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史实(Titanic Facts and History)
沉于处女航
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是英国白星航运公司旗下的三艘奥林匹克级邮轮中的第二艘,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泰坦尼克号”为TITANIC常用的翻译,TITA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泰坦,象征着无比巨大和无穷力量。“IC”是英国白星公司船名专用后缀,港澳台、新加坡及广东等地译为“铁达尼号”。
1912年4月10日上午11点,在英国南安普敦港(Southampton)的海洋码头,泰坦尼克号1号烟囱喷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锅炉中的25台开始依次生火。中午12点整,泰坦尼克号在拖船的拉动下慢慢离开了码头,两个外侧螺旋桨开始搅动海水,依次驶过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严号、费城号、圣路易斯号、海洋号和纽约号邮船,鸣笛向它们致意。
泰坦尼克号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Cherbourg-Octeville),爱尔兰昆士敦(Queenstown,又译作皇后镇),驶向美国纽约(New York)。开始了这艘“梦幻客轮”的处女航。4月14日23时4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与离纽芬兰640千米左右的一处冰山相撞(大约在41°43'55.66"N 49°56'45.02"W附近),造成右舷船艏至船中部破裂,五座水密舱进水。4月15日凌晨2时2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船体断裂成两截后沉入大西洋底3700米处。由于只有20艘救生艇,2224名船员及乘客中,逾1523人丧生,其中仅334具罹难者遗体被寻回。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惨重的海难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最为人所知的一次海难。泰坦尼克号起航多长时间沉没?4月10日~4月15日,四天半左右。
从1871年起,北爱尔兰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Harland & Wolff)就是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 Line)的合作伙伴。双方签署了具有排他性的协议:哈兰德·沃尔夫船厂将建造白星航运未来所有的船舶,并且不为任何白星航运的竞争对手建造船只;同样,白星航运将不向任何哈兰德·沃尔夫船厂的竞争对手下达造船的订单。
20世纪初,跨大西洋的客运贸易利润丰厚,竞争激烈,船运公司争相运送富有的旅客和移民。1901年白星航运公司被美国财阀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朱利厄斯·皮尔庞特·摩根,即JP·摩根)的国际商业海运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IMM)收购之后,他的目标是卡纳德航运公司(Cunard Line,又译作冠达)。而财政状况窘迫的卡纳德公司则被迫向英国政府寻求帮助。1907年,两艘空前规模的快船——首次使用大型蒸汽轮机的卢西塔尼亚号(RMS Lusitania)和毛里塔尼亚号(RMS Mauretania)加入了卡纳德公司庞大的邮船队。在同名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开场,女主露丝就拿毛里塔尼亚号和泰坦尼克号对比。泰坦尼克号正是白星航运为了赶超卡纳德航运公司,而推出的奥林匹克级邮轮之一。白星公司在竞赛中被甩到了后面,有IMM做后盾,白星航运公司决定迎头赶上。然而有戏剧性的是当泰坦尼克号海难事故发生之后,最先赶到现场救援的卡帕西亚号(RMS Carpathia)是卡纳德公司的。
白星公司的奥林匹克号邮轮的构想源于1908年的一天晚上,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老板威廉·皮尔里(William James Pirrie)勋爵和白星航运公司主席约瑟夫·布鲁斯·伊斯梅(Joseph Bruce Ismay),在皮尔里位于伦敦贝尔格莱维亚区的大宅中共进晚餐。他们谈到了卡纳德公司的两艘新船——卢西塔尼亚号和毛里塔尼亚号。伊斯梅提出在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建造两艘空前规模的巨轮,每艘有三座烟囱,吨位要超出卡纳德公司两艘新船15000吨左右(卢西塔尼亚32000吨级)。伊斯梅端着一杯葡萄酒对皮尔里说,“给我造一艘连上好葡萄酒里的酒渣都不会被晃动的稳稳当当的船。”随着两人在皮尔里的书房里喝得酒酣耳热,两艘船变成了三艘,三个烟囱变成了四个烟囱,这三艘史无前例的巨船,将成为无可争议的大西洋航线霸主,不光是在吨位上,而且也在速度和豪华程度上。新船将拥有高度跨三层甲板的头等餐厅,甚至三等舱的装潢也将远比其他的邮船要舒适高级。当然拥有高达26至27节的航速的设想最后没实现。
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对于新船的建造极为重视,他们组织了最顶尖的专家参与设计:设计部门经理小托马斯·安德鲁(Thomas Andrews Jr.)负责总体设计,安德鲁的副手爱德华·怀尔丁(Edward Wilding)负责计算数据和船舶稳定性、平衡性设计;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亚历山大·卡利斯勒(Alexander Carlisle)负责舾装、装潢设计与总体规划——泰坦尼克号救生艇的布局便是出自他之手;威廉·皮尔里(William Pirrie)对设计过程亲自监督。白星航运公司主席布鲁斯·伊斯梅也在设计过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见。为了使头等舱更为奢华,降低了船身中段的隔水板高度。这跟泰坦尼克最终的沉没脱不了干系。
1908年7月29日,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完成了设计规划,并将图纸交付白星航运公司高层过目,两天后,伊斯梅签下协议书同意建造。此时的三艘船尚未命名,仅以数字作为代号:第一艘被命名为“400号”——因为她配备的是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建造的第400副船壳,后面两艘遵循着这个规律被命名为“401号”和“402号”。由于船体尺寸太大——长达880英尺,哈兰徳·沃尔夫造船厂的造船台显然不能同时开工三条船。他们决定先建造1号和2号船,等下水后再开工建造3号船。与其他公司新船下水前名字保密的做法不同,白星公司很快公布了三艘船的名字——“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和“巨人号”(RMS Gigantic,“巨人号”顾名思义是巨大的,“泰坦尼克号”海难后改名“不列颠尼克号”,RMS Britannic)。第一艘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在1908年12月16日开工。白星公司准备在新船上安装三副螺旋桨。经过对比试验,三副螺旋桨被证明可以给邮船带来速度上的优势。至此,拉开了一段白星三姊妹不朽的奥林匹克级巨轮传奇。
1909年3月31日,耗资150万英镑在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开工建造泰坦尼克号。由于技术与管理的问题,在泰坦尼克号从建造开始就充满了事故,参与建造泰坦尼克号的工匠达15000人之多,许多人在建造过程中受伤甚至死亡:有246人受伤,其中28人重伤;6人在船台上,2人在工棚和加工场中死亡,1人在下水前被高空坠落的木头砸死。
1909年3月31日, “泰坦尼克”号的主体龙骨完成。但纽约港务局却迟迟不动手扩建码头,国际商业海运公司(IMM)只好作出让步,提出由公司出钱帮助港务局改造。这样,纽约港务局才勉强同意,并派人到美国国防部(当时港口由国防部总管)办理手续。
1911年5月31日,船体下水仪式盛况空前,由于船底放了23吨润滑油,包括火车油,肥皂和其他油脂,巨大的船体仅用了62秒就从三号船坞平台滑道上滑入水中。吸引了来自伦敦和美国的数十万名观众和记者前来参观。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号完成了装潢。处女航原本被定在3月20日,但由于奥林匹克号在1911年9月出现了与皇家海军的霍克号巡洋舰相撞的事件耽搁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收工。最终,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被定在4月10号。
20世纪各家邮轮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色及偏向性:如卡纳德在20世纪中前期过于注重速度,而白星则是极其重视内部的装饰和乘船的舒适感;法兰西航运(French Liner)的船则以内外兼修著称:简约的甲板布置,现代的艺术装饰给予邮轮一种现代化和摩登的感觉;德国汉堡-美洲航运公司(德语:Hamburg-Amerika Linie)更重视其邮船的规模和乘客的舒适性,还往往带着统治者的政治野心……1908年白星航运公司要建造三艘45000吨级大型邮船的消息传出后。卡纳德公司不甘落后,在泰坦尼克号铺放龙骨之后不久,就在克莱德班克的约翰·布朗船厂订购了吨位45000吨级的阿奎塔尼亚号(RMS Aquitania)。1909年,汉堡-美洲航运公司董事长阿尔伯特·巴林在德皇威廉二世的鼓励之下决定建造三艘空前巨大的邮船(就是后来的皇帝号、祖国号和俾斯麦号),新船的载重吨位设计为52000吨左右。1910年6月18日,这三艘巨型邮船中的第一艘在汉堡的伏尔甘船厂布下龙骨。这艘船本来命名为欧罗巴,但在当时德国狂热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情绪鼓吹下,最终改名为皇帝号。泰坦尼克号“世界最大邮船”的桂冠看来是保不住了。看到英德两国的公司在邮船上的竞赛,人们不禁联想到两国海军部在无畏舰方面的造舰竞赛。
和现在的豪华邮轮一样(全球十大顶级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的设计初衷就是要作为一艘巨大的“派对之舟”,白星公司的兴趣不在追求速度这方面。从一开始就是本着布鲁斯·伊斯梅所提出的“世界上最大、最快、最豪华”的宗旨来建造的。在当时泰坦尼克号的奢华和精致堪称空前。船上有6台钢琴,75个电风扇(在锅炉房用于鼓风,其余的用于通风),卫浴设备可以和现代的酒店媲美。船上配有室内游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图书馆、电梯和一个壁球室。头等舱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细的木质镶板装饰,配有高级家具以及其他各种高级装饰。阳光充裕的巴黎咖啡馆为头等舱乘客提供各种高级点心。泰坦尼克号的二等舱甚至是三等舱的居住环境和休息室都同样高档,甚至可以和当时许多客轮的头等舱相比。甚至三等舱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头取暖设备。三台升降机(即电梯)专门为头等舱乘客服务;作为革新,二等舱乘客也有一台升降机,不过,三等舱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楼梯。
船上最为奢华之处是头等舱的大楼梯,位于第一和第二烟囱之间,其设计灵感源于贝尔法斯特市政厅的楼梯,至今仍供参观。配有橡木镶板以及镀金栏杆的大楼梯一直延伸到E层甲板,顶部是由熟铁支架支撑的玻璃穹顶,使自然光洒满大楼梯。楼梯顶部的墙上镶有一盏钟,钟两侧雕刻着象征高贵和荣誉的寓言人物。在第三和第四烟囱之间还有一个相对朴素的类似楼梯。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奢华,无异于是一座海上移动的豪华城堡。尽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面包师比格斯回忆说:“……再不会有像她那样的船了。我曾经在奥林匹克号、庄严号、伊丽莎白王后号……上工作过。它们都比不上泰坦尼克号。……不错,就像奥林匹克号一样,不过要豪华得多。比方大餐厅,泰坦尼克号的地毯则厚得可以没过膝盖(太夸张了),然后就是家具,重得你都抬不动。还有那些护墙板……他们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号却把全部力量放在营建一个豪华与舒适的空间上。她的确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说出来的是一种普遍的看法。
在泰坦尼克号船体建造的两年中,传媒屡次将该船的宏伟程度广为宣传,这实际上使泰坦尼克号在下水远航前就成了当代传奇。泰坦尼克号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奢华舒适的“梦幻邮轮”。泰坦尼克号使得所有建造与设计她的人都受到诱惑,这种诱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后,越来越脍炙人口。用《造船专家》杂志的话说,泰坦尼克号“在许多细节方面模仿了凡尔赛宫……摆满路易十五风格家具的休息室,风格类似法国的小特里亚农宫沙龙,壁炉上的雕刻作品是《凡尔赛宫的狩猎女神》。还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艺术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黄铜装饰,吊灯和壁画,印度和波斯的地毯”。
由于泰坦尼克号是首航,很多人携带了相机拍摄了巨轮的照片,可是绝大部分的相片都随着巨轮永远沉入的大西洋,所以泰坦尼克号内部存世的照片非常少,网络上常见的被称之为泰坦尼克号螺旋桨、旋转大楼梯、室内游泳池的照片其实都是奥林匹克号的——这俩姊妹实在是太像了。然而有个叫弗朗西斯·布朗(Francis Browne)的神父搭乘泰坦尼克号旅行,作为一名满怀热情的业余摄影师他一路拍摄,从英国的南安普敦市拍到昆士敦时,牧师的行为遭到了教区当局的明确反对,不得已布朗牧师只能下船离开了泰坦尼克号。没想到这因此挽回了他的生命,布朗一生都对“泰坦尼克”号念念不忘。也因此给世人留下了这组泰坦尼克号独一无二的存世照片【让历史增添色彩 把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换彩装】。但如果没有弗朗西斯·布朗神父这些存世的照片,我们对泰坦尼克号就不会有如此清晰的了解。这些照片还曾经被当作电影《泰坦尼克号》场景设计的参考素材,其中包括船上各种生活细节,如充分利用的健身房、玩耍的孩子、甲板上往来移动的乘客以及巨大的船体本身等。
泰坦尼克号的尺寸
泰坦尼克号全长269.06米(882.75英呎),宽28.19米(92.5英呎),标准排水量为46,328吨,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18.3米(60英呎),动力50000匹马力(37MW),航速每小时23~24浬。动力装置包括两台往复式四缸三胀倒缸蒸汽机以及一台低压蒸汽轮机,驱动三个螺旋桨。这一混合发动机的使用代表了造船业的新技术。【当今世界最大的邮轮海洋绿洲号是泰坦尼克号5倍】
船上的25五台双端以及四台单端锅炉的动力来自159台煤炭熔炉(每天吞噬600吨煤),强大的动力使泰坦尼克号的最大速度达到23节(43千米/小时)。四个19米(63英尺)高的烟囱中只有前3个用来排烟,剩下的一个属于陪衬,唯一的实际用途是作为主厨房的烟囱。泰坦尼克号总共可搭载3547名乘客和船员,由于她也运送邮件,船名加上了“皇家邮轮”(Royal Mail Steamship,RMS)的前缀。
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航海技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技术成就的定点作品。泰坦尼克号速度并非是亮点,除了奢华外,更津津乐道的是安全性。良好的防水措施使泰坦尼克号任意两个隔舱灌满了水,她仍然能够行驶,甚至四个隔舱灌满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当时的人们再也设想不出更糟糕的情况了,所以当时的《造船专家》(The Shipbuilder)杂志认为其“根本不可能沉没("The ship is unsinkable.")”。泰坦尼克号航行过程中,一位船员对二等舱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Silvia Caldwell)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泰坦尼克号采用了双底结构,相当于有两层防水层,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Watertight Compartment),跨越全船,连接各舱的水密门可通过电开关统一关闭。然而泰坦尼克号防水壁并没有穿过整个甲板,头两道水密隔墙与最后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间的八道墙则只设到了低一层的E甲板。更遗憾的是当晚有五个水密舱进水。
泰坦尼克号一共十层,客舱公务舱和设施在高层甲板,推进设备在船的下层。拥有760个舱室,7公里长的走廊和游步甲板,俨然一座巍峨华丽的"浮动宫殿"。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尽管是姊妹船,但是一些细节部位并不一样。在经过奥林匹克号首航的观察发现,A甲板的乘客会被水雾淋到,贯通B甲板的散步走廊利用率不高。这两处缺陷都在泰坦尼克号上得到了改进,其中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装为头等舱豪华套房的私人专用阳台。船上配备了各式通讯设备,功率强大的马可尼无线设备可以和1000英里外的电台联系,无线电台24小时有人值班,使用摩尔斯电码发送和接受信息。船上装有摩尔斯码信号灯,安装了发送信号的全套信号焰火和放射弹,可以在夜间向其他船只发送信号。泰坦尼克号的导航系统有4个主要罗盘,还有一系列计算船舶位置、航行距离、船速和水深的航海设备。船上有3个方向盘,有气压计和温度计,船上可以接受灯塔、浮标和其他船只发送的水下钟信号,还有一系列望远镜、麦克风、雾喇叭、航海日志、航海图和双筒望远镜。
这就是当时被誉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的基本情况。她怎么可能沉没呢?首航中,白星航运主席伊斯梅和船的设计师安德鲁都在船上,哈兰德·沃尔夫老板皮尔里因重病遗憾缺席(躲过一劫),和安德鲁在一起的还有哈兰德·沃夫船厂的8位“担保团”成员,甚至有水暖工学徒,他们的任务是记录船舶的性能表现,并纠正任何小的问题,根本想不到会出现什么大问题。即便是安德鲁这样的完美主义者都只能找到一些极小的问题,直到撞冰山前一刻他还几乎无用武之处。只能记录下:头等舱走廊里的热压机运行情况不是很好,私人散步甲板上嵌着的鹅卵石颜色太暗了,包厢里的挂衣钩上螺丝钉太多了。泰坦尼克号是他呕心沥血的作品,“我觉得她是人类能建造的最接近完美的东西了”,他在头等舱吸烟室里对乘客阿尔伯特·迪克(Albert Dick)说道。
白星航运公司的奥林匹克级邮轮一共是三艘:“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和“不列颠尼克号”(RMS Britannic)。按照建造顺序,奥林匹克号是老大,泰坦尼克号是老二,不列颠尼克号是老三,俗称“白星三姊妹”。因为泰坦尼克号最奢华又在处女航沉没,所以知名度最高。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白星航运有些衰败。很快一战爆发,奥林匹克号和不列颠尼克号被英国海军部征用作为运兵船。
不列颠尼克号命运不济,尽管它比泰坦尼克号建造的更大更好。她没有民用过就成为英国皇家海军医院船(HMHS),是世界上最大的医务船,更多的水密舱本来应该更安全,却在1916年11月21日的第五十次航行中,被德国鱼雷炸出一个大洞,进水55分钟后沉没在地中海的希腊基亚岛水域。得到了和二姐泰坦尼克号一样的归宿,沉没时间更短。再次证明,人类无法造出“永远不沉”的船。应该是被鱼雷炸毁了油压系统和电力装置,导致水密门关不上。是不列颠尼克号的残骸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邮轮残骸之一,可惜海底太浅了,不列颠尼克号沉没时头部撞击海底,将船艏撞断了。
三姐妹中,老大奥林匹克号一生碰撞无数次,但是都能回到船厂维修,是三艘奥林匹克级邮轮中唯一一艘没有遭遇不幸结局的船。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同一张图纸,同一个设计,相同的造船厂,相同的工序,几乎原班人马,除了装修外本质上她们没有区别。只能说奥林匹克比泰坦尼克运气好,或者泰坦尼克更倒霉:命运给她选择了那么奇特的碰撞方式,处女航的沉没让泰坦尼克号闻名于世。如果不沉船也就没有了泰坦尼克号如今的名声,也就没了鲁虺文化网这个泰坦尼克号专题……
奥林匹克号在一战期间战功最为卓著,自入伍后她就一直穿梭在大西洋,把美国士兵运往欧洲参战,一次往返能搭载6000人之多,大大缓解了欧洲的紧张战事。她还成为唯一一艘击沉过潜水艇的民用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林匹克号一共航行了184000英里,运载过201000名协约国士兵前往战场参加战斗,最终为自己赢得了称号“可靠的老头”(Old Reliable)。战争结束后,卸下戎装的奥林匹克号重返跨大西洋航线。再次投入商业使用前,奥林匹克号接受了一次现代化大升级,将船上的燃煤锅炉被修改成燃油锅炉。这使得它的出港准备时间从原来的数天大幅度缩减到数个小时,同时经济效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1920年代,“可靠的老头”奥林匹克号继续在白星公司舰队下服役,并且运载过包括查理·卓别林、道格拉斯·班克斯等一大票社会名流横渡大西洋。
按照当时国际商业海运公司与英国海军部的协议,一战期间白星航运的船舶被海军部征用有收益,并接收了一些作为战争赔偿的德国船。但是,战后经济萧条,航运业比较低迷。由于自身管理不善,加上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冲击,白星航运再度走上下坡路,最终在1934年,被英国政府下令,并入老对手卡纳德航运公司(Cunard Line),更名为卡纳德—白星航运公司(卡纳德持股62%,白星持股38%)。奥林匹克号在1935年10月被拆毁,船上的豪华装饰出售给英国诺森伯兰郡阿尔尼克的“白天鹅旅馆”,人们还可以看到昔日奥林匹克上面的一些东西——头等舱的沙发,雕花的铅玻璃窗子、铜柱大床、窗帘和帷幔等等,恍然见到了泰坦尼克号重现的影子……
1947年,白星航运剩余的股份和船舶被卡纳德航运公司全部购买,悬挂船旗的白星旗部分被取消。十年之后,连公司名称中的白星字样也被去掉。尽管拿掉了白星的名字,但此后的卡纳德邮轮中依然融合了白星航运的风格,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优雅的白星服务。白星航运经典的白手套服务礼仪一直在冠达邮轮上沿袭至今。今天,白星航运的老对手卡纳德航运公司和老合作伙伴哈兰德·沃尔夫船厂都还在,而白星航运早已成为历史。1998年卡纳德航运公司被美国嘉年华邮轮公司(Carnival Cruise Line)收购,同伴陆续破产,卡纳德依旧存活。卡纳德邮轮从1938年以来经营的大型远洋邮轮都以英国的女王和皇后命名,因此在中文里也称为“皇后邮轮”。现在该公司船队中有著名的三女王(王后):玛丽王后2号(Queen Mary 2)、伊丽莎白王后2号(Queen Elizaberth 2)、维多利亚女王号(Queen Victoria)。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13艘邮轮有上千名游客确认感染,其中有8艘属于嘉年华公司。包括钻石公主号(Diamond Princess),至尊公主号(Grand Princess),威士特丹号(Westerdam),歌诗达魔幻号(Costa Magica),歌诗达炫目号(Costa Luminosa),红宝石公主号(Ruby Princess),赞丹号(Zaandam),维多利亚号(Costa Victoria)。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人们只是知道其沉没的大概经纬度位置。当年,古根海姆家族曾经与其他几位名门望族联合尝试打捞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他们的设想是把炸药施放到海底,把船体炸碎,然后让船壳等碎片浮上来。1980年,某探险小组声明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螺旋桨残骸,但后来证实其实只是一块海底岩石。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说法。包括全船沉没;船身近第2及第3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各自以垂直沉没;船身近第3及第4支烟囱中间折开,然后前船身部分拖着船尾,船尾垂直下沉。不少生还者都表示见到下沉时第3及第4支烟囱中间折开,但是负责调查的英美两国当局坚称全船沉没。
1985年9月1日凌晨1时零5分,时隔73年之久后,水下考古学家罗伯特·巴拉德博士通过美国军方的考察船“诺尔”号上在为美国海军寻找两艘沉没的核潜艇之际,顺便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锅炉残片和主体:分别是前2支烟囱的船头部分,以及第四支烟囱之后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证明了第3个理论。而这个理论在其后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体现出来。当时大家都认为,由于第3支烟囱的船身部分已经被炸毁成碎片,永远找不到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赞助的考古队伍,在船尾残骸后500米找到这船身部分,残骸约12米乘27米,船底的红色油漆还清楚可见。部分科学家相信,泰坦尼克号是折开3截后沉没。所谓两截三截的争论毫无意义,我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只断了一次,咱也可以说其成了“无数截”,在于如何定义“碎片”。船身和船尾部分毫无疑问是最大最完整的两块“碎片”。
那么既然已经发现了泰坦尼克号遗骸,为什么不把遗骸打捞上来?首先,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已经在深达4000米的海水中浸泡了100年了,再加上残骸高速撞击海床时的撞击力,长时间的巨大水压和海底微生物的侵蚀下严重锈蚀,使得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已经非常脆弱了,实际上船底已经和海床融为一体,或许一打捞就散架了,还不如让他留在海底,成为一段纪念。泰坦尼克号沉船残骸位于距加拿大纽芬兰岛约643公里的北大西洋海域。由于此地点是国际海域,所以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声称拥有此处遗址。2004年6月18日,美国成为继英国之后第二个签署保护泰坦尼克号遗骸协议的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是与泰坦尼克号遗骸联系最为紧密的四个国家,1997年四国就开始商议保护泰坦尼克号遗骸的协议。据了解,只要两个国家以上签署保护协议,协议就可以生效。根据2009年生效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沉没百年的泰坦尼克号残骸早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下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且有相关法律规定禁止打捞残骸。
泰坦尼克号残骸都将消失
为了勘探其实际损害程度,2004年5月30日至6月12日,泰坦尼克号残骸发现者罗伯特·巴拉德博士重返了“泰坦尼克号”。自1985年罗伯特·巴拉德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以来,“泰坦尼克号”就告别了原先的“寂寥”,并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老去”。有人甚至预言,“泰坦尼克号”将在50年后彻底消失。巴拉德博士一直想悄悄地回到“泰坦尼克号”。他想向它道歉,向死去的船客道歉,因为1985年的发现,他们才失去了原有的安宁。但是悄悄地回到“泰坦尼克号”是一个幼稚的想法,就像当初认为人们可以让“泰坦尼克号”静静地躺在海底,而不去打搅它一样幼稚。
据了解,“泰坦尼克号”著名的桅杆瞭望台(船员发现冰山发出警告的地方)已完全消失;船上的灯、钟也已消失,甲板船身上有许多洞;沉没时乘客们聚集的船尾楼也已倒塌;不少金属墙壁已无影无踪,有食铁习性的海洋微生物正在把船体钢板上的部件变成触目惊心的红褐色“钟乳石”,并快速蔓延……巴拉德博士解释说:“这些都是由乘坐潜水器到‘泰坦尼克号’的游客留下的,他们往往乘坐很大的潜水器,一旦潜水器着地,船就受到了损坏。”“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损坏过程。”
自1985年发现“泰坦尼克号”后,发生了很多巴拉德所不期望发生的事———近6000件古董被挖掘上岸,旅游公司组织参观“泰坦尼克号”遗址,电影制作组乘坐潜水器下海底拍摄,也有商业公司将泰坦尼克号里的遗物打捞上来……很多人是因为电影《泰坦尼克号》才对“泰坦尼克号”产生了兴趣。《泰坦尼克号》吸引了很多观众,同样也吸引着人们去海底观赏“泰坦尼克号”。有些人花费几万美元下海底看一次“泰坦尼克号”,这给“泰坦尼克号”造成了很大伤害。事实上,我们发现,自然造成的损害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损害,而且比预想的更严重。【泰坦尼克号残骸今非昔比 全是岁月的痕迹】
不过泰坦尼克号上还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处女地”:一只女式皮革靴子,几十个香槟酒瓶,一堆餐盘、白色的杯子、一个瓦罐……在遗骸的地板上,专家们甚至还发现了当时菜肴的痕迹。最让人意外与惊喜的当属一个几乎完整无缺的陶瓷浴缸和一个还未被打开过的旅行箱柜。“船客在箱柜里留下了一套刮须工具。浴缸里满满一缸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都很好奇,里面到底装着什么,但是我们的原则是只看不碰。”巴拉德博士说。
4月15日0点15分,撞击冰山35分钟后,泰坦尼克号发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号。CQD是当时通用的遇险信号,MGY是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呼叫代号。不久又发出了新近被国际海事协会确定的SOS求救信号。事后证实大多数接收到信号的船只都只得到了SOS求救信号。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圣殿山号(Mount Temple,距离49海里)、卡纳德公司的卡帕西亚号(RMS Carpathia,距离80海里)、俄国货船缅甸号(SS Birma,又译作“毕亚马号”,距离70海里),还有法兰克福号(SS Frankfort,距离135海里)、弗吉尼亚号(SS Virginian,距离170海里)、波罗的号邮轮(RMS Baltic,距离243海里)、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都在加速向出事地点赶来。最焦急的要数泰坦尼克号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了,但是她距离500英里,他们都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这时有一条离“泰坦尼克号”最近的船,就在18海里外的不定期货轮加州人号(SS Californian,又译“加利福尼亚号”),最多是一个小时的航程。“加州人号”是一艘往返伦敦和波士顿之间的不定期货轮,属于莱伦德航运公司(Leyland Iine),也是摩根跨国集团下属的航运公司,和白星航运公司说起来还是自家兄弟。然而她的发报员希瑞尔·伊凡斯(Cyril Furmstone Evans)则在夜里11点30分关掉电报机睡觉去了,导致没有收到12点05分泰坦尼克号发出的求救信号。这艘船已经被浮冰困了将近一天,船上一晚上都没什么大事,好像也不会发生什么大事。而在此前泰坦尼克号电报员菲利浦收到从加州人号发出的警告,但其播音相当刺耳,所以他中断讯号并以粗鲁的语句回应——"Shut up, Shut up, I’m working Cape Race."(给老子闭嘴,劳资正在跟雷斯角联络)。加州人号如果在收到电报后全速救援,可以赶在沉船前到达现场,可惜它没有。泰坦尼克悲剧催生出规范化的海上通信协议和国际海上通信标准,要求所有海上船只无线电全天候开着。
