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 | 手机访问guanfu.net.cn,共同富裕,苟富贵勿相忘。
中国民族大全 - 中国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大全 - 中国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大全

在中国大陆,少数民族是指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占总人口的8.89%)。壮族人口最多;其次是回、满、维吾尔、苗、彝、土家、藏、蒙古、侗、布依、瑶、白、朝鲜等民族;塔塔尔族人口最少。

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个种族

世界民族: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多少民族?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大约有2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有56个民族,亚洲拥有50多个民族的国家还有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据说,印度尼西亚有150个民族。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要数尼日利亚,8000多万人口中大小民族却有250个,占世界民族总数的1/8。 

世界各民族的人口数量相差悬殊,多的达十多亿人,少的只有几十人。超过1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汉族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日本人、巴西人、印度人。1000万至1亿人口的民族有60个,100万至1000万人口的有202个,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92个。 

亚洲的民族总数在1000个以上,大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是民族最多的一个洲。欧洲的民族大约有170个,基本单一民族的国家约有20个。 

全世界的民族大约有2000-3000个,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有305个,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美利坚族、俄罗斯族、日本大和族、巴西族等。

种族:早期的学者注重于总结及描述“人类的自然类别”,这即是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于1775年出版的人类五分法的文章的标题。但随着19世纪时人类学的形成,欧美学者开始试图解释各个群体在行为上和文化上的不同特征(Stanton 1960)。他们开始测量颅骨的大小及形状,试图解释智力或者其他方面的不同特征(Lieberman 2001)。与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同时,欧洲人对于不同种族到底起源相同,还是各自进化,或各自被上帝创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Wolpoff and Caspari 1997)。 17世纪至19世纪期间,民间对于民族之间的区别的普遍认知,和科学家对于这些区别的解释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后来一名学者所说的“种族的意识形态”(Smedley 1999)。这种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旨是:种族是远古的,自然的,一成不变的,各不相同的。虽然一些群体是多个群体的混合体,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仍然可以辨别形成该混合群体的祖先民族。 19世纪时,有多位自然科学家在种族的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如Georges Cuvier、James Cowles Pritchard、Louis Agassiz、Charles Pickering、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

其中Cuvier将人类三分,Pritchard七分,Agassiz八分,Pickering十一分。

Blumenbach的五分法则是19世纪时比较常见的: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等地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中亚、东亚等地 
  埃塞俄比亚人种,即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 
  美洲人种,即红色人种,主要分布在美洲 
  马来人种,即棕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注意:和20世纪时所说的棕色人种不同) 

在Blumenbach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渐渐将美洲、马来两个人种归并于蒙古人种,结果进入20世纪初剩下三个主要的人种:

尼格罗人种,即黑色人种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 

20世纪最常见的分法是由美国人类学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刚果人种,即黑色人种 
  高加索人种,即白色人种 
  蒙古人种,即黄色人种 
  澳大利亚人种,即棕色人种 
  开普人种(居于非洲南部,因在特征上和传统的“黑色人种”有别,而分列出来) 

来源: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个种族http://cn.luhui.net/minority/

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中国大陆参照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定义方法,官方划分为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所以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大陆主要的少数民族(鲁虺文化网备注: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包括壮族(1692万)、回族(1058万)、满族(1038万)、维吾尔族(1006万)、苗族(942万)、彝族(871万)、土家族(835万)藏族(628万)、蒙古族(598万)、侗族(287万)、布依族(287万)、瑶族(276万)、白族(193万)、朝鲜族(183万)、哈尼族(166万)、黎族(146万)、哈萨克族(146万)和傣族(126万)。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可能由于人数过少、有独有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其他族群所同化导致尚难鉴别等原因,尚未被官方确认,称为未识别民族。此类族群人口共有64万人。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在中国大陆,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9%)。其中,壮族人口最多;其次是回、满、维吾尔、苗、彝、土家、藏、蒙古、侗、布依、瑶、白、朝鲜等民族;塔塔尔族人口最少。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面积却很广,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少数民族除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海南、台湾等省(区)外,还约有1000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

56个民族有哪些?中国56个民族名称大全: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有新闻说“2014年5月7日,中国第57个民族穿青族被正式承认”,然而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确认民族成份开始,穿青人(又称青族、川青族)这个是否属于汉族身份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于被承认和被否认之间。目前公安部门的《常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所有民族的选择中也没有“穿青人”,因此中国暂时没有穿青族,它是56个民族中唯一一个因多次考察而产生疑问,它的身份证上注明的民族是“穿青人”。目前,该县分布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区、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总人口约六十七万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包括穿青族在内,中国共有23个未识别民族,被排除在中国56个民族外

汉族 仫佬族 黎族 土家族
蒙古族 羌族 僳僳族 哈尼族
回族 布朗族 佤族 哈萨克族
藏族 撒拉族 畲族 傣族
维吾尔族 毛南族 高山族 德昂族
苗族 仡佬族 拉祜族 保安族
彝族 锡伯族 水族 裕固族
壮族 阿昌族 东乡族 京族
布依族 普米族 纳西族 独龙族
朝鲜族 塔吉克族 景颇族 鄂伦春族
满族 怒族 柯尔克孜族 赫哲族
侗族 乌孜别克族 土族 门巴族
瑶族 俄罗斯族 达斡尔族 珞巴族
白族 鄂温克族 塔塔尔族 基诺族

