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Ming Dynasty,1368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祚276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放牛娃乞丐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为大明,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休养生息,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 。“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去丞相一职,子孙不得复立。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宰相制度自此废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皇帝大权独揽中央集权专制空前强化,在世界政治史上明朝的政治体系也属于罕见的专制政体,施行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后期由于监察权被废止,国体失衡很快衰败。“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诚然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汉室,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再造华夏有不世奇功,但杀戮过重真没得洗:洪武四大案杀戮无数。在朱元璋充满自卑的情意结中,异常羡慕官员和士大夫所保持的优越地位,因而产生强烈压制别人的暴虐意念,以求自己心理平衡。一代暴君朱元璋,不谈功绩只谈人品与畜生无异。
明朝初期,经过朱元璋的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靖难之役,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继承大统。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以应天府为陪都。明成祖朱棣五次征蒙古消灭蒙元势力,又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称为永乐盛世。其后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景泰帝时期,虽然经过土木堡之变,惟经过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但国力中衰。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武宗沉溺游乐,最终使明孝宗一脉绝嗣。藩王兴献王儿子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行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葡萄牙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方在澳门获得居留权。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后移居西苑一心修玄、不问朝政,在位后期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明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神宗中期,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鲜进而入明的计划,然而因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称万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宦官专权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明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明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后铲除阉党,然而因崇祯的决策失误以及内忧外患,明朝最终亡于流寇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祯帝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随后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崇祯帝死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延续数十年,直至1683年清朝占领台湾方止。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明朝鼎盛之时,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非洲,大小国家皆来朝拜,无不向世界宣扬了一个世界强国的声威,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过这样的壮举,中国人的视野得到了从所未有的开阔,海上的贸易线路也被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通。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一定的压制,但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后,海外贸易重新活跃起来,明朝的中国人也大规模的移民到海外。而且中国和外国之间文化技术上交流也因此终明朝一世也没有断绝过,外国发明的火器,往往没有多久,就迅速传入中国,被大规模的仿制和装备部队,并且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
文学方面,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就是出于明朝。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三言”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凌蒙初编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发现的《型世言》(陆人龙编著)。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明朝笃信科学,《大明律》规定:“造谶讳、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皆斩。若私有妖书隐藏不送官者,杖一百,徒三年”,严厉处置撰写、刊行、销售或使用“妖书”的人。被送官烧毁的“妖书”名目有《换天图》、《飞天历》、《聚宝经》、《太上玄元镜》等共计88种。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中晚明的科学技术出现新的进步。中晚明科学著作众多,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这些科学家几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中正确地解释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
明朝宗室在技术上也有贡献,郑藩第五代世子朱载堉在世界上第一次正确地提出十二平均律,并在数学、天文学方面亦多有建树;明初周王朱橚把四百余种植物种于府内,并让王府画工将植物绘图编制成书,名为《救荒本草》。《救荒本草》共记有植物414种,并详细描述各种植物的形态、产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是生物学历史上的重要书籍。中晚明的军事科技也有所进步,各种新式火器大量涌现,但绝大部分都被当时的军事家批评不实用。西方传入的佛郎机火炮和红衣大炮都在中国制造和使用。还有一些专门的火器论著出现,如茅元仪所著之《武备志》。明朝末期,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在他们传播教义的同时,也大量传入西方的科学技术。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趋于缓慢,落后于欧洲。随着西学传入,使得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西学中主要受到注意的仍是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对于中国学术本身的影响冲击亦不大。而当时传入中国的学问非常多样,也有一些士大夫着手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书籍或著书介绍西学,例如徐光启就曾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同文算指。
