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 | 手机访问guanfu.net.cn,共同富裕,苟富贵勿相忘。
中国皇帝顺序表(完整版)_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一览表_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

中国皇帝顺序表(完整版)_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一览表_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

中国皇帝顺序表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种说不一。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赵政称皇帝始,到1916年“洪宪皇帝”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含后世追封),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本专题罗列了中国皇帝顺序表中国皇帝在位时间排行榜和在位时间,中国皇帝谥号大全等。

中国皇帝顺序大全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说文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称“朕”,其下皆称“陛下”。皇帝之言曰“谕”,皇帝之命曰“诏”。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55个做过皇帝的姓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由于君权天授要表示与众不同,史书记载中国帝王出生时大多有天降异象。始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被视作“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成为历朝历代追捧争夺的神物。按说皇帝一切生活标准都是天下最高的,云集天下美女为获得帝王一朝临幸改变命运。生活在这么好的条件中,皇帝应该都是健康长命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皇帝的危险性非常大,死亡率非常高王朝末年,整个皇家都是灭顶之灾),一旦权臣到了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加九锡的程度皇权就旁落被禅让取代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有些皇帝就人间蒸发了末代皇帝很少有善终刘宋刘裕让“六位帝王完” 。据鲁虺文化网粗略统计,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被杀害率为31%(北魏皇帝不得善终率高达73.3%),活不到40岁的高达50%,寿命超过60岁的只有15%,仅仅11位皇帝寿命超过70岁皇帝平均寿命为39.2岁,而古代社会总体平均寿命约为三十五岁。如果去掉夭折和非自然死亡的人,古代成人平均寿命约为57岁。可见皇帝的寿命并不比普通百姓高。也有一些皇帝妄图服用仙丹长生不老却适得其反有55个姓氏出过皇帝

其中固然皇帝一手掌握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权,独断乾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臣民的生死荣辱。不乏一些英才明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社会进步发展与人民生活安定做了一些好事,但由于专制政治的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嫡长继承制等级特权制以及阴谋争夺血腥杀戮等本质特性的制约影响,更多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暴君昏君,还出现了不少捡漏皇帝娃娃皇帝白痴皇帝荒诞怪癖的皇帝等等,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更有不少沦为太监的傀儡命运悲惨、死于非命的皇帝给中国历史蒙上了一层阴森可怖的阴影若把中国422位皇帝放在一个群里,他们会聊些什么?

即便是古人,也有思想敏锐者对中国的皇权制度,对中国的帝王做过猛烈地抨击。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意为“君为民害”,并且把皇帝描述为这样的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如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唐甄也直言道“自周秦以来,凡帝王皆贼也”。

那么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韩非子》已有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礼仪上不能有失尊卑。

中国皇帝包括正统朝代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国(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 、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中云南列朝自世隆以下【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和东夏(大真)的君主称皇帝;南越(吕后时)、于阗(五代时)的君主一度称皇帝;南越、东越、闽越、东瓯、高昌、于阗、吐谷浑、渤海国(大震)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君主称王;匈奴的君主称单于;回纥(回鹘)、柔然的君主称可汗;吐蕃的君主称赞普。中国历朝历代的附属国你知道多少?

五胡十六国时期:汉赵、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胡夏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王。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前蜀(907-925,之前是唐朝的蜀王)、后蜀(934-965,之前是后唐的蜀王)、吴(927-937,902-919年是唐朝的吴王,919-927年称大吴国王)、南唐(937-958,之后是称国主)、闽(933-945,之前是后梁、后唐的闽王)、南汉(917-971,之前是后梁的南海王)、北汉的君主称皇帝,吴越、楚、南平3个半独立政权的君主称王。

上古时代

三皇

盘古氏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女娲氏

神农氏

五帝

黄帝姬轩辕

少昊己挚

玄帝姬颛顼

帝喾姬夋

帝挚姬挚

唐尧伊祁放勋

虞舜姚重华

夏朝

大禹姒文命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桀帝姒履癸

商朝

成汤子天乙

太丁

外丙

中壬

伊尹

太甲(太宗)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中宗)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高宗)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纣帝)

周朝

西周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周宣王姬静

周幽王姬宫湦

周携王姬余臣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周庄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齐

周惠王姬阆

周王子姬颓

周襄王姬郑

周王子姬带

周顷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

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匄

周王子姬朝

周元王姬仁

周贞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喜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周惠王姬杰

秦朝

秦惠文王嬴驷

秦武王嬴荡

秦昭襄王嬴则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子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婴

汉朝皇帝列表

西汉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前少帝刘恭

汉后少帝刘弘

汉高后吕雉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询(刘病已)

汉元帝刘奭(shì)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孺子婴刘婴

新朝

新朝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玄汉

汉延宗更始帝刘玄

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

成家

公孙述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少帝刘懿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三国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齐王曹芳(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曹髦

魏元帝曹奂

蜀【蜀汉】

汉昭烈帝刘备

汉孝怀帝刘禅

*武烈帝孙坚

*长沙桓王孙策(孙坚子,孙权之兄)

吴大帝孙权

吴会稽王孙亮

吴景帝孙休

吴乌程侯孙皓

西晋

*宣帝司马懿

*景帝司马师

*文帝司马昭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赵王司马伦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十九国

成汉

*(成)景帝李特

*(成)秦文王李流

(成)武帝李雄

(成)哀帝李班

(成)幽公李期

(汉)昭文帝李寿

(汉)末主李势

汉赵

(汉)光文帝刘渊

(汉)梁王刘和

(汉)昭武帝刘聪

(汉)隐帝刘粲

(赵)秦王刘曜

后赵

明帝石勒

文帝石弘

武帝石虎

正帝石世

成帝石遵

仁武帝石鉴

兴武帝石祗

冉魏

武悼天王冉闵

惠帝冉智

前凉

*武穆王张轨

昭王张实

成王张茂

文王张骏

桓王张重华

哀王张耀灵

威王张祚

冲王张玄靓

悼王张天锡

凉王张大豫

后凉

*景昭帝吕婆楼

懿武帝吕光

隐王吕绍

灵帝吕纂

后主吕隆

西凉

武昭王李暠

后主李歆

末主李恂

南凉

武王秃发乌孤

康王秃发利鹿孤

景王秃发傉檀

北凉

文王段业

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犍

高昌王沮渠无讳

河西王沮渠安周

前燕

*武宣帝慕容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俊

幽帝慕容暐

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宝

开封公慕容详

赵王慕容麟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

西燕

归帝慕容泓

威帝慕容冲

昌平王段随

中帝慕容觊

文帝慕容瑶

代帝慕容忠

末帝慕容永

北燕

惠懿帝高云

文成帝冯跋

昭成帝冯弘

南燕

献武帝慕容德

末主慕容超

胡夏

*桓帝刘卫辰

武烈帝赫连勃勃

德武帝赫连昌

平武帝赫连定

前秦

惠武帝苻洪

高祖苻健

厉王苻生

世祖苻坚

哀平帝苻丕

太宗苻登

后主苻崇

后秦

武昭帝姚苌

文桓帝姚兴

末主姚泓

西秦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文昭王乞伏炽盘

厉武王乞伏慕末

代国

太祖拓跋猗卢

太宗拓跋普根

世祖拓跋始生

平文帝拓跋郁律

惠帝拓跋贺傉

炀帝拓跋纥那

烈帝拓跋翳槐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西蜀

蜀王谯纵

南北朝皇帝列表

南朝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元帝刘劭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准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武帝萧衍

临贺王萧正德

简文帝萧纲

豫章王萧栋

武陵王萧纪

元帝萧绎

闵帝萧渊明

敬帝萧方智

后梁

宣帝萧詧

明帝萧岿

靖帝萧琮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蒨

废帝陈伯宗

宣帝陈顼

炀帝陈叔宝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幼主元钊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脩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拓跋廓

北齐

*神武帝高欢

*文襄帝高澄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范阳王高绍义

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衍

隋朝皇帝列表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隋恭帝杨侑

隋秦王杨浩

隋越王杨侗

唐朝皇帝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南周(武周)

南周则天大圣皇帝武曌【武则天】

唐朝复辟

唐中宗李显

唐殇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柷[chù]

渤海国

渤海高王大祚荣

渤海武王大武艺

渤海文王大钦茂

渤海前废王大元义

渤海成王大华兴

渤海康王大嵩璘

渤海定王大元瑜

渤海僖王大言义

渤海简王大明忠

渤海宣王大仁秀

渤海宁王大彝震

渤海雍王大虔晃

渤海厉王大玄锡

渤海赧王大玮瑎

渤海后废王大諲撰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太祖朱温

郢王朱友珪

末帝朱瑱(朱友贞)

后唐

*太祖李克用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闵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

后晋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贵

后汉(包括北汉)

高祖刘暠

隐皇帝刘承佑

湘阴公刘赟

世祖刘旻

睿宗刘钧

少主刘继恩

英武帝刘继元

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郭威义子,实为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过继之后改名“郭荣”,所以有些史书中也写作“郭荣”)

恭帝柴宗训(有些史书中也写作“郭宗训”)

十一国

吴越

太祖钱鏐

世宗钱元瓘

成宗钱弘佐

忠逊王钱弘倧

忠懿王钱弘俶

闽国

太祖王审知

嗣王王延翰

惠宗王延钧

康宗王昶

景宗王曦

殷帝王延政

荆南南平

武信王高季兴

文献王高从诲

贞懿王高宝融

荆南侍中高保勖

荆南侍中高继冲

南楚

武穆王马殷

衡阳王马希声

文昭王马希范

前废王马希广

恭孝王马希萼

后废王马希崇

南吴

太祖杨行密

烈宗杨渥

高祖杨渭

让帝杨溥

岐国

忠敬王李茂贞

桀燕(杰燕)

桀王刘仁恭

燕王刘守光

南唐

烈祖李升

元宗李璟

后主李煜

南汉

*烈宗刘隐

高祖刘岩

殇帝刘玢

中宗刘晟

后主刘鋹

前蜀

高祖王建

后主王衍(王宗衍)

后蜀

高祖孟知祥

后主孟昶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世宗耶律阮

辽穆宗耶律璟

辽景宗耶律贤

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兴宗耶律宗真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西辽

辽德宗耶律大石

感天后萧塔不烟

辽仁宗耶律夷列

承天后耶律普速完

辽末帝耶律直鲁古

辽恭帝耶律屈出律 

宋朝皇帝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炅(赵光义、赵匡义)

宋真宗赵恒

宋仁宗赵祯

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

宋哲宗赵煦

宋徽宗赵佶

宋钦宗赵桓

南宋

宋高宗赵构

元懿太子赵旉

宋孝宗赵眘(赵伯琮,赵瑗)

宋光宗赵淳

宋宁宗赵扩

宋理宗赵昀

宋度宗赵禥

宋恭帝赵?(赵显)

宋端宗赵昰

宋帝昺赵昺

西夏

*太祖李继迁

*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谅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顺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纯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顼

献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

金太祖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完颜晟

金熙宗完颜亶

海陵王完颜亮

金世宗完颜雍

金章宗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永济

金宣宗完颜珣

金哀宗宛颜守绪

金末帝完颜承麟

元朝皇帝(孛儿只斤氏

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睿宗(监国)孛儿只斤拖雷

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

马乃真后(称制)

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

元世祖(薛禅汗)孛儿只斤忽必烈

元成宗(完泽笃汗)孛儿只斤铁穆耳

元武宗(曲律汗)孛儿只斤海山

元仁宗(普颜笃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元英宗(格坚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元文宗(札牙笃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剌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元惠宗(乌哈图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元益宗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

明朝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朱高炽

明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

明宪宗朱见深

明孝宗朱佑樘

明武宗朱厚燳

明世宗朱厚熜

明穆宗朱载垕

明神宗朱翊钧

明光宗朱常洛

明熹宗朱由校

明思宗朱由检

李自成,年号永昌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安宗朱由崧,年号弘光

绍宗朱聿键,年号隆武

昭宗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皇帝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

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

太平天国

天王洪秀全

幼天王洪天贵福(原名:洪天贵)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年号洪宪。

带*为追封

来源:中国皇帝顺序大全http://cn.luhui.net/chinese-emperors/

给100位中国皇帝一句点评

1.秦始皇(赢政)——开启大一统王朝的秦朝 国家制度影响中国数千年

2.汉高帝(刘邦)——刘邦这种流氓地痞能当皇帝在历史上开了个恶例

3.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刘启称不上明君 有好爹大树底下好乘凉

4.汉武帝(刘彻)——汉武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治下百姓死亡上千万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汉哀帝刘欣一生独宠一人,却不是他的任何妃子

7.汉新帝(王莽)——王莽是个穿越者的存在

8.汉光武帝(刘秀)——只想做个静静的美男子 开创光武中兴的刘秀太低调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末代皇帝基本不得善终 汉献帝是如何做到自保的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严格地说曹操并未称帝)

14.三国魏文帝(曹丕)——退位让贤想多了 曹丕一语点出尧舜禹“禅让”真相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刘备比汉献帝小5辈怎成了皇叔?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选错一个傻儿子 导致八王之乱西晋灭国

18.西晋惠帝(司马衷)——被“何不食肉糜”误解的西晋惠帝 其实也不是白痴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匈奴人刘渊一心向汉 开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时代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石勒生是奴隶 走上了枭雄路成为无数人的梦魇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淝水之战:百万大军党却落得个落花流水的悲剧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刘宋刘裕让“六位帝王完” 但是个文治武功好皇帝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昏庸、荒淫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孝文帝改革 让北魏覆灭鲜卑族也融入汉族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为什么西方史学家说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35.隋炀帝(杨广)——昏君隋炀帝竟是中国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分明是统一最快的开国皇帝 后世为何写成老好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致命的风投资金 导致李世民子孙几乎被屠戮殆尽

38.唐高宗(李治)——最被低估的皇帝唐高宗李治 成就仅次于唐宗宋祖

39.唐中宗(李显)——他和他弟还有她,竟然都可以称之为六味地黄丸

40.唐睿宗(李旦)——唐睿宗李旦两次登基三让天下 最后让出个太平盛世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一代女皇不叫武则天 也不叫武曌更不叫武媚娘

42.唐玄宗(李隆基)——明君和昏君结合体 唐玄宗李隆基比唐太宗差的远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

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唐宪宗元和中兴 为何成为了唐王朝一次回光返照?

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黄巢起义军小卒后逆袭称帝,实现黄巢灭唐梦想

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

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儿皇帝 为称帝承受千古骂名

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

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知远)—乱世出英雄 五代十国里草根做皇帝,村姑做皇后

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周太祖郭威: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黄袍加身第一人

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柴荣堪称史上最完美最好的皇帝 后世知道却不多

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吴国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废吴主自立,建南唐

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同为亡国之君,南唐李煜和吴越钱俶命运大不同

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鏐)——吴越钱氏家族——千年名门望族 从钱镠铁券说起

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国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不是黄袍被迫加身 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

62.宋仁宗(赵祯)——全民偶像宋仁宗:去世时连辽国皇帝都泪流满面

63.宋高宗(赵构)——赵构文武双全本是一条好汉 怎么成了逃跑皇帝?

6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

65.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66.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昊)——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

71.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

73.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

明朝皇帝都是奇葩言过其实 但却都具有鲜明特色

明朝皇帝

74.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历史地位不如唐宗宋祖 但是却光复了汉室

75.明惠帝(朱允坟)——如果历史可以假设 朱允炆不被夺权会是好皇帝?

