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富商务通 | 手机访问guanfu.net.cn,共同富裕,苟富贵勿相忘。
唐朝历史_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_唐朝地图

唐朝历史_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_唐朝地图

唐朝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辉煌璀璨,统一时间最长,是公认的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历十四世,传二十一代皇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其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之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封建王朝。

唐朝简介

唐朝(Tang Dynasty,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又因其政治、文化、制度等继承于隋朝并发扬光大,所以后世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隋朝末天下群雄并起,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唐国公,晋阳留守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为名打着“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旗号起兵,每战必克,十一月就攻下了首都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其13岁的孙子杨侑为帝(恭帝),改元“义宁”,被册封为唐王,大丞相,把握了朝政。义宁二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李渊便以“唐”为国号称帝,依旧定都长安。“唐”曾是晋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玄武门之变”后其次子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是为唐太宗。唐高宗李治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继续李氏江山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然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从此失去了王气再也没成为任何朝代的国度。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天下纷争乱世。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朝全盛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南诏、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固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之为“唐人街”。

大明宫含元殿立体复原图

唐朝四个时期划分

历史划分

初唐--玄武门之变以前

盛唐--玄武门之变以后到安史之乱以前

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到黄巢之乱以前

晚唐--黄巢之乱以后

文学史分期,主要是分唐诗时用的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玄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因为安史之乱时期大诗人还在创作,而列入盛唐,似不妥)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至哀宗天佑四年(公元九O七年)

来源:唐朝简介http://cn.luhui.net/chaodai/tang/

唐朝皇帝列表

唐朝皇帝列表庙号谥号年号在位时间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年限
陵寝
年号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626
献陵
武德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649
昭陵
贞观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683
乾陵
永徽650年-655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5年
乾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中宗
(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
定陵
嗣圣684年
睿宗
(禅位)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690
桥陵
文明684年
光宅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
载初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唐为何不因武周而分前后唐
则天大圣皇帝
一代女皇不叫武则天
则天大圣皇帝
武则天(武曌)
690—705
乾陵
天授690年—692年
如意692年
长寿692-694年
延载694年
证圣695年
天册万岁695-696年
万岁登封696年
万岁通天696-697年
神功697年
圣历698-700年
久视700年
大足701年
长安701-705年
李唐复辟705-907
中宗
(复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710
定陵
神龙705年-707年
景龙707年-710年
恭宗
殇皇帝
李重茂
710
 
唐隆710年
睿宗
(复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712
桥陵
景云710年-711年
太极712年
延和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756
泰陵
先天712年-713年
开元713年-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762
建陵
至德756年-758年
乾元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779
元陵
宝应762年-763年
广德763年-764年
永泰765年-766年
大历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805
崇陵
建中780年-783年
兴元784年
贞元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
丰陵
永贞805年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纯
806-820
景陵
元和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824
光陵
长庆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826
庄陵
宝历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840
章陵
宝历 826年
大和827年-835年
开成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846
端陵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859
贞陵
大中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873
简陵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888
靖陵
咸通873年-874年
乾符874年-879年
广明880年-881年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885年-888年
文德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904
和陵
龙纪889年
大顺890年-891年
景福892年-893年
乾宁894年-898年
光化898年-901年
天复901年-904年
天祐904年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907
温陵
天祐 904年-907年

 

来源:唐朝皇帝列表http://cn.luhui.net/chaodai/tang/

唐朝皇帝简介

唐高祖李渊

李渊(566年 ~ 635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的父亲李昞是西魏的太尉,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打着尊隋攘乱的旗号正式开始起兵。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立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李渊篡隋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后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后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后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改修隋律,定为唐律。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于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玄武门之变实乃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的殊死搏杀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唐太宗李世民

(599年 ~ 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长孙氏,(登基后称长孙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刘文静起兵,攻入长安。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李轨,杀薛仁杲(薛举之子),败宋金刚、刘武周。在虎牢之战中,一举翦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进入长安时,受到部分军民以皇帝的礼仪招待。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此后,李世民与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间互相倾轧,分为两派。宰相裴直、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跟随李建成、李元吉为一派,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随李世民为一派。大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将领李靖、徐世绩、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强迫高祖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在李世民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5月病死於长安含风殿。葬於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唐太宗善於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徵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

唐高宗李治

李治(628 ~ 683),是唐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 王。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高宗即位,贬房遗爱(房玄龄子)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房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太宗之女,房遗爱之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朝鲜半岛高句丽和百济攻新罗,应新罗之请,高宗曾先后派兵出击高句丽和百济。并派兵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破百济。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自号沙钵罗可汗。永徽六年,唐西击沙钵罗可汗,从此连年用兵西域。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对此,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对。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立武氏为皇后。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均遭贬斥。显庆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后,葬于乾陵。

唐中宗李显

李显(656年 ~ 710年),唐朝第四位皇帝,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 ~ 684年2月27日、705年 ~ 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七年,公元710年猝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武后生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哲,四子李旦。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两位兄长先后被武则天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太子。

唐睿宗李旦

李旦(662年 ~ 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为唐高宗李治,母为武氏,唐中宗是其兄长。

684年,武则天废中宗帝位,立其为帝,改元文明。不过由于是武氏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690年,武氏自己登皇帝位,于是废除睿宗。705年,武氏去世,唐中宗复位,710年,中宗被毒杀。于是睿宗再次即位。与其子李隆基(后任皇帝唐玄宗)一起铲除了杀害唐中宗的势力。712年,让位于唐玄宗,自称太上皇,716年病逝,享年55岁。其并无特别的治国才能,晚年也受其子李隆基的左右。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武氏(624年 ~ 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生于四川利州(今广元市)。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彟[yuē]次女,母亲杨氏,14岁入后宫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赐名“武媚”,后世讹传为“武媚娘”,认为她名叫“媚娘”。武氏本名不详,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