一般来说,汉系民族(历史上几乎跟汉族是一个来源,只是民国或是49年后划出了汉族的民族,以及一直和汉族关系很亲近的民族)的民族服饰和汉族的服饰汉服很相近,汉服最大的特点是交领右衽(也就是领子在胸前交叠呈Y状),而那些民族的服饰大多是交领,只不过根据民族不同,有的是右衽,有的是左衽,其实也并不难理解,因为这些民族有些是从汉族分出去的,有些是和汉族亲厚并仰慕学习汉族文化来的,除交领右衽外,还有就是和汉族汉服的上衣下裳很相像的,也是两截穿衣。

游牧民族,或者说像满蒙藏一类的民族,则大多是一段式的,也就是所谓的“袍”,满族服饰算是比较特殊,从最早的满洲服饰来看,他们貌似没领子,有点像现在的圆领T恤的感觉-。后来学着加了领子,就是现在的旗袍的那种立领。而其他的民族像蒙族藏族之类的,也可以看到和汉服很相近的交领右衽,曾经看到过藏袍展和蒙袍展,早期的藏袍蒙袍都是交领右衽的,除去细节和纹样什么的,乍一看和汉服很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早期民族关系都很好的见证吧。

后期的游牧民族的民族服饰都有了变化,从交领变成了满洲的那种立领,也就是现在看到的很多藏袍蒙袍的款式,但交领款式仍有遗留。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和满洲当年的剃发易服政策分不开的,当时的政策大家都知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全部被逼脱下汉服改穿满服,而很多人不知道的却是,这政策其实不只是针对汉族,也针对其他满族以外的民族,所以交领变成了立领,其实也不足为奇。

中国境内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的统称为“中华民族”

那么如何记住这么多民族名称呢?不妨试试这首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的歌诀!

中国民族记忆口诀

汉满傈僳景颇壮, (汉族、满族、傈僳、景颇族、壮族)

高山普米锡伯藏。 (高山族、普米族、锡伯族、藏族)

毛南布依维吾尔, (毛南族、布依族、维吾尔族)

仡佬仫佬蒙古羌。 (仡佬族、仫佬族、蒙古族、羌族)

乌孜别克俄罗斯, (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

保安独龙京东乡。 (保安族、独龙族、京族、东乡族)

哈尼彝苗鄂伦春, (哈尼族、彝族、苗族、鄂伦春族)

裕固朝鲜傣阿昌。 (裕固族、朝鲜族、傣族、阿昌族)

鄂温克水德昂怒, (鄂温克族、水族、德昂族、怒族)

基诺赫哲土布朗。 (基诺族、赫哲族、土族、布朗族)

塔塔尔白回土家, (塔塔尔族、白族、回族、土家族)

达斡尔畲黎珞巴。 (达斡尔族、畲族、黎族、珞巴族)

拉祜纳西塔吉克, (拉祜族、纳西族、塔吉克族)

哈萨克佤瑶撒拉。 (哈萨克族、佤族、瑶族、撒拉族)

我国民族五十六,

柯尔克孜侗门巴。 (柯尔克孜族、侗族、门巴族)

西域民族构成及语系

维吾尔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

回鹘、蒙古(黄种)+吐火罗、塞种(白种)

乌兹别克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

回鹘、葛逻禄、蒙古(黄种)+塞种(白种)

哈萨克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钦察语支

塞种、乌孙(白种)+突厥、蒙古(黄种)

吉尔吉斯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钦察语支

汉•坚昆—唐•黠戛斯—元•吉利吉思(南迁黄种)

塔塔尔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钦察语支

保加尔、钦察(白种)+蒙古(黄种)

土库曼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

塞种、钦察(白种)+乌古斯、蒙古(黄种)

塔吉克族|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

塞种—贵霜—粟特—撒尔塔(白种)

来源:中国有多少个民族?http://cn.luhui.net/minority/

中国56个民族英文名称

民族学界通用的做法就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来表示,比如彝族英文写法其实就是:yizu,回族就写成:huizu,其他民族的写法也是一样的.用这种表达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我国"民族"这个概念的英文表达在学界存在争议,nationality和ethnic-group(s)都可以翻译为民族,但这两个概念都和我们通常说的"民族"概念有出入,所以就直接创出一个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直接用汉语拼音来表示了.

民族,民族成分:Ethnicity或Ethnic group不是所有民族的英文名称都是按汉语拼音拼写的。 以下是中国政府官方认定的56个民族的英文名称列表(按人口排序): 汉Han 壮Zhuang / Bouxcuengh 满Manchu 回Hui苗Miao / Hmong / Meo维吾尔Uyghur / Uygur / Uighur / Uigur土家Tujia / Bizika彝Yi / Nuosu蒙古Mongolian藏Tibetan布依Buyei / Buxqyaix侗Dong / Gaem瑶Yao朝鲜Korean白Bai / Baipho哈尼Hani / Ha Nhi哈萨克Kazakh / Kazak黎Li / Hlai傣Dai / Tai畲She / Sa傈僳Lisu仡佬Gelao / Klau东乡Dongxiang / Sarta高山(这是大陆叫法,是个统称。台湾原住民有若干族系,因此台湾早已不用这个称呼。姑且按大陆汉语拼音写作Gaoshan。)拉祜族Lahu / Lad Hull水Shui / Sui佤Va纳西Nakhi羌Qiang土Monguor仫佬Mulao / Mulam锡伯Xibe / Sibe / Sibo柯尔克孜Kyrgyz / Khalkhas达斡尔Daur景颇Jingpo / Jinghpaw毛南Maonan / Anan撒拉Salar布朗Blang塔吉克Tajik / Tadzhik阿昌Achang / Ngacang普米Pumi / Primi鄂温克Evenk / Evenki怒Nu京Kinh基诺Jino德昂Deang / Palaung保安Bonan俄罗斯Russian裕固Yughur乌孜别克Uzbek门巴Monpa鄂伦春Oroqen独龙Derung塔塔尔Tatar赫哲Nanai珞巴Lhoba