76.明成祖(朱棣)——朱棣为何由“太宗”变“成祖” 开创小宗继承大统先河

77.明仁宗(朱高炽)——当了20年太子10个月的皇帝 却改变了大明走向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皇帝”明宣宗好色残暴?康熙亲自为其正名

79.明英宗(朱祁镇)——明朝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虏 有了2个年号的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

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熜)——近支即位,承大统

84.明穆宗(朱载垕)——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苦熬20年在位仅1个月就一命呜呼 死于夜御七女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检)——同为“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凭啥不招恨甚至有同情

89.清太祖(努尔哈赤)—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把对明朝的恨 掘了汉人的墓

90.清太宗(皇太极)——清太宗皇太极的宗室斗争 换旗南面独尊打压诸王

91.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

95.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96.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以嫡长子身份即位

97.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继承大统

100.末代皇帝(宣统) ——中国末代皇帝

图:盘点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十三位帝王(请左右拖动查看←→)

 

来源:给100位中国皇帝一句点评http://cn.luhui.net/chinese-emperors/

中国皇帝在位时间表

中国历朝历代皇帝顺序表/在位时间一览表
朝代 年份 历经(年) 帝传(代) 皇帝姓名 帝号/年号 在位(年)
上古帝王 传说范畴      炎帝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kù)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公元前
2197--1766
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432 14世17王 1、宗神夏禹  
2、帝启   9
3、太康   29
4、仲康   13
5、帝相至(羿-寒浞) 40年   28
6、少康   22
7、帝抒   17
8、帝槐   26
9、帝芒   18
10、帝泄   16
11、不降   59
12、帝扃(jiōng)    21
13、胤(yìn)甲   21
14、帝孔甲    31
15、帝皋(gā0)   11
16、帝发   19
17、履癸   5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dàn)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lǐn)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西周 公元前1122--770
建都:镐(hà0)京
武王之前还有:公亶
父(太王)、季历、
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
但在名义上仍是
商朝属下的一个诸
候国。
353 12帝 1、武王发   7
2、成王诵   37
3、康王钊   26
4、昭王瑖   51
5、穆王满   55
6、共王紧扈(hù)   12
7、懿王囏(jiān)    25
8、孝王辟方   15
9、夷王变   16
10、厉王胡共和时代14年   37
11、宣王靖   46
12、幽王宫湼   11
东周 公元前770--225
建都洛阳
545 26帝 1、本王宜臼   51
2、桓王林   23
3、庄王铊(tā)    15
4、厘王胡齐   5
5、惠王阆(láng)   25
6、襄王郑   33
7、顷王壬臣   6
8、匡王班   6
9、定王瑜   21
10、简王夷   14
11、灵王泄心   27
12、景王贵   25
13、悼王猛   1
14、敬王匈   44
15、元王仁   7
16、贞定王介   28
17、哀王去疾   1
18、思王叔   1
19、考王嵬(wéi)    15
20、威烈王午   44
 21、安王骄   26
22、烈王喜   7
23、显王扁   48
24、慎靓王定   6
25、赧(nǎn)王延   59
26、东周君杰   7
春秋 公元前770--475年 未能详细(敬请谅解,鲁虺文化网编辑部)
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先秦历代国君
秦国历代国君
秦朝
秦朝皇帝列表
公元前221-201年
建都咸阳
15 3帝 1、始皇帝嬴政   12
2、二世胡亥   3
3、子婴   1
汉朝
公元前
206
--
公元
220年
西汉
西汉皇帝列表
公元前206--公元8年
建都长安
214 13帝 1、高祖刘帮   12
2、惠帝刘盈   7
3、少帝(吕后专政)   8
4、文帝刘桓   23
5、景帝刘启   16
6、武帝刘彻 建元 54
7、昭帝刘弗陵 始元 13
8、宣帝刘询 本始 25
9、元帝刘爽 初元 16
10、成帝刘骜(à0) 建始 26
11、哀帝刘欣 建平 6
12、平帝刘珩(héng)  元始 5
13、孺子婴 居摄 3
新朝
玄汉
公元9--25
建都长安
17 2帝 1、王莽 始建国 15
2、淮阳王刘玄 更始 3
东汉
东汉皇帝列表
公元25--220
建都洛阳
195 13帝 1、光武帝刘秀 建武 33
2、明帝刘庄 永平 18
3、章帝刘炟(dá) 建初 13
4、和帝刘肇 永元 17
5、殇帝刘隆 延平 1
6、安帝刘佑 永初 19
7、顺帝刘保 永建 19
8、冲帝刘炳 永加 1
9、质帝刘钻 本初 1
10、桓帝刘志 建和 21
11、灵帝刘宏 建宁 22
12、少帝刘辨 光熹 1
13、献帝刘协 初平 32
三国 公元220--265年
建都:许昌
46 5帝 1、文帝曹丕 黄初 7
2、明帝曹睿 太和 13
3、齐王曹芳 正始 14
4、高贵乡曹公髦 正元 7
5、常道乡曹公奂 景元 6
公元221--243
建都:成都
43 2帝 1、昭烈帝刘备 章武  3
2、后主刘 禅 建兴 41
公元222--280年
建都:建业
59 4帝 1、大帝 孙权 黄武 31
2、会稽王亮 建兴 7
3、景帝 孙休 永安 7
4、乌程候皓 元兴 17
晋朝 西晋
西晋皇帝列表
265--316年
建都:先都洛阳,
后迁长安
51 4帝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
3、怀帝司马炽(chì) 永加 5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
东晋
东晋皇帝列表
317--402年
建都:金陵
104 11帝 1、元帝司马睿 建武 6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
3、成帝司马衍(yǎn) 咸和 17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
5、穆帝司马聃(dān) 永和 17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
8、简文帝司马昱(yù) 咸安 2
9、孝武帝司马曜(yào) 宁康 24
1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
11、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
十六国
304
-
439
1
303-347年
建都:成都
47 7帝 1、李 特   2
2、李 流   1
3、李 雄   30
4、李 班   1
5、李 期   3
6、李 寿   5
7、李 势   5
2
前赵
304-329年
建都平阳
(山西临汾)
25 5帝 1、刘 渊   6
2、刘 和   1
3、刘 聪    8
4、刘杰   1
5、刘 曜   13
3
后赵
319-352年
羯族人
建都:襄国
(河北邢台)
33 7帝 1、石 勒    15
2、石 弘   1
3、石 虎   15
4、石 世   1
5、石 遵   1
6、石 祗(zhī)  
7、冉 闵   3
4
前燕
357--370年鲜卑族
建都:邺
(河北临漳)
  3帝 1、慕容皝(huàng)    15
2、慕容儁(jùn)   11
3、慕容暐(wěi)   11

5
前秦
351--394年氐族
建都:长安
  6帝 1、符 健   4
2、符 生   3
3、符 坚   27
4、符 丕   2
5、苻 登   9
6、符 荣   1
6
前凉
313--376年汉族
建都:姑臧
  7帝 1、张 茂   5
2、张 骏   22
3、张重华   9
4、张耀灵   1
5、张 祚   3
6、张玄靓   9
7、张天钖(yáng)    12
7
后秦
384--417年羌族
建都:长安
  3帝 1、姚 苌   8
2、姚 真   22
3、姚 弘   2
8
后燕
384--409年鲜卑族
建都:中山
  5帝 1、慕容垂   13
2、慕容宝   3
3、慕容盛   3
4、慕容熙   7
5、高 云   3
9
南燕
398--410年鲜卑族
建都:昌黎
  2帝 1、慕容德   7
2、慕容超   6
10
北燕
409--436 汉族
建都:昌黎
  2帝 1、冯 跋   22
 2、冯 弘   6
11
后凉
386--403年氐族
建都:姑臧
  4帝 1、吕 光   13
2、吕 绍   1
3、吕 篡   1
4、吕 隆   1
12
南凉
397--414 鲜卑族
建都:乐都
  3帝 1、秃发乌狐   3
2、秃发利鹿狐   3
3、秃废傉(nù)檀   13
13
西凉
400--420 汉族
建都:敦煌
  2帝 1、李 暠(hà0)   17
2、李 歆(xīn)    4
14
北凉
397--439年匈奴
建都:张掖
  3帝 1、段 业   4
2、沮渠蒙逊   33
3、沮渠牧犍   7
15
西秦
385--431 鲜卑族
建都:金城
(皋兰)
  4帝 1、乞伏国仁   3
 2、乞伏乾归   24
3、乞伏炽(chì)磐   16
4、乞伏暮末   4
16
407--431年匈奴
建都:统葛
(陕西横山)
  3帝 1、赫连勃勃   19
2、赫连 昌   4
3、赫连 定   4
南北朝 南朝为
宋、齐、梁、陈
四个朝代
刘宋 420--479年
建都:建康
(今南京)
 59 8帝 1、武帝刘裕 永初 3
2、少帝刘义符 景平 2
3、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
4、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
5、废帝刘子业 永元 1
6、明帝刘彧(yù)  秦始 8
7、后废帝刘昱(yù) 元徴 5
8、顺帝刘准 升明 3
萧齐 479--502年 23 7帝 1、高帝萧道成 建元 4
2、武帝萧赜(zé) 永明 11
3、废帝萧昭业 隆昌 1
4、废帝萧昭文 延兴 1
5、明帝萧鸾 建武 5
6、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 13
7、和帝萧宝融 中兴 1
萧梁 502--557年 56 4帝 1、武帝萧衍 天监 48
2、简文帝萧纲 大宝 2
3、元帝萧 绎 承圣 4
4、敬帝萧方智 绍泰 3
南陈 557--589年 33 5帝 1、武帝陈霸先 永定 3
2、文帝陈蒨 天加 7
3、废帝陈伯宗 光大  2
4、宣帝陈顼 太建 14
5、后主陈叔宝 至德 7
北朝为
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
五个王朝
北魏 386--534年
鲜卑拓跋氏
孝文帝起改为元
建都:盛乐
(今内蒙和林格尔)
149 11帝 1、道武帝珪   23
2、明元帝嗣   15
3、太武帝寿   28
4、文成帝睿   14
5、献文帝弘   6
6、孝文帝宏   29
7、宣武帝恪   16
8、孝明帝诩(xǔ)   12
9、孝庄帝子攸   3
10、节闵帝恭   1
11、安定王朝   1
东魏 534--550年
建都:邺
17 1帝 孝静帝善见   17
西魏 535--557年
建都:长安
23 4帝 1、孝武帝修   2
2、文帝宝炬   17
3、废帝钦   2
4、恭帝廓   3
北齐 550--577年
建都:邺城
28 5帝 1、文宣帝高洋   10
2、孝昭帝高演   1
3、武成帝高湛   4
4、后主高纬   11
5、幼主高恒   1
北周 557--581年
建都:长安
25 5帝 1、孝愍帝宇文觉   1
2、明帝宇文毓(yù)   4
3、武帝宇文邕(yōng)   18
4、宣帝宇文赟(yūn)   1
5、静帝宇文阐   2
隋朝 581--618年
建都:大兴城、洛阳
隋朝皇帝列表
37 3帝 1、文帝杨坚 开皇 24
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1--600、仁寿601--604年
2、炀帝杨广 大业 12
3、恭帝杨侑(yòu)  义宁 1
唐朝 618--907年
建都:长安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
含武则天的武周统治唐朝15年
唐朝皇帝列表
290 12帝 1、高祖 李渊 武德 9
2、太宗李世民 贞观 23
3、高宗李治 永徽 34
4、中宗李显 嗣圣 1
5、武则天 垂拱 21
6、中宗(复辟) 神龙 5
7、睿宗李旦 景云 3
8、玄宗李隆基 先天 43
9、肃宗李亨 至德 7
10、代宗李豫 宝应 17
11、德宗李适 建中 26
12、顺宗李诵 永贞 1
13、宪宗李纯 元和 15
14、穆宗李恒 长庆 4
15、敬宗李湛 宝历 2
16、文宗李昂(áng) 太和 14
17、武宗李炎 会昌 6
18、宣宗李忱(chén) 大中 13
19、懿宗李漼(cuǐ) 咸通 14
20、僖宗 李儇(xuān) 乾符 15
21、昭宗李晔(yè)  龙纪 16
22、哀帝李祝 天佑 3
五代十国
907
--
960
五代
907-979年
后梁 907--923年
建都:汴梁
16 2帝 1、太祖朱全忠 开平 6
2、末帝朱友贞 乾化 11
后唐 923--936年
建都:洛阳
14 4帝 1、庄宗李存勗(xù)  同光 4
2、明宗李嗣(sì)源 天成 8
3、愍帝李从厚 应顺 1
4、废帝李从珂 清泰 2
后晋 936--946年
建都:汴梁
11 2帝 1、高祖石敬塘 天福 7
2、出帝石重贵 开运 4
后汉 947--950年
建都:汴梁
4 2帝 1、高祖刘知远 天福 2
2、隐帝刘承佑 乾佑 2
后周 951--960年
建都:汴梁
10 3帝 1、太祖郭威 广顺 3
2、世宗柴荣 显德 6
3、恭帝宗训 显德 1
十国
902-979年
前蜀 907--925年
 建都:成都
20 2帝 1、王 建   12
2、王 衍   8
南吴 892--937
建都:广陵
  4帝 1、杨行密   15
2、杨 渥   3
3、杨隆演   10
4、杨 溥   17
南楚 896--951
建都:长沙
  6帝 1、马 殷   35
2、马希声   2
3、马希范   15
4、马希广   3
5、马希萼   2
6、马希崇   1
闽国 897--946
建都:福州
  5帝 1、王审知   40
2、王延均   3
3、王 昶   4
4、王延义   4
5、王延政   3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3帝 1、李 升   7
2、李 璟(jǐng)    19
3、李 煜(yù)   16
荆南
又叫
南平
北楚
907--963
建都:荆州
  5帝 1、高季兴   22
2、高从海   20
3、高保融   12
4、高保勗(xù)   1
5、高继冲   1
南汉 905--971年
建都:广州
  5帝 1、刘 隐   12
2、刘 龑(yǎn)   32
3、刘 玢(fēn)    1
4、刘 晟(shèng)   16
5、刘 鋹(chǎng)   13
吴越 893--978年
建都:钱塘
  5帝 1、钱 鏐   41
2、钱元瓘   10
3、钱 佐   6
4、钱 倧   1
5、钱 俶(chù)    40
北汉 951--979年
建都:太原
  4帝 1、刘 崇   4
2、刘 钧   14
3、刘继恩   1
4、刘继元   11
后蜀 933--965年
建都:成都
  2帝 孟知祥   1
盈 昶   30
宋朝 北宋
北宋皇帝列表
960--1127年
建都:开封
168 9帝 1、太祖赵匡胤 建隆 16
2、太宗赵光义 太平兴国 22
3、真宗赵桓 咸平 25
4、仁宗赵祯 天圣 41
5、英宗赵曙 治平 4
6、神宗赵顼 熙宁 18
7、哲宗赵煦 元佑 15
8、徵宗赵佶 建中靖国 25
9、钦宗赵桓 靖康 2
南宋
南宋皇帝列表
1127--1279年
陪都:建康
行在:临安
152 9帝 1、高宗赵构 建炎 36
2、孝宗赵昚(shèn) 隆兴 27
3、光宗赵敦 绍熙 5
4、宁宗赵扩 庆元 30
5、理宗赵盷(xián) 宝庆 40
6、度宗赵禥(qí) 咸淳 10
7、恭帝赵(xiǎn) 德佑 2
8、瑞宗赵昰(xià) 景炎 3
9、少帝赵昺(bǐng) 祥兴 3
元朝 1279--1368年
建都:大都
(今:北京)
元朝皇帝列表
90 11帝 1、世祖忽必烈 至元 15
2、成宗铁木耳 元贞 13
3、武宗 海山 至大 4
4、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 皇庆 9
5、英宗硕德八刺 至治 3
6、泰定帝也孙铁木耳 泰定 5
7、大顺帝阿速吉八 大顺 1
8、明宗和世瑓(liàn) 天历 2
9、文宗图铁木耳 至顺 5
10、宁宗懿璘质班 至顺 1
11、顺帝托权铁木耳 元统 36
明朝

1368--1644年
建都:南京
成祖朱棣移至北京
明朝皇帝列表

皇帝取名为何爱用生僻字?

不被正史承认的政权

277 16帝 1、太祖朱元璋 洪武 31
2、惠帝朱允炆 建文 4
3、成祖朱棣 永乐 22
4、仁宗朱高炽(chì) 洪熙 1
5、宣宗朱瞻基 宣德 10
6、英宗朱祁镇 正统 14
7、景帝朱祁钰 景泰 7
(复辟)英宗朱祁镇 天顺 8
8、宪宗朱见深 成化 23
9、孝宗朱佑樘(chēng) 弘治 18
10、武宗朱厚燳(zhào) 正德 16
11、世宗朱厚熜(zǒng) 嘉清 16
12、穆宗朱载垕(hòu) 隆庆 6
13、神宗朱翊钧 万历 47
14、光宗朱常洛 泰昌 1
15、熹宗朱由校 天启 7
16、思宗朱由检 崇祯 17
大顺  李自成 永昌  
大西  张献忠 大顺  
南明  福王朱由崧 弘光  
      唐王朱聿(yù)键 隆武  
      桂王朱由榔 永历  
清朝 1644--1911年
满族
爱新觉罗氏
建都:北京
清朝皇帝列表
268 10帝 1、世祖福临 顺治 18
2、圣祖玄烨 康熙 61
3、世宗胤(yìn)禛(zhēn) 雍正 13
4、高宗弘历 乾隆 60
5、仁宗颙(yóng)琰(yǎn) 嘉庆 25
6、宣宗旻(mín)宁 道光 30
7、文宗奕詝(zhǔ) 咸丰 11
8、穆宗载淳 同治 13
9、德宗载湉 光绪 34
10、溥仪 宣统 3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夏朝 前2070年 - 前1600年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46年 
周朝 前1046年 - 前256年 
西周 前1046年 - 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战国 前475年 - 前221年 
秦朝 前221年 - 前207年10月 
西楚 前206年2月 - 前203年12月 
汉朝 前202年 - 220年 
西汉 前202年2月 - 8年12月 
新朝 9年 - 23年 
东汉 25年 - 220年 
三国 220年 - 280年 
曹魏 220年 - 265年 
蜀汉 221年 - 263年 
孙吴 222年 - 280年 
晋朝 265年 - 420年 
西晋 265年 - 316年 
东晋 317年 - 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 - 439年 
前赵 304年 - 329年 
成汉 304年 - 347年 
前凉 314年 - 376年 
后赵 319年 - 351年 
前燕 337年 - 370年 
前秦 351年 - 394年 
后秦 384年 - 417年 
后燕 384年 - 407年 
西秦 385年 - 431年 
后凉 386年 - 403年 
南凉 397年 - 414年 
南燕 398年 - 410年 
西凉 400年 - 421年 
夏 407年 - 431年 
北燕 407年 - 436年 
北凉 397年 - 439年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南朝 420年 - 589年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南朝齐 479年 - 502年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南朝陈 557年 - 589年 
北朝439年 - 581年 
北魏 386年 - 534年 
东魏 534年 - 550年 
北齐 550年 - 577年 
西魏 535年 - 556年 
北周 557年 - 581年 
隋朝 581年 - 618年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十国 907年 - 979年 
五代 907年 - 960年 
后梁 907年 - 923年 
后唐 923年 - 936年 
后晋 936年 - 946年 
后汉 947年 - 950年 
后周 951年 - 960年 
十国(902年 - 979年) 
吴越(907年-978年,893年开始割据) 
闽国(909年-945年,893年开始割据,包含殷943年-945年) 
南平(924年-963年,907年开始割据,即荆南国) 
楚国(907年-951年,896年开始割据) 
吴国(902年-937年,892年开始割据) 
南唐(937年-975年) 
南汉(917年-971年,905年开始割据) 
北汉(951年-979年) 
前蜀(907年-925年,891年开始割据) 
后蜀(934年-965年,925年开始割据)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
北宋 960年 - 1127年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辽朝 947年 - 1125年 
西辽 1132年 - 1218年 
西夏 1038年 - 1227年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元朝 1271年 - 1368年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清朝 1636年 - 1912年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东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关于年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为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的年号(公元前140—公元前135年)。列表里只列出皇帝第一个年号,其实皇帝不止只有一个年号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夫妇更换年号更是创下了记录关于皇帝庙号,谥号,年号可以查阅这里