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出家为尼姑。但宫中权斗使她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昭仪,655年立为皇后。号“天后”,参与朝政,时与高宗并称“二圣”。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

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

武氏执政其间由于宠信酷吏,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供养男妃嫔,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但也是她开创了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

武氏晚年希望儿子李显改武姓可以继位,但李显的软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后期武氏病重,朝臣推举李显继位,并复辟唐朝,武周亡。

705年去世时发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高宗时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改尊为“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等。

武氏名“曌”起于她称帝前夕。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则天”从来不是她的名字,却是后世对她的称谓。因武氏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国号“唐”为“周”的,更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而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近代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后世通常称武氏为“武则天”或“武后”。

唐少帝李重茂

李重茂(695年 ~ ?),唐中宗幼子,为后宫所生,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皇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后1个月,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后事不详。

李重茂,曾被封为温王,公元710年5月韦皇后毒杀中宗后,秘不发丧,伪造遗诏,立李重茂为太子。三天后即位,改年号为“唐隆”,时年16岁,由韦太后临朝称制,相王李旦执掌政务。

公元710年6月,李隆基杀韦太后,与太平公主、内苑总监钟绍京等人策划拥立李旦复位,李重茂毫无知觉。甲辰日,李重茂照例出视早朝,登上宝位就座。等到大臣们到齐,太平公主大声说道:“嗣君(指李重茂)准备让位给叔父(指李旦),各位大臣以为如何”。大臣们事先早已与太平公主通气,齐声赞成,说理应立长君。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声说道:“人心已经都归向相王,这已经不是你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来吧”李重茂木然呆着,不知所措。太平公主上前,一把将他拖下皇座。李旦走上皇座坐下,李重茂只得含泪走到下首站着,被降封为温王,又改封楚王。史称唐殇帝,又称唐少帝。

不久,李重茂兄,谯王李重福拥兵据洛阳,不服相王(即唐睿宗)而自行称帝,封殇帝为皇太弟。未几,李重福兵败身死,殇帝不知所终。(又说,714年重茂任房州刺史,不久死于房州。)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685年 ~ 762年),唐朝皇帝(712年 ~ 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即位前

李隆基曾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

开元之治

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元为「开元」;开元初年,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为相,革除弊害,鼓励生产,经济发展,史称「开元之治」。

杨贵妃与安史之乱

晚期因骄奢淫逸,终日只顾与杨贵妃玩乐。杨贵妃原为他的儿子寿王的妃子,但玄宗竟不顾礼教,把她纳为自己的妃子。他又倚信奸宦如李林甫、高力士和安禄山,任由他们把持朝政,引发「安史之乱」后出逃,从此唐朝由鼎盛时期转入衰弱时期。

文学作品上的李隆基是感情很专一的皇帝,他和杨贵妃的故事,透过《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在中国家喻户晓。

著名的一笑

唐代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她有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以致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

那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为了博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的欢心,每逢荔枝季节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从四川(有的说从广东、福建)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宫中的享受又是极其奢侈,越是难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宝越要进贡,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让唐玄宗封为宫廷御酒,其酿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独厚的四川兴农酿酒之地利优势,酿出来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杨贵妃在华清宫里品尝荔枝时是怎样的一番动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与其对饮,杨贵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当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了。从此便有这历史上这著名的一笑。“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的美酒,也取名为:露浓笑。

唐肃宗李亨

李亨(711年 ~ 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八位皇帝(757年——762年在位),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镇守潼关之大将哥舒瀚受杨国忠逼迫出兵讨叛,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携太子、宠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太子李亨留下,随即前往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位于灵武,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庙号肃宗,在位6年,死于762年,时年52岁,死后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唐代宗李豫

李豫(726年 ~ 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九位皇帝(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玄宗逃至马嵬驿,当地民众揽留肃宗,于是护送肃宗北上灵武即帝位。安史之乱中,以兵马元帅名义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乾元元年(758年),被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唐朝开始转为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回纥(后改称“回鹘”)不断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扰,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年)占领首都长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占有田地,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779年驾崩,传位于唐德宗李适,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唐德宗李适

李适(742年 ~ 805年)(适发音为Kuò),唐代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780年 ~ 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岁。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次年,为了改善财政,听从杨炎的建议,废除庸调制,颁布“两税法”。另外,也试图削弱藩镇割据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由于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的反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仓皇出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称帝,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变,再逃到汉中。于是发布了《罪己诏》,声明不再约束节度使,对其姑息迁就。从此,唐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

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但任用宦官为统帅,并且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虽有人称之为“中兴之治”,但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成就。

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死,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唐顺宗李诵

李诵(761年 ~ 806年),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一位皇帝(805年在位)。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任用王伾、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在韩泰、韩晔、柳宗元、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韦执宜等人支持下,从事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贬斥贪官,废除宫市,停止盐铁进钱和地方进奉,并试图收回宦官兵权,史称“永贞革新”。不久患中风。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传位于太子李纯,贬王伾等人,史称“永贞内禅”。又贬斥韩泰等八人,史称“八司马事件”。次年病死,一说被宦官杀害。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唐宪宗李纯

李纯(778年 ~ 820年),唐朝第十二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唐宪宗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宪宗继位后,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他继位次年就开始对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开战获胜,同年杨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权,宪宗也对他作战,杨惠琳战败被杀。807年讨伐镇海节度使李锜,813年魏博节度使田兴规伏唐朝,813年他开始对抗拒唐朝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作战,但没有能够获胜,从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这些成果被称为“元和中兴”。吴元济被平定后,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

