院
17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工商学院
18 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东软学院
19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20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程学院
21 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22 四川电影电视职业学院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23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24 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识别这类民办高校的办法之一:在官方网站上学校前身历史语焉不详,并特别强调自己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颁发国家承认的统招文凭”,还挂出学校招生代码,深怕考生认错的。

民办高职升本不再去“职业”

2018年5月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2018年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此次通过申请的高校共计40所,包括新设本科学校(19所)、更名大学(1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3所)和同层次更名(2所),6所未通过。当相关学校应届毕业生在等待着毕业证上的新校名时,教育部却迟迟没有正式下文。直到进入2018年11月份才开始陆续发文正式批准。

从正式发文情况来看,更名大学、同层次更名以及独立学院独立设置的名称和公示名称基本一致之外,新设本科学校特别是以高职院校(主要是民办)为基础新设立的本科院校名称大有变化基本上在本科校名中保留了“职业”两个字同时还提到,2019年5月30日前,经过有关部门组织测评指导后,由教育部据此批准更名为“大学”——职业大学。

这意味着,从此之后“职业教育”不再是高职的专属,也可能是本科院校了。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升本的一个新动向。这是贯彻教育部办公厅“教发厅函〔2018〕156号”文件决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改革试点实际上是对高等职业院校“原则上”不得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精神。高职要是升格为本科,就命名为“职业大学”,教育主管部门的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虽然是本科层次的大学,但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的定位。防止这些院校升本后,就偏离职业教育定位,想办为学术型大学(当然也办不了)。“职业大学”大盘点!10所大学分布在大江南北

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的高等学校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五所民办高职非常想通过更名与“高职”划清界限,更想直接升格为“公办范”的普通本科,结果在2018年5月高校更名公示里都被打回民办原形,本来也罢,但是在2018年12月他们都等来了教育部的最后批复允许升格为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结果全部更名未遂——在校名+(本科),等待2019年5月30日前省组织测评指导后,再更名为“职业技术大学”。比如“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先过渡到“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本科)”,最后更名为“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虽然升格为本科了,但是“职业”两字赫然醒目,这可能是它们始料不及的吧!这真是透心凉,这样的更名跟他们初衷完全不一样,并且和之前升格为本科的民办院校有了明显的差别,在招生上与原先高职比优势并不大。2019年广东高考录取,理科类缺档高校缺额计划有2376个,主要集中在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两所新增职业大学。广东省2021年普通专升本招生考试结果显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缺档数2090个,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缺档数1625个。可见考生和家长并不对这类新生学校买账,怪只怪校名里“职业”二字。

2021年,教育部积极推动2000年以后新设立的一些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高等学校,在推动独立学院转设方面,引导部分学校跟高职学校进行结对、合并,最后转设成为职业技术大学。如河北,有3所新设立大学——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这3所大学,均为高职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为公办的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此举解决了独立学院转设的实现,也解决了部分高职院校升本的诉求。当然独立学院师生对这样的合并转设当然是有意见的,认为转设后,校名中不再有原来母体校的名称,颁发的文凭是职业技术大学的文凭,会影响文凭的“含金量”。截止2021年8月,仅有27所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提供职业本科教育,其中有22所为民办大学。

校名 办学层次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本科层次职业大学(高职本科)
南昌职业大学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天津职业大学 专科层次职业大学(高职专科)
四平职业大学
新疆职业大学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南通职业大学
鄂州职业大学
九江职业大学
苏州职业大学
扬州市职业大学
黎明职业大学

职业技术大学名单(按照批复时间排序)

序号 学校名称 建校基础 所在省份 办学性质 批复时间
01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泉州理工职业学院 福建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02 南昌职业大学 南昌职业学院 江西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03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 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04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山东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05 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06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山东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07 河南科技职业大学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河南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08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广东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09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10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广西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11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海南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12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13 成都艺术职业大学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四川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14 西安信息职业大学 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陕西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15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陕西 民办 2019年06月06日
16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辽宁 民办 2020年06月22日
17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民办 2020年06月22日
18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民办 2020年06月22日
19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公办 2020年06月22日
20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民办 2020年06月22日
21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民办 2020年06月22日
22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本科)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湖南 民办 2020年07月13日
23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 江西 民办 2021年01月11日
24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公办 2021年01月08日
25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公办 2021年02月02日
26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公办 2021年02月02日
27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 公办 2021年02月02日

 

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更名

独立学院转设为本科院校情况

省份 序号 独立学院 转设结果 教育部批复年月 转设路径
天津 1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天津传媒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2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天津仁爱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河北 1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燕京理工学院 2013年04月 转为民办
2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保定理工学院 2018年12月 转为民办
3 北京交通大学滨海学院 沧州交通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4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5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6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山西 1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2020年12月 转为公办
2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晋中信息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3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山西工学院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4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内蒙古 1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2020年03月 转为民办
辽宁 1 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2008年09月 转为民办
2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辽宁财贸学院 2008年09月 转为民办
3 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 大连艺术学院 2009年04月 转为民办
4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大连科技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5 沈阳医学院何氏视觉科学学院 辽宁何氏医学院 2011年05月 转为民办
6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 沈阳城市学院 2013年04月 转为民办
7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 大连财经学院 2013年04月 转为民办
8 沈阳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2013年04月 转为民办
9 沈阳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沈阳工学院 2013年04月 转为民办
10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沈阳工学院 2013年04月 转为民办
11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辽宁理工学院 2014年05月 转为民办
12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 沈阳科技学院 2016年05月 转为民办
吉林 1 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 吉林动画学院 2008年09月 转为民办
2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 长春建筑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3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 长春科技学院 2013年04月 转为民办
4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长春光华学院 2013年06月 转为民办
5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长春财经学院 2014年05月 转为民办
6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2019年01月 转为民办
7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长春人文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8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黑龙江 1 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 黑龙江财经学院 2008年09月 转为民办
2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3 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 哈尔滨剑桥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4 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 哈尔滨华德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5 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2012年03月 转为民办
6 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 哈尔滨广厦学院 2012年03月 转为民办
7 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 哈尔滨石油学院 2012年03月 转为民办
8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 黑龙江工商学院 2015年04月 转为民办
上海 1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2013年04月 转为民办
江苏 1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南京传媒学院 2020年03月 转为民办
2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苏州城市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公办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无锡学院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浙江 1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 温州商学院 2016年06月 转为民办
2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浙大城市学院 2020年01月 转为公办
3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2020年01月 转为公办
4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嘉兴南湖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公办
5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湖州学院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6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温州理工学院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安徽 1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2016年05月 转为民办
2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皖江工学院 2018年12月 转为民办
3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 马鞍山学院 2019年06月 转为民办
4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蚌埠工商学院 2020年03月 转为民办
5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合肥城市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6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合肥经济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7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淮北理工学院 2021年03月 转为民办
福建 1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阳光学院 2015年04月 转为民办
2 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 厦门工学院 2015年04月 转为民办
3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闽南科技学院 2018年12月 转为民办
4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福州工商学院 2019年06月 转为民办
江西 1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南昌交通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2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赣南科技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公办
3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4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赣东学院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5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南昌医学院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6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山东 1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 青岛工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2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齐鲁理工学院 2014年04月 转为民办
3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 潍坊理工学院 2019年06月 转为民办
4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5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烟台理工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6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青岛城市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7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 泰山科技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河南 1 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2 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 商丘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3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 郑州商学院 2012年03月 转为民办
4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安阳学院 2016年04月 转为民办
5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郑州工商学院 2016年05月 转为民办
6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信阳学院 2016年05月 转为民办
7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郑州经贸学院 2020年07月 转为民办
8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9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中原科技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湖北 1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武汉东湖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武汉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3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 汉口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4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武汉工商学院 2011年04月 转为民办
5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武昌理工学院 2011年05月 转为民办
6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武昌工学院 2012年03月 转为民办
7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2014年05月 转为民办
8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文华学院 2014年05月 转为民办
9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武昌首义学院 2015年04月 转为民办
10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湖北商贸学院 2015年04月 转为民办
11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2015年06月 转为民办
12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2016年04月 转为民办
13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武汉晴川学院 2016年04月 转为民办
14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武汉文理学院 2020年04月 转为民办
15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武汉传媒学院 2020年04月 转为民办
16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武汉城市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17 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恩施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湖南 1 湖南工商大学北津学院 湘潭理工学院 2020年07月 转为民办
广东 1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广州商学院 2014年05月 转为民办
2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 广州理工学院 2020年07月 转为民办
3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广州华商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4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州软件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5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6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广州南方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7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珠海科技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8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广州新华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9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10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湛江科技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广西 1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柳州工学院 2020年04月 转为民办
海南 1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三亚学院 2012年03月 转为民办
重庆 1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2013年04月 转为民办
2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3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重庆财经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4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重庆移通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5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6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2020年12月 转为民办
四川 1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四川传媒学院 2013年04月 转为民办
2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2014年05月 转为民办
3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成都文理学院 2014年05月 转为民办
4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工商学院 2015年04月 转为民办
5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2020年03月 转为民办
云南 1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昆明文理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2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陕西 1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西安工商学院 2020年03月 转为民办
2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2020年03月 转为民办
甘肃 1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兰州工商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2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3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2021年02月 转为民办
新疆 1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新疆理工学院 2019年06月 转为公办
2 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新疆科技学院 2019年12月 转为公办
3 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 新疆第二医学院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4 石河子大学科技学院 新疆政法学院 2021年01月 转为公办

