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节日名称 | 开始年度 |
---|---|---|
1月份 January | 回页首↑ | |
1月1日 | 元旦 | |
1月第一个星期日 | 黑人日 | |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 国际麻风节(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 1954 |
2月份 February | 回页首↑ | |
2月2日 | 世界湿地日 | |
2月7日 | 国际声援南非日 | 1964 |
2月10日 | 国际气象节 | |
2月14日 | 情人节 | |
2月15日 | 中国12亿人口日 | 1995 |
2月21日 | 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 | 1949 |
2月24日 | 第三世界青年日 | |
2月28日 | 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 |
3月份 March | 回页首↑ | |
3月1日 | 国际海豹日 | 1983 |
3月3日 | 全国爱耳日 | 2000 |
3月5日 |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 |
3月8日 | 国际劳动妇女节 | 1910 |
3月12日 | 中国植树节 | 1979 |
3月14日 | 国际警察日(节) | |
3月15日 |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 1983 |
3月16日 | 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 | |
3月17日 | 国际航海日 | |
中国国医节 | 1929 | |
3月18日 | 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 | |
3月21日 | 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 | 1972 |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 | 1976 | |
世界儿歌日 | ||
世界睡眠日 | ||
3月22日 | 世界水日 | 1993 |
3月23日 | 世界气象日 | 1950 |
3月24日 |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 1996 |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 |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 1996 |
4月份 April | 回页首↑ | |
4月1日 | 国际愚人节 | |
4月2日 | 国际儿童图书日 | |
4月7日 | 世界卫生日 | 1950 |
4月21日 | 全国企业家活动日 | 1994 |
4月22日 | 世界地球日 | 1970 |
世界法律日 | ||
4月23日 | 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 |
4月24日 | 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 | 1957 |
亚非新闻工作者日 | ||
4月25日 | 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 | 1986 |
4月26日 | 世界知识产权日 | 2001 |
4月27日 | 联谊城日 | |
4月30日 | 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 |
4月第三个星期日 | 世界儿童日 | 1986 |
4月最后一个星期三 | 秘书节 | |
5月份 May | 回页首↑ | |
5月1日 | 国际劳动节 | 1889 |
国际示威游行日 | ||
5月3日 | 世界哮喘日 | |
5月4日 | 中国青年节 | 1939 |
五四运动纪念日 | 1919 | |
科技传播日 | ||
5月5日 | 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 | 1994 |
5月8日 | 世界红十字日 | 1948 |
世界微笑日 | ||
5月12日 | 国际护士节 | 1912 |
5月15日 | 国际家庭(咨询)日 | 1994 |
5月17日 | 世界电信日 | 1969 |
5月18日 | 国际博物馆日 | |
5月20日 | 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 | 1990 |
中国学生营养日 | 1990 | |
5月26日 | 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 | 1993 |
5月30日 | "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 | 1925 |
5月31日 | 世界无烟日 | 1988 |
5月第二个星期日 | 母亲节 | 1914 |
救助贫困母亲日 | 1997 | |
5月第三个星期二 | 国际牛奶日 | 1961 |
5月第三个星期日 | 全国助残日 | 1990 |
6月份 June | 回页首↑ | |
6月1日 | 国际儿童节 | 1949 |
6月5日 | 世界环境日 | 1974 |
6月6日 | 全国爱眼日 | 1996 |
6月11日 | 中国人口日 | |
6月17日 | 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 | |
6月20日 | 世界难民日 | 2001 |
6月22日 | 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 |
6月23日 | 国际奥林匹克日 | 1894 |
世界手球日 | ||
6月25日 | 全国土地日 | 1991 |
6月26日 | 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 | 1987 |
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日) | ||
6月30日 | 世界青年联欢节 | |
6月第三个星期日 | 父亲节 | |
7月份 July | 回页首↑ | |
7月1日 | 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 1921 |
香港回归纪念日 | 1997 | |
国际建筑日 | 1985 | |
亚洲“三十亿人口日” | 1988 | |
7月2日 | 国际体育记者日 | |