加州人号不止一名船员因此目睹泰坦尼克号发射的全部9枚火箭(其实是礼花弹,由于没有考虑到船的沉没,所以只携带了礼花弹),并在2点5分非常清楚地向斯坦利·罗德(Stanley Lord)船长报告全部火箭都是白色的,乃求救信号,然而罗德船长却按兵不动,认为这是流星。也没要求无线发报员打开无线电听听有没有求救信号回去睡觉了。泰坦尼克号的二副查尔斯·莱托勒(Charles Lightoller)相信自己看见了加州人号,他愤恨地说:“真希望我有一尊加农炮和几个手雷,这样我就能叫醒他了!”10分钟后,泰坦尼克号徐徐滑入冰海,超过1500人遇难。加州人号4月15日上午5点半才获知泰坦尼克号的消息,8点半才到达沉船地点。此时,突破自身最高时速、从58英里之外赶到的卡帕西亚号正救起最后一只救生艇,随后满载700多名幸存者前往纽约。为什么不派人值班?为什么看到求救烟火却不施救?这里面的原因众说纷纭、尚无定论。1915年,加州人号在希腊马塔潘角被德国潜艇击沉。
无线电发报机坏了7个小时
在泰坦尼克号上,装备有马可尼公司制造的无线电报设备。按理来说,通过无线电设备,它有足够的能力获取各种有关信息,使自己摆脱险境。即使是无法挽回沉船之厄运,也能唤来“援兵”、使船上的生命获救。可是,“泰坦尼克号”触冰当天,无线电发报机却碰巧出了故障——烧坏了,因为他们一路上发送了太多付费电报了。船上的报务员菲利浦和他的助手布兰德整整检修了7个小时。如果马可尼的在场,历史将会被改写。因为沉船事件与电报机的故障有关。而在马可尼面前,电报故障定会“手到病除”。收报机正常了,有关海上险情的警告就能听到,或许碰冰山的灾难压根儿不会发生……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马可尼和他发明的无线电设备,所有的人都将丧命。
等到设备修复,乘客待发的电报已堆积如山。当时,海上冰山和流冰十分活跃,可谓危机四伏。对于这类险情,航船之间经常在通过无线电报交流。而“泰坦尼克号”却充“耳”不闻,直至最后进入危急时刻而仍未察觉。它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聋子”,在险情丛生的大海中独自漂泊。泰坦尼克号电报室收到多次来自纽芬兰大浅滩船只发出的冰情报告。4月14日晚上21:40分,菲利浦收到梅萨比号发来的海况报告,通知他们前方有大量浮冰。而且一个比一个大,要他们小心。结果对这条海况报告包括亚美利加号、加州人号的根本就没有通知驾驶室,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晚上22:55分,加州人号发来电报,告诉菲利浦前面都是冰山。菲利浦正在仔细分辨远方发来的微弱信号,耳机音量开到了最大。加州人号用的发报机和泰坦尼克是一样的,功率也很大。这等于是突然在菲利浦耳朵边上喊了一嗓子。菲利浦顿时火冒三丈,让他马上闭嘴。等菲利浦处理完手头的事儿,再去问加州人号,刚才要说什么来着?加州人号的发报员洗洗睡了,电报机早关了,根本没有回应。
事后,很多人的回忆是有矛盾之处的。菲利浦到底有没有及时把海况报告交给驾驶室,现在说法不一。但是毫无疑问,大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23:40分,泰坦尼克号和冰山相撞了,这时候菲利浦刚好交班准备睡觉。船长来到发报机房,告诉他们做好发送求救信号的准备。过了几分钟,船长再次来到发报机房要他们赶快发信号求救。这来回的犹豫、反复和折腾,显示出船长已经乱了方寸。
菲利浦最先发布之前公认的求救信号“CQD”,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回应,助理报务员布莱德对菲利浦说:“发送SOS求救信号,这是一种新的国际通用救援信号,也许是你最后一次用他了。”一语成谶。“泰坦尼克号”发布的SOS信号,幸运的被远在纽约的一位叫萨洛夫的人接收到,意识到事态严重的他果断地用无线电向全世界播报了这一消息。收到呼救的卡帕西亚号开足马力赶到出事地点,救出700多名幸存者。
那么大一艘船,怎么会没有望远镜呢?因为望远镜锁在柜子里面,而柜子的钥匙当时却不在船上。当年这把钥匙的主人是泰坦尼克号原定的二副大卫· 布莱尔,据冰山观测员费雷德· 费利特回忆,当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贝尔法斯特港驶往南安普敦港的时候,布莱尔就在船上。在这两天的行程中,弗利特曾亲眼看见布莱尔带着一副望远镜。但临起航时,白星轮船公司的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把他调到奥林匹克号船上去。布莱尔在匆忙下船时把锁着望远镜的钥匙随手放在了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没有转交给莱托勒。
泰坦尼克号生还者,冰山观测员费雷德· 费利特在接受法庭调查时曾说:如果有望远镜的话,他们早就可以发现那座冰山了,足够让客轮避开冰山。这种“钥匙论”的说法在电影《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号》中得到了统一。由于没有钥匙,冰山观测员费雷德·费利特就只能在漆黑的大西洋上用肉眼观测冰山的情况了。另外当日光线微弱,加上瞭望员的双眼暴露在低温之中,影响他们的视力。
事件过后,美国和英国的的调查都指出船速过快,如果开慢一点的话它或许就能避过冰山。路易丝·帕顿 (Louise Patton) 指称她的外祖父,也就是二副查尔斯·莱托勒 (Charles Lightholler) 在侦讯时串供并隐瞒舵手希契斯失误,担心会影响白金航运公司的名誉。
舵手希契斯发生“转错方向舵”的低级错误才导致撞船,是因为当时航海业正从帆船时代转到蒸汽船时代,这一巨大的改变导致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掌舵系统和掌舵指令。
以前的帆船使用的是古老的“舵柄指令”,而先进的蒸汽船使用的却是更为现代的“方向舵指令”,可最关键的是,这两种掌舵系统的指令含义有时是完全相反的!譬如一个“右满舵”命令,在帆船的“舵柄指令”中意味着将船头往右转,可在当时蒸汽船的“方向舵指令”中,这个命令的含义却是控制船只向左转。
当“泰坦尼克号”一副默多克发现远在两英里外的冰山时,他立即向“泰坦尼克号”舵手希契斯发出了“右满舵”的命令,如果希契斯按照指令正确操作,“泰坦尼克号”完全有足够时间避开迎面而来的冰山。然而,希契斯在慌乱之中,竟理解错了默多克的“指令”转错了方向舵。当“泰坦尼克号”再次向左拐弯时,已经来不及了。
“雪上加霜”的命令加速“泰坦尼克号”下沉
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泰坦尼克号”的老板、白星航运公司主席布鲁斯·伊斯梅竟说服船长史密斯继续驾船航行,于是“泰坦尼克号”又在大西洋上继续慢慢航行了10分钟!这一错误行为导致海水通过损坏的船壳更快地涌进船舱中,从而大大加速了邮轮的下沉速度!如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立即停船,根据一开始的下沉速度,它完全可以赢得好几个小时时间,并等到救援船只的到来。伊斯梅后来乘救生艇逃过了沉船灾难,他也被伦敦社会称做是历史上“最大的懦夫”之一。
伊斯梅坚持要求“泰坦尼克号”继续航行,毫无疑问是因为担心他会失去自己的投资,损坏公司的声誉。最近的救援船只在4小时的距离外,如果当时立即停船不动,“泰坦尼克号”可能就会在海面上静静漂浮,并一直等到救援船的到来。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一百多年,后人除了不断对其沉没原因进行探究之外,也对他的沉没表现出无限的惋惜与感慨。“永不沉没之船”突然沉没,对于白星航运公司及许多人来说不可思议,100年来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如果”船体铆钉强度足够、“如果”采用的钢铁硫含量更低些、“如果”当时一副选择减速的同时用船头撞向冰上、“如果”带着望远镜钥匙的大卫·布莱尔没有下船,“如果”泰坦尼克在贝尔法斯特先扑灭煤火,“如果”可以等完工后再起航,“如果”按照原定首航3月出行而不是4月、“如果”船长和电报员认真对待冰山警报、“如果”加州人号电报员发送的电报前加上“致船长”、“如果”进入冰山区域放慢船速、“如果”船长前一天不取消救生演习、“如果”嘹望及时、“如果”配备了足够的救生艇、“如果”逃生引导得当且救生艇满载、“如果”加州人号电报员没有去睡觉、“如果”加州人号认真应对泰坦尼克发出的求救火箭、 “如果”求救信号及早使用新的SOS信号,“如果”……如果泰坦尼克号能顺利完成航线,将停靠纽约市哈徳逊河切尔西(Chelsea Piers)第59号码头。如果有这么多的“如果”,或许泰坦尼克号的结局是喜剧而不是悲剧。当然,再多的“如果”,再多的“或许”,也都无济于事了。泰坦尼克号就是错过这么多的“如果”,非要遇到了漂洋过海千里迢迢守候在那里的冰山,她又不得不沉。泰坦尼克号,从制造的那一天开始,她,就是为沉没而生的。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历史事实面前,所有这一切都只能化作一声长叹、万缕哀思。因此,所有的“如果”只能永远记载、停留和封存在泰坦尼克号的历史档案之中。
从现在经验总结的角度上说,泰坦尼克号如何避免撞击冰山呢?如果撞上了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以减少人员损失呢?从避免碰撞冰山的角度,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冰山并及时避让的话,事故可以避免。发现冰山的方法包括:一是用雷达瞭望,用雷达探测冰山,及时发现冰山,二是在能见度比较差的情况下要加派瞭头,加强瞭望,及时发现冰山;三是每隔半小时或一小时测量海水的表层水温,如果海水表层的温度急剧下降或者水温降低到0°~2°左右,则附近可能有冰山存在,需要加强瞭望,引起足够的警觉,必要时减速航行;四是如果在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拉汽笛,如果能听到本船发出的汽笛的回声,或者听到大浪击壁的声响,则说明附近存在冰山,需要加强瞭望和警戒。
一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追寻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原因,有保险诈骗的阴谋论、宿命论、救生艇论、铆钉论、电报论、钢板论、钥匙论、月亮论。还有木乃伊的诅咒论,UFO击沉,德国鱼雷,日本二战鱼雷击中等无厘头的说法。
在诸多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原因,其中最耸人听闻的就是所谓“阴谋论”。2004年,英国人罗宾·加迪诺和安德鲁·牛顿提出了这个石破天惊阴谋论:他们认为在大西洋沉没的并不是泰坦尼克号,而是姊妹船“奥林匹克”号。是白星公司人为安排了这场意外事故,然后让加州人号去营救,从而领取一笔巨额保险金。在诸多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原因里,“骗保说”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因为其他谣言诸如“木乃伊诅咒说”、“船长再现说”、“外星人击沉说”、“日本二战鱼雷击沉说”等涉及时空穿越或巫术等,“太玄乎”以至于不可信,而“骗保说”则建立在根本无法完全还原的历史细节上,看似有鼻子有眼,极易产生蒙蔽作用。这也是谣言制造者的“功力深厚”之处,须知造假也是有不同境界之分的;再加上近年来国内电视节目的宣传(比如BTV《档案》20120403),源于节目的编导人员对泰历史缺乏了解,too young too simple,加上自媒体泛滥用各种夸张的标题吸引人,导致“骗保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
当然“英国泰坦尼克协会”(the Belfast Titanic Society)发言人斯蒂夫·里格比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我毫不怀疑,躺在北大西洋海底的船只正是泰坦尼克号。”1994年在残骸处打捞出来的船尾驾驶室日用品中,一个铜架上面找到了泰坦尼克的船号“401”,这也证明了沉入海底的那艘巨轮正是泰坦尼克号。当然很多阴谋论者压根不懂“401”是什么意思。
然而调包阴谋论是最经不起推敲的。且不说把奥林匹克号偷梁换柱的复杂性——装修装潢岂是一时半会匆忙能搞定的?难道他们真能把参与的几千工人都买通?且守口如瓶,得多高的权谋术?更重要的是当时这两条船作为贝尔法斯特的“城市地标”,调包绝对不可能隐秘进行,几十万贝尔法斯特市民的眼睛都被欺骗了?在光靠无线电联系的当年精准抵达冰山所在地还要精准地撞上,这是何等周密的部署?而且还要保险诈骗论中提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质量不合格,事实上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质量好得很,超载到70人都没问题。还有所谓打捞上来的泰坦尼克号遗物无Titanic的logo更是无稽之谈。
被认为安排到泰坦尼克号附近进行救援的加州人号是6000多吨,长度仅130米的货运,而根据计算,泰坦尼克号上2228人甚至其中的一半想完全挤在加州人号上都是一件艰巨无比的事情。派遣这样一条小船去充当救援船只,那么很多乘客会选择趴在桅杆上。之前奥林匹克号被撞的时候螺旋桨掉了一片,轴也弯了,两间密封仓漏水,只用两个桨是开不到20节的,要是骗局,那么怎么解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船开到沉没地点呢?
泰坦尼克号造价750万美元(当时汇率折算),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最后赔付了250万美元。不算商誉,不算对死难乘客的赔偿,其沉没造成的内在价值净损失为500万美元,这压根不是个赚钱的买卖,那这个阴谋论就没有立命价值了。调包计反对声音最高的肯定就是泰坦尼克号总设计师安德鲁,没有哪个设计师愿意把自己的杰作拿去乱撞,就像一个人用心的画作不容人在上面乱抹一样,更何况他就在船上。还有就是船长,他愿意用他的最后一次航行来这么天大的玩笑么?船撞冰山的时候又不是船长值的班。而船东伊斯梅还是待在家里比较好,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出来讨骂?
1898年,英国作家摩根·罗伯逊写了一本名叫《徒劳无功》(Futility,又译泰坦)的小说。小说写了一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巨轮,名为泰坦号(Titan),4月从英国首航驶向大洋彼岸的美国。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巨大也是最豪华的客轮,船上装备了当时力所能及的一切华贵设施,满船装载的都是有钱的乘客,人们在这巨轮上尽情地享受着。但是,这艘巨轮首次出航就在途中撞上冰山,悲惨地沉没,许多乘客葬身海底。
14年后,泰坦尼克号悲剧发生后,有人想起
另外罗伯逊收到数百名来自船难遗孤的哭诉信,指责是他小说的恶毒诅咒才使得他们的亲人遭此劫难。1915年3月24日,在美国新泽西州阿多兰迪市的罗伯逊离奇自杀,时年53岁。他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枪杀,有人说是服用了过多的药物,莫衷一是,无从考证,死因成谜。
“救生艇论”:救生艇数量不够致灾难扩大
长期以来,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艇配置的数量,也一直是世人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泰坦尼克号上仅有20只救生艇,这是不是太少了呢?实际上,它的救生船数量是符合英国航海条例规定的,当时国际通用的海事安全规则是,救生艇的搭载人数是船上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而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可以搭载一半乘客,白星公司为这种“对乘客安全高度负责”的额外配置没有引起公众注意而感到不平。该项法律所定的数量并非基于乘客数量,而是基于船的吨位。当时所有船只的救生船数量都远低于需要的数量,目的并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总经理兼总设计师亚历山大·卡利斯勒突然辞职,由安德鲁接任执行总裁。关于其辞职的内幕语焉不详,流传最广的说话是因为他在救生艇的数目上与白星航运公司的老板布鲁斯·伊斯梅之间意见不合。卡利斯勒认为至少应该有48艘救生艇,但伊斯梅在几分钟之内就否决了他的提议,理由是太多的救生艇会挡住一等舱客人的视野。那么安德鲁曾经在救生艇的问题上有过挣扎吗?或者他也如此深信泰坦尼克号的“不可沉没”,也从未认为救生艇是个问题?毫无疑问这个传言是把卡利斯勒美化成英雄了。但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性地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
事实上,即使它已经装下更多的救生船可以用来装载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无法确保会有更多的人获救,因为在它下沉时,船员们没有时间来放下所有的救生船。电影导演卡梅隆还测试了是否船上配备的救生船越多,能够获救的人就越多这一说法。经过计算救生船准备、载人和下水的时间,他得出的结论是更多的救生船反而可能造成阻碍。“我认为如果当时船上有更多的救生艇,它们反而会耽误撤离,并因此葬送数以百计的生命。”卡梅隆说。
泰坦尼克号每块钢板都有着严格的规制:长30英尺(9.1米),宽6英尺(1.8米),重3吨,厚度在1英寸(2.5厘米)和1.5英寸(3.8厘米)之间,它们需要用钢铆钉紧固在一起。本来这样加工后的船体会十分坚固,像埃菲尔铁塔和布鲁克林大桥都有着相似的结构,只要把铆钉加热,然后通过液压机器穿过孔洞,将泰坦尼克号的板材与防水密封材料结合在一起。泰坦尼克就会成为一座真正的“永不沉没之船”。然而,泰坦尼克号的船体前部却没有足够的空间来使用液压机械,所以工人不得不用手锤打它们。为了使这项工作更容易,泰坦尼克号船体的一部分铆钉由较软的锻铁制成,质量存疑。想象一下,铆钉就像拉链一样,如果施加足够的力量,一旦第一个铆钉被拉破,“溃败”就势不可挡——泰坦尼克号的船体与巨大的冰山相撞时,船体的确就是这样撕裂的。
2004年,《“泰坦尼克”沉没真相》一书的作者福克和麦凯特,在书中提出了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另一种说法:铆钉论。他们称,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因为要为白星轮船公司同时建造几艘巨轮而不堪重负。当时每艘在建的巨型轮船都需要300万个铆钉,它们就像胶水一样将船身各部分固定在一起。但由于资金紧缺,造船厂最终以低价购买了一批含杂质很多的3型铁铆钉,而不是优质的4型铁铆钉。劣质的3型铆钉因为含有大量矿渣会形成无数的小洞,它可以使铆钉变脆并且容易折断。而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方面对此坚决否认在泰坦尼克号的建造或者用材上绝对没有任何错误和不当。他们的理由是,与泰坦尼克号同时建造的“奥林匹克”号航行了24年,直到退休也没有任何事故发生。
“钢板说”:钢板非常生硬,一碰就碎
这个铆钉论差不多,说泰坦尼克号的材质不行。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海底地质学家史蒂夫·布拉斯科通过对泰坦尼克号残骸的钢板研究发现,在海底找到的钢板残片没有丝毫的弯曲,而是锯齿状的,就像是瓷器的碎片,也就是说在碰撞的瞬间直接折断,所用钢板非常生硬,一碰就碎,不具备非常好的弹性和顺延性,通过与现代造船材料进行多种对照试验,得出泰坦尼克号船体使用的材料是假冒伪劣的结论。虽然有人质疑泰坦尼克号所用钢板已经在海底静躺了近一百多年,长期受到低温和海水严重腐蚀,可是,谁都无法证明100年前这些钢板在出厂的时候就是合格的。
“电报论”:没有收到冰山预警电报
1958年,英国导演罗伊·贝克在电影《冰海沉船》中,提出了这种说法。在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前,电报员菲利浦正忙着帮船上的有钱人发送昂贵的私人股票交易电报。4月14日晚上9时左右,附近加州人号的电报员伊利斯向泰坦尼克号发送了一份冰山预警电报。但由于加州人号的电报声音太大,菲利浦一气之下就把这封电报截断了。而这艘加州人号客船已经被浮冰困了将近一天,电报员伊利斯觉得也不会再有什么事儿,所以给泰坦尼克号发送了一遍预警电报后就关掉电报机睡觉去了。
泰坦尼克号生还者,冰山观测员费雷德·费利特在接受法庭调查时曾说:如果有望远镜的话,他肯定可以早一点看到冰山,足够让客轮避开冰山。因为望远镜锁在柜子里面。而柜子的钥匙当时却不在船上。当年这把钥匙的主人是大卫·布莱尔。他是泰坦尼克号原定的冰山观测员,但临起航时,白星轮船公司的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从别的船上调来一位经验更加丰富的冰山观测员来代替他。布莱尔在匆忙下船时把锁着望远镜的钥匙随手放在了自己的衣服口袋里。
研究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30年的英国记者莫洛尼(Senan Molony)称,造成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可能是油舱着火。莫洛尼认为,在泰坦尼克号离开南安普敦之前,船上就着火了,数周时间里,大火都未能被成功扑灭。经过分析泰坦尼克”号出航前的照片发现,后来撞击冰山受损的船身上有被烧过的焦黑痕迹。专家们证实,这些痕迹极有可能是由于一个油舱着火所致。莫洛尼认为,船主知道发生了火灾,但对乘客隐瞒了这一信息。大火让船体温度达到1000摄氏度,使得船身外壳钢铁十分脆弱。泰坦尼克号航行第五日撞上冰山时,船身支持不住,船上出现巨大裂口。
不过英国泰坦尼克号协会前理事David Hill承认发生了火灾,但他认为区区火灾无关痛痒——冰山才是罪魁祸首。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蒂姆·马尔丁的研究,一个非同寻常的光学现象——海市蜃楼,是让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且未能获得附近船只援救的原因。1992年,英国政府的一项调查显示,泰坦尼克号沉没可能与超折射有关,但这种可能性一直未加深究,直至马尔丁钻研了天气记录、生还者证词,以及长久以来被遗忘的航海日志。
马尔丁发现,当天晚上,事发海域的大气状况容易形成超折射,光线发生异常的弯曲,从而形成了海市蜃楼,这一现象,当时同在附近海域的几艘轮船,也都有记录。马尔丁表示,海市蜃楼使泰坦尼克号上的瞭望台没能及时发现冰山,也让货轮加州人号,无法识别出泰坦尼克号,并与这艘远洋客轮取得通讯。
泰坦尼克号当时正从墨西哥湾暖流,驶入冰冷的拉布拉多寒流,该海域的空气柱自下而上冷却,产生了一个逆温: 冷空气层位于较暖空气层的下方。极高的气压使空气中不会产生雾。逆温使光线发生特殊的折射,并产生上现蜃景:在假地平线前物体看起来比实际要高(并因此显得更近)。假地平线与真地平线间的区域可能看起来像烟雾。加州人号上的话务员曾警告过泰坦尼克号要小心冰山。但没有月色的夜晚对比度很低,而平静的海面又使假地平线看起来像真的一样,冰山则隐蔽在了真假地平线之间的迷雾里。在距离冰山仅有一英里之时,泰坦尼克号上的船员拉响了警报,但为时已晚。
在撞上冰山之前,泰坦尼克号还一度驶入了加州人号的视域,但看到的轮船,距离太近、体积太小,实在不像是巨型远洋客轮泰坦尼克号。加州人号的船长斯坦利 · 罗德知道,泰坦尼克号是除自己这艘船以外该区域唯一配备无线电的船只,因此断定这艘船没有无线电。罗德说,他曾多次让人用信号灯向该船发送莫尔斯信号,“但对方一点儿反应也没有”。而危机中的泰坦尼克号,也曾试图以莫尔斯信号灯,跟加州人号取得联系,同样没有奏效。当时大气的异常分层(分成密度不同的多个气层),正是扰乱信号传送的原因。
泰坦尼克号向空中约 600 英尺(约 183 米)高处发射了遇难信号弹,但在加州人号看来,信号弹燃放的位置相对船只而言显得太低了。不确定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加州人号便忽略了那些信号。4月15日凌晨2 : 20,当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他们以为这艘船只是开走了。这一情节在《冰海沉船》里得以体现。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物理学家唐·奥尔森和鲁塞尔·多谢尔在美国天文学杂志《天空和望远镜》上撰文提出,导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悲剧的“罪魁祸首”,其实可能是天上的月亮。
1912年1月4日,地球和太阳、月球形成了一条直线,那一天,月球距地球的“近地点”距离是1400年时间间隔中最近的距离。月球千年一遇的罕见“近距离”对海洋潮汐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导致月球对海洋潮汐的引力影响比平时至少增强了74%。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的科学家们相信,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导致海洋潮汐异常升高,而正是不断起伏的强大海洋潮汐导致撞上泰坦尼克号的那块冰山在1912年1月4日那天脱离它所在的格陵兰岛冰川,最后漂向北大西洋,并最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
不过,有科学家质疑月亮弄沉“泰坦尼克”的说法,冰山在海洋中的漂流速度很慢,从格陵兰岛迪斯科湾到北大西洋泰坦尼克号船难地点约有1640海里,按正常速度,一块冰山从格陵兰岛海湾驶到出事地点应该得花5个半月,如果撞上泰坦尼克号的冰山是当年1月4日因为异常海潮的冲击影响而从格陵兰冰川上脱落的,那么它的“旅行速度”未免过快了一点。
一些荒谬的理由
“战争论”:被德国潜艇击沉或撞沉
英格兰默西赛德海事博物馆的历史学家罗伯茨认为泰坦尼克号很可能是被一艘德国潜艇击沉或撞沉的。“在检验了所有生还者提供的证据后,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泰坦尼克号确实曾与一座冰山擦身而过,但却没有与之碰撞。对泰坦尼克号船身的底层剖面图像检测证明,其被损情况并不如人们认为的那样严重,因此肯定另有原因导致了它的沉没。”罗伯茨说。1912年德国海军已完成了德国潜艇的设计与制造。“泰坦尼克号遇难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德国也已开始出动潜艇在北大西洋巡逻。事故发生后,泰坦尼克号的船员和乘客一致声称,他们是在轮船经过冰山后才听到船身内部有爆炸声的。据当晚许多挤在救生艇上的生还者称,他们曾在出事现场见到过一艘船,它发出像探照灯一样奇怪的光芒,他们曾希望这艘船来营救,但它没有。之所以没有实施救援,原因只有一个:它就是德国潜艇,它刚刚与泰坦尼克号相撞,或是它发射鱼雷击沉了泰坦尼克号。”
“穿越论”:日本鱼雷穿越时空隧道击沉
英日科学家声称,1945年一艘日本潜艇发射的鱼雷穿越时空隧道击沉了1912年起航的泰坦尼克号,为此他们已搜集了证据:另一枚打有日本标记的鱼雷尚未爆炸,静卧在命运乖舛的泰坦尼克号的锅炉房里。“泰坦尼克号并非撞到了冰山,而是被31年后的一艘日本潜艇发射的鱼雷绕过半个地球将其打入海底。”任职于伦敦一家有名的高级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塞缪尔·莫林斯博士称。
“我们发现的证据毋庸质疑,这枚未爆炸、印有日本标志的鱼雷只能是二战时期的产物,现在仍‘安卧’在泰坦尼克号里。“鱼雷击穿泰坦尼克号时留下的洞,使我们确信其并非在事件发生后才放置在那里的,这枚鱼雷是一艘日本潜艇上发射的。“然而1912年当泰坦尼克号从英格兰首航驶向纽约时,那艘潜艇尚未问世。“那艘潜艇是l939年才设计的,鱼雷上的标记证明1943年这艘潜艇才下水,其潜在含义有些骇人。“过去世人认为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沉没,我们的发现证明这一切有误。“我们也拿到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过去、现在和将来其实是同时存在的。“这表明有一天我们能在时空中遨游,随心所欲地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甚至可以返回到1912年或1943年,拯救泰坦尼克号。”
接着就什么机器时光旅行的说法, 再结合粒子,四维空间,光速等概念包装,给人感觉好像挺有道理的。这是最荒诞的说法,这跟泰坦尼克号船长,乘客重现等穿越时空隧道的奇闻联系在一起。
在对船体拍摄的6幅水下照片中,发现8个来历不明的神奇发光体。最初,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某种深水鱼群,不过,当研究人员借助电脑再次对这些水下照片进行更详细分析后发现,确实有一些来历不明的人造发光体围绕着泰坦尼克号游弋。海洋学家确认海洋中再也找不到跟这些神奇发光体类似的东西了,它们很像在空中飞行的那些UFO,但是又不是那种典型的飞碟,而是类似世界各地的许多目击者见过的那种能量凝聚体。 科学家由此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泰坦尼克号是意外遭到UFO射出的激光束的攻击而进水翻沉的。这个说法实在是荒谬地离谱,即便现在残骸被不明飞行物围绕,那怎么证明当年是因为此沉没的?
泰坦尼克号造价尺寸规格参数
泰坦尼克号造价
泰坦尼克号耗时3年建成,共耗资150万英镑(折合1912年的750万美元,相当于1997年1.5亿美元);
1867年美国政府从沙俄手上购买的阿拉斯加花费720万美元,这是美国领土扩张史上最划算的一笔买卖。
按照清末民初的时候,一英镑可以兑换白银七两左右,《辛丑条约》清政府向西方八国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换算下来可以造42艘泰坦尼克号,知道清政府多么腐败无能了吧?
泰坦尼克号规格
船体一共使用了300万颗铆钉;
吨位46328吨,净重21,831吨,排水量52,310 英吨;
全长882英尺9英寸(269.1米)
全宽92英尺6英寸(28.2米)
高度175英尺(53.3米)(龙骨到烟囱顶部)
吃水34英尺7英寸(10.5米)
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60英尺(18.3米)
深度64英尺6英寸(19.7米)
四个平均19米(63英尺)高的烟囱中只有前3个用来排烟,剩下的一个属于陪衬,唯一的实际用途是作为主厨房的烟囱(在不列颠号上,四号烟囱曾被当作救生口)。
25台双端及四台单端锅炉的动力159台煤炭熔炉。动力装置包括两台往复式四缸三胀蒸汽机及一台帕森斯式低压蒸汽轮机(不可反转),驱动三个螺旋桨。
动力50000匹马力(37MW)~59000匹马力(43MW),航速每小时23-24海里;
它前后上下有9个甲板,烟囱大得可以同时穿过两列火车。
总共可搭载3,547名乘客和船员。
图:泰坦尼克号尺寸对照图
泰坦尼克号和美国航空母舰罗纳德·里根号有1092英尺(332米)对比图
小巫见大巫:泰坦尼克号和海洋绿洲号对比:1 VS 5
它的3个锚共重31吨,9个锅炉,每个重100吨,3台螺旋桨,中间那台16英尺,另两台18英尺。
船上有4台电梯,3台在一等舱,1台在二等舱。以前二等舱都是没电梯的。
包含有370个头等舱、297个三等舱,最多可以容纳3547人。
速度
当产生15,000匹马力于蒸汽机与产生16,000匹马力于蒸汽轮机时,船身外部双3叶螺旋桨及单4叶螺旋桨各别以每分钟75转(3叶)与每分钟165转(4叶)一共总输出约为50,000匹马力,即为服务船速 : 21 节。
当产生17,000匹马力于蒸汽机与产生18,000匹马力于蒸汽轮机时,船身外部双3叶螺旋桨及单4叶螺旋桨各别以每分钟83转(3叶)与每分钟173转(4叶)一共总输出约为59,000匹马力,即为极限船速 : 24 节。
日航行消耗煤炭825吨,在巨轮为期一周的行程里,消耗将近6000吨的煤。
日淡水消耗量为14000加仑,
57600个陶器餐具,
29000个玻璃器皿,
44000件刀叉餐具,
总重量超过4000磅
为了保障乘客和船员的饮食之需,食品舱内贮备了足够的食物。伊斯梅提出了“尽情享受”(Gettil
肉类75,000磅(34,020公斤),
鱼类11,000磅(4,990公斤),
鱼干4,000磅,
豌豆2,500磅,
7千头沙拉,
1万磅糖,
1,500加仑牛奶(5,678升),
酒在泰坦尼克号的上扮演的角色可想而知。而根据船上的清单,泰坦尼克号所下的饮品订单包括了1500瓶葡萄酒(主要是朗姆酒,香槟酒和勃艮第酒),15000个香槟杯,20000瓶啤酒和至少850瓶烈酒。而后来披露的货仓存货单表明,仓库还存有17箱法国白兰地、70箱葡萄酒以及191箱烈性酒。
【泰坦尼克号菜单:头等舱熏鳕鱼、二等舱烤火鸡、三等舱煮燕麦】
对于头等舱的乘客,午餐可以享用17道美食,诸如三文鱼、鹅肝酱、羊羔肉、牛里脊、烤鸭等。每餐都有不少于11道菜和一瓶红酒,食谱里面海参鲍鱼都是家常便饭。
【泰坦尼克号头等舱最后的晚餐的菜单】【加拿大美食博主打造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晚餐】
泰坦尼克号乘客和船员
数据1:头等舱329人,二等舱285人,三等舱710人;合计客舱数2223人。
数据2:船员885人,船上的20艘救生艇仅能供1178人使用,而船上总人数达2227人。
数据3:1317名乘客,其中324名一等舱,284名二等舱,709名三等舱乘客,此外还有885名船员,合计2202人。
最大载客乘客:2435(头等舱833人,二等舱614人,三等舱1,006人。合计客舱数2,453人),船员:892。总数:3327(或其他来源的3547)。
图:泰坦尼克号头等舱船票
泰坦尼克号船票多少钱?