独立学院前生今世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出的一个特殊产物。是在中国“穷国办大教育,而且办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是伴随大学扩招的私生子。作为一种“过渡”的办学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998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与妻子左小蕾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用大学教育来刺激经济。次年6月,中国高校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扩招,匆忙准备后,当年的大学成功扩招了47%。扩招随之给高校带来的问题就是:缺钱。学生太多没有地方住,扩建需要钱,招聘老师也需要钱,许多高校都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办学条件十分紧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官员提出改革思路:动用社会力量办学。在政府又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又满足大众入学需求,进而提高了本科入学率。

1998年12月,苏州大学申办、苏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投资成立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标志着中国独立学院的产生。而此前苏大文正学院引起了很大争议,教育部的人多次上门调研,态度始终没变,这场试验眼看要被叫停。大学扩张的功臣独立学院要消失了……谁是第一所独立学院成争议

独立学院这一办学模式首先能为母体学校的发展筹措到资金,也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可以获得高教资源,同时完成扩招任务;投资方可以将资本渗入教育事业,获得收益;而母体高校则相当于利用品牌,轻松赚取额外的办学收入,每位学生普遍上万元的学费,每年为母校提供了可观的费用。曾有文字这样点评独立学院的收费:学费三万,住宿费3500,空调500,饮水机500,杂七杂八各种钱,生活费2000起,每一处精致细节,都经过金钱打磨。

学生想用二三本的分数,从独立学院拿个985,211大学的名分,高校企图从学生身上捞一笔钱,这样心照不宣的“好事”,大家纷纷开始效仿学习。从1999年7月开始的浙江模式的独立学院,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浙江省邮电管理局联合创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始,从此由公办高校自身或与社会力量、地方政府合资举办,以“XX大学XX学院”命名的独立学院在中国各省市遍地开花。湖北省是试点区域,一度成为全国独立学院最多的省份。当时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外,许多知名高校、普通一本院校乃至二本院校都纷纷创设了自己的独立学院。可以说,独立学院起步于浙江,优先发展于湖北。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暴露出资本逐利的天性,消解了教育公益性的信仰,诱发教育功利主义,破坏了教育公平,导致高等教育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无序。值得回味的是,根据2013年6月19日的统计数据, 全国292所独立学院近7成是房地产资本掌控。独立学院从创办开始,就客观存在营利性的问题。因为法律限制,没有一所登记为营利性组织。从2005年起,独立学院的招生人数超过100万人,并且在总招生人数中的占比最高曾超过20%。到2008年,独立学院达到322所。

独立学院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不过最早还不叫独立学院,统称为“二级学院”(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也叫“大三本”,是因为在高考录取过程中,独立学院曾被整体安排在一个独立的批次——本科第三个批次招生,这也是本科录取分数最低的批次。有人形容独立学院是“高教改革怪胎”,从一开始就依靠有母体高校的光环笼罩,背靠母体校招生、办学,按民办缴学费,甚至能颁发盖本部钢印的文凭,获得举办校颁发的学位,确实有失公平。这种诞生于特殊形势下的办学模式,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国情的不断发展,渐渐不合时宜,弊端凸显。引发诸如“这是母体校‘贩卖文凭’,对母体校学生不公平”以及“制造独立学院与民办学校的不平等竞争”等社会质疑,“因为挂名XX大学,肯定对应聘者来说高大一点。”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甚至冒充本部学生求职让用人单位愤怒。独立学院存在法人地位未落实、产权归属不清晰、办学条件不达标、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论办学实力与质量,独立学院比不上公办高校;论办学机制的灵活性,又不及普通民办高校。公办、民办两边不沾的尴尬处境使其裹足不前,公办高校、普通民办高校、职业院校对其形成“三面夹击”态势。大部分独立学院缺乏办学特色,简单复制“母体”,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重复率高,存在定位缺乏可行性,随意性,缺乏特色,“贪全求大”等问题。有些地区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达60%,中部某省独立学院设立的本科专业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更是高达90%。

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名为《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8号文件。将这种新型办学形式定名为“独立学院”,就此独立学院名正言顺走入我国教育大体系之中。对于独立学院,教育部积极支持,但同时必须规范发展:所有独立学院必须一律采用民办机制,对于“校中校”的现象要坚决制止。独立学院开始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向自主办学机构过渡。但这份文件并没有解决独立学院良莠不齐的问题。大多独立学院都因为数量膨胀过快,师资、教学完全无法独立,而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且学费高昂。“校中校”的现象更是难以监管,屡禁不止。像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书记、院长是母体高校杭州师范大学的副校长、组织部长兼任的。

2008年,教育部公布了独立学院名单,共计是326所。在此之后,独立学院的数量增长便基本进入停滞状态。独立学院从诞生之初,其身份就具有争议,它不完全是公办学校,也不完全是民办学校,也有称呼为“国有民办”,没有相应的法律来对独立学院进行管理。许多独立学院在设立初期就已经埋下苦果。有的学校在创设之时可以实现独立招生,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获得审批、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也直接进行招生。母体学校的冠名不是白给的,独立学院是母体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每年提取高昂学费的20%-30%支付给母体学校“输血”,有“三本养一本”之说。比如武汉大学东湖学院转设前每年上缴给武汉大学2000多万元“挂靠费”。转设代表着日后将失去这部分经费补贴,导致许多母体高校态度迟疑。当独立学院要与母体学校切割,往往需要支付一笔“分手费”,以补偿办学期间母体学校在校名品牌、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比如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转设,需要向云南大学支付补偿款2.8亿元。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向中国传媒大学一次性支付1.6亿元人民币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分手费,包括2017年授权费用2000万元,2018~2020年每年授权费用1500万元,转设为民办学校预算9500万元。高额“分手费”让并不富裕的独立学院焦头烂额。

转设成为出路 但道路坎坷

独立学院转设首次进入公众视野,追溯到2006年。当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06〕17号)就已经明确提出:“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为此,教育部配发了《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对普通高校的各项设置标准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8年2月22日,教育部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即26号令)给作为阶段性产物的独立学院给出了三条出路: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存在;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撤销或合并。要求独立学院在5年内完成独立设置,要独立学院颁发盖自己学院钢印的文凭,实现真正的“独立”。“5年内,基本符合本办法要求的……考察验收合格的,核发办学许可证。”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当时很多独立学院连办学资格都没有。同时,对独立学院的建校规模、整体状况进行了规定,包括:校园占地面积应达到500亩以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以上,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总资产不少于3亿元,净资产不少于1.2亿元等等。原则上,中央部门所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要率先完成转设,其他独立学院要尽早完成转设。独立学院与本部产权不清,独立学院往往坐落在母体高校内,共享师资,共享母体高校荣誉。还存在办学条件不达标、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不健全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些独立学院用母体高校冠名,给学生、家长识别独立学院带来了难度,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独立学院本身是民办高校,但校名里总让人觉得跟挂名的公办母体有关系,但实际上有些关系非常浅。

73所985/211高校创办92所独立学院】39所985高校当中,共有25所创办了独立学院,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4所985高校并没有创办;116所211高校当中,共有48所创办了独立学院;在教育部26号令中,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只可以参与举办1所独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长江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38所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与动机,都分别举办了两所独立学院。

然而,当全面转设预想迎面撞上现实难题,转设之路就变得复杂缓慢。5年后的2013年,全国近300所独立学院中,符合条件成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的,仅有35所。2013年的验收期过后,教育部根据现实状况,将验收期又推迟三年。然而又一个五年过去了,2018年还有265所独立学院,共有6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63所民办本科高校(其中有两所独立学院合并转设为同一所学校),在校生有260万。已转设独立学院占全国独立学院总数(含已转设)的 19.45%。2019年,未转设的独立学院依旧有257所之多,在校生三四百万人次,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7。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2004年第一届独立学院毕业生走出校门算起,至2018年底,独立学院已累计培养约473万名毕业生。

独立学院成为了浑水摸鱼

问一个问题:你能说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这几所院校是什么办学性质吗?如果把这些院校的名放在一个大学教授面前,而他并不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话(中国大学改名大全作者Siwer认为自己都认不全),很可能一时间也搞不清楚这些院校的办学性质有何差别,哪些实际上是一所独立的高校,哪些只是大学的一个学院。虽然同样是以“大学名+人名”组成学院名,但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和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是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其校内设立的进行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试验学院;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却是一所由厦门大学参与举办的独立学院。同样是“大学名+地名”组成校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也不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同济大学参与举办的独立学院,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是山东大学与威海市政府联合共建的多学科、开放式、综合性大学校区。

很显然,要分清上述院校的异同,不能“望名生义”,而需要深入了解。从道理上讲,信息时代,似乎要获知这些院校的具体办学性质并不难,可是,这只是从道理上讲。别说对一些来自农村目不识丁的学生家长,但是对高等教育没做过深入了解的城市家长,你就是告诉他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不是同济大学的一个学院,而是一所独立学院。他也搞不清楚一个学院和一所独立学院的差别。甚至你告诉他同济大学是公办高校,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民办高校,他还是会感到迷茫,怎么一公一私?别说农村学生家长的认知了,共享单车摩拜创始人胡玮炜毕业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各类媒体上不都成了“浙大美女”了吗?