7月7日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 1937 |
7月11日 | 世界(50亿)人口日 | 1987 |
7月26日 | 世界语(言)创立日 | |
7月28日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1914 |
7月30日 | 非洲妇女日 | |
7月第一个星期六 | 国际合作节 | |
8月份 Aguest | 回页首↑ | |
8月1日 |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 1927 |
8月6日 | 国际电影节 | 1932 |
8月8日 | 中国男子节(爸爸节) | 1988 |
8月15日 | 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 | 1945 |
8月26日 | 全国律师咨询日 | 1993 |
9月份 September | 回页首↑ | |
9月3日 |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 1945 |
9月8日 | 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 | 1958 |
世界扫盲日 | 1966 | |
9月10日 | 中国教师节 | 1985 |
9月12日 | 嘻嘻日 | 2006 |
9月14日 | 世界清洁地球日 | |
9月16日 |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 1987 |
9月18日 |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 | 1931 |
9月20日 | 全国爱牙日 | 1989 |
9月21日 | 国际和平日 | 2002 |
9月26日 | 世界避孕日 | 2007 |
9月27日 | 世界旅游日 | 1980 |
9月第三个星期二 | 国际和平日 | 1981 |
9月第三个星期六 | 全民国防教育日 | 2001 |
9月第四个星期日 | 国际聋人节 | 1958 |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 世界心脏日 | 2000 |
世界海事日 | ||
10月份 October | 回页首↑ | |
10月1日 | 国庆节 | 1949 |
国际音乐日 | 1980 | |
国际老人节 | 1990 | |
10月2日 | 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 | 1949 |
10月4日 | 世界动物日 | 1949 |
10月8日 | 全国高血压日 | 1998 |
世界视觉日 | ||
国际左撇子日 | ||
10月9日 | 世界邮政日(万国邮联日) | 1969 |
10月10日 | 辛亥革命纪念日 | 1911 |
世界居室卫生日 | ||
世界精神卫生日 | 1992 | |
10月11日 | 声援南非政治犯日 | |
10月13日 | 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 | 1949 |
世界保健日 | ||
国际教师节 | ||
采用格林威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日 | 1884 | |
10月14日 | 世界标准日 | 1969 |
10月15日 | 国际盲人节(白手杖节) | 1984 |
10月16日 | 世界粮食日 | 1979 |
10月17日 | 世界消除贫困日 | |
10月22日 | 世界传统医药日 | 1992 |
10月24日 | 联合国日 | 1945 |
世界发展信息日 | ||
10月28日 | 世界"男性健康日" | 2000 |
10月31日 | 世界勤俭日 | |
10月第一个星期一 | 国际住房日 | 1982 |
10月第二个星期三 |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 1990 |
每年重阳节 | 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 | 1989 |
11月份 November | 回页首↑ | |
11月8日 | 中国记者节 | 2000 |
11月9日 | 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 | 1992 |
11月10日 | 世界青年节(日) | 1946 |
11月14日 | 世界糖尿病日 | |
11月17日 | 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 | 1946 |
11月21日 | 世界电视日 | 1996 |
世界问候日 | 1973 | |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 感恩节 | |
12月份 December | 回页首↑ | |
12月1日 | 世界艾滋病日 | 1988 |
12月2日 | 废除一切形式奴役世界日 | 1986 |
12月3日 | 世界残疾人日 | 1992 |
12月4日 | 中国法制宣传日 | 2001 |
12月5日 | (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志愿人员日 | 1985 |
世界弱能人士日 | ||
12月7日 | 国际民航日 | |
12月9日 | "一二·九"运动纪念日 | 1935 |
世界足球日 | 1995 | |
12月10日 | 世界人权日 | 1950 |
12月11日 | 世界防治哮喘日 | 1998 |
12月12日 | 西安事变纪念日 | 1936 |
12月13日 |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 1937 |
12月15日 | 世界强化免疫日 | |
12月20日 | 澳门回归纪念日 | 1999 |
12月21日 | 国际篮球日 | |
12月24日 | 平安夜 | |
12月25日 | 圣诞节 | |
12月29日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1994 |
12月第二个星期日 | 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 | |
农历节日 Chinese Lunar | 回页首↑ | |
正月初一 | 春节 | |
正月十五 | 元宵节 | |
二月初二 | 龙抬头节 | |
五月初五 | 端午节 | |
七月初七 | 七夕情人节 | |
八月十五 | 中秋节 | |
九月初九 | 重阳节 | |
腊月初八 | 腊八节 | |