【南明】此时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明朝。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在江南建立多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政权”。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改元弘光。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在大臣黄道周的主持下发动了短暂的北伐,同时还采取联寇抗清政策,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在局势危机的情况下大西军余部和明朝官僚联合起来,在西南地区拥护桂王朱由榔为帝,改元永历。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明统始亡。此后郑成功继续沿用永历年号,东征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或监国。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延平王郑克塽降清,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明朔亡。【南明为何仅维持39年?为何不敌风雨飘摇的百年东晋?同样是中原王朝南迁 为什么南明不如南宋旺盛?】
【明朝两京两都】:明朝形成了“两京”(北京、南京)、“两都”(中都、兴都)的核心城市格局。明朝两京制度产生与优劣性
明朝国号来历: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 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拥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别称“南明”或“后明”,清人称之为“伪明”,奉大明正朔的郑芝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明郑势力,后其子郑成功及其孙郑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称为明郑时期。
明朝为何又叫“有明”?明朝为何又叫作“有明”?大明王朝为何在明史上又称为“有明”?这个“有”是什么意思呢?有明一代的意思是说,只打明朝开始。“有明”——有了明朝。儒家认为,只有天下一统的大朝代,才可称“有”,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有”的只是“天下”之一部分,就不配称“有”,所以不能说“有魏”,也不能说“有吴”,更不能说“有南唐”,“有北汉”,因为“富有四海”,所以大一统的王朝才有资格。元朝也不叫“有元一代”,因为这是异族入主中原的大一统,其大一统不仅包括全部中国“天下”,而且包括“天下”以外的许多地区,因此热衷于“夷夏之辨”的儒家不予承认。 或问:清朝也是异族入主中原,为何有资格叫“有清”?因为满清朝廷重视儒家,于是儒家集团动用“正名”利器,宣布满清在种族上固然是“夷”,但文化上已归化为“夏”,“他大清”不妨称为“我大清”,也有资格谓之“有清”。
明朝疆域囊括汉地,今日万里长城以南及辽宁省之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至明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曾经在今中国东北、新疆东部及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 明成祖时期曾短暂征服及统治安南(今越南北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其领土面积约为1000万平方公里。
明朝社会经济发达,农产品丰富,手工业生产具备很高水平,陶瓷业、丝棉纺业、冶炼、建筑等闻名世界。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晚明至清朝为中国古代人口的高峰期,晚明人口在1.6亿至2亿间。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三千年历史上也是最高的,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根据《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两亿。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明朝又是一个政治比较黑暗的王朝,明朝是唯一不相信大臣,相信宦官的朝代。明朝无明君、无名将、无文豪。明朝是唯一设置特务机构的朝代,锦衣卫,东厂,西厂,超越了三法司,草菅人命,为所欲为。明朝给世人呈现的形象是: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主上昏庸,文恬武嬉,军备松弛,流离失所,简直黑透顶了。然而,明朝又号称是最有骨气的王朝: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明朝使中国文化淤塞成为一个酱缸的工具:文字狱,八股文。与此并行,欧洲历史正开快车,十四世纪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挣脱黑暗时代的枷锁,呈现一片耀眼的光明。而中国人却被糟蹋到这种地步,真是一个巨大悲剧。
年号 | 庙号 | 名字 | 出生 | 在位时间 | 即位年龄 | 死亡 | 在位年数 | 死时年龄 | 世系 | 陵寝 |
洪武 | 太祖 | 朱元璋 | 1328 | 1368-1398 | 41 | 1398 | 31 | 71 | 朱世珍之第三子 | 明孝陵 |
建文 | 惠帝 | 朱允炆 | 1377 | 1399-1402 | 22 | 不详 | 4 | 不详 | 太祖之孙 | 不详 |
太子朱标次子 | ||||||||||
永乐 | 成祖 | 朱棣 | 1360 | 1403-1424 | 43 | 1424 | 22 | 65 | 朱元璋之第四子 | 长陵 |
洪熙 | 仁宗 | 朱高炽 | 1378 | 1425 | 47 | 1425 | 1 | 48 | 朱棣之长子 | 献陵 |
宣德 | 宣宗 | 朱瞻基 | 1398 | 1426-1435 | 28 | 1435 | 10 | 38 | 朱高炽之长子 | 景陵 |
正统 | 英宗 | 朱祁镇 | 1427 | 1436-1449 | 9 | 1464 | 13 | 38 | 朱瞻基之长子 | 裕陵 |
天顺 |
|
|
| 1457-1464 |
|
| 7 |
|
|
|
景泰 | 代宗 | 朱祁钰 | 1428 | 1450-1457 | 22 | 1457 | 8 | 30 | 朱瞻基之次子 | 景泰陵 |
成化 | 宪宗 | 朱见深 | 1447 | 1465-1487 | 18 | 1487 | 23 | 41 | 朱祁镇之长子 | 茂陵 |
弘治 | 孝宗 | 朱祐樘 | 1470 | 1488-1505 | 18 | 1505 | 18 | 36 | 见深之第三子 | 泰陵 |
正德 | 武宗 | 朱厚照 | 1491 | 1506-1521 | 15 | 1521 | 16 | 31 | 朱右樘之长子 | 康陵 |
嘉靖 | 世宗 | 朱厚熜 | 1507 | 1522-1566 | 15 | 1566 | 45 | 60 | 朱右樘之侄 | 永陵 |
兴献王朱祐杬次子 | ||||||||||
隆庆 | 穆宗 | 朱载坖 | 1537 | 1567-1572 | 30 | 1572 | 6 | 36 | 朱厚熜之第三子 | 昭陵 |
万历 | 神宗 | 朱翊钧 | 1563 | 1573-1620 | 10 | 1620 | 48 | 58 | 朱载坖之第三子 | 定陵 |
泰昌 | 光宗 | 朱常洛 | 1582 | 1620 | 39 | 1620 | 1月 | 39 | 朱翊钧之长子 | 庆陵 |
天启 | 熹宗 | 朱由校 | 1605 | 1621-1627 | 16 | 1627 | 7 | 23 | 朱常洛之长子 | 德陵 |
崇祯 | 思宗 | 朱由检 | 1610 | 1628-1644 | 18 | 1644 | 17 | 35 | 朱常洛之第五子 | 思陵 |
【明朝皇帝列表顺口溜:洪建永洪宣,天景成弘正、嘉隆万泰天,崇弘隆绍永。】
第一个时期就是“洪建永洪宣”,是明朝的立国与鼎盛时期。主要标志是推翻蒙元,建立明朝,迁都北京,多民族统一,奠定中华版图,郑和七下西洋,兴建故宫,编撰《永乐大典》等等,出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永宣盛世”。
第二个时期,“天景成弘正”是明朝的治世时期,主要标志是土木堡之变,南宫复辟,成化登极,励精图治,弘治中兴,正德帝南巡等等。
第三个时期,“嘉隆万泰天”是明朝的中兴与转衰时期,主要标志就是嘉靖平倭,隆庆开海,蒙古互市,万历援朝击败日本,对外贸易发达,中国的白银资本,西学东渐,思想开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四个时期,“崇弘隆绍永”是明朝的危亡时期,主要标志是连年天灾,农民起义和北方的后金兴起,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殉国,南明抗清,最后明朝灭亡。
所以明朝历史这300年,大体上可以分作这么四个段落,“洪建永洪宣”是明朝的建立与鼎盛时期,“正景成弘正”是明朝的治世时期,“嘉隆万泰天”是明朝的中兴和转衰时期,“崇弘隆绍永”是明朝的危亡时期。
“太祖开天行道”;“惠宗嗣天章道”;“成祖启天弘道”;“仁宗敬天体道”;“宣宗宪天崇道”;“英宗法天立道”;“代宗符天建道”;“宪宗继天凝道”;“孝宗达天明道”;“武宗承天达道”;
“世宗钦天履道”;“穆宗契天隆道”;“神宗范天合道”;“光宗崇天契道”;“熹宗达天阐道”;“毅宗绍天绎道”;“安宗处天承道”;“绍宗配天至道”;“文宗贞天应道”;“昭宗应天推道”
为什么那么多色彩鲜明的皇帝(明朝皇帝列表)都出现在明朝?什么木匠帝刷钱帝嗑药帝调戏淫乐帝等等,为什么这些皇帝扎堆出现在明朝呢?是明朝大环境所致还是清人史书篡改所致?