但同时宪宗的皇位是由宦官逼迫获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官,他的军队中有许多将军是宦官,而且有些拥有很高的军权。820年他自己被宦官陈弘正杀害,享年43岁,在位15年,死后谥号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唐穆宗李恒

李恒(795年 ~ 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在位期间荒于朝政,奢侈放纵,措施不当,导致河北三镇再度背叛,直到唐朝灭亡。朝廷内宦官权势日盛,官僚朋党斗争剧烈。使唐宪宗的“中兴”局面完全丧失。后服长生药而死,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唐敬宗李湛

李湛(809年 ~ 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死后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

唐文宗李昂

李昂(809年 ~ 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827年 ~ 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在位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政权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训引诱宦官参观所谓“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反而导致宦官大肆屠杀朝官,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汉献帝。开成五年(840年)抑郁病死,死后谥号为元圣昭献孝皇帝。

唐武宗李炎

李炎,本名李瀍(chán)(814-846),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死前十二天改名李炎。在位时间:840年-846年;曾用年号:会昌;庙号;武宗;安葬地:端陵。武宗即位的过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唐宣宗李忱

李忱(810年 ~ 859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47年 ~ 859年在位),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

李忱登基之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传说他当过和尚,曾作过《瀑布联句》一诗。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长寿丹毒死。李忱被迎回长安登基做皇帝,是为唐宣宗,改元大中。

唐宣宗登基后,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农民起义,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另外,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

由于宣宗曾当过和尚,所以对佛教极力推崇,据说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释迦牟尼的舍利。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唐懿宗李漼

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60年 ~ 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懿宗是一个昏庸无能、奢侈无度的君主。他即位后,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政治十分腐败,藩镇割据重新兴起。他将唐宣宗中兴的果实损耗殆尽。此时唐朝已无可救药,病入膏肓,大动乱正在酝酿之中。当时赋税刻薄,百姓无法过日子,于是出现人吃人的惨剧,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起义。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起义;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起义。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训等残酷镇压了这两次农民运动,但是对人民的剥夺并没有停止。此人乃唐朝间接之亡国之君也。

唐僖宗李儇

(862年 ~ 888年)(儇发音为喧Xuān),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由宦官拥立,时年十五岁。政事全交给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却玩物丧志。当时灾害连年,人民生活困苦,官员盘剥沉重。干符元年(874年),濮州王仙芝发动起义。次年,黄巢也起兵于冤句,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由黄巢率领,百战百胜,并于广明元年(880年)占领长安,他仓皇逃亡入蜀。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失败,次年三月唐僖宗返回长安,唐朝已接近灭亡的尾声。

唐昭宗李晔

李晔(867年 ~ 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9年 ~ 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昭宗即位后,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逐渐扩大,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后来,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杀害了唐昭宗。

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

唐哀帝李拀

李柷(chù(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一代,904年 ~ 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谥号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唐哀帝即位时,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接著又废哀帝为济阴王,自己做皇帝,建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至此,立国290年、传20帝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唐哀帝也在被废后次年,即开平二年(908年),被朱温毒死。何太后(唐昭宗皇后)也被杀。

来源:唐朝皇帝简介http://cn.luhui.net/chaodai/tang/

唐朝年号一览

皇帝 年号 时长 干支 起止 备注
高祖李渊 武德 9年 戊寅 618五月——626 九年八月太宗继位沿用
太宗李世民 贞观 23年 丁亥 627——649 二十三年六月高宗继位沿用
高宗李治 永徽 6年 庚戌 650——655 唐人避中宗讳改称明庆
显庆 6年 丙辰 656——661
龙朔 3年 辛酉 661三月——663
  
麟德 2年 甲子 664——665
乾封 3年 丙寅 666——668
总章 3年 戊辰 668二月——670二月
咸亨 5年 庚午 670三月——674八月
上元 3年 甲戌 674八月—676十一月
仪凤 4年 丙子 676十一月—679六月
调露 2年 己卯 679六月——680八月
永隆 2年 庚辰 680八月——681九月 唐人避玄宗讳改称永崇
开耀 2年 辛巳 681九月——682二月
  
永淳 2年 壬午 682二月—683十二月 二年十二月丁巳改元弘道
弘道 1年 癸未 683十二月 元年十二月甲子李显即皇帝位
  
中宗李显 嗣圣 1年 甲申 684正月—二月
  
睿宗李旦 文明 1年 甲申 684二月—八月
  
武则天 光宅 1年 甲申 684九月—十二月 光宅、垂拱、永昌、载初一般视作武则天年号
垂拱 4年 乙酉 685——688
  
永昌 1年 己丑 689正月—十一月 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
载初 2年 己丑 689十一月—690八月 载初元年起用子正[1]
天授 3年 庚寅 690九月——692三月 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国号为大周
如意 1年 壬辰 692四月—九月 用子正
长寿 3年 壬辰 692九月——694五月 用子正
延载 1年 甲午 694五月—十二月 用子正
证圣 1年 乙未 695正月—九月 用子正
天册万岁 1年 乙未 695九月—十一月 用子正
万岁登封 2年 乙未 695十二月—696三月 用子正
万岁通天 2年 丙申 696三月——697九月 用子正
神功 1年 丁酉 697九月—十二月 用子正
圣历 3年 戊戌 698正月——700五月 用子正
久视 2年 庚子 700五月——701正月 元年十月复用寅正
大足 1年 辛丑 701正月—十月
  