志愿填报的前车之鉴】加上各地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不再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取消本科和高职专科之间的批次,由学生自由选择填报,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给所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带来的平等竞争的格局:一些普通院校的优质专业录取分数会超过传统的一本院校,甚至985高校。这无疑鼓励了各类高校和专业之间的平等竞争。但是这也令考生家长混淆了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的关系,比如2017年有浙江646分考生(全省排名5000多)填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以往在浙江录取的学生,名次在全省大约排第9万到11万名左右),有637分考生填报到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20年有广东理科632分考生(全省排名7411名)填报到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原本报考985,211的中山大学都够了。考生并不是因为愚蠢才做出了对自己的不利的选择,而是因为他们客观上并不掌握足够多对他们有利的信息,因此只能在眼前如此的客观条件下做出自己主观的选择。寒窗苦读高考632分,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最终报考三本,这种“自愿”是因为误解造成的,他们把独立学院误以为是母体高校的一个校区,一个专业。尤其像这种以地区名作为学院名称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就连常年指导填志愿的老师不少都要查一下才能确定是分校区还是独立学院。“当你想批评人时,记住,并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和你有一样的条件”——《了不起的盖茨比》杰茨菲拉德。

独立学院要成为历史

教育部早在2015年11月就提出引导一批独立学院发展成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重点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2020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布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教发厅〔2020〕2号),给独立学院留了三条路——“转为民办、转为公办、终止办学”。同时,教育部要求,年底前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截止到2020年年底,137所独立学院通过教育部公示转公办或民办,2020年年底转设完毕这一“最后通牒”成为了一纸空文。

2021年《职业教育法》迎来25年来的首次大修,新法第三条就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其意义,不言自明。但独立学院的转设之路依旧不好走。独立学院没有了母体学校“金字招牌”的支撑,仅凭学院的名号还是否能够吸引到考生是个问号,并且有的是母体校不愿意放弃独立学院这块“蛋糕”,要收很高的“分手费”,有的则是独立学院还想依靠母体校办学。

忽如一夜春风来,独立学院纷纷转设。“转民主要看‘钱’、转公主要看‘政策’,其实都不好转。停办就彻底放弃了,对老师对学生都是一种伤害。”有人欢喜有人愁,或搭上转公、转民列车,或在终止办学的门前艰难徘徊,无论哪种抉择,都有序地碾着历史的尘埃行进。对于学校关停或是转设,地方政府也大都难以承受。转为民办,部分学校国有资本和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其中,将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转为公办,学费少了,地方政府既要给老师编制,还要给钱;招生指标全部压到一二批次录取的普通高等学校去,省级财政根本不愿意这样做。

学校关停,更是在校生与毕业生不可承受之重——学校停办,毕业证书还能不能得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认可?为了让他们吃下定心丸,“XX学院校友即为XX大学(母体该校)校友,XX学院校友工作将纳入XX大学(母体高校)校友工作统筹规划”。这意味着,部分独立学院退出历史舞台后,该校学生们摇身一变成为985,211高校的校友。

而对于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成为“职业技术大学”的独立学院在校生内心更是五味杂陈,虽然“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是当年就是奔着“宁做凤尾不做鸡头”也要高学费上独立学院而弃高职院校。“职业大学”给人一种从本科院校落草“降格”为高职的既视感,毕竟“职业”二字在多年教育语境中烙下的“刻板印象”,学生家长迈过心里这道“坎”并不轻松,职场这种对此的偏见短时间也很难矫正。在校生非常忌讳毕业后办法“职业大学”文凭,然而事实上,根据《实施方案》,完成转设的学校,本着“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对于转设前以独立学院名义招收的学生,继续使用该独立学院的名称注册学籍、颁发学历证书并注册学历,学生就业、升学按照原有独立学院普通本科毕业生的身份进行;对于转设后以新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按照转设后的校名注册学籍、颁发学历证书。也就是说转设对于在校生无任何影响,学生家长的担心是多虑的。

独立学院转设路径

根据教育部《方案》,独立学院三个出路:一是转为民办。二是转为公办。三是终止办学。

独立学院以何种途径转设跟所谓排名,教学质量,生源质量都没太大关系,主要看当地财政能否负担,是否愿意办学。毫无疑问,从师生角度,独立学院转设最好的选择是转设公办本科,实施公办收费意味着学费大为下降,名声上也显得更加体面。然而学校能不能转公首先要考虑的是学院的举办方是谁?如果举办方是私人企业,转设为公办本科的概率就极低。那么由学校或者国企举办的学院就能转公吗?转公地方政府既要给编制还要给钱,负担办学成本。一个地方很可能不止一所独立学院想转公,这对地方政府的承接能力是很大的考验。财政实力发达的地方,如果地域内恰巧缺乏公办本科院校,那地方政府就有动力支持有实力的独立学院转公。转设为公办本科,还有个捷径就是转设为“职业本科”,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铸造更多大国工匠,教育部鼓励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为公办职业本科,命名为“”XX职业大学”。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的举办方是社会机构,出于利益角度考虑,绝大部分是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这必然带来高收费。新校名跟母体高校进行了割舍,对未来招生就业都势必带来影响。最后一条路子就是停止招生,以终止办学、逐步回归举办高校的方式实现转设。

决定独立学院转设方向的大致有三个主要因素:

一是地方政府是否支持,如果地方政府支持办学(支持指的是财政支持)那么转为公办的可能性大;

二是地方企业是否支持,如果有地方企业与校方合作,那么转为民办的可能性大;

三是看母体学校,根据教育部文件,鼓励母体学校是重点高校(比如985/211/双一流)的独立学院先行转设(比如浙大双子星,浙大城院和浙大宁理在2020年1月正式转为公办),如果母体学校实力强大,那么对独立学院的尽快转设是有好处的,如果母体学校实力不足或者母体学校需要继续扩大办学规模的(或者存在其他发展需要的)那么很有可能会遭遇停办,变成母体学校的新校区,比如: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就被母体学校合并。

独立学院终止办学

独立学院以终止办学方式实现转设,停止招生,以终止办学、逐步回归举办高校的方式实现转设。

1、同济大学同科学院

2、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

3、辽宁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4、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科技学院

5、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

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

7、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

8、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

9、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

10、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11、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由独立学院转设的公办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 → 山西科技学院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 合肥理工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 → 广西海洋学院(之前合并转设拟更名为广西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 北京金融科技学院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 张家界学院

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阜阳理工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 芜湖学院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 合肥城市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 合肥经济学院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 蚌埠工商学院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 淮北理工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 昆明传媒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 成都外国语学院

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大学,如果能用“成都外国语学院”这种公办化的校名自然皆大欢喜。然而有些社会力量办学的独立学院,改什么校名将是一个非常伤脑筋的事情,比如“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大概率转设为民办大学,且必定无法使用“同济”,“浙江”字样。如果使用办学方——宏达控股的名字,叫宏达学院/嘉兴宏达学院,妥妥的民办大学范儿,将会对招生带来极大的困难。大部分中国学生家长的水平确实只能是以校识校。早在2011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转设为青岛工学院,校名还颇有公办范,可是录取分数线随即明显下降,数百个招生计划未完成。

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为“职业技术大学”

此前,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多地的独立学院转设进程中,同样不乏将与高职院校合并组建职业技术大学的案例。 来自:鲁虺文化网 Siwer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山东职业学院 → 山东职业技术大学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 →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河北师范学院汇华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 石家庄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浙江已经成功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的独立学院

当然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们而言,最渴望学校能够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浙江有5个成功先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 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 温州理工学院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 湖州学院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 嘉兴南湖学院

“浙大双子星”——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先后创办于1999年和2001年,因为办学成绩优异,曾被教育部誉为全国独立学院的“样板”。这两所学校过去和浙大有一个“立交桥计划”,即每年成绩排名前1%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浙大学习,经过一年试学后,还可将学籍正式转到浙江大学。虽然这比高考还要难,但是有希望比没希望要好。这两所母体为浙江大学的独立学院早在2019年年底就完成转设成为公办本科院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设置申报时公示的备用名为“宁波理工学院”,最后还是审批成“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也就是说,这两所浙江省内的独立院校在转设之后,正式名称虽然不再使用原母体“浙江大学”的全称,但将继续使用“浙大”作为其校名前缀,等于换汤不换药,其实这是显失公平的做法,被人视为“紧抱大腿不放”。之后,2020年8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其中就强调“由独立学院转设的独立设置的学校,名称中不得包含原举办学校名称及简称。高等学校应保持名称稳定,原则上同层次更名间隔期至少10年”。

独立学院转设成的民办高校看起来像“公办高校”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 → 大连财经学院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大连科技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 → 长春科技学院

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 → 长春财经学院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 → 沈阳科技学院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 辽宁理工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 → 哈尔滨石油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 → 马鞍山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 福州工商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 → 潍坊理工学院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新疆理工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 → 武汉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 桂林学院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荆州学院

一般而言,以某个城市为名的高校都是公办高校的特殊属性,比如山西的运城学院、晋中学院,陕西的榆林学院、安康学院,湖南的邵阳学院等,如今,部分独立学院更名后,还是民办高校使用着公办感这么强校名,对考生的迷惑性不可谓不大。

此番独立学院转设 北京高校不再是先行者

长久以来北京高校的某些动作就是全国高校的风向标,但是在独立学院这个层面上,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独立学院都办得不怎么样。上海曾经有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两所985高校办过独立学院,虽然最后一地鸡毛,但好歹进行过尝试,而北京的985高校没有一所去举办独立学院的,是不是感到很奇怪?这个问题也很好解释,独立学院的问题其实是为了解决母体高校的资金问题,以收费为主,以教学为辅。对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而言,教育资金自然是不缺的,也就没有必要去办费心不讨好的独立学院。在北京其他的985高校自然也是不缺钱的主,其他的很多都是部属高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疏解首都功能,在2017年开始搞雄安新区,计划就是将高等教育这一类的迁移一部分,而独立学院这类的三本院校在北京自然不可能大力发展,而遗留下来的独立学院都是因缘际会的历史问题。

北京的5所独立学院其母体院校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属于211高校,首都师范大学是2017年新增补的双一流,另外两所高校都是双非院校的。这其中只有北京邮电大学属于两电一邮,比较有名气,北京工业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在强者如林的北京根本不显眼。而在2015年独立学院的排名中,只有北京工业大学的耿丹学院进入了全国百强位居第92名,其他的独立学院都在100名以外,这个教学质量可能会让人大吃一惊,但这就是事实。