56个民族:56 ethnic groups 具体各族英文名称请参考:  Han (汉族)  Zhuang (壮族)  Manchu (满族)  Hui (回族)  Miao (苗族) (Hmong)  Uighur (维吾尔族)  Yi (彝族)  Tujia (土家族)  Mongol (蒙古族)  Tibetan (藏族)  Buyi (布依族)  Dong (侗族)  Yao (瑶族)  Korean (朝鲜族)  Bai (白族)  Hani (哈尼族)  Li (黎族)  Kazakh (哈萨克族)  Dai (傣族, also called Dai Lue, one of the Thai ethnic groups)  She (畲族)  Lisu (僳僳族)  Gelao (仡佬族)  Lahu (拉祜族)  Dongxiang (东乡族)  Wa (佤族) (Va)  Shui (水族)  Naxi (纳西族) (includes the Mosuo (摩梭))  Qiang (羌族)  Du (土族)  Xibe (锡伯族)  Mulam (仫佬族)  Kirghiz (柯尔克孜族)  Daur (达斡尔族)  Jingpo (景颇族)  Salar (撒拉族)  Blang (布朗族 Bulang)  Maonan (毛南族)  Tajik (塔吉克族)  Pumi (普米族)  Achang (阿昌族)  Nu (怒族)  Evenki (鄂温克族)  Gin (京族 Jing1)  Jino (基诺族)  De'ang (德昂族)  Uzbek (乌孜别克族)  Russian (俄罗斯族)  Yugur (裕固族)  Bonan (保安族)  Menba (门巴族)  Oroqin (鄂伦春族)  Drung (独龙族)  Tatar (塔塔尔族)  Hezhen (赫哲族)  Lhoba (珞巴族)  Gaoshan (高山族) (Taiwanese aborigine

中国56个民族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序号中文名称主要生活居住地汉语拼音英文名称备注
1 阿昌族 云南 Achangzu Achang nationality  
2 白族 云南大理 Bái Zú Bai(Pai)  
3 保安族 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Bao'anzu Bonan  
4 布朗族 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Bulangzu Blang  
5 布依族 中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Bùyī Zú Bouyei  
6 朝鲜族 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Cháoxiǎn Zú Chaoxian(Korean)  
7 达斡尔族 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 Dawo'erzu Daur  
8 傣族 云南的亚热带地区 Dǎi Zú Dai(Tai)  
9 德昂族 云南省西南部 De'angzu Deang  
10 东乡族 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Dongxiangzu Dongxiang  
11 侗族 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 Dòng Zú Dong (Tung)  
12 独龙族 云南的独龙河两岸 Dulongzu Drung  
13 鄂伦春族 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 Elunchunzu Oroqen  
14 俄罗斯族 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 Eluosizu Eluosi  
15 鄂温克族 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 Ewenkezu Ewenki  
16 高山族 中国的台湾、福建、湖北等地 Gāoshān Zú Gaoshan  
17 仡佬族 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 Gelaozu Gelo  
18 汉族 全国各地 Hàn Zú Han  
19 哈尼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 Hāní Zú Hani  
20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 Hāsàkè Zú Kazak  
21 赫哲族 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 Hezhezu Hezhe  
22 回族 分布在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县 Huí Zú Hui  
23 基诺族 云南的基诺山一带 Jinuozu Jino  
24 景颇族 云南境内的亚热带山区 Jingpozu Jingpo  
25 京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Jingzu Jing  
26 柯尔克孜族 新疆西部 Ke'erkezizu Kirgiz  
27 拉祜族 聚居于云南 Lahuzu Lahu  
28 珞巴族 居住在甘肃东南部 Luobazu Lhoba  
29 僳僳族 云南西北部山区,多居于半山以上 Lisuzu Lisu  
30 黎族 中国的海南岛 Lí Zú Li  
31 满族 主要在辽宁省 Mǎn Zú Man  
32 毛南族 广西的山区 Maonanzu Maonan  
33 门巴族 门隅地区和墨脱县 Menbazu Moinba  
34 蒙古族 内蒙古地区 Měnggǔ Zú Monggol  
35 苗族 中国的西南地区 Miáo Zú Miao  
36 仫佬族 西南地区 Mulaozu Mulam  
37 纳西族 云南 Naxizu Naxi  
38 怒族 云南怒江两岸 Nuzu Nu  
39 普米族 云南西北和四川部分地区 Pumizu Pumi  
40 羌族 居住于岷江上游,务农兼事畜牧 Qiangzu Qiang  
41 撒拉族 青海循化地区 Salazu Salar  
42 畲族 中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 Shē Zú She  
43 水族 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的东南部 Shuizu Shui  
44 塔吉克族 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 Tajikezu Tajik  
45 塔塔尔族 新疆地区 Tata'erzu Tatar  
46 土家族 世居于湘鄂川黔边沿地区 Tǔjiā Zú Tujia  
47 土族 青海省的东部和甘肃部分地区 Tuzu Tu  
48 佤族 分布于云南西南边陲 Wazu Va(Wa)  
49 维吾尔族 世代繁衍在西北部新疆 Wéiwúěr Zú Uygur  
50 乌孜别克族 新疆地区 Wuzibiekezu Ozbek  
51 锡伯族 新疆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Xibozu Xibe  
52 瑶族 中国的西南地区 Yáo Zú Yao  
53 彝族 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 Yí Zú Yi  
54 裕固族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Yuguzu Yugur  
55 藏族 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 Zàng Zú Zang(Tibetan)  
56 壮族 中国的西南地区 Zhuàng Zú Zhuang  