舱位 | 英镑 | 美元 | 相当于1997年美元比价 |
---|---|---|---|
头等舱(豪华) | 870 | 4350 | 50000 |
头等舱(普通) | 30 | 150 | 1724 |
二等舱 | 12 | 60 | 690 |
三等舱 | 3~8 | 15~40 | 172~460 |
票价:考虑到1912年美国工资平均22美分一小时,人均收入大概是200~400美元一年。括号内是换算到现在的物价下的价格
头等舱(客厅套房)£870/$4350( ($113,075.78 )
头等舱(床位) = £30/$150 ($3,899.16)
二等舱 = £12/$60 ($1,559.67)
三等舱 = £3 - £8/$15 - $40 ($389.92 to $1,039.78)
由于游轮的动力设备等都位于船舱底部,越是底层越吵闹,环境也越差。所以,一等舱位于靠近甲板的地方,二等舱位于中间,而三等舱则靠近船舱底部。
头等舱单独铺位的票价最低价格是30英镑(约合今天的2515英镑),有350个。带私人阳台的套房票价高达870英镑(约合今天的7.2万英镑),仅有39套,相当于当时一辆豪华轿车的价钱,每间都有私人浴室和卧室。部分私人套房甚至包括衣柜客房,并以华丽的法国君主制风格装饰,相对于现在的装潢来说都非常奢华了。
乘客可以享用头等舱专用的温水游泳池、健身房、壁球场、土耳其浴室、电影院、游艺室、酒吧、日光浴甲板等豪华设施,甚至连宠物狗也有专门的狗舍。餐厅和咖啡厅请的都是法国厨师和法国侍应。当然这些设施都位于轮船的最上面几层甲板。头等舱乘客大多是经常往来于欧美之间的富豪贵族和社会名流,比如亿万富翁约翰·阿斯特和本杰明·古根海姆,以及纽约梅西百货公司老板斯特劳斯夫妇、费城电车业巨头韦德纳父子、宾州铁路公司副总裁约翰·泰耶等人。
泰坦尼克号上头等舱最辉煌的居宿为B,C甲板上的四间客厅套房,位于在主楼梯旁边。其中B甲板上的两间套房被宣传为豪华客厅套房及豪华漫步套房,因为它们都配有一条50英尺(15.24米)长的私人漫步走廊。漫步甲板与头等舱舷梯入口相连,使得全船上最富有的乘客可以直接将大量行李放进房间。客厅套房有两套大卧室、两个衣橱、一间私人浴室、一间盥洗室和一处宽敞的客厅。客厅也非常奢华,可用来接待少量客人。每间套房都有一处壁炉,一张大型牌桌,毛绒沙发和椅子,餐具柜以及写字台。
由于泰坦尼克号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最舒适的邮轮,又是第一次横渡大西洋,许多有钱人都想先试为快。他们拖儿带女,甚至带上佣人,浩浩荡荡一家子上船旅行。其中有位叫威廉·卡特的先生把他的“雷诺” 轿车也带上了船。尽管“泰坦尼克”可乘坐2000多人,但想坐船尝鲜的阔佬太多,搞得船票很紧张。许多人都是提前几个月预订的。
泰坦尼克号二等舱的票价是13英镑(约合今天的1090英镑),其乘客以英美中产阶级为主,包括作家、记者、医生、律师、教师、店主、神职人员,以及头等舱乘客的男仆、女佣、保姆、司机等等。二等舱乘客可以享用船上的吸烟室,他们的孩子可以从图书馆里借书。
三等舱的票价在7英镑到9英镑之间(约合今天的587到754英镑),儿童票价是3英镑。其乘客主要是来自英国、爱尔兰 、北欧、意大利 、俄国、巴尔干国家和土耳其等地的移民。满载着他们的“美国梦”登上了这艘巨轮,正如杰克的同伴所说的“我看见自由女神像了!”三等舱通常是上下铺,六到八人一个房间,有自己的盥洗室、餐厅和公共会堂,都位于轮船的下层。从横截面看上去,泰坦尼克号和其他邮船的乘客住舱分布恰好是当时社会阶层划分的一个缩影。此外,由于从美国前往欧洲的三等舱乘客人数很少,许多东航的邮船利用三等舱餐厅等空间装运一些小包装货物。
后来一张“泰坦尼克号”的船票以65,772美元被一名美国收藏家拍得。这张船票来自当时最后一位记得那场沉船灾难的幸存者。
泰坦尼克号全船分为16个水密舱,连接各舱的水密门可通过电开关统一关闭。泰坦尼克号良好的防水措施,使得它在任何4个水密舱进水的情况下都不会沉没。但实际上防水壁并没有穿过整个甲板,仅仅达到了E层甲板。
泰坦尼克号和其他两艘奥林匹克级邮轮一样,共有10层甲板(不包含高级船员住舱的屋顶),其中8层供乘客使用,自上而下分别是:
救生艇甲板(The Boat Deck):该甲板位于最顶层,因两侧安放了救生艇而得名。甲板前首舱室依次为露天船桥(Navigating Bridge)和驾驶室(Wheelhouse)、舰长住舱(Captain's quarters)、舰长待命室(Captain's sitting room)、高级船员住舱(Officers' quarters),随后有1号烟囱和排烟管道贯穿而过,再往后是电报室和电梯机械室;舯部依次有前部大楼梯圆形拱顶的外罩、2号烟囱和排烟管道、健身房(Gymnasium)、一等舱的穹顶、3号烟囱和排烟管道。艉部则依次是一等舱吸烟室穹顶、后部大楼梯圆形拱顶的外罩、复式发动机顶部通道排烟室、4号烟囱,最后是相对不起眼的二等舱入口。该层甲板两侧的步道被分割开来,分别供船员一等舱乘客、工程师和二等舱乘客使用。除了一等舱区域外,其他步道均安放了救生艇。
A甲板(A Deck):又被称为“散步甲板”(Promenade Deck),该层专供一等舱乘客使用,前部是一等客舱,中间是1号烟囱与排烟管,之后是前部大楼梯;舯部依次是2号烟囱与排烟管、读写室(Reading & Writing Room)、一等舱休闲室(First Class lounge)、3号烟囱、往复式发动机排烟室顶部;艉部是后部大楼梯、4号烟囱、头等舱吸烟室、阳台与梯棕榈树餐厅、2等舱楼梯。
B甲板(B Deck):又被称为“船桥甲板”(Bridge Deck),前甲板、后甲板与该层平齐但并不相连。B甲板前部为一等舱,茉莉·布朗夫人的客舱即在此处,之后是前部大楼梯;舯部往前一点、左右两舷位置是两套特等套房(Staterooms),每套套房包括一间客厅、两间配有独立卫生间的卧室、一间浴室;后侧为一等舱餐厅,餐厅右舷是独立的巴黎咖啡厅(Café Parisien);再往后则是二等舱吸烟室(Second Class smoke room)与楼梯。
C甲板(C Deck),又被称为“遮盖甲板”(Shelter Deck)。该层甲板从前向后为锚机、船员与火工的餐厅、三等舱楼梯、井形甲板(包括前桅、电动起重机)、一等舱与前后部大楼梯、二等舱阅览室、二等舱楼梯、用作三等舱露台的井形甲板、三等舱吸烟室与公共房间,最后是舵机。
D甲板(D Deck),又被称为“沙龙甲板”(Saloon Deck),由数个大船舱组成。艏部向后依次为火工舱室、供三等舱乘客使用的开放空间、一等舱套间、前部大楼梯、一等舱会客室、一等舱餐厅、一等舱与二等舱共用的厨房、二等舱餐厅,艉部是二等舱舱室。
E甲板(E Deck),又被称为“上层甲板”(Upper Deck),前部是供船员、煤工和服务员休息的区域,此层中后部被发动机穿过,艉部是二等舱。前部大楼梯到此为止。
F甲板(F Deck),又被称为“中层甲板”(Middle Deck),前部是火工舱室、二等舱;甲板中后部为锅炉占用,其中5号锅炉的左侧、后侧为烘衣室,右侧则是著名的游泳池;再往下走则是土耳其浴室,以及三等舱餐厅、厨房和三等舱舱室。
G甲板(G Deck),又被称为“下层甲板”(Lower Deck),该甲板是水线以上的最后一层甲板,也是最后一层载客的甲板,其舯部完全被锅炉和轮机系统所占据;该层前首依然是职员舱室,接着是壁球场;在后方与轮机室紧邻的是食品冷藏库,最后是三等舱舱室。
H甲板 (H Deck),又被称为“底层甲板”(Orlop Deck),舯部为锅炉,其余空间基本被用作仓库,值得一提的是,船首还有一间车库,用于储放那些漂洋过海、价格昂贵的机动车。
船底(Tank Top),船的最底部,完全位于水线以下,用于安装轮机、锅炉、煤炭以及传动系统。
泰坦尼克号救生艇清单
在船的左舷,二副莱托勒命令救生船只载妇女和儿童,这种死板做法使得很多救生艇没装够人就放下。在右舷,一副默多克则在妇女优先逃生之后允许男性登艇。所以,在右舷获救的人数比在左舷获救的多。来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让给一个孩子的母亲,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被人批判抛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员、他的船,在最后一刻跳进救生艇。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之所以造成了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救生艇的数量上。按照美国当时的规定,像泰坦尼克号这样大的超级客轮,需携42只救生艇;而按英国的规定,只需携带16只即可。TITANIC总共配有20只救生艇,因此按照英国的法律,已经超标4艘了。而事实上,这20条救生艇只可装载下整艘船不到1/2的乘客。但白星公司认为,泰坦尼克号用不了带那么多的救生艇,因为它“本身就是救生艇”,世界上最大的救生艇……1907年时一艘德国邮轮威廉皇储号冲撞一座冰山,但仍然能够完成她的航程;船长爱德华·约翰·史密斯在同年表示“无法想像有任何情况还能造成船只进水沉没,现代的造船技术已经超越了这一点”。这20支救生艇被分为三类,包括14艘瓦叠式木壳救生艇,每艘可容纳65人(标示为3至16号);4艘折叠式木栓帆布救生艇(标示为A至D号),每艘可容纳47人。此外还有2艘简易式木壳救生艇,每艘可容纳40人……救生艇的参数如下:
类型 | 数量 | 长度(英尺) | 宽度(英尺) | 吃水深度(英尺) |
---|---|---|---|---|
紧急救生艇 | 2 | 25.2 | 7.2 | 3 |
常规救生艇 | 14 | 30 | 9.1 | 4 |
帆布折叠艇 | 4 | 27.5 | 8 | 3 |
泰坦尼克号救生艇下放情况
4月15日00点45分,泰坦尼克号开始自救,20只救生艇被依次放下。按照最初的设计,这20支救生艇总共可容纳1200余人(即全部乘客的一半),但由于现场的慌乱和危急很多救生艇都没有坐满就被匆匆地放下海了。因此,最终坐上救生艇逃生的仅仅有六、七百人而已。这里是20艘救生艇全部的下放情况(注:A、B、C、D号为可折叠小艇) :
艇号 |
|
可容纳人数 | 实际乘坐人数 |
7 | 12:25 | 65 | 28 |
4 | 12:30 | 40 | 40 |
6 | 12:55 | 65 | 28 |
5 | 12:55 | 65 | 41 |
3 | 01:00 | 40 | 32 |
1 | 01:10 | 40 | 12 |
8 | 01:10 | 65 | 39 |
9 | 01:15 | 65 | 56 |
12 | 01:25 | 65 | 40 |
14 | 01:30 | 65 | 60 |
16 | 01:35 | 65 | 50 |
13 | 01:35 | 65 | 64 |
15 | 01:35 | 65 | 70 |
C | 01:40 | 40 | 39 |
2 | 01:45 | 40 | 25 |
D | 02:05 | 40 | 44 |
其余四艘救生艇(A、B两艘折叠艇和10、11号救生艇)来不及被放下。
指挥第14救生艇的第五副官哈罗德·戈弗雷·罗伊召来附近的几艘救生艇,把吓得要死的妇女儿童转移走,然后自己轻装上阵回去救援漂浮在海面上的人,但是转移工作花了不少时间,导致罗伊最后只从水里捞起了6个人(其中1个很快就死了),稍后他又从快下沉的几艘折叠艇上救走了所有幸存者。罗伊因为组织了那天晚上唯一的一场救援因而被人们视为英雄,他后来继续航海,直到1944年病逝,享年61岁。
泰坦尼克号遇难者人数统计图(图表数据与文字略有出入)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很多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留给那些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勇气,和面对死神的那种从容和镇定,是留给后世的感动。
头等舱有乘客319人,200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63%;
二等舱有乘客269人,117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43%;
三等舱有乘客699人,172人幸存下来,幸存率为25%.
所有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且头等舱妇女儿童生还率最高,确实遵循了“妇孺优先”(Women and Children First),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据统计,头等、二等和三等舱内成年男性的获救率分别为33%、8%和16%。幸存总人数:713人。最年轻的乘客是两个月大的米莉维娜·迪恩,也成为了最后一位幸存者直到2009年去世。
三类舱位的幸存率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观点抨击头等舱的人们也“似乎”更有特权,在逃生的过程中明显有优先上船的权利。诚然因为救生艇挂在头等舱和二等舱附近,但这是任何邮轮的惯例。1997版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场景把三等舱乘客被隔离门关在舱底,然而无论是泰坦尼克号还是奥林匹克号都不存在这种隔离门,只有齐腰的隔离栏,平日有乘务员看守防止穿越,沉船时无人看守了,不准上救生艇在真实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有作家甚至计算过,从三等舱到甲板,至少有20条通道。反倒是很多三等舱乘客盲目相信“泰坦尼克号”是“不沉之船”,执意留在船舱直到沉船。亿万富翁阿斯特、梅西百货的创始人斯特劳斯夫妇、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师罗布尔等上流社会的人都把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事后人们谴责控诉,却依然不能改变这事实。没有谁比谁更有特权,请相信,在上帝面前,所有的生命都是公平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每个人都有权利活着,可是事实上,不公一直存在。到底这场事故该谴责的是劫后余生的人,没有安装完善救生艇的设计师,还是促使这艘大船全力行驶的领航员,到底是谁?
另外一组数据:乘客和船员总人数2228人,幸存者705人,丧生1523人。
899名船员中有687人像船长一样永远地留在了泰坦尼克号上,也就是说有76%的船员葬身海底,占整个死亡人数的45.7%。但谁都知道,船员在船上,无论就经验、还是条件,比乘客更有机会逃生。
泰坦尼克号各船舱获救比例,死亡比例
成员 | 成员级别 | 乘员总人数 | 获救比率 | 死亡比率 | 获救人数 | 死亡人数 |
---|---|---|---|---|---|---|
儿童 | 头等舱 | 6 | 83% | 17% | 5 | 1 |
二等舱 | 24 | 100% | 0% | 24 | 0 | |
三等舱 | 79 | 34% | 66% | 27 | 52 | |
女子 | 头等舱 | 144 | 97% | 3% | 140 | 4 |
二等舱 | 93 | 86% | 14% | 80 | 13 | |
三等舱 | 165 | 46% | 54% | 76 | 89 | |
船员 | 23 | 87% | 13% | 20 | 3 | |
男子 | 头等舱 | 175 | 33% | 67% | 57 | 118 |
二等舱 | 168 | 8% | 92% | 14 | 154 | |
三等舱 | 462 | 16% | 84% | 75 | 387 | |
船员 | 885 | 22% | 78% | 192 | 693 |
没能上救生船的有1500多人全部落水,只有一艘救生船回来救人,救上来六个人,总共有705人生还。“泰坦尼克号”沉船死了1500多人,那么那些活下来的人呢?根据“泰坦尼克号”的伤亡记载,头等舱中的妇女143人中死了4个人(其中3个人志愿留在船上),二等舱的妇女93人中死了15人,而三等舱的妇女179人中死了81位。但是在小孩方面,虽然二等舱的30位幼童中只有一位小孩子葬身海底,但三等舱的76名小孩中却有53个人死亡。据了解,有4名头等舱的男乘客因为偷偷穿上女人的衣服,才终于等上了救生艇而逃脱,虽然这些人求生的行为并无罪过,但是他们仍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鲁虺文化网备注:由于数据出处不同,上述数据与表格略有偏差。
关于泰坦尼克上具体有多少人,幸存多少人,各路媒体说法不一
……在灾难发生时,泰坦尼克号共搭载2224人,其中710人生还,1514人不幸罹难。
……船上载有1324乘客和892名工作人员。
……当时载满2223人,除了登上救生艇的711人幸存外,共有1513人葬身冰海。
……泰坦尼克号”共载运2207人,其中乘客1316人,船员891人。
……船上的所有救生艇仅能供1178人使用,而船上总人数达2224人。
……事发时泰坦尼克号上乘客约有1317人,共498人幸存;男性船员约有885人,共192人幸存;女性船员23人,共20人幸存。
泰坦尼克号船难发生后,究竟有多少人葬身海底呢?由于灾难发生后场面及其混乱,加之文件管理不当、后世的种种说法又鱼龙混杂的因素,导致泰坦尼克号乘客与死难者的统计数据始终存疑。各方面的统计不一。某些消息来源说是1635人,美国调查庭说是1517人,英国调查庭说时1490人,而英国贸易局则说是1503人,这其中,以后者的数字似乎最为可信。
来源:说不尽的泰坦尼克号 http://titanic.luhui.net/
无论是泰坦尼克号本身,还是它的船员和乘客,总有不曾解开的谜团。很多关于这艘世界巨轮的传说其实是不实的:
1、这是一艘英国建造的美国邮轮:虽然泰坦尼克号在位于英国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哈兰德和沃尔夫船厂(Harland & Wolff)制造的,船上飘扬着英国国旗,从船长等高级船员到普通工作人员主要是英国人,部分侍应是法国人,但她不算是英国的邮轮,而是美国人的邮轮。1902年,美国金融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JP·摩根)收购了英国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 Line),合并组建成了国际海运公司(IMM,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mpany),因此这是一家老板是美国人的邮轮。也正是因为JP·摩根买下了英国最大的航运公司——白星航运公司。让英国国会感到这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决定捍卫另外一家英国大轮船公司——卡纳德航运公司(Cunard Line)。咦?美英互斗?支持民族工业?同年,英国政府与卡纳德航运公司签定为期20年的合同,每年向其提供15万英镑的资助,并且鼓励卡纳德建造两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船——卢西塔尼亚号(32000吨级)和毛里塔尼亚号。卢西塔尼亚号开创了大西洋邮船的新纪元——蓝飘带奖(Blue Ribbon),而毛里塔尼亚号——保持蓝飘带长达22年(达到26.6节的高速)。之后,大型邮船纷纷把速度和豪华同时作为追求的目标。后来卡纳德航运公司收购了白星航运公司,但最后卡纳德航运公司还是被美国公司——嘉年华邮轮公司(Carnival Cruise Line)收购了,当然这是后话。
2、没有香槟命名仪式
在1958年以泰坦尼克号为主题的影片《冰海沉船》(又名“《铭记的夜晚》”)中,一位女士在船头开了瓶香槟酒,并为这艘邮轮取名为“泰坦尼克号”。这就是西方新船下水的传统洗礼仪式。洗礼下水仪式通常还会与命名仪式重合,不过一般是先命名,后洗礼,再下水。所谓命名式,其实就是一个揭幕新船的新闻发布会而已,依传统,正式命名时也要开香槟庆祝或砸香槟瓶。然而白星航运公司特立独行,向来不信邪,所以并非只有泰坦尼克号,白星当时旗下的所有航船全部未经洗礼,命名式上也都不曾砸过香槟。因此白星公司否认了《冰海沉船》影片中的场景,表示旗下没有一艘船舰举行过这样的命名仪式。
很多人都误以为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邮轮,其实不然。当时,白星公司计划建造三艘大西洋航线邮轮。这三艘奥林匹克级的姊妹舰就是:1910年10月起航的“奥林匹克号”,1912年4月起航的“泰坦尼克号”,以及1915年的“巨人号”(即“不列颠尼克号”)。泰坦尼克号也绝非“史无前例”,它的整体设计几乎完全模仿了奥林匹克号,并沿袭了白星公司以往船舰的风格。泰坦尼克号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在那个年代,它是世界最大邮轮,比奥林匹克号还要重1000吨。正因为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太像了,以至于调包阴谋论非常有市场。
4、船头“展臂高飞”绝对不可能
泰坦尼克号中最经典的画面,便是杰克和露丝在船头振臂高飞。露丝随杰克走向船头。杰克告诉露丝闭上双眸,伸开双臂,就能享受飞一般的感觉,露丝鼓足勇气站在了船头上,伸开双臂,当她睁开双眼时,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而身后则是自己的心上人,两人热情拥吻。但事实上,这是不被容许的。在泰坦尼克号上,任何游客都不允许靠近船头。
一位幸存者说:“船头对于任何一名乘客来说都是一个禁区,任何人是不允许靠近那里的,即使是衣着光鲜,身份高贵的一等舱乘客。于是,两人在船头的那一幕经典场景自然也无从谈起”。“当时我确实想象过站在船头和我心爱的人享受那种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感觉,但是我的爱人并不愿意那么做,于是我曾偷偷地跑到了船头上,幻想和他一起乘风破浪的感觉,而且船上的水手们更不会允许我那么做,他们准会以为我是疯了,在我到达船头之前就已经阻止了我的幻想。”
5、并非藏宝无数 也没木乃伊诅咒
虽然泰坦尼克号的乘客不乏工业巨亨、富家子弟、乃至电影明星,但船上并没剩下多少无价之宝。费城名门望族埃莉诺·威德纳(Eleanor Widener)太太已为一条珍珠项链投保了10万美金。船一失事,头等舱女士们就从事务办公室取回了自己的珠宝。当然《泰坦尼克号》电影里的海洋之星钻石项链是虚构的。在1987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公司RMS Titanic获得了进行调查和恢复游轮碎片的专有权。他们为此进行了6次远征,总花费1100万美元打捞成本,提取了6000多件物品,总价值为1.1亿美元。除了瓷器、硬币和乘客的个人物品外,没有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找到。但是一些泰坦尼克号遗物确实拍出了不错的价格,比如乐队首席华莱士·哈特利的那把小提琴被拍出了90万英镑的高价。货物清单里的威廉·卡特的35马力雷诺跑车蛮有意思,后来车主索赔了5000美元。其余便是一般商品了:鞋子、橡木梁,还有老式飞机引擎。还有广为流传的木乃伊诅咒——泰坦尼克号因为载着木乃伊而遭到诅咒,但是货物名单上根本没有上述物件,难道揣在口袋里带上去了?至于泰坦尼克号船长和女乘客在90年代再现这些愚人节的玩笑就不用再细说了,没智商么?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Rose收藏有毕加索、莫奈的画,那么当时真在他们的真迹在船上吗?答案是——“真没有”。根据泰坦尼克号的研究者的说法,泰坦尼克号上(几乎)可以说没有“艺术品”,更别说毕加索、莫奈、德加的作品了。那么电影里都有哪些作品“躺枪”了?
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Pablo Ruiz y Picasso,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布面油画,243.9 cm × 233.7 cm,1907年。
毕加索《卡思维勒像》(Pablo Ruiz y Picasso, Portrait of Daniel-Henry Kahnweiler),布面油画,100.5cm × 73cm,1910年。
莫奈《睡莲》(Oscar-Claude Monet, Water Lillies)。
埃德加·德加《舞蹈者》(Edgar Degas, The Star (Dancer on Stage)),布面粉彩,60cm ×44cm,1878年。
塞尚《静物》(Paul Cézanne, Bodegon)。
电影里所谓的大师名作全都是“高仿”赝品,这恐怕导演是为了规避侵犯版权的风险特地制作的,以导演本人的美术功底,甚至不排除正是他本人所作的可能。不过让那么多名画和艺术家躺枪,也是有代价的。《亚威农少女》至今在MOMA展出的画居然沉了海?毕加索家族产业(Picasso estate)就火了,法庭见!艺术家当时过世还不到70年(适用的版权保护法保护年限是去世后70年内),于是卡梅隆毫无疑问地输了官司,缴纳了罚金。
由于在海难后幸存的乘客提出索赔和诉讼,泰坦尼克号上运输的东西变得众所周知。最有价值的损失是法国画家梅里-约瑟夫·勃朗德尔的一幅画《La Circassienne au bain》。La Circassienne作为泰坦尼克号事故的幸存者,向泰坦尼克号运营方及保险公司提出了10万美元的索赔,折合现在的240万美元。还有出自诺曼·威金森(Norman Wilkinson)的《普利茅斯港》(Plymouth Harbour),它悬挂在头等舱吸烟室一个烧煤的白色大理石壁炉上方,它的确已经随船沉没。不过在导演罗伊·沃德·贝克(Roy Ward Baker)拍摄《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时使用了艺术家原本为泰坦尼克号姐妹船奥林匹克号所作的《去往新世界》(Approach to the New World)。两部电影都拍摄了泰坦尼克号总设计师安德鲁先生(Thomas Andrews, Jr.)在船沉没之前,孤零零地站在吸烟室里,在壁炉前盯着挂画的场景。在船体断裂后,那里发生了爆炸和火灾。
卡梅隆的1997版《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经典一幕,相信每个观众仍历历在目,大家都以为撞山后船头入水令船尾升起,船身一直倾斜至45度才折断沉没,但历史频道和一家美国电影公司2007年前派人潜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位置,拍下以往从未曝光的珍贵影片,其后研究队伍对片段进行详细分析,计算出当年泰坦尼克号原来只倾斜了10度便断开两截,这使船上的乘客有种错误的安全感,当船头进满水之后,船体一分为二并很快沉入海中。在电影拍摄时,导演卡梅隆坚守这个时间,保证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电影中轮船沉没方式是"两截式",即轮船从中间断开,分开沉没。这在电影拍摄时是公认的沉没方式。但是在2003年,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时泰坦尼克号船尾发生爆炸,轮船以三段沉没,即"三截式",电影展现的是她的时代最真实的东西。这部电影绝对算得上是影史上的杰作,其细节令当时的泰坦尼克研究协会表示“很惊讶”。
在1985年,人们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技术原因潜入水中只能看到它的整体外观,无法找到它沉船的秘密,当时被冰山撞击的痕迹已经被沙泥淹没。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这艘近275米的豪华客轮,被迎面漂来的冰山撞开了约92米(300英尺)长的裂缝后,船舱进水,很快沉没。如果冰山撞下的豁口真有当时报道的92米那么长,那么泰坦尼克号几分钟就玩完了。然而这次探测表明泰坦尼克号并不是被迎面漂来的大冰山撞开一个大裂口而沉没的,声波探测仪找到了船的伤口,伤口并不是92米那么长,而是有6处小伤口,总的损坏面积仅有3.7米—4米。研究人员为了增强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利用那些数据在计算机上模拟了灾难发生的过程,结论是肯定的。当时进水的6个舱室并不是平均进水的,有的进水量大,有的进水量小,这说明撞开的洞口有大有小。其实在当时该船的设计师爱德华·威尔丁已经提出了这个情况,计算出豁口总共12平方英尺,零星分布在船舷边上。可是这个非常重要的证言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因为当时的人们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艘如此精良的巨轮只撞了6个小洞就沉没了。最可敬的……要数煤火工了,他们在船体撞冰山后,继续给锅炉填煤,让船保持动力,直至船体断裂。
7、三等舱乘客被锁在下面?
几乎每部泰坦尼克号电影都展现了三等舱乘客被铁栅门锁困在下面的场景。后来,人们仔细检查了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构造,发现乘客区根本没有这种隔离门。泰坦尼克号上只有齐腰高的隔离门,边上有乘务员防止乘客随便穿越。但大撤离时,门边上没人看守。救生艇腾出来后,大批三等舱乘客都涌到了甲板上。从三等舱到甲板,至少有20条通道吧。相反,许多三等舱内的人因坚信泰坦尼克号无论如何不会下沉而拒绝逃生,“不愿意丢下他们的行李”。这跟社会多么类似?苦逼的底层反而对高层无比自信做着各种梦,中层和上层却抢着移民……
泰坦尼克号如果不转弯,当初泰坦尼克如果正面撞又会怎样呢?美国探险家对“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底部结构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底部的切口非常整齐,而这样的切口不可能是断裂形成,而应是由一种特殊的外来压力造成的。换句话说,“泰坦尼克号”是因为被冰山撞中了船身,而非船头;巨大的冲击力使“泰坦尼克号”裂成两半,转瞬沉入水底。
泰坦尼克号的船头非常坚固(参考姊妹号奥林匹克号与豪克号相撞案件),有科学家假设,如果船员们没有转舵,而是让“泰坦尼克号”和冰山迎头相撞,船头会被撞碎,但它同时也会对整艘船起到缓冲作用,乘客们会被撞翻在地板上,船上的瓷器也会落地碎裂,但这场撞击并不会导致船只沉没,那么船上的绝大部分乘客也许都能生还。减速正面撞击很可能会导致部分二等舱和三等舱的乘客死亡。如果泰坦尼克号按照原来航线行驶,和冰山头对头相撞,那么船会在震动中停泊下来就会搁浅在冰山上。泰坦尼克号一副默多克要求泰坦尼克号左满舵为什么错误?这个决定最终导致船的最终沉没。在惊慌中,机组人员下令将引擎反转,这也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由于泰坦尼克的方向舵很小,只有高速动力才能确保它有效转向,但当时明显缺乏足够动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船身撞向冰山。
9、多一点救生艇可以改变命运?