腊月二十四 | 小年 |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历史上,中国人根据各种知识现象而自发形成过许多很有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仅蕴涵着深刻的科学内涵,还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繁荣,作出过重大贡献。
中国人应该逐步恢复自己的传统节日习惯,这其中的文化、经济等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以杜牧的《清明》一诗引出我们要介绍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刚过,飘飘洒洒的雨丝也适时地游荡在人间。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我们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明朝的王磐就写过一首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描绘游春之乐: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沐春光而醉吧。说到春,不能不提我们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当然,年画、窗花财神像之类的,在久居城市的我们脑子里已经很陌生了。但若是真见过那些以前过节的场面,定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
春节的另一个名字叫过年。关于“年”,还有个很有趣的传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用两个字概括年,就是:热闹!人多了才热闹,所以一到年尾,在外工作学习的孩子们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等第一声鸡叫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极了,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也有不少关于春节的诗词,如:宋代王安石的《元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如明代文征明的《拜年》: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说完了春节,我们一起看看中秋。又一个团聚的日子,都说“月圆人团圆”,确实,看满月银辉,谁又能抵得住思念之情呢?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都源于此。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就如苏轼诵出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意义与重要性不可忽视。
我们再看几首台湾民谣,听听台湾同胞们的中秋所感,如第一首《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第二首《月夜思乡》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第三首《煎熬》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中秋,国家拨出一天假期,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样新增一天假期的还有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经有“蜜饯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说完了五月初五,我们再一起看七月初七。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在今天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就数宋代秦观的《鹊桥仙》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还有汉代的一首《古诗十九首之一》写的也是不错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除了以上介绍的,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九九重阳节和冬至节。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如:腊八节、春龙节、寒食节、立夏节、地藏节、阔时节等。有些节日的名字可能我们听也没听过,不过作为炎黄子孙,了解这些是很必要的。再说,从现在开始了解也不晚啊。
这也是我们这档节目存在的真正意义:和大家一起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去发现去了解古人留下的奇珍异宝。(来自:溯源)
中华民族的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月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节(于立春日)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晦日:正月晦
二月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扑蝶会
十九:观音诞
春分节(于春分日)
三月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四月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
立夏节(于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
六月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
七月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冬至节(于冬至日)
腊月(十二月)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一、中国农历的现实意义