来源:中国皇帝在位时间表http://cn.luhui.net/chinese-emperors/

中国皇帝在位顺序

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赵政称皇帝始,到1916年“洪宪皇帝”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含后世追封),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秦朝皇帝列表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公元前209

2.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公元前206

3.秦三世子婴:公元前207(46天)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汉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汉朝皇帝列表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9)

1.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4;

2.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公元前187;

3.汉吕后执政:公元前187-公元前179;

4.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公元前163;

5.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63-公元前140;

6.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公元前86;

7.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公元前73;

8.汉宣帝刘洵:公元前73-公元前48;

9.汉元帝刘奭(shi):公元前48-公元前32;

10.汉成帝刘鷔(ao):公元前32-公元前6;

11.汉哀帝刘欣:公元前6-1;

12.汉平帝刘衎(kan):1-6年;

13.孺子婴(王莽摄政):6-9年。

东汉(25-220年)

1.光武帝刘秀:25-58年;

2.汉明帝刘庄:58-76年;

3.汉章帝刘炟(da):76-89年;

4.汉和帝刘肇:89-106年;

5.汉殇帝刘隆:106-107年;

6.汉安帝刘祜(hu):107-126年

7.汉顺帝刘保:126-145年;

8.汉冲帝刘炳:145-146年;

9.汉质帝刘缵(zuan):146-147年;

10.汉桓帝刘志:147-168年;

11.汉灵帝刘宏:168-190年;

12.汉献帝刘协;190-22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三国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一说184~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35年中只有一段大一统(西晋)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与东吴并立)、西晋时期、东晋时期、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中国南部,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65年)

1.魏国

魏文帝曹丕:220-227年;

魏明帝曹叡(rui):227-240年;

魏齐王曹芳:240-254年;

高贵乡公曹髦:254-260年;

魏元帝曹奂:260-265年

2.蜀国

昭烈帝刘备:221-223年;

后主刘禅(shan):223-263年。

3.吴国

大帝孙权:222-252年;

会稽王孙亮:252-258年;

景帝孙休:258-264年;

乌程侯孙皓:264-280年。

西晋(265-317年)

晋武帝司马炎:265-290年;

晋惠帝司马衷:290-307年;

晋怀帝司马炽:307-313年;

晋愍帝司马邺:313-317年。

东晋(317-420年)

晋元帝司马睿:317-322年;

晋明帝司马绍:322-325年;

晋成帝司马衍:325-343年;

晋康帝司马岳:343-345年;

晋穆帝司马聃:345-362年;

晋哀帝司马丕:362-366年;

海西公司马奕:366-371年;

简文帝司马昱:371-373年;

孝武帝司马曜:373-397年;

晋安帝司马德宗:397-419年;

晋恭帝司马德文:419-420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南朝(420-589年)

南朝(The Southern Dynasties,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南方建立于建康(今南京)的四个朝代的总称。

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他,刘宋建立,南朝开始。其后萧齐、萧梁、南陈三朝相继而立。南朝继承了东晋的疆土,其范围为中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其中:刘宋最大,北疆达到黄河;南陈最小,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狭小国土。589年,隋灭南陈,南朝结束。

南方的宋、齐、梁、陈这四个汉人政权,嫡传华夏文化之正朔,与鲜卑人在北方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对峙,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虽然南朝的4个政权各自存在都只有几十年,但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在南方的统治,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南方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南方兴起了建康、江陵、扬州、成都等大城市,南方工商业也得到发展。南朝时期的建康城和同时期的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宋(刘宋

宋武帝刘裕:420-423年;

宋少帝刘义符:423-424年;

宋文帝刘义隆:424-454年;

宋孝武帝刘骏:454-465年;

宋前废帝刘子业:465-465年;

宋明帝刘彧:465-473年;

宋后废帝刘昱:473-477年;

宋顺帝刘准:477-479年。

2.齐(萧齐)

齐高帝萧道成:479-483年;

齐武帝萧赜:483-494年;

齐明帝萧鸾:494-499年;

东昏侯萧宝:499-501年;

齐和帝萧宝融:501-502年。

3.梁(萧梁)

梁武帝萧衍:502-550年;

简文帝萧纲:550-552年;

梁文帝萧绎:552-555年;

梁晋帝萧方智:555-556年;

4.陈(南陈)

陈武帝陈霸先:556-560年;

陈文帝陈蒨(qian):560-566年;

陈废帝陈伯宗:566-569年;

陈宣宗陈顼(xu):569-583年;

陈后主陈叔宝:583-589年。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幼主元钊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脩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拓跋廓

  北齐

  *神武帝高欢

  *文襄帝高澄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范阳王高绍义

  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衍

隋朝(581-618年)

隋朝皇帝列表

1.隋文帝杨坚:581-605年;

2.隋炀帝杨广:605-617年;

3.隋恭帝杨侑(you):617-618年。

唐朝(618-907年)

唐朝皇帝列表

1.唐高祖李渊:618-626年;

2.唐太宗李世民:626-650年;

3.唐高宗李治:650-684年;

4.唐中宗李显:684-684年;

5.唐睿宗李旦:684-684年;

6.武后武则天(武曌):684-705年;

7.唐中宗李显:705-710年;

8.唐睿宗李旦:710-712年;

9.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

10.唐肃宗李享:756-762年;

11.唐代宗李豫:762-780年;

12.唐德宗李适(kuo):780-805年;

13.唐顺宗李涌:805-806年;

14.唐宪宗李纯:806-821年;

15.唐穆宗李恒:821-825年;

16.唐敬宗李湛:825-826年;

17.唐文宗李昂:826-841年;

18.唐武宗李炎:841-847年;

19.唐宣宗李忱:847-859年;

20.唐懿宗李凗(cui,第三声):859-873年;

21.唐僖宗李儇(xuan):873-889年;

22.唐昭宗李晔:889-904年;

23.唐哀帝李拀(chu):904-907年。

宋朝皇帝列表

北宋(960-1127年)

1.宋太祖赵匡胤:960-976年;

2.宋太宗赵匡义:976-998年;

3.宋真宗赵恒:998-1023年;

4.宋仁宗赵祯:1023-1064年;

5.宋英宗赵曙:1064-1068年;

6.宋神宗赵顼:1068-1086年;

7.宋哲宗赵煦:1086-1101年;

8.宋徽宗赵佶(ji):1101-1126年;

9.宋钦宗赵桓:1126-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1.宋高宗赵构:1127-1163年;

2.宋孝宗赵昚(shen):1163-1190年;

3.宋光宗赵惇(dun):1190-1195年;

4.宋宁宗赵扩:1195-1225年;

5.宋理宗赵昀:1225-1265年;

6.宋度宗赵禥(qi):1265-1275年;

7.宋恭帝赵显:1275-1276年。

元朝皇帝列表(1260-1368年)

1.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5年;

2.元成宗:1295-1308年;

3.元武宗:1308-1312年;

4.元仁宗:1312-1321年;

5.元英宗:1321-1324年;

6.元泰定帝:1324-1328年;

7.元天顺帝:1328-1328年;

8.元文宗:1328-1329年;

9.元明宗:1329-1332年;

10.元宁宗:1332-1333年;

11.元顺帝:1333-1368年。

明朝(1368-1644年)

明朝皇帝列表

1.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9年;

2.明惠帝朱允炆:1399-1402年;

3.明成祖朱棣:1402-1425年;

4.明仁宗朱高炽:1425-1426;

5.明宣宗朱贍(dan)基:1426-1436年;

6.明英宗朱祁镇:1436-1450年;

7.明代宗朱祁钰:1450-1457年;

8.明英宗朱祁镇:1457-1465年;

9.明宪宗朱见深:1465-1488年;

10. 明孝宗朱祐摚(cheng):1488-1506年;

11.明武宗朱厚燳:1506-1522年;

12.明世宗朱厚熜(cong):即嘉靖,1522-1567年;

13.明穆宗朱载垕(hou):1567-1573年;

14.明神宗朱翊(yi)钧:1573-1620年;

15.明光宗朱常洛:1620-1621年;

16.明熹宗朱由校:1621-1628年;

17.明思宗朱由检:1628-1644年。

朱元璋26个儿子的下场 给子孙取名到清朝差点被杀绝

清朝(1616-1912年)

清朝历代皇帝

1.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1627年;

2.清太宗皇太极:1627-1644年;

3.清世祖顺治福临:1644-1661年;

4.清圣祖康熙玄烨:1661-1722年;

5.清世宗雍正胤禛(zhen):1722-1735年;

6.清高宗乾隆弘历:1735-1795年;

7.清仁宗嘉庆顒琰(yongyan):1795-1820年;

8.清宣宗道光旻宁:1820-1850年;

9.清文宗咸丰奕詝(zhu):1850-1861年;

10.清穆宗同治载淳:1861-1875年;

11.清德宗光绪载恬:1875-1908年;

12.清宣统帝溥仪:1908-1912年。

来源:中国皇帝在位顺序http://cn.luhui.net/chinese-emperors/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当皇帝的都要求臣民称“万岁”,也就是希望活一万年,但实际上他们的平均寿命还低于穷苦百姓。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皇帝竟然成了中国古代高危职业——皇帝平均寿命不足40岁39.2岁)。超过60岁的皇帝中,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享年89岁。除去非正常死亡因素【历朝历代末代皇帝】,皇帝的健康水平低是造成皇帝整体寿命低下的重要原因。

中国皇帝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帝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30位生卒年份不可考)。皇帝活过90岁的一个没有。据传寿命最长的是南越武帝赵佗,享年百余岁,但可信度有很大问题;

超过80岁的皇帝有五位: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89)、梁武帝萧衍(86)、则天大圣皇帝武曌(82)、宋高宗赵构(81)和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80)。

70岁到79岁的皇帝有12位:十国楚武穆王马殷(79),唐玄宗李隆基(78)、十国前蜀高祖王建(72)、明太祖朱元璋(71),三国吴大帝孙权(71),五代南平高季兴(71)、十六国后燕高祖慕容垂(71)、汉武帝(70)、唐高祖李渊(70)、辽道宗耶律洪基(70)、西夏仁宗李仁孝(70)、十六国南燕高祖慕容德(70)。

60岁到69岁的皇帝有38位:新建兴帝王莽(69),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69)、清宣宗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69)、十六国西凉武昭王李暠(68),宋孝宗赵昚(68)、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68),周帝吴三桂(67)、十六国北凉高祖沮渠蒙逊(67)、后唐明宗李嗣源(67)、金世宗完颜雍(67)、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66)、蜀汉怀帝(后主)刘禅(65)、明成祖朱棣(65)、隋文帝杨坚(64)、蜀汉昭烈帝刘备(63)、唐德宗李适(64)、西夏神宗李遵顼(64)、汉光武帝刘秀(63)、十六国后凉高祖吕光(63)、汉高祖刘邦(62)、宋武帝刘裕(62)、清末帝爱新觉罗·溥仪(62)、金太宗完颜晟(61)、后蜀高祖孟知祥(61)、辽圣宗耶律隆绪(61)、十六国后秦高祖姚兴(61)、清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61)、后梁太祖朱温(61)、明世宗朱厚熜(60)、宋理宗赵昀不(60)等。

50岁到59岁的皇帝有60位:宋太宗(59)、明神宗(58)、雍正帝(58)、宋宁宗(58)、陈高祖陈霸先(57)、宋钦宗(57)、唐高宗(56)、齐高帝萧道成(56)、晋武帝(55)、唐中宗(55)、唐睿宗(55)、汉献帝(54)、齐武帝(54)、陈宣帝(54)、唐代宗(54)、宋仁宗(54)、宋徽宗(54)、晋简文帝(53)、陈后主(52)、清太宗(52)、唐太宗(50)、后周太祖(51)、秦始皇(50)、宋太祖(50)、隋炀帝(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梁简文帝(49)、汉景帝(48)、明仁宗(48)、梁元帝(47)、汉文帝(47)、南唐后主李煜(42)、明宪宗(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魏文帝曹丕(39)、后周世宗柴荣(39)、明光宗朱常洛(39)、明宣宗朱瞻基(38)、明武宗朱厚照(31),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38),魏明帝曹叡(36),宋英宗赵曙(36),明穆宗朱载垕(36),宋度宗赵禥(35)、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35)、清文宗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31),明代宗朱祁钰(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秦二世皇帝胡亥(24)、汉昭帝刘弗陵(21)、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24),明熹宗朱由校(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五代后汉隐帝刘承佑(19),五代后周恭帝(19),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18),晋穆帝司马聃(18),唐敬宗李湛(17),唐哀帝李柷(17),汉废帝刘辩(16),宋废帝刘子业(16),宋顺帝刘准(12)等。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七位八岁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三岁的北魏幼主元钊,两岁的汉冲帝刘炳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还有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敬哀公主元姑娘(有争议)也不满周岁。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万岁反而短命: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皇帝寿命超过60岁的不到13%,活不到40岁的高达60%,平均寿命远远低于同时期全国的平均水平不说,死亡率也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一个人野心勃勃,历尽千辛万苦夺得皇帝称号的同时,实际上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最凶险的朝代要算是东汉,总共13位皇帝,只有刘秀活了63岁,汉献帝刘协活了54岁(禅位后受到大舅哥曹丕优待),其他的11人没一个活过40岁,其中有5人没活过10岁,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汉冲帝刘炳只有两岁,汉殇帝刘隆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

中国历史最屈辱的清朝,皇帝倒是很长寿,很也勤政但是治理却很烂生育能力越来越差到最后都生不出儿子,入关后总共10个皇帝,乾隆活了89岁,康熙、雍正、道光、宣统都过了60岁,嘉庆也过了50岁,清朝皇帝的平均寿命达到了51岁多。帝王平均寿命最长的朝代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平均每帝享年54岁。帝王平均寿命最短的朝代是北朝时的北周,平均每帝仅享年22岁。