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船不足的说法由来已久,甚至说是白星航运主席布鲁斯·伊斯梅把救生艇从64艘削减为20艘,完全没有依据。实际上,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船数量是符合英国法律规定的,该项法律所定的数量并非基于乘客数量,而是基于船的吨位。根据泰坦尼克号的吨位,泰坦尼克号配备16艘救生艇即可,虽然只能满足960位乘客。但是泰坦尼克号已经超额配备了4艘救生艇,合计20艘救生艇虽然只能供1178人使用,远远无法满足最大载客数3547名乘客和船员。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救生艇没有载满就开走了,是因为有人人担心会倾覆不敢足额载客,所以原本可以荷载70人的救生艇,甚至连30人都不到就被放下了。
当时所有船只的救生船数量都远低于需要的数量,救生艇的目的并不是用来装下全体乘客;它们只是用来从一艘下沉的船上转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的。是当时的英国海上安全条例严重落后于造船技术的日新月异,因此在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后,永久性地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事实上,即使它已经装下更多的救生船可以用来装载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无法确保会有更多的人获救,因为在它下沉时,船员们没有时间来放下所有的救生船。可运载1178名乘客的救生艇,有465个座位完全没用上。救生艇不敢超载实在是过于保守了。
首先很多报道都把威廉·默多克误认为是大副,其实威廉·默多克是一副(肩章上是二道杠),泰坦尼克号的大副是亨利·怀尔德(肩章上是三道杠)。一般都是大副后面直接二副,而泰坦尼克号算是比较特殊的,确实是真有 “一副”,“一副”这个职位严格来讲并不存在。因此很多人都把大副和一副搞混了,甚至直接忽略前者的存在。泰坦尼克号高级船员职位分配是“船长--大副---一副---二副……六副”。
泰坦尼克号上的一副威廉·默多克,在他的家乡苏格兰达尔比蒂被尊为当地的英雄,但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他被描绘成一个胆小鬼和谋杀犯,接受了英国富商的贿赂,并开枪打死了一名企图跳上救生艇逃生的三等舱的乘客,最后以开枪自杀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这与史实大相径庭。默多克在整个沉船过程中,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竭尽全力营救船上的乘客。他引导大家上救生艇,并奋力将甲板上的椅子抛向海中,以便使那些在刺骨的海水中挣扎的人们抓到一根“救命草”,自己却溺水身亡。为弥补影片中的“过错”,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第86个纪念日庆典上,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执行总裁还向为纪念默多克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捐赠了5000英镑(8000美元)的支票,作为对其后人的道歉。
11、伊斯梅截留冰矿电报 要求加速获得“蓝飘带”奖
在很多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书籍和电影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成为了反面角色,他们批评在泰坦尼克号驶入冰山密集区域,先后收到六个清晰的冰山危险信号,均被伊斯梅截留,数小时后才转给泰坦尼克号航海图绘制人员。还说是他要求船长史密斯全速前进,以便能够提早到达纽约上头条,获得“蓝飘带”奖(横渡大西洋客船的速度奖),然而泰坦尼克号的航线向北偏离比实际更长但更安全,反倒是船员证明伊斯梅要求不要开太快,最有力的证明是:4月14日,纽约媒体在下午收到了来自泰坦尼克号的电报,上面说泰坦尼克号将不会于周三早晨准点到达,预计到达时间是周四下午16点。因为提早到会给乘客入住酒店带来麻烦。
而且从技术上来说,白星公司的奥林匹克级邮轮也无法获得“蓝飘带”奖。早在1909年9月,卡纳德邮轮公司的四个螺旋桨的毛里塔尼亚号时速早已达到26节,对此,无论同时代的皇帝级,奥林匹克级,乃至她自己亲姊妹卢西塔尼亚号和阿奎塔尼亚号,二十年间都奈何不了她。而三个螺旋桨的泰坦尼克号从法国瑟堡到昆士敦最大时速也不过23节。速度更不是泰坦尼克号的专长,奢华舒适才是她的主打。伊斯梅追求乘坐体验,他认为比起单纯的速度,富人更喜欢旅途中奢侈的生活。于是舒适性在设计思路里占到了第一位。来源:http://titanic.luhui.net/
同名电影《泰坦尼克号》是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派拉蒙影业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Inc.)出品的爱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的(《泰坦尼克号》演员今昔对比,真的岁月催人老)。20世纪福克斯拥有全世界的出租和名称权,但为了保险它将在美国的发行权以6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派拉蒙影业公司。由于费用不断增高卡梅隆决定放弃他800万美元的报酬,但是在电影完成后他从20世纪福克斯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奖金。
《泰坦尼克号》在1997年12月19日全球上映,然而,在它上映后的第一个周末,票房只有可怜的2860万美元。但奇迹就这样发生了:第二周票房达6000万美元,第三周7000万美元……到1998年3月10日, 《泰坦尼克号》成为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收入超十亿美元的电影。蝉联北美票房冠军15周,26周稳居北美票房TOP10,长达287天的映期,全球总票房达到18.43亿美元(北美地区为6亿美元,中国3.6亿人民币),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成为了经典爱情电影,露丝和杰克也成为好莱坞历史上令人难忘的荧幕情侣。泰坦尼克号当年有多火?尽管作为一部好莱坞影片,但1997版《泰坦尼克号》近70%的收入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外获得的。这部影片奇迹般地、空前地卖座使它成为好莱坞20世纪末的象征(也许就像当年的《飘》一样),詹姆斯·卡梅隆已经登上了世界商业电影的最高峰。直到2009年卡梅隆的另一部3D作品《阿凡达》才打破这一纪录,但其创造的蝉联15周北美票房冠军的纪录至今仍无人撼动。但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阿凡达》的票房还差一大截。
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剧情介绍【1997年卡梅隆版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文剧本】
影片以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影片也着重描画了船上的众生相,特别是在沉船的时刻,不同人格不同呈现,人性的差异清晰展现。
1985年,泰坦尼克号的沉船遗骸在北大西洋两英里半的海底被发现,美国探险家洛维特亲自潜入海底在船舱的墙壁上看见了一幅画,洛维持的发现立刻引起了一位老妇人的注意。已经是102岁高龄的露丝(格劳瑞亚·斯图尔特饰)声称她就是画中的少女,在潜水舱里,露丝开始叙述她当年的故事。
1912年4月10日,号称 “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自己的处女航,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富家少女露丝(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饰)与母亲及未婚夫卡尔·霍利坐上了头等舱;另一边,放荡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饰)在码头的一场赌博中赢得了三等舱的船票。《泰坦尼克号》演员今昔对比
露丝厌倦了上流社会虚伪的生活,不愿嫁给卡尔,打算投海自尽,被杰克救起。很快,美丽活泼的露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杰克带露丝参加下等舱的舞会、为她画裸体像,二人的感情逐渐升温。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他们在房间里画完裸体写真,在船底邮件仓库的跑车里刚温存完。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面临沉船的命运,没有上救生艇的杰克和杰克寻找生的机会。泰坦尼克号沉没后,他俩落入深沉的海水之中,杰克把露丝推上木板,自己在冰冷的海水中死去,死前仍然不忘鼓励露丝不要放弃生的希望,要带着他的爱勇敢的活下去。《泰坦尼克号》经典台词(中英文)
温斯莱特裸戏被删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莱昂纳多饰演的杰克为温斯莱特饰演的露丝画裸体写生的一幕,是当年《泰坦尼克号》经典的一幕。而在3D版《泰坦尼克号》的这一段中,凯特·温斯莱特的露点镜头遭到了删减,这也是影片唯一的一处删减。【导演卡梅隆吐槽泰坦尼克号3D裸戏被删】、【泰坦尼克号被删片段之锅炉房里的吻】
1998年,在《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前,内含几秒钟露丝全裸戏必须要删除是死板的广电肿菊既定做法。那时候还没微博,也没朋友圈,根本没法引发社会热议。然而很快地,事态有了意想不到的大转变。在当年3月9日上午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长者与广东代表团会谈时突然高度的评价泰坦尼克号:
我们不要以为资本主义就没有思想交流的东西。最近要上演一部叫《铁达尼号》(注:即《泰坦尼克号》)的电影,过去叫《冰海沉船》,花了两亿五拍的这部电影,现在收入已经十亿,这也是风险投资啊。这部片子把金钱与爱情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在危难当中每一种人的表现描绘得淋漓尽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在上海看了不少好莱坞的片子,好的片子有《乱世佳人》《一曲难忘》《魂断蓝桥》。这次我请政治局的同志也去看一看,不是说我们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切不可以为我们才会做思想工作。
次日也就是3月10日的《羊城晚报》以大标题“总书记妙语连珠广东团”和第三个小标题“我看《铁达尼号》”报道了此事。时任广东省电影公司的宣传科长的赵军看到了凭借职业敏感性,他很快将报纸复印件传真到中影公司总部,又被迅速转发到了各省电影公司及下属单位。
东风吹来满眼春,最高领导肯定最终让我们看到了无删减的泰坦尼克号了。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哪部进口大片能得到最高领导人公开赞赏,也没有哪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能这么快在国内上映。1998年3月27日《泰坦尼克号》提前在上海上映,4月3日《泰坦尼克号》全面公映立刻引起轰动,甚至连盲人也去观看。创下纪录的3.6亿元总票房政府机关国企包场占据了相当比例,更在几代人的成长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痕迹。然而,16年后《武媚娘传奇》被删城武大头,拍晚了,生不逢时啊。[泪]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19年后的清晨,长者题词的石碑一声巨响,《泰坦尼克号》男主角昂纳多在奥斯卡称帝……至此泰坦尼克号沉没105周年之际,再次纪念。
当年因为《泰坦尼克号》影院开始疯狂排片。由于《泰坦尼克号》时间长,为了多排片,平时影院每放一场打扫一次卫生,改成一天打扫一次卫生。影片正式公映了三个月,最后还是有关部门下文才停止放映。下片的时候,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还组织了轰轰烈烈的“告别放映”活动。
泰坦尼克号重映造物【1997版《泰坦尼克号》背后百大拍摄秘闻】
·影片开头具有特殊意义的开场戏是导演在剪辑工作的后期冥思苦想20个小时以后的成果,而在开头泰坦尼克号在海底的残骸镜头有一部分是真实的,而有一部分则是利用模型来拍摄的,区分的办法是当镜头中有两艘潜艇时是模型,只有一艘潜艇时则是真正的泰坦尼克号的残骸。
·卡梅隆为了收集素材,召集了一支科学家、摄影师、水手和历史学家的队伍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深海考察船——俄罗斯“姆斯蒂斯拉夫·凯尔蒂什学院”号。船上的两艘和平号潜艇(Akademik Keldysh)是当时唯一能够潜到废墟的深度的五艘潜艇之二。船上还有一台专门为摄影制造的遥控潜水器。组织了12次潜水,每次往返耗时16个小时,只为了拍摄12分钟的画面。因为改造后的深海摄影机只能存放12分钟的胶片,入水后无法更换。窗外的探照灯只能照射很短的距离,大部分空间一片黑暗。每次下水前,卡梅隆都会指挥自己的小队,在模型上进行精确彩排,让两条潜艇相互配合,拍摄他想要的画面。
·《泰坦尼克号》公映版就有190多分钟,未删减版更是长达227分钟,简直就是电影中的“巨轮”。不过,片尾处星空图跟船沉没地点的不符,一直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心结,在2012年重制3D版时,他趁机修复了这个bug。
·这部电影片名曾叫《Plant Ice》(冰冷星球),真是土得掉渣。冰冷星球大概是想表达:世界是冰冷的,社会也是冰冷的,当灾难来临时,能融化的不是金钱与权利,而是信仰、人性、亲情、友情、爱情。
·凯特·温斯莱特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向卡梅隆寄上自荐书,信中还夹有玫瑰花,附上“我就是你要找的Rose”这样的话,而最终获得了这部世纪之作中露丝这一角色。当时的卡梅隆考虑过在《蝙蝠侠》中大放异彩的安妮·海瑟薇以及安吉丽娜·朱莉,但是,最终对比了其他人后,还是选择了凯特·温丝莱特来担任女主角。拍摄时,凯特·温斯莱特坚持不穿潜水防寒衣,导致患上过肺炎,堪称敬业!
·一开始在选男主角的时候,制片方本来想让马修·麦康纳来出演这部的男主角,可这遭到了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一在反对,而且当时作为女主角的凯特·温斯莱特也觉得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更加适合当男演员,于是,马修麦康纳就这样错过了男主角。
·起航的镜头是在一个停车场上搭的绿屏前拍摄的。沉船的画面是模型加上电脑特效(如海浪、乘客)模拟出来的。演员对着绿屏幕表演,特技小组再将冰川的画面合成。导演在告诉演员们应该看什么地方,他们必须假想那里有Titanic在下沉。
·救生艇搜寻生还者的镜头是在装满超过350,000加仑水的大水槽内拍摄的。片中大部分的“海洋”其实只有3英尺深。
·别看歌舞场景一片欢腾,其实在拍摄时并没有放音乐,大伙儿都在“尬演”。
·Jack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时的抽烟镜头遭到了非议,认为会误导小孩子们,但卡梅隆解释说在当时吸烟是很普遍的现象,如果不加入抽烟的镜头反而会让影片显得不真实。
·“杰克”口误被保留。同样是画像那场戏,按照剧本上的台词,莱昂纳多应该说:“躺到沙发上。”但面对裸体的凯特,他不小心说成了:“躺到床上……哦,我是说沙发上。”可污污的卡梅隆保留了这个佛洛依德式的错误,将其保留到正片之中。而对于两人的粉丝来说,这也是莱昂纳多本人对凯特隐隐有所动心的不二证据。片子拍摄完毕后,两人并没有在一起,但是11年后的《革命之路》,莱昂纳多终于让温斯莱特躺到了“床上”,他们在剧中饰演了一对夫妻,这也圆了不少人看《泰坦尼克号》时失落感,当然,在这部中,两人曾经的容颜早已不在。
·谁的爱更多一点?有热心的影迷统计了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泰坦尼克号》中露丝叫了80次“杰克”,还不算叫他“Mr. Dawson”的次数,而杰克叫了“露丝”50次。
·阴差阳错铸成经典的还有那首《我的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作曲是霍纳和威尔·詹宁斯,本来卡梅隆不想在谢幕中使用歌曲,但霍纳(James Horner)没有告诉卡梅隆就已经与詹宁斯作曲。霍纳偷偷录了DEMO然后“不小心”(你懂的,那种“不小心”)让卡梅隆听到了,结果他一听就爱上这首歌。卡梅隆决定把这支后来获奥斯卡奖和格莱美奖的歌放在谢幕中。不过,电影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表达了她对这首主题曲的厌恶,她甚至说这会让想吐出来。
·卡梅隆的偏执甚至到了要求露丝这个虚构人物的房间(B52、B54、B56)——三室特等套房(Millionaire's Suite)也必须有现实依据可查。当时船上的绝大多数套房主人都有详细记录,但当年这间套房所住的乘客不详,所以给剧中的女主角住与其他船上名人住的房间不会有冲突。据记载,当年JP·摩根原本订了那间套房,但在巨轮启航前的那一刻决定取消航程。后来,又据说白星航运公司的老板布鲁斯·伊斯梅住了进去,但是并没有文献记载。所以,卡梅隆认为它是空房间,这样才得以让他虚构的人物住,避免了与套房原主人的冲突。杰克给露丝画画的施特劳斯套房(Straus Suite)房间的装饰布置的灵感就来自泰坦尼克号姊妹船奥林匹克号(Olympic)上的图案装饰。卡梅隆提到当初的这个决定时说:“我们把这个图案运用到这间三室特等套房中,是因为当时根本没有人知道这间套房里究竟有什么。而我那时是在未知中工作的。”2005年,当卡梅隆再次探访泰坦尼克号,他说他见到了真实的施特劳斯套房。“看起来和我们搭建的布景非常相似。” 卡梅隆说。
·虽然剧组制作了有“80层楼”高的布景,但却并没有将泰坦尼克号完整复原,事实上,存在的一半船体也仅仅是一个壳子,内部的场景也没有还原,所以更多的是采用借位取景和电脑建模完成镜头。所以全片没有一个展示泰坦尼克号每个角度的镜头。拍摄的时候导演利用视错觉造成这就是一艘完整的泰坦尼克号的感觉。比如在拍摄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顿海港出航时,剧组其实只搭建了泰坦尼克的右舷。但历史上泰坦尼克号却是左舷靠岸。卡梅隆只得选择在后期,将镜头左右翻转。这却给了拍摄极大的难度,所有演员必须时刻记住自己使用的是左手还是右手,站在左边还是右边,经常会闹出笑话。比如开场上船前,露丝从车上下来,她右手拿着拐杖,左手扶着帽子,现实中演员必须左手拿拐杖,右手扶帽子。此处出现的所有英文单词,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导演特地想出了用相反文字的道具来拍摄,再将影片左右颠倒放映,所以船上如果有需要文字的道具,都需要做正反两套。虽然拍摄有如噩梦一般,但仅一场戏,就为剧组省下了数百万美元。
·当泰坦尼克号撞击了冰山,头号舱进水时,为了拍出海水涌进舱室的场面,在场景的顶部装了三个集装箱,用来存水,在拍摄中,同时将三个集装箱打开,海水漫灌的镜头也就这样出来了。
·海水冲进大厅这一幕很震撼,而且是一次过的,因为……片场跟家具都毁了,没法重拍一遍。水中场景都是在池子里拍的,水深才1米,居然拍出了海洋深不见底的感觉,可见导演和演员的功底!
·片中素描露丝的那双手,当然不是小李子的!猜得到吗?那居然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手!莱昂纳多本人实在是没有绘画天赋,在拍摄此段时,完全无法画上两笔,所以做过美工的卡梅隆自己上阵,但由于卡梅隆是左撇子,而小李子则惯用右手,因此电影上的画面还特地经过镜像反转处理。它是电影史上最令人垂涎的道具之一,上次出售时价值1.6万美元。肖像画实际上是根据凯特·温丝莱特所拍的照片临摹而成的,当然温丝莱特在拍摄照片时是穿着比基尼的,没有展示出来的部分由卡梅隆想象完成。画上杰克的签名当然也是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一手包办,影片中杰克的所有素描作品都是出自卡梅隆的手笔。老卡这也太多才多艺了。
·泰坦尼克号道具的制作周期并不长,这部电影,或者说是这艘船在哪里拍摄?怎么拍摄?无数的议案,无数的否决。最后,卡梅隆的特效公司Digital Domain作出决定:在陆地或者大湖上拍摄,用CG制作水。Digital Domain的依据是1995年上映的《未来水世界》,这部当年的超级大片就是在陆地上拍摄,用CG生成海洋。一开始定的是马耳他的一个天然水坑,但当地政府以破坏环境为由,不予放行。最后20世纪福克斯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的罗萨里托(Rosarito)太平洋海岸购买了一块16平方公里的地区,还有24平方公里土地备用。这里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城只有30英里,几乎全是空地,地价和人工都便宜。4个月内建造了一座小城市一样规模的摄影场,包括完整的基础结构和多个摄影棚。福斯巴哈片厂的摄影棚于1996年5月30日开始建造,它涵盖了一个40英亩的海滩,有超大水箱,32000平方英尺的大舞台,还配备了制作办公室、道具仓库、发电厂、焊接车间,更衣室和其他辅助设施。大约花了100天的时间,一艘非常雄伟壮丽的“泰坦尼克号”便屹立在墨西哥海岸线,主要的拍摄也开始了。这艘长达775英尺的船只只比真实的泰坦尼克号小10%左右。拍摄完,这一艘巨大的道具船就当废铁卖了!为什么不圈起来弄个影视城?顺便还能申请个5A景区卖门票呢!因为确实没预料电影最后会这么火。
·在开始建设之前,剧组先在地上炸出了一个人工湖。除了这里,还有三个独立场景:2、3、4号场景。2号场景是一个深度大约为30英尺的人工湖,上面是泰坦尼克号的头等舱,用于拍摄海水漫入餐厅时的镜头。3号与4号的面积只有2号场景的一半左右,用于拍摄一些常规镜头。一开始团队打算用临时的帆布来搭建这些场景,但是考虑到拍摄周期将会很长,最后决定使用钢结构。在这些钢板搭建的房间旁边还有不少的帐篷,以及很多牵引车,从远处看就像一个贫民窟。
·当然片中假的地方也有很多,杰克和露丝曾到锅炉房里穿梭,那里有不少满脸脏兮兮的煤炭工。电影里的锅炉有一整排,事实上只造了两个半,然后前后放上一面镜子,造成一排的假象。还有露丝在休息室看到一个贵族小女孩的场景,实际上是造了一个4比1迷你休息室模型,用绿幕拍摄人物,通过后期将人物与背景结合。头等舱的休息室十分豪华,如果真的要搭建的话,将会变得十分繁琐,且耗费资金。可以说,在有限的资金下,卡梅隆将真真假假的背景融合,力求真实,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几乎没有破绽的梦幻场景。
·引擎间也是展现泰坦尼克号力量的绝佳舞台。可惜的是,对于泰坦尼克号引擎细节并没有详细图纸。为了能尽量给予引擎真实的质感,剧组找来了二战时期的邮船,杰瑞米·奥布莱恩号,其引擎大约是泰坦尼克号引擎大小的三分之一。为了配合拍摄,剧组又搭建了真实大小三分之一的走道和灯光,将奥布莱恩号的引擎,作为一个微缩模型进行拍摄。再通过当时刚刚兴起的绿幕技术,将走动的人物加入其中。实际拍摄中,对引擎的运动进行了加速,并且将绿幕和实景拍摄结合起来,擅长不同技术混用的卡梅隆,时刻刷新着观众的新奇感。为了使引擎显得更壮观,剧组挑了一批身高在1米5左右的群众演员,所以片中感觉是引擎室十分高大。
·造价2亿多美元的《泰坦尼克号》是当时成本最为昂贵的影片,而当年泰坦尼克号造价折合当年物价1.5亿美金左右。影片拍摄制作过程长达五年。拍摄结束后整个布景都被卖了废铁。准确地说,最终的切割时间只有三个多小时195分钟。每分钟的放映时间超过一百万美元。卡梅隆几乎是重建了泰坦尼克号。
·在船头,杰克喊出了“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其实是小李子即兴发挥的创意,这句话被美国电影学院AFI评为100年来100句最经典的电影台词之一。后来卡梅隆在奥斯卡颁奖仪式上也喊出了这句话。而杰克站在泰坦尼克号的船头高呼随后镜头缓缓后拉俯瞰整个泰坦尼克号,这短短的10余秒运用了先进的电脑制作技术,花了100万美元才得以完成, 当然放到现在只要10万美元就可大功告成。
·展示船的全貌不仅仅是在港口,在泰坦尼克号起航后,还有一些俯视拍摄的镜头,更有那个杰克站在船头、张开双臂的经典镜头。这就不得不要求有一整艘船了。而道具组准备的确实也是一整艘船,只不过这是一艘缩小版的迷你泰坦尼克号。启航时,我们看到泰坦尼克号庞大的身躯缓缓离开港口,船上和港口上的人挥手致意。实际中,里面几乎所有的背景是后期加上去的,包括天空、云、烟雾、海面、飞鸟、港口建筑物,这都是动画模拟的效果,而上面的人是通过抠图加上去的,船是通过模型和后期配合做出来的。
·片中,杰克引导露丝站到船头的栏杆上,迎着风张开双臂。影片上映后,这个动作不但成为情侣们拍照时最爱摆出的POSE,也成为其他影视艺术作品乐于“借鉴”的对象。船头飞翔这一幕一半是实景,一半是电脑特效合成的。当观众看到天空出现醉人的玫瑰色晚霞是实景,完全没有合成的无素。当时演员们根本没有时间排练,一切都是赶着完成拍摄的,所以镜头都有点失焦了,但那美丽的晚霞真的是上帝所恩赐的,有一部份的镜头是一气呵成的。卡梅隆看到这一幕真的惊呆了,感觉捧极了。当然,这组镜头的男女主角面部特写是后来补拍的。凯特她回忆起这一幕的拍摄,说不断重拍摄了好几次才得以完成。因为卡梅隆想要拍摄真实的日落下的我和里奥,有好几次拍得真的很不错的。片中引起共鸣的是,里奥与凯特在船头相拥接吻。那一幕真的很搞笑,凯特回忆道:“我和里奥都觉得很好玩,接吻前,里奥警告我不要抽烟,不要吃洋葱,大蒜,不要喝咖啡等等。”
在影片拍摄中,最具挑战的便是重现沉船的场景。卡梅隆本着一个宗旨,那就是这些场景要如同时光倒流一样,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卡梅隆指导了一系列视觉预览研究,主创人员制作了轮船的研究模型,并用摄影机围绕取景,从而获知了泰坦尼克号的结构布局和最美妙、最壮观的取景角度。随着研究的进展,建造布景也成为当务之急。詹姆斯·卡梅伦之所以对泰坦尼克号捕捉正确,是他因为实际花在残骸上的时间比任何乘客在实际船只上的时间都多。
诸如咖啡厅、头等舱、图书馆、健身房,全部是按照100%还原
卡梅隆说:“你不可能只搭建一个布景,因为影片中的这艘大船总在变化角度,不同的角度需要相应的布景。”对细节的高度关注是费用高的原因之一。来自白星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场,对这艘著名船只的内部设计提供了特别的见解。这意味着这部电影是超级真实的。从墙纸、枝形吊灯,甚至更小的用作道具的装饰品等细节来看,一切都是历史上精确的。因为1997版《泰坦尼克号》不仅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电影,同时也是一部还原度极高的纪录片,剧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物件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印证,其中也包括杰克和露丝所共处过的雷诺Type CB跑车。
在严格的工程技术和安全措施的保障下,影片大部分在室内和室外的水槽中拍摄完成。其中一等舱餐厅和三层大楼梯都按实物尺寸建造,并搭建在2号摄影棚30英尺深的室内水槽的液压平台上,这个液压平台可以改变角度,剧组从几码远的海边引入500万加仑海水,经过过滤的海水将逐渐淹没液压平台上的景观。
拉蒙在研究中发现,D甲板餐厅和会客室使用的地毯的制造商依然健在,而且这家公司仍然保存着地毯的样式,可以重新制作当时的染料。制片方立即开始定购。
为了确保在餐厅场景中为演员们提供真正的白鲸鱼子酱。这种鱼子酱每磅售价高达3200至4500美元。许多演员对这个决定很满意(除了制片方,谁不满意?哼!)。乔纳森·海德(Jonathan Hyde)饰演该船董事总经理布鲁斯·伊斯梅(J Bruce Ismay),他声称自己尝过鱼子酱,“当场做出了一个表演决定,伊斯梅是个大食客。”
拉蒙回忆说:“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在墨西哥城、纽约和洛杉矶制作布景和各种家具、饰品,按照真实数量复制了甲板椅、桌灯、瓷器、皮箱、救生衣和航海零件等等,总计有数千件。建造775英尺长的拍摄外景虽然方式不同,却与真实的泰坦尼克号一样复杂,而且只能用十分之一的时间来完成。”
另外,由于泰坦尼克号是在处女航时沉没,而当时的内部装修没能全部完成,并且鲜有照片资料。通过充分的研究和顾问的帮助,拉蒙率领制作团队根据仅存的几张泰坦尼克号内景照片及其姊妹船奥林匹克号的照片精确重现了头等舱餐厅、会客室、头等舱吸烟室、步道区、下午茶厅、健身房和多个特等舱。
卡梅隆说:“你无法想象泰坦尼克号有多大,我们也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意识到,它有882英尺长,48000吨的排水量,实际的钢铁重量将近60000吨,简单讲,它是一个庞然大物。 ”
为了造成泰坦尼克号正在海上航行的假相,船体的布景和水槽都是沿着海岸线建造,从而呈现出白天和夜间一望无际的海平面地平线。在拍摄夜间场景时,由于船体在水平位置时甲板有45英尺高,而且沉没时船尾高高耸起,所以现场的照明效果需要塔吊帮助完成。
为便于拍摄高大船身上的场景,卡梅隆使用了先进的拍摄器材--遥控升降摇臂(Akela Crane)。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机摇臂,臂展可达80英尺。不过,要将全部场景都纳入镜中,卡梅隆仍要依赖于巨大的塔吊。他说:“我们建造的大型塔吊可以达到200英尺,我们沿着水槽中的船体侧面铺设了导轨,从船头到船尾只需5分钟,这样取景就可以随心所欲。”在进行拍摄时,卡梅隆也会被悬吊在布景上空,同摄影指导拉塞尔·卡朋特(Russell Carpenter)一起使用陀螺稳定摄影机取景。
经过三周的圣诞假期之后,摄制组利用全部完成的两个甲板平台去拍摄逐渐剧烈的沉船场景。在灾难的最后阶段,船体断为两截,前半部分沉入水下40英尺。在真实事件发生时,船上的救生艇仅能容纳不到一半的乘客,而由于船员未能填满每只救生艇,最终获救的乘客只有三分之一。在拍摄中使用的救生艇吊艇架由为真正的泰坦尼克号提供相同配件的同一家公司制造,韦兰公司根据过去的图纸生产出的吊艇架与泰坦尼克号上的分毫不差。西方的百年企业真是不稀罕,包括上面说到的地毯公司。
后期制作
美国Digital Domain数字工作室的Rob Legato先生在谈及此部影片的制作时,他最常用的词就是“逼真”。“在我开始这部影片的制作以前,我根本不能想象沉船的那个可怕的夜晚会是怎样的景象。"Legato先生是为派拉蒙电影公司工作的视觉效果制作总监,他说“你可以看到人们从230英尺的高度坠下摔断了胳膊和腿,烟筒落在了他们身上,绳索发出了噼叭的声音并断开,轮船的一头正在迅速下沉,惊慌失措的人们是这样害怕,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这种惊人的视觉效果技术再创了当时可怕的情景”。
美国Avid公司开发的三维动画创作系统Softimage|3D被重点地应用在这部影片的动画制作上。三维动画的工作被分成五个工作小组。由Matthew Butler领导的工作组主要负责做摄像机的跟踪,在电脑中确定实拍镜头中的物体位置和摄像机的位置,然后把这个数据提供给制作海洋、轮船、人物和其他场景的小组。这些数据使得由三维动画制作的乘客的脚能够接触到甲板、行走在走廊上或倚靠在栏杆上;由电脑动画制作的海水能够冲刷船体;烟雾能够从烟筒中冒出来等。这些工作非常艰巨,需要来自以不同规格建立的模型的运动控制数据,并进行运动匹配。由Richard Kidd领导的小组主要负责利用三维动画制作海洋,这个工作将建立一些用于时辰、风速、海浪起伏、太阳位置以及反射的参数,使之更接近实拍镜头中的海洋,或用于创建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的海洋,在其中挖出一个区域,将作好的船体模型镜头替换这个区域,再制作轮船驶过时留在水面的余迹,并利用运动虚化使海洋显得更有力。
理查德·帕内(Richard Payne)领导的小组主要负责轮船的三维动画制作,他们首先制作了一个长45英尺、比例为1/20的轮船模型,然后把所拍摄的轮船模型镜头合成在由三维动画制作的海洋中挖好的区域里,同时与制作的许多不同的模型轮船外景进行合成。由Kelly Port领导的小组主要负责用三维动画制作除了人物以外的所有布景,如:海鸥、旗子、鱼、天空中的星星、撞船时从船上落下的碎片、海水与轮船之间溅起的浪花、绳子、烟雾、波动的船帆、冰山、甲板上的冰块、撞碎的玻璃等等。当这些制作与实拍镜头合成时,可以想象上千个电脑制作的人物将最具吸引力,由Keiji amaguchi领导的小组利用了动作捕获系统捕捉演员表演的各种动作,并把数据应用到三维动画制作的人物模型中。当与轮船模型合成后,使人难以相信这些如此具有生命力的人物是用视觉效果制作的。在影片中的夜晚沉船场景中,制作人员在来自演员表演的动作捕获中增加了关键帧动画,因为没有人愿意模拟从230英尺高度跳入大海。这种带有正常运动曲线的关键帧动画是很容易修改和扩展的,当你看到船尾开始倾斜到90度,上千人绝望地惊叫着逃命的场景,其中85%的动画都是使用了关键帧动画技术完成的。
《泰坦尼克号》所获荣誉(11项奥斯卡)
电影《泰坦尼克号》在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的获奖记录:
1998年 第七十届奥斯卡 最佳影片;
1998年 第七十届奥斯卡 最佳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1998年 第七十届奥斯卡 最佳摄影 罗素·卡彭特;
1998年 第七十届奥斯卡 最佳艺术指导 彼得·拉蒙特,迈克尔·福特;
1998年 第七十届奥斯卡 最佳服装设计 黛博拉·琳恩·斯科特 ;
1998年 第七十届奥斯卡 最佳剪辑 康拉德·巴夫,詹姆斯·卡梅隆,理查德·A·哈里斯;
1998年 第七十届奥斯卡 最佳音响 嘉里·瑞德斯托姆,Tom Johnson,Gary Summers,马克·优兰诺;
1998年 第七十届奥斯卡 最佳效果(视效及其他)罗伯特·莱加托,Mark A. Lasoff,Thomas L. Fisher,Michael Kanfer;
1998年 第七十届奥斯卡 最佳电影歌曲 席琳·迪翁《我心依旧》;
1998年 第七十届奥斯卡 最佳音效剪辑 Tom Bellfort,Christopher Boyes;
1998年 第七十届奥斯卡 最佳原创音乐奖 詹姆斯·霍纳;
1998年 第五十五届金球奖最佳电影(剧情类);
1998年 第五十五届金球奖最佳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1998年 第五十五届金球奖 最佳电影音乐;
1998年 第十一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女演员 凯特·温斯莱特;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面的沉船过程是相当遵照历史的,船的构造也是……尽量最大限度地去还原历史真相。
当然,主人公Jack和Rose的角色是虚构的,但是类似的故事也曾经在TITANIC上发生。
真实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时年60岁的艺术家爱德华·肯特和53岁的离异女作家兼记者海伦·邱吉尔·康迪。
1912年4月,素不相识的两人登上从英国南安普敦港出发驶往纽约的泰坦尼克号。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穷小子杰克和富家女露丝相似,爱德华和海伦相遇并一见钟情,多次在船上的豪华餐厅约会。
4月14日晚11时3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撞击就发生在我的船舱下部,巨大的冲力使我跌倒在地,舱门也被掀开”。
不久,爱德华找到海伦,要带着她逃生。由于救生艇数目不够,海伦和其他女乘客一起登上6号救生艇逃生,爱德华自己留在船上。永别之际,海伦交给爱德华一个银制小酒瓶和一张她母亲的袖珍画像,作为定情物。“他沉默地拿着我的礼物,站在泰坦尼克号的栏杆旁向我挥手告别。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海伦在日记中写道。
4月15日凌晨2时25分,爱德华和1500多名其他乘客一起,随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冰冷大海,而海伦则作为700多名幸存乘客之一,目睹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恐怖过程。
“倾斜的船身慢慢沉没,灯光一盏接一盏地滑入海水。船尾的空间越来越少,人们安静地等待着。再也没有无线电呼救声,也没有发射火箭求救。船上的人以超然的勇气等待死亡,没有尖叫和悲号,相反,所有人的恐惧和绝望全都化为一声沉重的呻吟。”
当爱德华的遗体从海中打捞出来后,其家人在他的夹克口袋里发现了海伦送给他的定情物,并在小酒瓶上发现一行题字“忠诚但不幸”———这行字正是海伦所在的“丘吉尔家族”的座右铭。根据这一线索,爱德华的妹妹夏洛特几经周折,终于在一年后找到了居住在纽约“第五大道”的海伦,并亲手将两件遗物交给她。
尘封94年后,海伦所写的这份36页“沉船日记”日前首次曝光。2006年4月29日,该日记将和海伦赠给爱德华的遗物之一———其母亲的画像共同拍卖。另一件海伦赠给爱德华的遗物———银酒瓶已在2005年10月以3.4万英镑高价被拍卖。泰坦尼克号上无海洋之心 光普通物品就价值不菲
300位工程师,奋战逾60周
《泰坦尼克号》于1998年4月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当时中国观众为这部伟大的爱情影片,而深深着迷。这部影片在许多人的心中,都是永远的最佳影片。《泰坦尼克号》在几代人的成长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痕迹。时隔14年,2012年4月10日,在泰坦尼克号下水100周年的纪念日,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经典作品《泰坦尼克号》3D修复版(3D和IMAX 3D两个版本)在中国内地公映。
1997年版的《泰坦尼克号》从没有真正的数字母带,因此在转制3D之前,要先将整部片子进行超高清的数字化,并清理原来2D素材的噪点,让画面看起来更清晰。影片除了保留了原版电影的迷人魅力外,还以最高水准,对电影进行了3D化复。相较于一些好莱坞电影仅在后制的过程中用数周时间仓促将影片转制成3D,《泰坦尼克号》的3D版本可说是工程浩大。技术控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亲自参与了每一帧画面的转制过程,与300位工程师奋战逾60周,每个物体和角色的轮廓都被重新定位,调整了焦点和景深。卡梅隆说:“《泰坦尼克号》是我的心肝宝贝,所以我当然要卷起袖子!亲身参与这次全新上映的每个细节。3D效果将人类微小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生动,感受会更强烈。”他称自己不能忍受那些只是数字立体的伪3D,“我们要确保《泰坦尼克号》的3D转制版本是2.99D”。
3D版《泰坦尼克号》的剧情,长度、画面与原版几乎完全一样。最大的变化就是电影的3D效果。其中为了完成最完美的3D效果,卡梅隆不惜花费重金,利用三维特效重新绘制了部分镜头,使得电影的3D效果更加逼真,也避免了模型大船在3D画面里显得过于虚假的问题。卡梅隆承诺,这次精心转制的3D版《泰坦尼克号》会令观众“不仅视觉上更加震撼,情感上也会更加融入”。尤其是影片的水下摄影,以及极具魄力的大场面,都体现了3D转制技术的最高水准。
卡梅隆在3D的转制过程中倾注了不亚于重拍一遍的心力。“当时拍摄的环境下,没有3D摄影的技术,因此,我们要重新创造出很多东西,才有办法完成。我希望能打造出与3D摄影下同等超质感的效果。如果我要做成3D,我就要达到那样的水平:画面出来就有如身临其境,好像我们在船板上,看到华丽又壮观的景象一样,或者,一起跟杰克与露丝共同经历这场生离死别。”卡梅隆表示,如果当时3D技术成熟的话,他宁愿用3D摄影机完成这部作品,因为转换画面所耗费的精力太大了。
经典重映,看的是3D还是回忆?