 

Han(汉族:) 


  • Mongol(蒙古族:)
    Tibetan(藏族:)
    Buyei(布依族:)
    Dong(侗族:)
    Yao(瑶族:)
    (朝鲜族:)
    Bai(白族:)
    Hani(哈尼族:)
    Li(黎族:)
    Kazak(哈萨克族:)
    Dai(傣族:, also called Dai Lue, one of the Tai ethnic groups)
    She(畲族:)
    Lisu(僳僳族:Lìsù Zú)
    Gelao(仡佬族:Gēlǎo Zú)
    Lahu(拉祜族:Lāhù Zú)
    Dongxiang(东乡族:Dōngxiāng Zú)
    Va(佤族:Wǎ Zú)
    Sui(水族:Shuǐ Zú)
    Naxi(纳西族:Nàxī Zú)(includes the Mosuo (摩梭 : Mósuō))
    Qiang(羌族:Qiāng Zú)
    Tu(土族:Tǔ Zú)
    Xibe(锡伯族:Xíbó Zú)
    Mulao(仫佬族:Mùlǎo Zú)
    Kirgiz(柯尔克孜族:Kēěrkèzī Zú)
    Daur(达斡尔族:Dáwòěr Zú)
    Jingpo(景颇族:Jǐngpō Zú)
    Salar(撒拉族:Sǎlá Zú)
    Blang(布朗族:Bùlǎng Zú)
    Maonan(毛南族:Màonán Zú)
    Tajik(塔吉克族:Tǎjíkè Zú)
    Pumi(普米族:Pǔmǐ Zú)
    Achang(阿昌族:āchāng Zú)
    Nu(怒族:Nù Zú)
    Ewenki(鄂温克族:èwēnkè Zú)
    Gin(京族:Jīng Zú, meaning Vietnamese or Kinh people)
    Jino(基诺族:Jīnuò Zú)
    De'ang(德昂族:Déáng Zú)
    Uzbek(乌孜别克族:Wūzībiékè Zú)
    Russians(俄罗斯族:éluōsī Zú)
    Yugur(裕固族:Yùgù Zú)
    Bonan(保安族:Bǎoān Zú)
    Monba(门巴族:Ménbā Zú)
    Oroqen(鄂伦春族:èlúnchūn Zú)
    Derung(独龙族:Dúlóng Zú)
    Tatar(塔塔尔族:Tǎtǎěr Zú)
    Hezhen(赫哲族:Hèzhé Zú)
    Lhoba(珞巴族:Luòbā Zú)
    Gaoshan(高山族:)

来源:中国56个民族英文名称http://cn.luhui.net/minority/

中国56个民族简介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代表56个民族的儿童穿着民族服饰入场,但是败笔的是竟然让汉族代表穿着满族马褂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蒙古族将“9”视为吉数。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7、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8、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粽粑。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9、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为正神,众神之首,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过两个大年的民族,即赶在汉族过大年的前一天多过一个大年,俗称“赶年”。张家界土家族人有这样的俗语:“三十六,跌跟头”;“人满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为土家人认为,36岁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祸事的几率最大,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1、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4、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6、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8、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自古以来,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圣。其原因主要有:一说白族是6诏(唐初居住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乌蛮6个部落的总称)的后裔。6诏年年要给大唐帝国上贡,每诏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赠礼品6份,各诏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间往来礼品必带“6”字;一说取汉语“有福有禄”(既有福气,又有钱财)一词之义。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2、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4、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5、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6、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7、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俄罗斯族人非常忌讳“13”和“星期五”,原因出自宗教。据《圣经》记载,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曾召13位门徒,传教于犹太各地。后来,由于犹大(第13者)的出卖,耶稣被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逮捕,并于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28、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9、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哈萨克族有罚“7”、崇“7”、尚“7”的习俗。罚“7”。哈萨克汗国时期的法典规定,侮辱胡大的人,若有7人作证,即可用石头砸死;杀死苏丹等贵族人士,必须罚普通人7倍的命价;遇到不公正的判决,可上诉7个汗。在哈族民间文学中,有许多关于“40”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用“40”来形容某件事情。

30、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1、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2、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4、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5、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6、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37、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8.朝鲜族

19世纪中叶后开始逃荒进入中国,1910年已经有23万人,但是大部分没有中国国籍。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大批朝鲜人被强制迁徙至中国。1945年有260万人之多。日本战败后大部分朝鲜人返回朝鲜半岛。余下没有回去的于1950年获得中国国籍,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喜穿白衣,又称白衣民族。主要居住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东北各地。总人口183万人,擅长种植水稻,特色食物有泡菜,打糕等。