其实大家所说的这些奇葩皇帝,历史上很多,在东汉,南北朝时期尤其众多,只不过明朝离我们更近,历史记录更加完整,业界也更喜欢研究大一统王朝,于是明清两朝称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回到皇帝本身来看,封建皇室普遍是早起创业艰难知道守江山的难处,到了中后期,社会稳定,再加上统治阶级与身俱来的优越感,很多皇帝以享乐为主。变着法的玩。这些既有皇帝本身的因素,也有周边佞臣宦官的唆使。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民间野史文艺的夸张演绎。
明朝之后的清朝,是中国民间戏曲的红火期,我们今天喜闻乐见的好些地方戏,比如晋剧京剧,都是在清朝成型,相声艺术同样在清代成熟。这类民间艺术要想火,八卦皇帝就是好话题,清朝皇帝八卦了是找死,那八卦前朝皇帝,自然特安全。
比如万历皇帝,为啥会变得色彩鲜明?最早流传的,就是清代一个单口相声《皇上二大爷》,凭空给隆庆帝在民间找了个二哥,成天充大辈教育万历帝,好些关于万历的段子,都是这相声流传下来的。
朱元璋当然也没幸免,为啥大家都觉得他残忍好杀?民间文艺功劳最大!像“炮打庆功楼”“给徐达吃蒸鹅”这类段子,全出自晋剧,连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都被朱元璋设计用妃子差点骗上床。像大明开国前就去世的胡大海,更是在戏曲里多活了三十多年,专为讨伐朱元璋。
至于正德皇帝,那更是八卦的厉害,这位皇帝一辈子也干了好些不靠谱的事,全被民间艺人拿来当爱情素材,比如《游龙戏凤》的戏曲常年流行,粤剧里还有正德皇帝大战武当派的故事,还被香港人改成武侠小说。
成化皇帝最雷,他本人倒还没啥段子,但他宠爱年长十九岁的万贵妃,也闹出不少风波,于是万贵妃也没幸免,在清朝的一些小说,甚至徽州地方戏曲里,万贵妃都变成了妖女,还是女狗熊精变的,差点吸了成化皇帝的阳气,情节相当曲折。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改编,一是清朝以后,民间戏曲很繁荣,更重要原因是,在清朝八卦明朝皇帝,特别是怎么荒唐怎么演,在清朝是默许的,典型凤阳花鼓,所有的考据结果都说明,明朝从没有过凤阳花鼓,倒是清朝有最早的演出版本,听听唱词就知道为啥: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类戏曲流行,对于清朝来说,是黑明朝的最好宣传工具,于是在这类宣传下,明朝皇帝的形象,也就丰富多彩。
同样的例子放清朝身上也一样,清朝结束后,民国相声文化火热,乾隆也就没幸免了。刘宝瑞的好些相声,包括鸳鸯蝴蝶派的好些小说,都逮着乾隆使劲扒,连他亲爹是谁,野史里都有十来个版本。
但实事求是说,比起清朝皇帝来,明朝皇帝确实色彩鲜明,个性各个独特,具体原因也是不一样的。
朱元璋,这个属于几百年难遇的顶级政治军事天才,不可复制。
而其他人,更多则是得从教育和政治文化环境上找原因。
明朝的宫廷教育,虽说严格,但跟清朝相比,执行上却比较轻松。清朝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培养,明朝对于接班人的培养,却是重在性情情商方面。因为明朝自从宣德年间起,双轨制确立,内阁越发成熟,做皇帝的基本是垂拱而治,不必亲力亲为。所以判断和情商,比读死书要重要。
所以也正是这成熟的运转体制,造就了这些色彩鲜明的皇帝,但必须说的是,大多数的明朝皇帝,脾气各种古怪,爱好各种各异,但大事绝不糊涂。比如正德,玩的再凶每天也要批完奏折才睡,市舶司改革和提督制度,全是他首创的,前者催生资本主义萌芽,后者打的鞑靼十年不敢南下。又比如万历,三十年不上朝,但最初的时候,办事效率也很高,抗倭援朝虐日本,基本都是他操纵,反观后世某位老太后,倒是勤快的天天忙活,却被日本逼着签了马关条约,可谓高下立判。
所以我们看明朝皇帝,看着他们各个不务正业,但具体到工作上,基本啥不耽误,比如明宪宗,除了炼丹修道,就是拜佛看书,基本不上朝,那些年的明朝,照历史书的说法,是“灾异无有酷于此二十三年者”,也就是比崇祯年间都惨。可就是这么个工作方式,还是平安熬过来,国家非但没乱,哪怕清朝人编历史书也承认,老百姓生活“幸斯小康”。
明朝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凡十七朝 。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起止 | 干支 | 备注 |
---|---|---|---|---|---|
太祖朱元璋 | 洪武 | 31年 | 1368——1398 | 戊申 |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开国 |
惠宗朱允炆 | 建文 | 4年 | 1399——1402 | 己卯 | 建文四年成祖废除建文年号,万历二十三年神宗下诏恢复 |
成祖朱棣 | 永乐 | 22年 | 1403——1424 | 癸巳 | 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位沿用 |
仁宗朱高炽 | 洪熙 | 1年 | 1425——1425 | 乙巳 | 元年六月,宣宗即位沿用 |
宣宗朱瞻基 | 宣德 | 10年 | 1426——1435 | 丙午 | 十年正月,英宗即位沿用 |
英宗朱祁镇 | 正统 | 14年 | 1436——1449 | 丙辰 | 十四年九月,代宗即位沿用 |
代宗朱祁钰 | 景泰 | 8年 | 1450——1457 | 庚午 | 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
英宗朱祁镇 | 天顺 | 8年 | 1457——1464 | 丁丑 | 八年正月,宪宗即位沿用 |
宪宗朱见深 | 成化 | 23年 | 1465——1487 | 乙酉 | 二十三年九月,孝宗即位沿用 |
孝宗朱祐樘 | 弘治 | 18年 | 1488——1505 | 戊申 | 十八年五月,武宗即位沿用 |
武宗朱厚照 | 正德 | 16年 | 1506——1521 | 丙寅 | 十六年四月,世宗即位沿用 |
世宗朱厚熜 | 嘉靖 | 45年 | 1522——1566 | 壬午 | 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世宗崩。 |
穆宗朱载坖 | 隆庆 | 6年 | 1567——1572 | 丁卯 | 六年六月,神宗即位沿用 |
神宗朱翊钧 | 万历 | 48年 | 1573——1620 | 癸酉 |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即位,一月而崩 |
光宗朱常洛 | 泰昌 | 1年 | 1620——1620 | 庚申 | 九月天启帝即位,以是年八月至十二月为泰昌元年 |
熹宗朱由校 | 天启 | 7年 | 1621——1627 | 辛酉 | 七年八月,思宗即位沿用 |
思宗朱由检 | 崇祯 | 17年 | 1628——1644 | 戊辰 | 十七年五月,福王朱由菘即位沿用 |
崇祯十七年北京沦陷后,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权,并建年号。南明为何仅维持39年?不能如东晋和南宋偏安?