长安 4年 辛丑 701十月—704十二月
中宗李显 神龙 3年 乙巳 705正月——707九月 神龙本为武则天年号,二月中宗复辟沿用
景龙 4年 丁未 707九月——710六月 六月殇帝即位改元唐隆,七月睿宗即位改元景云
睿宗李旦 景云 3年 庚戌 710七月——712正月
  
太极 1年 壬子 712正月—四月
延和 1年 壬子 712五月—八月
玄宗李隆基 先天 2年 壬子 712八月—713十一月
  
开元 29年 癸丑 713十二月——741
天宝 15年 壬午 742——756七月 三年正月改“年”为“载”
肃宗李亨 至德 3年 丙申 756七月——758二月
  
乾元 3年 戊戌 758二月—760闰四月 元年二月复“载”为“年”
上元 2年 壬寅 760四月——761九月 二年九月二十一去年号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
宝应
  
2年 壬寅 762四月——763六月 壬寅年四月十五日复寅正,建元宝应。
代宗李豫 宝应 2年 壬寅 762四月-763六月 宝应元年四月二十代宗即位,二年七月改元广德
广德 2年 癸卯 763七月——764
  
永泰 2年 乙巳 765——766十一月
  

大历

14年 丙午 766十一月——779
德宗李适 建中 4年 庚申 780——783
  
兴元 1年 甲子 784
贞元 21年  乙丑 785——805八月 二十一年正月顺宗继位沿用
  
顺宗李诵 永贞 1年 乙酉 805八月—十二月 八月顺宗禅位,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
宪宗李纯 元和 15年 丙戌 806——820 十五年闰正月穆宗即位沿用
穆宗李恒 长庆 4年 辛丑 821——824 四年正月敬宗即位沿用
敬宗李湛 宝历 3年 乙巳 825——827二月 二年十二月文宗即位沿用
文宗李昂 大和 9年 丁未 827二月——835 《新唐书》《旧唐书》作太和
开成 5年 丙辰 836——840 五年正月武宗即位沿用
武宗李炎 会昌 6年 辛酉 841——846 六年三月宣宗即位沿用
宣宗李忱 大中 14年 丁卯 847——860十月 十三年八月懿宗即位沿用
懿宗李漼 咸通 15年 庚辰 860十一月—874十一 十四年七月僖宗即位沿用
僖宗李儇 乾符 6年 甲午 874十一月——879
  
广明 2年 庚子 880——881七月 元年黄巢军破长安,僖宗奔蜀
中和 5年 辛丑 881七月——885三月
  
光启 4年 乙巳 885三月——888正月
文德 1年 戊申 888二月—十二月 元年三月昭宗即位沿用
昭宗李晔 龙纪
  
1年 己酉 889
  
大顺 2年 庚戌 890——891
景福 2年 壬子 892——893
乾宁 5年 甲寅 894——898八月
光化 4年 戊午 898八月——901三月
天复 4年 辛酉 901四月—904闰四月
天祐 4年
  
甲子 904闰四月—八月 元年八月哀帝即位沿用
哀帝李柷 天祐
  
甲子 904八月——907三月 四年三月禅位朱温,唐亡

注:1、唐隆(710六月—七月)

唐殇帝李重茂年号,不足一月。唐隆政变后睿宗李旦即位,废唐隆年号改元景云[3] 。

2、建贞(886十月—十二月)

襄王李煴年号。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李克用进逼长安,僖宗奔兴元(今陕西汉中)。襄王李煴为邠宁节度使朱玫所俘,拥立为监国。十月,朱玫又立之为皇帝,置百官,改年号为建贞。

3、天复

前蜀高祖王建在907年九月用此年号称天复七年。

4、天祐

朱温灭唐后,前蜀王建、南汉刘隐、南吴、晋李克用、岐李茂贞、吴越钱镠等割据政权仍行唐天祐年号。其中南吴用至天祐十六年(919年),李茂贞用至天祐二十年(923年)。

来源:唐朝年号一览http://cn.luhui.net/chaodai/tang/

唐朝战争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唐朝战争是指从617年李渊晋阳起兵开始,直至902年河东之战之间唐朝所发生的一系列战争。

隋亡唐兴战争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 李渊晋阳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 李渊之女李氏等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 西河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 张纶攻离石等郡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 霍邑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至九月 河东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九月 刘文静击降屈突通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 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 薛仁杲击唐弼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 李世民击薛仁杲扶风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 姜謩、窦轨与薛举长道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 薛举击刘世让之战

武德时期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 王师仁击稽胡富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 窦轨击稽胡宜君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李轨击灭突厥阙可汗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 薛仁杲攻唐宁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 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 刘感与薛仁杲泾州、细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 常达击薛仁杲宜禄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二月 马元规攻取安陆、荆州、襄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 李建成、李世民进逼东都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唐击朱粲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 蔺兴粲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 唐攻尧君素河东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罗艺击窦建德幽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庞玉击旁企地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王世充围谷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 盛彦师伏歼李密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开道击李景北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末 宇文化及攻魏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击宇文化及魏县、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 窦建德击宇文化及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 张孝珉袭汜水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至三月 王世充攻谷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 窦建德攻邢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 李厚德兄弟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 杨则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 邓暠击高开道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五月 王世充攻义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次年四月 唐灭刘武周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 刘武周攻并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六月 刘武周攻介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六月 雀鼠谷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刘武周攻取并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至十月宋金刚攻取晋州、浍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裴寂击吕崇茂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夏县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 美良川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二月 安邑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 王世充攻伊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五月 唐灭李轨凉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五月 刘季真攻唐石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六月至九月 窦建德攻沧、沼等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七月 任瑰击郭士衡谷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七月 种如愿袭河阳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八月 秦武通击葛彦璋洛阳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段德操击梁师都延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许绍击萧铣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九月 李子通击陈棱江都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罗艺击窦建德衡水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庞玉平集州僚人叛乱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窦建德攻黎阳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 罗士信袭洛阳外城、攻青城堡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 李世绩攻获嘉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正月 秦武通击王行本蒲反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正月 李文相袭曹旦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二月 潞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李仲文击张万岁浩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张纶击刘武周浩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李靖击冉肇则羹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三月 李孝恭击萧闍提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四月 罗士信攻慈涧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四月 黄君汉击王玄应西济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四月 史万宝击王玄应九曲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五月 李艺击高士兴笼火城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次年五月 洛阳、虎牢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 李袭誉击突厥使者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 唐攻慈涧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七月 段德操击梁师都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八月 张夜叉攻回洛城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八月 刘德威袭怀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王君廓攻轘辕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至显庆二年(657年)唐与突厥战争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突厥攻唐凉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九月 魏宣武帝陵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 罗士信攻硖石堡、千金堡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 管城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一说九月)窦建德攻幽州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 樊城镇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至次年二月 窦建德击孟海公周桥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李艺击窦建德军笼火城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许绍攻取荆门镇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张绣攻董景珍长沙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王干平贺拔行威瓜州叛乱