39、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40、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41、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2、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3、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4、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6”在水族文化中也具有特殊地位。相传,水族古代文化典籍《水书》有“6家”或“6箱”、“6部”,即《正七卷》、《春寅卷》、《亥子卷》、《丑牛卷》、《甲巳卷》、《墨书》。《水书》的发明者,相传是“拱掠夺”,即水族古代历史上的6位贤人智者:羊、毫、罕、项、挂、光。

45、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7、仡佬族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和中秋节。糯米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48、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53、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54、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55、彝族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当年雨水充足。

待定、穿青族

此外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自称是穿青人,可惜的是如今他们身份证上的民族栏标注的大都是白族,云南省境内的官方数据已无穿青人这一待定民族。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穿青人人口数量约六十七万人。

56个民族56朵花:中国56个民族美女工笔画惊艳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6、藏族 (zàng zú)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 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7、壮族 (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

8、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10、纳西族 (nà xī zú)

纳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14、鄂温克族 (è wēn kè z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 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

15、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

17、门巴族 (mén bā zú)

门巴族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21、达斡尔族 (dá wò ěr zú)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23、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25、独龙族 (dú lóng zú)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

26、俄罗斯族 (é luó sī zú)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28、哈萨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29、基诺族 (jī nuò zú)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

31、景颇族 (jǐng pō zú)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32、柯尔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36、满族 (mǎn zú)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 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

40、羌族 (qiāng zú)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

42、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43、水族 (shuǐ zú)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45、塔塔尔族 (tǎ tǎ ěr zú)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 和广西。

48、土族 (tǔ zú)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49、佤族 (wǎ zú)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

50、维吾尔族 (wéi wú ěr zú)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

51、乌孜别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

52、锡伯族 (xī bó zú)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53、瑶族 (yáo zú)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

54、裕固族 (yù gù zú)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

55、彝族 (yí zú)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

56、汉族 (hàn zú)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来源:中国56个民族简介http://cn.luhui.net/minority/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统计,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443497378人,其中汉族1286311334人,占全国人口的91.11%,少数民族125467390人,占全国人口的8.8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0378693人,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1675179人,增长10.26%。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91.51%下降为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由8.49%上升为8.89%。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等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

中国各少数民族分布地

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  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  族 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  族 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彝  族 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依族 贵州省
朝鲜族 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  族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  族 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  族 云南省、贵州省。
土家族 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尼族 云南省
哈萨克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傣  族 云南省
黎  族 海南省
傈僳族 云南省、四川省。
佤  族 云南省
畲  族 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高山族 台湾、福建省。
拉祜族 云南省
水  族 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乡族 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纳西族 云南省、四川省。
景颇族 云南省
柯尔克孜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土  族 青海省、甘肃省。
达斡尔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仫佬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羌  族 四川省
布朗族 云南省
撒拉族 青海省、甘肃省。
毛南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仡佬族 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锡伯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阿昌族 云南省
普米族 云南省
塔吉克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怒  族 云南省
乌孜别克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俄罗斯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鄂温克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德昂族 云南省
保安族 甘肃省
裕固族 甘肃省
京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塔塔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独龙族 云南省
鄂伦春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赫哲族 黑龙江省
门巴族 西藏自治区
珞巴族 西藏自治区
基诺族 云南省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分布http://cn.luhui.net/minority/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行

即便在计划生育严格的时期,中国对少数民族实行了略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

全国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

1953年7月1日为3532万人;

1964年7月1日为4000万人;

1982年7月1日为6724万人;

1990年7月1日为9120万人;

2000年11月1日为10643万人;

2010年11月1日为11379万人;

2020年11月1日为12547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略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的8.44%,2010年8.49%,2020年8.89%。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86311334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67390人,占8.8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0378693人,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1675179人,增长10.26%。