2021年6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13所独立学院转设本科院校,其中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准备转设北京金融科技学院,举办方也进行了相应变更。而其他的独立学院至今未传出转设消息,以及转设方向都没有,整个北京的独立学院转设进程还不如全国独立学院转设的平均水平。其实北京独立学院的设立本身就比较晚,在这方面从来不是全国的标杆性地区。2008年出台关于独立学院转设的问题,当时北京的几所独立学院才刚刚成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成立于2008年,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成立于2005年,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成立于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成立于2004年,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成立于2004年。这其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独立学院是在2008年压哨成立,还没有捂热,在转设的问题上自然是能拖就拖!这次北京高校的表现和大家的想象大相径庭。

上海独立学院也是一地鸡毛

上海创办独立学院也都较晚,最早的创办于2004年,继2007年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由于大股东撤资导致学院倒闭关门以后,原有3届学生并入复旦大学学习,由复旦大学颁发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盖章的毕业证书,无学位证。2008年仅仅办学不到2年的同济大学同科学院也停止了在沪招生,其原因是学校硬件太差(校园面积仅165亩,不符合独立学院500亩底线),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不符合4月1号教育部新出台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借此,现沪上招生的独立学院已从原先的5所减少至现在的2所,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1.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2004年创办,2008年停止招生,2011年停办)。

2.同济大学同科学院(2006年创办,2008年停止招生,2013年1月停办)。

3.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2004年创办,现正常运作)。

4.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2005年创办,现正常运作)。

5.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05年创办,转设为民办高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独立学院转设后名称

随着独立学院转设,大量民办高校带着新面孔涌现,像“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转设为“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校名历史渊源没有隔断,很好识别。但是比如说“武汉工商学院”,校名是不是高大上?听起来所公办院校吧?其实她的前身是独立学院,而且最早的名字是“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呢?是不是很吃惊?这都行?类似有:湖南工商大学北津学院→湘潭理工学院。再举个例子: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是不是公办范十足,还有名校范儿?但是告诉你她的前身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是不是惊地下巴都要掉下来了?有人讽刺道: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不行,就改名字是行家。你有本事办成哈佛、剑桥也行啊。真别说,还真有一所“办成”为“剑桥”了——从“黑龙江剑桥专修学院”这么山寨的校名起家,经过三次更名,终于修炼成了“哈尔滨剑桥学院”。真的是“剑桥”啊,英文名也是“Cambridge University”,不服不行吧?独立学院转设更名成为民办高校后没有章法,从名称上“公办化”趋势明显,部分完全看不出民办,请考生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认清学校的历史,办学性质和层次,千万不要“以名识校”而造成志愿误报。至于像“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转设更名为“湖州学院”那是绝无仅有的,且不说转设为公办本身就很难得,转设后的校名明显比母体高校更具有综合性。但是从短期实力而言,“湖州学院”怎么也不如“湖州师范学院”的。

从目前来看,全国已完成转设的独立学院的新校名称,整体上分为三个类别:

1.全新校名

这类转设后独立学院完全采用全新的校名,跟之前的母体高校看不出有一丝关系。这类院校包括: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 南京传媒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等艺术类院校;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 保定理工学院、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 武汉晴川学院、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 西安工商学院、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 柳州工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 蚌埠工商学院 等综合类院校。

2.与原校名有一定关联性

这类院校包括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 →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 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 昆明文理学院 等;

从转设后的学校名称,我们仍可以看出,新校名跟之前的母体高校有一定的关系。

3. 去掉母体学校,采用原独立学院名称

这类院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 武汉传媒学院、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 → 大连艺术学院 等艺术类院校;

也有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 闽南科技学院、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 → 厦门工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 阳光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 文华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 三亚学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滇池学院 等综合类院校。

独立学院转设后 文凭怎么办?

一、独立学院转设改名之后毕业证怎么发?

这是广大独立学院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毫无疑问,对于在独立学院转设后进入学校的新生而言,毕业证一定也是新的毕业证。

独立学院的老生在学校转设后,是否也会发新的毕业证。根据教育部此前发布的相关文件可知,目前独立学院一共只有三种转设路径,且在校生的毕业证发放情况分别如下:

1、转公办:一般老生也能发新毕业证

案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目前,转为公办院校是独立学院们最好的转设方向,但难度较大,所以现在能转为公办的独立学院很少。其中,浙江两所独立学院和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2020年已成功转设为公办,且三所大学2020届毕业生都发了新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即浙大城市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新疆科技学院)。

值得一提的是,三所学校在转设后均有一定幅度的学费降低,采用公办高校收费标准。因此,目前看来,凡是将要转设为公办的独立学院,不光是新生会享受学费、毕业证书的变化,而且大概率学校转设前的在校生也有资格共享转设福利。

2、转民办:一般老生只能发旧毕业证

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

上面三所独立学院都是教育部同意且成功转设的学校,同时三者转设后的新校名与原名差别较大,依次为:南京传媒学院、西安工商学院、蚌埠工商学院。

2020年4月,原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权利义务全部由南京传媒学院承接。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名义招生录取入学的学生,将按“老生老办法”的原则登记注册学籍,颁发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具印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南京传媒学院”名义招生录取入学的学生,将按“新生新办法”的原则登记注册学籍,颁发以“南京传媒学院”具印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来自:鲁虺文化网 Siwer

截至目前,全国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方向时,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对以独立学院名义招生录取的在校学生,凡符合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证、学位证均以独立学院具名用印。学信网上的个人信息与招生录取学籍注册时信息一致。

3、终止办学:一般老生只能发旧毕业证

案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目前,上面两所学校均将终止办学,并入母体高校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所以老生在学校转设后发放旧的毕业证。

二、独立学院转设改名之后原来的学生将面临什么风险?

教育部解释在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转设前入学的老生,会按照独立学院的教学体系授课,进行学位授予,文凭并不会变成职业本科的文凭。而更名为职业本科后,所获的文凭也不会对升学有任何影响,并强调合并转设后的学校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本科层次教育。独立学院作为特殊体制下的时代特殊产物,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按照中国自己的教育规划,它应该退出舞台了,但是在这过程中,依法——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学院与职业院校合并转设后,从普通本科变成职业本科,学生的要求、教师的吁求、家长的希望、社会用人单位的期待等等,将面临一次强烈的冲击,急需官方对这种“偏见”予以必要的引导。

主要有以下两点风险:

1、毕业文凭可能受影响

大部分学校在独立学院时期,或许还可以凭借母体高校的名气以及资源共享吸引考生报考,而转设后,校名跟母体高校彻底剥离,这些优势将荡然无存。

比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转设为成都锦城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绵阳城市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20年文理科二本录取分数线均高于省控线40分左右。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2020年本科二批理科录取分数线高出省控线13分,文科本科高出省控线9分。转设后,两所高校都“抛弃”了足够吸引考生的“四川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校名前缀,取而代之的是“成都”和“绵阳”,很显然,名称的变化使得学校不再高端大气上档次。尤其在众多独立学院还没有完成转设的时候,这两所高校就显得更加弱势,在考生乱花迷人眼的选择中,势必会对着两所学校2021年的招生产生不利影响。

2、学费可能进一步上涨也可能下降

以独立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2020年的学费为例:国际商学院、工学院、人文学院学费为46600元/学年,国际设计学院学费为56600元/学年。住宿费4200元/学年。该校尚未转设,未来具体学费不清。

独立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2020年的学费:69800元/学年,住宿费5000元/学年。该校2021年转设为民办高校,具体学费不清。

独立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的学费:英语专业的学费为30000元、通信工程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学费为36000元、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费为39000元、财务管理(国际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费为34000元、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专业的学费为32000元等、数字媒体艺术45000元/学年。住宿费(六人间):3000元/ 学年。该校尚未转设,未来具体学费不清。

独立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的学费:69800/学年,住宿费:8000元/学年。

有些独立学院本身就有社会举办方,在转设为民办院校后,可能会保持不变。但是有些独立学院可能因为没有社会举办方,学费并不是非常高,但如果转为民办院校以后,由社会资本出资办学,学费仍有一定可能进一步上涨。

①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民办的温州商学院举例:

在转设前,本科收费15000元/学年,专科17000元/学年,住宿费800至1200元/学年。

转设为民办本科后,普通本科、专科35000元/学年,艺术本科39800元/学年,专升本28000元/学年,住宿费均为3000/学年;

当然独立学院转设为公办本科后,学费会大幅度下降。

②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转设为公办的温州理工学院举例:

在转设前,本科收费18000元/学年,22000元/学年,24000元/学年,26000元/学年不等,住宿费,1200元/学年(6人间),1600元/学年(4人间)。

转设为公办本科后,本科收费:4800~5500元/学年

专升本 4800元/学年, 5500元/学年, 6300元/学年。

③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转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举例:

在转设前,收费标准:建筑学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学费为18000元/学年,中美合作办学(中美联合培养班)专业学费为25000元/学年,其余专业学费均为16000元/学年,住宿费为1200元/学年。

转设为公办本科后,收费标准:6325元/学年;5520元/学年;5500元/学年;4800元/学年;艺术类,9000元/学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8800元/学年。住宿费按1600元/学年。

1952年院系调整之殇

1952年院系大调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一次规模的院系调整。其实1951年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不过,以1952年规模最大,时间最为集中,故名。许多综合性大学被拆分,而中国一夜之间冒出许多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受到重创。这一按照"苏联模式"和工业化建设需求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改革,改变“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向为工业建设服务的苏联教育模式大变革的时代。“否定旧的,学习新的,就是学习苏联。”这次变革影响了几代知识人的命运,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亲历者“渐渐感觉到一些东西是错误的”。