现在世界使用的所谓的“公历”,是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初期, 罗马教皇格雷果里修订了西方历史上极其不精确的"儒略历",而制定和颁布的“格雷果里历法”。这个历法最大的特点,是完全不考虑月亮周期在太阳年中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而是按照人的主观数学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为12个月,然后,为了调整每四年出现的一次太阳运作日和数学分段日上的差异情况,将一年主观分成为1、3、5、7、8、10、12月为31日,4、6、9、11月为30日,2月为28日,2月为四年一次的调整日差日。特别是西历为什么如此这般确定“一月一日”,几乎是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即使他们把基督圣诞日确立为岁首,也还是说的过去的。这就是说,现在人们使用的西历,也就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基本没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学内涵,只有主观数学分段意义。即使是现在西历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尽管是借用的东方历法中的七星象为一个朔望区间的天文理论,但是,其内涵已经被改动成为了基督教的礼拜时间序列了,与天文现象已毫无瓜葛。所以,现在人们使用的西历,尽管是全世界公用的,但是,其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非常多,也不太符合计算机时代的记数需要,其数学功能比起中国历法可以180年一循环轮换的甲子记数年法的功能差了许多。今后,这样的西元历法会不会被改动修正和撤换,还有待于世界历史本身去证明。
纵观西历中的各种节日,比如什么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斗牛节、愚人节等,都是主观历史文化的产物,属于是一种人造的民俗节日,带有很大的地方区域文化传统性质。中国人去过这些外国节日,几乎就是认同他们的文化传统。当然,笔者并不反对中国人都不去过这些节日,只不过要指出,这些节日没有什么科学内涵和丰富文化内涵,自然就缺乏了世界的通行意义。
相比之下,中国历法中产生出来的许多节日,都带有天地人合一养生文化内涵和动植物生长周期科学内涵。比如,冬至节前后45日,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季节,冬至节前有小雪大雪,后有小寒大寒。同时,冬至节又清楚告诉了人们天象的位置,所以,冬至节是万物萌生的开始,45日之后,万物就复苏了!正因为如此,西汉太初历法实行以后,中国人把夏历的正月初一,看成为是万物复苏之日,是一年的开始,是元旦之日。而同时又把太阳极点南端的冬至节看成为是万物萌生的开始。所以,冬至节,是中国历史上仅仅次于元旦的大节日。中国历法,历来是中国养生学和医学的基本参考系,中国人的许多传统习俗,都是根据中国历法而来的。所以,忘记了历法,就会忘记自己的传统。
中国的传统历法,不仅仅是万物本生态的教科本,同时还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契机,中国各个节日,几乎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这些节日中,农民工匠要交换各种生产资料,城市居民要借机消费,文人墨客要在这些节日里交流发挥,以去刺激自己的才思文章,国家则利用这些节日举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动,去宣传和强化官民的道德礼仪习惯。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浅薄激进文人眼光一味朝外,他们对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的深沉内涵理解甚浅薄,所以,在“反封建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历史上的各种传统节日屡屡遭破坏,到了新中国的“移风易俗”革命化时代和文革中的“过革命化节日”的运动中,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节日便逐步出现了断裂和冷寂,特别是在文革时期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们,现在有许多人都对中国传统节日极端冷漠了,反而对外国那些并无多少科学文化内涵的节日倒是兴趣盎然,这,当然是不正常的社会反映,也是盲目反传统带给中国的一大社会后遗症。
二、中国历法的来历和原理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各个国家不同的农业文明成熟程度,往往决定着该国家文明的历法的科学性。这就是说,由于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成熟的农业文明国家,所以,中国的历法是世界上最丰富和最富有科学内涵的历法。
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自己的102个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的文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是,其依然对中国的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比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法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
中国上古,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所谓的太阴历法,就是古代天文学们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根据日晷测影确立一年为365·25个太阳日,再根据这个太阳年的参考系,去确立每太阳年365·25天内,月亮饶地球所转的圈数,及其根据月亮圆缺周期,去将每太阳年分段成多少个“月”和每月多少“日”。这样,就产生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的雏形,即,每太阳年有12个月左右,每个月有30天。
周朝的历法是太阳历法,就是根据日晷测影,先将地球看成为是静止点,然后,再将365·25天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寒、风、缓、热、雨、干”六季、“藏、生、长、化、成、收”六节气。由此可见,周朝历法,重要是根据地球上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去确定季节划分的。
无论夏历法还是周历法,他们都以12地支为历法的数学划分标准,这种以土地为标准的数学理念,反映了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农业生长周期和动植物生长周期,这种以地为本的价值理念,直到今天依然流行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中。