唐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击沈法兴?亭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杜伏威击李子通溧水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 李子通击沈法兴吴郡之战

唐武德三年(620年)冯盎击高法澄、沈宝彻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正月 梁县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正月 李世民率玄甲队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李君羡截击王玄应运粮队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谷水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王君廓击单雄信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至三月 唐攻王世充洛阳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月 王君廓夜袭虎牢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 唐击突厥石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李元吉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唐击突厥雁门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 杨公卿、单雄信击李元吉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至五月 虎牢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二至三月 李建成击刘(人山)成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 李大恩击苑君璋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五月 唐李叔良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六月 周法明攻安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六月 石世则叛乱

唐武德四年(621年)七月至八月 刘黑闼起兵反唐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七月 郭行方攻都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 徐圆朗起兵反唐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八月至九月 突厥攻唐代州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 刘黑闼击李神通、李艺饶阳、藁城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九月 唐杨师道击突厥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月 唐平萧铣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至十二月 刘黑闼攻唐河北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王雄诞击李子通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王雄诞击灭汪华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刘旻击刘合成之战

唐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 高开道起兵反唐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至三月 洺水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二月 唐攻徐圆朗杞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二月 段德操击梁师都石堡城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 高开道攻易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三月 突厥与高开道、苑君璋合兵攻打雁门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至六年 唐灭徐圆朗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四月 突厥攻唐新城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五月 唐击突厥忻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十月 下博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至贞观九年(635年)五月 唐与吐谷浑的战争

唐武德五年(622年)六月 唐李长卿击吐谷浑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七月 邓士政叛乱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 吐谷浑攻唐岷州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八月至九月 唐击突厥汾州、三观山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十月 唐灭林士弘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至次年正月 唐灭刘黑闼之战

唐武德五年(622年)灵州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 唐与吐蕃战争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岷州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正月 王摩沙叛乱

唐武德六年(623年)三月至七年二月 唐平高开道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三月 唐平张善安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四月 段德操击梁师都夏州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四月 庞孝恭等叛乱

唐武德六年(623年)五月 苑君璋攻代州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至十月 苑君璋攻高满政马邑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突厥攻扰唐边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六月 沙州叛乱

唐武德六年(623年)七月 唐平冯士翽叛乱

唐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至次年 三月 唐灭辅公祏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十月 唐平张大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二月至五月 唐平蜀中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月 唐平泷、扶二州僚人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六至七月 唐蒋善合击吐谷浑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七月 唐平杨文干叛乱

唐武德七年(624年)七月 苑君璋攻朔州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八月 五陇坂之战

唐武德七年(624年)九月 唐平姜子路叛乱

唐武德八年(625年)四月 唐击睦伽陀所引突厥军凉州之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六月 唐反击突厥的作战

唐武德八年(625年)七月 唐击睦伽陀且渠川之战

唐武德九年(625年)三月 唐平眉州山僚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三月 唐击突厥凉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 唐与突厥硖石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五月 唐平成郎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五月 卢南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 玄武门事变

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 王君廓平庐江王李瑗叛乱

唐武德九年(626年)七月 唐柴绍击突厥秦州之战

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 泾阳之战

贞观时期

唐贞观元年(627年)正月 唐平李艺叛乱

唐贞观元年(627年) 回纥击突厥马鬣山之战

唐贞观二年(628年)正月 唐退吐谷浑岷州之战

唐贞观二年(628年)四月 唐灭梁师都之战

唐贞观二年(628年)西突厥内乱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 唐击突厥河西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 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五年(631年)四月 唐平斛薛部叛乱

唐贞观五年(631年) 冯盎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六年(632年)正月 唐平静州僚人叛乱

唐贞观六年(632年)三月 吐谷浑攻兰州之战

唐贞观六年(632年)高昌攻焉誊之战

唐贞观六年(632年)西突厥攻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七年(633年)牛进达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七年(633年)至八年 张士贵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八年(634年)六月 唐段志玄击吐谷浑之战

唐贞观九年(635年)唐击党项羌之战

唐贞观九年(635年)闰四月 唐击吐谷浑之战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 齐善行平僚人叛乱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 霸州山僚叛乱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 松州之战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西突厥乙吡咄陆可汗击蛭利失可汗之战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 唐灭高昌之战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西突厥咄陆可汗击叶护可汗之战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二月 唐击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西突厥射匮可汗击咄陆可汗之战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 唐击西突厥伊州之战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九月 唐击焉耆之战