2012年在中国的微博以及SNS互动平台上,《泰坦尼克号》重映已经成为热门话题,“14,15年前你是在哪看的《泰坦尼克号》?跟谁看的?2012年4月,你会牵着谁的手一起看?”这些话题勾起了很多人对于那些年我们爱过电影,爱过谁的种种回忆。有网友说:“我是买碟看的《泰坦尼克号》,当时看了好多遍,每一次都有流泪,我希望这次能带我的女朋友一起去看。”也有女网友在微博上说:“97年我和男朋友还没在一起,错过了泰坦尼克号,现在我们可以一起牵手去看,重温这个故事,一起去相信誓死不渝的爱情。”
卡梅隆表示:“我认为,对十四、十五年前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来说,经历过更多人生成长后,再来看这部电影,意义将会截然不同。他们中有的人或许已经结婚生孩子,他们现在看待人生、爱情的角度会不一样,他们所体会到的可能就不只是年少时代憧憬的浪漫爱情,而是一种责任感以及我们生存的目的,还有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意义。《泰坦尼克号》永远可以带给你新的感受,不管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
卡梅隆称15年前拍摄时被嘲笑
在15年前(时年1998年),电影《泰坦尼克号》奇迹般地风靡全球,狂捞18亿美元票房,横扫11项奥斯卡大奖。直到2009年,该片票房才被卡梅隆执导的另一部电影《阿凡达》打败,票房屈居全球影史第二。
不过,当年这部全球最贵的电影在上映前并不被人们所看好。“我们是好莱坞史上最大的笨蛋,大家都等着看这部片失败,那种沉船的感觉 。”卡梅隆对当年的报道至今记忆犹新。“《综艺日报》每天的头版都有一个观察泰坦尼克的小专栏,详细报导我们的最新意外事件和预算状况。那些都是我们拍片过程中发生的事,比如我睡在剪接室里,比如我在计算机屏幕上贴着刀片,上面写 要是电影很烂就拿来用 等等。直到影片的预告片出来后,情况才有一点点转变。但是,大家依旧说这部片不会赚钱。”
“我花了很久的时间说服电影公司做这件事。”卡梅隆透露,300位计算机工程师为制作3D版辛苦了超过一年的时间,“他们画出每个物体以及每个角色的脸部轮廓,放进正确的3D景深位置,然后清理画面。”
《泰坦尼克号》1998年4月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也是席卷了巨额票房,赚取了无数人的眼泪。《泰坦尼克号》在2012年4月10日以3D版本在中国再次上映,再次狂揽了9.87亿人民币票房,其全球总票房也更新到了21.87亿美元。可见,这是一部多么“恐怖”的电影。
真实的泰坦尼克是冷酷的,但愿它会永远成为历史;艺术的泰坦尼克是温暖的,希望它能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
泰坦尼克号只航行了4天,却不妨碍后世用100多年去填充有关她的各种秘密,证据与传奇。至今历史学家兴趣不减,公众也意犹未尽,不仅仅是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短暂一生缔造了无数小说、歌曲、影视、纪录片、歌剧、百老汇音乐剧,还有遍布三大洲的各种机构、官方调查及法律纠纷,从没有一艘船让人如此铭记。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的调查在出事几天内就开始了,它的罹难也孕育了新的海上安全法规。泰坦尼克号的悲剧让人铭记,百年来讲述泰坦尼克号的影片不在少数:
《在黑夜与冰山》,成片于1912年6月的一部德国无声电影,导演Mime Misu;
《泰坦尼克号劫后余生记》,成片于1914年5月14日,美国新泽西州埃克莱电影公司拍摄;
《TITANIC》(《泰坦尼克号》),成片于1915年,意大利导演Pier Angelo Mazzolotti拍摄的无声电影;
《大西洋号》(原本为《泰坦尼克号》,顾及幸存者情绪改名,1929年)
《TITANIC》(《泰坦尼克号》) ,成片于1943年,由德国导演Werner Klingler和Herbert Selpin拍摄(下面称徳版《泰坦尼克号》);当时处于二战,被纳粹用着反英宣传片,片中竭力诋毁英国人,犹太人,歌颂德国人。主角是德国籍大副(连人家国籍都改了),因英国资本家的无能,令他无法挽救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命运。身为德国人的三等舱乘客于沉船时的英勇和仁慈的表现描写的淋漓尽致。当然放弃上救生艇的等舱施特劳斯夫妇是不会描述的,因为他是犹太人。船员发救生衣时,乘机出来捣乱,抢救生衣也是英国人。和他人抢救生艇,掉入海中的是英国资本家。德国大副体能超好,居然能抱着小女孩,游过冰冷的海水,游到救生艇上,元首用电影告诉我们:“日耳曼超人是存在的!”唯独德国人是讲秩序,临危不惧,沉着冷静,视死如归的。这部电影种族倾向性太明显,情节胡编乱造,虚假地令人发指。
尽管德版《泰坦尼克号》出身不好,但电影对人物和灾难的描写手法却成为后来者们仿效的对象,比如1958年英国拍摄的《冰海沉船记》(A Night to Remember)中船舱被淹的镜头就是山寨自德版《泰坦尼克号》。另外,德版《泰坦尼克号》是在一艘货真价实的大型邮轮——汉堡-南美航运公司的开普·艾柯纳号(这艘船后来也没好下场)上拍摄,并非临时拼装的山寨船舱,即使是卡梅隆以1:1比例复制出来右舷船也无法与之相比。记得卡梅隆版《泰坦尼克》里露丝在三等舱跳舞那段吗?,这是卡梅隆山寨到德国版《泰坦尼克》里的吉普赛女郎的舞蹈场面。片中一个海员下去解救几个被囚禁在船底的小流氓。可是海员没有钥匙,于是海员找了把消防斧把门敲开,卡梅隆又山寨了吧。德国籍大副在底舱救了一名小女孩,还记得卡梅隆版《泰坦尼克》里杰克和露丝在底舱救过一名小男孩吧?
纳粹拍摄泰坦尼克号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展示英国上层生活的丑恶和资本主义的弊端,从而达到在思想上打败英国的目的。它也是德国宣传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过后来的发展证明的纳粹拍摄这部电影完全是得不偿失。英国没有屈服,而德国原本用于制造武器的钱却耗在了无用的宣传上。
在完成拍摄后,原拟放映的德国片场受到轰炸,该片最后在1943年圣诞节于维希法国的巴黎放映,二战在1945年结束后,德版《泰坦尼克号》拷贝于1949年在西德被发现,因其反西方的意识形态,旋即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禁映。德国统一后,经审查后的VHS版《泰坦尼克号》(删除纳粹文宣)后,于德国发行。2005年,该片的非删剪版以DVD模式被发行。而东德在二战后继续坚持放映《泰坦尼克号》。
《TITANIC》(《泰坦尼克号》) ,成片于1953年,导演Jean Negulesco,该片又名为《走近我主》和《乘客名单》,此片获奥斯卡最佳电影剧本奖;影片的前半部用了大量的对白交待人物。影片后半段紧张刺激的场面接踵而来,面对生离死别,亦不乏感人的场面。
《A NIGHT TO A REMEMBER 》(《刻骨铭心的夜晚》)1958年英国电影,中译片名字《冰海沉船》;这是一部载入史册的影片,影响着后世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电影。以群戏方式描写邮船遇险过程的影片,没有人是主角(描述二副查尔斯·莱特勒Charles Lightoller场面较多)。影片在开始后半小时就到了沉船的戏,花80分钟描写乘客仓皇逃命的过程。救生船上惊惶脸孔场面是全片的精华。本片被誉为有关泰坦尼克号的最佳影片。 也是卡梅隆拍摄《泰坦尼克号》的启发片。
《S.O.S. 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邮船遇险记》),成片于1979年,本片是电视制片长片,以纪录戏剧形式拍摄。集中在人物性格的刻划上,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沉船灾难场面,但导演细腻的手法却值得观赏。
《RAISE THE TITANIC》(《泰坦尼克邮船重见天日》) ,成片于1980年。本片有一个不错的构想:在泰坦尼克邮船遇险后70年,终于将它捞出水面,从船上的蛛丝马迹,重组失事过程。
《打捞泰坦尼克号》,成片于1980年,为作家Clive Cussler写的小说改编电影;
《TITANIC:A QUESTION OF MURDER》(《泰坦尼克号:一个谋杀?》美国 1983年拍摄。纪录片。
《TITANIC:THE NIGHT AND THE DREAM》(《泰坦尼克号:夜与梦》) 美国 1986年拍摄。纪录片。
《TITANIC》(《泰坦尼克号》) 美国 1995年拍摄。纪录片。
《泰坦尼克号》,成片于1996年,导演RobertLieberman;
《Titanic:Anatomy of a Disaster》《泰坦尼克号沉船记》) 美国 1997年拍摄。纪录片。
《泰坦尼克号》,1997年的好莱坞大片,导演是詹姆斯·卡梅隆,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
《Titanic: Birth of a Legend》(《泰坦尼克号--一个神话的诞生》) 英国 2005年拍摄。纪录片。
《泰坦尼克号》 (3D),2012年4月4日上映的内容与1997年《泰坦尼克号》电影内容相同的3D版本。
58年版《冰海沉船》与97年版《泰坦尼克号》没可比性
58年版的《冰海沉船》是一部灾难的纪实类电影,精彩的演示了当时的灾难场景,冰海沉船虽然没有像97版《泰坦尼克号》一样完美的剧情,但是这部篇片是拍摄泰坦尼克号的基础。而且它是一部全方位描写沉船细节、人物的影片。而且本片的上映时间为1958年,能够拍摄出这样精彩的电影在当时可以算是很了不起。由于当时人们没有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所以也无法确定船体的确切沉没过程,所以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泰坦尼克号是全船整体沉没的,直到1985年9月,美国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博士发现残骸后才确认船体是断裂沉没的,这一点无法怪罪当时的人们。反而,这部片他们拍摄的非常认真(当然,一些错误的出现也是难免的)。
再看看97版《泰坦尼克号》虽说是经典之作,但是这是一部爱情灾难类电影,以泰坦尼克号沉船这场灾难为背景,主要为了突出Jack与Rose 的爱情。这部片与《冰海沉船》的风格截然不同。并且,如果当初不是电影导演卡梅隆看过了《冰海沉船》这部片,他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要去拍摄电影,所以说没有《冰海沉船》就没有《泰坦尼克号》。
1912年4月14日,星期日
上午9时:泰坦尼克号收到自卡路尼亚号(Caronia)发出的冰山警告无线电信号,代表冰山位置在北纬42度,西经49~51之间。
上午11时40分:荷兰邮轮诺丹号(Noordam)报告以上位置有大量冰块("much ice")。
正午:一切如常,高级船员们在舰桥上集合,以六分仪计算是日航行位置,结论为“自周六正午迄今,共航了546浬(Since noon Saturday, 546miles)”。
下午1时42分:波罗的海号(Baltic)收到冰山警告:于北纬41度51分,西经49度52分,距泰坦尼克号250浬处有“大量冰场(Large quantities of field ice)”。消息由史密斯船长收到,之后他通知伊斯梅(J.Bruce Ismay)。伊斯梅还把该便条放入他的口袋中。
1时45分:收到自德国邮轮亚美利加号(Amerika)大型冰山(Large iceberg)警告信号(41°27'N, 50°8'W),但并没有通知舰桥船员。
5时30分至晚上7时30分:气温骤降10度,此时室外温度为华氏33度(摄氏1度)。
5时30分:史密斯船长下命自原来航向略作西北方向改变,或者是为了避免遇上冰山。
晚上7时30分:加州人号(Californian,加利福尼亚人号)获得三个有关冰山的警告(42°3'N,49°9'W),讯息上达舰桥,此时船长出席晚餐派对,此时冰山距泰坦尼克号50浬。
8时40分:此时海水开始凝结,舰桥船员接到留意海水对船的行动的影响。
8时55分:船长自派对中途退出返回舰桥塔,和舰桥船员讨论当时明朗的天色及冰山在夜航时的能见度等问题。
9时20分:船长下班,并下令“如果情况变差("If it becomes at all doubtful……")便通知他”。
9时30分:舰桥向遥望台发出指示直至翌日清晨前必须小心留意冰山。
9时40分:收到自美莎巴号(Mesaba)发出的巨型冰块及冰山警告(42°N至41°25'N,49°至50°30'W)。讯息被忽略,电报员此时正为乘客收发私人讯息。
10时:舰桥及遥望台人员换班,交更备要:密切留意出现在航道上冰山,气温为华氏32度。天朗气清(Warning to watch for icebergs passed between the watches, Temperature is 32℉, sky cloudless, air clear.)。
10时30分:海面温度降至华氏31度。
10时55分:加州人号于距泰坦尼克号以北10至19浬处的冰场前面停下,船长罗德下令停止航行,抛锚过夜,并向附近的所有航行船只发出警告,当无线电信号抵达泰坦尼克号时,冰山警告却被中断并被粗鲁的回应:“勿搔扰!住口吧!你已经干扰我的信号了!我正向瑞斯角(位于纽芬兰)发电报!(Keep out! Shut up! You're jamming my signal, I'm working Cape Race!)”,晚上11时30分,加州人号电报员关掉电报机下班,如乘客一样无职般休息。
11时30分:瞭望台人员发现船首处有微量雾状物迎头接近。
11时40分:泰坦尼克号以20.5节的航速继续前进,瞭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骤然发现高55~60英尺冰山就出现在前面500码范围之内,敲了三下警钟及致电舰桥:“冰山,就在前面!(Iceberg right ahead.)”,六副穆迪(Moody)获知会并立即转达给一副默多克(Murdoch),他向舵手惊叫道“右满舵(Hard a starboard)”,并命令机房关闭引擎然后向后驶,之后他把吃水线的水闸关上。舵手全速转动船舵,数秒之后,泰坦尼克号便向左舷改变方向,但冰山在黑夜中已正面撞向右舷弓并沿船侧擦身而过。此次撞击所发出的声响,虽然仅为船首工作的船员听到,而大部分乘客根本察觉不到,撞击发生后的37秒淡然过去。
11时50分:撞击后首个10分钟,水位自龙骨上升了14英尺,船首的前五个水闸开始有水涌入,六号锅炉室被8英尺高的水位淹没。
1912年4月15日,星期一
凌晨12时:比龙骨高24英尺的邮件房,积水足以浮动邮袋。船员向身处舰桥的史密斯船长报告:水已浸没第1、2、3号闸室及6号锅炉室,他立即找设计者安德鲁(Thomas Andrews)评估损毁情况。经过一番计算后,安德鲁表示船仅能支持1.5小时(最后支持了2.5个小时),此时泰坦尼克号前舷开始下沉,她必会沉没的命运已定。船长要求电报员发出CQD求救信号,当时泰坦尼克的位置为北纬41度46分,西经50度14分。锅炉运作中断,船上的烟管和烟囱分离而脱落,发出巨大的声响。
凌晨12时05分:海水已淹没32英尺高的船头部分,船上的救生艇仅能供1178人使用,而船上总人数达2227人。
12时10分至50分:距泰坦尼克号约10至19浬的加州人号船员,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甚至能看见她的蒸汽机烟囱上的灯光,他们企图与之联络,但因摩斯电码灯故障,无法进行。而且不止一名船员目睹泰坦尼克号发射了共9枚的白色求救火箭,但加州人号船长罗德下令按兵不动,暂不要救援。
凌晨12时15分至2时17分:期间有更多船只收到泰坦尼克号的求救信号,包括位于泰坦尼克号500浬之外,她的姊妹船奥林匹克号(Olympic)、圣殿山号(Mount Temple号,位于49浬外)、法兰克福号(Frankfort, 位于135浬外)、毕亚马号(Birma,位于70浬外)、波的海号(Baltic,位于243浬外)、弗吉尼亚号(Virginian, 位于170浬外)以及卡帕西亚号(Carpathia,位于80浬外)等,并即时向现场行驶,准备救援。
凌晨12时15分:船上甲板A为头等乘客服务的乐队,前往救生艇入口的梯级附近为撤离中的乘客继续演奏。
凌晨12时20分:海水已浸没48英尺高的海员室。
凌晨12时25分:船长下令先让妇孺登上救生艇。而在她东南方58浬的卡帕西亚号正全速前来援救。
凌晨12时45分:位于右舷七号的第一艘救生艇首先放出,本可搭载68名乘客,但仅有28人登上。泰坦尼克号发射了第一支求救火箭,之后共发射了8个。四号救生艇在00:30至00:45分之间上客之后并放落海上。
凌晨12时55分:六号救生艇仅载了玛格丽特·布朗(Margaret Brown)及Peuchen少校等共28人便被放到海上;伊斯梅要求船员给他先登艇而被责,同时五号救生艇被放落海上。
1时:位于右舷的三号救生艇搭载了32人,包括11名船员放出。
1时10分:位于右舷的一号三号救生艇放出,它可搭载40人,但仅有12人能登上,包括高士莫爵士(Sir Cosmo)及哥顿女士(Lady Duff Gordon),以及7名船员。同时舱侧的八号救生艇搭载了39人放出,由罗斯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othes)掌舵。
1时15分:水位已浸到泰坦尼克号的名字铭牌处,向水平面下倾斜的船首更加严重。从这时开始救生艇载客量到了充分利用(即满客)才放出。同时右舷的九号艇放出时载客56人。
1时25分:舱侧十二号艇搭载妇孺40人,由2名船员作指挥。
1时30分:此时船上的人开始变得慌张,当舱侧十四号救生艇搭载了60人准备放出时,部份人群企图跳入艇中,被身处艇中的五副罗伊(Lowe)向天开枪吓止。留在泰坦尼克号的人开始绝望。
1时35分:二等及三等的妇孺乘客分别逃生,舱侧十六号艇搭载多于50人,右舷十三号艇搭载64人,30秒之后,右舷十五号艇上有70人被放出。
1时40分:大多数救生艇已驶离泰坦尼克号很远,(以防被沉船产生的涡流把救生艇卷入水下),此时伊斯梅才登上可折叠式救生艇C(共有39名乘客),右舷的最后一艘救生艇已下水,船首继续下沉。
1时45分:舱侧可载40人的二号艇仅载了25人便下水。
1时50分:舱侧四号艇搭载妇孺乘客40人下水。
2时:此时水位已达到散步甲板以下10英尺处。
2时05分:1500人仍留在快将沉的船上,船员竭力维持秩序使妇孺乘客能进入救生艇,当44人登上可折叠式救生艇D后,所有艇只已用完。泰坦尼克号的船首及前舷已浸入水中。
2时10分:史密斯船长示意电报员布兰德(Bride)及菲利浦(Philips)可离开岗位。
2时17分:菲利浦继续发布无线电讯息。史密斯船长对船员说:“现在各位要依靠自己(逃生)了(It's every man for himself)”,之后步往舰桥,等候和泰坦尼克号同归于尽。有人见设计者安德鲁斯独自呆坐在头等吸烟室中。船上的乐队停止演奏,此刻很多乘客及船员跳进水中,尝试逃生。但前烟囱倒塌,当场压毙了很多在洋中正慌张逃命中的乘客。可折叠式救生艇A因翻艇把大约24人掉进冰冷的海水中,舱侧十四号救生艇上的五副劳尔救了近半数跌落海的人。其他的人埋身在大洋中。
2时18分:一声巨响,所有船内的可动物件似乎同时沉入水中,船上所有灯光眨动了一下便完全熄灭了,很多目击者称它此时已经断为两截,船首那边己沉入水底。
2时20分:泰坦尼克号的船尾部分在水面悬浮了一会,便缓慢地在水面消失,1500多人随着它的消失而葬身大西洋中。
1912年4月15日凌晨0点5分,史密斯船长下令准备放救生艇。0点15分,泰坦尼克号开发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号。CQD是当时通用的遇险信号,“MGY”是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呼叫代号。不久又发出了新近被国际海事协会确定的SOS求救信号。事后证实大多数接收到信号的船只都只得到了SOS求救信号。
当“泰坦尼克号开”的求救呼号发出后,有许多船都收到了,外围至少有十六艘船听到了泰坦尼克号绝望的求救信号。最焦急的要算她的姐妹船“奥林匹克号”了,但此时她尚在500英里远处,从纽约返回英国,鞭长莫及。奥林匹克号的船长赫伯特·詹姆斯·阿道克(看过丁丁历险记的朋友,竖起你的耳朵!)发出电报:“贵船是否正在往回行驶?是否需要我船与贵船会合?”史密斯船长则发电报回答:“我船正将妇女送上救生艇”。阿道克船长立刻下令所有的锅炉生火,全速驶往泰坦尼克号的出事地点——离他们还有一天的航程。与此同时,奥林匹克号上的无线电室负担起转发和整理无线电信息的任务,为后续救援行动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他船只的距离分别为:
“波罗的海号”(RMS Baltic),243英里;
“法兰克福号”(SS Frankfort),153英里;
“弗古尼亚号”(SS Virginian,又译“维珍尼亚人号”),170英里;
“缅甸号”(SS Birma,又译“毕亚马号”,俄国货轮),70英里;
“卡帕西亚号”(又译“喀尔巴阡号”,“卡佩西亚号”,卡柏菲亚号,RMS Carpathia),58英里;
“圣殿山号”(又译“坦布耳山号”,SS Mount Temple),49英里;
他们都无不接到呼号,但远水不解近渴,不能马上赶到。
很多船只收到求救信号,但行动缓慢,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赶到出事现场并实施有效救援。部分有因不太相信泰坦尼克号会沉没(毕竟宣传了多年,“永不沉没”深入人心了)。一直到3点30分,反倒是竞争对手卡纳德航运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亚号(RMS Carpathia)最先赶到了出事现场。此时的泰坦尼克号开已经完全沉入海底。船员们只看到海面上漂浮着各种货物、木材和尸体。4点钟,卡帕西亚号船员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船员们放下缆绳将救生艇拉了上去。
“我们当时在狭小救生艇里挤成一团相互取暖,突然看到了远处隐约有一排灯光和黑色烟雾,并且烟雾越来越大,此时大家已经察觉到有一艘蒸汽船在靠近。”7号救生艇的乘客罗西·吉普森说。
“大家顿时看到了希望,伸出冻僵的手,奋力地滑起船桨。”当海面上露出阳光时,罗西看到海面上漂浮着一些绿色的垫子,她认出这些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沙发。6点钟左右,7号救生艇靠近卡怕西亚号,罗西顺着绳梯爬上了船。
“谢天谢地,终于有人来救我们了。”卡怕西亚号船员立即为浑身湿透的罗西提供毛毯、食物、热水等,还尽快找来医生为其他伤者治疗、包扎。随后,罗西进入一间船舱,一觉睡了26个小时。
经过4个半小时的搜救,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30分,第12号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缆绳。加上从其他漂浮物上救起的人员,泰坦尼克号上2200多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0多人生还。卡帕西亚号的船长和牧师在大餐厅主持了一次悼念仪式。8点50分,掉头返回纽约。【你从未见过的泰坦尼克号救援照片令人发冷并让你流泪】
4月18日,卡帕西亚号抵达纽约港54号码头。经过自由女神像时,上万人在曼哈顿岛的巴特雷海岸观看。在54号码头,大约3万人伫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号幸存者。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人们的震惊程度,不亚于21世纪初美国的9·11事件。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德皇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
奥林匹克号:我来晚了……
当奥林匹克号在第二天与搭载幸存者的卡帕提亚号相遇的时候,奥林匹克号让卡帕西亚号把一部分乘客转移到它上面来。卡帕西亚号的船长亚瑟·亨利·罗士强(Arthur Henri Rostron)拒绝了,因为奥林匹克号与泰坦尼克号的外观和内部装潢几乎一模一样,他不想让饱受刺激的乘客再次看到仿佛泰坦尼克号鬼魂从海中浮出的场面。4月21日,奥林匹克号回到了举国震惊的英格兰。
不过,在后续的沉船事故调查中,奥林匹克号则实打实地当了一回姊妹舰的替身——调查人员在奥林匹克号上反复进行多次测试,最终推断出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完成调查之后,奥林匹克号继续在跨大西洋航线上航行了2年,直至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为止。【神勇无敌的奥林匹克号】
为什么是卡帕西亚号?细心的电报员,果敢的船长
卡帕西亚号(R.M.S. Carpathia)是英国卡纳德航运公司的客轮,于1902年8月6日开始建造,由于建造后工人罢工,导致处女航(英国利物浦→美国波士顿)推迟到了1903年5月5日。1918年7月17日,一战期间,卡帕西亚号在前往波士顿的途中被德军舰艇鱼雷击沉。
卡帕西亚号(R.M.S. Carpathia)参数:船长:558 英尺 / 船宽:64 英尺 / 吨位:13555 英吨 / 引擎:两个蒸汽发动机(带动两个三叶螺旋桨) / 操作航速:13.5 节 / 载客:1720 人
1912年4月15日,卡帕西亚号对泰坦尼克号的冰海救援让她驰名,也让时任船长亚瑟·罗士强闻成为英雄。由于他到达泰坦尼克号沉没地之前,积极努力,他有效的准备和幸存者的救援行为赢得广泛赞誉,然而也要感谢那位无线电报员。
1912年4月15日凌晨0时15分,原本驶往地中海里耶卡城(Rijeka)的卡帕西亚号收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求救信号。当时21岁的无线电报员罗尔德·考特姆(Harold Cottam)正准备结束工作,上床睡觉。完成了当天的工作后,考特姆想再“随便收集些信息”。突然间,他收到似乎是来自泰坦尼克号的电报信息。由于知道泰坦尼克号上的电报员习惯“连轴转”,考特姆尝试着与其取得联系。事后证明,考特姆的这一闪念决定了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命运。他随即收到来自泰坦尼克号这一闻名世界求救信号: “Come at once. We have struck an iceberg. Latitude 41.46 North, Longitude 50.14 West.(立马过来,我们撞到冰山了。北纬41.46,西经50.14)”
泰坦尼克号上的电报员菲利浦说:“我问他’是不是很严重’,菲利浦说,是的老东西,这是无线求救信号。这是我们所处的位置,赶快报告,尽快赶来。”
考特姆随后即刻与当晚负责观测的邮轮负责人报告了此事。但由于当时电报还是个“新玩意儿”,而泰坦尼克号被号称为“永不沉没”,整个“卡帕西亚号”上的值班船员对这条信息满腹狐疑。
考特姆说:“那条信息似乎没有说明白,泰坦尼克怎么那么快就沉船了。”
考特姆说:“我然后马上冲到船长的卧舱,看见还没熄灯,我就一下子冲了进去。船长亚瑟·罗士强说’你说的是哪艘船?’我回答到’是泰坦尼克号撞上冰了,先生。现在这艘船在求救,这是它的方位’。”
考特姆回忆说,船长亚瑟·罗士强要过了电报,然后披上大衣出来,没有犹豫立刻命令船只掉头,全速驶往事发地点,那一晚卡帕西亚号达到了她航行史上的最高航速——17节,远超其预定航速。但尽管如此,卡帕西亚号依旧花费了4个小时才赶到了事发地点。一方面加速前往,当然首先是得保护自己别撞了,所以瞭望哨人数加倍;锅炉烧到最旺,同时将船上暖气关了,以将全部蒸汽用于驱动,卡帕西亚号速度一度达到17.5节/33公里,比设计最大速度高了两节。另一方面,罗士强下令装备毛毯、食物、热饮,同时船上的医疗队做好准备,为获救者的冻伤、外伤提供医疗保障。
4月15日上午9点时15分,现场出现了另外2艘参与救援的船只——圣殿山号货轮和加州人号邮轮。当加州人号的电报员重新值班时,他们才知道了这场灾难,但那时已经没有更多的幸存者可以救援,其他船只进行最后的两小时搜索,但一无所获。卡帕西亚号船长亚瑟·罗士强下令船只开往美国纽约,经过浮冰、大雾、暴风雨和波涛汹涌的艰难航行于4月18日晚间到达纽约的54号港口,所有的泰坦尼克号开幸存者登岸。两天以后的20日,船长亚瑟·罗士强又再次下令重新驶向原先目的地地中海。
“卡帕西亚号”的全体船员受到表彰,船长亚瑟·罗士强还被封为“爵士”,并荣获美国国会金质奖章。1912年5月29日,泰坦尼克号生还者委员会主席玛格丽特·布朗向亚瑟·罗士强颁赠一个银制爱心奖杯,并向每个卡帕西亚号船员赠送一枚奖牌。1926年,亚瑟·罗士强被任命为大英帝国的骑士指挥官,成为了卡纳德舰队司令。对泰坦尼克号的营救让罗士强的下半生被荣耀和鲜花笼罩,他于1931年退休,1940年去世。无线电报员考特姆1984年在老家路德汉姆去世,享年93岁,好人长命。
第一艘新船在1908年12月16日在哈兰·沃尔夫船厂开工。与其他公司新船下水前名字保密的做法不同,白星公司很快公布了三艘船的名字——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和巨人号(RMS Gigantic,泰坦尼克号海难后改名不列颠尼克,RMS Britannic)
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
长度 882.90英尺(269.68 米)
宽度 92.60英尺(28.19 米)
吃水 34.40英尺(10.51 米)
吨位 45,324 载重吨/46,349 载重吨(1911/1913)
动力 24台双端及5台单端锅炉;2台往复式四缸三胀倒缸蒸汽机及一台低压蒸汽轮机,三螺旋桨,46000匹马力
航速 服务船速:21 节,极速:23 节
乘客 2764人(含船员)
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
长度 882.75英尺(269.06米)
宽度 92.50英尺(28.19米)
吃水 34.58英尺(10.54米)
吨位 46,328 载重吨
动力 24台双端及5台单端锅炉;2台往复式四缸三胀倒缸蒸汽机及一台低压蒸汽轮机,三螺旋桨,46,000匹马力
航速 服务船速:21 节,极速:23 节
乘客 2435人(含船员)
不列颠尼克号(RMS Britannic)
长度 903 英尺(275.8 米)
宽度 94 英尺(28.7 米)
吃水 34.8 英尺(10.9 米)
吨位 48,158 载重吨
动力 两座三胀往复蒸汽机和一座蒸汽轮机,三螺旋桨
航速 21 节
乘客 3069人(含船员)
鲁虺文化网备注:文字加红,表示三者对比最大者。可谓后来者居上,不列颠号才是王者。
泰坦尼克号海难后,白星三姊妹第三艘船巨人号(Gigantic)建造工作曾经一度被终止。白星公司将其更名为不列颠尼克号(Britannic),Gigantic和Titanic在英语中都有“巨人的、巨大的、非凡的”的意思,白星公司不想让新船的名字使人联想到那悲惨的一幕。不列颠尼克号之所以同奥林匹克号比外观变化较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要适应新的海上安全法规。在电报室和驾驶台之间还安装了一根高压空气传送管道,电报员和驾驶舱之间可通过它来进行联系,电报员不用离开岗位。不列颠尼克号有48艘救生艇,安装在救生艇甲板和艉楼甲板上。其中的两艘有自己的引擎和通讯设备。发电机舱加上了水密墙,使它拥有了十七个水密隔舱。隔墙被加高到了救生艇甲板。即使有六个水密舱灌满水,不列颠尼克号仍能漂浮在海面上。似乎更有资格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船。但是值得讽刺的是不列颠尼克号被鱼雷击中后55分钟就沉没。当时水雷炸坏了控制水密舱密封门的油压控制系统,致使密封门无法关闭。另外当时不列颠尼克号航行在地中海,靠近海面的地方非常热,又没有空调,有很多舷窗被打开通风,撞上水雷后,人们急于逃生,舷窗就没关上,所以海水就从舷窗进去了。但是不管什么说法,无论是泰坦尼克号,不列颠尼克,"永不沉没的船"在大自然面前就是笑话,人类还没有达到超过自然的能力,在自然面前人类还是很渺小,要虚心,不要试图挑战自然规律。
当今世界最大的邮轮——海洋绿洲号(Oasis of the Seas)
长度:1180英尺(365.8米)
宽度:154英尺(63.4米)
高度:72米(大概有25层楼高的样子),高出吃水线213英尺(约合65米)
吨位:225,282吨
载客:16层甲板/2000个客舱/可搭载6360名乘客及2160名船员
动力系统:5推进系统(双螺旋桨推进器附侧推系统)
航速:22.6 节(41.9 km/h)
海洋绿洲号的数据已经是超出了人们对于“游轮”的认知了,这完全就像是一艘“航母”。如果你对于数字不敏感的话,那么想象一下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邮轮竖起来比324米的埃菲尔铁塔的高度还高,宽度比63.7米的波音777-200客机还长,重达227,000吨,比17000头非洲象的体重还重!现在是不是十分震惊了?没错,就是这么大!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阴谋论里,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调包很有市场,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俩姊妹实在是太像了。但这是外行人的看法,对于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迷们来说实在是太好区分了。比如:船首的迎浪甲板细节的位置布局两船是有些区分的,船最上方的通风系统出口设计位置不一样。A层和B层的外观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是不一样的,奥林匹克号A层走廊全部由廊柱支撑,而泰坦尼克号A层走廊一多半由廊柱支撑,其余的是舷窗。A层甲板的舷窗在奥林匹克号上收到了容易被水雾溅到的投诉,所以在泰坦尼克号上改进了。两者A层甲板的舷窗是有很大不同的。奥林匹克号B甲板是散步走廊,而泰坦尼克号B甲板的散步走廊则改成了私人阳台,所以奥林匹克号B层散步甲板廊柱支撑部分多于泰坦尼克号。 诚然两者的很多的内部结构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细节与部分的地方还是有区别的。当保险公司傻么?