以下中国皇帝寿命列表以及本文中所载岁数,如无说明,可能多为虚岁(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加一岁)。弄清楚周岁实岁和虚岁的区别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顺序 皇帝 寿命 在位 出生-登基-退位-逝世(年)
1 秦始皇 嬴政 50岁 37年 前259年—前210年
2 秦二世 嬴胡亥 24岁 03年 前210年—前207年
2 秦三世 嬴子婴 33岁 00年00个月46天 前207年10月1日—11月17日
4 汉高帝 刘邦 61岁 08年 前256年—前195年
5 汉惠帝 刘盈 23岁 07年 前210年—前188年
6 汉文帝 刘恒 46岁 23年 前202年—前157年
7 汉景帝 刘启 48岁 16年 前188年—前141年
8 汉武帝 刘彻 70岁 54年 前156年—前87年
9 汉昭帝 刘弗陵 21岁 13年 前94年—前74年
10 昌邑王 刘贺 34岁 00年00个月27天 前92年—前59年
11 汉宣帝 刘询 45岁 25年 前91年—前49年
12 汉元帝 刘奭 42岁 16年 前74年—前33年
13 汉成帝 刘骜 45岁 26年 前51年—前7年
14 汉哀帝 刘欣 26岁 07年 前26年—前1年
15 汉平帝 刘箕子 14岁 05年 前9年—5年
16 孺子婴 刘婴 21岁 03年 5年—25年
17 新朝 王莽 68岁 15年 前45年—23年
18 汉光武帝 刘秀 63岁 32年 前6年—57年
19 汉明帝 刘庄 48岁 18年 28年—75年
20 汉章帝 刘炟 32岁 13年 57年—88年
21 汉和帝 刘肇 27岁 17年 79年—105年
22 汉殇帝 刘隆 02岁 01年 105年—106年
23 汉安帝 刘祜 32岁 19年 94年—125年
24 汉顺帝 刘保 30岁 19年 115年—144年
25 汉冲帝 刘炳 03岁 01年 143年—145年
26 汉质帝 刘缵 09岁 01年 138年—146年
27 汉桓帝 刘志 36岁 21年 132年—167年
28 汉灵帝 刘宏 34岁 22年 156年—189年
29 汉少帝 刘辩 15岁 01年 176年—190年
30 汉献帝 刘协 54岁 31年 181年—234年
31 汉昭烈帝 刘备 63岁 03年 161年—223年
32 蜀汉后主 刘禅 65岁 40年 207年—271年
33 魏文帝 曹丕 40岁 07年 187年—226年
34 魏明帝 曹睿 34岁 13年 205年—239年
35 曹魏齐王 曹芳 43岁 15年 232年—274年
36 曹魏高贵乡公 曹髦 20岁 06年 241年—260年
37 魏元帝 曹奂 58岁 05年 245年—302年
38 吴大帝 孙权 71岁 30年 182年—252年
39 吴废帝 孙亮 18岁 06年 243年—260年
40 吴景帝 孙休 30岁 06年 235年-264年
41 吴末帝 孙皓 43岁 16年 242年—284年
42 晋武帝 司马炎 55岁 25年 236年—290年
43 晋惠帝 司马衷 48岁 16年 259年—307年
44 晋怀帝 司马炽 30岁 05年 284年—313年
45 晋愍帝 司马邺 18岁 04年 300年—317年
46 晋元帝 司马睿 47岁 05年 276年—323年
47 晋明帝 司马绍 27岁 03年 299年—325年
48 晋成帝 司马衍 22岁 17年 321年—342年
49 晋康帝 司马岳 23岁 02年 322年—344年
50 晋穆帝 司马聃 19岁 17年 343年—361年
51 晋哀帝 司马丕 25岁 04年 341年—365年
52 晋废帝 司马奕 45岁 06年 342年—386年
53 晋简文帝 司马昱 52岁 01年 321年—372年
54 晋孝武帝 司马曜 35岁 24年 362年—396年
55 晋安帝 司马德宗 37岁 22年 382年—418年
56 晋恭帝 司马德文 37岁 02年 385年—421年
57 楚武悼帝 桓玄 36岁 01年 369年—404年
58 成武帝 李雄 61岁 30年 274年—334年
59 成戾太子 李班 47岁 00年04个月 288年—334年
60 成幽公 李期 26岁 04年 314年—338年
61 汉昭文帝 李寿 44岁 07年 300年—343年
62 后赵明帝 石勒 60岁 15年 274年—333年
63 后赵海阳王 石弘 22岁 01年 314年—335年
64 后赵武帝 石虎 55岁 15年 295年—349年
65 后赵谯王 石世 11岁 00年00个月33天 339年—349年
66 前燕文明帝 慕容皝 52岁 12年 297年—348年
67 前燕景昭帝 慕容儁 42岁 12年 319年—360年
68 前燕幽帝 慕容𬀩 35岁 10年 350年—384年
69 西燕威帝 慕容冲 28岁 01年 359年—386年
70 后燕成武帝 慕容垂 71岁 12年 326年—396年
71 后燕惠愍帝 慕容宝 44岁 02年 355年—398年
72 后燕昭武帝 慕容盛 29岁 03年 373年—401年
73 后燕昭文帝 慕容熙 23岁 06年 385年—407年
74 南燕献武帝 慕容德 70岁 07年 336年—405年
75 南燕末主 慕容超 26岁 05年 385年—410年
76 后凉懿武帝 吕光 62岁 13年 338年—399年
77 前秦惠武帝 苻洪 66岁 01年 285年—350年
78 前秦明帝 苻健 39岁 05年 317年—355年
79 前秦厉王 苻生 23岁 02年 335年—357年
80 前秦宣昭帝 苻坚 48岁 28年 338年—385年
81 前秦高帝 苻登 52岁 08年 343年—394年
82 后秦武昭帝 姚苌 64岁 09年 330年—393年
83 后秦文桓帝 姚兴 51岁 23年 366年—416年
84 后秦末主 姚泓 30岁 01年 388年—417年
85 夏武烈帝 赫连勃勃 45岁 18年 381年—425年
86 宋武帝 刘裕 60岁 02年 363年—422年
87 宋少帝 刘义符 19岁 02年 406年—424年
88 宋文帝 刘义隆 47岁 29年 407年—453年
89 宋元凶 刘劭 28岁 00年03个月 426年—453年
90 宋孝武帝 刘骏 35岁 11年 430年—464年
91 宋前废帝 刘子业 17岁 00年11个月 449年—465年
92 宋明帝 刘彧 34岁 07年 439年—472年
93 宋后废帝 刘昱 15岁 05年 463年—477年
94 宋顺帝 刘准 13岁 02年 467年—479年
95 齐高帝 萧道成 56岁 04年 427年—482年
96 齐武帝 萧赜 54岁 11年 440年—493年
97 齐郁林王 萧昭业 22岁 01年 473年—494年
98 齐海陵王 萧昭文 15岁 00年02个月 480年—494年
99 齐明帝 萧鸾 47岁 04年 452年—498年
100 齐东昏侯 萧宝卷 19岁 03年 483年—501年
101 齐和帝 萧宝融 15岁 01年 488年—502年
102 梁武帝 萧衍 86岁 48年 464年—549年
103 梁简文帝 萧纲 49岁 02年 503年—551年
104 梁元帝 萧绎 47岁 03年 508年—554年
105 梁敬帝 萧方智 16岁 03年 543年—558年
106 梁武陵贞献王 萧纪 46岁 02年 508年—553年
107 梁永嘉王 萧庄 30岁 03年 548年—577年
108 梁宣帝 萧詧 44岁 08年 519年—562年
109 梁明帝 萧岿 44岁 23年 542年—585年
110 陈武帝 陈霸先 57岁 03年 503年-559年
111 陈文帝 陈蒨 45岁 07年 522年-566年
112 陈废帝 陈伯宗 17岁 02年 554年—570年
113 陈宣帝 陈顼 53岁 14年 530年-582年
114 陈后主 陈叔宝 52岁 07年 553年—604年
115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 39岁 24年 371年—409年
116 北魏明元帝 拓跋嗣 32岁 14年 392年—423年
117 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 45岁 29年 408年—452年
118 北魏文成帝 拓跋濬 26岁 13年 440年—465年
119 北魏献文帝 拓跋弘 23岁 06年 454年—476年
120 北魏孝文帝 元宏 33岁 28年 467年—499年
121 北魏宣武帝 元恪 33岁 16年 483年—515年
122 北魏孝明帝 元诩 19岁 13年 510年—528年
123 北魏女帝 元婴 ?岁 00年00个月01天 528年—?
124 北魏幼主 元钊 03岁 00年00个月45天 526年—528年
125 北魏孝庄帝 元子攸 24岁 02年 507年—530年
126 北魏节闵帝 元恭 35岁 01年 498年—532年
127 北魏安定王 元朗 20岁 00年07个月 513年—532年
128 北魏孝武帝 元修 25岁 02年 510年—534年
129 东魏孝静帝 元善见 28岁 17年 524年—551年
130 西魏文帝 元宝炬 45岁 17年 507年—551年
131 西魏废帝 元钦 16岁 03年 525年—554年
132 西魏恭帝 拓跋廓 21岁 03年 537年—557年
133 北齐文宣帝 高洋 31岁 10年 529年—559年
134 北齐废帝 高殷 17岁 01年 545年—561年
135 北齐孝昭帝 高演 27岁 01年 535年—561年
136 北齐武成帝 高湛 32岁 04年 537年—568年
137 北齐后主 高纬 21岁 12年 556年—577年
138 北齐幼主 高恒 08岁 00年00个月20天 570年—578年
139 北周孝闵帝 宇文觉 16岁 01年 542年—557年
140 北周明帝 宇文毓 27岁 03年 534年—560年
141 北周武帝 宇文邕 36岁 18年 543年—578年
142 北周宣帝 宇文赟 22岁 01年 559年—580年
143 北周静帝 宇文阐 09岁 02年 573年—581年
144 隋文帝 杨坚 64岁 24年 541年-604年
145 隋炀帝 杨广 50岁 14年 569年—618年
146 隋恭帝 杨侑 15岁 01年 605年—619年
147 隋皇泰主 杨侗 16岁 01年 604年—619年
148 唐高祖 李渊 70岁 09年 566年-635年
149 唐太宗 李世民 53岁 23年 597年—649年
150 唐高宗 李治 56岁 34年 628年—683年
151 武则天 武瞾 82岁 15年 624年-705年
152 唐中宗 李显 55岁 06年 656年—710年
153 唐殇帝 李重茂 20岁 00年00个月17天 695年—714年
154 唐睿宗 李旦 55岁 08年 662年-716年
155 唐玄宗 李隆基 78岁 44年 685年-762年
156 唐肃宗 李亨 52岁 06年 711年-762年
157 唐代宗 李豫 54岁 17年 726年-779年
158 唐德宗 李适 64岁 26年 742年-805年
159 唐顺宗 李诵 46岁 01年 761年-806年
160 唐宪宗 李纯 43岁 15年 778年—820年
161 唐穆宗 李恒 30岁 04年 795年—824年
162 唐敬宗 李湛 18岁 02年 809年—826年
163 唐文宗 李昂 32岁 14年 809年—840年
164 唐武宗 李炎 33岁 06年 814年—846年
165 唐宣宗 李忱 50岁 13年 810年—859年
166 唐懿宗 李漼 41岁 14年 833年—873年
167 唐僖宗 李儇 27岁 15年 862年—888年
168 唐昭宗 李晔 38岁 16年 867年—904年
169 唐哀帝 李柷 17岁 03年 892年—908年
170 后梁太祖 朱温 61岁 06年 852年-912年
171 后梁郢王 朱友珪 30岁 01年 884年—913年
172 后梁末帝 朱友贞 36岁 10年 888年—923年
173 后唐庄宗 李存勖 42岁 04年 885年-926年
174 后唐明宗 李嗣源 67岁 07年 867年-933年
175 后唐闵帝 李从厚 21岁 01年 914年—934年
176 后唐末帝 李从珂 52岁 02年 885年—936年
177 后晋高祖 石敬瑭 51岁 06年 892年-942年
178 后晋出帝 石重贵 61岁 04年 914年-974年
179 后汉高祖 刘知远 54岁 01年 895年—948年
180 后汉隐帝 刘承祐 20岁 02年 931年—950年
181 北汉世祖 刘崇 60岁 04年 895年-954年
182 北汉睿宗 刘钧 43岁 14年 926年-968年
183 后周太祖 郭威 51岁 04年 904年—954年
184 后周世宗 柴荣 39岁 05年 921年—959年
185 后周恭帝 柴宗训 21岁 01年 953年—973年
186 吴太祖 杨行密 54岁 04年 852年-905年
187 吴烈祖 杨渥 23岁 03年 886年—908年
188 吴高祖 杨隆演 24岁 12年 897年—920年
189 吴睿帝 杨溥 38岁 17年 900年-937年
190 南唐烈祖 李昪 56岁 06年 888年-943年
191 南唐元宗 李璟 46岁 08年 916年—961年
192 南唐后主 李煜 42岁 17年 937年—978年
193 南汉高祖 刘岩 54岁 31年 889年-942年
194 南汉殇帝 刘玢 24岁 01年 920年—943年
195 南汉中宗 刘晟 39岁 15年 920年-958年
196 南汉后主 刘𬬮 38岁 13年 943年—980年
197 前蜀高祖 王建 72岁 18年 847年-918年
198 前蜀后主 王衍 28岁 08年 899年—926年
199 后蜀高祖 孟知祥 61岁 01年 874年-934年
200 后蜀后主 孟昶 47岁 31年 919年-965年
201 宋太祖 赵匡胤 50岁 17年 927年-976年
202 宋太宗 赵光义 59岁 21年 939年-997年
203 宋真宗 赵恒 55岁 25年 968年—1022年
204 宋仁宗 赵祯 54岁 41年 1010年—1063年
205 宋英宗 赵曙 36岁 04年 1032年—1067年
206 宋神宗 赵顼 38岁 18年 1048年—1085年
207 宋哲宗 赵煦 25岁 15年 1076年—1100年
208 宋徽宗 赵佶 54岁 25年 1082年—1135年
209 宋钦宗 赵桓 57岁 02年 1100年—1156年
210 宋高宗 赵构 81岁 35年 1107年-1187年
211 宋孝宗 赵昚 68岁 27年 1127年-1194年
212 宋光宗 赵惇 54岁 05年 1147年—1200年
213 宋宁宗 赵扩 57岁 30年 1168年—1224年
214 宋理宗 赵昀 60岁 40年 1205年-1264年
215 宋度宗 赵禥 35岁 10年 1240年—1274年
216 宋恭帝 赵? 53岁 02年 1271年—1323年
217 宋端宗 赵昰 11岁 02年 1268年—1278年
218 宋幼主 赵昺 09岁 01年 1271年—1279年
219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55岁 11年 872年-926年
220 辽太宗 耶律德光 46岁 21年 902年-947年
221 辽世宗 耶律阮 34岁 04年 918年-951年
222 辽穆宗 耶律璟 39岁 18年 931年-969年
223 辽景宗 耶律贤 35岁 13年 948年-982年
224 辽圣宗 耶律隆绪 61岁 49年 971年-982年-1031年-1031年
225 辽兴宗 耶律宗真 40岁 24年 1016年-1055年
226 辽道宗 耶律洪基 70岁 46年 1032年-1101年
227 辽天祚帝 耶律延禧 54岁 24年 1075年-1128年
228 辽宣宗 耶律淳 61岁 01年 1062年-1122年
229 辽梁王 耶律雅里 30岁 00年05个月 1094年-1123年
230 辽德宗 耶律大石 57岁 12年 1087年-1143年
231 伪齐 刘豫 71岁 08年 1073年-1143年
232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56岁 09年 1068年-1123年
233 金太宗 完颜晟 61岁 12年 1075年-1135年
234 金熙宗 完颜亶 31岁 14年 1119年-1149年
235 金海陵王 完颜亮 40岁 12年 1122年-1161年
236 金世宗 完颜雍 67岁 28年 1123年-1189年
237 金章宗 完颜璟 41岁 19年 1168年-1208年
238 金卫绍王 完颜永济 61岁 05年 1153年-1213年
239 金宣宗 完颜珣 61岁 10年 1163年-1223年
240 金哀宗 完颜守绪 37岁 11年 1198年-1234年
241 夏景宗 李元昊 46岁 17年 1003年—1048年
242 夏毅宗 李谅祚 21岁 19年 1047年—1067年
243 夏惠宗 李秉常 26岁 19年 1061年—1086年
244 夏崇宗 李乾顺 57岁 53年 1083年—1139年
245 夏仁宗 李仁孝 70岁 54年 1124年-1193年
246 夏桓宗 李纯祐 30岁 13年 1177年—1206年
247 夏襄宗 李安全 42岁 05年 1170年—1211年
248 夏神宗 李遵顼 64岁 12年 1163年-1226年
249 夏献宗 李德旺 46岁 03年 1181年—1226年
250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66岁 22年 1162年-1227年
251 元睿宗 拖雷 41岁 02年 1192年-1232年
252 元太宗 窝阔台 56岁 13年 1186年—1241年
253 元定宗 贵由 43岁 03年 1206年-1248年
254 元宪宗 蒙哥 52岁 09年 1208年—1259年
255 元世祖 忽必烈 79岁 35年 1215年-1294年
256 元成宗 铁穆耳 43岁 13年 1265年-1307年
257 元武宗 海山 31岁 04年 1281年-1311年
258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36岁 09年 1285年—1320年
259 元英宗 硕德八剌 21岁 03年 1303年—1323年
260 元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36岁 05年 1293年—1328年
261 元天顺帝 阿速吉八 09岁 00年01个月 1320年—1328年
262 元文宗 图帖睦尔 29岁 04年 1304年—1332年
263 元明宗 和世? 30岁 00年06个月 1300年—1329年
264 元宁宗 懿璘质班 07岁 00年00个月53天 1326年—1332年
265 元惠宗 妥懽帖睦尔 51岁 38年 1320年—1370年
266 元昭宗 爱猷识理达腊 40岁 08年 1339年—1378年
267 元天元帝 脱古思帖木儿 47岁 10年 1342年—1388年
268 明夏太祖 明玉珍 36岁 05年 1331年-1366年
269 陈汉 陈友谅 44岁 04年 1320年-1363年
270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 71岁 31年 1328年-1398年
271 明惠宗(建文)朱允炆 26岁 04年 1377年—1402年
272 明成祖(永乐)朱棣 65岁 22年 1360年-1424年
273 明仁宗(洪熙)朱高炽 48岁 01年 1378年—1425年
274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 38岁 10年 1398年-1435年
275 明英宗(正统、天顺)朱祁镇 38岁 22年 1427年—1464年
276 明代宗(景泰)朱祁钰 30岁 07年 1428年—1457年
277 明宪宗(成化)朱见深 41岁 23年 1447年—1487年
278 明孝宗(弘治)朱祐樘 36岁 18年 1470年—1505年
279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 31岁 16年 1491年—1521年
280 明世宗(嘉靖)朱厚熜 60岁 45年 1507年—1567年
281 明穆宗(隆庆)朱载垕 36岁 06年 1537年—1572年
282 明神宗(万历)朱翊钧 58岁 48年 1563年—1620年
283 明光宗(泰昌)朱常洛 39岁 00年00个月29天 1582年—1620年
284 明熹宗(天启)朱由校 23岁 07年 1605年—1627年
285 明思宗(崇祯)朱由检 35岁 17年 1610年—1644年
286 明安宗(弘光)朱由崧 40岁 01年 1607年—1646年
287 明绍宗(隆武)朱聿键 45岁 01年 1602年—1646年
288 明文宗(绍武) 朱聿𨮁 43岁 01年 1605年-1647年
289 明昭宗(永历)朱由榔 38岁 16年 1625年—1662年
290 大顺(永昌)李自成 40岁 01年 1606年—1645年
291 大西(大顺)张献忠 42岁 03年 1606年—1647年
292 周太祖(昭武) 吴三桂 67岁 05年 1612年—1678年
293 清太祖(天命)努尔哈赤 68岁 11年 1559年—1626年
294 清太宗(天聪、崇德)皇太极 52岁 17年 1592年—1643年
295 清世祖(顺治)福临 24岁 18年 1638年—1661年
296 清圣祖(康熙)玄烨 69岁 61年 1654年—1722年
297 清世宗(雍正)胤禛 58岁 13年 1678年—1735年
298 清高宗(乾隆)弘历 89岁 60年 1711年—1799年
299 清仁宗(嘉庆)颙琰 61岁 25年 1760年-1820年
300 清宣宗(道光)旻宁 69岁 30年 1782年-1850年
301 清文宗(咸丰)奕𬣞 31岁 11年 1831年-1861年
302 清穆宗(同治)载淳 19岁 13年 1856年—1874年
303 清德宗(光绪)载湉 38岁 34年 1871年-1908年
304 清逊帝(宣统)溥仪 62岁 03年 1906年-1967年