唐永微二年(651年)七月至三年 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反唐之战

唐显庆元年(656年)八月 唐程知节击西突厥之战

唐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 吐蕃平白兰之乱

唐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 唐灭西突厥之战

唐显庆四年(659年)乌海东岱之战

唐龙朔三年(663年)五月至十一月 吐蕃攻吐谷浑之战

唐总章三年(670年)四月至八月 大非川之战

唐上元三年至仪凤二年(676年—677年)吐蕃攻扰鄙、廓、河、芳、叠等州

唐仪凤三年(678年)正月至九月 青海之战

唐永隆元年(680年)唐击吐蕃河源之战

唐永隆二年(681年)五月 唐击吐善良非川之战

唐水淳元年(682年) 唐娄师德击吐蕃河源之战

唐永昌元年(689年)七月 唐与吐蕃寅识迦河之战

唐长寿元年(692年)十月 安西之战

唐延载元年(694年)二月 唐击吐蕃冷泉之战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三月 素罗汗山之战

唐圣历元年(698年) 吐蕃内乱

唐久视元年(700年)闰七月 唐破吐蕃凉州之战

唐长安二年(702年)十月 吐蕃攻茂州之战

唐与高丽战争 :贞观十八年(644年)至总章元年(668年)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 唐太宗攻高丽之战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50年)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唐攻龟兹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唐灭百济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至光启年间(885—887年)唐与契丹、奚等之战

唐龙朔元年(661年)至二年(662年) 平壤之战

唐龙朔二年(662年)三月 天山之战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之战

唐调露元年(679年)裴行俭破西突厥之战

唐调露元年(6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 朔州、黑山之战

唐永隆二年(681年)裴行俭攻伏念之战

唐永淳元年(682年)云州之战

唐永淳元年(682年)至永昌元年(689年)骨笃禄攻唐之战

唐则天后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至十一月 武则天平李敬业之战

唐武后垂拱二年(688年)九月 两井之战

唐则天后垂拱四年(688年)八月 唐诸王反武后之战

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至七月 黄麞谷之战

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三月 东硖石谷之战

盛唐时期

唐景云三年(712年)冷陉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七月 滦水谷之战

唐开元二年(714年)八月至十月武街之战

唐开元四年(716年)二月 唐破吐蕃松州之战

唐开元十年(722年)九月 唐援小勃律击吐蕃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青海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 吐蕃攻唐瓜州、长乐之战

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十月 瓜州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 唐破吐蕃渴波谷之战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八月 唐破吐蕃祁连城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唐袭吐蕃大同军之战

唐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 石堡城之战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六月至二十年三月唐攻契丹之战

唐天宝六年(747年)七月 积石军之战

唐天宝六年(747年)七月 唐击小勃律之战

唐天宝七年(748年)十二月 青海之战

唐天宝八年(749年)六月 石堡城之战

唐天宝十年至乾符二年(750年—875年) 唐与南诏战争

安史之乱

唐天宝十四年至宝应二年(755—763年)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 范阳起兵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 荥阳之战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 安军攻占东都之战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 郭子仪击叛军之战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二月 常山之战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春 雍丘之战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四月 九门之战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 嘉山之战

唐至德元年(756年)五月至二载五月 南阳之战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 灵宝之战

唐至德元年(756年)十月 陈涛斜之战

唐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 宁陵之战

唐至德二年(757年)春 太原之战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至十月 睢阳之战

唐至德二年(757年)二月至十二月 唐收复两京之战

唐至德二年(757年)二月 河东之战

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 唐收复长安之战

唐至德二年(757年)十月 唐收复洛阳之战

中晚唐年间

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至二年三月 邺城之战

唐乾元二年(759年)十月 河阳之战

唐上元二年(761年)二月 邙山之战

唐宝应元年(762年)十月 唐再夺东京之战

唐宝应元年(762年)十月至二年正月 唐灭史朝义之战

唐广德二年(764年)八月至十月 邠州之战

唐永泰元年(765年)九月至十月 奉天、灵台之战

唐大历八年(773年)八月至十月 灵、宜、盐、百之战

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十月 剑南、西川之战

唐建中二年(781年) 临洺之战

唐建中三年(782年) 洹水之战

唐建中三年(782年) 魏州之战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兴元元年(784年)六月 泾原兵变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十一月 奉天之战

唐兴元元年(784年) 贝州之战

唐兴元元年(784年) 李晟收复长安之战

唐兴元元年(784年)七月至贞元元年(785年)八月 河中之战

唐贞元二年(786年)八月至十二月 汧城之战

唐贞元十年(794年) 神川之战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二月维州之战

唐贞元十八年(802年)正月 唐破吐番维州之战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 蔡州之战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七年(866年) 交趾之战

唐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年十月 庞勋起义

唐咸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0年)二月 成都之战

唐乾符二年(875年)初 王仙芝起义

黄巢农民起义 :唐乾符二年(875年)六月至中和四年(884年)六月

唐乾符四年(877年)十月至五年(878年)三月 黄巢转战中原之战

唐乾符五年(878年)三月至十二月黄巢南下福州之战

唐广明元年(880年)五月至七月 信州之战

唐广明元年(880年)七月至十一月 黄巢攻东都之战

唐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 潼关之战

唐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 长安之战

唐中和元年(大齐金统二年,881年)四月 黄巢攻长安之战

唐中和元年(大齐金统二年,881年)四月至三年(大齐金统四年,883年)四月 唐夺长安之战

唐中和四年(大齐金统五年,884年)四月至六月 唐灭大齐之战

唐天复二年(902年) 河东之战

来源:唐朝战争http://cn.luhui.net/chaodai/tang/

唐朝的五次政变

正是这样一个鼎盛王朝,他的宫廷政变之多,让人眼花缭乱,也是历代罕见,这就是不一样的大唐。

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斩杀自己的兄弟及侄子,逼父退位)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并指使大将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唐高祖、面前。以武力威慑李渊,唐高祖李渊看到此番情形,无奈只好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史称唐太宗。