1951年11月,在经过小范围的试验后,中央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轰轰烈烈的全国院系大调整。在高校的中国现代科学家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名牌大学无一不伤筋动骨。此举是为了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英美高等教育体系,改造成苏联式高校体系,为了工业化目标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减少综合性院校的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历史悠久的知名院校被拆散,综合性高校大幅减少,全国出现了很多单科专门型的高校,同时私立高校、教会高校则退出了历史舞台。此举为新政权确立在高校的实际权威扫清道路。院系调整造成了长期形成的大学传统的断裂,有人说影响了大师的造就。

1949年,“最高领袖”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强调:“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他因此一一点了教会大学的名。颇有戏剧性的一幕是,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长马叙伦开始亲自将这些教会大学,包括他所喜爱和关心的之江大学“送走”。1950年6月,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1951年1月,政府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的指示》,各教会大学被迫与国外教会脱离关系。燕京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这些似曾听闻过的年代久远的学府,集体消失了。那时的莘莘学子如今已成垂垂老者,最年轻的也已到了古暮稀年。对于那些失去母校的老人们来说,他们再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大学。燕京大学的校友也只有在未名湖畔铭刻的“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石碑上,才能找到熟悉的“燕京大学”四个字了。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浙大被肢解,险遭亡校。浙江大学的主力分别调往复旦大学等18个学校,本校仅存原工学院的4个系和理学院的“挑剩”部分。相对于院系,浙大调出的骨干教师更多。中国南方最好的理学部被整体调往复旦大学,工学部实力减至原来的七分之二,浙大文学部、农学部、医学部被分为三所单科性学校,即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由一个拥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七大学院的综合型大学变为一个“工学院”。

“每年4月1日浙大四校区内、西子湖畔,复旦人马充斥”的奇观。在这场轰轰烈烈建设新复旦大学的过程中,浙江大学等学校倾其所有文理之人力物质资源于复旦。由于时代限制,考虑到对江浙原国民党政权的大学重镇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进行战略性削亡肢解,由教育部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做出分离浙大的决定,并派员出面对广大师生做思想工作,陈立等部分名教授和大批师生接本部苏步青来信,于安徽五河农村的土改现场连夜开会,并第二天步行80里转舟车赶回杭州,反抗军队接管委员会的命令和向华东军政委员会申诉。当时竺可桢、马寅初、王淦昌、贝时彰、束星北等已经奉令调往北京、山东等地,所以在一片争议和反对声浪中,1952年8月争取还是最终失败,按教育部的方案,不管“硬要把全国第一流的文理学院划分到很一般的小学校去,一些老先生有看法,有争论”,苏步青甚至是在被军管会灌醉的情况下硬推上离杭火车,苏步青、陈建功、吴定良、谷超豪、胡和生、夏道行、卢鹤绂、吴征铠、陈耀祖、谈家桢、谭其骧(先期已去)、谢兰安、沙昭宇、卢庆骏、石钟慈、丁大钊、裘志洪、于同隐、孙宗彭、金鉴明、戚叔含、方重、盛祖嘉、郦庚元、赖祖武、殷鹏程、叶敬棠、龚升、张素诚等大批教授师生及其家属数百人和相关院系图书设备浩浩荡荡离杭赴沪。杭州仅留四个工科系和两位一级教授维持,“惨淡经营”,本来被要求改名“浙江工学院”而彻底亡校(事实上中央大学已经在大陆亡校了),但是被抵制。浙江大学遭遇重创,对其后三十多年学校的发展和培养一流人才造成了巨大困难并影响至今,相当长时间也影响了其国内外的地位。同样悲剧的还有清华、同济、交大、南大、中大、武大、厦大、山大等 。

院系大调整的痛

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清华成为一个纯粹的工科院校,北京大学集中了北京高校除了工科以外几乎所有专业的精华,成为事实上的中国最高学府。教育部的编号中北大第一,人大第二,清华第三,可见一斑。而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被拆地四分五裂,高校丧失部分教学自主权,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痛。

私立高校退出历史舞台,早在院系调整之前,政府就开始逐步取消教会大学,并改造和限制私立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私立大学全部被裁撤。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在院系调整中被裁撤,分别并入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

经过1952和1953两年的大规模院系、专业调整,全国高校由原来的211所减为182所(另一说由原来的210所下调为181所,共减少了29所):综合大学14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政法院校4所,财经院校6所,艺术院校15所,语言院校8所,体育院校5所,民族院校2所。

在此次调整中,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被称为1952年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五所大学原有的工科除浙江大学稍微好点外,基本被剥离,同时文法商管医各科实力也大幅下降,直到几十年后的中国大学大合并时代,才开始真正恢复元气,部分高校的简要调整情况如下:

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南京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调整后的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主体,并入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同时并入复旦大学德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组以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

浙江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浙江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调整后的浙江大学只保留工学院电机、化工、土木、机械四系,并入之江大学相关工科及厦门大学电机系。

厦门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厦门大学拥有5个学院18个学系。调整后仅保留文、理两个学院,而且由于拆出的学院基本都在其他城市,在后来的合并潮中也无法合并回来,基本上是有出无进。

武汉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武汉大学拥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调整后的武汉大学仅保留文理学院,同时并入广西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南昌大学的相关科系。

中山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山大学拥有八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师、研),调整后的中山大学保留文理法研学院,并入岭南大学文、理学院,并将广州以及中南地 区部分高校的有关系科调入。

清华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拥有五个学院(理、工、文、法、医), 调整后的清华大学只保留工学院,同时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各系。

同济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同济大学拥有五个学院(理、工、文、法、医),调整后的同济大学文、理、法、医均被剥离,同时调入华东十余所高校土木建筑系,遂成为国内最大的以建筑土木工程为主的工科大学。

四川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四川大学拥有六个学院(文、理、法、工、农、师范),调整后的四川大学保留文、理、法三个学院。

山东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山东大学拥有五个学院(文、理、工、农、医)。调整后的山东大学保留文、理、医三大学院,不过1956年医学院又独立出去了。

1952年的院系调整,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初步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不仅是老牌大学的地位、专业,更重要的是学术精神、校园文化也遭到摧残,其他民国时期的顶尖的国立大学,如山西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也从此一蹶不振,很多知名的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更是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由原北京大学法律系、政治系,原清华大学政治系,原燕京大学政治系大部分师生,原辅仁大学社会学系社会民政专业少数师生及原北京大学的一部分行政人员组成,并由华北行政委员会及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调来一批老干部担任各级领导干部。这就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著名的“八大学院”(其他7所为北京医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之一。

就总体而言,院系调整加强了工业、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固然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对新政权的工业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改变了旧中国工程技术教育过于薄弱的状况。但是其缺失不容轻忽,院系调整时由于过度照搬苏联模式,导致了很多高校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以清华大学为例,历史上,清华大学原是一所有着浓厚人文底蕴和文理工结合的一流综合性大学,上个世纪初在人文与科学方面曾经璀璨一时,群英荟萃,如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朱自清、胡适、王国维、顾毓秀、闻一多、金岳霖、冯友兰、潘光旦、曹禺、钱钟书等,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作出了辉煌贡献。但院系调整取消了清华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和理科,大大影响了清华大学此后的发展。工科的发展与理科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理科知识作为知识基础,工科不可能单科独进。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而到1962年则仅占0.46%。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取消了大学中的政治学系科,也不允许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政治学被取消、法学日渐式微,宪政理念尚处于萌芽状态、远未进入治国理念,也与这次院系调整后政法教育的缺失有直接因果关系。

另外,院系调整指导方针的后一部分,即“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却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由于照搬苏联高校系科设置模式,使原有的一些素负盛名的综合性大学程度不等地有所削弱。如解放初期的南京大学曾有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共42个系科,院系调整后仅保留了文、理方面的13个系,其中心理学系自1952年后即未再招生,仅有其名而无其实。尽管通过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新建了天文学系,加强了地学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系科,但人文科学领域的哲学系,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法律、政治等颇有特色的系科或者被调出,或者被撤销,不能不说是院系调整中的一个失误。此外,院系调整后形成的“综合大学(文理学科型)—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专门学校”的高校设置模式,往往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互脱节和分离,影响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影响了学科的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妨碍了以后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结合。

院系调整最大的缺点是统得太死,如过分强调高度的集中统一,地方特殊性照顾很少,高等学校主动权也太少,不利于学校因校发展和办出特色;没有多学科性的综合大学,专门学院过于单一,不利于新学科、新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只注意一种模式,过于呆板划一,实行的是统一专业设置、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过程和统一教学管理,这不但妨碍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

1953年9月,高教部长马叙伦在《关于综合大学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中,既充分肯定了院系调整的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他说:“首先,有过急的毛病,例如在某些地方一下子摆出的摊子过多,而事前准备不足,以致某些独立出来或新设立的院校,内容并不充实,同时却使调整后的个别综合大学的力量被削弱,被分散”;“第二,在某些地方调整时未能照顾到某些大学的原有的优点与系科特长,以及其本身的实际需要,或者移重就轻,使其多年积累起来的能代表该校特点的教学基础失掉应有的作用,或者把某些重要科系连根拔掉,使该校其他相关科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受到影响”。马叙伦还指出:“在处理文法等系科的作法上,有些是更不妥当的”,如“只看到其课程内容陈腐又非目前急需的一面,有时就采取绝对办法,单纯地调出、合并或取消,而不是有区别有步骤地加以合理取舍,逐渐改造,以适应将来的需要和发展。”马叙伦的分析既辩证、全面,又剀切中肯。对于全国院系调整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尽管事后也曾采取了某些补救措施。而这一历史缺憾,直到80年代后才真正开始得到弥补。在今天,我们通过这次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知识形态和高等教育人才的大变迁,反观我们的得与失,以知史得进步。