所以沉在大西洋的是泰坦尼克号绝对没错,第一第二,这个是英国某电视节目搞出的阴谋论而已。另外白星公司根本没必要把两船互换,奥林匹克号也是1911年左右下的水,奥林匹克级可是白星航运的新血,当年奥级邮轮可是白星航运的宝贝,要骗保险为什么不拿荷马时代号,亚得里亚海号去骗?没事干为什么要无缘无故牺牲一艘自己船队的大的新船?保险赔付除了弥补损失,赔偿死难家属,还能落下几个钱?商誉呢?
最寄予厚望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于举世瞩目的处女航。讽刺的是,它的姊妹舰——奥林匹克号则有着完全截然不同的一生:在服役的20多年间,奥林匹克号不但屡屡搭救落难船只,而且还撞击过多艘商船和军舰,甚至撞沉过敌军潜艇,在所有的这些“撞船对决”中,奥林匹克号均取得全胜。
1918年4月24日,处在一战尾声,奥林匹克号从纽约返回英国,进行第22次运送士兵的任务。其时美国已经参战。5月6日在英吉利海峡,船上瞭望员突然发现右舷有一艘德国潜艇——U103号。由于迷彩伪装的缘故,潜艇长并未及时发现奥林匹克号。奥林匹克号向U103开炮,惊动了德国人。艇长鲁克尉下令紧急下潜。但是动作慢了些。46539吨的奥林匹克号很快追上,尖利的船头把这艘800吨的潜艇劈成了两半,算为被德国潜艇击沉的不列颠尼克号报了仇。U103沉没之后,奥林匹克号扬长而去,附近的美国驱逐舰戴维斯号闻讯赶来,捞起了31名德国幸存者。这次,海斯船长和发现德国潜艇的瞭望员受到了英国官方的表彰。
在所有的这些“撞船对决”中,奥林匹克号均取得全胜。她是三姊妹中唯一善终的,是被拆解,而不是沉没。1935年,奥林匹克号拆解后,船上的豪华装饰出售给英国的一家旅馆。现在,在英格兰阿尔尼克的“白天鹅旅馆”,人们还可以看到昔日奥林匹克号上面的一些东西——头等舱的沙发,雕花的铅玻璃窗子、铜柱大床、窗帘和帷幔等等。
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1912年04月15日,处女航中,因撞上冰山而沉没于大西洋;
奥林匹克号(RMS Olympic):1935年10月11日,被拆解,船上的豪华装饰出售给英国“白天鹅旅馆”。
不列颠尼克号(RMS Britannic):1916年11月21日,在它的第五十次航行中被撞出一个大洞,在55分钟内进水沉没于地中海,共30人死亡。
1911年9月20日——与皇家海军的霍克号巡洋舰相撞,返厂大修。
1912年2月24日——在东航途丢失一个螺旋桨叶片,不得不再次返回贝尔法斯特进行修理。
1912年4月15日——奥林匹克号接到泰坦尼克号的电报,“我船同冰山相撞”。奥林匹克号船长赫伯特·詹姆斯·阿道克下令全速驶往泰坦尼克号的出事地点救援,但是离他们距离出事地点还有一天的航程!
1912年4月21日——奥林匹克号返回被沉船事故震惊的英国,开始加装救生艇的工程。
1914年8月4日——英国参加一战,奥林匹克号被英国政府征用为运兵船,并涂刷成灰白色。
1915年10月1日——奥林匹克号在希腊马塔潘角附近发现被击沉的法舰普罗旺斯号的救生艇,海斯船长命令停船搭救遇难海员。法国政府事后给他颁发了一枚奖章。
1918年5月6日——奥林匹克号从纽约返回英国,在英吉利海峡遭遇德国潜艇,46539吨的奥林匹克号利用尖利的船头把这艘800吨的潜艇劈成了两半。
1919年8月16日——一战结束奥林匹克还给了白星航运公司,并大修。在这次大修中,奥林匹克号由燃煤改为燃油。29个大锅炉被拆了下来,换成油柜。
1935年3月27日——奥林匹克号进行第257次,也是最后一次出航美国(南安普敦——纽约)。
1935年10月11日——奥林匹克号被出售给Thomas Ward & Sons拆船公司,奥林匹克号升起锚链,离开了海洋码头。
1937年——奥林匹克号被送进拆船厂,在焊枪和切割电钻的轰鸣中化作一堆废铁。奥林匹克号就此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今在英国诺森伯兰郡的阿因维克小镇的白天鹅旅馆内还能找到奥林匹克的痕迹,因为该旅馆的内部装潢是从奥林匹克号上拆卸下来的。
不列颠尼克号服役生涯
1914年2月26日——不列颠尼克号的船体下水。
1914年8月——战争爆发,英国政府下令未完工的不列颠尼克号全力建造。
1915年11月13日——还未完全完工的不列颠尼克号被征召为医院船,并开始改装。
1915年12月23日——改装完成的不列颠尼克号医院船首航希腊。
1916年5月18日——由于不列颠尼克号维护费用极高,它被还给白星公司。
1916年8月——战事吃紧,不列颠尼克号再次被征召。
1916年11月21日——不列颠尼克号满载伤员在希腊的基亚岛水域被德国潜艇击沉。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夺走了约1500条生命,其中不乏一些20世纪初的名流大亨。泰坦尼克号遇难的名人:工业巨头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John Jacob Astor IV),世界著名的管道大亨本杰明·古根海姆(Benjamin Guggenheim),梅西百货的共同所有人伊西多·施特劳斯(Isidor Straus)及其妻子(她拒绝离开他的左右),深受欢迎的美国推理作家杰克·福翠尔(Jacques Futrelle),美国画家雕塑家弗朗西斯·米勒(Francis Millet),时任美国总统塔夫脱的好友兼侍从阿奇博尔德·布特少校,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阿奇博尔德·巴特(Archibald Butt),著名工程师罗布尔,英国著名记者和社会改革家威廉·托马斯·斯特德(William Thomas Stead)等都罹难。当然更多的是来自爱尔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他地方要去美国寻找新生活的移民。这一灾难震惊全世界,面对巨大的死亡人数人们震怒了【泰坦尼克号遇难者名单】,管理及经营上的失败导致了这一灾难。
而1997版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除了杰克、露丝一家、卡尔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仆人等,其余人物基本都是真的。包括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其形象还原度极高),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白星航运公司常务董事布鲁斯·伊斯梅(最后趁机溜上救生艇的那位,他生还后饱受社会舆论谴责,在孤独中度过余生),一副默多克(最后面向人群自杀的那位),那个老公在西部挖到金矿的New Money布朗女士,另外,露丝向杰克介绍的名流全部是真实存在的,反倒是这俩主角是虚构的。也许在这个世界上,在别人故事里的配角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而那些特别让你羡慕嫉妒恨的“主角”,很可能只是一个幻觉。
历史上泰坦尼克号沉没用时间是两小时四十分(后来当事人回忆以及推算结果),在电影拍摄时,导演卡梅隆坚守这个时间,保证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电影中轮船沉没方式是"两截式",即轮船从中间断开,分开沉没。这在电影拍摄时是公认的沉没方式。但是在2003年,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时泰坦尼克号船尾发生爆炸,轮船以三段沉没,即"三截式",电影展现的是她的时代最真实的东西。这部电影绝对算得上是影史上的杰作,其细节令当时的泰坦尼克研究协会表示"很惊讶"。
1、约翰·雅各布·阿斯托四世(John Jacob Astor IV)
他就是那个带着”试图掩饰怀孕的”年轻妻子乘船的先生,他是瑞吉酒店(St.Regis)创始人,是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的曾孙,是泰坦尼克号上唯一的亿万富翁,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富的人之一。他当时拥有的资产大约是87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20亿美元。他的妻子玛德琳·塔尔梅奇(Madeleine Talmage Force),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他们1911年9月结婚的时候阿斯托已经47岁了,他比妻子大29岁。这段婚姻在当时饱受争议,自1911年9月结婚以来一直在到处游历,夫妻俩决定先去欧洲度蜜月,希望美国本土对“老牛吃嫩草”的风言风语能够尽快过去再回国。可是玛德琳在欧洲怀孕了,1912年4月,玛德琳已有5个月身孕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出生(那时候就希望赴美生子了?不过,确实符合美国宪法),于是准备乘泰坦尼克号回美国。在船上的美国名流中,只有Margaret Brown对他俩很友善。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他询问负责救生艇的船员可否陪同正怀着身孕的妻子马德琳上艇,船员说了一句“妇孺先上”之后,他就像一个真正的绅士一样,回到甲板,安静地坐在那里,有人最后一次看到阿斯特时,他正站在右舷上,跟美国小说家杰克·福翠尔一起抽烟。
几天之后,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段大西洋海面上,人们发现了约翰·雅各布·阿斯托四世的尸体,浑身都是煤烟,而且已被砸扁了。人们猜测可能他被船上倒下的大烟囱砸著了。在他的上衣兜里,还揣著2500美元现金兑现支票。这2500美元,对于船员来说是天文数字,当时船上一个水手的月薪还不到20美元。但阿斯德没有用这些钱去贿赂任何船员以上艇逃生。而即使他那么做,大概也不会有水手接受。
幸存者、船上理发师奥古斯特·韦科曼回忆,当时他和阿斯托先生在甲板上呆了一会儿,聊着只有在理发椅上才谈的小事情。临别时,韦科曼问阿斯托:“你介不介意我和你握个手?”阿斯托说:“我很高兴。”这是乘客们听到的这个亿万富翁的最后一句话。
可是,他的死却造成了他妻子一生的痛苦。因为在他的遗嘱上曾经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果他妻子玛德琳在他死后改嫁他人,则她将不会继承到他的任何遗产。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死了。后来,玛德琳还是改嫁了,但是第二次的婚姻最终以失败告终。在随后的第三次婚姻中,她又成了家暴的受害者,成为一名意大利拳击手的家用沙包。在1940年孤独死去之前,她曾经对人们说:“泰坦尼克之殇已经深入我的骨髓。”她最终自杀离世。
2、本杰明·古根海姆(Benjamin Guggenhein)
当人们惊慌的向外逃窜的时候,他穿着最好的衣服逆人流而行,回到大楼梯,向侍者索要一杯白兰地。他是世界著名管道大亨本杰明·古根海姆。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大家一定对这个人物充满敬佩。而真实的他是一样的沉着坚毅。刚开始和所有人一样,他大大低估了船受损的程度,但是当他意识到沉没不可避免时,他带着他的男仆回到包间,换上了全套的晚礼服来到大楼梯,说出了电影中的那句台词:"We've dressed up in our best and are prepared to go down like gentlemen."他还让一个幸存者捎信给他的妻子:"告诉我的妻子,要是我和我秘书的注定要淹死,那我只能奉陪到底。告诉她,没有哪一个女人会因为我是一个胆小怕死的懦夫而被赶下救生艇!"
3、伊西斯·斯特劳斯(Isidor Straus)
下面个镜头一定令人印象深刻,这是轮船沉没时的一组特写中的一个——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躺在正在入水的套房床上相互拥抱的老年夫妇,原型就是斯特劳斯夫妇——伊西斯·斯特劳斯(Isidor Straus)和他的妻子罗莎莉(Rosalie Ida Blun)。斯特劳斯是美国梅西百货的创始人之一,地位就不必赘述了。63岁的斯特劳斯夫人刚上8号救生艇,又马上改变主意,回来和斯特劳斯先生待在一起。“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要去的地方,我也去!”她把自己在艇里的位置给了一个年轻的女佣,并把自己的皮毛大衣甩给她,说:“我再也用不着它了!”当有人向67岁的斯特劳斯先生提出,“我保证不会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小艇……”斯特劳斯坚定地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生艇。”太太拒绝登上8号救生艇,她说,:我不会离开我的丈夫。我们一同生活,也让我们一同死去。"(I will not be separated from my husband. As we have lived, so will we die, together." )目击者形容,"这是对爱和奉献最好的表达。"然后这位老先生挽着太太的手臂,一对老夫妇蹒跚地走到甲板的藤椅上坐下,等待着最后的时刻。纽约市布朗区矗立着一座为斯特劳斯夫妇修建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没的爱(Many waters cannot quench love, neither can the floods drown it)。”
4、玛格丽特·布朗(Margaret Brown)
玛格丽特·布朗可能是泰坦尼克上最有名的乘客了,她在6号救生艇获救。她是美国的社会活动者,慈善家。原是一位贫穷的爱尔兰移民,后来丈夫在美国西部找到了金矿发了财,她像个暴发户一样在巴黎采购了大批时装,听说孙子病了才忙着回美国。不过她一直致力于公共事业,在泰坦尼克号船上,她托运了3个大箱子,里面是古罗马遗迹建筑模型,她原本要送给丹佛艺术博物馆。在海难中一直竭力劝说别人登上救生艇,,并且在救生艇上坚持要回去搜索幸存者,但是被后勤处处长Robert Hichens驳回。当Carpathia号到达之后,她依然坚持带着船上的女士们出行搜索,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到幸存者。因为她英雄般的行为,被后世人誉为“The Unsinkable Molly Brown”(永不沉没的莫莉·布朗)。多年来,这个故事已经成为许多神话和传说的主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布朗一生中从未用莫莉来称呼她,而是在她死后好莱坞起的绰号。就像中国皇帝的谥号,死后才有的。她所在的6号救生艇也被人拍到好多次照片,因为她而成名。
1912年5月29日,作为泰坦尼克号生还者委员会主席,玛格丽特向卡帕西亚号船长亚瑟·罗士强颁赠一个银制爱心奖杯,并向每个卡帕西亚号船员赠送一枚奖牌。玛格丽特也帮助建立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泰坦尼克号纪念像、到位于哈利法克斯的罹难者墓地致哀,并继续为生还者委员会服务。不过她特别沮丧,因为身为一名女性,美国参议院泰坦尼克号沉没调查不允许她在听证会上作证。为了做出回应,她在丹佛、纽约和巴黎的报纸上发表自己的证词。
她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沉着和善意温暖不仅拯救了很多乘客的生命,也温暖了许多后世的人。几乎所有的泰坦尼克号题材的影视作品都会忠实的还原这个人,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也是一样,而帮Jack找衣服的桥段更是丰富了她善良和蔼的形象。
5、埃莉诺·威德纳(Eleanor Elkins Widener)
威德纳家族是费城的名门望族,家族一直经营有轨电车,家产丰厚。乔治·邓顿·威德纳(George Dunton Widener)和埃莉诺·埃尔金斯·威德纳(Eleanor Elkins Widener)的儿子哈利·埃金斯·威德纳( Harry Elkins Widener)在哈佛大学时就对藏书着迷,毕业以后更加不可收拾,年纪不大已成为相当有名的藏书家。他的收藏品不乏珍本,善本,比如莎士比亚 Folio 和古腾堡圣经 (Gutenberg Bible)。在1912年3月,他去英国观看苏富比拍卖行即将拍卖的一批藏书。在那里颇有斩获,买到一批好书,包括培根的散文集 (1598年第二版Essais)。随后,他又急于返回纽约,参加另外一批藏家图书的拍卖会。在登上泰坦尼克号之前,他已经将在伦敦刚买的八本书运走,但是他决定随身携带一部珍本书,即1598年版的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说文集》。据说哈里对伦敦书商还说过一句俏皮话:“我想还是要往口袋里装上培根这本小书。万一沉船,它也可随我而去。”没想到真的是一语成谶。但是他同样有所忧虑,他曾跟费城另外一名藏书家爱德华·纽顿表达过自己的想法:“我希望后人想起我时,能联想起一座藏书丰美的大图书馆,可我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建成图书馆。”
船难那晚,作为头等舱的客人,威德纳一家原本可以顺利逃生的。哈利在把母亲埃莉诺送上第4号救生艇之后却没有跟着上船。据说:正当他要跨进救生艇突然想起那本刚买到的孤本培根的散文集 (Essais),决定和他父亲一起回仓里去找,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真的是嗜书如命啊。哈利的举动与露丝如出一辙,只是一个为爱情,一个为爱书。
哈利葬身冰海时年仅27岁。生还的威德纳夫人说:“1912年4月15日,世间所有欢趣,均已离我而去。”为了抚慰心中的伤痛,悼念遇难的儿子和丈夫,她以儿子的名义捐赠给哈佛大学350万美元(泰坦尼克号造价的一半,大概相当于当今过亿美元)建立一座图书馆——哈利·埃金斯·威德纳图书馆(Harry Elkins Widener Memorial Library),希望能让儿子的名字永垂不朽。许多著名藏书家风闻此事,都慷慨相助,极力帮助威德纳夫人搜集善本珍本,例如布莱克的《天真与经验之歌》、查普曼翻译《荷马史诗》的赠阅本、沃尔特·司各特的斯威夫特传记手稿等等。最终哈里·威德纳名下收藏的珍本秘籍已经有3300多本,之后悉数捐给了哈佛大学。威德纳夫人表示:“这样我会倍感幸福,我心中明白这是按照儿子的心愿来做的。”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捐款,到现在为止,哈佛大学图书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藏书多达1500万卷。他的儿子和家族果然永垂不朽。
据说威德纳太太对于捐款附带了三个条件,其中一条是威德纳夫人曾经要求进入到哈佛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游泳考试始能取得毕业证书,可能也是夫子船难之痛,因此威德纳夫人想要所有孩子都能够保护好自己。这当然只是温情流言,哈佛大学于二十世纪初确曾指令学生必修游泳课程,但这跟威德纳太太根本扯不上关系,而且于1920 年亦取消了此规定。况且泰坦尼克号出事时的海水接近冰点,即便会游泳也无济于事。落水乘客大部分是被冻死的,而不是被淹死的。
大批人物“没赶上”此旅
这场灾难惊心动魄的场景让生还者都不愿回忆经历过的厄难,也让人明白了,巨大的灾难面前,什么都是脆弱的。从此以后,“泰坦尼克”几乎成为海难的代名词。然而在泰坦尼克号出海之前,能够登船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一些没能登上船的人则为自己的错失而懊恼不已。事件发生后,那些错过登船的人也许才发现,得与失的转换竟然那么轻而易举。
28岁的露西·诺埃尔·玛莎·莱斯利是一名女伯爵,从南安普敦上船,泰坦尼克号乘客名单显示她的父母从法国中途下船,而露西继续她的旅行,经历了泰坦尼克沉没时的生死考验,不过幸运的是露西获救了。其实泰坦尼克号船难后,大西洋两岸(北美和欧洲)的众多家族都少不了这样的故事:亲属本该登上泰坦尼克号的,但令其子孙后代庆幸不已的是,他们错过了这艘船。尽管这样的传闻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可能实有其事,它们却俨然成了一种悠久的传统。实际上,灾难发生的几天之内,报纸已经就此种现象发表过评论。“‘没赶上’俱乐部成员6904人”,这是密歇根州的《苏圣玛丽晚报》1912年4月20日一篇报道的标题,此时就在沉船的5天之后。该文稍后援引了一位估计是虚构的艺术家佩西瓦尔·斯拉瑟桑姆(Percival Slathersome)的话,“我认为挺幸运的,今年我买不起船票。如果所有我们这些‘没赶上’的人都上了泰坦尼克号,它在利物浦船坞就该因不堪重负而沉没了。到4月26日俄亥俄州的《利马每日新闻》也参与评论时,该俱乐部看来有了可观的壮大。“截至目前为止,统计表明有118337人侥幸逃生,他们或是没赶上泰坦尼克号,或是在出航前的一瞬改变了自己的心意,”该报评论道。
——八位错过泰坦尼克号的名人
下属八位名人不是嘴巴说说的,有些都预订好了泰坦尼克号的船票,临时有事不能成行,从而躲过了这场悲惨的事故却救了他们的命。这些幸运的名人包括:
1、西奥多·德莱赛,美国著名作家
错过原因:乘坐更便宜的船
德莱赛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悲剧》。1912年4月,40岁的德莱赛准备乘坐泰坦尼克号从欧洲返回美国,一名英国出版商劝说他放弃这个计划,乘坐更为便宜的游轮。德雷赛听闻出事的消息时,正乘坐着“克鲁兰德号”邮轮在海上航行。1913年,他在自己的回忆录《四十岁的旅者》中追忆了当时的反应:“在我眼前,出现了一艘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庞然巨轮,新崭崭,亮堂堂,却在沉入那深不可测的水底。一千多名乘客,从他们的舱位鼠窜而出,只能徒然无助地漂浮在数英里的水域,祈祷着,呼嚎着!”
2、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发明家,无线电之父
错过原因:赶稿子
意大利发明家吉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他是无线电报的先驱,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当时航船配备无线电通讯室,便以马可尼命名,称马可尼室;“马可尼”与“无线电报”几乎是同义词。白星航运公司为这位发明家提供泰坦尼克免费处女航船票,他却因工作原因3天前搭乘“卢西塔尼亚号”先走了。按他女儿德格娜(Degna)后来的解释,马可尼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急着写一篇学术论文,而他的速记员搭乘的是卢西塔尼亚号邮轮。尽管沉船后马可尼经历了一段短暂的舆论风波。有人指控马可尼公司的无线电报员为将新闻卖给《纽约时报》而向公众封锁消息,马可尼因此还接受了参议院委员会的质询,然而他的发明挽救了泰坦尼克号约七百乘客的生命,所以事后更获“英雄发明家”殊荣。马可尼只是狗屎运吗?NO!马可尼又被幸运之神眷顾。1915年4月他再度搭乘卢西塔尼亚号,5月,这艘船在第201次航行中被德国船舰击沉了。
3、弥尔顿·斯内夫利·赫尔希,糖果大王、好时巧克力创始人
错过原因:订单出错
赫尔希是好时巧克力公司的创始人,是赫尔希牛奶巧克力块、赫尔希糖果和赫尔希糖浆的幕后人物。宾夕法尼亚州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赫尔希市。当时他与妻子在法国度过了一个冬天,1912年他计划乘坐泰坦尼克号从法国返美,还曾在1911年12月预付了一部分船票费用。据档案学家塔米·汉密尔顿称,赫尔希公共档案馆的收藏中有一张300美金的支票,就是赫尔希1911年开给白星航运公司的,据称是他特等舱的10%定金。幸运的是,赫尔希在美国的生意出了问题,他和妻子乘坐早些出发的亚美利加号返回美国。亚美利加号是在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发生前,向泰坦尼克号发出冰山预警的几艘游轮之一。
4、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美国银行家,泰坦尼克号幕后老板
错过原因:在法国享受按摩
美国银行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P·摩根)是当时华尔街的风云人物,被称为“华尔街拿破仑”,曾帮助建立了通用电气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他在1907年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处于危机中的美国银行系统。JP·摩根的生意遍布各个领域,泰坦尼克号的所属公司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也在其商业帝国国际商业海运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的控制之下。JP·摩根才是泰坦尼克号真正的主人。1911年,JP·摩根出席了泰坦尼克号的下水仪式,并且在船上拥有自己的私人套房、私人甲板以及带有特别设计烟嘴的浴室。摩根的泰坦尼克号处女航似乎顺理成章。然而,JP·摩根没有去乘坐泰坦尼克号,而是留在法国艾克斯度假,享受舒适的早间按摩与硫磺浴,打算多待上几天,因此逃过一劫。泰坦尼克号沉船后,JP·摩根感叹:“一生中失去金钱没有什么要紧的,生命才最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露丝所住的头等套房就是以摩根没有登船享用的那间套房为原型设计的。
5、亨利·克雷·弗里克,匹兹堡钢铁巨头
错过原因:在医院陪护妻子
亨利·克雷·弗里克是美国彼得堡钢铁大亨,也是JP·摩根生意上的合伙人。本来他也在泰坦尼克号上预定了房间,并尽情欣赏海上的风景。但是由于自己的妻子扭伤了脚,十分严重,还住进了医院,他不得不留在意大利照顾妻子,也逃过了这次海难。当他得知泰坦尼克号遇难后,无数人丧生,弗里克都有些心有余悸。
6、阿尔弗雷德·格温尼·范德比尔特,资产千万的运动家
错过原因:临行前取消航行
34岁的运动家阿尔弗雷德·格温尼·范德比尔特(Alfred Gwynne Vanderbilt),是美国铁路和航运大亨范德比尔特家族的继承人。2007年《福布斯》网站公布了“美国史上15大富豪”排行榜,该家族创始人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位列第三,仅次于约翰·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和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当时阿尔弗雷德·格温尼·范德比尔特准备从欧洲返回美国,他在临行前取消了自己的旅程,媒体都以为他在船上,因此一些比较早的事故报道将他列在了遇难者名单里。虽然他逃过一劫,却不像马可尼如此强运,3年后,阿尔弗雷德搭乘的英国轮船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击沉,他成为卢西塔尼亚号最有名望的遇难者之一。
7、约翰·R·莫特,传教士,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错过原因:工作繁忙,无法抽身
莫特,世界青年基督联合会主席,著名传教士,194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一位对他们的工作颇感兴趣的白星航运公司官员为他及其同事提供了免费的泰坦尼克号之旅,但他们拒绝了好意,而是搭乘了更低廉的邮轮“拉普兰德”号。据霍华德·霍普金斯撰写的一本传记透露,当他们抵达纽约,获悉灾难的消息时,“据说两人互相对视,其中一人道出了他们心中的共同想法:‘仁慈的上帝一定还有更多的工作留给我们去做’。”
8、乔里·奥昆纳
乔里·奥昆纳,英国著名的实业大亨。在泰坦尼克号启航前一周的伦敦实业家集会的俱乐部里,当乔里·奥昆纳说放弃泰坦尼克号的首航船票。有人不解地问:“奥昆纳先生,要知道参加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乘客很多,只有那些望门名士及其家属才能得到这种荣誉,你放弃实在太可惜了!“他说自己做了一怪梦,梦中看见泰坦尼克号翻沉了,乘客和船员在船四周的水里游泳求生。大家听了都十分好笑,立刻就有大群人围住了奥昆纳,想要得到他的退票。奥昆纳相信自己的预感,最终也没再次申请买船票。所以说梦是一个有意思的值得研究的事情,请看周公解梦。
海难发生的下午,加拿大的墨根牧师因为准备礼拜内容而打盹,也作了和乔里那一样的梦:巨轮航行于黑暗的海面,突然,天空转暗,在迷雾中撞上冰山,甲板上充满了挣扎,嚎啕的人们,大家争先恐后的登上救生艇,最后,巨轮倾斜着沉入海底,甲板上传出赞美歌。
约翰·巴塞洛缪
白星公司的首席后勤总长约翰·巴塞洛缪(John Bartholomew)与船长爱德华·斯密斯(Edward John Smith)是多年好友,他当时以副船长的身份被邀请参与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但因病取消。多年之后他的曾孙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同名同姓,不是《美国队长》男主角)成了一位画家,在数字绘景特效公司(Matte World Digital)任职,参与了1997年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制作。
订了该船下一航次的著名乘客
按计划,泰坦尼克号的美国返英之旅将于4月20日启航。更多著名人物显然预订好了此旅,他们中有:
1、亨利·亚当斯,祖上出过两位美国总统,《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的作者。
2、约翰·埃尔登·迪克斯,纽约州州长。
3、布鲁斯·伊斯梅,白星航运公司常务董事。
4、马可尼。由于错过了处女航,马可尼显然不会再错过第二次机会。
5、弗兰克·塞柏林,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的创始人。
其他一些将要成行的乘客甚至预订了更后的航次。例如,JC·彭尼(J.C. Penny)是以其名字命名的百货连锁店的创始人,他就准备在泰坦尼克号下一次从英国渡海来美国时乘坐。
威廉·亨利(Dr. William Henry):为了登上救生船,他甚至打断了一个女乘客的肋骨。直到1919年他才被调查,1927年,他在医院自杀身亡。
科斯莫·达夫·哥顿(Cosmo Duff-Gordon):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船每艘最多可容纳65人,但是大部分的救生船上仅仅坐了一半的人。在逃出来的救生船中,最多的只坐了40个人,而最少的竟然只有12个人。而Cosmo Gordon这位苏格兰男爵正是该救生船上的一名幸存者。他支付每艘救生船上的水手5英镑,要求他们快速将他和救生船上的人送到安全地带,他们仅坐了12人的救生船因此没有返回救人。
玛格丽特·海耶斯(Margaret Hayes):泰坦尼克号上除了乘客之外,一共有3只狗幸存下来——两只博美和一只京巴。在一个角度来看,狗也是生命,但是在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应该高于一切。Hayes用毯子裹住自己的博美,让它侥幸辛存了下来。但是事后她被无数的人唾弃,人们纷纷指责她,难道有钱人的狗比老百姓的命还重要么?