皇帝 | 年号 | 时长 | 起止 | 干支 | 备注 |
---|---|---|---|---|---|
安宗朱由崧 | 弘光 | 1年 | 1645——1645 | 乙酉 | 隆武二年被杀于北京 |
绍宗朱聿键 | 隆武 | 2年 | 1645——1646 | 乙酉 | 闰六月改元 |
文宗朱聿鐭 | 绍武 | —— | —— | 丙戌 | 绍武年号并未正式使用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 | 16年 | 1647——1683 | 丁亥 | 永历十六年昭宗为吴三桂所杀,台湾郑氏沿用该年号至三十七年 |
其他年号:
1)、顺德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时所用年号。
2)、义兴 崇祯帝太子朱慈烺之年号。吴三桂拥立为明帝时所建年号,不足一月。后下落不明。
3)、东武 怀王朱常清之年号。据《续明纪事本末》记载,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继任帝位,但郑成功却在1648年春在南澳岛拥立他为监国。后朱由榔的使节在至1649年到南澳,郑成功奉朔,淮王取消监国及年号,同年去世。
4)、定武 韩王朱本鉝之年号。此年号史书多不载,始见于查继佐之《罪惟录》。据孟森考证,应为朱亶塉,系太祖第十九子韩宪王之后。不过大多数史学家认为,朱本鉝本人及定武年号并不存在 。
1、【洪武】,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年号,凡三十一年。洪武,即洪大的武功,意在彰显武事之威。朱元璋扫灭群雄,将中原、江南悉数占领,建元洪武,豪杰之气于兹可见。“洪”字也是第一次用于年号,意“盛大”。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洪武元年 | 1368年 | 戊申年 |
洪武二年 | 1369年 | 己酉年 |
洪武三年 | 1370年 | 庚戌年 |
洪武四年 | 1371年 | 辛亥年 |
洪武五年 | 1372年 | 壬子年 |
洪武六年 | 1373年 | 癸丑年 |
洪武七年 | 1374年 | 甲寅年 |
洪武八年 | 1375年 | 乙卯年 |
洪武九年 | 1376年 | 丙辰年 |
洪武十年 | 1377年 | 丁巳年 |
洪武十一年 | 1378年 | 戊午年 |
洪武十二年 | 1379年 | 己未年 |
洪武十三年 | 1380年 | 庚申年 |
洪武十四年 | 1381年 | 辛酉年 |
洪武十五年 | 1382年 | 壬戌年 |
洪武十六年 | 1383年 | 癸亥年 |
洪武十七年 | 1384年 | 甲子年 |
洪武十八年 | 1385年 | 乙丑年 |
洪武十九年 | 1386年 | 丙寅年 |
洪武二十年 | 1387年 | 丁卯年 |
洪武二十一年 | 1388年 | 戊辰年 |
洪武二十二年 | 1389年 | 己巳年 |
洪武二十三年 | 1390年 | 庚午年 |
洪武二十四年 | 1391年 | 辛未年 |
洪武二十五年 | 1392年 | 壬申年 |
洪武二十六年 | 1393年 | 癸酉年 |
洪武二十七年 | 1394年 | 甲戌年 |
洪武二十八年 | 1395年 | 乙亥年 |
洪武二十九年 | 1396年 | 丙子年 |
洪武三十年 | 1397年 | 丁丑年 |
洪武三十一年 | 1398年 | 戊寅年 |
2、【建文】,惠宗让皇帝朱允炆之年号,凡四年。建文,即建立文治,与洪武朝严肃的政治氛围相对应。建文四年成祖即位后废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明人称建文朝的统治为“革除朝”。万历二十三年神宗从礼科给事中杨天民议,恢复建文年号。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建文元年 | 1399年 | 己卯年 |
建文二年 | 1400年 | 庚辰年 |
建文三年 | 1401年 | 辛巳年 |
建文四年 | 1402年 | 壬午年 |
3、【永乐】,成祖文皇帝朱棣之年号,凡二十二年。永乐,寓意国家永远太平,百姓永享安乐。原为永清,后改为永乐。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永乐元年 | 1403年 | 癸未年 |
永乐二年 | 1404年 | 甲申年 |
永乐三年 | 1405年 | 乙酉年 |
永乐四年 | 1406年 | 丙戌年 |
永乐五年 | 1407年 | 丁亥年 |
永乐六年 | 1408年 | 戊子年 |
永乐七年 | 1409年 | 己丑年 |
永乐八年 | 1410年 | 庚寅年 |
永乐九年 | 1411年 | 辛卯年 |
永乐十年 | 1412年 | 壬辰年 |
永乐十一年 | 1413年 | 癸巳年 |
永乐十二年 | 1414年 | 甲午年 |
永乐十三年 | 1415年 | 乙未年 |
永乐十四年 | 1416年 | 丙申年 |
永乐十五年 | 1417年 | 丁酉年 |
永乐十六年 | 1418年 | 戊戌年 |
永乐十七年 | 1419年 | 己亥年 |
永乐十八年 | 1420年 | 庚子年 |
永乐十九年 | 1421年 | 辛丑年 |
永乐二十年 | 1422年 | 壬寅年 |
永乐二十一年 | 1423年 | 癸卯年 |
永乐二十二年 | 1424年 | 甲辰年 |
4、【洪熙】,仁宗昭皇帝朱高炽之年号,凡一年。洪熙,寓意国家日益强大兴盛。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洪熙元年 | 1425年 | 乙巳年 |
5、【宣德】,宣宗章皇帝朱瞻基之年号,凡十年。宣德,寓意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宣德二字在之前虽然未被当作年号使用,但在历史上却多次出现过。如梁武帝起兵,用齐宣德太后命令;隋官有宣德郎四十人;五代钱氏,曾号湖州为宣德军;宋正朝为宣德门,宋元丰官制有宣德郎;洪武年间有宣德侯,金朝兴元有宣德府 。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宣德元年 | 1426年 | 丙午年 |
宣德二年 | 1427年 | 丁未年 |
宣德三年 | 1428年 | 戊申年 |
宣德四年 | 1429年 | 己酉年 |
宣德五年 | 1430年 | 庚戌年 |
宣德六年 | 1431年 | 辛亥年 |
宣德七年 | 1432年 | 壬子年 |
宣德八年 | 1433年 | 癸丑年 |
宣德九年 | 1434年 | 甲寅年 |
宣德十年 | 1435年 | 乙卯年 |
6、【正统】,英宗睿皇帝朱祁镇之年号,凡十四年。正统,此处应为大明朝系符合华夏礼仪,贯彻春秋大义,一统中国的华夏王朝,朱氏皇族代代相承,永为中华统绪。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正统元年 | 1436年 | 丙辰年 |
正统二年 | 1437年 | 丁巳年 |
正统三年 | 1438年 | 戊午年 |
正统四年 | 1439年 | 己未年 |
正统五年 | 1440年 | 庚申年 |
正统六年 | 1441年 | 辛酉年 |
正统七年 | 1442年 | 壬戌年 |
正统八年 | 1443年 | 癸亥年 |
正统九年 | 1444年 | 甲子年 |
正统十年 | 1445年 | 乙丑年 |
正统十一年 | 1446年 | 丙寅年 |
正统十二年 | 1447年 | 丁卯年 |
正统十三年 | 1448年 | 戊辰年 |
正统十四年 | 1449年 | 己巳年 |
(1450——1456年朱祁钰在位) | ||
天顺元年 | 1457年 | 丁丑年 |
天顺二年 | 1458年 | 戊寅年 |
天顺三年 | 1459年 | 己卯年 |
天顺四年 | 1460年 | 庚辰年 |
天顺五年 | 1461年 | 辛巳年 |
天顺六年 | 1462年 | 壬午年 |
天顺七年 | 1463年 | 癸未年 |
天顺八年 | 1464年 | 甲申年 |