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

壮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

回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

满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

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

苗族: 9426007人,占比0.7072%

彝族: 8714393人,占比0.6538%

土 家 族: 8353912人,占比0.6268%

藏族: 6282187人,占比0.4713%

蒙 古 族: 5981840人,占比0.4488%

侗族: 2879974人,占比0.2161%

布 依 族: 2870034人,占比0.2153%

瑶族: 2796003人,占比0.2098%

白族: 1933510人,占比0.1451%

朝 鲜 族: 1830929人,占比0.1374%

哈 尼 族: 1660932人,占比0.1246%

黎族: 1463064人,占比0.1098%

哈萨克族: 1462588人,占比0.1097%

傣族: 1261311人,占比0.0946%

畲族:  708651人,占比0.0532%

傈 僳 族:  702839人,占比0.0527%

东 乡 族:  621500人,占比0.0466%

仡 佬 族:  550746人,占比0.0413%

拉 祜 族:  485966人,占比0.0365%

佤族:  429709人,占比0.0322%

水族:  411847人,占比0.0309%

纳 西 族:  326295人,占比0.0245%

羌族:  309576人,占比0.0232%

土族:  289565人,占比0.0217%

仫 佬 族:  216257人,占比0.0162%

锡 伯 族:  190481人,占比0.0143%

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

景 颇 族:  147828人,占比0.0111%

达斡尔族:  131992人,占比0.0099%

撒 拉 族:  130607人,占比0.0098%

布 朗 族:  119639人,占比0.0090%

毛 南 族:  101192人,占比0.0076%

塔吉克族:   51069人,占比0.0038%

普 米 族:   42861人,占比0.0032%

阿 昌 族:   39555人,占比0.0030%

怒族:   37523人,占比0.0028%

鄂温克族:   30875人,占比0.0023%

京族:   28199人,占比0.0021%

基 诺 族:   23143人,占比0.0017%

德 昂 族:   20556人,占比0.0015%

保 安 族:   20074人,占比0.0015%

俄罗斯族:   15393人,占比0.0012%

裕 固 族:   14378人,占比0.0011%

乌孜别克族: 10569人,占比0.0008%

门 巴 族:   10561人,占比0.0008%

鄂伦春族: 8659人,占比0.0006%

独 龙 族:    6930人,占比0.0005%

赫 哲 族:    5354人,占比0.0004%

高 山 族:    4009人,占比0.0003%

珞 巴 族:    3682人,占比0.0003%

塔塔尔族: 3556人,占比0.0003%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448人,占比0.0001%

其他未识别的民族:640101人,占比0.0480%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1225932641人,占91.51%。

各少数民族人口113792211人,占8.49%。

同上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排行http://cn.luhui.net/minority/

台湾并没有所谓的“高山族”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中华民国政府将“高砂族”改称为“高山族”,此称呼仅用于与平埔族区分识别。

1949年,中共建权,在民族识别认定时沿用“高山族”的称谓,但统称台湾所有的原住民(包括平埔族),并将其识别为其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

1994年之后,台湾官方放弃“高山族”的称法,改称为“台湾原住民族”(含平埔族),身份上以“山地原住民”与“平地原住民”(即平埔族)区分迄今。

至2001年7月17日,台湾已确认的高山族族群为13个:泰雅人、赛夏人、布农人、曹人(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雅美人、阿美人、噶玛兰人、太鲁阁人、撒奇莱雅人和赛德克人。

据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官网介绍,台湾原住民约有5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截至2014年5月,经台湾官方认定的原住民族共有如下16个,各族群拥有自己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和社会结构。此外,还有若干暂时只为地方政府认定的族群,如2005年由台南县政府认定的西拉雅族。

这些少数民族的名族可能很陌生,但你所熟知的不少台湾歌手就来自这些原住民族:像汤兰花、高慧君(邹族),张震岳、范逸臣(阿美族),温岚、秀兰玛雅(泰雅族),高胜美、王宏恩(布农族),动力火车、戴爱玲(排湾族)……不足台湾人口2%的原住民,却为当代乐坛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如卑南族南王部落人所言“我们2/3都是歌手”,这真是令人称奇的“种族天赋”。

来源:台湾并没有所谓的“高山族”http://cn.luhui.net/minority/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禁忌大全

了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禁忌,少数民族风俗,少数民族饮食禁忌等,在交往中避免误会。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禁忌: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冲接刀者,忌用碗在水缸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磨台、井口、绳上跨过,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佛阁等,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走。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禁忌: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雕像、神像)、禁止玩赌,禁止放高利贷等。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

禁忌: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禁忌:不能抚摸“小和尚”的头部,若被外人(特别是女性)摸过头,被视为仇人,而且"小和尚""修身"时间会一切作废,必须从头开始。所以,外来游客,若到寺院参观千万记住此习俗。他们的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禁忌:祭鬼神或祭龙树时,忌妇女参加。产妇分娩,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防鬼闯入,若生男,客人不可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可穿鞋进家。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与死者有仇的人才会故意吃辣椒。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葱、蒜,否则以为会冲犯鬼神,会导致更重的灾祸。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禁忌:无论到寺院的大殿经堂,还是到佛塔、转经亭、烧香台、玛尼堆等处参观旅游,都必须顺时针方向即从左到右绕行;进寺院大殿前,要脱帽;忌摸寺院内的各种佛像、经书、法器;觐见活佛、堪布时,说话举止要恭顺、文雅,递接东西时要双手献接,离开时要倒退几步,不得突然转身离去,否则被视为不礼貌;不能随手翻动玛尼堆上的石块;到寺院朝佛只能上午清早去,不得下午去朝佛;忌用食指指点佛像,应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以示崇敬;进寺院大殿经堂或家里经堂时,不得吸烟。

7、壮族 (zhuàng zú)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

禁忌:忌吃青蛙肉;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8、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禁忌:朝鲜族妇女怀孕后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吃鸭、兔、狗和猪肉。据说孕妇吃了鸭肉,生下的孩子手脚会长蹼;吃了兔肉,孩子会长出红眼睛;吃狗肉,孩子会早死;吃猪肉,孩子的皮肤粗糙。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禁忌:忌生双胞胎,迷信双胎是野兽所在,预示着灾祸将至,必杀其一以为禳灾。

10、纳西族 (nà xī z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由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禁忌: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禁忌:打扫寨子期间,不准人进出寨子。过新年期间出门玩耍,不准在外住宿。登入布朗族人竹楼时要脱鞋,表示尊重主人。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禁忌:兄弟都结婚以后,互相不能进对方的卧室;不能让妇女住在楼上,男人在楼下;妇女不能跨坐在家堂屋的门坎上,认为这样会破财。家里“运气”不好,要和尚念经,杀鸡一口,门上插一杆小红族,并在堂屋正中挂一个花圈,用一条草绳沿屋檐把院子围起来,以转“好运”。施行此法后,七天内不准外人进家,否则不吉利,要破财。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