迪金森(Dickinson):作为一名主教,本应该在泰坦尼克号上为人们祈祷,自己应该身先士卒。可是在泰坦尼克号沉船之时没有人看见他,没有人知道他何时上了船,也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上的船。总之,作为一名主教他竟然活了下来。
罗伯特·希金斯(Robert Hichens):泰坦尼克号的水手,在登上救生船之后,他拒绝掉头返回救水中的乘客。后来他还狡辩道,之所以不去救人是担心救生船被漩涡吸进去。
丹尼尔·巴克利(Daniel Buckley):泰坦尼克号上共有6人男扮女装,而他是泰坦尼克号上唯一被抓住的人。当警员发现他之后要求他马上下来,将座位让给妇女和儿童。但是他拒绝下救生船,当警员准备开枪的时候他才无奈的下了救生船。
“泰坦尼克号”共载运2207人,其中乘客1316人,船员891人。如同那个时代的其他船只一样,她也没有永久派驻的船员,绝大多数船员都是临时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南安普敦出航前几个小时才登上船……船员工资差别很大,从船长每月105英镑(币值相当于今天的9,500英镑)到服务员每月3英镑10先令(币值相当于今天的320英镑)。不过,工资较低的工作人员可以凭乘客给予的小费大幅补充工资……在船难发生时,泰坦尼克号上的高级船员是如何表现的呢?
在泰坦尼克号出行前,船长和众高级船员合影,这也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合影
船长:爱德华·史密斯(Edward Smith)——殉难
白星公司深孚众望的老船长,有37年的海龄,他曾是“奥林匹克号”的船长,本该退休,但按公司的老规矩,“泰坦尼克号”的首航还是由他来掌舵。
在他的家乡,英国的Staffordshire的Beacon公园有他的雕像。他的墓志铭这样铭刻:"Commander Edward John Smith, RD, RNR. Born January 27 1850, Died April 15 1912, Bequeathing to his countrymen the memory and example of a great heart, a brave life and a heroic death. Be British."(船长Edward John Smith,生于1857年1月27日,死于1912年4月15日。他留给他的同胞们的记忆是一个伟大的心、一个勇敢的人生和一个英雄般的离去。是为英伦人。)
4月15日凌晨2时17分,此时离泰坦尼克号被撞击已经过去了两个半小时,史密斯船长对船员说:“现在大家要靠自己了。”之后步往舰桥,等候与泰坦尼克号同归于尽。在对泰坦尼克号的的研究中,昆士兰理工大学行为经济学家大卫·萨维奇发现,很多英国乘客为了保持绅士风度,排队等候救生艇,结果失去最后的机会而葬身大海。爱德华七世时代是社会上推崇绅士风度的巅峰时代。即使在最后关头,史密斯船长还大声提醒英国男人:“男人们,别忘了我们是英国人!”(Be British)后来他殉船身亡,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毁誉不一,有人说他是个英雄,也有人说他狂傲自负,才酝此惨祸。
船长外的高级船员,按照行业规矩,分别为:大副、一副、二副、三副、四副、五副、六副。
现在商船上只有一个大副,但是各个航运公司叫法不一样。大副多数的写法是“Chief officer”,但也有叫“First officer”的,但是当“Chief officer”和“First officer”这两个职务同时在船上存在时,叫大副,后者叫一副是合理的。泰坦尼克号上同时存在怀尔德和莫多克两位高于二副的船副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而怀尔德级别高于莫多克,至于如何称呼他们是个人的自由。毕竟“怀总管、莫大副”也是一种现实中存在的说法。英文称呼的就能分的清楚,大副和一副完全是翻译成中文造成的争论。泰坦尼克号的确与众不同,因为在起航前一刻白星公司的老板才临时决定把她的姐妹“奥林匹亚”号上的大副亨利·怀尔德调到泰坦尼克号上,因而泰坦上面的高级船员全部自动降一级……作为交换,泰坦尼克号上本来的二副大卫·布莱尔被调到奥林匹克号上做大副,他走时匆忙忘了把锁着瞭望台双筒望远镜柜子的钥匙交给接替他的二副查尔斯·莱托勒。当然这个失误或许就是要了1500人性命的原因。
职位 | 英文名 | 中文名 | 英文名 |
---|---|---|---|
船长 | Captain Offier | 爱德华·约翰·史密斯 | Edward John Smith |
大副 | Chief Offier | 亨利·廷尔·怀尔德 | Henry Tingle Wilde |
一副 | First Officer | 威廉·麦克马斯特·默多克 | William McMaster Murdoch |
二副 | Second Officer | 查尔斯·莱托勒 | Charles Lightoller |
三副 | Third Officer | 赫伯特·皮特曼 | Herbert Pitman |
四副 | Fourth Officer | 约瑟夫·巴斯赫 | Joseph Boxhall |
五副 | Fifth Officer | 哈罗德·戈弗雷·罗伊 | Harold Godfrey Lowe |
六副 | Sixth Officer | 穆迪 | Crsied Moddy |
大副:亨利·怀尔德(又译王尔德,Henry Tingle Wilde)——殉难
时年39岁,怀尔德在利物浦长大,他最初在一家公司的帆船上工作,获得二副证书后在马兰汉汽船公司工作,最后他作为一名高级船员去了白星公司,大多数时候跑从利物浦到纽约的航线。他曾在Merdic号上工作(一副和二副也上过这艘船),最后他来到奥林匹克号上。他本来不会登上泰坦尼克号,但临时的人事调动让他成了大副,于是他经历了这场海难,沉船时不幸身亡,尸体未被发现。他在1910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玛丽和一对双胞胎儿子。之后一直没能再次结婚,最后留下四个孩子。另外证明怀尔德给船员发枪的决定被证明是正确的,乘客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很多资料把默多克当作大副,事实上是一副。
一副:威廉·麦克马斯特·默多克(又译莫道克,William McMaster Murdoch)——殉难
时年39岁,苏格兰达尔比蒂人,沉船时不幸身亡。默多克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海员世家,他的父亲、爷爷和他祖父辈的四个兄弟都是船长。他在结束学业后就南下利物浦当了水手,他本来要在一艘帆船上干五年,但在他的第四年,他就以一次通过的方式考到了二副证书。他曾遭遇过海上飓风,也跟随轮船跑过纽约到上海的航线。后来他加入白星公司,在泰坦尼克之前的最后一艘船也是奥林匹克号。
默多克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还是不喜欢这艘船……我对它有种异样感觉。”他是泰坦尼克号海难的关键的角色,他是发现冰山时的决策者。当时他在值班,他给出了两条命令:"Hard-a-starboard"和"Full Astern", 分别代表"左满舵"和"全速倒车"。关于这两条命令大概有两点争议:首先是可能存在传达不准确,当时轮船舵手的命令和船动作的方向是相反的,慌乱中舵手执行了错误的命令,轮船最终可能时向右转的,所以没能避开冰山;其次是他的判断并不正确,如果泰坦尼克号只是减速,迎头撞上冰山,根据其水密隔间的设计,船是一定不会沉的。这就是泰坦尼克号"永不沉没"的理论基础。但是他选择转向,导致了最终的擦碰,一连损坏了5个隔间(四个隔间进水船依然可以保证漂浮,五个就不行了),最后酿成悲剧。当然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了,就像驾车遇到险情少有人减速直接撞上去,大多都是拐弯。
撞击冰山之后,他在负责右舷疏散,在此期间,他推出了10救生艇,他负责的舱位中的乘客有75%都活了下来。二副Charles Lightoller 看到是在他忙于解开救生艇的时候,被海水淹没。后来幸存的发报员Harold Bride说他在水中看到了William Murdoch的尸体。另也有说法他是在海难中自杀。
在他的家乡,苏格兰的Dalbeattie,人们为了纪念他而设立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卡梅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Murdoch被富商贿赂,以及他用枪打死了两名乘客和最后自杀的景象,他的侄子Scott Murdoch发表了抗议。数月后,制片人,也是FOX的副总裁Jon Landau 亲自去Murdoch的家乡向Murdoch的亲人道歉,并向基金会捐献了8340美元。后来卡梅隆亲自道歉,他说,船上的确有长官开枪来保证“妇女和儿童首先”规则的实行。
二副:查尔斯·莱托勒(Charles Lightoller)——获救
时年38岁,英格兰兰开夏郡人,幸存获救。在指挥“泰坦尼克号”乘客登救生艇时,他负责左舷疏散,严格遵循“仅限女士和儿童”登艇,莱托勒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根本找不到几个愿意撇下亲人而独自踏上救生艇的女人或孩子!”这种死板做法使得很多救生艇没装够人就放下,因此左舷二等舱男性幸存率更低。在泰坦尼克号行将沉没时,莱托勒落水后爬上了一艘未成功打开而船底朝上的折叠救生艇,他是最后一个从冰冷的海水中被拖上救生艇。
莱托勒13岁时做了水手,在几次险情中幸存,并且考取了高级船员的证书。在1898年他离开了海员行业去加拿大淘金,还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做过牛仔,不过他(似乎)事业不顺,又回到英国捡起了水手的行当,在1900年加入白星公司。他是泰坦尼克号海难中幸存的最高级别的船员,海难之后继续为白星公司服务。一战时期,他负责鱼雷艇HMTB 117的战斗,并获得十字勋章。一战结束,他回到邮轮上做大副。因为白星航运公司管理层想让公众淡忘泰坦尼克号事件,所以从泰坦尼克号幸存下来的所有高级船员最后都没能在白星做到船长。莱托勒也不愿意无止境的做大副,所以后来辞职了离开了这一行,和他的妻子回家当了养鸡场的农场主,并且也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他写过一本自传《泰坦尼克号和其他的船》(Titanic and Other Ships),在当时非常畅销,但是也因为其中的描写遭到了马可尼电信公司的起诉和威胁(因为当时马可尼电报普遍在舆论中被认为是导致泰坦尼克号悲剧的原因之一)。他在二战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帮着救出了一些士兵,他在二战中失去了两个儿子,他有了自己的一个小机电船厂。1952年12月8日,莱托勒因心脏衰竭在家中逝世,享年78岁,结束了他波涛汹涌的一辈子。
三副:赫伯特·皮特曼(Herbert Pitman)——获救
时年34岁,英格兰索梅塞特郡人,海难时一副William Murdoch命令他带领5号救生艇带领乘客们离开。他还记得William Murdoch最后握了他的手,说“"Goodbye; good luck.”(再见,祝你们好运)。之后他的5号救生艇划离之后,他听见许多人在水中的惨叫,他决定回去救人,但是却遭到了救生艇上全体乘客的反对,因为他们害怕太多人爬上船导致救生艇翻船。最后,他收回了他的命令。这个决定让他内疚终生。海难之后他继续为白星公司服务,二战期间他出任Mataroa号的乘务长。他于1961年去世,死时84岁。
四副:约瑟夫·巴斯赫(Joseph Boxhall) ——获救
时年28岁,海难之后继续为白星公司服务。一战时期他被派往直布罗陀,负责的鱼雷艇。1940年他退休。Joseph Boxhall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从来不愿提及泰坦尼克号的事,但是他在1958年为 Walter Lord的纪实小说担任了顾问,被麦克奎特相中应邀担任影片《冰海沉船》的技术顾问。在1962年的时候接受过BBC的专访。他在1967年死于脑血栓。根据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洒向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位置:北纬41"46,西经50"14(他根据海水流速和重力自己计算出的位置)。
五副:哈罗德·戈弗雷·罗伊(又译洛维,Harold Godfrey Lowe)——获救
时年29岁,英国威尔士人,后来获救。 14岁时,他的父亲坚持要他去经商,但罗伊却一心想出海,于是他偷偷离家出走,如愿以偿地加入了英国商船队。1908年,他进入白星公司,并于1912年被调到泰坦尼克号上。虽然之前已经当了多年的海员,但这次却是他的第一次跨大西洋航行。五副罗伊当时也不当班,他睡得很死,撞船的振动也没有影响到他,是舱外的嘈杂声把他吵醒,他迅速来到甲板上参与了救生艇的释放工作。当罗伊和穆迪正准备放下14号和16号救生艇时,一大群绝望的男乘客蜂拥而上想要抢先逃跑,于是莱托勒命令两人各自负责一条艇,而穆迪则让罗伊指挥14号艇先走。罗伊一边让妇孺上船,一边掏出莱托勒给他的手枪朝天开了三枪,暂时缓和了局面。
罗伊在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中最让人钦佩的是后来船沉没后也跟皮特曼一样立即命令回去救人,但是同样受到乘客的阻拦,不过罗伊没有被难住:他急中生智,将4号、10号、12号、14号救生艇和D号折叠艇集中在一起,腾出14号艇轻装上阵去救人。但是转移工作花了不少时间,导致罗伊最后只从水里捞起了6个人(其中1个很快就死了),稍后他又从快下沉的几艘折叠艇上救走了所有幸存者。他指挥的14号救生艇是唯一返回沉船现场进行施救的救生艇。由此他被人们视为英雄,当罗伊回到他的家乡小镇巴茅斯时,有1300人出席了为他举行欢迎会。一个纪念金表上面写着“向哈罗德·戈弗雷·罗伊,向泰坦尼克上的五副致敬”。次年他结婚,他后来继续航海,一战爆发后,罗伊出任英国皇家海军储备。升任到指挥官军衔后退役。直到1944年5月12日因高血压病逝安葬在兰德里洛威尔士教区教堂,享年61岁。
六副:穆迪(Crsied Moddy) ——殉难
时年25岁,实习高级船员,是泰坦尼克号上唯一遇难的下级军官。当海难发生后,穆迪本应指挥14号救生艇,可他把这个机会让给了他的好友五副罗伊(Lowe),这个决定直接决定了他的死亡。
哈罗德·罗伊最后看到他从甲板上跳入海中。他应该是死于体温过低,虽然他的遗体一直没有被找到过。在他家乡的Woodland公墓里,墓志铭这样铭刻:Greater love hath no man than this, that a man lay down his life for his friends.(一个人为了朋友而放弃生命,没有更伟大的爱可以与之相比。)
这里只列泰坦尼克号高级船员,至于舵手,瞭望员,锅炉工,厨师,侍者,仆人等等普通船员水手都不在其中。
在泰坦尼克号悲剧的所有人物里,音乐家的命运似乎是故事中更为深刻的一环,所有八名乐师均在船沉没时全部罹难。
在船即将沉没之际,八人乐队身穿燕尾服的依然在甲板上为各位逃难的乘客演奏,他们尽可能长时间地演奏音乐,试图让乘客平静下来,最后全员随船沉没。静静走完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艺术家看淡生死的大气风格尽显。
这样的英雄主义听起来浪漫而悲壮。他们也是一群年轻的音乐家,八个人的平均年龄也只有26岁。在这场大难面前,他们显示出巨大的勇气。
泰坦尼克号上共有八位乐师,分属于一个三重奏乐队及一个五重奏乐队。皆由利物浦的C.W. & F.N. Black公司与白星航运签约,但他们并不在白星航运的工资单上。在当时,C.W. & F.N. Black公司向几乎所有的英国航线上派遣乐师。白星航运公司在泰坦尼克号出航前,就从该公司其他游轮上挑选出最好的乐师,组成了泰坦尼克号上的乐队(The White Star Orchestra),被公认为当时海上的“最好乐队”。乐队成员于南安普敦以二等舱乘客身份登船。直到船只沉没当晚,两支乐队都是单独演奏,一个是小提琴家华莱士·亨利·哈特利领衔的五重奏(Quintet)乐队,在下午茶、晚餐后的音乐会和礼拜服务等时段演奏。另一个是乔治·亚历山大·克林斯领衔的三重奏乐队,在接待区、Café Parisien咖啡厅和à La Carte餐厅演奏。
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开始下沉之后,克林斯及其他乐队成员聚集在头等舱休息室,开始演奏音乐安抚乘客。随后他们又来到甲板前半段,在船组成员撤离乘客时继续演奏。许多幸存者称乐队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一位二等舱乘客说道:那一晚发生了许多勇敢无畏的事情,但没有人比那些随着船只缓缓沉没仍在继续演奏的人们更勇敢。他们演奏的音乐就如自己不朽的安魂曲一样,他们有权名垂青史。
当年的中国民国课本如此描述那几个可敬的音乐家:“时船中电登(灯)照耀,俨如白昼,乐工奏曲,不改常度,久之,乃易欢愉之调而为庄重之歌。歌曰:“上帝乎吾将近汝”。船沉,歌声乃随之俱沉于海底。”这支由华莱士·哈特利(Wallace Henry Hartley)带领的英国乐队给世人留下了泰坦尼克号上最感动人心的故事。
白星乐队八位成员如下:
上排:(Fred Clark,Percy Taylor)
Fred Clark,Double Bass(双贝斯,照片上左)
Percy Taylor,Piano(钢琴,照片上右)
中排:(G. Krins,Wallace Hartley,Ted Brailey)
Krins,Violin(小提琴,照片中左)
Wallace Hartley,Violin & Bandmaster(小提琴兼乐队指挥,照片居中)
Ted Brailey,Piano and Electric organ(钢琴和电风琴,照片中右)
下排:(Jock Hume,Roger Bricoux)
Jock Hume,Violin(小提琴,照片下左)
Roger Bricoux,Cello(大提琴,照片下右)
这就是白星乐队的7位成员,而女大提琴手(Cello)乔治·伍德沃德(George Woodward)没有照片……
有说乐师们演奏的最后曲目《Nearer My God to Thee》(上帝与我们同在,走进我主),后人对此有所争议,因为有人认为他最后演奏的是《Autumn》(秋)。后来根据2006年打捞起来的曲谱,有乐曲《亲爱的,请用双臂抱紧我》。当“泰坦尼克号”沉没后,这首乐曲的活页乐谱也随着沉船遗骸,落在了大西洋底的海床上。然而,这一部分活页乐谱在大西洋海底躺了大半个世纪后,非但没有腐烂,反而被打捞人员从淤泥中原封不动地打捞了上来!据悉,打捞专家是在距“泰坦尼克号”残骸不远的地方发现了这一近乎完好的活页乐谱的,当时它被淤泥重重覆盖着———专家相信,这首乐谱之所以历时近90年仍能保存下来,正是因为淤泥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下面四个人不算是泰坦尼克号船员,后面两个更应该算是乘客:
泰坦尼克号电报员约翰·乔治·菲利浦(John George Phillips)和哈罗德·布莱德(Harold Sydney Bride)
泰坦尼克号的两位电报员约翰·乔治·菲利浦(John George Phillips)和哈罗德·布莱德(Harold Sydney Bride)是马可尼公司派驻的。船上的电报机是马可尼公司租给白星航运公司的,连人带机器一起出租。因此他们俩不是白星公司雇员,不是船长史密斯的直接下属,是马可尼公司雇员。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在船上为乘客提供电报服务,很多人用电报给家人报平安,也有不少有钱人用它来进行股票交割,毕竟这很时髦,反倒是发送接收冰山警报是副业。
无线电报报务员 :约翰·乔治·菲利浦(John George Phillips),别名:杰克·菲利浦(Jack Phillips)——殉难
时年25岁,英格兰萨里郡法恩康人,马可尼电报公司的资深职员,曾在多艘轮船上做过报务员,他穿着马可尼电报公司的制服,并不享受船员的特遇。
当船体下沉速度明显加快,舰桥即将被淹没,船长示意电报员离开岗位逃生,而电报员菲利浦无动于衷,继续向着茫茫大海发送SOS求救信号。有说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重复着这个动作,任凭海水没过指尖,没过胸前。也有认为他死于倾翻的折叠救生艇。也有观点认为电报员菲利浦把帮有钱人发私人股票交易电报作为首要工作,在4月14日晚上9时左右加州人号电报员伊利斯向其发送冰山预警时截断了……
助理电报员:哈罗德·布莱德(Harold Sydney Bride)——获救
时年22岁,英格兰伦敦人。布莱德曾向菲利浦提议,使用新的“SOS”求救讯号,同时开玩笑说:“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发送讯号的机会” 。在海中漂浮之后获救,在“卡帕西亚号”上,受重伤的布莱德曾短暂休息,随后又协助卡帕西亚号上的电报员哈罗德·科塔姆(Harold Cottam)向陆地发送大量生还者的个人信息。布莱德和科塔姆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之前就认识,同时也是好朋友。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很多年之后,他们依然保持着联系。
他作为泰坦尼克号船难最重要的目击证人接受的美国海军和英国方面的长时间调查。在纽约城,他被无线电发明者Guglielmo Marconi接见,美国纽约时报当时出价1000美金,做了他的专访《泰坦尼克号幸存电报员的惊险故事》。他参加过一战,职位依然是发报员。战争结束之后他在美国做了一个小商人。1956年他死于肺癌。
邮轮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Thomas Andrews Junior)——殉难
时年39岁,造船师安德鲁是最后时刻以一张赠送的船票No.112050登船。在写给太太的最后一封信中已难掩他对于新船的满意程度:“泰坦尼克号现在已经接近完成了,不知道明天出航的时候公司会怎样夸奖他”。作为泰坦尼克号的主设计师,他在设计的时候就曾提醒董事长救生艇严重不足。而出事之后,他第一时间算出下沉的时间(不到2小时),并通知船长。开始疏散的时候他知道救生艇不足,有人看到他疯狂地丢出躺椅,让大家当做浮动装置使用。他坚持让女人和孩子先上船,并且将自己的救生衣给了别人。
海难后,毫无逃生的意念,他在最后的时刻,还痛悔地对一个女服务员说:“孩子,我没有给你造一条不会沉没的船。”虽然沉船并不是他的责任。但面对那么多妇女儿童和船员要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海底,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拯救责任的男子汉,他无法再活下去,他要用生命这样巨大的代价,表达他的痛悔,他的尊严,他的负责到底的人道情怀。在后来的报道称中被称为英雄。
有幸存者回忆,最后一次看到他是在吸烟室,看着一壁炉上的一幅画“普利茅斯港”,他的救生衣则放在边上。他的家人收到了电报,写着“Andrews像一个英雄那样离我们而去,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哀悼。泰坦尼克号所有人员敬上。”在他的家乡Comber,1914年就建成了他的纪念馆,他的雕塑出自当时著名的雕塑家 Sophia Rosamond Praegar之手,现在这个纪念馆改为了Andrews纪念小学。他在白星公司的时候设计了大部分轮船,其中有一艘营救艇Nomadic至今还在。
白星航运公司常务董事:布鲁斯·伊斯梅(J. Bruce Ismay)——获救
白星航运公司(泰坦尼克号的船东)主席兼常务董事约瑟夫·布鲁斯·伊斯梅挤上救生艇,活下来了,这使他随后成为了“世上最受争议的人”,这使他的下半辈子背负了永久的骂名。然而调查结果显示他的举动并没有电影中的那么不堪,他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帮助右舷的妇孺登艇,当右舷最后一艘救生艇被放下后,他发现艇上还有空间而且周围已经没有其他的可能救助的乘客,他就自己上去了。
在泰坦尼克号上是否具有存活的权利在于乘客本人的身份。伊斯梅辩称自己既不是船长,也不是船上的工作人员,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头等舱乘客,因此,他有权利拯救自己。然而,当人们发现他既没有为船票付钱,同时又是以终身董事的身份登船时,他的这份辩解顿时显得苍白无力。根据英国听证会对泰坦尼克号的调查,伊斯梅当时是该船的“名誉船长”。
在前来救援的卡帕西亚号上,当其他获救者在地板上或者桌面上休息的时候,他则在一间单独的船舱内,黯然神伤,浑身颤抖。在这之后,他的夫人在他面前再也不能提到有关“泰坦尼克”的字眼,他变得郁郁寡欢,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有人曾看见他租了一整节车厢去旅行,也有人看到他在公园的长椅上与那些流浪汉聊天。1937年10月17日,因为脑血栓发作,伊斯梅于伦敦梅费尔去世。
不仅仅是南安普顿直达纽约
泰坦尼克号的出发地是英国南安普顿,终点站是美国纽约。
她的航线是:南安普顿(英国)→ 瑟堡-奥克特维尔(法国)→ 昆士敦(爱尔兰,当时为英属)→ 纽约(美国,航线终点),全程4站。计划于4月17日早晨抵达纽约切尔西59号码头。
1912年4月10日,427名头等舱及二等舱的旅客和495名三等舱乘客在英国南安普顿登船,12时整,泰坦尼克号正式启航驶离南安普顿,当晚18点半抵达法国的瑟堡-奥克特维尔,13名头等舱乘客和7名二等舱乘客下船,这20名乘客由此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142名头等舱乘客搭乘“游牧”号,30名二等舱乘客和102名三等舱乘客搭乘“交通”号两艘专用摆渡船上船(白星摆渡船:游牧号和交通号)。包括美国富翁阿斯特四世和玛格丽特·布朗夫人和一批对新世界充满憧憬和希望的爱尔兰移民。晚上20点,泰坦尼克号离开瑟堡,驶向爱尔兰昆士敦。4月11日13时55分,泰坦尼克号最后一次收锚,在一位名叫尤金·戴利(Eugene Daly)的三等舱乘客弹奏的“爱尔兰哀歌”和“一个民族兴起”的风笛声中驶离昆士敦。
1912年4月13日上午10时抵达爱尔兰海岸线没有停靠,1912年4月13日中午11时,船长命令全速前进,1912年4月14日下午23时抵达纽芬兰岛雷斯角(开普雷斯,Cape Race)以南743公里,就在电报员菲利浦截断加利福尼亚号发的冰况警报后44分钟,船只撞上冰山沉没……现残骸在纽芬兰岛最南端以南678公里,距离纽约2300公里的海洋深处。
泰坦尼克号预计沿着爱尔兰海岸行驶大约102公里,会经过灯塔岛。从那里开始沿着穿越北大西洋的大圆路线行驶约3,000公里,到达纽芬兰岛东南部被称为“拐角”的海域中,然后在那里进行航向变更。接下来在一条罗盘方位线上航行,约二百五十公里后就是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的致命接触点。这段旅程再经过1,983公里后抵达最后一站安布罗斯灯塔,那里就是泰坦尼克号的最终目的地纽约港。
泰坦尼克号行程概要
1912年4月10日,12点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
19点船停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上客;
21点离开瑟堡,驶往爱尔兰昆士敦(现科克);
4月11日,12点半在昆士敦停泊,上客及载邮件;
13点55分离开昆士敦驶向纽约(航行目的地);
4月14日,23点40分在与冰山相撞;
1912年4月15日,2点20全船沉没。
泰坦尼克号启航就差点撞了
在泰坦尼克号启航出发前,有成千成万的围观者和送行者欢呼喝彩。只是很多乘客和家属不知道,这已经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其实泰坦尼克号在万众的欢呼目送下,出师就有点不利,当时发生了一起未遂的险情:泰坦尼克号差点跟纽约城号(SS City of New York)相撞。这是船吸现象(当初奥林匹克和豪克号巡洋舰的事故就是这个原因)。
由于“泰坦尼克号”船身太庞大,使本来就有限的南安普敦港更显得窄小,再加上由于煤炭工人正闹罢工,好几条船都因为没有燃料而被迫停留在港口里。“泰坦尼克号”在六条牵引船的导引下,徐徐驶离码头,她的左边停泊着美国客轮“纽约号”,右边是白星公司的“大洋号”。她小心翼翼地从这中间穿过。突然,由于搅动起的海浪太大,导致旁边的“纽约号”猛烈晃动,使栓住“纽约号”的几根缆绳断裂,“纽约号”摇摆地倒向正行驶的泰坦尼克号,而且近到只有一米到一米五的距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导引船“沃坎号”当机立断,立刻驶靠“纽约号”,“沃坎号”船长盖尔把他的导引船开到“纽约号”的尾部,挡住“纽约号”,终于使“纽约号”放慢了漂移。而“泰坦尼克号”船长史密斯也打满舵,利用巨轮掀起的浪头,把“纽约号”冲击到离开巨轮远了一点。最后“纽约号”被制服,并被拖到别的船坞,腾出更多空间,让“泰坦尼克号”安全地驶离港口。这分明是死神来了么,是祸总是躲不过。
泰坦尼克的四个烟囱是在别处建造的,然后运抵造船厂安装到泰坦尼克的上面。四个大烟囱中前面三个是用来排放锅炉房的煤烟的,而离船尾最近的那一个是用来排放餐厅、厨房的废气的,可以说没有什么作用(看图,第四个烟囱并不冒烟),但是英国人为了显示泰坦尼克号的雄伟和强大(毕竟那是蒸汽机时代),和自己国家强大的造船技术,就加了一个烟囱,其实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国力。毕竟那时候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为了航行过程中排烟顺畅,烟囱呈现80度的倾斜角,而且四根烟囱高度全部不同,三号烟囱最高,四号烟囱稍矮于三号,其次是二号烟囱,一号烟囱最矮。
其实烟囱是个落后的产物,比如后来泰坦尼克号姊妹船奥林匹克号的动力由燃煤改为燃油后。29个大锅炉被拆了下来,换成油柜——从此再也不会有煤灰落到头等舱乘客的脸上,随船医生的工作也清闲了很多,因为他以前的主要工作就是从满是眼泪的乘客眼睛中弄掉煤灰。
三等舱大部分乘客都是移民,此行希望在美国和加拿大开始新的生活。当时的三等舱是个多元化族群——除了大量的英国、爱尔兰和斯堪地纳维亚移民外,还有许多奥斯曼帝国(主要是现今的黎巴嫩和叙利亚)移民,以及来自英属香港的中国人。
这八位中国人是卡纳德航运公司雇来的英属香港籍华工,他们的英文名如下:Fang Lang、Lee Bing、Ali Lam、Chang Chip、Choong Foo、Lee Ling、Ling Lee和Len Lam。存档的中文签名只有四份,分别是:钟捷、李炳、炳新、Choong Foo(签名以两个“+”代替)。最小的24岁,最大的37岁。他们被公司派去美国纽约经停的阿那特号(Annetta)做锅炉工,因为他们的薪水是美国人的1/5。由于当时全英煤炭工罢工,他们只能乘坐唯一能出航的泰坦尼克号。公司给他们买了张56英镑9先令11便士的集体船票,也就只够睡在三等舱。他们位于游轮底层,没有窗,床位小,空气混浊,但对于憧憬着美国梦的这些年轻人来说,这足够让人兴奋了。也就是说这8名中国是买票上船的,但是后来仍然有一等舱乘客和媒体叫这几个华人“偷渡客”,说他们是推开妇孺扑上的救生艇,半途中被手持左轮枪的英国船副击毙,还有人说他们是“装扮成女人”进入救生艇逃生……
船难发生后,他们也和其他乘客一样拼了命想活下来。他们8人中的2人不幸遇难沉入大海,最后连尸体也没找到。有5个人跳入海中,抓住一条破烂的小船浮浮沉沉后直到被发现。而方朗(音译,Fang Lang)爬上一块漂浮的门板,被唯一一艘返回的搜救船成功援救。被冻地半死的Fang Lang拖上船后,船上的乘客围上去按摩他的胸口和冻僵的四肢,夏洛特·科列说:“几乎在五分钟内,他居然就恢复了体力”。Fang Lang接过船桨接替累晕的船员,用力划起船来,Fang Lang很快赢得了所有乘客的尊重。指挥官罗伊说:“他看起来像个英雄!”鲁虺文化网编辑写道这里,顿时热泪盈眶——这就是中国的先人们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在电影《泰坦尼克号》开局就出现了一个长辫子的中国人,他不是跑龙套,原是著名DVD制作林凡客串的。他还有后面的戏,沉船后趴在木板上存活下来——当然这被删减了,原来他才是露丝的原型。6个中国幸存者抵达了美国,但由于《排华法案》,他们遭美国当局拒绝入境,于4月19日遣送至古巴。
英国和美国媒体在船难后一开始互相揭短。但随后,英美媒体突然联合起来,大吹起“盎格鲁·萨克逊(英美主体民族)始终不渝的骑士精神”、“盎格鲁·萨克逊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来。当时种族主义盛行,在英国和美国“鄙视链”上的外人不少:黑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中国人等等,这就变味成了国家实力的PK。他们活下来了,8个人竟然活下来6个,可谁叫他们是中国人?柿子自然挑软的捏,所以不断被“抹黑”,在当时的英美媒体看来,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不是因为勇敢、机智或者幸运,而是在混乱中以卑劣手段获得生机。还被说成证明中国人不守规矩、狡诈、奸滑的证明,成了“劣等民族”的象征,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反面人物。就连自己的祖国,都对他们嗤之以鼻。中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申报》1912年4月22日报道:中国船员躲在救生艇底,其中2人“因搭客叠坐其上,压烂而毙”……而6位幸存者本人,则从来没有为自己发出过声音。
英国小伙Arthur Jones与他的团队,历时5年四处调查走访,寻找这六位幸存者的后人与蛛丝马迹拍摄纪录片《The Six》,就是希望还原这段历史的真相,还他们一个说法,该片将在2020年4月4日播出。我们更希望当年那些造谣媒体,也能还他们一个公道!