7、【景泰】,代宗景皇帝朱祁钰之年号,凡八年。景泰,寓意国泰民安。景泰八年正月,帝不豫。正月十七日,英宗复位。二十一日,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月初一,废景泰帝仍为郕王,迁之西内。二月十九日,帝崩。时礼部右侍郎汤序请革除景泰年号,未允。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景泰元年 | 1450年 | 庚午年 |
景泰二年 | 1451年 | 辛未年 |
景泰三年 | 1452年 | 壬申年 |
景泰四年 | 1453年 | 癸酉年 |
景泰五年 | 1454年 | 甲戌年 |
景泰六年 | 1455年 | 乙亥年 |
景泰七年 | 1456年 | 丙子年 |
景泰八年 | 1457年 | 丁丑年 |
8、【天顺】,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复位之后所定年号,凡八年。天顺,即奉天顺意。
9、【成化】,宪宗纯皇帝朱见深之年号,凡二十三年。成化,即成果理化。语出《文子·道原》: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成化元年 | 1465年 | 乙酉年 |
成化二年 | 1466年 | 丙戌年 |
成化三年 | 1467年 | 丁亥年 |
成化四年 | 1468年 | 戊子年 |
成化五年 | 1469年 | 己丑年 |
成化六年 | 1470年 | 庚寅年 |
成化七年 | 1471年 | 辛卯年 |
成化八年 | 1472年 | 壬辰年 |
成华九年 | 1473年 | 癸巳年 |
成化十年 | 1474年 | 甲午年 |
成化十一年 | 1475年 | 乙未年 |
成化十二年 | 1476年 | 丙申年 |
成化十三年 | 1477年 | 丁酉年 |
成化十四年 | 1478年 | 戊戌年 |
成化十五年 | 1479年 | 己亥年 |
成化十六年 | 1480年 | 庚子年 |
成化十七年 | 1481年 | 辛丑年 |
成化十八年 | 1482年 | 壬寅年 |
成化十九年 | 1483年 | 癸卯年 |
成化二十年 | 1484年 | 甲辰年 |
成化二十一年 | 1485年 | 乙巳年 |
成化二十二年 | 1486年 | 丙午年 |
成化二十三年 | 1487年 | 丁未年 |
10、【弘治】,孝宗敬皇帝朱祐樘之年号,凡十八年。“弘”者,有辉煌、光大之意,“治”者,指大治之世。大明朝经过成化朝后已是朝政紊乱,国力凋敝。建元弘治,表明当时君臣的治国愿望。孝宗即位后任用贤能,驱逐奸佞,创造了明朝历史上又一次盛世,史称“弘治中兴”。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弘治元年 | 1488年 | 戊申年 |
弘治二年 | 1489年 | 己酉年 |
弘治三年 | 1490年 | 庚戌年 |
弘治四年 | 1491年 | 辛亥年 |
弘治五年 | 1492年 | 壬子年 |
弘治六年 | 1493年 | 癸丑年 |
弘治七年 | 1494年 | 甲寅年 |
弘治八年 | 1495年 | 乙卯年 |
弘治九年 | 1496年 | 丙辰年 |
弘治十年 | 1497年 | 丁巳年 |
弘治十一年 | 1498年 | 戊午年 |
弘治十二年 | 1499年 | 己未年 |
弘治十三年 | 1500年 | 庚申年 |
弘治十四年 | 1501年 | 辛酉年 |
弘治十五年 | 1502年 | 壬戌年 |
弘治十六年 | 1503年 | 癸亥年 |
弘治十七年 | 1504年 | 甲子年 |
弘治十八年 | 1505年 | 乙丑年 |
11、【正德】,武宗毅皇帝朱厚照之年号,凡十六年。正德,寓意德坚意正。语出《尚书.大禹谟》:“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孔颖达:“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西夏崇宗李乾顺也用过正德年号。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正德元年 | 1506年 | 丙寅年 |
正德二年 | 1507年 | 丁卯年 |
正德三年 | 1508年 | 戊辰年 |
正德四年 | 1509年 | 己巳年 |
正德五年 | 1510年 | 庚午年 |
正德六年 | 1511年 | 辛未年 |
正德七年 | 1512年 | 壬申年 |
正德八年 | 1513年 | 癸酉年 |
正德九年 | 1514年 | 甲戌年 |
正德十年 | 1515年 | 乙亥年 |
正德十一年 | 1516年 | 丙子年 |
正德十二年 | 1517年 | 丁丑年 |
正德十三年 | 1518年 | 戊寅年 |
正德十四年 | 1519年 | 己卯年 |
正德十五年 | 1520年 | 庚辰年 |
正德十六年 | 1521年 | 辛巳年 |
12、【嘉靖】,世宗肃皇帝朱厚熜之年号,凡四十五年。嘉靖,即嘉嘉靖靖,语出《书·无逸》:“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据《列朝年号辨误》记载,朱厚熜继位后,内阁拟定了三个年号:绍治、明良、嘉靖。绍治,绍弘治之政,即希望朱厚熜能继承弘治中兴,清除正德朝的所有弊政。但朱厚熜最终选择了嘉靖作为年号而不是群臣普遍看好的绍治,意在表明自己继承帝位只不过是继统不继嗣而已,可以说大礼议之争在此时已在朱厚熜心中酝酿。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嘉靖元年 | 1522年 | 壬午年 |
嘉靖二年 | 1523年 | 癸未年 |
嘉靖三年 | 1524年 | 甲申年 |
嘉靖四年 | 1525年 | 乙酉年 |
嘉靖五年 | 1526年 | 丙戌年 |
嘉靖六年 | 1527年 | 丁亥年 |
嘉靖七年 | 1528年 | 戊子年 |
嘉靖八年 | 1529年 | 己丑年 |
嘉靖九年 | 1530年 | 庚寅年 |
嘉靖十年 | 1531年 | 辛卯年 |
嘉靖十一年 | 1532年 | 壬辰年 |
嘉靖十二年 | 1533年 | 癸巳年 |
嘉靖十三年 | 1534年 | 甲午年 |
嘉靖十四年 | 1535年 | 乙未年 |
嘉靖十五年 | 1536年 | 丙申年 |
嘉靖十六年 | 1537年 | 丁酉年 |
嘉靖十七年 | 1538年 | 戊戌年 |
嘉靖十八年 | 1539年 | 己亥年 |
嘉靖十九年 | 1540年 | 庚子年 |
嘉靖二十年 | 1541年 | 辛丑年 |
嘉靖二十一年 | 1542年 | 壬寅年 |
嘉靖二十二年 | 1543年 | 癸卯年 |
嘉靖二十三年 | 1544年 | 甲辰年 |
嘉靖二十四年 | 1545年 | 乙巳年 |
嘉靖二十五年 | 1546年 | 丙午年 |
嘉靖二十六年 | 1547年 | 丁未年 |
嘉靖二十七年 | 1548年 | 戊申年 |
嘉靖二十八年 | 1549年 | 己酉年 |
嘉靖二十九年 | 1550年 | 庚戌年 |
嘉靖三十年 | 1551年 | 辛亥年 |
嘉靖三十一年 | 1552年 | 壬子年 |
嘉靖三十二年 | 1553年 | 癸丑年 |
嘉靖三十三年 | 1554年 | 甲寅年 |
嘉靖三十四年 | 1555年 | 乙卯年 |
嘉靖三十五年 | 1556年 | 丙辰年 |
嘉靖三十六年 | 1557年 | 丁巳年 |
嘉靖三十七年 | 1558年 | 戊午年 |
嘉靖三十八年 | 1559年 | 己未年 |
嘉靖三十九年 | 1560年 | 庚申年 |
嘉靖四十年 | 1561年 | 辛酉年 |
嘉靖四十一年 | 1562年 | 壬戌年 |
嘉靖四十二年 | 1563年 | 癸亥年 |
嘉靖四十三年 | 1564年 | 甲子年 |
嘉靖四十四年 | 1565年 | 乙丑年 |
嘉靖四十五年 | 1566年 | 丙寅年 |
13、【隆庆】,穆宗庄皇帝朱载坖之年号,凡六年。隆庆,有吉祥喜庆之意。隆庆虽未曾作为年号,但之前多次作为徽号和地名出现过。如英宗第七女号隆庆公主,四川剑州在宋代升为隆庆府。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隆庆元年 | 1567年 | 丁卯年 |
隆庆二年 | 1568年 | 戊辰年 |