“皇帝”的吸引力极大,所以有些人“过把皇帝瘾”就死也心甘情愿。比如,“十六国”有个鲜卑族慕容泓建的“西燕”,从建国到灭亡总共11年,居然换了7个皇帝,而这7个皇帝的更迭是在3年内完成的,仅公元386年,“西燕”就换了5个皇帝,两个半月换一个;且在这年的一个月内就四易其主,平均7.5天换一个,跟换一次“创可贴”的时间差不多,要按姓氏“人均皇帝”比例和“时间密度”计算,姓慕容的绝对是“金牌”获主。还有一个典型,就是杀死隋炀帝的那位名将宇文化及,兵败后还想过把皇帝瘾,叹曰:“人生固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称帝于魏县,国号许,年号天寿。不几天窦建德就“擒化及,与其两子同时处斩,许亡”。

为了“过把皇帝瘾”,还有人来个“有条件的拼命争当,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当”,例如吴三桂、袁世凯之流。中国皇帝一共有60多位被杀,占皇帝总数的15%,刘寄奴刘裕是中国的杀帝之皇,杀了六个。而且大多数直系皇族的最后命运非常惨,如叛贼“圣武皇帝”安禄山称帝一年零四天,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刺杀于床上,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顺天皇帝”史思明也被其长子史朝义及部将所杀,临死前还三次大呼史朝义的名字,说:“囚禁我就行了,别招杀父之名!”众人不管这些将他绑起来缢死。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窘迫自杀。可见当皇帝确确实实是个危险性很高的职业,“过把瘾”的代价也不算低廉。

来源:中国皇帝寿命列表http://cn.luhui.net/chinese-emperors/

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大全

中国皇帝的帝号、庙号、谥号怎样区别?

谥号是古代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用谥号。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谥号就是一个皇帝死后世人给予的封号(谥号是对先帝的评价),予以褒贬。但多是溢美之词。如汉朝刘彻谥为“武”,刘启为“景”,还有东汉的“献”帝,都是好辞。也有例外,如隋“炀”帝,陈后主也被谥为“炀”。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某些电视剧里康熙帝祖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一口一个“我孝庄”让人哑然失笑,人家还没死呢。哪能知道自己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活见鬼吗?

庙号就是在一个皇帝死后将他供奉在皇室七庙的牌位上时给予的称号。一般开国皇帝称太祖,后继者称太宗。如宋太祖,宋太宗,但也有例外,唐朝自开国高祖之后无帝不称宗,太宗,高宗,玄宗,肃宗,代宗等等 。

庙号是皇帝在太庙的尊称,其实在皇帝没死的时候,是没有尊称,例如汉朝第七个皇帝刘彻死了,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史称“汉武帝”,而其生前是没有“汉武帝”这样的称谓。更没有“汉武大帝”这种莫名其妙地说法,因为“帝国”一词为舶来词语,中国封建王朝未见自称为帝国者,大元帝国、大清帝国等称呼与中华帝国一样是旧时外国人对我国的称呼。

文人可以有谥号,但不能有庙号。

漫谈中国帝王的庙号和谥号

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大全

子氏商朝

太宗 讳伷

中宗 讳滕

高宗 讳昭

姬氏周朝

太王 讳亶父(追封)

季王 讳季历(追封)

文王 讳昌(追封)

文王 讳昌(追封)

武王 讳发

成王 讳诵

康王 讳钊

昭王 讳瑕

穆王 讳满

共王 讳繄扈

懿王 讳囏

孝王 讳辟方

夷王 讳燮

厉王 讳胡

宣王 讳静

幽王 讳宫涅

平王 讳宜臼

桓王 讳林

庄王 讳佗

僖王 讳胡齐

惠王 讳阆

襄王 讳郑

顷王 讳壬臣

匡王 讳班

定王 讳瑜

简王 讳夷

灵王 讳泄心

景王 讳贵

悼王 讳猛

敬王 讳匄

元王 讳仁

贞定王 讳介

哀王 讳去疾

思王 讳叔

考王 讳嵬

威烈王 讳午

安王 讳骄

烈王 讳喜

显王 讳扁

慎靓王 讳定

赧王 讳延

子氏中山国

成王 讳错

子氏宋国

康王 讳偃

赵氏赵国

武灵王 讳雍

惠文王 讳何

孝成王 讳丹

悼襄王 讳偃

幽缪王 讳迁

姬氏燕国

易王 

昭王 讳职

惠王 讳乐资

武成王

孝王 

韩氏韩国

宣惠王

襄王 讳仓

厘王 讳咎

桓惠王

魏氏魏国

惠王 讳茔

襄王 讳嗣

昭王 讳遬

安厘王 讳圉

景闵王 讳增

田氏齐国

威王 讳因齐

宣王 讳辟强

闵王 讳地

襄王 讳法章

熊氏楚国

武王 讳通

文王 讳通赀

堵敖 讳艰

成王 讳頵

穆王 讳商臣

庄王 讳旅

共王 讳审

康王 讳昭

郏敖 讳麇

灵王 讳围

平王 讳居

昭王 讳壬

惠王 讳章

简王 讳中

声王 讳当

悼王 讳疑

肃王 讳臧

宣王 讳良夫

威王 讳商

怀王 讳槐

顷襄王 讳横

考烈王 讳完

幽王 讳悍

哀王 讳犹

皇帝 讳心

西楚霸王 姓项讳羽

嬴氏秦朝

惠文王 讳驷

武王 讳荡

昭襄王 讳则

孝文王 讳柱

庄襄王 讳子楚

皇帝 讳政

二世皇帝 讳胡亥

三世皇帝 讳子婴

刘氏汉朝

太上皇帝 讳煓(追封)

太祖高皇帝 讳邦

孝惠皇帝 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恒

孝景皇帝 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彻

孝昭皇帝 讳弗陵

昌邑哀王 讳贺

中宗孝宣皇帝 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奭

统宗孝成皇帝 讳骜

孝哀皇帝 讳欣

元宗孝平皇帝 讳衍

淮阳王 讳玄

世祖光武皇帝 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炟

穆宗孝和皇帝 讳肇

孝殇皇帝 讳隆

孝德皇帝 讳庆(追封)

恭宗孝安皇帝 讳祜

北卿侯 讳懿

敬宗孝顺皇帝 讳保

孝冲皇帝 讳炳

孝质皇帝 讳缵

孝穆皇帝 讳开(追封)

孝崇皇帝 讳翼(追封)

威宗孝桓皇帝 讳志

孝元皇帝 讳淑(追封)

孝仁皇帝 讳苌(追封)

孝灵皇帝 讳宏

弘农王 讳辨

孝献皇帝 讳协

曹氏魏国

皇帝 讳腾(追封)

皇帝 讳嵩(追封)

太祖武皇帝 讳操(追封)

世祖文皇帝 讳丕

烈祖明皇帝 讳睿

邵陵厉公 讳芳

高贵乡公 讳髦

皇帝 讳奂

刘氏蜀汉国

昭烈皇帝 讳备

安乐思公 讳禅

孙氏吴国

始祖武烈皇帝 讳坚(追封)

长沙桓王 讳策(追封)

太祖大皇帝 讳权

会稽王 讳亮

皇帝 讳休

昭献皇帝 讳和(追封)

乌程侯 讳皓

司马氏晋朝

高祖宣皇帝 讳懿(追封)

世宗景皇帝 讳师(追封)

太祖文皇帝 讳昭(追封)

世祖武皇帝 讳炎

孝惠皇帝 讳衷

赵王 讳伦

孝怀皇帝 讳炽

孝愍皇帝 讳邺

中宗元皇帝 讳睿

肃宗明皇帝 讳绍

显宗成皇帝 讳衍

皇帝 讳岳

孝宗穆皇帝 讳聃

皇帝 讳丕

海西公 讳奕

太宗简文皇帝 讳昱

烈宗孝武皇帝 讳曜

皇帝 讳德宗

皇帝 讳德文

李氏成汉国

巴郡桓公 讳武(追封)

陇西襄王 讳慕(追封)

始祖景皇帝 讳特(追封)

秦文王 讳流

太宗武皇帝 讳雄

皇帝 讳班

幽公 讳期

皇帝 讳骧(追封)

中宗昭文皇帝 讳寿

归义侯 讳势

刘氏前赵国

匈奴王 讳豹

高祖光文皇帝 讳渊

梁王 讳和

烈宗昭武皇帝 讳聪

皇帝 讳粲

皇帝 讳亮(追封)

皇帝 讳广(追封)

皇帝 讳防(追封)

宣成皇帝 讳绿(追封)

秦王 讳曜

张氏前凉国

太祖武王 讳轨(追封)

高祖昭王 讳寔(追封)

太宗成王 讳茂

世祖文王 讳骏

世宗明王 讳重华

哀王 讳耀灵

威王 讳祚

冲公 讳玄靓

悼公 讳天锡

谯氏后蜀国

成都王 讳纵

石氏后赵国

皇帝 ?(追封)

皇帝 ?(追封)

皇帝 ?(追封)

世宗元皇帝 讳周(追封)

高祖明皇帝 讳勒

海阳王 讳弘

皇帝 讳邪(追封)

太宗孝皇帝 讳寇觅 (追封)

太祖武皇帝 讳虎

谯王 讳世

彭城王 讳遵

义阳王 讳鉴

新兴王 讳祗

慕容氏前燕国

高祖武宣皇帝 讳廆(追封)

太祖文明皇帝 讳皝

烈祖景昭皇帝 讳隽

皇帝 讳暐

冉氏冉魏国

隆元皇帝 讳隆(追封)

烈祖高皇帝 讳瞻(追封) 

悼武天王 讳闵

符氏前秦国

太祖惠武皇帝 讳洪(追封)

高祖景明皇帝 讳健

皇帝 讳生

文桓皇帝 讳雄(追封)

世祖宣昭皇帝 讳坚

哀平皇帝 讳丕

太宗高皇帝 讳登

慕容氏西燕国

济北王 讳泓

皇帝 讳冲

河东王 讳永

慕容氏后燕国

世祖成武皇帝 讳垂

烈宗惠愍皇帝 讳宝

开封公 讳详

赵王 讳麟

昌黎王 讳兰汗

中宗昭武皇帝 讳盛

昭文皇帝 讳熙

姚氏后秦国

始祖景元皇帝 讳戈仲(追封)

魏武王 讳襄(追封)

太祖武昭皇帝 讳苌

高祖文恒皇帝 讳兴

乞伏氏西秦国

烈祖宣烈王 讳国仁

高祖武元王 讳乾归

太祖文昭王 讳炽磐

吕氏后凉国

始祖 讳望(追封)

敬王 ?(追封)

恭王 ?(追封)

宣王 ?(追封)

景昭帝 讳婆楼(追封)

太祖懿武皇帝 讳光

隐王 讳绍

皇帝 讳纂

皇帝 讳宝(追封)

建康公 讳隆

秃发氏南凉国

烈祖武王 讳乌弧

康王 讳利鹿弧

景王 讳溽檀

沮渠氏北凉国

建康公 段姓讳业

太祖武宣王 讳蒙逊

哀王 讳牧犍

慕容氏南燕国

世宗献武皇帝 讳德

皇帝 讳纳(追封)

北海王 讳超

李氏西凉国

景王 讳弇(追封)

简王 讳昶(追封)

太祖武昭王 讳暠

赫连氏夏国

皇帝 刘姓讳训儿(追封)

皇帝 刘姓讳武(追封)

皇帝 刘姓讳豹子(追封)

太祖桓皇帝 刘姓讳卫辰(追封)

世祖武烈皇帝 讳勃勃

秦王 讳昌

平原王 讳定

冯氏北燕国

惠懿皇帝 高姓讳云

皇帝 讳和(追封)

皇帝 讳安(追封)

太祖文成皇帝 讳跋

昭成皇帝 讳弘

刘氏宋国

孝穆皇帝 讳翘(追封)

高祖武皇帝 讳裕

太祖文皇帝 讳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骏

太宗明皇帝 讳彧

皇帝 讳凖

萧氏齐国

皇帝 讳承之(追封)

太祖高皇帝 讳道成

世祖武皇帝 讳赜

世宗文皇帝 讳长懋(追封)

郁林王 讳昭业

海陵王 讳昭文

皇帝 讳道生(追封)

高宗明皇帝 讳鸾

东昏侯 讳宝卷

皇帝 讳宝融

萧氏梁国

太祖文皇帝 讳顺之(追封)

高祖武皇帝 讳衍

临贺王 讳正德

太宗简文皇帝 讳纲

高宗昭明皇帝 讳统

豫章王 讳栋

武陵王 讳纪

世祖孝元皇帝 讳绎

皇帝 讳渊明

皇帝 讳方智

永嘉王 讳庄

萧氏后梁国

高宗昭明皇帝 讳统(追封)

中宗宣皇帝 讳詧

世宗孝明皇帝 讳岿

皇帝 讳欢

孝靖皇帝 讳琮

陈氏陈国

太祖景皇帝 讳文赞(追封)

高祖武皇帝 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蒨

临海王 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讳顼

元氏北魏国

皇帝 拓跋姓讳贷(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观(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毛(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楼(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越(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推寅(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利(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俟(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肆(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机(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盖(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侩(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邻(追封)

圣武皇帝 拓跋姓讳诘汾(追封)

始祖神元皇帝 拓跋姓讳力微(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沙漠汗(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悉鹿(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绰(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弗(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禄官(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猗卢(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猗迤(追封)

太祖平文皇帝 拓跋姓讳郁律(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贺傉(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纥那(追封)

皇帝 拓跋姓讳翳槐(追封)

高祖昭成皇帝 拓跋姓讳什翼犍

献明皇帝 拓跋姓讳寔君(追封)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姓讳珪

太宗明元皇帝 拓跋姓讳嗣

世祖太武皇帝 拓跋姓讳焘

南安隐王 拓跋姓讳余

恭宗景穆皇帝 拓跋姓讳晃(追封)

高宗文成皇帝 拓跋姓讳浚

显祖献文皇帝 拓跋姓讳弘

高祖孝文皇帝 讳宏

世宗宣武皇帝 讳恪

肃宗孝明皇帝 讳诩

临洮王 讳钊

肃祖文穆皇帝 讳勰(追封)

孝宣皇帝 讳劭(追封)

敬宗孝庄皇帝 讳子攸

皇帝 讳晔

节闵皇帝 讳恭

安定王 讳朗

武穆皇帝 讳怀(追封)

孝武皇帝 讳修

元氏东魏国

孝静皇帝 讳善见

高氏北齐国

文穆皇帝 讳树(追封)

高祖神武皇帝 讳欢(追封)

世宗文襄皇帝 讳澄(追封)

显祖文宣皇帝 讳洋

肃宗孝昭皇帝 讳演

世祖武成皇帝 讳湛

安德王 讳延宗

范阳王 讳绍义

元氏西魏国

文景皇帝 讳愉(追封)

皇帝 讳宝炬

皇帝 讳廓

宇文氏北周国

皇帝 讳肱(追封)

太祖文皇帝 讳泰(追封)

孝闵皇帝 讳觉

世宗明皇帝 讳毓

高祖武皇帝 讳邕

皇帝 讳赟

皇帝 讳阐

杨氏隋朝

太原府君 讳惠瑕(追封)

康王 讳烈(追封)

献王 讳祯(追封)

太祖武元皇帝 讳忠(追封)

高祖文皇帝 讳坚

世祖炀皇帝 讳广

世宗孝成皇帝 讳昭(追封)

皇帝 讳侑

秦王 讳浩

越王 讳侗

齐王 讳政道

李氏唐朝

献祖宣皇帝 讳熙(追封)

懿祖光皇帝 讳天赐(追封)

太祖景皇帝 讳虎(追封)

世祖元皇帝 讳昺(追封)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治

义宗孝敬皇帝 讳弘(追封)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旦

皇帝 讳重茂

皇帝 讳宪(追封)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隆基

奉天皇帝 讳琮(追封)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亨

承天皇帝 讳倓(追封)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讳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恒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 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讳忱

懿宗睿文昭圣恭惠皇帝 讳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晔

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 讳柷

武氏周朝

始祖文皇帝 姬姓讳昌(追封)

睿祖康皇帝 姬姓讳武(追封)

严祖成皇帝 讳克(追封)

肃祖章敬皇帝 讳居常(追封)

烈祖浑元昭安皇帝 讳俭(追封)