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诛后,二人的10几个孩子全部被杀,还在宗室的名册上删除他们的名字。因为杀害自己的亲人过多,传说李世民恐惧兄弟的鬼魂前来索命,于是派尉迟恭与秦琼担任门前守卫以保护自己的平安,但后来因两人年老,无法长期担任,只好转绘制两人的画像挂在门口,成为后世门神的由来。

原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则全部纳入宫中,其中李元吉的妻子杨氏被李世民纳为妾,但没有正式封号。高祖退位后,李世民另史官改动高祖实录,增加自己在大唐建立过程中的功勋,而贬低父亲李渊的功劳,更是保守史学家诟病。

二、神龙政变(唐中宗李显逼迫母皇武则天退位)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在位时,大周国泰民安,四海臣服安稳。但是她晚年逐渐豪奢专断,耽于享乐,荒废朝政。

公元705年即神龙元年,武皇病重,朝中事务为其男宠二张兄弟把持,引发群臣不满。宰相张柬之和太子李显经过周密部署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然后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女皇退位。并拥立太子李显复辟,史称“神龙政变”。唐中宗李显即位后,改国号为唐,为母亲武则天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李显再次即位后,朝政为皇后韦氏把持,加上太平公主和韦后的矛盾十分激烈,大唐再度陷入一片混乱。

三、唐隆政变(太平公主、李隆基杀死唐中宗韦皇后,也是太平公主的嫂子,李隆基的伯母)

唐中宗李显复辟后,对与其共患难的妻子韦氏十分疼爱和纵容,朝政大权逐渐被韦后一族掌握,武三思在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的帮助下,位列宰相。很快在朝堂中形成了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当时的太子李重俊,并非韦后亲生,其太子之位受到挑战。公元707年7月,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父子后羽林军倒戈,太子李重俊终兵败被杀。武三思死后,韦皇后大权独揽,势力更加强大,韦后极力打压反对势力,培植亲信,致使朝政混乱。

公元710年,即唐隆元年6月,唐中宗李显暴死宫中,朝野哗然,外界传韦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暗杀中宗李显,一时间上下人心惶惶。韦皇后意欲学习婆婆武则天临朝摄政,她扶李重茂登基为帝,改元唐隆,并将皇城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

面对韦氏的嚣张气焰,李唐皇室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为首的宗室不甘心韦氏可能的称帝。于是二人联合正直大臣发动兵变,攻入皇宫斩杀韦皇后和韦家的亲属徒党。

随后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李旦登上宝座,是为唐睿宗,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四、先天政变(唐玄宗李隆基赐死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唐睿宗李旦即位后,因为太平公主自恃有拥立睿宗之功,经常干预朝中事物,朝中宰相竟有半数为太平公主的心腹。而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了太平公主参政,于是总想另外换个柔弱的太子。李隆基有所觉察,当然不愿任人摆伂,亦想除掉太平公主。自此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剧。

唐睿宗李旦夹在儿子和妹妹中间,很是为难,怕在这样下去江山大乱,于是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并改元先天。唐睿宗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公元713年,李隆基迫于形势压力,先发致人。李隆基亲自统领300余人连夜突袭太平公主各个心腹的府舍,由于李隆基的果敢决断,太平公主的党羽被一一诛杀。太平公主眼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避难,后有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公主死罪,被李隆基予以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

自此以后,唐玄宗李隆基终于掌握了全部权力。同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五、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即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朝政为宦官控制,和亲信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

同年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准备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直接斩杀,未想被仇士良发觉,双方发生激烈战斗,结果包括当朝宰相王涯在内的10多名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相应官员的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唐朝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都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自此天下大事皆决于北司衙门也就是宦官,朝中宰相已无实权,沦为宦官的秘书而已。大唐也终于褪去了他的光泽,皇帝也只是朝堂之上的傀儡。

来源:唐朝的五次政变http://cn.luhui.net/chaodai/tang/

唐朝地图(唐朝疆域)

唐朝疆域是指唐朝时期的领土范围和实际控制区域。唐朝时期疆域面积最大为唐高宗龙朔年间,面积大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唐朝开国之后逐渐结束了自隋末以来的群雄割据局面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和唐高宗执政期间不断对突厥、薛延陀、吐谷浑、西域诸国(高昌、龟兹等)等国家作战并消灭了这些政权,由此逐渐控制了漠南、漠北、西域等地区。唐高宗龙朔年间唐朝疆域面积达到最大值,武周时期突厥复国致使漠北及贝加尔湖等地区复归突厥。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内讧削弱了唐朝,公元790年以后西域被吐蕃逐渐攻占。 公元851年,汉人张议潮占据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 唐朝末期疆域缩水至汉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区。

唐朝疆域范围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

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占据陇右。八世纪后期的唐朝内部发生泾源兵变,吐蕃趁机占据河西,并在公元790年左右占据西域。不久,回鹘占据西域。九世纪中期,唐朝朝廷出兵占据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驱逐吐蕃,控制河西、陇右,并控制西域北庭的部分地区,归附于唐朝。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唐朝疆域变迁历史

唐朝初期

在隋末农民起义的高潮中,隋太原留守李渊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入长安,立代王杨侑〔yòu右〕为帝。618年,李渊逼杨侑禅位,建立唐朝。至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隋末以来的割据势力已全部被消灭,唐朝完成了统一。