隆庆三年 | 1569年 | 己巳年 |
隆庆四年 | 1570年 | 庚午年 |
隆庆五年 | 1571年 | 辛未年 |
隆庆六年 | 1572年 | 壬申年 |
14、【万历】,神宗显皇帝朱翊钧之年号,凡四十八年。万历,寓意大明朝与世长存,也有皇帝历世长久、万寿无疆之意。万历乃明朝使用的最久的年号。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继位,一月亦崩。九月天启帝继位后,以万历四十八年八月至十二月为泰昌元年,明年为天启元年。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万历元年 | 1573年 | 癸酉年 |
万历二年 | 1574年 | 甲戌年 |
万历三年 | 1575年 | 乙亥年 |
万历四年 | 1576年 | 丙子年 |
万历五年 | 1577年 | 丁丑年 |
万历六年 | 1578年 | 戊寅年 |
万历七年 | 1579年 | 己卯年 |
万历八年 | 1580年 | 庚辰年 |
万历九年 | 1581年 | 辛巳年 |
万历十年 | 1582年 | 壬午年 |
万历十一年 | 1583年 | 癸未年 |
万历十二年 | 1584年 | 甲申年 |
万历十三年 | 1585年 | 乙酉年 |
万历十四年 | 1586年 | 丙戌年 |
万历十五年 | 1587年 | 丁亥年 |
万历十六年 | 1588年 | 戊子年 |
万历十七年 | 1589年 | 己丑年 |
万历十八年 | 1590年 | 庚寅年 |
万历十九年 | 1591年 | 辛卯年 |
万历二十年 | 1592年 | 壬辰年 |
万历二十一年 | 1593年 | 癸巳年 |
万历二十二年 | 1594年 | 甲午年 |
万历二十三年 | 1595年 | 乙未年 |
万历二十四年 | 1596年 | 丙申年 |
万历二十五年 | 1597年 | 丁酉年 |
万历二十六年 | 1598年 | 戊戌年 |
万历二十七年 | 1599年 | 己亥年 |
万历二十八年 | 1600年 | 庚子年 |
万历二十九年 | 1601年 | 辛丑年 |
万历三十年 | 1602年 | 壬寅年 |
万历三十一年 | 1603年 | 癸卯年 |
万历三十二年 | 1604年 | 甲辰年 |
万历三十三年 | 1605年 | 乙巳年 |
万历三十四年 | 1606年 | 丙午年 |
万历三十五年 | 1607年 | 丁未年 |
万历三十六年 | 1608年 | 戊申年 |
万历三十七年 | 1609年 | 己酉年 |
万历三十八年 | 1610年 | 庚戌年 |
万历三十九年 | 1611年 | 辛亥年 |
万历四十年 | 1612年 | 壬子年 |
万历四十一年 | 1613年 | 癸丑年 |
万历四十二年 | 1614年 | 甲寅年 |
万历四十三年 | 1615年 | 乙卯年 |
万历四十四年 | 1616年 | 丙辰年 |
万历四十五年 | 1617年 | 丁巳年 |
万历四十六年 | 1618年 | 戊午年 |
万历四十七年 | 1619年 | 己未年 |
万历四十八年 | 1620年 | 庚申年 |
15、【泰昌】,光宗贞皇帝朱常洛之年号,凡一月。泰昌,即国泰安昌。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继位,一月亦崩。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泰昌元年 | 公元1620年 | 庚申年 |
16、【天启】,熹宗悊皇帝朱由校之年号,凡七年。天启,即奉天启示。天启七年八月,思宗继位沿用。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天启元年 | 1621年 | 辛酉年 |
天启二年 | 1622年 | 壬戌年 |
天启三年 | 1623年 | 癸亥年 |
天启四年 | 1624年 | 甲子年 |
天启五年 | 1625年 | 乙丑年 |
天启六年 | 1626年 | 丙寅年 |
天启七年 | 1627年 | 丁卯年 |
17、【崇祯】,思宗烈皇帝朱由检之年号,凡十七年。崇祯,即崇尚祯祥。《思陵典礼记》记载朱由检继位时内阁拟定了乾圣、兴福、咸嘉、崇贞四个年号。《烈皇小识》则记载内阁拟定的年号为永昌、绍庆、咸嘉、崇贞。朱由检说:“乾者为天,圣则安敢当?”因弃乾圣。又不能以中兴之主自居,遂舍兴福。咸嘉之咸为“戈”,今欲止干戈,不可。因崇贞谐音为重振而采用,并改“贞”为“祯”。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崇祯元年 | 1628年 | 戊辰年 |
崇祯二年 | 1629年 | 己巳年 |
崇祯三年 | 1630年 | 庚午年 |
崇祯四年 | 1631年 | 辛未年 |
崇祯五年 | 1632年 | 壬申年 |
崇祯六年 | 1633年 | 癸酉年 |
崇祯七年 | 1634年 | 甲戌年 |
崇祯八年 | 1635年 | 乙亥年 |
崇祯九年 | 1636年 | 丙子年 |
崇祯十年 | 1637年 | 丁丑年 |
崇祯十一年 | 1638年 | 戊寅年 |
崇祯十二年 | 1639年 | 己卯年 |
崇祯十三年 | 1640年 | 庚辰年 |
崇祯十四年 | 1641年 | 辛巳年 |
崇祯十五年 | 1642年 | 壬午年 |
崇祯十六年 | 1643年 | 癸未年 |
崇祯十七年 | 1644年 | 甲申年 |
18、安宗弘光朝(南明):
崇祯十七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次年改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五月为清军所俘。《明史 神宗诸子传》记载:(崇祯十六年)秋七月,由崧袭封,帝亲择宫中宝玉带赐之。明年三月,京师失守,由崧与潞王常淓俱避贼至淮安。四月凤阳总督马士英等迎崧入南京。五月庚寅,称监国。壬寅自立于南京,号弘光。
19、绍宗隆武朝(南明):
弘光元年闰六月二十七日,南阳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宣布从改弘光元年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司称福京,改福州行在为天兴府。隆武二年八月,大明重臣郑芝龙拒不发兵,以致清军长驱直入福京,不久帝于汀州被俘,旋即绝食殉国(一说战死)。《明史 太祖诸子传》记载:(弘光元年五月)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使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定议,奉王监国。闰六月丁未,遂立于福州,年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 。
20、绍武王朝(南明):
隆武帝殉国后,时为唐王的朱聿𨮁和隆武朝的宫员逃到广州,而其他大明官员则在广东肇庆推举明神宗之孙、明思宗堂弟桂王朱由榔为监国。同年十月十六日,江西赣州失守后,朱由榔大惊,于十月二十一仓皇从肇庆逃往广西梧州,置广东全省于不顾。
从建立到覆亡不过一个多月,它的“业绩”就是打了一场争夺帝位的内战和导致广东一省的陷没。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南明残山剩水本已不多,广东又是财赋充溢、人才密集的地方,一旦易手,南明朝廷回旋余地大为缩小,财源和人力更加捉襟见肘。绍武政权的建立,在历史上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它只能说明朱聿鐭、苏观生在日暮途穷之时,急于过一下皇帝瘾······
在位皇帝 | 年号纪年 | 公元纪年 | 干支纪年 |
---|---|---|---|
安宗朱由菘 | 弘光元年 | 1645年 | 乙酉年 |
绍宗朱聿键 | 隆武元年 | 1645年 | 乙酉年(闰六月改元) |