大学坚守定位。大学是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传承人,大学是一个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大学也是一个国家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之大,不仅在大师,更在于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为民族传承文明。

消失的九所世界级教会大学

中国在1949年前有许多大学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可以说是当时的世界级大学。不过,在1952年中国院校调整中这些教会大学也集体消失了。当然消失的不仅仅是大学,而是……

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创办于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外名声大噪。在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中国大陆国民政府迁台后,燕京大学在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在中国大陆,其资产由中国政府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

辅仁大学(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25年由罗马教廷创办,20世纪初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并驰名于海内外华人社会。创始人之一同为复旦大学的马相伯先生。1952年在中国高校调整过程中被撤销,其校舍划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北校区。人员与系所编制则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现辅仁大学旧址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为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联合开办。鼎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大陆许多知名学者如老舍先生、历史学家顾颉刚、墨学大师栾调甫、戏剧学家马彦祥等纷纷到此执教。齐鲁大学是当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在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中被撤销,原校址今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其各学科分别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

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于1900年由基督教监理会在中国苏州创办,其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1951年在台湾复校,也是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会计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以“光与真理”为校训。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先。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给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该校培育了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等一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

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是中国第一所开始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由中国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所设学科有语文、象数、格物、致知四门。震旦大学之名相当霸气,“震旦”一词来源于印度梵文,意为中国,在英语中有曙光、黎明之一,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和L'Aurore。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将震旦大学各院系分别归并上海市各有关高等学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

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是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在中国高校中有一定历史地位,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翻译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之江大学宣告结束。当年“杭州大学”这块金字招牌一夜间消失 如今要重建?

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于此。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是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撤销建制,主体文理学院并入南京大学,教育系并入南师大,农学院参与组建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高校。金陵大学还有电影和广播,被并入了北京电影学院。东南大学、南工大也接收了相关学科。其历史档案划归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将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金大鼓楼校址。

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前身为格致书院,开创了中国华侨教育的先河,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创办,当时以钱树芬为首的一批爱国校友倡议接办学校,同年7月经广东政府批准,学校收归中国人自办,并正式改名私立岭南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1927年4月学校宣布停办。1952年岭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与国立中山大学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并,组成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这些学校校名响亮、霸气,且实力都不凡,即使是在大学更名热的今天,也没有哪一所大学有这样的“资格”再延续这些大学名,只能让它们永远的留在历史中。

那些曾经的国立大学

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广义上相对私立大学定义,即“国家直属的大学”,狭义上主要相对于省立大学、市立大学、私立大学而定义。即是由中央政府正式设立或直辖,教育部直接管理,校长由中央任命,经费来自国库,并冠以国立之名称的公立大学,不受地方政府和组织管辖和干预。

清朝,全国仅有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一所国立大学,由中央直辖。另有两所公立大学: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这两所大学分别由直隶总督与山西巡抚所辖,并非直隶中央,性质为省立。

清末建了4所国立大学,民国时期建了32所国立大学。那时候基本上没有排名一说,各有千秋。

一、北洋政府时期最早的四所国立大学:

1、国立北京大学1912年,北京

2、国立北洋大学1895年,天津

3、国立山西大学1918年,太原

4、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南京

二、国民政府时期设立的32所国立大学:

1、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11月,广州(1926年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2、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7年3月,南京(1928年2月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1928年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解放后更名为南京大学)

3、国立劳动大学1927年5月决定筹建,9月开学,上海(1931年解散)

4、国立同济大学1927年8月,上海

5、国立第三中山大学 1927年8月,杭州(1928年7月改称国立浙江大学)

6、国立暨南大学1927年9月,上海(1949年8月解散,1958年在广州复校,称暨南大学。1991年在台湾南投复校,称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7、国立第二中山大学1927年11月,武汉(即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7年12月解散,以此为基础于1928年成立国立武汉大学)

8、国立清华大学 1928年,北京(后更名为清华大学。1955年,在台湾新竹复校,仍称国立清华大学)

9、国立青岛大学 1928年,青岛(由省立山东大学改归国立,1931年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解放后更名为山东大学)

10、国立四川大学 1931年,成都(1931年四川省自设“国立四川大学”,1932年被教育部编入“国立”统计,但并不属中央直属且无国库经费,1934年3月,中央政府明确川大经费“得与各国立大学平列”,由此正式改归国立)

11、国立东北大学 1937年5月,开封(1937年1月,省立东北大学南迁开封,5月改国立,6月迁西安,解放后主要院系成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复名东北大学)

12、国立湖南大学 1937年7月,长沙(由省立湖南大学改国立)

13、国立厦门大学 1937年7月,厦门(由私立厦门大学改国立)

14、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8月,长沙(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南迁长沙,1938年4月西迁昆明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解散,三校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15、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7年9月,西安(1938年3月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撤销建制,单独设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

16、国立云南大学 1938年7月,昆明

17、国立交通大学 1938年,贵州(此为交通大学唐山分校、北平分校联合,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返唐山复校为国立唐山工学院,1972年迁四川后改名西南交通大学、北平校返北平复校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另,抗战期间交通大学上海分校被汪精卫政府接管,并命名为伪“国立交通大学。)

18、国立广西大学 1939年,桂林

19、国立中正大学 1940年,南昌(1949年更名国立南昌大学,后成为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才是正身,有政府大印的),1989年在台湾嘉义复校,仍称国立中正大学)

20、国立复旦大学 1942年1月,重庆(1946年迁上海)

21、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1942年,开封(今河南大学,1927年6月河南省政府自设“国立开封中山大学”,7月改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1930年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42年改归国立河南大学。)

22、国立贵州大学 1942年,贵阳

23、国立重庆大学 1942年,重庆

24、国立山西大学 1943年4月,韩城(1946年3月迁太原)

25、国立台湾大学 1945年,台北(乃由旧台北帝国大学改制而成)

26、国立安徽大学 1946年,安庆(1949年迁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

27、国立兰州大学 1946年,兰州(由国立甘肃学院改建)

28、国立政治大学 1946年,南京(后解散,1954年在台湾复校,仍称其名)

29、国立南开大学 1946年10月,天津(由私立南开大学改归国立)

30、国立浙江大学1928年,杭州

31、国立英士大学 1928年,金华(1950年解散)

32、国立长春大学 1946年10月,长春(由接收的伪满洲国高校改建,1948年解散)

抗战前已建立的国立综合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浙江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国立同济大学、国立暨南大学

抗战爆发后建立的国立综合大学:

国立东北大学、国立山西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国立安徽大学、国立湖南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国立中正大学、国立贵州大学、国立兰州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国立云南大学、国立重庆大学

五所国立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

武汉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国立武昌大学)

浙江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南京大学)

河南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国立河南大学)

另台湾复校一所:名称:国立中山大学

民国五大名校

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并称民国五大名校。

中国五大母校

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并称为1952年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

五所大学原有的工科除浙江大学外,基本被剥离。文法商管医各科也大大受损。其他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如山西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也是一蹶不振,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更是退出历史舞台。

2000年前后,浙大、武大、中山(此处中山大学不简称中大,是为了不与中央大学混淆)三所学校与其部分分支衍生的高等院校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合并。

浙大的王牌学科医学、农林学等学科,武大工科中王牌学科中测绘、水利、医学等学科,中山王牌学科医学,经合并后而一夜壮大,恢复元气。

而南京大学纯粹只出不进,南京大学原本准备合并东南大学,最终失败告终,只出不进的南京大学,虽发展迅速,但亦不复当年民国第一校的风采。

厦门大学则因福建省高等教育滞后等原因,未能合并恢复,至今工科尚未恢复元气。

新浙江大学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新武汉大学由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学院、湖北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新中山大学由原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而成。

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五所中国顶尖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考。此即民国五大名校名称的来历。同时期比较优秀的学校还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东北大学等。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即今之大学四年级学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竺可桢带领下的国立浙江大学汇聚了一大批著名学者。数学有钱宝琮、陈建功、苏步青,物理有胡刚复、王淦昌、朱正元,化学有王葆仁、王琎、卢嘉锡,生物有罗宗洛、贝时璋、谈家桢,土木工程电机有钱令希、王国松,历史、地理有谭其骧、任美锷、钱穆,农学有蔡邦华、吴福桢,教育有费巩、黄翼、丰子恺等。在学生中后来亦有李政道、吴健雄、谷超豪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出现。竺可桢时期的浙大,浙江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以文理称雄中国,与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并称“民国四大名校”。

致青春:国立中央大学

曾经“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不是清华,也不是北大,而且这所大学,大师云集,还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在社会上被誉为中国最温和的大学,中国最美大学之一。她就是1928年合并后正式定名的“国立中央大学”(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NCU,1928.5.16~1949.8.8),这是民国时期中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高等学府。

曾经清华+北大+南开 都不如国立中央大学厉害

国立中央大学之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任首任校长,他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1923年南京高师全部并入。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等江苏省9所专科以上学校合并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江苏大学,同年定名国立中央大学。学校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37年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松林坡,后又在重庆嘉陵江上游的柏溪建设了新校区。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次年校名去 “国立”两字而径称“南京大学”;

民国时的中央大学执中国高等教育之牛耳,为当然不让的民国第一学府,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中央大学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即使合并后的西南联大也与中央大学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央大学有多厉害,1940年建设了中国最早的原子能研究基地。在民国30年、32年(1941、1943年)教育部两次遴选出的声誉卓著、具有特殊贡献的“部聘教授”45人中,仅中央大学就入选12人。国立中央大学一家的年度经费、系科数、学生数、教职员数几乎相当于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总和。在抗战初期,全国大学名校“联考”统一招生中,更是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考生将国立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来填报。