显祖立极文穆皇帝 讳华(追封)

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 讳士彟(追封)

则天大圣皇帝 讳曌

朱氏后梁朝

肃祖宣元皇帝 讳黯(追封)

敬祖光献皇帝 讳茂琳(追封)

宪祖昭武皇帝 讳信(追封)

烈祖文穆皇帝 讳诚(追封)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 讳温

郢王 讳友珪

李氏后唐朝

懿祖昭烈皇帝 姓朱邪讳执宜(追封)

献祖文景皇帝 姓朱邪讳国昌(追封)

太祖武皇帝 讳克用(追封)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 讳存勖

惠祖孝恭皇帝 讳聿(追封)

毅祖孝质皇帝 讳敖(追封)

烈祖孝靖皇帝 讳琰(追封) 

德祖孝成皇帝 讳霓(追封)

明宗至德和武钦孝皇帝 讳亶

皇帝 讳从厚

石氏后晋朝

靖祖孝安皇帝 讳璟(追封)

肃祖孝简皇帝 讳彬(追封)

睿祖孝平皇帝 讳翌(追封)

宪祖孝元皇帝 讳绍雍(追封)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讳敬瑭

皇帝 讳重贵

刘氏后汉朝

文祖明元皇帝 讳湍(追封)

德祖恭僖皇帝 讳昂(追封)

翼祖昭献皇帝 讳僎(追封)

显祖章圣皇帝 讳琠(追封)

高祖睿文章武昭肃孝皇帝 讳知远

皇帝 讳承佑

柴氏后周朝

信祖睿和皇帝 郭姓讳璟(追封)

僖祖明宪皇帝 郭姓讳谌(追封)

义祖翼顺皇帝 郭姓讳蕴(追封)

庆祖章肃皇帝 郭姓讳简(追封)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姓讳威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 讳荣

皇帝 讳宗训

杨氏吴国

太祖武皇帝 讳行密

烈宗景皇帝 讳渥

高祖宣皇帝 讳隆演

皇帝 讳溥

王氏前蜀国

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 讳建

后主圣德明孝皇帝 讳衍

马氏楚国

文肃王 讳筠(追封)

庄穆王 讳正(追封)

景庄王 讳元丰(追封)

武穆王 讳殷

衡阳王 讳希声

文昭王 讳希范

恭孝王 讳希萼

钱氏吴越国

太祖武肃王 讳鏐

世宗文穆王 讳元瓘

成宗忠献王 讳弘佐

忠逊王 讳弘徖

忠懿王 讳弘俶

王氏闽国

太祖昭武孝皇帝 讳审知

太宗惠皇帝 讳延钧

康宗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 讳昶

景宗睿文广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 讳曦

福恭懿王 讳延政

刘氏南汉国

太祖文皇帝 讳安仁(追封)

代祖圣武皇帝 讳谦(追封)

烈宗襄皇帝 讳隐

高祖天皇大帝 讳龑

皇帝 讳玢

中宗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讳晟

高氏荆南国

武信王 讳季兴

文献王 讳从海

贞懿王 讳保融

孟氏后蜀国

高祖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 讳知祥

后主睿文英武仁圣明孝皇帝 讳昶

李氏南唐国

定宗孝靖皇帝 讳恪(追封)

成宗孝平皇帝 讳超(追封)

惠宗孝安皇帝 讳志(追封)

庆宗孝德皇帝 讳荣(追封)

义祖忠武皇帝 徐姓讳温(追封)

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讳升

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讳璟

刘氏北汉国

世祖神武皇帝 讳旻

睿宗孝和皇帝 讳钧

英武皇帝 讳继元

赵氏宋朝

僖祖文献皇帝 讳脁(追封)

顺祖惠元皇帝 讳珽(追封)

翼祖简恭皇帝 讳敬(追封)

宣祖昭武皇帝 讳弘殷(追封)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讳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昚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禥

恭宗懿圣皇帝 讳显

端宗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讳昰

卫王 讳昺

耶律氏辽国

肃祖昭烈皇帝 讳耨里思(追封)

懿祖庄敬皇帝 讳萨剌德(追封)

玄祖简献皇帝 讳匀德实(追封)

德祖宣简皇帝 讳撒剌的(追封)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讳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义宗文献钦文皇帝 讳图欲(追封)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顺宗大孝顺圣皇帝 讳浚(追封)

天祚皇帝 讳延禧

宣宗孝章皇帝 讳淳

梁王 讳雅里

兴宗 讳术烈

嗣元皇帝 (追封)

德宗天佑武烈皇帝 讳大石

仁宗 讳夷烈

李氏西夏

太祖神武皇帝 讳继迁(追封)

太宗光圣皇帝 讳德明(追封)

景宗武烈皇帝 讳元昊

毅宗昭英皇帝 讳谅祚

惠宗康靖皇帝 讳秉常

崇宗圣文皇帝 讳乾顺

仁宗圣德皇帝 讳仁孝

桓宗昭简皇帝 讳纯佑

襄宗敬穆皇帝 讳安全

神宗英文皇帝 讳遵顼

献宗 讳德旺

完颜氏金国

始祖懿宪景元皇帝 讳函普(追封)

渊穆玄德皇帝 讳乌鲁(追封)

和靖庆安皇帝 讳跋海(追封)

宪祖纯烈定昭皇帝 讳绥可(追封)

昭祖武惠成襄皇帝 讳石鲁(追封)

景祖英烈惠桓皇帝 讳乌古乃(追封)

世祖神武圣肃皇帝 讳劾里钵(追封)

肃宗明睿穆宪皇帝 讳颇剌漱(追封)

穆宗章顺孝平皇帝 讳盈歌(追封)

康宗献敏恭简皇帝 讳乌雅束(追封)

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讳阿骨打

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讳晟

徽宗景宣皇帝 讳宗峻(追封)

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 讳亶

德宗宪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皇帝 讳宗干(追封)

海陵炀王 讳亮

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 讳宗尧(追封)

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讳雍

显宗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讳允恭(追封)

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 讳璟

卫绍王 讳永济

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讳珣

哀宗 讳守绪

孛儿只斤氏元朝

熙祖毅玄皇帝 讳孛瑞察儿

宣祖功哲皇帝 讳合不勒

烈祖神元皇帝 讳也速该(追封)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讳铁木真

睿宗景襄皇帝 讳拖雷

太宗英文皇帝 讳窝阔台

定宗简平皇帝 讳贵由

宪宗桓肃皇帝 讳蒙哥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讳忽必烈

裕宗文惠明孝皇帝 讳真金(追封)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讳铁穆耳

顺宗昭圣衍孝皇帝 讳答剌麻八剌(追封)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讳海山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 讳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 讳硕德八剌

显宗光圣仁孝皇帝 讳甘麻剌(追封)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 讳图帖睦尔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 讳和世剌

宁宗冲圣嗣孝皇帝 讳懿璘质班

惠宗顺皇帝 讳妥懽帖睦尔

昭宗和孝皇帝 讳爱猷识理达腊

益宗宁孝皇帝 讳脱古思帖木儿

徐氏天完国

世宗应天启运献武皇帝 讳寿辉

明氏夏国

太祖钦文昭武皇帝 讳玉珍

归义侯 讳升

朱氏明朝

德祖元皇帝 讳百六(追封)

懿祖恒皇帝 讳四九(追封)

熙祖裕皇帝 讳初一(追封)

仁祖淳皇帝 讳世珍(追封)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讳元璋 

兴宗孝康皇帝 讳标(追封)

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讳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祁镇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讳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佑樘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厚照 

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检敬文献皇帝 讳佑杬(追封)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翊钧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讳常洛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由校 

毅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讳由检 

皇帝 讳慈烺(追封)

贞纯肃哲圣敬仁毅孝皇帝 讳常洵(追封)

安宗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讳由崧 

皇帝 讳硕潢(追封)

皇帝 讳器墭(追封)

绍宗襄皇帝 讳聿键 

礼宗端皇帝 讳常瀛(追封)

昭宗匡皇帝 讳由榔 

唐王 讳聿??

鲁王 讳以海

韩王 讳本铉

淮王 讳常清

张氏西国

太祖高皇帝 讳献忠

爱新觉罗氏清朝

肇祖原皇帝 讳孟特穆(追封)

兴祖直皇帝 讳福满(追封)

景祖翼皇帝 讳觉昌安(追封)

显祖宣皇帝 讳塔克世(追封)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讳努尔哈赤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讳皇太极

成宗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讳多尔衮(追封)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讳福临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简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讳玄烨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讳胤禛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讳弘历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讳颙琰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旻宁

文宗协天翔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讳奕詝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讳载淳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讳载湉

宪宗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 讳溥仪

中国历代皇帝大全http://cn.luhui.net/chinese-emperors/

来源: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大全http://cn.luhui.net/chinese-emperors/

中国历代帝王之最

历代王朝中,帝王最多的是商朝,自汤至纣,共历30帝。

历代帝王中,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亡。(汉朝皇帝列表

历代帝王中,即位时年龄最大的是武则天,时年已67岁,其次是南朝宋武帝刘裕,时年已65岁。

历代帝王中,在位最长的是清朝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占位61年。(清朝皇帝列表

历代帝王中,在位最短促的是金朝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日。历代王朝中,帝王结局最惨的是十六国时期的西燕、南朝的梁、隋朝。西燕的7个帝王、梁朝的8个帝王,隋朝的5个帝王,全部被杀,无一善终。

历代王朝中,帝王结局最幸运的要算南朝的陈朝,5个帝王全部病死,无一横死。

历代帝王中,经历最奇特的是南宋的恭帝,他幼时在临安为南宋的帝王,青年被元军俘往大都(今北京),降为元朝的臣子,又被迁居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中老年被遣入西藏为僧,成为佛门高僧和翻译家,最后因文字狱被冤杀。(宋朝皇帝列表

历代帝王中,结局最荒唐的是东晋武帝司马曜,因酒后一句戏言,为爱妃命婢女将他闷死。

历代帝王中,对文艺最有贡献的是唐明皇(玄宗)李隆基,他对戏剧、歌舞、音乐都深有研究,创建过戏剧活动中心——梨园,被历来的戏曲艺人尊为梨园祖师。(唐朝皇帝列表

历代帝王中,最能赋诗的是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他赋诗甚多,后人收编成《魏文帝集》,其诗语言通俗,描写细致。

历代帝王中,最有文采,善于作文填词的是南唐后主李煜。他的词多以白描手法和贴切的比喻,前朝之作多写宫廷靡华生活,后期之作多反映亡国之君的衰痛,留传至今有《南唐二主词》。

历代帝王中,最精于书画的是宋徽宗赵佶,他的书法自成一派,称瘦金书,绘画擅长花鸟,作品流传至今。(宋朝皇帝列表

历代帝王中,最善于木工的是明熹宗朱由校,他曾制成一座乾清宫的模型和蹴圆堂模型五间,都小巧玲珑。(明朝皇帝列表

历代帝王中,最爱旅游的是西周穆王,据出土的《穆天子传》记载他最远西游到大旷原(今中亚细亚的吉尔吉斯草原)。

历代帝王中,最荒唐的是西汉昌邑王刘贺,此君在位27天,却干了1127荒唐事,被大臣霍光所废。(汉朝皇帝列表

历代帝王中,最热衷于科学的皇帝是新朝王莽,他曾命医生进行过最早的人体解剖,也间支持过最早的飞行实验,他还是最早的人工食品的研究者,进行过人造乳酷的实验。

历代帝王中,最好色的当数后梁朱温,他酷爱女色,淫乱如禽兽,连儿媳们都不放过。

历代帝王中,最无耻的是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能当皇帝,竟称比自己小11岁的契丹耶律德光为父,并将国家屏障燕云十六州于契丹。

历代帝王中,最懒惰的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此君在位48年间,竟有28年不上朝听政。(明朝皇帝列表

历代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她于公元690年改国号为周,称圣神皇帝,为帝16年。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寿命最长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平均每帝享年54岁。

历代王朝中,帝王最少的是王莽的新朝、北朝的东魏,均仅历1帝。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寿命最短的,是北朝时的北周,平均每帝仅享年22岁。

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

历代王朝中,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均仅一年多。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数最长的是清朝,自公元1644年统治全中国至公元1911年灭亡,历267年,传10帝,平均每帝在位近27年。(清朝皇帝列表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数最短促的是北辽,自公元1122年3月立国至公元1123年灭亡,仅历19个月,传4帝,平均每帝在位不足5个月。

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

来源:中国历代帝王之最http://cn.luhui.net/chinese-emperors/

中国皇帝的“十大”

什么是昏君?简单的来说就是不称职的君主。然而什么叫做不称职呢?传统的观念认为,如果一个君王不务正业,整天吃喝玩乐,声色犬马就是昏君。如果从这个定义出发,中国历史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君主都可以称得上昏君。但是如崇祯,赵构这类“有为”的皇帝倒反而不是昏君了。

中国十大昏君

1、秦二世——胡亥

胡亥少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任由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时年二十四岁。

2、汉元帝——刘奭

刘奭多才多艺,能写一手漂亮的篆书,至于弹琴鼓瑟、吹箫度曲、辨音协律等等,无不穷极其妙,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他太过拘谨,优柔寡断,信用宦官弘恭、石显等,统治期间,自然灾害不断,社会危机日深,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3、汉成帝——刘骜

刘骜沉湎于酒色,登基之后更肆无忌惮。汉成帝有一个男宠张放,史书上记载他“少年殊丽,性开敏”。汉成帝对他十分宠爱,平日里“与上卧起,宠爱殊绝”,还将张放提拔成中郎将,刘骜荒于酒色,外戚擅政,大政几乎全部为太后一族王氏掌握,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

4、汉安帝——刘祜

刘祜当皇帝,但实际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邓太后去世后,宦官集团又一次得势。贪污受贿,随便出入宫廷,干预政事,无恶不作。边疆也战事不断,国内也灾害连年,人心浮动。这场战争长达11年之久,耗费巨大,使东汉元气大伤。

5、晋惠帝——司马衷

晋惠帝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儿子,司马昭的孙子。这个人智商很低,比刘备的儿子阿斗还要低的多,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傻子皇帝。他当皇帝的时候已经30岁了,但是 很多常识性的问题,他都不知道,所以他说话经常颠三倒四,让人啼笑皆非。

晋惠帝最出名两个典故是:“蛤蟆是否官家”的和“何不食肉糜”。出自《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司马衷曾经在华林园里游玩,听到蛤蟆咕呱咕呱的叫声,就对侍从们说:“这叫唤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侍从们说:“这叫唤的东西在官家地就是官家的,在私人地就是私人的。”到了天下灾荒的年岁,百姓饿死,司马衷竟然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他的昏聩痴顽都是这种样子的。

“何不食肉糜?这句话流传开以后,有很多人嘲笑晋惠帝,说他是个白痴二货。然而他至少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没有说“关我屁事?”他是真心真意的在关心自己的百姓。他有颗想解决问题的心,只是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历史上真正的晋惠帝,是个善良的人,他曾经做过一件事,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他被皇太弟追杀,一路狂奔逃命,身上中了三箭。百官都各自奔跑,只有侍中嵇绍扶着皇帝。当追兵追上两人时,晋惠帝苦苦哀求,说:“这是忠臣,不要杀他!”。在自己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他想到的是救下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恩人。

但追兵还是当着他的面杀了嵇绍,血溅了晋惠帝一身。事后追兵要给他换衣服,他吩咐别人这样一句话。他说,这件衣服上有嵇绍的血,不要洗去。他要留着这件衣服。 即便嵇绍死去,晋惠帝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恩人。

可以看出,惠帝是有感情的,而且有判断力,这和白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中国历史上,这样记得别人情义的,别说是皇帝,就是一个普通人,也是少有的。而惠帝的“惠”,也代表也爱民、仁慈的意思。只是他太不适合做皇帝了……

6、北齐武成帝——高湛

高湛在位期间,宠信奸佞宵小,淫乱于朝廷之上,并肆意诛杀宗室以及大臣。杀害兄弟,虐杀侄子,逼奸皇嫂,一时间,朝政混乱,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北齐国势因此转衰。

7、北齐后主——高纬

高纬是南北朝有名的昏君。荒淫无道,导致北齐军队衰弱,政治腐败,尤其最大致命伤是诛杀名将高长恭、斛律光,这使得北齐失去得以抗击北周侵略的有能将领,北周来攻,齐军大败。

8、陈后主——陈叔宝

陈叔宝执政共八年,在位期间不理朝政,耽于女色,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他的《玉树后庭花》成了史上最著名的亡国之音。陈朝亡国时,他连投降的勇气都没有,和张丽华、孔贵嫔躲在井里,害得那口井也有了“胭脂井”的诨名。

9、唐肃宗——李亨

李亨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安史之乱期间,发动兵变登基即位,即位后收复长安、洛阳两京,给唐朝人民带来希望,这值得赞扬。但是在位期间宠幸李辅国、程元振等宦官,为以后唐朝的宦官专权留下可怕的祸根。其最著名的“马嵬兵变”,逼杀杨贵妃。

10、宋徽宗——赵佶

赵佶重用的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政治形势一落千丈。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搜集奇花异石运到汴京修建园林宫殿。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

宋徽宗在艺术上的造诣非常高。宋徽宗对绘画的爱好十分真挚,他利用皇权推动绘画,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他还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颇有成就的艺术型皇帝