绍宗朱聿键 | 隆武二年 | 1646年 | 丙戌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元年 | 1647年 | 丁亥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二年 | 1648年 | 戊子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三年 | 1649年 | 己丑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四年 | 1650年 | 庚寅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五年 | 1651年 | 辛卯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六年 | 1652年 | 壬辰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七年 | 1653年 | 癸巳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八年 | 1654年 | 甲午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九年 | 1655年 | 乙未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年 | 1656年 | 丙申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一年 | 1657年 | 丁酉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二年 | 1658年 | 戊戌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三年 | 1659年 | 己亥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四年 | 1660年 | 庚子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五年 | 1661年 | 辛丑年 |
昭宗朱由榔 | 永历十六年 | 1662年 | 壬寅年 |
(明郑) | 永历十七年 | 1663年 | 癸卯年 |
(明郑) | 永历十八年 | 1664年 | 甲辰年 |
(明郑) | 永历十九年 | 1665年 | 乙巳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年 | 1666年 | 丙午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一年 | 1667年 | 丁未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二年 | 1668年 | 戊申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三年 | 1669年 | 己酉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四年 | 1670年 | 庚戌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五年 | 1671年 | 辛亥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六年 | 1672年 | 壬子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七年 | 1673年 | 癸丑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八年 | 1674年 | 甲寅年 |
(明郑) | 永历二十九年 | 1675年 | 乙卯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年 | 1676年 | 丙辰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一年 | 1677年 | 丁巳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二年 | 1678年 | 戊午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三年 | 1679年 | 己未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四年 | 1680年 | 庚申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五年 | 1681年 | 辛酉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六年 | 1682年 | 壬戌年 |
(明郑) | 永历三十七年 | 1683年 | 癸亥年 |
地方势力年号
列举1368年至1644年间地方势力可考年号,表中年号使用时长为所跨的年数,如未特别说明,未满一年皆以一年计。北元和后金不列入。
君主 | 年号 | 起止 | 时长 | 对应明朝纪年 |
---|---|---|---|---|
田九成 | 龙凤 | 1397 | 1年 | 洪武三十年 |
陈鉴胡 | 泰定 | 1448——1449 | 2年 | 正统十三年——十四年 |
黄萧养 | 东阳 | 1449——1450 | 2年 | 正统十四年——景泰元年 |
李珍 | 天顺 | 1456 | 1年 | 景泰七年 |
王斌 | 天绣 | 1457 | 1年 | 天顺元年 |
李添保 | 武烈 | 1460 | 1年 | 天顺四年 |
刘通 | 德胜 | 1465——1466 | 2年 | 成化元年——二年 |
段鋹 | 大顺平定 | 1520 | 1年 | 正德十五年 |
田斌 | 天渊 | 1546 | 1年 | 嘉靖二十五年 |
蔡伯贯 | 大宝 | 1565——1566 | 2年 | 嘉靖四十四年——四十五年 |
李新 | 洪武 | 1619 | 1年 | 万历四十七年 |
奢崇明 | 瑞应 | 1621——1623 | 3年 | 天启元年——三年 |
万俟德 | 玄静 | 1622 | 1年 | 天启二年 |
徐鸿儒 | 大乘兴胜 | 1622 | 1年 | 天启二年 |
张惟元 | 永兴 | 1628 | 1年 | 崇祯元年 |
张普薇 | 天运 | 1638 | 1年 | 崇祯十一年 |
李自成 | 永昌 | 1644——1645 | 2年 | 崇祯十七年——隆武元年 |
张献忠 | 大顺 | 1644——1647 | 3年 | 崇祯十七年——隆武二年 |
注:张献忠死于隆武二年年底,折合公历已是1647年1月。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朝代。明朝在今天呈现一个两极化的表现,喜欢他的人认为这个朝代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讨厌他的人,认为这个朝代一文不值。就以疆域来说,很多人认为明朝疆域太小,没有进取心,不知道开疆拓土,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明朝其实并非是无心开疆拓土,而是开国初期的太祖和成祖两人辛辛苦苦开疆拓土,后代子孙在快速败家,所以疆域来得快,缩水的更快。
在大众印象里面明朝的疆域也就是三四百万,而清朝的疆域是1300万,甚至经常有人以此来对比。这种对比其实很是断章取义,首先每个王朝都有巅峰和衰落时期,以明朝衰落疆域对比清朝巅峰疆域是田忌赛马之术,虽然明朝疆域不比清朝大,但也不差。明朝的巅峰疆域为1100万(当然这个有争议,一说为1000万左右,还有一说为1200万)。可以肯定的是明朝最起码拥有上千万的疆域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描绘的明朝最大疆域(永乐时期1402-1424年)
明朝1433年疆域