国立中央大学当时的师资力量就相当的强大,不少的大师级人物都曾位于这所院校教学过,最巅峰时期全国三分之一的部聘教授全在这。在国立中央大学的讲台上,你不知道会有哪位大师为你上台讲课,又会有哪位大师来演讲,像梁启超、杜威、罗素等人都曾应邀到校亲自发表演讲,1924年4月20日,印度文豪泰戈尔来访中国,就由著名诗人徐志摩陪同在此演讲。

以下是国立中央大学的家谱:   

一 、1949迁台复校

中央大学(台湾)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1962年,中央大学在苗栗复校,建立地球物理研究所,1967年迁至中坜,1979年复名。

二、大陆→调整成19所高校——拆分出5所985大学,7所211大学

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去掉“国立”二字,迳名南京大学;为了学习苏联的大学模式,在1952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被拆分为19块,名噪一时的超级大学从此解体。其中9所历经沧桑,现今依然坐落在江苏。百年校庆时江苏省政府铸九鼎赠与九所高校,意味同宗同源: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和江南大学。其它院系相继成立的独立院校发展成为: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 

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1949年前的国立中央大学并没有被拆分,而是全部、完整地改名为南京大学、被南京大学全盘继承了。现在的南京大学与1949年前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东南大学是同一所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拆分的是南京大学,而不是“国立中央大学”,也不是“国立南京大学”。

留驻南京:

1 文,理+金陵大学→南京大学

2 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3 水利学院→河海大学

4 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5 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6 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

7 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

8 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外迁:

9 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

10 航空学院→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

11 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12 食品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大学→江南大学 (无锡) 

13 农业机械学院→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江苏大学 (镇江)

14 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 (上海)

15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16 金陵大学影音部→-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

17 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

18 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19 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 

原来全国那么多耳熟能详的高校追根溯源是国立中央大学的分支。如果国立中央大学的继承者南京大学当初不是被拆分成,那今天岂不也是个世界顶级大学?因为就是这么一所大学,拆出来大部分院系都能成立211的大学,拆完还是985,211的大学。排名还常年位于我国前十,甚至是前5。怎么能不让人钦佩呢?

985、211工程院校改名历史

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211工程”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而且各自互不隶属,实际“211工程”高校为116所。()内为原名或组建主体,鲁虺文化网整理编辑

“211工程”大学名单(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
北京(26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工业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学院)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合并)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广播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政法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学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钢铁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上海(9所)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大学 (原上海大学、上海工业大学、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中国纺织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天津(4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 (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 西南大学   
河北(1所)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工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合并)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工学院) 东北大学 (东北工学院) 辽宁大学 (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运学院)    
吉林(3所) 吉林大学 (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 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延边科技大学(筹)合并)
黑龙江(4所)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农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工学院) 苏州大学 (原苏州大学、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合并)
河海大学 (华东水利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药学院、南京中药学院合并)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 (华东工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学院)
江南大学 (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学院)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 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    
安徽(3所) 安徽大学 (合肥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原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学院合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合并)    
山东(3所) 山东大学 (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地质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合并)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合并)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学院)
广东(4所)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工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 广西大学 (原广西大学、广西农业大学合并)    
四川(5所) 四川大学 (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唐山铁道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财经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学院)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陕西(7所)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学院、西安航空学院合并)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学院合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合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 西北建设工程学院合并)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新疆(2所)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海南(1所) 海南大学    
宁夏(1所) 宁夏大学 (原宁夏大学、宁夏工学院、 银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含宁夏教育学院)合并)    
青海(1所) 青海大学 (青海工学院)    
西藏(1所) 西藏大学    
军事系统(3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沙工学院)

早在1959、1960年,就曾将20+44所高校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国务院重新确定北大、清华等88所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1999年,全国高校分为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省属高校,中央部属111所高校中教育部直属72所,其他39所。

为了比学赶超,国家教委1991年12月提出“211”工程设想,1993年决定设置“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1994年5月开始启动部门预审。1995年,首先入选的15所大学基本上为综合和理工类大学,1996年增加12所,是为第一批;1997年增加67所,第二批。十年后,2005年增加第三批12所,以后又增加了6所。此外,中国高校还分为副部级、厅级、副厅级。目前有31所副部级和1所副大军区级,这32所高校也都是985工程高校。其他大学、学院等本科学校是厅级,高等专科学校是副厅级。

1998年5月4日北大校庆时,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首先进入的是北大、清华,次年加进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京大学、科大、哈工大七校,是为所谓世界一流大学;2000—2003年又相继增加25所世界高水平大学,这是985工程一期。2006年,增补国防科大、中国农大等5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201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42所双一流高校仅仅3所未更名

根据不完全统计,近20多年来,在2000所公办普通高校中,有近一半都改过名字。全国各类高校中,“985工程”高校校名稳定性最高,老校名绝大多数都存活了下来。这主要是因为“985”的校名本身已成为良好品牌,多数高校早已驰名海内外,进入平稳发展期。在“名字就是最好的招牌”的情况下,自然不会轻易变更校名。

“双一流”高校在历史上都曾叫过什么名字?根据各高校官网公布的校史记录,整理了42所“双一流”高校的简版更名史,一起来了解一下↓↓

42所“双一流”高校更名史

注:其中部分高校更改名称为多所院校合并名称

北京大学

1898 京师大学堂——1912 国立北京大学——193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1911 清华学堂——1912 清华学校——1928 国立清华大学——193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1897 求是书院——1902 求是大学堂——1903 浙江高等学堂——1927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4 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1928.7 国立浙江大学——1950 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

1902 三江师范学堂——1906 两江师范学堂——1914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 国立东南大学——1927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2 国立江苏大学——1928.5 国立中央大学——1949 国立南京大学——1950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1905 复旦公学——1917 私立复旦大学——1941 国立复旦大学——1949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1896 南洋公学——1911 南洋大学堂——1929 国立交通大学——1949 交通大学——1959 上海交通大学

天津大学

1895 北洋西学学堂——1896 北洋大学堂——1913 国立北洋大学——1928 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1937 西安临时大学——1938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51 天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1896 南洋公学——1911 南洋大学堂——1929 国立交通大学——1949 交通大学——1959 西安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1902 三江师范学堂——1905 两江师范学堂——1915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国立东南大学——1927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3 江苏大学——1949 国立南京大学——1952南京工学院——1988.5 东南大学

南开大学

1919 南开大学——1937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 国立南开大学——1949 南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1952 华中工学院——1988 华中理工大学——2000 华中科技大学

吉林大学

1946 东北行政学院——1948.5 东北科学院——1948.11 东北行政学院——1950 东北人民大学——1958 吉林大学

武汉大学

1893 自强学堂——1902 方言学堂——1913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 国立武昌大学——1926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 国立武汉大学——1949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1921 私立厦门大学——1937 国立厦门大学——1949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1901 山东大学堂——1904 山东高等学堂——1911 山东高等学校——1926 省立山东大学——1928 国立山东大学——1929 国立青岛大学——1932 国立山东大学——1945 临沂山东大学——1951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1924 私立青岛大学——1930 国立青岛大学——1959 山东海洋学院——1988 青岛海洋大学——2002 中国海洋大学

中南大学

2000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1924 国立广东大学——1925 中山大学——1926 国立中山大学——1927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 国立中山大学——1949 中山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1949 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 大连工学院——1988 大连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1929 重庆大学——1935 省立重庆大学——1943 国立重庆大学——1949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1956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8 电子科技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1952 华南工学院——1988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1896 四川中西学堂——1902 四川通省大学堂/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16 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31 国立四川大学——1950 四川大学——1994 四川联合大学——1998 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

1909 甘肃法政学堂——1913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8 兰州中山大学——1931 甘肃大学——1931 省立甘肃学院——1944 国立甘肃学院——1946 国立兰州大学——1949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1923 东北大学——1950 东北工学院——1993 东北大学

同济大学

1907 德文医学堂——1907 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 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 同济医工学校——1917 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7 国立同济大学——1949 同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1937 陕北公学——1939 华北联合大学——1948 华北大学——1952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1940 延安自然科学院——1946.1 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6.11 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1947 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1948 华北大学工学院——1951 北京工业学院——1988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1902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4 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1908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2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 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1927 京师大学校师范部——1928 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1929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9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1941 民族学院——1993 中央民族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95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66 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 长沙工学院——1978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20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2 中俄工业大学校——1928.4 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1928.1 哈尔滨工业大学——1936 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1938 国立哈尔滨工业大学——1949 哈尔滨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公元976 岳麓书院——1897 时务学堂——1899 求实书院——1902 省城大学堂——1903 湖南高等学堂——1912 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 省立湖南大学——1927 湖南工科大学——1928 省立湖南大学——1937 国立湖南大学——1949 湖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34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8 国立西北农学院——1949 西北农学院——1985 西北农业大学——199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2 北京航空学院——198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1905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14 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923 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8 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1937 西安临时大学——1938 西北联大农学院——1938.7 国立西北农学院——1950 北京农业大学——1995 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1938 国立西北工学院——1950 西北工学院——1957 西北工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1951 华东师范大学——1972 上海师范大学——1980 华东师范大学

云南大学

1922 私立东陆大学——1930 省立东陆大学——1934 省立云南大学——1938 国立云南大学——1950 云南大学

新疆大学

1924 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28 新疆省立俄文法政学校——1930 新疆俄文法政学院——1935 新疆学院——1950 新疆民族学院——1960 新疆大学

郑州大学

1956 郑州大学

“双一流”高校里谁最爱更名?