周历法之所以是太阳历法,就是以“冬至节”为标志的。冬至节,其实就是太阳在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周期中,运行到最南段的极点,冬至节以后,太阳相对于地球就开始往北运转了。所以,周朝人将冬至节这一极点,看成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将一个太阳年分段成为24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
阴阳历法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这,至今都还没有定论。但是,西汉太初历是阴阳历法,是确信无疑的。西汉太初历是由当时巴蜀地区的阆中人落下闳等人创立的,其最大的功劳是计算出了太阳和月亮之间的相对复合运动的周期关系,这,是需要极其高的抽象思想能力和数学知识及其农业经验的。
阴阳历法是先将地球视为是静止参考点,太阳饶地球一周,月亮饶地球运行12·33周。太初历充分考虑到了太阳和月亮的复合运作周期都会对农业和鱼牧业有很大影响,而人们对月亮周期的观察则又可以直接计算出循环的日数,所以,阴阳历法按照月亮相对于地球的朔望四个周期,即,人们直接在晚上可观察到的月亮的上弦(夏历月初八)、望(夏历月十五十六)、下弦(夏历月二十三)、朔(夏历月初一)的四个周期区间,再参照于此相对应的28个星象情况,将一个朔望月分成四个“星期”,每一“星期”可以观察到七个星象,在这样的复合运动关系下,每月的太阳日数就是29日12小时44分2秒8。为了确保人们根据月亮的圆缺情况,也就是确保人们观察到的月亮最圆的时候是每月的十五和十六这两天,所以,落下闳等人参照早期夏历和自己观测出的月亮和太阳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设立了闰月,即每19年设立7个闰月,以确保人们可以根据月亮的圆缺去判断每月的日数情况。
太初历同时结合周朝太阳历法,复合的将周朝分出的一年24个节气插植到以上所说的月历法中去,这样,就形成了阴阳历法的特征。即,人们既可以根据月亮周期去判断日数、潮汐、动植物生长周期等,又可以根据24个节气去判断大的农牧业季节情况。24个节气是按照太阳年固定周期基本不变的,而夏历则是根据月亮周期去确定的。这样,中国太初历的阴阳历法,就蕴涵了记数和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生长周期的两种科学人文内涵了。
“端午节”的公共卫生学涵义
大家应该注意到,夏历五月初五这天,一些中国地区又将此节日冠名为“沐兰节、地腊节、娃娃节、女儿节”等,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古人通过长期对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他们发现,“端午节”这样的节日,不仅仅是指意对24个节气那样蕴涵着对动植物生长周期的时空判断,还蕴涵着人与天地自然的一系列的对待作用关系在其中。比如,不同时节,太阳月亮相对于大地的位置及其作用,端午节前后不仅仅会使得农作物等万物进入最旺盛的生长周期,还同时是大地中的各种病菌和蠹虫的旺盛生长时期,从而给人类造成许多伤害。这就是说,“端午节”,又叫做“恶日节”,所以,在端午节期间,中国古人要集体进行各种公共卫生的活动。
比如,中国古人认为,冬至天象是太阳从南向北偏转,白昼开始在冬至的基础上转长,但是,地象则因为蓄冷冻而接近一年中人最冷的时期,所以,每年春节前的日子,叫做“腊月”,就是冷到了极端的意思。这里的“腊”做“极端”和“老”讲,就是冬天即将结束和春天即将来临前的日子的意思。同理,“端午节”也叫做“地腊节”,这意思是说,冬至以后,地热上升,万物生长,各种病菌和蠹虫也开始从大地中的各个角落处冒出,所以,到夏至前,是土地中各种生物的生长接近高峰的时期。这就是说,在中国民间习俗中,“端午节”,主要是指各种土地中的各种生物对人的作用最大的时期,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些对人有危害作用的病菌和蠹虫一类的生物存在。所以,“端午节”期间,既是人们忙于栽种农作物时期,既“芒种”时期,也同时是对付各种病菌蠹虫从大地中冒出来肆虐人们的时期。由此可见,在上古时期,中国的“端午节”,其实又主要是一个个人和集体进行卫生和养生的重要节日。
由于妇女和儿童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生理特点,孩子生理娇嫩、妇女有自己女性的生理特征,他(她)们很容易受到大地中的各种病菌和蠹虫的侵害,所以,“端午节”又是主要对妇女儿童进行规范卫生和养生的重要时期,长此以往,“端午节”就成为了中国民间的“女儿节”和“娃娃节”,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妇女节日和儿童节日。
过去以往,在“端午节”这天,许多地区中国人有共同的以下习俗:这天,人们要吃雄黄酒,在家中的角落处要洒雄黄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黄酒在孩子的脸上和身上涂抹,目的是驱逐病菌蠹虫等病害,和现在的公共集体环境进行消毒的目的是一样的;同时,端午节这天又叫做“蓄兰沐浴节日”,就是要家庭成员药使用一些中草药熬水,去给孩子和大人洗澡,以消灭身上的病菌,长此以往,一些地区还因此产生了专业的“洗儿”业务,就是专门给小孩子洗药浴,类似于现在医院中的药物蒸疗法;端午节,同时还是大众集体和家庭进行卫生大扫除的日子。
在民间,一直有“端午节期间,百草为药”的说法,许多家庭要在家庭内外挂菖蒲、香艾、大蒜,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镶嵌在孩子身上,妇女儿童身上挂的这种既美丽又有药用作用的饰物最多,所以,端午节又是孩子和妇女打扮得最美丽的日子。
同时,端午节期间,医家和商家还用各种有驱除蠹虫和病菌作用的芬芳草药、名贵中药等配置成很好看的“香囊”、香扇,到市场上叫卖,孩子和妇女是这些物品的最直接受益者。过去以往,端午节日子的前后,这种配置有名贵中草药的“香囊”和“香扇”,是很时兴的物品,又有消毒卫生和醒脑清神的养生卫生功能,又是很逗妇女儿童喜爱的装饰品!许多小孩子和女孩子,要将这样的“香囊”在自己身上藏戴很久很久!中国现今各地医药、商业、民族妇女儿童行业中现在都还存留有这种买卖“香囊、香扇、熏香”等习惯,就都是上古“端午节”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这就是说,传统的端午节,也同时是刺激人们进行卫生和养生等经济消费的重大节日时期。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中国传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也非常符合现代公共卫生和养生的时代需求。这就是说,中国党政和商家都应该充分重视端午节这样的中国民族节日,以去开发和利用其中的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卫生健康和商业发展的许多机会。