明朝的成祖极盛时期疆域包括:东北奴儿干都司、西藏的乌思藏都司、新疆东部哈密卫、今天印度尼西亚的旧港缅甸宣慰司、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的三宣六慰,这些疆域加起来怎么说也有上千万疆域。这些疆域很多人认为有争议,其实并非如此。明朝的疆域版图,各版本相差巨大到底孰是孰非
以西藏来说,一、明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并且设立大量卫所,进行军事化管理,由朝廷直接控制,这是区别藩属国最大的地方,以藩属国朝鲜来说,你见过明朝在朝鲜设立过军事管理机构吗?二、明朝在西藏拥有收取赋税的权力,因为西藏地区盛产马匹,于是明朝因地制宜的将西藏缴纳的赋税转化为纳马。三、跟清朝康熙帝在西藏被尊称为文殊皇帝一般,明朝时明太祖和马皇后被西藏视为文殊菩萨和度母的化身,到了明末崇祯皇帝被西藏认为是文殊室利的化身。可见西藏民众对明朝皇帝还是拥有认同感的。
关于东北,不说努尔哈赤曾是明朝的二品龙虎将军,明朝对于东北比清朝时期控制的还要深化,像明朝就曾派遣军队上过库页岛,之前的元朝还有之后的清朝,就没有派人上去过。以清朝来说,竟然对于沙俄和日本上岛开发一无所知。此说法出处可见1969年10月9日“人民日报”。所以像西藏和东北在明朝时期属于中国是毋庸置疑的,并非是某些所谓专业人士口中的不属于。只不过明朝有一个巨大缺点在于,就是太祖成祖以后的皇帝不重视疆域的巩固,自明仁宗起就放弃了长城以外的一些疆域。以新疆东部的哈密卫来说,一直是断断续续的统治,到了明世宗嘉靖帝时期竟然是彻底放弃,从此明朝西去疆域只能到达了嘉峪关。正因为这种快速的大幅度疆域缩水,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明朝的疆域也就是三四百万,其实巅峰时期的明朝疆域还是有上千万的。当然如果非要以统治时间短等于没统治过等于不是其疆域就过了。所以说明朝并非无心开疆拓土,这上千万疆域也算不错了。像旧港缅甸宣慰司和三宣六慰都不算是接替了之前朝代的疆域,算是真正的开疆拓土,只不过疆域缩水太快了,加上今天的政治因素,不利于宣扬这些曾经的疆域现在他国的疆域,给后世人的印象大多是无心开疆拓土。
翻开明朝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明朝竟然是一个“极辉煌”与“最黑暗”并存的朝代。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是基于以下考虑:
我们说明朝“极辉煌”主要是说它的成就斐然。一般认为,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可谓是难得的辉煌时期。
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明朝初年国力强盛,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间,明朝北进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锡兰,羁縻马来诸岛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一个接一个,一派盛世景象。即便是后来还有“弘治中兴”、“万历中兴”等等。军事上,疆土辽阔,台湾也被统一。且有资料表明,明朝曾经一个时期,军事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经济上,明朝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发达阶段,后世计当时朝廷税收,明朝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一。明朝无论是铸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轻工业,在世界都享有盛誉。商业也实现了空前繁荣。文化上,从明朝晚期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科技发展很快。与此同时,中国也涌现了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冯梦龙、汤显祖、文征明、唐寅等一大批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戏曲家、艺术家等等。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进入了总结阶段。一个修筑了南京城、北京城、紫禁城、天坛、长城,推动了郑和下西洋、编纂了《永乐大典》的时代,难道还不够称之为极辉煌?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明朝时期也是“最黑暗”的年代。
主要体现在:一是特务林立。明朝皇帝嫌“三法司”不能自由控制,遂大兴诏狱,从洪武时设立的锦衣卫,加上永乐时设立的东厂,成化时设立的西厂,可不经三法司,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这是造成滥杀无辜、牵连民众的罪魁祸首之一。二是宦官乱政。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尤其是那么多本应很有气节的文官武将却争着给太监当“干儿子”,甚至立生祠,其影响人物之众、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这一点不仅在历朝历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三是大兴八股。明朝皇帝将宋朝时“格物”出来的新儒学“理学”奉为独尊。就连科举“考试大纲”也规定,必须从朱熹所编定的“四书”中出题,对其理解和运用必须严格遵循程朱的注疏。它通过指挥和规范着儒生们的脑子,进而控制社会思想和观念。加上后来实行的“文字狱”是对文化的极大破坏与损害。四是明朝不仅耗费巨大银两养了多达200万军户,还耗费巨大财力物力共修建了约6300公里长城,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这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无形加重了国家与民众的负担。
在列举了明朝“辉煌”与“黑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后,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是,为何同为一个朝代竟会使两种现象并存?其实,我们只要对历史全面分析、完整看待,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奥秘。毕竟,任何一段历史,都是各种现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和多样组合体,任何单纯单独的某种历史类型不可能存在。
《百家讲坛•大明嘉靖往事》主讲人、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方志远教授在一次开放讲课中,曾经对如何看待明朝历史,说到:“对于中国的历史,要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眼光去看待。”即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要对每一段历史有一定的理解,了解犯错的原因;用现实的眼光去看,要了解过去历史给我们一个什么经验教训,怎么继续努力。笔者很是赞同。
我们今天综合分析明朝历史,就是为了提倡大家在看待明朝历史时,需要一分为二,需要实事求是,既不能仅看待辉煌的一面,也不能被黑暗的一面遮住了眼睛,只有全面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探讨,才能弘扬历史文化、汲取历史教训,为我们今天的事业与工作提供有效帮助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