“双一流”高校更名次数

10次

北京师范大学 湖南大学

9次

东南大学

8次

南京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衣业大学

7次

武汉大学 兰州大学

6次

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 四川大学

5次

中山大学 新疆大学

4次

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云南大学

3次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重庆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2次

华中科技大学 厦门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1次

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0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南大学 郑州大学

“双一流”高校中,校龄超百年的18所,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33所,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有9所。其中,更名次数最多要数北京师范大学和湖南大学,分别改过10次,其次是更名9次的东南大学。

而也有几所高校可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次都未更名,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和郑州大学。其中,中南大学建校时间较晚为2000年,中国科大和郑州大学分别是1958年和1956年。

“双一流”高校在哪个历史阶段更名次数最多?

  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42所“双一流”高校更名次数总和达136次,最集中的是在1928年,更名次数共18次。

  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里,“双一流”高校更名总次数为70次,其中36次集中在1949年至1952年,占总数的一半。

“双一流”高校哪些更名最终又“回归初心”?

回顾历史,高校更名失败的也不少,如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百年川大。怎么回事?

1994年4月,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成都科大很多老师反对用四川大学的招牌,才搞了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四川联合大学,也许是希望大家脑中想到的是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合大学”吧?没想到适得其反,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所新设立的民办高校。于是,1998年底复名为“四川大学”。

还有南开大学,经历了30年合并、迁移,在1949年恢复了最终的名字。东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分别在1993年和1980年恢复本名。

大学改名成功后,毕业证上的校名怎么办?

“大家好,我本科读的是上海纺织工学院,本科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硕士就读于中国纺织大学,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真是发生的事情。

在中国,高校改名是件很普通的事情,有些是因为历史原因,有些是为了扩大地域,也有些是为了突出热门专业抢占热门名词,当然改名字也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也有短时间改了几次的,有些是因为合并学校而改的,或者被兼并没了,但是无论怎么改都是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而且这些改名也是教育部批准的,所以说对毕业生没有影响,这点不用担心。

那么很多人也许有这样的疑问:高校改名了毕业证是印新校名还是旧校名?如果你还没有毕业,学校就已经成功改名了,那么毕业证应该印什么新校名还是旧校名?

如果毕业证还是旧校名,学校已经不叫那个名字了,还拿着以前学校名字的毕业证会有影响吗?这个完全不用担心的,学校改名让它改名去呗,你什么事都不用做(事实上你对此也做不了什么)。因为只要你是在正规高校毕业出来的,在学信网上可以查到你的学籍信息。不管学校换了啥名,甚至连学校都没了,你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依旧具有法律效力,你的学籍信息依旧存在。对自己继续深造或者工作都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

之前对于高校合并升格而言:

如果在你毕业之后改的名,那么你的毕业证就是原来学校的名字;

如果是在你没毕业时改的名字,那么你的毕业证将是新的学校名字。

一、学校改名字,对已毕业的同学没有什么影响

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学校没有改名字,等到自己毕业了,忽然学校改了一个名字。那自己以前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还有用吗?可以很明确告诉你,当然还有用。毕业之后的事情,不能再算到毕业前了。尤其是你的毕业证,这个是没法收回的,有些同学还想着是不是可以回去以挂失为名换个毕业证呢?重新向学校申请一本毕业证不就可以拥有以新校名落款的毕业证了吗?想多了。毕业证每人只能颁发一次,不可能颁发第二次。丢失了也不可能补办,学校也只是给你开张与原毕业证具有同等效力的证明罢了。因为当年的毕业证的编号都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的。所以,以前是怎样,与改名后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个可以放心。总之呢,无论大学怎样更名,你的那本印有旧校名的毕业证书都是有效的,你什么都不用管。

二、所在的大学升本了,自己的毕业证怎么办?

同样,毕业之后,所有的东西是照常的,都是一样的。尤其是一些曾经读专科的同学,毕业之后发现自己学校居然升本了,那自己可以回去换个毕业证书吗?这都是不可以的,既然已经毕业,那都不能变。唯一不变的就是你的毕业证的效力还在,这个倒是可以放心。倒是在校的同学稍微好一点,当然,哪怕你所在的学校升本了,你所读的专业升本了。你进校门的时候是专科,那还是专科,只能从下一年的招生中,再招收本科生。你自己毕业的时候,唯一的好处就是学校名字变成别的了,而没变的就是你还是专科学历,不可能因为学校升本学历自动升级。

比如:2008年年底,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划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为广外的二级学院。该校原所属专业由专科上升为本科学位,但当时财经学院在校生毕业后仍发原有专科文凭。鉴于目前该校仍有在校生,因此暂时保留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名称,待目前在校学生毕业后,再撤销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建制。2009年入校的学生在毕业时将直接颁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文凭。

三、毕业的照常,没毕业的可能改变

就以甘肃政法大学为例,以前毕业的同学,哪怕是刚毕业一年的同学,那毕业证上也是甘肃政法学院,这个是不能改变的,但这个毕业证是真的,到哪里都是社会认可的。但从2020年开始毕业的同学,那毕业证上就是甘肃政法大学,这个的确是可以改变的,哪怕进校门的时候是甘肃政法学院,但毕业了成甘肃政法大学了,那毕业证就以大学署名,这个是可以的。

独立学院转设后学生学籍学历问题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了“转为民办、转为公办、终止办学”的转设路径;并针对“校中校”独立学院(没有社会合作方,仅由高校举办),提出“可探索统筹省内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合并转设”。《实施方案》印发后,各地独立学院转设进度加快,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实施方案》中提到的“合并转设”,是指独立学院整合优质的高职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成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校的名称一般为XXXX职业大学或职业技术大学。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本科层次教育,与普通本科高校同属一个层次,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取得本科学历。

在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在校学生关注的转设后本人学籍学历问题,按照《实施方案》,完成转设的学校,本着“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妥善处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独立学院转设后,学生的学籍学历信息由各高校据实在学信网注册,一是对于转设前以独立学院名义招收的学生,可使用该独立学院的名称注册学籍、颁发学历证书并注册学历,学生就业、升学按照原有独立学院普通本科毕业生的身份进行;二是对于转设后以新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按照转设后的校名注册学籍、颁发学历证书。

1)新老学生标准相同,统一颁发新校名毕业证。以浙大城市学院为例,该校在明确转设后,不仅很早就按照公办标准收费,也明确了将统一颁发新毕业证。

这类做法主要存在于确定转设为公办的院校,因为与当地政府的声誉有关,都会选择这类能够赢得学生好感的方案,随之而来的还有分数线上涨知名度上涨。

2)老生照旧新生新标准,按照入学时间颁发。对于多数独立学院来说,转设后也为了方便管理,将新老学生进行区别待遇,而在校生就将颁发原校名毕业证。

不同于转设为公办的少数院校,大部分学院因为无法获得财政支持,只能被迫转设为民办,于是在行政、教学上也不同于公办,在校生自然颁发老证。

3)学院确定撤销建制,按已有规定颁发证书。虽然目前看来是少数,但也存在撤销建制的独立学院,而学生也将因此到母体学校继续学业,获得原校毕业证。

虽然在各方的助力下,大多数独立学院都会敲定转设,但也有被迫撤销建制的学校,而这部分高校的学生也将转移至母体学校上学至毕业,颁发原校的毕业证。

最后插播趣闻……

“鸿浩之志”——北大校长林建华

某个博士高材生,他本科就读于重庆大学,硕士就读于浙江大学,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当他拿着三张毕业证去面试的时候,却被面试官当作骗子,因为他的毕业证上的校长印章竟然是同一个人——林建华校长。

从林建华校长的履历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关键信息:

2010年12月至2013年06月出任重庆大学校长。

2013年06月至2015年02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2015年02月至2018年03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按照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年来算的话,2007年9月份入读重庆大学,刚好每次毕业都是盖林建华校长的印章。

中国大学改名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的品牌尤须经历岁月的沉淀。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最有价值的资源恰恰是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学风、校风和培养的优秀学生。高校大合并风潮,几乎让充满特色的“学院”都消失殆尽,仿佛改称了大学就位高一等,还叫学院似乎低声下气,颜上无光。中国大学的发展出现“高、大、全”的综合征,导致“千校一面”、“同质化”严重的局面。教育最忌讳的是“急功近利“的思维。可惜,这种与教育之灵魂、大学之精神背道而驰的思维,却在中国大学一次次的“更名潮”中展现无遗……

殊不知在西方,学院和大学,都只是高等院校的名称,并无高低。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到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都有非常优秀的本科教育。大学的发展在于练好内功,在于提升内在的实力,而不在于起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内在实力是本,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只是标,大学的内功不行,就是把名字改得再大再牛,就是叫中国大学、世界大学、地球大学、太阳系大学、宇宙大学也不行,大学的内功过硬,叫多么小气、多么老土的名字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你看,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达特茅斯学院、波士顿学院(BC)、威廉玛丽学院(WM)、佐治亚理工学院(GT)等实为综合性大学,虽然顶着“学院”的名头没觉得委屈,却都是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响当当的大学。世界上对一所高校的评价并不是看它的校名是否显赫、有气派,而是看它能否出大师、出成果、出思想。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两百多年来从未改过校名,连“大学”都不是,还带“师范”冷门关键词,却不影响它作为世界知名大学的地位,仅仅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0多位。盛名显赫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更不用说了,至今未听说他们想把学院改为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TAMU)既非“理工大学”也非“美国大学”,已成世界名校,但始终不把“农工”二字去掉,因为这个校名已经成了响亮的名字。不显赫的校名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世界闻名的优秀大学。这些学校规模都不大,但其辉煌的历史和毕业生的成就,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学子的目光。

在高校改名热潮这几十年里,中国大陆高校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并没有质的飞跃,面积倒有了长足进步,改名时所宣示的宏大目的也并未实现。但是这些并不妨碍很多学校和很多人通过高校更名而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就说过:“大学者非谓有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005年,总理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学森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谁能告诉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