中国十大最窝囊皇帝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历史悠远,不缺笑谈。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传承着诸多的文化记载和典故传说。帝王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在常人眼中,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宫妃嫔成千上万,恣意玩弄;朝中大臣黎民百姓,尽在掌控。他们是生在帝宫,享尽天下荣华富贵;他们是活的滋润,死的也是风华荣耀。一代伟人毛泽东说得好:对待一切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光芒之中,未免有着污点。纵览几千年帝王史,我们发现有的帝王虽贵为九五之尊,有的却在诸多窝囊和烦恼中痛苦煎熬,或以一种窝囊的方式而离开人世,或因未能察觉的窝囊事而被后人遗笑千年。

No.10 北齐成武帝:皇后劈腿终成妓女的窝囊皇帝

历朝帝王,被戴绿帽子的屡见不鲜。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因暴政、凶狠、淫乱而素有“禽兽王朝”之称,当仁不让第一个闪亮登场。北齐武帝高湛,北齐第四位皇帝,模仿父兄利用卑劣手段攫取皇位,但因沉湎美色、不思国事,在位不到4年即传位于9岁太子高纬(即北齐后主),自任太上皇,终因酒色过度而死,年仅31岁。在高湛继承帝位,他老婆胡氏册立为皇后。但是,高湛大玩双性恋,一方面与亲信和士开、侄子高孝瑜等同性玩伴四通,另一方面又逼奸嫂嫂李祖娥(文宣帝高洋的皇后)而常宿昭信宫。得不到宠爱而又不耐宫闱寂寞的胡皇后,也很快与和士开勾搭成奸。然而高湛获悉后,非但没有责怪她,还命和士开给予开教,给他们创造调情作乐的机会。高湛死后,时已升任太后的胡氏,与和士开的奸情更为公开化,并一度共同把持朝政大权。和士开被高俨杀死后,胡太后又拉来一批和尚淫乐。北齐为北周所灭,而胡太后未被俘虏而被赶出了皇宫,竟然拉上儿媳穆黄花(即高纬的皇后),一起做起了妓女,利用“前朝太后”的金字招牌而生意异常兴隆。

高湛入榜的原因不在于他生前甘心接受老婆给戴的绿帽子,而是因为胡氏终入娼门而成的历史奇谈。

No.9 晋惠帝司马衷:被皇后与诸王当成玩物的窝囊皇帝

两晋王朝的实际创建者是司马懿,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竟然将皇位传给了痴呆儿子司马衷,即晋惠帝。此后不久,中国在经历短暂大一统后,因“五胡乱华”而进入了长达300余年的混乱与分裂局面,乐奀认为其罪魁祸首乃是司马炎本人,他不仅选择了“傻儿子”当皇帝,还为他选了一个“貌丑而性妒”的儿媳,成就帝王后宫史上独一无二的“丑妻呆夫”。“傻瓜皇帝”即位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但杨骏不久就被“丑皇后”所杀害。而这位“丑皇后”却是不守妇道,大肆淫乱后宫,操纵朝中大权,从而导致“八王之乱。先是司马衷的叔祖、司马懿之子赵王司马伦篡夺了帝位,并以惠帝司马衷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淫荡不堪的“丑皇后”贾南风命丧赵王手下。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司马伦,群臣共谋杀司马伦党羽,迎惠帝复位。司马衷就这样由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最后由东海王司马越迎归洛阳,不久被毒死。

两晋王朝前后总共历时150余年,但自司马衷开始的历任皇帝,个个窝囊而导致实权旁落,实属罕见。

No.8 成幽公李期:因被废而上吊自杀的窝囊皇帝

我们都知道明朝崇祯皇帝乃上吊死的,但他绝非是史上第一位上吊自杀的皇帝,因为早他千年之前就有先例。成幽公李期是西晋末年十六国之一的成汉王朝建立者成武帝李雄的第四子。李雄死后,并没有按照立储原则将皇位传给亲生儿子,而是给了侄子李班,导致诸子不服而发动政变。在合计杀死李班后,作为主谋的李越却把皇位让给了四弟李期,因为李期在李雄生前得到高看并在皇后身边长大。但白捡了个皇帝当的李期,称帝后却是“骄虐日甚,多所诛杀”。四年后,成国三朝元老、享有“贤相”盛名的汉王李寿率领万骑兵马占领成都,李越、景骞等人被诛杀,李期被废为邛都县公,幽禁别宫。李期叹息说:“天下主乃为小县公,不如死!”,后自缢而死,谥号幽公。李寿即帝位,改国号为汉,即成汉昭文皇帝

李期从皇帝跌为县公,从人主沦为囚徒,身遭幽禁,心遭打击,自觉窝囊,无颜苟活,在发出这一番无奈的感叹后不久,便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个被废后选择自杀的皇帝

No.7 吴越世宗钱元瓘:因都城大火惊骇而死的窝囊皇帝

吴越国是唐宋之间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乃由唐末镇海节度使钱镠建立。当今诸多的钱姓知名人物均是他的后裔,比如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并称“三钱”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以及大文学家钱钟书、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等,在浙江、上海、江苏三地的钱姓大部归宗与他。还是回归本文主题吧!吴越世宗钱元瓘(原名:钱传瓘)是钱镠之子,吴越国地任帝王。话说唐昭宗年间,宁国节度使田頵攻击钱镠,将回师时,要求钱镠以一子为质,并将女儿嫁其子。钱镠诸子皆不愿去,只有钱传瓘自愿前往,钱镠因之称奇。后来田頵败死,钱传瓘得以复归杭州。等到长大成人后,钱传瓘率吴越军争战各地,颇有战功,因此钱镠欲立储,诸兄皆相让。吴越太祖钱镠去世后,钱传瓘继立,改名钱元瓘。天福六年(941年),吴越王宫失火,宫室府库几乎完全被烧毁,钱元瓘逃到何处,火即蔓延何处,受此惊吓钱元瓘因而发疯,不久去世。

No.6 晋孝武帝司马曜:被宫女拿被子捂死的窝囊皇帝

晋孝武帝司马曜,东晋的第九个皇帝,也是东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称帝的24年里,晋王朝多少出现了一些振兴之象,还曾经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淝水之战”。就是这么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死法也够搞笑离奇的啦。

司马曜与众多皇帝爷们一样,是个嗜酒如命的主儿。一天,司马曜在宫内清暑殿中与宠爱的张贵人一起饮酒,灌多了黄汤的司马曜,居然和张贵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吵了半天,而且是二人对骂,颇似现代版夫妻吵架。女人吵起架来自然占优势,皇帝骂不过她,急了,撂下一句话:“你不要以为我宠着你就上天了,我后宫这么多女人,哪天我就废了你找个更年轻漂亮的!”然后回宫睡觉去了。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张贵人越琢磨越不是味儿,是啊,自己年近30,年华渐逝,青春不再,搞不好哪天皇帝老儿就把自己给踹了。正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张贵人一不做二不休,找了几个宫女,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睡梦中的司马皇帝给活活捂死了。可怜无辜的司马皇帝,只因酒后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丢掉了几辈子才修来的一条皇帝性命,成为千古奇谈。看到这里,看官们是否不禁为千年之后明朝嘉靖皇帝没被宫女勒死而感到万幸呢?

No.5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皇后红杏出墙而被气死的窝囊皇帝

说句公道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在主政方面一点都不窝囊!因为他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常年操劳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场之上,十几年如一日。然而他的皇后在宫里偷偷和一个宦官高菩萨有了奸情,宫里好多人都知道,但是唯独瞒着孝文帝。直到有一天,一位公主被皇后硬逼着出嫁,她不甘心,跑去向孝文帝说了一切。作为“九五之尊”的孝文帝居然戴了多年绿帽子而不自知,打击太大,立马病倒了,不久后就去世了。因为这个被“气死”,够窝囊的吧。

No.4 唐中宗李显:在强悍女人堆中挣扎的窝囊皇帝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很“牛气”的皇帝,他的父亲是皇帝,母亲也是皇帝,儿子还当过皇帝,而且他的兄弟、侄儿也当皇帝。这位牛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唐中宗堪称是史上最窝囊的皇帝之一,首先是由于母亲武则天专政、篡权而几度废立,更难堪的是韦皇后给了他一顶大大的“绿帽子”。

唐中宗李显前后两次当皇帝,总共在位时间五年多一点。第一次在父亲高宗李治去世后继位,但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母后赶下台且遭流放。第二次是在武则天病重即将归天之时,被群臣扶持下复位。复位后,由于唐中宗昏昧儒弱,助长了韦皇后活跃干预朝政,用心塌地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宝贝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也一心想当“皇太女”进而实现女皇梦。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唐中宗活在母亲、老婆、女儿这三个强悍泼辣女人中间,个中命运自有定论。景龙四年(710年)中宗被老婆、女儿合计毒死,韦后临朝称制。

曾经的一对患难夫妻,因为唐中宗的无能,导致老婆韦后猖狂淫乱后宫,送给自己一顶顶“绿帽子”,竟无言以对。韦后实在是有恃无恐,先与武则天侄子武三思私通,后相中三个年轻帅哥(宗楚客、马秦客、崔湜),下至宫中的御医和厨子,甚至连自己女儿的老公都不放过,便让他们做幕宾,追随左右而不离。而唐中宗是视而不见,甚至亲自安排韦后与武三思幽会,或干脆与他们一起嬉戏调笑。而安乐公主更是把大唐后宫纵情淫乐之风推向了新的境界,欲望才女上官婉儿也和武三思傍上一腿!所谓的“烂汉脏唐”,到了武则天后时代,在这帮女人们的主导下被推向了又一个顶峰。万幸的是在李显死后没多久,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

No.3 晋景公姬獳:因上厕所掉粪坑溺死的窝囊君主

晋景公姬獳,我国春秋时期诸侯之一晋国的一位君主,晋成公的儿子。他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故事中晋国的君主。对于他的死法,史书《左传·成公十年》只有寥寥几个字就交待了:“食毕,涨,如厕,陷而卒。”具体大概过程是这样的:公元前582年的六月丙午日时,已有病况的景公正为神巫说他吃不到新麦而来气,就命令甸地方上的人献上新麦,吩咐膳夫煮好麦粥,并立刻召神巫入宫,指着麦粥对巫人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不是新麦吗?”马上喝令左右推出斩首,巫人死,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顿觉腹部膨胀要大便,急急起身上厕,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陷于粪池中而死。不过现在想来,神巫的话真够灵验的!

这恐怕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死于上厕所掉粪坑而亡的帝王。不过从中也不难发现:当时王宫内的厕所条件也够差劲的呀,还有那些宫女太监侍卫们对君王的服务与防保意识也不够强的哟!!

No.2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被权臣当众指责谋反的窝囊皇帝

在中国封建帝王史中,独裁皇帝有之,傀儡皇帝也有之。在历代傀儡皇帝中,被人挟持的有之,被人废黜的有之,被人幽禁的有之,被人砍头的有之;但是,被人当众警告,当众臭骂,当众殴打,甚至被人当众指责“谋反”的,恐怕也只有东魏的孝静帝元善见了。

孝静帝元善见,是上面提及的大名鼎鼎的、被皇后红杏出墙而被活活气死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的孙子。北魏末年,朝中大权被原属朱尔荣的两位部将高欢(即前面提到的北齐成武帝高湛的父亲)和宇文泰所把持,并因高氏与宇文氏两大集团争权,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于是逃离洛阳,投奔了驻守长安的宇文泰。元修走后,高欢任命元善见的父亲、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全权处理国家政务。但元亶刚愎自用,惟我独尊,不把高欢放在眼里,还未即位就被赶下台,另立其世子元善见为帝。自此,北魏同时出现了元善见和元修两位皇帝,从而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分别被取代成为北齐、北周两个对立国。

东魏初期,时局动荡,烽烟四起。年轻的孝静帝所无力应付,一切惟高欢之命是从。不久,东魏迁都邺城。时有童谣一首:“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青雀,暗指孝静帝;鹦鹉,暗指高欢。话说高欢去世后,高澄(即高湛的长兄)承袭父职,继续把持着东魏朝政。年少气盛、意欲篡位的高澄,委派心腹监视静孝帝的一举一动,还对他怒吼:“朕,朕,狗脚朕!”静孝帝忍无可忍,与元瑾、刘思逸、荀济等人密谋讨伐高澄,在皇宫日夜挖掘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有点像抗战时的地道战术啊!),组织天下兵马。但遗憾的是,当地道挖到城门附近时,被守门军官听到地下响声。高澄带兵入宫,逼问孝静帝:“陛下为什么要谋反?”并示意左右捕杀身边的妃嫔。孝静帝对此义正词严地说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臣子反叛君王,没听说君王反叛臣子。你自己要谋反,又何必指责我呢!杀了你,社稷就会安定!不杀,国家就会灭亡。我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何况是嫔妃!想弑君叛逆,看你的时间!”

事变三天后,就在高澄准备杀死孝静帝并准备篡位登基的当儿,高澄却被厨师兰京刺死。得知高澄被杀,孝静帝高兴的对左右说:“高澄之死真是天意,是朕该掌权的时候了。”然而,他的话音刚落,高澄的弟弟高洋就杀了出来。不出半年,孝静帝被逼禅位,后被高洋派人毒死。正如静孝帝自己生前所言:哪有君王反叛臣子的,因此这一典故列在排行榜次席也名至实归。

No.1 秦庄襄王子楚:将属下私生子误作亲子并传位之的窝囊国君

古代帝王史上,由于后宫淫乱,被戴绿帽子的帝王不少见;由于各种原因,不传位于亲子,而传位于他人的有之(如上面提到的成汉武帝李雄传位与侄子,五代后周皇帝因无子嗣传位于内侄柴荣等)。然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别人的私生子当成亲儿子养,且死后传位于他的帝王,惟有秦庄襄王子楚,即“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父亲”。

话说当年,庶出的秦庄襄王子楚尚在赵国作人质的时候,在商人吕不韦和子楚父亲安国君(即秦孝文王)宠妃华阳夫人等的联合造势下,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吕不韦选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一起同居,直到她怀了孕。子楚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即赵姬。七个月后,赵姬生下一个儿子,即为赢政。后来,子楚登上秦国王位,立赵姬为后,赢政为太子。吕不韦当上了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子楚不久去世,13岁的赢政继位。由于新王年幼,赵姬为太后听政,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赵姬与吕不韦旧情复燃,后来吕不韦怕奸情败露招祸,把醪毒送进王宫,以宦官的身份作掩护,与赵姬私通还生下两个私生子,秦庄襄王的绿帽子大如斗篷啊!

当然,吕不韦的贡献还是大大的有了。他的亲生儿子嬴政承继他那商人独有的奸诈投机基因,使当时不算最强大的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集权制封建国家。吕不韦执政时,还命食客编著旷世名作--《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吕不韦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嬴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因为嬴政实乃吕不韦的私生子,嬴政生前未必知晓,而秦庄襄王被蒙骗进了坟地,惟有吕不韦和赵姬心里明了,这一奇闻就当仁不让排行榜首喽。

中国十大杀兄弑父夺王位的皇帝

一、秦二世胡亥

秦二世,也称二世皇帝,姓赵氏,名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太子扶苏的弟弟。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途中时,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谋杀了其兄扶苏后就当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

胡亥杀兄夺嫡,登上皇帝大位,却不问朝政大事,安享后宫之乐,将朝中大小政事都由赵高一人来独断专行。赵高虽然大权在握,但他也害怕朝中大臣联合起来反对他。

为了试验这些大臣对他的真实态度,赵高便精心策划了一起在历史上遗臭万年的“指鹿为马”政治事件。

在公元前207年,即秦二世三年的一次朝会上,赵高派人牵来一只鹿作为礼物献给胡亥,却对胡亥说这是一匹好马。胡亥当然不相信,不禁哑然失笑。

但赵高仍然坚持说这是马,胡亥便问在场的大臣们。大臣们不明白赵高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有的说是鹿,有的说是马,也有的装聋作哑。

事后,赵高便根据大臣们的不同说法区别对待:说是鹿的人一律找借口杀害,说马的人则被当成结党营私的人选。

赵高擅权专政,为所欲为,致使民怨蜂起,天下大乱,秦朝江山危在旦夕。胡亥言谈之中对赵高很是不满。

本来就有篡位之心的赵高干脆先下手为强,让女婿阎乐带领御林军直闯胡亥的行宫,逼迫胡亥自尽身亡,终年仅有二十三岁。

二、昭武皇帝刘聪

刘聪是十六国时期汉赵,后称前赵开创者刘渊的第四子,自幼聪慧好学,通习经史、百家之学,对孙吴兵法尤为精熟。

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太子刘和继位,其弟刘聪遂杀刘和自立,改元光兴,是为汉烈宗,史称昭武皇帝

刘聪在位期间,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一些建树。永嘉五年,刘聪进攻西晋都城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不久又攻破晋阳。建兴四年,即公元316年,刘聪最后攻陷长安,西晋愍帝投降,被迁往平阳,西晋灭亡。

执政后期,刘聪开始沉湎于后宫,无视政事,朝廷有事也是由中常侍王沈等纳奏、贵嫔审决,致使有功之臣不见录用,而好佞小人则数日之间跃居二千石。而当时战争连年不断,对出征将士无钱帛之赏,对后宫侍僮却可赐赏千万。

以至于朝廷内外纲纪败坏。东晋大兴元年,即公元318年,刘聪病死。不久之后爆发的便靳准之变则迅速使汉国政权走向了衰败。

三、宋孝武帝刘骏

刘骏,是南北朝时期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宋文帝北伐失败后被他的大儿子刘劭所杀。但刘劭只当了短暂的三个月皇帝,又被其弟刘骏击败处斩。