禁忌:按照怒族的礼节,到怒族人家做客应带些烟、酒之类作礼物。儿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妇女在40岁前不吃心肺。

14、鄂温克族 (è wēn kè zú)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禁忌:产妇未满月前,忌外人带枪或钥匙进屋,以防产妇断奶。父母在世时,儿子不得蓄胡须;下午忌理发、刮脸;忌说“死”,若老人死,要说“成佛了”;小孩死,要说“小活了”;搬家时,忌在曾死人的地点留下不洁之物,如指甲、头发、破布包、包脚布等。

15、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禁忌:晚辈不许直呼长辈的名字,也不许把长辈名字告诉别人,否则生下的孩子会没有骨头节。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禁忌:他们规定,猎人进山后,不许说怪话和谎话。在山林中遇到大树桩子不许坐,他们认为这是山神爷老把头坐的,别人是不准坐的。冬季在山里狩猎,看到其他猎人的脚印不许踩。

17、门巴族 (mén bā zú)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禁忌:忌讳在客人面前走动,须从客人身后绕行。客人吃饭时不要吃光喝尽,须让主人家的锅里、碗里剩一些食物。客人未睡时,主人不能先睡。家里有人出远门,当天不能扫地。若家有病人,要在门口压有带刺的树枝,谢绝外人来访。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禁忌: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和晚间为宜。年节或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禁忌:保安族的禁忌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意识。所食牛、羊、鸡肉,必须经阿訇或懂经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则禁食。严忌食猪、驴、骡、马、狗肉以及凶禽猛兽的肉。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动物的血。忌用手去抚摸食物。严忌客人进入女人的寝室。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禁忌:“扫寨”时不准外人进寨;“戊日”、“甲子日”忌生产,忌出行;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土,十五不能动刀、干活,四月初八不能让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后的几天之内,不能种地;布依族村寨的山神。

21、达斡尔族 (dá wò ěr zú)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他们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禁忌:忌妇女上房顶、坐灶门、睡西炕。忌用刀、剪、筷子指点人,背手或拿马鞭进入屋内。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禁忌:妇女不与男客同桌吃,妇女不得在男子面前跷二郎腿。妇女衣裤不能晾晒在男人穿行地方。忌同姓婚姻,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同姓,就会有血统上的相同。血统相同的人相婚配,不利子孙后代的繁殖和健康。

23、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

禁忌:禁食猪马、驴、骡、狗、猫等肉和一切动物之血。所食牛、羊、鸡、骆驼肉,必须经阿訇或念过经的年长穆斯林的屠宰,宰者须在屠宰前小净,否则禁食。妇女在厨房掌勺炒菜时,忌尝咸、淡,先试口味。忌不经允许和穿鞋进入清真寺大殿。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禁忌: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等)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视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

25、独龙族 (dú lóng zú)

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禁忌:独龙族的禁忌主要有产妇不得在室内分娩,认为其“不洁”之气,会冲犯室内的弓弩等狩猎用具,致使狩猎无获。分娩时,忌男人照料,否则认为不洁之气会导致男人一生不吉,甚至双目失明。

26、俄罗斯族 (é luó sī zú)

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禁忌:俄罗斯人忌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蓝色代表友谊。去俄罗斯族人家作客时要先敲门,得到主人允许后,方可进屋,进屋后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忌讳数字“13”,被他们称为是鬼数,最不吉利。忌食马肉、驴肉。饮酒时不可以左手举杯。喝汤不得用左手拿勺。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禁忌:走路不能从老人面前走过,要从老人身后绕过。杀鸡时,鸡头、鸡肝等要敬奉给老人。当然,当家里有客人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鸡头夹给客人。这时客人应以双手接过鸡头,然后把它转敬给在座的老人或年长者。

28、哈萨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禁忌:主人割给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给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绝,要愉快的接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瞧不起他;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过两天;借用的马在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的。

29、基诺族 (jī nuò zú)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禁忌:祭鬼之供品,忌人触摸,认为有鬼附其上;住室忌无男,大竹楼里必须有男性家长。若某家男性死光,须拆掉房子,令妇女回娘家或改嫁。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禁忌:孕妇不得入哈亭,民间供奉神祗的场所。怀孕个月以上者,忌他人在其房内煎东西,否则婴儿会歪嘴。逢初一、十五忌别人进门借火、借盐腌鱼,否则,家里“水头”(钱财)会给别人借走。

31、景颇族 (jǐng pō zú)

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禁忌:该族所信奉的鬼种类繁多,对鬼的忌讳亦极多。每户都有特为鬼开辟的鬼门,忌外人通过;祭鬼的地方不可去;不许在“鬼桩”上拴马、晒衣及在附近解手。客人到村寨的“官庙”(寨内一空屋,内挂牛头)要下马;寨边祭“地物神”时,围上的石头忌人搬动和触弄。到景颇人家做客,进门必须脱鞋,到晒台处,则在过道门前脱鞋。进屋后,忌在房内久站不坐,应按一定位置入座。

32、柯尔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禁忌: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时,摆在盘里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禁忌:主人杀鸡待客,客人不能主动拿鸡头吃,如主人拿给客人吃时,客人要接受,不得推辞或转让给别人。禁止打狗杀狗。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禁忌:忌头朝门口睡觉,因尸体才头朝门口待抬出埋葬。若客人犯忌,主人亦不悦,认为可能有祸事临头号。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