唯一幸存的日本人活着比死了还痛苦
细野正文是泰坦尼克号上唯一的日籍生还者 (也是船上唯一的日籍人士),当时42岁的细野正文是日本的运输大臣,正在欧洲考察铁路网,他在俄、英研修考察后,从英国前往北美。有说细野正文冒着被水手打死的危险,男扮女装混入了满是妇孺的救生艇。也有一种说法是他当时用力推开了别人跳上了救生艇。九死一生的细野正文最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赢来的不是鲜花和祝贺,却被指控是一名懦夫,因为他没有跟其他乘客一起死,甚至连学校教科书都把他描述为不名誉的范本。战前的日本大和民族非常注重荣誉,面对众多对他不利的报道,1914年他被解除了大臣职务,然后连象征男人地位的武士身份也被消去了。甚至连细野正文的儿子细野秀男发起书面请愿,要求将细野家族的名字抹去,这也太过分了,没有得到理会。细野正文在羞辱中苟延残喘地熬过了自己的后半生……事实上他是受到许可才登上救生艇的。
可以不要这样吗?要不然你来啊,来来来!
“泰坦尼克号”沉没造成轰动,是因为她的奢华和处女航的特殊背景,死亡人数1500人左右并非历史上最悲惨的海难。最高的海难人数是“二战”结束时的承载难民的船只沉没造成的:1945年1月30日,德国邮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号连同9300名左右的乘客一起沉入海底;2月9日,德国豪华邮轮施托伊本号沉没中的牺牲者为4000名;4月16日哥雅号的牺牲者为7000名;5月3日连同开普·艾柯纳号和另外两艘船一起沉没海底的有7000名被释放的集中营囚犯。造成相当数量牺牲者的还有1944年秋天日本军舰的沉没。船上最主要是战犯和平民。
白星航运公司的轮船上都饲养的有猫,来起到安全无害的捕捉老鼠的作用。泰坦尼克号上有只猫咪叫珍妮(Jenny),Jenny被派往泰坦尼克号之前已经在白星公司的多艘轮船上轮流“工作”过,称得上是一只明星猫。它很亲人,在旅客之中也很有名气。然而Jenny上船之后不久就在船上生下了一窝毛色各异的小猫,水手们起初还把Jenny的生产视作一种吉利的象征。但原本性情温和的Jenny却在生产过后变得暴躁易怒,甚至会攻击来给它喂食的水手。后来Jenny悄悄地把自己产下的小猫一只一只的叼下了船,然后自己也随之消失了。Jenny失踪的时候,距离泰坦尼克号处女航已经没几天时间了,白星公司也没有再派其他的猫来接Jenny的班。白星公司内部因此流言四起,有人说Jenny之所以要逃跑,正是因为感觉到这次出海会有危险。果不其然……
乘客中很多人都带着自己的宠物登船。但是在登船的时候,有不少宠物狗莫名地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拒绝登船,甚至有宠物狗挣脱自己的绳索,直接逃跑了。但是这都没能引起这些旅客的警惕,他们还是登上泰坦尼克号,最终葬身在了大海之中。当然鲁虺文化网编辑认为这段描述很有事后诸葛亮的感觉……:)
勇敢的纽芬兰犬
当时《纽约先驱报》(The Herald)曾经报道了一起新闻,就在泰坦尼克号最后沉没的瞬间,有一条纽芬兰犬在冰凉的海水中勇敢地泅游。它是船上一位航海官(一说副驾驶)的爱犬,名叫瑞吉(Rigel)。它在沉船附近快速地游着,呼唤那不会再出现的主人。此时,离出事地点最近的卡帕西亚号已接到求救信号,正以高速驶来,搜寻抢救目标。然而,夜海茫茫,风急浪高,目标难见。就在人们将要和救生船擦肩而过之际,奋力泅水的瑞吉开始不停地、声嘶力竭地狂吠,终于引起卡帕西亚号船长的注意。于是,船长下令停下所有的引擎,并放下跳板……虽然这则新闻在当时引起较大的轰动,但有人辟谣说副驾驶根本没养狗,所以此消息到现在依然没有证实真假。但从此,纽芬兰犬因为瑞吉的英雄事迹而扬名天下。
喝醉酒的面包师
查尔斯·乔因(Charles Joughin)是泰坦尼克号上的首席面包师,在很多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作品中,查尔斯·乔因都被描写为一个整天酗酒醉醺醺的人。而他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泰坦尼克号沉没后,他靠威士忌暖身在冰冷的海水中浸泡近3小时后得救,连头发都没怎么弄湿。更为离奇的是,查尔斯·乔因正是依靠一瓶威士忌暖身,在冰冷的海水中支撑到获救。
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到沉没的这段时间里,乔因和其他厨师一起搬运食物和其他补给品到救生船上;他冒险去了顶层甲板,协助乘客坐上救生船,却没有趁机自己也爬上去;他还往海里扔椅子等物品,以期让那些落水的人有些可以辅助漂浮的东西。很多描述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而仅仅把他描写为一个步履蹒跚的醉汉,却对他在事发时的冷静应对只字不提。
在一封写给《A Night to Remember》(《此夜永难忘:泰坦尼克号沉没记》)的作者沃尔特·洛德的信中,乔因写道:“很多作品中描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事实上并未发生,除了最后时刻所有被留在船上的人都疯狂地跑向他们所认为相对安全的地方———船尾楼甲板。幸运的是,我反其道而行,当船往下沉的时候,我跨过A甲板的右舷扶手跳下水,虽然感觉到某种吸力,但幸好没有被彻底吸入水中,自始至终我的头都保留在水面上。” 所以历史上他就没有趴在船尾,97版《泰坦尼克号》毕竟是电影嘛。1956年,查尔斯·乔因在新泽西州逝世,享年78岁。
杰克和露丝的故事真的演绎过
在泰坦尼克号上不但有杰克和露丝的真人版故事,还真的有一颗很像“海洋之心”的蓝宝石,是凯特 (Kate Florence Philips) 的爱慕者亨利 (Henry Morley) 送她的礼物。19岁的凯特跟她40岁的老板坠入爱河,亨利抛家弃子并决定跟她逃到加州开始新生活,但亨利不幸没搭到救生艇。后来凯特生下女儿,取名艾伦 (Ellen) ,她说她仍保有那条项链,还有泰坦尼克号客舱的钥匙。
在瞭望员发现冰山到船头撞击冰山只经过了短短 37秒
泰坦尼克号上原本是有望远镜的,但是却被二副布莱尔锁在了柜子里,而这位二副最后并没有上船。因未能找到望远镜, 瞭望员不得不用肉眼观测。 4月14日23点40分,瞭望员弗雷德·弗利特(后来生还)发现远处有“两张桌子大小” 的一块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他敲了下驾驶台的警 钟,抓起电话:“正前方有冰山!”。接电话的六副穆迪抓起电话: 正前方有冰山! 通知了旁边的一副默多克。默多克立刻下令打响车钟: 所有引擎减速!左满舵! 打响车钟:“所有引擎减速!左满舵!三号螺旋桨倒车! ”这期间,只有短短37秒钟,泰坦尼克号的右舷便和冰山相撞。而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最愚蠢的决定。 当时最好的选择是所有引擎减速的同时用坚固的船头去撞冰山。这样泰坦尼克号只会船头受损,不会下沉。可是事后诸葛亮,谁不会呢?
97版本《泰坦尼克号》和沉没时间相同
卡梅隆97版本《泰坦尼克号》长达3小时14分钟,但如果把电影中“现在”的戏全拿掉,只留下1912年的戏,那么电影的长度就正好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间:2小时40分钟。
露丝躺在门板上看到的天空不真实
尽管《泰坦尼克号》多年来曾被考据派指出种种纰漏和错误,美国天体物理学家Neilde Grasse Tyson,在观看卡梅隆《泰坦尼克号》电影后感觉哪里不对,于是回实验室夜观天象、掐指一算,发现沉船后Rose抬头看天空的场景搞错了。经历数次交锋后,Tyson博士得偿所愿,将1912年4月15日凌晨约4:20的正确星象图发给卡梅隆,让他把错的置换成对的。据说在3D版本,卡梅隆更正过来了。但在3D版《泰坦尼克号》发布前,但卡梅隆表示的镜头和剪辑会100%忠于原片。最后这个传言被证明只是传言———最后露丝仰望天空的镜头没有改动,依然可见璀璨星光。制片人乔恩·兰道说,不做改动的原因也是希望观众们可以专注于电影本身,而不要想着去挖掘哪里变了,导致影响观影效果。
泰坦尼克号报纸
泰坦尼克号上竟然有发行报纸,叫做《大西洋日报》 (Atlantic Daily Bulletin) ,上面有广告、股票价格、赛马结果、花边新闻及每日菜单。在无互联网的时代,毫无疑问《大西洋日报》是靠无线电传递信息的。
浴缸的等级
头等舱的客人们有独立的浴缸,而三等舱的700多名乘客就只能共用2个浴缸,分为男用,女用。这没法怪白星公司,在当时的西方,穷人经常洗澡被认为是引发肺病的重要原因。
随时随地 努力送达
泰坦尼克号事实上是一艘皇家邮船(RMS),他们有责任要帮英国邮务送信。她分配了760立方米的仓库空间来存放信件、包裹和交易媒介(如黄金、硬币或其他贵重物品)。船上的5名邮差要负责3,246袋信件,也就是7百万封信。虽然这些信当然都没送出,但如果有任何信件的碎片被发现,美国邮务还是会努力帮忙送达。
在事发之后的三天,也就是4月15日到17日,这个世界经历了近代新闻史上最混乱的三天。关于一场海难的报道,在美国英国(主要被牵扯的两个国家)的各大主流报纸,如下混乱的报道层出不穷:
船上全部妇孺均已入救生船——《芝加哥每日纪事报》
船上大部分乘客已入救生船——《匹兹堡评论报》
船上所有乘客均已获救——《夏威夷星报》
2300人遇险,所有乘客平安,泰坦尼克号被拖向港——《每日镜报》
5月15日的新闻大战此刻结束,多数的报纸就在众多大有差别甚至彼此冲突的版本中选择了“妇女被转入救生船”这一版本。
英国的路透社属于媒体中最很傻很天真的一类,它在4月15日下午的消息中说:泰坦尼克沉没,无人遇难。美国的《世界报》 (The World) 跟英国的《伦敦每日邮报》 (London Daily Mail) 中引用了此描述。直到4月16日,路透社改口道:共有675人获救,获救乘客几乎全为妇女儿童。这份最早来自卡帕西亚号的电报,显然是故意说谎,因为伸出头看一看就知道,生还者中由两百多名男性。当晚9点,路透社再发电讯:生还者中包括一等舱全部乘客。显然,这完全是混乱的,因为一等舱男乘客175名,和之前的消息自相矛盾。
1912年4月16日的《纽约时报》的内容,里面已经提及部分生还者的名单。抛开最后被白星公司和马可尼买通,这时候的《纽约时报》表现出自己专业的一面。沉船一周后,《纽约时报》用整整75页的篇幅报导这次事件。《纽约时报》关于泰坦尼克号报到最有名的头版列出幸存乘客名单以及史密斯船长和泰坦尼克号的两张照片。《纽约时报》也因为报道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成为全美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闻到冰山的味道
船上的乘客伊莉莎白·夏慈 (Elizabeth Shutes) 在沉船当夜,因为冰块的味道而被烦到睡不着。她声称那味道让她想到以前去过的冰窟。
用生命演奏到最后一刻的乐队
到4月15日1点40分,最后一艘折叠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乐队共8人在乐队指挥华莱士·哈特利的带领继续为乘客们演奏音乐,以平复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死去的人们,他们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一共持续了2小时5分。
“泰坦尼克号”乐师们当年演奏的这一活页乐谱《亲爱的,请用双臂抱紧我》却在海底长眠大半个世纪后,终于被人成功打捞了上来。当年“泰坦尼克号”沉没后,《亲爱的,请用双臂抱紧我》的活页乐谱也随着沉船遗骸,飘落在了大西洋底的海床上。令人惊讶的是,这一部分活页乐谱在大西洋海底静静躺了大半个世纪后,非但没有腐烂,反而被打捞人员从淤泥中原封不动地打捞了上来!据悉,打捞专家是在距“泰坦尼克号”残骸不远的地方发现了这一近乎完好的活页乐谱的,当时它被淤泥重重覆盖着——专家相信,这首乐谱之所以历时近90来年仍能保存下来,正是因为淤泥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赤裸裸的黄金相亲场所
对于渴望将女儿嫁给黄金单身汉的雄心勃勃的母亲来说,泰坦尼克号是一个不能再好的场所了。尤其泰坦尼克号为了造势,在船只出海前便发布了一份旅客名单,当然,主要是那些有钱有势的VIP乘客。所有有心者都可以清楚得知在船上能偶遇哪些社会精英。当然那个年代对于隐私的概念没现在这么强。
船上一共有13对正在度蜜月的新婚夫妇
比如当时世界首富47岁的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John Jacob Astor IV)和他18岁年轻妻子玛德琳·塔马奇·霍斯(Madeleine Talmage Force)。
取消了演习
通常,海上的星期日都以救生演习这项优良传统拉开序幕,一批被挑中的船员要卸下并抛出一艘救生艇(乘客不必参加演习,船上的任务表一般也不会贴在客舱里)。而4月14日这天,不知道为何船长史密斯却决定放弃演习。取而代之的是一场上午10点半在头等舱餐厅举行的宗教仪式。
这次突破常规的“改变”,虽然让船上的乘客多了一份惊喜,因为三等舱的乘客也有机会进入头等舱的奢华,感受一下富人的生活环境,对有的人而言,是一生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享受”,但这次突破常规的“改变”,也让泰坦尼克号少了一次存活的机会。很多人相信如果事前有举行演习,就不会死那么多人。
船长的“好名声”
船长爱德华·史密斯 (Edward John Smith)是白星轮船公司的高级雇员,当时是世界上收入最多的海员。船长爱德华·约翰·史密斯 第一次做海军测验时,其实没有通过,但他终于通过后,还赢得了“百万富翁的船长”的称号,因为他良好的名声,上流阶层的人常指名坐他开的船。史密斯指挥着所有白星轮船公司航船的处女航,奥林匹克号两次撞船,史密斯均在现场,而且一次担任船长,一次负责指挥。为了保证泰坦尼克首航成功,白星轮船公司又请出了史密斯,最后一次担任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船长,并答应跑完这一趟后便让他退休。当泰坦尼克号离开南安普顿港时,因史密斯控制的起航速度太快,要不是对方那艘纽约轮船紧急鸣笛,撞船事故在所难免。蹊跷的是危机接连不断,就在泰坦尼克号首航的第四天不幸撞上冰山而沉没,史密斯也因此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而综合泰坦尼克号种种失误,船长史密斯难辞其咎。
网球选手不截肢还上哈佛上奥运
理查德·威廉姆斯上船时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网球选手。海难发生后,他在冰冷的海水里泡了几个小时被救起。获救后,船上的医生告诉他必须截去两腿才能保命,他拒绝了,坚持每隔两小时就起来走一走,终于保住了双腿。获救几个月后,他被哈佛大学录取,在当年的美国网球公开赛上打入八强,并在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夺得混双金牌。
当大西洋冰冷的海水吞噬了1500多个鲜活的生命,把1000多个家庭从对新大陆新生活的憧憬中推向破碎与绝望。灾难发生后,当时英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保诚保险迅速做出反应,在巨轮沉没仅仅24天后发表公告对海难事件中罹难的客户进行理赔,最终为324名乘客和船员赔付14239英镑,价值相当于今天的110万英镑,这笔在当时看来的巨额赔偿为324个破碎的家庭带去了温暖和安慰。这有点像保诚公司软文的意味……
泰坦尼克号最后存活于世的3名皆为女性。2006年5月6日,一名见证事件的生还者逝世,终年99岁,事发当时5岁。2007年10月16日,另外一位生还者逝世,终年96岁,事发当时她不足一岁,因此对事件没有回忆。2009年5月31日,泰坦尼克号最后一名幸存者英国人米莉维娜·迪恩在英国一家养老院中逝世,享年97岁。但她在意外时只有两个月大,同样对事件没有回忆。
1910年10月20日,23岁的维内特·康斯坦斯·杰索普(Violet Constance Jessop)被白星公司聘用,并被安排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奥林匹克号上当服务员。就在杰索普被分配到奥林匹克号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也就是1911年9月20日,奥林匹克号在怀特岛附近水域与皇家海军豪克号装甲巡洋舰相撞,豪克号舰艏全毁,而奥林匹克号也不得不入坞维修,为了尽快修好奥林匹克号哈兰德·沃尔夫船厂不得不推迟泰坦尼克号的建造并将泰坦尼克号的轴用在奥林匹克号上。奥林匹克号在1912年2月又因丢失螺旋桨再次入坞,而船厂不得不再次从泰坦尼克号的建造队伍中抽调人手和物资,由此泰坦尼克号的首航时间也由1912年3月20日推迟至1912年4月12日。泰坦尼克号首航时,杰索普被分配到船上当服务员,1912年4月14日晚杰索普被船员安排到第6号救生艇,次日被卡帕西亚号救起。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后维内特参加了英国红十字会,1916年不列颠尼克号在爱琴海触雷时杰索普正好在船上当护士。杰索普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在白星三姊妹上服过役的人,也是已知的唯一一个在白星三姊妹出事时都在场的人。
遇难者真的有“杰克·道森”
在创造出虚构的男主角杰克·道森之后,编导詹姆斯·卡梅隆才赫然发现,当年泰坦尼克号上也有一位缩写也正巧是J. Dawson的罹难乘客Joseph Dawson。他与其他罹难乘客都长眠于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的公墓,当中最多人拜访的当然就是J. Dawson的坟墓了。
当年有超过10万人见证了这艘当时世界最大邮轮——泰坦尼克号的起航。在那个充斥着繁华、浮躁、礼数的爱德华七世时代,庞大而奢华的泰坦尼克号如同黄金年代中的宏伟幻梦,承载着人类征服自然的狂妄梦想。在这座游动的“海上城市”中,汇聚了当时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和最有权势的名流,即便是挤在三等舱的“低贱”移民,也对在另一端美洲大陆上的新生活怀有无限企望。而在北大西洋的另一端,白星公司加长了坐落在纽约的59号码头,按照计划,它将在一周以后迎接泰坦尼克号的抵达。然而没有人能想到,这次抵达将永远不会出现。五天后,沉默的冰山击碎了这个奢华时代的骄傲幻梦。
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的美好梦想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强大自信心。她的沉没,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那天为止,西方世界的人们已经享受了100年的安稳和太平。科技稳定地进步,工业迅速地发展,人们对未来信心十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惊醒了这一切。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工业时代的伟大成就,因为对自然的威力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处女航中就沉没了。泰坦尼克号将永远让人们牢记人类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这幅画面:泰坦尼克号在海底昂着头,残破和污迹也掩盖不了她的高贵。这就是她的归宿。历史就这样演变成了传奇。
“就是上帝亲自来,也弄不沉这艘船”,这是当时一个船员的直白,恐怕也是白星轮船公司自上而下的共识,如此狂躁与愚妄,表面看是“自信”,实质上是“骄傲、自大、狂妄、愚昧、浮躁、贪婪”的浓缩。因为它向一些人证明了:人类的技术成就无法于自然的力量相比。比如当时的炼钢技术并不十分成熟,炼出的钢铁在现代的标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加上长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当然,白星轮船公司为此所付出的惨重代价也就不足为奇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人们的震惊程度,不亚于本世纪美国的9.11事件。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德皇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的确使用了国际通用的摩尔斯电码遇难信号SOS,但这不是SOS 最早使用的例子。1909年美国汽船阿拉帕霍号成为第一艘发出SOS信号获救的海船。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国际无线电通讯会议第一次提议了SOS信号。1908年国际社会认可了这个提议并慢慢开始广泛使用,这已经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国的无线电操作员很少使用SOS信号,他们更喜欢老式的CQD遇难信号。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首席官员约翰·乔治·菲利浦一直在发送CQD遇难信号,直到下级无线电操作员哈罗德·布莱德建议他:发送SOS吧,这是新的呼叫信号,这也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来发送它了!然后菲利浦在传统的CQD求救信号中夹杂SOS信号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求救信号最终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亚号人收到错过了营救,因为她并没有24小时都监听无线电。不过,求救信息幸运地被远在纽约的一位叫萨洛夫的人接收到。他果断地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全世界通报了这一消息。直到次日黎明,距离泰坦尼克号很远的“卡帕西亚号”才闻讯赶到。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极大的影响了船的制造和无线电电报通讯。1913年12月12日,英国伦敦因此召开了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大会制定的《国际海上生命安全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Safety of Life at Sea,简称 SOLAS公约),公约要求船上必须有足够的救生艇、救生筏等救生设备。后来该公约经过多次修订变成了现行的1974年SOLAS公约。也促使了国际冰山检测组织(International North Atlantic iceberg patrol)的形成和资金投入。该组织为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下属部门,直到今天她还在检测和报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胁航船的冰山。条约也一致达成一个新规定:所有的载人船只应该有足够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在船上的人,并且适当的相关训练也应该进行。
会后,各大海运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来进行改造工作。奥林匹克改装之后救生艇甲板两侧装满64艘救生艇。德国52000吨的皇帝号邮船更是装上了80艘救生艇。后来泰坦尼克号姊妹船不列颠尼克号沉船,死了30人,其他人都上了救生艇。还有就是无线电通讯应该24小时开通,加上一个2级备用电源,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的信号。条约也同意:从船上发送任何火箭必须被解释为一种求救信号。1914年1月,国际冰山巡逻队建立。监控重要航运路线的冰山情况。自从泰坦尼克号海难后,北大西洋再未出现过轮船被冰山撞沉的事故。泰坦尼克号用血的教训让人们知道发展造船技术、钢铁材料技术的重要性,它甚至促进很多国家修改了航海条例,于人类文明的贡献不可斗量。
这一切都已过去,就如同生命不可重来,泰坦尼克号也不可重新起航。她已经永远埋在跨越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大西洋航线上。我们得到的反思、责问、鞭策,也正是这艘大船的沉没和数千人的生命换来的。
我们怀着别样的心情去回味沉船时依旧在演奏的人们,相拥而眠的爱人,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是的,我们感谢生命,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思,关于沉船,关于沉船后的一切。
有观众说回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也很喜欢这部电影,不论是配乐和演员。感觉这段爱情故事很动人,可是又觉得它的剧情的确是有点俗的。女主角不选富二代选了穷小子,好不容易幸福了几分钟结果穷小子就死了。好韩剧化的模式啊……
泰坦尼克号不仅仅是一艘船而已,卡梅隆导演为了拍这部电影花了10年的时间来做准备工作。1997年过度解读一部电影的观众还不多,如果泰坦尼克号在今天上映,一定会有人认为这艘船是在隐喻欧洲文明走向衰落,泰坦尼克号这艘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连上帝都不能使之沉没的巨轮。这反映了欧洲社会对自身情况的盲目乐观。这种狂妄情绪你从这艘船的名字也能看出来,TITANIC:本意是像泰坦一般,泰坦可是希腊神话里统治世界的上古之神。结果不可一世的TITANIC被大自然的力量轻易击败。而这艘船的内部也是一个社会缩影:大船最底部的工人,三等舱的底层,二等舱的中产小资,上等舱的贵族阶级。
1912年和一战爆发仅相隔2年,很快欧洲社会各阶层就如同这艘巨轮里的大多数人一样迅速陨落了。隐喻了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每个阶层的人其实都在一条船上,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吧,海难最后的幸存者大都是一等舱的乘客和妇女儿童,和现实也挺接近的。导演在叙事时又很巧妙的通过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把这几个阶层一一串联起来,反映出各个阶层的社会问题,每个阶级的人物和于他们相关的情节都令人映像深刻,一副20世纪初欧洲社会的众生相,如果去看227分钟完整版,你们还能看到卡梅隆拍了许多留着长辫子的清朝人在三等舱和主角互动的情节,原来导演查过资料,当时泰坦尼克号上确实有清朝移民,而且还很幸运的和Rose一样在船沉后被救起,这种小细节都要拍,卡梅隆想还原历史的野心可见一斑。史诗感就是通过这些细节才得以营造出。所以说这个电影还是内涵丰富的。
这是观众过度解读了这部电影吗?在一个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再见泰坦尼克》里面有卡梅隆导演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可见上述不是过度解读,而是境界不够,没他想的远,卡梅隆隐喻的不仅仅是当时欧洲人的狂妄固执,而是隐喻人类现在社会制度的缺陷,富人拥有财富和权利,恣意妄为,结果让全社会如同一艘巨轮一样无可避免地向冰山高速驶去,最后苦的还是底层老百姓,而富人阶层的人仍能找到办法脱身。
泰坦尼克号的部分寓意是对狂妄自大的一种影射,影射一些观念过于顽固,无法改变。这话是不是似曾相识?曾经有一种人类制度,就像一大巨大的机器,他动力十足,全力前进,无法逆转,无法及时停下避免灾难,当今世界也是如此。这个人类制度也可以体现在这艘船上,可以把这条船看作世界的缩影,船舱被分为不同等 级,有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而相应地,当今世界也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数百万人食不果腹。而碰到冰山的时候,这些人也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现实中的下一个变化就是气候变化。这座冰山其实就在我们前方,但我们无力扭转。我们无力,是因为这个制度势头过猛,政治势头,经济势头等等。有太多的人从这一制度中获益。而这些人,说白了,同时也掌握着权力的杠杆,他们不愿就此放手。而他们不放手,我们就不能改变方向,也就无法绕过冰山而只能迎头撞上去了。撞上之后, 富人还是有办法获取食物、耕地、水源等等。而穷人,那些最底层的劳动者,才是真正受苦的,这就跟泰坦尼克号一样。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故事会一直让人着迷下去,它装进了整个世界,保罗了社会万象。但是,只有在生命受到直接威胁,真理真正被揭示的时刻,我们才会知道自己会怎么做。
吴宇森去拍《太平轮》就有模仿《泰坦尼克号》的意味在里面,太平轮也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阶层人的巨轮,结果也沉了。很多让你对此片的关注点在主人公的爱情线上了。
那么关于主人公的爱情线是不是很俗,我感觉还好,里面三角关系处理的很有看头,Rose的未婚夫卡尔很长时间都被人当成大反派,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卡尔只是一个正常人而已,在20世纪初那个女权运动刚有起色的时代,上层社会还是很保守的,卡尔会有可能像Jack那样开明?天哪!你被绿了难道不想爆Jack头?就因为他帅? 很多细节都能发现他对于Rose的爱是真的,至少是有付出,比如他愿意花大价钱让Rose收集各种他都搞不懂的油画,愿意为了Rose高兴而在上等舱餐厅答谢Jack,两次为了找Rose而不去上救生艇,看到Tose在等救生船时很冷,就给她披上他的大衣,却忘了海洋之心就在里面。
所以最后卡尔去找Rose的时候是为了找Rose本人还是为了找回丢掉的海洋之心?这个问题影片里没有答案,留给观众深思吧。不过不管是公映版还是227分钟的完整版都有太多细节可以证明卡尔对Rose的感情。
当年觉得泰坦尼克号是一部很商业很烂俗的片子,现在,我只能说是当年的自己太简单,这部片子看似是在呈现杰克和露丝生情大爱玛丽苏的情节,但其实讲述的是人性的坚强和勇气,生活注定不是平坦大道,每张不再年轻的面孔下,都带着时光刻下的伤痕,可他们仍会选择勇敢地朝前走,追寻光明与幸福,不管在哪里,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应该……看见阳光和希望。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是套路,可能因为你不懂多少套路取之于泰坦尼克号。
你觉得泰坦尼克号的剧情俗,可能因为上一条,你仅仅关注了爱情。
100多年前,泰坦尼克号船上的乘客有百万富翁,当时世界上最富的一些人,也有来自爱尔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他地方要去美国寻找新生活的移民。融入新力量,新思想的美国迅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由此移民美国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对很多人而言已经是高不可及,投资移民(EB5)不但投资大,风险更大。那么有没一种低收入,低风险的移民美国之路呢?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但是,这道门却一直为人们敞开着——赴美生子,把孩子出生在美国,落地就是美国公民领先一步,拿美国护照,享受全球免签证便利。孩子满21岁为全家办理依亲移民,全家团聚在美利坚。With Your U.S. Passport, The World is Yours!
去美国生孩子(赴美生子)话题一直是海外华文媒体的热点,《世界日报》、《美国侨报》等总是有意无意地用华人屌丝的心态对赴美生子群体冷嘲热讽。尤其是2015年“3·3月子中心大风暴”,导致很多孕妈咪开始担心入境美国。事实上,美国政府从没有反对赴美生子,只要遵循“专门谈赴美生子的知名微博”@Ada出生在美国” 多年来在微博上倡导“诚实签证,诚实入境,自费生产 ,按时回国”赴美生子十六字方针。
究竟谁赴美生子?
1、类似于《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文佳佳,生在美国完美解决了孩子的身份问题;
2、明星们:比如台湾明星洪晓蕾,林志颖,伊能静等,大陆明星何洁,王宝强,王学兵,姚明,柴静,章子怡,范志毅等;
3、外企国企机关事业单位中上层;
4、家境颇丰的私营企业主为孩子留学考虑,或作为移民预备役;
其实你想,你也可以赴美生子!
其实不仅只有富豪名人、央视主持、体育明星、娱乐明星、官宦子弟才能把后代生在美帝。你想你也可以!专门谈赴美生子的知名达人@Ada出生在美国(@艾达出生在美国) 为精英白领赴美生子带盐!数千诚实签证成功案例,@月子中心 专业团队贴心服务。@Ada出生在美国是“诚实合法赴美生子”的践行者:诚实签证+诚实入境,妈咪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想了解美国月子中心更多细节,猛戳,私信呆萌的月子君(微信:Ada-usbaby,电话:4000-365-545,15336510105) 吧,很乐意为妈咪们服务噢。
赴美生子要多少钱?美国签证怎么办?美宝证件怎么办理?赴美生子流程不知从何下手?交给专业的赴美生子机构——艾达国际,我们为客户们赴美生子提供全程服务,指导你合法获得美国签证,顺利入境美国,三个月母婴会所待产月子,服务21年直到依亲移民。选择了专业,让你的赴美生子更加顺利,免除一切后顾之忧。在中美两地拥有注册公司的直营机构,非中介,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