刘骏在新亭即位,是为宋孝武帝。不久,将刘劭全家男女妃妾一并诛杀。时人流传这样一句歌谣:“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淫乐生性的刘骏,即位之后,寝宫之内不论尊卑长幼,只要略具二三分姿色,都免不了被刘骏强逼成欢,甚至连自己的生母也不放过。

刘骏的叔父荆州刺史刘义宣四个女儿个个生得花容月貌,刘骏也不管是否近亲竟一起召幸了。刘义宣十分痛恨,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十万反对刘骏。刘骏则派兵把刘义宣和他的十六个儿子全部杀光。

大明八年夏天,三十五岁的刘骏去世。死后,继其位的儿子刘子业曾指着刘骏的画像说:“这家伙太好色,不择尊卑。”于是遣使挖了殷淑妃的坟墓,将尸骨扔在荒野里。

四、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嗣,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儿子。公元409年10月,拓跋珪为其子拓跋绍所杀,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其兄拓跋绍,于同年即位,改年号“永兴”。

太宗泰常八年,即公元423年,拓跋嗣攻打宋国一举获胜,此役称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战争,但拓跋嗣却因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三十二岁。

英年早逝的拓拔嗣,上承开国君主拓拔珪武功,下启太武帝拓拔焘灭北方诸国一统北方,成为历史上一位承先启後的有道君主。

五、隋炀帝杨广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公元581年被封为晋王,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并一心要取代兄长杨勇的太子地位。

太子杨勇由于生活奢侈,渐渐失去隋文帝杨坚的欢心。杨广就伪装生活俭朴,不好声色,得到隋文帝和孤独皇后的青睐。公元600年,在杨广精心设计下,隋文帝废杨勇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

公元604年7月,随文帝病重卧床,杨广带兵包围了皇宫,谋杀了隋文帝。随后又派人假传隋文帝要杨勇自尽的遗诏并将其兄杨勇杀死。杨广夺取皇位,史称隋炀帝。

杨广在位期间,组织大批民工营建了京都洛阳,开凿了大运河。从大业八年,即公元612年开始,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未果,杨玄咸趁机起兵攻洛阳。而此时,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也开始席卷大东南北。大业十四年年三月三日,杨广为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终年五十岁。

六、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立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

但随着李世民的功名日盛,李建成开始排挤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亲信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目的是掌握兵权并趁机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危急时先发制人,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世民便被立为皇太子,从他父亲李渊手里接过实际的皇权。随后不久,唐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

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成就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贞观之治。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5月,久卧病榻的唐太宗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五十二岁。

七、宋太宗赵光义

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驾崩,其弟三十八岁的晋王赵光义登上皇帝大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祖驾崩前夜,曾诏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入宫后,宋太祖屏退左右,与赵光义酌酒对饮。

室外的宫女和太监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

然而到了凌晨,宋太祖却不明不白地驾崩了。得知宋太祖去世,当朝皇后立即命太监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

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来了赵光义,皇后因心有所惧,只好承认赵光义做了皇帝。于是,后世就留下“烛影斧声”杀兄登位的故事。

赵光义晚年随着病情加重,愈发地主张清静无为的治国之道,这一点,从他重用为人稳重、镇静的吕端为相就可见一斑。而至道三年,即公元997的太宗驾崩,则标志着北宋王朝创业时代的结束和守成时代的到来。

八、后梁末帝朱友贞

朱友贞,梁太祖朱全忠的第三个儿子。他的二哥名叫朱友珪,其母原为亳州营妓。唐僖宗光启年间,朱全忠有一次率军经过亳州,召其母陪侍,并且使之怀孕并生下一子,即朱友珪。

乾化二年,即公元912年,趁朱全忠病重,其次子朱友珪率所部政变,诛杀其父并假传遗诏,自登帝位,翌年正月改元凤历。

朱友珪登上帝位之后,虽然大量赏赐将兵以图收买人心,然而很多朝中老将还是颇为不平,而朱友珪本人又荒淫无度,因此人心沸腾。凤历元年,即公元913年,朱全忠四子朱友贞再次发动政变,逼迫朱友珪自死身亡。

朱友贞即位后,改年号贞明,是为后梁末帝,不久又复年号为乾化三年。朱友贞猜忌方镇大臣,内部分裂,国力进一步削弱。

龙德三年,即公元923年10月,后唐将领李嗣源率领大军逼近都城。朱友贞的部下纷纷逃离,连传国玉玺也被部下盗走,朱友贞束手无策,急得日夜哭泣。随后横剑自刎。后梁从此灭亡。

九、齐肃明孝皇帝王延钧

王延钧、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国主王延翰之弟,原任泉州刺史。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即公元926年,王延钧发动政变,谋杀了其兄闽王王延翰。

其后,王延钧被推为闽王。后唐长兴四年,即公元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改名王鏻,又作王璘。史称齐肃明孝皇帝

称帝之后的王延钧,自知国土狭小,土地偏僻,因此谨慎与四邻相处,境内还算安定。王延钧相当宠爱一位名叫陈金凤的嫔妃。

这陈金凤原是其父王审知的婢女,容貌丑陋但十分淫荡,然而因王延钧晚年得病,陈金凤遂与王延钧的部属归守明、李可殷私通,一时惹得千夫所指。

闽国永和元年,即公元935年,陈金凤被册封为皇后。同年,王延钧病重,王延钧之子王继鹏与皇城使李仿欲联手铲除陈皇后的势力,便发动了兵变。

王延钧虽然躲到为他特制的九龙帐下,但也被叛军刺成重伤而痛不欲生,宫女们不忍见其受苦,遂杀死王延钧,陈皇后一党随被铲除。

王继鹏继位后,横征暴敛,并因其个性猜忌因此屡杀宗室。闽国通文四年,即公元939年,闽国再次发生兵变。王继鹏逃亡后为兵变追兵所获,与皇后及诸子一同被杀。

十、南朝汉中宗刘晟

刘晟,南朝汉帝刘玢之弟,原封晋王。南汉帝刘玢即位后骄傲奢侈,不理政事,并且猜忌诸弟。

南汉光天二年,即公元943年,刘弘熙与刘玢饮宴观赏角力表演,刘玢大醉,刘弘熙即命力士抓住刘玢,摧击其前胸毙命。刘弘熙随即继位,并改名刘晟。

谁知刘晟即帝位后也和其兄刘玢一样猜忌诸弟,因此不久后就逐渐杀光其弟,并将他们的儿子杀死,女儿收入后宫。又兴建离宫一千余间,命宫女为女侍中,参与政事,一时间,朝野上下宦官、宫女当道。

乾和六年,即公元948年,刘晟派兵攻南楚,不久南楚内乱。乾和九年,刘晟趁南楚为南唐所灭之际,占有南楚岭南之地。七年后,刘晟驾崩,谥文武光圣明孝皇帝,庙号中宗。其子刘鋹继位。

中国十大开疆扩土的皇帝

古代帝王大多都想名留青史,想要留下一份丰功伟绩来让后人记住自己,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今日中国如此辽阔的土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我们当永远铭记!

第一位:明朝明太祖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第二位:唐朝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衰落下去。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第三位:唐朝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破乙毗射匮可汗,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遣程知节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661年,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 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州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663年,大将刘仁轨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于白江口,破百济;668年,破平壤,灭亡高句丽。此时唐朝版图达到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到中亚的咸海和波斯东北部,北包贝加尔湖。

第四位:唐朝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第五位:隋朝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569年(具体不详)-618年4月11日),隋朝第二位皇帝。589年,20岁的杨广被拜为行军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605年,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强大;608年,隋炀帝派军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第六、七位:东汉汉明帝和汉和帝

永平十六年(73年)至和帝永元六年(94年),班超率特种部队纵横西域,西域50余国均纳质归附,其子班勇继为西域长使,父子两代使西域在东汉朝后对中国中央政府长期处于臣服状态。

第八位:西汉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征服朝鲜,开拓闽越,开拓西南。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了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九位:秦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发动秦灭六国之战。秦国从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 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

第十位:商朝高宗

武丁(不详-公元前1192年),后世称作高宗,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 ,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甘盘,傅说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发动过对土方之战、对鬼方之战、对羌方之战。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后人又称之为武丁大帝。

中国十大“千古一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称始皇帝以后,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这漫长的2132时光里,中国贡献了几百位皇帝,有的雄才伟略、气吞山河‘有的中兴之治、开疆拓土,当然更多的是守成之君,碌碌无为。那么在这422位皇帝中,哪些能被称为千古一帝呢?"千古一帝"指的是那些文功武治都有着非常出色建树的皇帝。其实早在明朝就有人提出这个概念了,李贽就说过秦始皇此人确为千古一帝!但纵横这历史的长河,封建帝制下的华夏两千多年,谁主沉浮?

第一位:秦始皇——赵政

这个是毫无疑问的,连史学大家都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在最早的时期,千古一帝只被用在了秦始皇的身上——为了赞颂他那文武双全的治国之才。就连“皇帝”这个词都是他创立的。而在历代朝代中,那么多皇帝也一直沿用着这个词,可见他的衣钵也得到了后代相承。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国分封制的大小国家,奠定了中原地区的基础版图,秦始皇还南征百越,北北驱匈奴拓地千里,同时最有远见的就是“书同文、车同轨”,这让中华民族有个共同的文化基础,而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被各个朝代所继承,确保不会分裂,可以说正是秦始皇的雄才伟略的远见,才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他的确也是践行封建制度这四个字最为透彻的人,像修建长城、北击匈奴、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一系列丰功伟绩似乎后面的皇帝都无法超越他的成就。秦始皇对内施行中央集权制,行三公九卿,废除分封制,建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对外抗匈奴,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不过嬴政的暴虐形象,世人盛传,焚书坑儒。

第二位:汉景帝——刘启

提到刘启自然就想到“文景之治”,他与文帝的功绩被青史流传,可见当时的社会繁荣程度。这位皇帝不仅将父辈的基业得以壮大,还为其子刘彻打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刘彻成为汉武大帝。那么他是如何勤勉的治理国家的呢?刘启知道要维护自己的皇权,就不能给其他诸侯有可乘之机,遂实行削藩的政策,并很有气魄的将七国之乱平定,这样一来,就消除了内部作乱的威胁。而且他在治理国家时很看重民众,减免赋税,使得百姓能安居乐业的发展生产,自己却以勤俭治理这个国家。

第三位: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在位54年,两大贡献主要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让中华民族有了核心思想和向心力,无论后世朝代如何变化,儒家思想始终被人们所认同,并以其强大的传播力量影响着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等。:2开疆拓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基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征伐匈奴,使国家更加统一;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可见,汉武帝是一位政绩颇丰的皇帝。但是汉武帝连年发动战争,四处征战,使得国力损耗严重,财政赤字大增,只能靠税收来填补亏空,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最后,汉武帝听信谣言,在巫蛊之祸中误杀太子刘据,造成汉武朝最大的冤案。此外,汉武帝还十分迷信,为了长生不老,四处求仙问药,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若不是他最后幡然醒悟,下“罪己诏”,公开认错,他的大汉帝国都有可能不保。

第四位:汉光武帝——刘秀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托古改制,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后代的刘秀兄弟聚众起义,反抗王莽。彼时,刘秀势力弱小,刘秀确实具有西汉皇族血统,但是靠实力上位,昆阳之战,刘秀只用1万多绿林军,一举歼灭了王莽42万大军。刘秀亲自带兵统一全国,勤于政事,优待功臣,他所实行政策,对后世影响颇深,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东汉政权,促进社会发展。后人对他评价很高,说他超过历史上所有的皇帝。刘秀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是他这个皇帝位置并不是祖先给的,而是靠自己打下来的,世祖实至名归。

第五位:隋文帝——杨坚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的改革力度最大,一个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隋文帝。隋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隋文帝被西方人崇拜却不是因为其武力强大,而是其改革政治的手段和力度。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銮宝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一)确立三省六部制:(二)简化地方官制:(三)修订「开皇律」:(四)领均田令:(五)设置粮仓:(六)建立科举选士制度:

第六位:隋炀帝——杨广

杨广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但是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他的杰出贡献:1、开创科举制,真是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被后世继承了下来,才使得中国近千年人才辈出,国家强盛。2、开凿大运河,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连接起来,并通过漕运仅仅巩固了北方边界,使后世历朝历代均能通过此运河支援北方,抵抗游牧民族;同时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3、开疆拓土,攻灭吐谷浑,首次将青海纳入中原政权管辖,北击突厥,东征朝鲜。正是由于隋炀帝动作太大,过度透支国力,引起士族不满最终被士族灭亡。他又是隋朝的亡国君。

隋与秦相似,对统一中国,改革和开创各项事业都曾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但由于他们的改革力度过大,不但触犯了诸多方面的利益,而且超越了民心国力的承受能力,以至于都成了短命的过渡朝代,秦代仅15载而亡,隋代亦仅有国37年而已。

第七位: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建立的功臣,在隋末群雄四起时,李世民和父亲李渊晋阳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大唐。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不太光彩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逼父退位登基,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第八位:大周——武则天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女皇帝。在其统治数十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第九位: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建立“大宋”。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以“文以治国,武以安邦”这一理念实施“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

第十位: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结束了元末的乱世,他的历史地位不如唐宗宋祖,但是却光复了汉室,清人称赞其“治隆唐宋”。其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元朝成吉思汗都算不上中国皇帝

在部分中国皇帝十大排行榜,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尊号)也经常上榜。这位大蒙古国的大汗,元太祖是被其孙子忽必烈追尊的庙号,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三次入侵西夏,逼使西夏向蒙古求和;1211年的野狐岭会战大破四十万金军,1214年金迁都汴京,蒙古军在次年攻陷中都,金国在黄河以北之地陆续失守;1219年亲率蒙古主力西征剌子模;先后消灭了西辽、花剌子模及许多国家,又派速不台率领蒙古军向钦察草原扩张。成吉思汗回师后,再攻西夏。他是作为蒙古族入侵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各国,如果“祖上曾经阔过”的视角大可以把成吉思汗当做中国最伟大的帝王,大蒙古国不是中国朝代,而元朝却是中国朝代,忽必烈可以算作中国皇帝。但是在当下还有蒙古国的情况下,如此供奉成吉思汗,跟传说中的韩国人抢孔子,屈原是韩国人没什么两样。如果他是中国人,蒙古国该把他当外国人?这合理吗?对得起蒙古国在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赠送的几万头羊么?

康熙不配“千古一帝”,也没开疆扩土反倒开始割地

在很多版本的“中国千古一帝”榜单里,经常在末尾挂个康熙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这位年幼的皇帝在八岁登基,在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亲政 。他的政绩:擒鳌拜,平三藩,败沙俄。他是清朝最堪赞誉的贤明君主,称其文治武功无与伦比,被孙子乾隆吹出康乾盛世。擒鳌拜说的是他十六岁时就用智谋除掉了飞扬跋扈的鳌拜,虽然说鳌拜权倾朝野,对康熙帝造成的了极大的威胁,但鳌拜并没有篡位的实质性举动,说白了他并非是反臣,顶多算是个奸臣,这只是清政府内部的皇权争端,自然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而战,算不上伟大,就像反腐能当政绩吗?

后为加强专制统治,果断执行削藩政策,平定三藩之乱,在平定三番一事上,康熙帝当时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财力物力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并没有多大的困难。对于三藩本来可以慢慢解决的,吴三桂等人也已经老迈,康熙硬是把三藩逼反了,致使战事又起,百姓流离失所,用了八年才平定,虽然康熙胜利,但胜利后的清廷是千疮百孔,用了数年才恢复元气。另外,在平三藩的过程中,清兵曾对当地的百姓进行了无情的大屠杀,而康熙帝却任由其为并未以阻止,哪有明君的贤德?在西北亲征葛尔丹,最终剿平叛军。只能说此货治理内乱有点手腕,对外就不行了。他对沿海地区所实行的“迁界”政策,虽然对满清统一全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对中国沿海经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恶性影响,开始了与世隔绝的闭关锁国,这简直是蠢货。清朝皇帝很勤政但是治理却很烂

但是对外,丧权辱国恰恰是从他这里开始的,东北反击沙俄,数倍于沙俄兵力的清军在面对远征的沙俄兵,打了大半年才了事,确实没有什么好吹的。胜利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割让东北土地,换取所谓东北与沙俄边境的宁定。以胜利的姿态割地求和算哪门子本事呢?这事丧权辱国啊。

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二十八连珠火炮康熙弃之不用,戴梓反而被流放三十年,这个著名的机械奇才最后以卖画为生。以至于后来在一座炮台遗址挖出开花弹,却只能仰天长叹却无可奈何,后来李鸿章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康熙晚年,禁止国内关于天文乐律历法的研究,并在科举考试中禁止有关内容,连《天工开物》都遭到毁坏。在文化上,编修《康熙字典》,大搞文字狱,遏制文化发展。大兴文字狱,改变了中国书生几百年的兴趣。清朝末期无知的社会局面,正是这个时候造成的。他的一切能立和努力依然挽救部落大清王朝腐烂和堕落的命运。这算哪门子“千古一帝”?

来源:中国皇帝的“十大”http://cn.luhui.net/chinese-emperors/

手机版请访问中国皇帝顺序表
扫码手机上继续看

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可以保存收藏,也扫码后可以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