禁忌: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动、坐其上边;村村有神树,不得砍伐。每年集体绕神石、神树转三圈和杀鸡、投放饭菜、酒祭祀。

36、满族 (mǎn zú)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禁忌:礼仪忌讳满族尊老敬上,居家对父母三天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满族人忌害乌鸦、喜鹊、狗,有并于崇鸦、鹊、狗的习俗。不准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禁忌:毛南族信万物有灵,道教、巫教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人们的生活中,相信祖先神灵及万物有灵甚于宗教。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禁忌:仫佬族的民间禁忌并不多,重要的是年节的十一禁忌,忌天亮才起床、忌扫地、忌吃青菜、忌吃荤、忌洗衣物。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禁忌:客人在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青蛙肉、马肉、猫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能用扫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猪。晚上不能扫地,不能吹口哨。傍晚不能理发、洗头、梳头。不能将鞋放在床头了,若门口立有经幡旗杆,旗色为白色或红色,杆顶插把尖刀,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内。

40、羌族 (qiāng zú)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禁忌: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禁忌: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到撒拉族做客,必须尊重其宗教信仰,餐饮时避免提及猪肉等词汇。

42、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禁忌:男子十八岁不结婚;如正月初一忌挑粪,忌抬轿,吹喇叭;忌当乞丐;忌食狗肉;不做民夫;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忌挑烘;三月三日不下田等。

43、水族 (shuǐ zú)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禁忌:水族人长辈称呼晚辈时,习惯用“小妹”来称呼,子女不管男女,都称为“小妹”。和水族人交往不能说“泥巴脑壳”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水语的意思是“草包、脓包”,带有侮辱性。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禁忌:禁食猪、马、驴、熊、狼、狐、狗、猫、兔和旱獭等动物的肉,以及一切动物的血对用脚踩食盐和食品的人,被认为是罪人。见到盐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拣起来放在高处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禁止用脚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骑马穿过羊群或接近羊圈,并忌讳羊在产羔时去观看。如果骑马到塔吉克族人家作客,不能在门口下马,更忌讳快马到门口下马,这意味着报丧或有其它什么不吉利的消息。应慢步绕到毡房后面下马。

45、塔塔尔族 (tǎ tǎ ěr zú)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禁忌: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禁忌: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目的鸡蛋。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7、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禁忌:清晨忌说鬼道种,晚间忌家中嘘声;正月初一忌扫地、向屋外倾水,忌捉虱,忌打骂孩子,忌见戳种;惊蛰日忌犁牛;春分及三月初三忌上山砍柴;三月初四及逢戊日忌动土,不耕锄;七月十五忌儿童夜出;除夕、春节忌推磨春难;吃年夜饭忌头碗饭泡汤……解放后,迷信禁忌渐次消失,边远乡村,尚有残存。属于礼貌性的,仍多沿袭。

48、土族 (tǔ zú)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禁忌:到土族人家做客,进门前必须先呼喊招呼,否则,被视为无礼;进屋后上炕必须脱鞋,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敬;忌讳同未婚姑娘开玩笑,不能在卧室里吐痰、擤鼻涕。

49、佤族 (wǎ zú)

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禁忌: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在佤族人家里数钞票被认为不吉利的,将要有灾祸。

50、维吾尔族 (wéi wú ěr zú)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禁忌:不吃未念经宰杀的牲畜,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未放血的牲畜,不吃猪肉。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吃馕时不可将馕的背面朝上。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

51、乌孜别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禁忌: 不食猪、驴、骡、狗肉。

52、锡伯族 (xī bó zú)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禁忌: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

53、瑶族 (yáo zú)

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禁忌: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54、裕固族 (yù gù zú)

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禁忌:穿红衣、骑红马的人是不准进帐篷的,这是由于裕固族信仰佛教的缘故,据说他们信奉的“毛神”就是穿红衣、骑红马的,因此有这样的禁忌。

55、彝族 (yí zú)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禁忌: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

56、汉族 (hàn zú)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禁忌: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忌踢门槛、扫地、抹灰、倒垃圾、挑水、劈柴、动用刀斧锄、动土和打骂人等。

来源: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禁忌大全http://cn.luhui.net/minority/

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个民族

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个民族?

据2005年最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世界民族》杂志介绍,已经确认的世界民族数没到2000个,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是1883个。 世界各民族的人口数量相差悬殊,多的达十多亿人,少的只有几十人。

超过1亿人口的民族有7个:汉族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日本人、巴西人、印度人。

1000万-1亿人口的民族有60个。

100万-1000万人口的有202个。

10万-100万人口的有92个。

不足10万人口的民族有1522个。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等。 有些国家为单一民族国家,如蒙古、朝鲜等。 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要数尼日利亚,8000多万人口中大小民族却有250个,占世界民族总数的1/8。

亚洲的民族总数在1000个以上,大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是民族最多的一个洲。欧洲的民族大约有170个,基本单一民族的国家约有20个。

中国有56个民族,亚洲拥有50多个民族的国家还有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据说,印度尼西亚有150个民族。

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一说七千多种,一说五千多种,一说两千多种,无一定论。

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有些语言则只为几千乃至几百人使用,如美洲的土著印第安语,中国的鄂伦春语、赫哲语。

来源: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个民族http://cn.luhui.net/minority/

手机版请访问中国民族大全
扫码手机上继续看

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可以保存收藏,也扫码后可以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