隋炀帝造成隋末大乱,不仅疆域全部丧失,而且严重分裂内战削弱华夏,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而东突厥崛起达到极盛“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但不久以后,唐朝就转入了攻势,扩张占据了更大的疆域。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大将李靖灭了东突厥,唐朝的实际控制区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设置行政区的范围也扩大到了阴山以北600里,超出了今国界。贞观十四年,唐军灭高昌,在今天的新疆也先后设置了伊州(今哈密地区)、西州(今吐鲁番一带)和庭州(今乌鲁木齐一带)三个正式行政区,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设置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年,唐军击败薛延陀,进至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东支),可汗(首领)咄摩支降。漠北铁勒回纥诸部百余万户,委身内属,请同编列。 [8-9]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突厥车鼻可汗被擒 ,至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被击败投降。显庆五年,唐军由山东半岛东端渡海进攻朝鲜半岛中部的百济,百济降。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军在天山击破铁勒。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

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禄纠众七百反抗唐朝,建立后突厥政权。685年,攻陷漠北,此后连年侵犯武周边境,势力趋于壮大,乃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湖等地区复归突厥。

708年,唐朝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于漠南,遏制后突厥汗国,唐朝再次开始占据漠南地区,并长期控制漠南地区。

唐朝中期

唐玄宗时期,唐朝收复了武周时期沦陷于契丹的辽西营州,及唐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民族,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且攻灭突骑施,塞北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唐德宗时期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部分权力。

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诸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使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一度获得再次统一。

历史学家张国刚研究唐朝藩镇的专著《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也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仍然是唐朝版图的一部分。 

唐朝末期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唐武宗执政时期,唐朝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并制造了会昌中兴的局面。

九世纪中期,唐朝朝廷出兵占据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沙州人张议潮驱逐吐蕃,控制河西、陇右,并控制西域北庭的部分地区,归附于唐朝。 

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农民起义,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起义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

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

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唐朝大将李靖俘颉利可汗,攻灭东突厥汗国。唐太宗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在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永徽元年(650年)唐平突厥车鼻可汗,“突厥诸部尽为封疆之臣”,乃于其地设单于、瀚海都护府, 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府,苏农等二十四州,与燕然都护府壤地交错。龙朔三年(663年),移治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府,移燕然都护府于碛北,并改名瀚海都护府,遂以碛为界,碛南诸都督府州隶云中。麟德元年(664年),改名单于大都护府,辖境北距大漠,南抵黄河。圣历元年(698年),并入安北大都护府。开元八年(720年),复为单于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移治中受降城。会昌五年(845年),改名安北大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攻灭薛延陀汗国,铁勒诸部归附。 次年(647)正月置瀚海都督府(回纥部)、燕然都督府(多滥葛部)、金微都督府(仆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龟林都督府(同罗部)、卢山都督府(思结部)等六都督府,皋兰州(浑部)、高阙州(斛薛部)、鸡鹿州(奚结部)、鸡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结别部)、颜(白部)七州,各以部帅为都督、刺史,旋设燕然都护府以统之。八月,铁勒诸部中最远的骨利部来附,置为玄阙州。后又以结骨、葛逻禄诸部置坚昆都督府、阴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和浑河州、狼山州等都督府和州,均归燕然都护府统领。都护府治故单于台(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乌加河北)。 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的蒙古国全境、俄罗斯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及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周围地区。

龙朔三年(663),都护府移于漠北回纥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护府,与云中都护府以碛为界,领碛北诸羁縻府州。总章二年(669)改名为安北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置。治所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东高昌故城),统辖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辖境相当今新疆及中亚楚河流域。显庆、龙朔中(公元656—663年)移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境扩大至自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间所有游牧部族和葱岭东西直至阿姆河两岸城郭诸国。 后逐渐缩小,安史之乱后退至葱岭以东。

北庭都护府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分安西都护府置。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统辖包括天山北路东起今阿尔泰山、巴里坤湖,西至咸海的西突厥各部族。公元790年以后,辖境丧失。 

安东都护府

总章元年底(公元669年)置。治所在平壤(今朝鲜平壤市)。辖境西起辽河,南至今朝鲜北部,东、北至海,包括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两岸直至海口之地。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治所即内迁于辽东,后又迁至辽西。

安南都护府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改交州都督府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市)。辖境北有今云南红河、文山两自治州,南至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缘边一带。安史之乱后,西北今云南地渐为南诏所有。

边州都督府

另外,唐朝在正式政区范围外的部族地区设置了边州都督府,如东北设于室韦部落的室韦都督府、设于黑水靺鞨〔mò hé末和〕部落的黑水都督府及勃利州,设于靺鞨粟末部的忽汗州都督府(渤海),虽然并没有实际统治这些地区,但确立的臣属关系维持了较长时间。

因此唐朝拥有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咸海,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最东曾经到达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至北纬18°,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唐朝的疆域有这样大,因为它从来没有同时达到这样的范围,而且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唐朝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后,但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就撤到了葱岭,实际只维持了三年时间。而那时还没有灭高句丽,东部的边界仍在辽河一线。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但东部的安东都护府已退至辽西。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一仗败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唐朝的疆域又退至葱岭一线。漠北自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灭薛延陀,唐朝的疆域达到贝加尔湖以北,到仪凤四年(公元679年)突厥再起,又撤至阴山以南,也只维持了33年。所以尽管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朝的黄金时期,但它的疆域的极盛阶段已经成为过去。

来源:唐朝地图(唐朝疆域)http://cn.luhui.net/chaodai/tang/

手机版请访问唐朝
扫码手机上继续看

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可以保存收藏,也扫码后可以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